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庆城

更新时间:2023-08-11 03:26: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位于甘肃东部、泾河上游的庆城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 进荆棘遍野的处女地,人类就在这里洒下了文明的种子。人文始祖轩辕 黄帝与医祖岐伯论医的声音还在山谷间弥荡,“周老王坐庆阳龙脉斩断” 的故事仍在民间流播。傅介子孤身斩楼兰的英勇深深埋进汉简史册,范仲 淹知庆州的韬略至今震憾着河朔。 李梦阳从小就走了,但他的毫管 饱蘸着马莲河清冽的河水,一 生写不尽乡愁离绪;米万钟倒 是能书善画,京华倦客到老也 忘不掉家国的山山水水。红军 教导师来了,三八五旅来了, 庆城敞开博大的胸襟,迎接了 黎明的第一缕曙光;长庆油田来了, 大会战的石油队伍来了,庆城张开有力的臂膀,拥抱了现代工业文明的 阳光,从此走向开发开放。

千百年过去,昔日的辉煌并不曾暗淡,古老的大地上生发 出更加妖娆的花朵,摇曳生姿,历久弥香。今天,我们试着 用现代的凸凹镜,去解构她的记忆封存,每一个章节,都生 动阐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每一个字里行间,都透射出 中华民族颠仆向前的历史轨迹;甚至每一个句读之间,都依 稀听得见历史深处的呐喊,洞察得到时光背后的幽微亮光, 摩挲得出深久岁月的包浆和现代文明的光焰。于是,我们为 这一片高天厚土而感动,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世界。 古人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新世纪以来,面对油 田单位陆续搬迁、财政收入迅速逆转的严峻形势,县委、县 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在重新审视县情实际、广泛讨论 研究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思路,掀开了新一轮 创业的征程。

现如今,县委、县政府提出,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发展 方式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 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按照“科学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 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原则,深度开发“红、黑、 绿、黄”四大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 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着 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把庆城建设成为 生态文明立县、绿色农业稳县、新型工业强县、旅游文化兴 县和商贸物流活县。

肇周圣地 龙蟠风翥

庆阳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史记· 周本记》云:“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失其 官窜奔戎狄间。”相地宜,广畜牧,兴农耕,教民稼穑,削 土筑城,陶复陶穴,开创了农耕文化的先河,奠定了周王朝 八 百年基业,史称:“周道之兴自 此始”。 历史事实的

背面,往往伴随着 美丽的传说。据说, 周先祖不窋乘凤北翔,凌空俯 瞰,见一岗阜,佳木扶疏,花 草盈野,郁郁然,幽幽然。正兀自赞叹,所乘之凤却旋然下 沉,落地化为一座城池。但见两水环绕,四山合抱,好一派 龙蟠风翥之气象。因之,这座城池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 “凤城”。

不窋去世后,族人将其葬于城东的帽盒山,历代享祀不绝。 明代文坛“前七子”李梦阳诗云:“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 东山不窋坟”。1994年以来,庆城县在不窋墓冢遗址兴建周 祖陵,目前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华夏周祖 第一陵”。 至若春和景明,杏嵌芳蕊,柳含青烟,花香袭人,林韵醉客, 无论是登山观景,还是踏青探春,陡增游目骋怀之意。暮秋 时节,满山红叶,层林尽染,雁鸣山莽,风撼林梢,把酒临 风,顿觉天高地阔,宇宙无穷,洵为敬祖文德、遣怀寄兴之 妙境胜地也。

岐黄故里 钟灵毓秀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是渺小的。但也有一些人,用他们 的智慧和创造,改变了历史轨迹,推进了历史进程,他们就 是伟人,是值得人们永久记忆的人。 上古名医岐伯就是这样一位让 人们数千年来一直敬仰和膜拜 的人。南宋郑樵所著《通志》 载:“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 出安化。”清乾隆年间编纂的《 庆阳县志· 人物》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岐伯,北地人,生 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 为医学之宗。”北地、安化是庆城的旧称,是医祖岐伯的故 里。

西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这样说:“(黄帝)又使岐伯尝百草,典医 疗疾,今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 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 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 而《内经》作矣”。 据说,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巡游北地,与岐伯、伯高、少俞、雷公等谈医 论道,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音乐等方面 的知识,以黄帝问、岐伯答的方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 进取诸身,从医学一直谈及国事,经整理而成《黄帝内经》行世,成为 我国现存文献中时间最早、内容最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学 的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地传承博大精深的岐黄中医文化,庆城县从2002年起,重修岐 伯圣景。2008年开始兴建《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在全国实现了“三个 唯一”:以《黄帝内经》为内容修

建碑林在全国是唯一;以1000名全国 书协会员以上级别的知名

书法家和著名中医学家分段书写《黄帝内经》全文在全国是 唯一;以专业碑林形式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国是唯一。 文化的传播,是一种承传和宣扬, 更是一种凝聚和升华,带来的是 生活理念的更新和生命意义的重 塑。如今,胜迹既成,多少人不 辞劳苦,远道而来,凭吊中医鼻 祖岐伯,感受岐黄文化魅力,观 墨迹、悟医道、品神韵、陶身心 竟至于流连忘返。斯是圣地也! 是医祖诞生之地,是医药发祥之 地,是文化传承之地,是人心教化之地,千秋丹心仁术,百 代寿世医人,一脉馨香,恒久地滋润着我们!

