教学设计说明 - 宝山教育信息网

更新时间:2023-06-09 17: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设计说明 - 宝山教育信息网

以兴趣来衡量课堂知识能否延伸到课外的自我教育

——《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说明

1、课题的形成及内容

《兴趣是二期课改中评价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我校“三自教育”主课题的理化生科教研组的子课题。课题的形成源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针对现今大多数学生有行动、有知识,少创造激情,缺热烈的兴趣;针对以往的学业评价聚焦在答案的标准化,知识的记忆化,能力的分值化,以及学习目标的偏离,学习动机的世俗化和厌学情绪的滋长。理化生科教育首要发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使科学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改变理化生科教育理念,从知识的理解记忆为重转为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程序,促进兴趣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加强师生的互动关系,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之前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知识经验的建构。布置有思考价值和创新价值的课后作业能将兴趣向课外延伸。并尝试着建立一个科学的,边界模糊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自我完善,从课堂的沧海一粟拓展成遨游知识海洋的航船。

2、课题与《生物的分类》实践课的关系

2.1、以情境促兴趣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乐学”,即激发兴趣。学生走入教师设定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的参与、小组合作、竞赛等形式,开发思维,调动自主地探究积极性。例如整堂课以竞赛活动为线索,把每个问题,如同跳水动作的难度系数,用星号表示出此题的难度系数,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表达的强烈欲望。如马铃薯能怎样称呼?生物的学名使用了什么语言?学生积极地接受挑战,勇于发言,发展了快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我精选了传统学习方法中强调记忆和记忆巩固的优势,吸收二期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以活动促发展的学习理念。课堂上注重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地发展,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本课实践操作题(标本分类,鉴定植物)是学生通过思考将思维的结果表现在实验操作上,学生也从中更贴近自然科学的探究本质和体悟自然之精妙。

2.2、对学生评价手段的改变,用宽容和多标准反映学生的闪光点:

古人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用意在于要求学生突破书本记录和师长的经验,不断地向前发展,自主创新,探究科学的未知领域和新理论。一堂没有余地的,没有疑问的课并不是一节优秀的课程。 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反映在每一个问题的评判,不强求统一规范的标准答案。教师对答案知识表示个人的赞同或者不赞同。在最后的课堂总结时,我突出“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能就今天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质疑吗?”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比较幼稚,这又何妨呢?他们会在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3、 教学目标制定的理由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生物分类的生物学意义和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已有的使用工具书的技能进行建立构成起技能的迁移,发展使用新工具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林奈建立的国际命名法的学习,热爱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积累和理解“科学 无国界”的内涵。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生活积累,已经认识了大量的动植物,但由于生活语言和科学积累等原因所限制,称呼许多动植物时,有的是俗名、有的是方言、有的是笼统的称呼,甚至有的一名称呼多种生物或者多种名称称呼一种生物,例如马铃薯等。故通过此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了生物的学名,拓展了科学视野,并对生物界有了一个更精确的认识概念。

3.1

这篇课文介绍人类科技的最光辉成果之一,它是人类对生物探索和认识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生物的国

教学设计说明 - 宝山教育信息网

际命名法和生物检索表的确立有利于人类对生物界研究有序开展和国际间的交流顺利展开。这篇课文的内容分成三大部分:(1)生物的国际命名法和生物的学名;(2)生物分类的单位(3)生物检索表的运用。这篇课文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处于一个总结和开拓性的地位。它既对“第八章生物的类群”的学习内容作出概括,也点出生物分类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为学生纵向深入了解自然知识提供了初步认识和必要的工具。

3.2能力。

以书籍目录的使用方法为起点,延伸到生物检索表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学会一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人类的记忆往往受到记忆量、记忆时间、记忆反馈速度等限制。所以,绝大部分人包括生物专家都不可能把世界上200万种生物学名存储在大脑中,都必须依靠生物检索表进行科学、精确的查阅。同样这也反映了知识的实践价值、提高学生的对课堂向课外延伸的兴趣和能力。

“科学无国界”的内涵。

生物学名的产生就是时代的产物。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一个生物课题的研究已经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需要国际间的科学研究合作和交流共同创造新发现和新成果,所以统一的生物学名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学生明白交流和合作的必要性,也明白时代能创造出一代伟人,我们现在的时代就是人才辈出的黄金年代。青少年只要有良好的道德,扎实的知识及勇于开拓的精神就可能成为杰出人才。

4、 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教学重点: 理解生物分类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检索表的使用方法,从而发展使用新工具的能力。

4.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图片、动画、录象有机地组合起来,使感觉刺激的多重性、信息容量的丰富性,呈现形式的生动性,信息反馈的迅速性等,可以创造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对于一些比较直观的图象,多媒体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4.2、双语渗透型学习模式运用

生物分类的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这七个等级所组成。对学生来说太突兀了,不利于理解和记忆。若从英文意思出发,将英文与中文联系起来学习,使生物分类的单位的内涵一目了然。例如,界—kingdom—王国,纲—class—阶级、阶层,科—family—家庭等等。

此外,拉丁文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极难理解。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英文基础,将两者沟通,明白林奈选用拉丁文作为生物学名的根据,是由于拉丁文是英语等欧洲文字的起源,有利于在世界范围中广为应用。例如虎tiger、黄瓜cucumber、玫瑰rose……。又介绍自然科学中拉丁文还用化学元素、药物名称等。

当然,学生领悟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体会基础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拉丁文与英文相近,检索表与图书目录的相近。学习方法是相同的,只要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即可收益无穷。学科与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这也是学习方法整合的反映。

5、 教学流程

生物概念学习课的教学模式运用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知识的基本单元。生物学学科知识实际上是由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以及通过它们的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

初中学生内部言语思维进行思维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他们的思维后动需要更多的外部言语的支持,如文字描述、教师讲解、可观察到的具体形象等。因此,本课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标本(马铃薯、水杉、合欢、紫荆等),图片(各品系的菊花等),极大地方便了初中学生的概念理解和概念的拓展。

生物概念学习课操作程序是:呈现材料—比较归纳—形成概念—反馈应用。主要表现在:概念学习中首先对提供的观察材料从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然后抽取出带有共同性质的基本特征,概括归纳得出概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wv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