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知识点
更新时间:2024-04-28 07: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635考古学通论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次整理
1、兴隆洼文化 位于今内蒙古敖汉旗,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时间早于红山文化。
陶器:均是夹砂陶。火候低质地疏松,胎壁较厚,内壁磨光大多呈黑色。均手工制,泥圈套接捏合成器,器口外贴付泥条。器表大多有纹饰,纹饰以压印的线纹、之字纹为主。器型简单,以筒状罐数量最多,少量碗钵。
石器:有打制(石铲、盘形器、敲砸器) 、琢制(磨盘、磨棒) 、磨制(石斧、 石锄) 、压制(骨梗石刃鱼鳔)四种。其中以打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型较大。
骨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骨锥、匕、镞,倒刺的鱼鳔。 房屋:聚落周围发现围沟,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圆角方形。
2、红山文化 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以及部分辽河流域地区 经济生活:一定程度的农业定居生活,渔猎是主要经济部门。 房屋:半地穴式房址。发现了窑址六座,分为单室窑和连室窑两种。在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都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址。
陶器:夹砂褐陶和泥质红,均为手制。夹砂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大 口深腹平底罐最多,少量平底碗、筒状瓮;最富特色的时纵横“之”字形纹饰。 泥质陶火候较高器型多样,有小口双耳罐、敞口深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钵等;外表常有黑色彩绘,常见的有三角涡纹、斜方块、菱形纹、鳞形纹等。
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琢制石器有磨
盘磨棒等。叶形。细石器占三分之一,包括窄小的石叶,条形石片、拇指盖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镞。大型打制石器有砍斫器、斧状器、桂叶状石器。磨制石器有梯形石斧、梭形石 畚、石刀等。
墓葬:牛河梁积石冢。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冢内随葬大量精美玉器。
3、东山嘴遗址:位于大凌河西岸一个高出河床 50 米的山梁正中,是一座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石砌祭祀遗址。是一组南北长 60 米,东西宽 40 米得石砌建筑群。整个建筑所用石材均经过加工,砌筑很规整。建筑讲究方位、对称、主次, 全部遗址按中轴线分布。中部的圆形台址周围有小型孕妇陶塑像、大型人物坐像、以及形状奇异的彩陶器,文化时代属于红山文化。
4、牛河梁遗址:有人称之为“女神庙” ,它有主室和侧室,陶塑残块中有体型 较大的主神也有小型的众神。其中有一尊完整的女神头像,大小与真人相近, 面部的艺术刻画既注重完形轮廓,有注重真情流露,眼睛由碧绿的玉球镶嵌而成。残块中还有发育不同的乳房、圆润的肩膀、和肉感极强的修长的手指。牛河梁的积石冢分布在近 30 个山巅、高坡上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冢内随葬大量精美
玉器。
5、富河文化 位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昭乌达盟的北部 石器:有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细石器占三分之一,种类 有石叶、锥状石核、扁体石核、圆头刮削器、镞。打制石器仅次于细石器,其 中砍斫器占四分之一,还有尖状器、梭形器、刮削器等。模制和琢制石器较少, 骨器较多,锥、镞、针、匕、鱼鳔、鱼钩、复合工具中的手柄。