红色热土 光辉灿烂

红色是色彩中最鲜艳的色彩,也是最具活力的色彩。当年, 是谁把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抛洒?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照亮了陇东,照亮了中国。 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 谢子长等秘密来到庆阳,在 民团司令谭世麟部开展兵运 活动,并发动著名的“太白收 枪”起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 争,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 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地域广阔的西北根据地。这块根据地 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 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 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 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在陇东革 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全国抗日大本营——延安 的西大门。党中央在这里先后建立陇东特委、陇东地委、甘宁工委、陕 甘宁边区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陇东分区临时参议会等重要军政 组织机构。1937年,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进驻庆城,驻防达八年之 久。期间,庆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冯斗争,多次 挫败了国民党挑起的“陇东摩擦事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 运动,筹粮筹款,织布纺线,踊跃支前,父送子、妻送郎,把数千名子 弟送上抗日前线,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歌,为我们留下了弥足 珍贵的历史记忆和十 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昔日战火纷飞的 黄土地上,到处 生长出和平的花朵;城外的枪声和战争的硝烟,一同消散在苍茫的天空, 但英雄们留下的千秋美名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永远不朽!

文化瑰宝 异彩纷呈

民俗是生

发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奇葩,深深烙印着鲜明的地域 特色,深深隐藏着许多难解之谜,日积月累,成为一个地方 独有的文化符号。 庆城境内出土过我国年代最早 的“环江翼龙”化石和我国出土 最早的第一块旧石器,同时孕 育和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间民 俗原生态文化艺术。 你知道那些绚烂的窗花是怎么 来的吗?那是陇东普通农家妇 女为了装点平淡的生活,信手 拈来一张红纸片,随意剪出的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你见过有人用锦心绣手绣制出一对对漂亮的垫子,细心地放 进鞋壳里吗?又做出一只只精美的香包,小心的佩戴在娃娃 们的身上吗?这些精湛的技艺,不是学院老师培养出来的, 而是由曾祖母、祖母、母亲一辈一辈口耳相传下来的。农闲 时节,祖孙几代坐在窑洞外、场院里、枣树下,老祖母、老 母亲手把手教给孙女、女儿的,是她们看着远山近树、花鸟 虫鱼随物赋形描摹出来的。她们甚至不识字,但是她们仰观 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穷形,手随心动,指绕腕转,就创造出 了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直探生命的本原,直窥艺术的 堂奥。

上世纪40年代,三十里铺乡村民黄润带领社火队参加延安文 艺调演,全体队员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90年 代,庆城县徒手秧歌在沈阳全国秧歌大赛上荣获二等奖。 2009年庆城县新编陇剧《留守岁月》荣获庆祝建国六十周年 甘肃新剧目创编一等奖。2011年庆城县的巨型香包在西安国 际园艺博览会上经世界纪录协会现场认证,被认定为世界上 最大香包。如今,庆城的民间艺术正以其朴拙的造型、丰富 的内涵和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表现形式,为世人所亲睐,成为 对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和招商引资的媒介,古老的民间民俗文 化绽放出时代的艳丽奇葩,散发着馥馥的香气,醉了中国, 醉了五洲四海。

高原油城 遍地涌金

240多万年前,强劲的西北风起于青藏高原,裹挟着中亚和 蒙古高原的黄沙浮尘,一路向东南而吹,突然遇到莽莽秦岭 山脉的阻挡,浮尘依次沉积,形成一抹荒凉地带。百万年的 风侵雨蚀,百万年的日晒月照,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交错 的地形地貌,俨然一张历经沧桑、皱纹遍布的老脸,在地理 学上称之为“黄土高原”。 几千年来,这块广袤厚重的黄土地,生长了五谷庄稼,养育 了猪狗牛羊,也养活了一辈又一辈的黎民百姓。几千年来, 人们无数次感恩过这片土地的生民之德,也无数次诅咒这片 土地带给自己的生命苦难、生活 苦焦和生存尴尬。然而,有谁能 想到,上世纪60年代末,地质学 家和中国石油人竟然在这块厚厚 的黄土层

下,发现了储量丰富的 石油。

1969年12月初,兰州军区决定成立长庆石油会战指挥部, 整师整团的官兵集体转业,20万石油大军跑步进陇东,拉开 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1970年9月26日,陇东高原传出又一 振奋人心的喜讯:位于庆阳县马岭的庆1井喷油了,日产油 36.3吨。消息传开,整个陇原都为之振奋,为之动情,为 之欢呼。这口在马岭地区具有工业价值的第一口出油井,被 长庆人确定为马岭油田的发现井、长庆油田的功勋井。那带 着巨大地层压力的原油从井口直冲蓝天,把压抑了人们近百 年的“贫油论”抛到了九霄云外。震耳欲聋的喷油声向世界 庄严宣告:中国西北的陇东,有着丰富的石油!长庆石油勘探 局机关随之由长庆桥迁往庆阳县城,驻扎长达28年之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we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