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考题

更新时间:2024-06-15 09: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考题一

1、哲学是( C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C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A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慧能曰: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 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A )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D )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8、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B )观点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9、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B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

10、 “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界定的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C )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C )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观与客体的统一

14、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D )的观点 A.诡辩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 15、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D )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B ) A.存在性 B.物质性 C.意识性 D.真理性 17、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D)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8、 “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D )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9、 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辩证关系的原理。 19、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D )辩证关系的原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内因和外因 20、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 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产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 现了(D )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

2

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21、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C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

22、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 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C )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23、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 )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4、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 了(A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25、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D )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26、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D )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作用

27、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8、 “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D)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B.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整体的性能状态与及变化会影响部分D.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C )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30、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C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31、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D )

A.全盘抛弃 B.绝对否认 C.全盘肯定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3

3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C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33、否定方面是指(B )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 34、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B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35、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D )

A.都有共同点 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3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B )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37、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C )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38、事物的质是指(C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C.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39、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 )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

40、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D )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B.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4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

C.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考题二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 )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 C.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D.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2.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

4

学的终结》 中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 A.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3.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 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这 是(D )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 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 ”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 B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 )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辩证法 D. 科学的实践观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 ) A. 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B. 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C. 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D. 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8.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 ) A. 实践 B. 运动 C. 静止 D. 时间和空间

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 )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

10.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是( D )

A. 时间 B. 空间 C. 绝对运动 D. 相对静止

11.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C )

5

A. 变化 B. 增加 C. 创新 D. 运动

12.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 A )

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 形而上学的思想 C. 诡辩论的思想 D. 唯心主义的思想 13.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兼容性 1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C )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D )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D )

A. 与本质无关的现象B. 纯粹偶然的现象 C. 人的主观错觉D. 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17.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结论是( B )

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C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学习获得的间接 经验并不重要

19.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 体静力学 (托里拆利等) 是由于 16 世纪和 17 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 (D)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 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眼见为实” ,对“眼见为实”的哲学评价正确的是( D ) A. 它肯定感性认识的正确性B. 它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正确的间接经验 C. 它证明了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D. 它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B ) A. 选择论 B. 反映论 C. 建构论D. 创造论

6

2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D ) A. 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 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 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 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24.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 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从哲学上讲, 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C ) A. 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 B. 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C. 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D. 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5.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对真理相对性的正确理解 (D )

A. 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可以是真理 C.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很多种的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6.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D )

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 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C. 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27.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 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 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B ) A. 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 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28.恩格斯指出: “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 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 才能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D )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 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C ) A. 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B. 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7

7

C. 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D. 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30.马克思指出: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 句话揭示了( A )

A. 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 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31.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 C.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 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32.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这一观点是( D ) A. 违背了历史的辩证法的错误观点 B. 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 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D. 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错误观点

33.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 ,这一观点( C ) A. 否认历史规律的重复性B. 否认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 否认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性 D. 否认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

34. “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 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这一观点( C )

A. 简化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性 B. 否认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性 C. 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D. 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35.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这一观点是( B )

A. 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 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 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 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36.“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这两种观点( C ) A. 都正确表达了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B. 都否认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C. 前者是唯物主义命题,后者是唯心史观 D. 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命题

8

37.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 ” 于( A )

A.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 历史辩证法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 历史决定论观点

38.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这句话表明(D ) A. 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 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考题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 A.辩证法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 D )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系统性 D.实践性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B.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D)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方向性 D.一维性 6、时间和空间是( 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认为(A) A.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B.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C.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8、 在生活和工作中, 凡事都要掌握分寸, 坚持适度原则, “过” “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防止和( 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A )

9

A.同一性 B.普遍性 C.绝对性 D.客观性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C)

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 D ) 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16、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C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

17、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D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 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1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20.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 A )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10

21、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B)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C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24、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B)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

B.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 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 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这是因为(C) A.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 B.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D.杰出人物既有功绩又有错误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A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29.从总趋势上看.人类历史发展是( B )

A.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B.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C.有时前进、有时倒退的过程 D.有时进步、有时落后的过程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D )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

11

于人生意义的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考题四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C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辩证思维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8、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

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B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12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D) A、运动的绝对性 C、发展的规律性 B、本质的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12、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

1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两种说法:(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4、 “王子去求仙, 古诗 丹成入九天, 洞中方七日, 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D),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15、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A)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1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D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19、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C )

A、人的心灵活动的反省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20、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D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3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2、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A)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

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 2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D、实践观点

25、真理是( C )。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 A )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7、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 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B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0、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D )

14

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D)

A、物质生产发展史 C、理性思维发展史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 D、思想关系发展史

32、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D)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人口因素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3、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4、经济基础是(D)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 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 ,这句话表明( B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 3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C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37、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阶级斗争 B、社会基本矛盾 C、科学技术 D、精神文明 3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B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

有先进的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五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2.唯物辩证法认为( D )

A.事物发展是必然性作用的结果,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事物发展是偶然性的

15

堆积,没有必然性 C.必然性可以认识.偶然性无法认识 D.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3.哲学史上的一元论是承认( B ) 哲学史上的一元论是承认 A.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 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C.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哲学学说 D.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哲学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 C ) 。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 ”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 B )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观点 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D.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 6.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D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统一C.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D.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7. 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 但是到了 l9 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 灯的哲学依据是( C )

B.A.质量互变规律 。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8.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9.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D )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辩证法 D.科学的实践观 10. “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C ) A.机械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外因论的观点

11.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科学技术,而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16

平的客观尺度和主 要的物质标志是( A ) A.生产工具及其使用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2.专家指出,如果春季前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于地表干燥、土质疏松,这样就为形成沙尘暴天 气提供了大量沙尘源。当西伯利亚冷空气爆发形成大风时,空气对流形成强风垂直切变产生上升流运 动,强迫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形成沙尘暴天气。此外,他们专家强调沙尘暴的形成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这说明(A)

A.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B.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能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 C.因果联系是没有时间顺序的 D.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比较简单 1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

A. 实践——认识——实践 C.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B. 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知觉——表象

14.一些新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基层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进而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 ( A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15.在矛盾体系中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B ) A.全体矛盾 B.次要矛盾 C.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16.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C )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D.对世界的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观点

17.欧洲谚语说: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 国家灭” ,这说明( B )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B.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7

20.在 21 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 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 ( B )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

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2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C )

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 2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2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25.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D)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26.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2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28.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首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 ( B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全面性 2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D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

18

30.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3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w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