陶器:以质地疏松的黄褐夹砂陶为主,其次为灰褐陶。陶器内壁多黑色。皆为 手制,泥条盘筑为主。器型以大口深腹筒形罐最多,和横之字形线纹、横之字 形点纹是富河文化的特色。
房屋:房屋遗址发现很多,在山腰上按次序排列。房址有方形和圆形,方形最 多。门朝南,土地经夯实,中央有炕。 遗址中发现卜骨,鹿或羊的肩胛骨制成,只灼,无凿无钻 。
6、良渚文化 分布的中心是太湖流域 文化特征: 陶器:泥质黑皮陶和夹砂黑皮陶为主,少量红陶。制作以轮制为主, 器型浑圆规整,胎壁薄。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纹饰有绳纹、竹节纹、刻划纹、镂孔。器型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主,少量的平底器。
石器: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棱脊分明。穿孔技术发达,穿孔普遍使用管钻法。石器中具有特征的 器型有扁平长方形穿孔石斧,有肩穿孔石斧,有段石锛、有柄石刀等。
玉器: 常见的有斧、壁、琮、瑷等。
发现水井痕迹。钱山漾发现干栏式建筑,马桥发 现地面建筑遗址。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已经很发达,良渚文化地层中出土大量的农作物种子。还发现不少竹编制物、草编织物、和丝麻制品。丝织品出现说明中国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养蚕制娟。
7、良渚文化聚落 根据以公布的考古资料,在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聚落群主要有浙北余杭县 的莫角山,上海青浦县的福泉山,江苏昆明的赵陵山、常州市寺墩。
(1、莫角山聚落群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聚落,而已莫角山为中心的古城址是目 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城,城址面积达到 290 多万平方米。城内有莫角山大型 宫殿基址,反山贵族墓地等主要遗址,城外有瑶山、汇观山祭坛、和贵族墓地 等。良楚文化古城的发现再次证明了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区域是良渚文化的中心, 为我们认识良渚文化社会发展进程及良渚文化在中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 了新资料。 (反山祭祀---位于莫角山西北的反山良渚文化墓地,是一座面积达到 2700 平 方米的人工堆砌的“高台石冢”整个墓地分为两行排列,规整有序。墓穴较长, 长 3 宽 2 深 1.3,。均有木棺,少数墓有木椁,板灰上常有大片的朱红色涂层。 墓底筑有棺台,周围有10cm 的浅沟。这些大幕均有丰富的陪葬品,包括数量很 多的玉璧、玉琮、玉钺 yue 等。据研究,反山墓地也是一座有祭坛的墓地。)(瑶山祭坛---位于反山“高台土冢”东北方向的一座小山瑶山之顶,平面
呈方 形,内外三部分组成。内部为一座红土台,系生土;红土台外围又一圈围沟, 沟内填灰色斑土,土质疏松无遗物;灰土围沟的西北南三面分别为黄褐色斑土 筑成的土台。有 12 座墓葬分布的祭坛范围内,集中分布在祭祀的南半部分,分 为南北两列,北 5 南 7.随葬品各墓不同,多少不一。)(汇观山祭坛——在反山墓地西 2 公里,利用自身山体修筑而成,面积大 1600 平方米。在中部偏西,挖沟填筑的灰色土框将祭坛分为内外三重,北面凹的山 脊以以石块叠筑成石坎,祭坛东西两侧低于坛顶约 1.5米得平面上凿有两条南 北方向的排水沟槽。祭坛西南有四座打破祭坛的良渚文化大墓,出土大量的玉 礼器和陶石器,是良渚文化墓坑规模最大出土石钺最多的墓地。 )
(2、福泉山聚落群---以福泉山为中心的良渚文化聚落,是一座良渚文化时期 作为墓地而堆筑的土山,北部有大型的燎祭遗迹。墓坑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 而精致,有玉璧玉琮玉钺玉斧等礼器以及象征权力的权杖随葬。 )
(3、赵陵山聚落群——赵陵山聚落包括江苏昆山市的赵陵山、少卿山、草鞋山、 张凌山等。赵陵山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砌的土台,东西 80 南北 60,三面河流 环绕,东西北三面有墩子时代一致的的文化层。发掘出的 85 座墓葬分为三个类 型,有丛葬群、中型墓葬(包括殉葬墓) 、规格最高的 M77.)
(4、寺墩聚落群---分布在太湖流域西北部,是良渚文化分布区的最西北边缘。 寺墩遗址是一座良渚文化晚期的
聚落群的中心聚落。寺墩遗址上层是良渚文化 下层是崧泽文化,面积总达 90 万平方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心 部分是一个人工堆砌的土墩
8、城背溪文化 分布在鄂西长江两岸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宜都城背溪、枝城北为代表。分布在长江边一级台地上, 洪水季节可能被淹没,在遗址以下的河漫滩上都能看见遗物,文化层埋在地表 2~3 米以下。另一类是以金子山、青龙山为代表,位于临江的低山的山顶上,在 山坡可以看见遗物,文化层暴露在地表
陶器:泥片贴筑法成型,陶胎含有大量碳化物,器表面红黑相间,内部乌黑松 软。纹饰有压印的粗绳纹,锥刺纹、刻划纹和镂孔,部分口沿山着红衣,器型以圜底器最多,圈足器平底器次之,少量矮三足器。
石器:以江滩的砾石为原料,制作粗糙。一般是只有一面得两侧和顶部有打制 的痕迹。器形有釜锛凿锤球、网坠、和砍斫器等,石斧数量最多。
9、皂市下层文化 分布在湘西北,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湖南澧县和澧水以北,无不接近河道或水源,说明当时人们对居住地的要求与后代一致,对居住址的选择着眼于发展农 业。
石器:分为大型打制石器、燧石小石器和磨制石器,以打制石器和燧石石器最 多。器型主要有石锛、石斧、石凿、弧形双面刃石刀、磨棒等。
陶器:夹砂陶为主,少量夹碳陶,泥质红陶和泥质红褐
陶远远多于彭头山文化。手制,出现了泥条盘筑,泥片贴筑法依然存在。纹饰采用拍印、压印、刻划、 镂空、剔刺等,以绳纹、刻划纹或者两者的组合纹为主,其次是压印的篦点纹。 器型以圜底器最多,圈足器和平底器次之。
出土较多猪牛羊骸骨,说明已经有人工饲养家畜。 10、屈家岭文化 长江流域的蛋壳黑陶五大古城城头山古城、走马岭古城、湘阴城、马家河古城、马家古城、龙山文化 因在山东历县城子崖首先发现而得名,分布在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遗址保存了大汶口文化的许多风俗。如沿袭了大汶口文化的枕骨人工变形、死者手持獐牙和拔除上门齿拔除下门齿的风俗。磨光黑陶器物群构成龙山文化的突出特征。
陶器,轮制极为发达,器型浑圆、 胎壁均匀,器身匀称和谐;烧制火候高,陶色纯正,典型器型有蛋壳黑陶高柄杯,“鬼脸式”足的曲腹盆型鼎、三角形足罐形鼎 器型有三足器,圈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器身上常带盖、流、耳、鼻、鋬等附件。器表多素面,常用纹饰 有弦纹、划纹、竹节纹、镂孔和附加堆纹,个别大型夹砂陶器上有篮纹。 生产工具:石器为主,骨器、角器、蚌器为少数。
石器大多为磨制,极少打制。穿孔技术发达,一般用石钻头两面对钻。有些遗址出现了玉器,如兽面纹玉斧,说明制玉工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也反映了玉制礼器制作的专业化。 冶铜业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
山东龙山文化的墓葬虽然在许多遗址多次发现但都比
较零星。这种情况是由于 这一时期氏族血缘纽带已经松弛,同族死后不集中埋葬在一起。墓葬均为长方 形竖穴,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为主。 (丁公陶文——在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发掘中发现一件平底陶盆底部残片,为 龙山文化晚期的早期阶段。残片上刻有 6 行 12 字,自上而下自右到左,右起第 一行三个字,其余四行 2 个字,左上角有一刻划很浅的符号。是陶器烧好之后 刻上去的)
龙山文化城
1、边线王城——山东寿光县,该城垣的基槽分为内外两圈,小城堡 在大城堡内,都呈圆角方形。城垣基槽内夯层,有一些土坑埋葬着人、猪狗等, 也有完整的礼器性质的陶器。 )
2、邹平县丁公遗址 3、城子崖遗址
4、鲁西八座 龙山文化遗址:阳谷县的景阳冈、王庄、皇姑冢,茌平县(chi)的校场铺、乐 平铺、大尉、尚庄、东阿县王集。
世家大族墓——这种聚族而葬的葬俗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观念的体现, 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要突出。门阀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统治阶级标榜门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归葬祖坟。据考古资料,世家大族墓的一些排葬规律是
1、 葬地选择讲究风水, 多分布在土山丘陵的半山腰, 前临敞阔的平地
2、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拥有大片土地,它族不得侵占。
3、墓地内各个墓的排列方式有一行排列式、前后排列式、综合排列式。
4、 排列次序依据长幼尊卑的辈分,以尊者居右为多见。
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是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砖室墓。其最显著 的特征是运用砖雕和壁画两种技法在砖石墓中表现出仿木构造的斗栱、倚柱、 门窗、天井等建筑构件,将墓室完全建筑呈现实居室的形状,并在上述构建中 用砖雕和彩绘表现出人物、历史故事、花草、星象等题材。这类墓葬出现在唐 朝末期,北宋中期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朝时逐渐简化,进入明朝急剧 减少直至消失。
火葬墓——火葬墓是辽代墓葬的一个重要特征 ,并影响到后来的金元时期。火 葬墓的认识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其胆识本来就有的火葬习俗:另一个是受佛 教传播的影响而流行起来的火葬。火葬中收纳骨灰的形式分为两种,一是用小 木棺或者小石棺或者是陶瓷罐收集起来或者直接埋入土中。另一种则是利用死 者的“真容偶像” (用木材或稻草做成仿照墓主人的仪容做成的偶像葬具)收纳 骨灰。
三合土浇浆墓——元代墓葬的江南地区,三合土是把石灰、细砂、黄泥用粘液调合而成凝固后的坚硬程度不亚于现代的建筑水泥混凝土,浇铸在墓坑或木椁 之间,密封性
极佳,并能起到防腐和防盗的双重作用,也受到朱熹等理学家的推崇。此类墓以元末割据苏州称王的张士诚的父母墓规模最大。
瓷器发展
一、战国秦汉瓷器烧造技术—战国时出现了地面式陶窑,湖北江陵毛家山的战 国早期陶窑是目前最早的地面窑,秦汉时期制陶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汉代窑室 的容积及一步加大,出现了椭圆形和方形两种。 (汉代陶器以灰陶为主,实用器 皆是色泽青灰,火候均匀,烧制温度达到 1000c 以上,质地坚硬,扣之有清脆 声。)
二、釉陶和瓷器是汉代制陶业得两大发明,一起代表了汉代制陶业的最高成就
(1、两汉釉陶器 北方首先流行的是软釉陶,又称低温软陶釉 或北方釉。它带有一种浓厚的 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烧制温度低,一般在 700 度左右,内胎多呈砖红色。质 量不高极易破碎。釉陶一般只用于目中随葬,就不使用器皿
(2、青瓷 与低温软陶釉相对应的是高温硬陶釉,烧成温度在 1000 度以上,属于商周以来 传统的青釉体系,硬釉陶首先是一种硬陶,在江南地区在商周以来就流行硬陶, 也是从商周以来因烧制火候、胎料成分的不同,硬釉陶超两个方向发展,一个 是继续发展传统的硬釉陶,另一个就是原始青瓷的道路 瓷器和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始瓷器的胎料是高岭土或者耐火粘土,耐火度 高,普通硬陶
器使用的则是易熔性的陶土。原始瓷器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制作工艺粗糙,烧制温度不够和烧成气氛控 制不严。 真正的瓷器---以瓷土为坯料, 1300 度烧成, 烧结后吸水率在 0%--0.5%, 叩击声音清脆悦耳,胎色青灰或灰白,薄胎器还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奠定我国作为是世 界瓷器大国地位的关键时期,具体表现为
1、瓷器第一次全面的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代替了铜器漆器在日常生活中 的主流地位
2、各具特色的瓷器窑口和窑系开始逐渐形成 3、在制作装饰烧成等窑业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4、器种器型达到空前水平,青瓷、黑瓷白瓷彩绘瓷尤其是釉下彩绘瓷均已 出现
5、瓷器在文化塑造方面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如大型堆塑器、佛教塑像和仿 金属器造型等领域都有成功的作品
6、瓷器在文化传播交流贸易上的地位显著增加。中国瓷器的国际影响已经初步显现
代表:(1、越窑—九球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一词始于唐代,主 要是指以今绍兴一带的青瓷窑厂及其产品,现代学者吧越窑已经追溯到东汉甚 至商周,把结束时间定到南宋。
(2、东吴瓷器--东吴时期的越窑瓷业成就的表现 1、瓷器造型逐步脱离模仿阶 段,进入自我构造体系阶段 2、
器物造型不少取材于动物形象,生动传神,是东 南地区人民独特的瓷器造型工艺智慧的结晶。3、纹饰逐渐走出东汉时期的传统 体系,形成有时代地域特色的装饰风格。4、我国首次出现釉下彩绘瓷工艺,为 后来釉下彩瓷的全面发展开了先河。褐彩装饰也逐渐流行。5、瓷质的日常用品 和明器广泛用于人们生活中,这种物质文化上的变革始于东吴地区,经过两晋 南北朝,到隋朝逐渐波及全国,极其深刻的唐朝以及唐朝以后中国的物质文化 面貌和瓷业的发展态势。
(3、西晋瓷器
(4、东晋南朝瓷器 *丰城窑—江西丰城,唐代时又称洪城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兼有黄褐釉、酱紫釉。特征主要表现在 1、南朝时已经使用匣钵 2、是最早使用化妆土的窑口之一3、南朝时期的丰城窑李子岗窑址发现了芒口瓷,将我国芒口瓷烧制年代由 过去的五代定窑 4、丰城窑在东晋的时候以使用莲瓣纹装饰,南朝时,出现一批颇具特征的 瓷器,如盘托三足炉、长颈秋腹瓶(天球瓶)、五盅盘、多蹄足砚、船型 带人青瓷灶、高足杯、博山炉、印花盘形豆、其模印莲花纹、忍冬纹图 案颇具个性。 *湘阴窑—湖南长沙浏阳湘阴地区 东汉至东吴时期,湘阴窑瓷器胎质坚硬,釉色青绿为主,光洁如玉,纹饰以水 波纹为主,器物以大件的盆缸罐为主。两晋南朝时期,以钵碟盘洗四系缸、砚、 豆、高足碗、盘口带嘴壶,纹饰莲花纹、忍冬纹、刻花装饰工艺也颇具特点; 东晋时以使用匣钵装烧工艺;西晋时代已使
用釉下酱色点彩技术,使之成为长 沙窑釉下彩绘的源头之一。 *德清窑—杭嘉湖平原,南邻余杭北接吴兴 兼烧青瓷和黑瓷,黑瓷为主。黑瓷的胎多呈砖红色、紫色或浅褐色,瓷胎可能 采用红色黏土做坯或者在瓷土中加入了紫金土。青瓷多用化妆土,釉色较深, 其中优质产品釉层较厚釉面滋润,色黑如漆。这种黑釉瓷器是德清窑的最大特 色。德清窑的一半器类和造型与越窑差别不大,但其线条柔和,罐壶的腹部浑 圆,不似越器那么挺拔。
(5、北方瓷器 北方成熟瓷器出现于北朝晚期,并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了较高水平。北方白瓷的 出现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出现的基础,也为后来 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格局打下基础。 (白瓷主要是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铁量即克服 了铁的呈色干扰后产生的一种此种) 。特征是:胎料较细白,未上化妆土,釉层 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积釉处青色明显, 代表了白瓷早期阶段的 特点。目前发现的莲瓣罐在造型和装饰工艺上颇具特征,长颈瓶和玉壶春式瓶 也有一定的特色。 (6、外销瓷在这一时期已产生,中国瓷业开始了对世界发生影响的历程。这一 时期中国的瓷业在造型和装饰上业开始接受国外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和中亚级 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四、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瓷器质量提高和全面普及。人们常 用南青北白来形容唐朝制瓷业格局,刑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 和南方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在制陶工艺上除了烧制出高质量
的白瓷和青瓷外, 在釉下彩、花釉、绞胎、三彩釉陶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匣钵也普遍使用。 最能反映盛唐气象的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一朵奇葩。 隋代—隋代以前瓷器的发展及烧制的窑厂主要在南方,进入隋朝之后,逐渐形 成南北系统,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瓷器的烧造成熟和 真正普及也是从隋朝开始。 白瓷的成功烧制是瓷器发展的重要标志。白瓷在北朝时期已经初见端倪,真正 烧制成功则是在隋朝。隋代白瓷的产地可能是河南安阳的安阳窑和河北临城的 刑窑,其中刑窑是目前所见北方地区隋朝和唐朝前期烧制白瓷窑厂的代表,也 是目前发现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 隋朝青瓷依然是主流。 唐代—唐代瓷器进一步发展,生产地区扩大,形成了著名的窑场窑系,陶器产品种类增加质量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青、白、黄、黑釉,釉下彩, 绞胎瓷器和唐三彩共同构成了唐代陶瓷业的繁荣。
(1、越窑—隋唐时期青瓷在南北方仍然是重要产品,以今浙江地区的越窑最为 著名。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品种繁多,造型丰富,一些碗盘等器 物常常被做成瓜果和花朵形状,轻巧美观,样式新颖。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 的精品。
(2、刑窑—河北临城。原料为低铝高硅的高岭土和长石,分粗胎和细胎。烧成 温度在 1300 度以上。器物多宽底足即玉璧底器物,装饰主要为刻花和印花
(3、长沙窑—唐代彩绘瓷首推长沙窑,又称铜官窑,
在岳州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以烧制青釉为主,还有白釉和绿釉。造型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圆润。再装饰方面用陶模压出鱼鸟狮子葡萄花瓣和人物图案粘贴在器物表面,还首创了 釉下彩绘装饰 唐三彩 唐青花
唐五代瓷器造型特点
1、陶瓷制品使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器类增多。 2、唐瓷造型特点是无论大件器物还是小件器皿都是浑圆 饱满,在质量上要求更高,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表现了 唐代的风格特色。
3、由于其他工艺制品的影响,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感和外来 文化的影响,使得陶瓷制品出现了过去从来没见过的新样式。 (如跪人尊、三彩 鸳鸯壶、双龙柄壶、皮囊壶、花釉拍鼓、三彩塔形罐、带柄鸟形杯等) (唐代盛 行饮茶,直接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唐代的茶碗器型较小,器 身较浅,器壁呈斜直行,敞口,玉璧形碗足、器身小而轻巧,适于饮茶) (饮酒 在唐代比较盛行,执壶就是常见的酒壶,酒杯有高足杯、圈足杯、带柄小杯、 曲腹圈足小杯) (三彩凤头壶、双龙耳瓶,排鼓都是吸收了外来文化)
4、五代时期的陶瓷造型基本上沿袭了晚唐风格(如瓜棱形的长嘴 注子、花瓣形的茶盌(碗) 、茶托、以及盘碟之类多做五瓣六瓣的形式。这一时 期吴越钱氏王朝的官窑生产越器作为恭瓷,秘色青瓷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工艺水 平,五代的白瓷也相当进步。
装饰工艺
1、 唐代的陶瓷器多采用几条竖直的划纹,使得光素的器面产生节奏感, 质朴大方,制作简便,适于大量生产,成为唐代普遍流行的装饰。
2、 堆贴花工艺的新发展,主要堆贴花卉人物鸟兽图案。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宋代制瓷业的成就和特点可以 用两点来概括 一、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名瓷的产生 二、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 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和建窑的黑釉等大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五大名窑 定窑—以河北省定州为中心,包括河北定窑、山西平定窑、介休、太原和辽朝 的南部地区窑厂,以刻、划、印花的精细薄胎白瓷为典型代表。
特色---1、定窑以白瓷闻名于世,其胎料加工较细、胎质坚硬紧密、洁白细腻, 釉色白中泛黄,显出象牙白的质感。
2、器物表面有刻、划、印花三种。刻花刚劲有力,以花卉为主,并有花果、莲 鸭、云龙等纹饰。这些纹饰的轮廓线的一侧常划细线相称,以增强立体感。印 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面,层次分明,密而不乱。印花的装饰以花卉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动物、禽鸟、游鱼。 (定窑印花反映了刻模和脱 模的最高成就,在当时的印花中具白瓷有一定的代表性。 3、为了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始创了覆烧工艺。用匣钵烧制瓷器,一件匣钵只 能烧制一
件,改用覆烧技术之后,把盘碗等器皿反过来烧制,垫圈组合的匣钵 代替传统的匣钵,使得产量很大提高。因为覆烧,器物的口沿不能上釉而形成 毛边或称为“芒口” 。因此往往镶以金银铜的边圈而形成一种风格。 汝窑—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制了 20 年左右,因此汝窑也是宋代名窑中传世最少 的窑瓷,目前全世界只有 70 多件。汝窑传世作品的造型以盘碟洗炉尊等一类的 器皿较多,基本无大件。汝窑瓷胎多数像点燃过的香灰的颜色,透过釉层微微 带一点粉色。汝窑瓷器以天蓝色为主,犹如湖水反衬的天空,俗称鸭蛋青,蓝 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给人玉石的感觉。在釉层中往往隐约可见一丝 丝浅褐色的纹理,另外汝窑瓷器均用支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的支钉痕迹, 这些都是汝瓷的重要依据。 官窑—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供朝廷和官府用瓷。 官窑始于宋朝,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官窑—传世作品不多。其器物有碗瓶洗等,采用支钉支烧,青釉,釉色较 淡,器身开纵横交错的大冰裂纹。因其制胎瓷土中含铁较多,故胎色紫黑,足 部有的不上釉,铁骨外露。 南宋官窑---南宋王朝迁都杭州后,在杭州附近设立了两大官窑
1、郊坛下官窑。 青瓷胎薄,呈灰黑褐三色;施厚釉,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 釉面多有纹片;器口或底部露胎处,呈灰色或铁色,造型优美。
2、修内司官窑—胎釉特征以厚胎厚釉、厚胎薄釉为主,胎色有香灰色、深灰色、 紫色、黑色等。
哥窑—哥窑器物特征:器物胎色有浅灰、深灰、土黄、黑灰等,釉色有粉青、 月白、米黄、油灰等色调。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右面上的 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哥窑器釉层厚,釉面鬼裂地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 ; 釉中有紧密的气泡,好像“聚沫攒珠” ;哥窑器物口沿部分施釉较薄,显露出紫 色的胎骨,腹部以下无釉,相成一种深灰色的底足,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 另外哥窑属于无光釉,釉面有一种含蓄的“酥光” 。传世的哥窑器物有碗碟盘洗 瓶炉鼎等。
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最早始烧于北宋末年。 钧窑器釉料中含有铜,釉 色呈现天蓝、天青、紫红、碧蓝、月白等多种变化,还出现玫瑰紫、海棠红等 不规则的斑点,装饰在花瓣形的花盆、笔洗、香炉等器物上别有一番自然天成 的韵味;器表釉面上常有蚯蚓走泥纹和开片;在花盆类器物底部还刻有 1-10 的 数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 钧窑开创了用铜的氧化物做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成功烧制出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创了新的境界。 从金代之后钧窑生产开始变得粗糙,大多数器物不在施满釉,器壁变厚,器型 趋大,器物表面开始小而规整的红彩。到了元代,钧窑器物大而厚重,釉层开 始变厚,釉的流动相较强,已经没有施满釉的器物,带红斑器物进一步增多。 此外钧窑还生产青釉瓷器和白底黑花瓷器。
龙泉窑青瓷-- 龙泉窑是北宋新兴起来的青瓷窑,位于今浙江龙泉县内。始烧于北宋前期,极盛期在南宋,明中期
渐衰。北宋时期的龙泉窑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婺州窑的遗风,釉色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瓷窑数量成倍增加,胎质洁白,质量显著提高,完全 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窑中最名贵 的品种。*(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釉碱” ,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 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曾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融化的石 英颗粒,当光线射入釉层中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的散射,呈现出一种柔 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其中尤其以多次上釉的梅子青难度最大,成品率远低于粉青釉,故此龙泉瓷传世作品多为粉青,梅子青为世所珍,是中国青瓷达到高峰的典型作品。) 北宋龙泉窑器型主要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南宋时造型更加丰富,除了类似 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像棋子、鸟食罐也 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 zhi 投壶及琮 cong 式瓶。 由于龙泉窑釉厚不透明,使得北宋盛行的刻划花装饰无法适用,因此改为贴花、 堆塑、浮雕装饰手法。 龙泉窑除了烧制白胎青瓷外还为南宋官窑烧制黑胎器物。
景德镇白陶——青白瓷是宋代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烧制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瓷 器。因为其釉色介于清白两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因此被称为青白瓷, 也叫影青、隐情或者映青。 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 强,流动相较大,釉色清白,最好的成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呈 水绿
色。器型主要有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托枕油盒等。 主要的装饰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得内壁,刻花划纹吃刀深浅不同, 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呈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性很强。 北宋时期印花主要是花卉,到了南宋题材更加丰富,除了出现花卉花纹之外, 还出现了婴戏图、水波游鱼和人物故事等题材。由于受到定窑覆烧的影响,还 出现了芒口瓷。
耀州窑瓷—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窑系的重要代表,以今天的陕西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它以盛产独具风格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成为 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厂和代表。耀州瓷创始于唐,兼烧青瓷、青釉和白瓷。五代 时受越窑影响创烧刻花瓷。宋代是耀州瓷烧造青瓷的鼎盛时期。 宋朝耀州瓷的青釉,质地精细纯净,透明度适中,色调是一种稳定的橄榄青色, 具有“其色温温”“精比琢玉”的美感。 、 与同时代的瓷窑相比,宋朝耀州瓷的刻花和印花更为丰富和多样化,图案题材。 器物种类非常齐全,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磁州窑—著名的民间窑瓷,窑址在河北邯郸磁县。始烧于宋代,经元代、南宋、 终于明。 磁州窑主要烧制白瓷和黑瓷,以白底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特色,其产品 更加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有北方特色。产品 胎有两种,一种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灰褐色。白釉普 遍的带有奶白色,不太透明。均使用化妆土,器内一般挂釉。 产品种类有瓶炉
3、根据器物出土的地点、铭文内容和文献记载对比进行断代
暗纹—在陶丕半干时,用圆纯的骨器在器表画出绳纹和弦纹,然后打磨烧制呈磨光陶就形成了暗纹
湖北江陵毛家山的战国早期陶窑—迄今最早的地面式陶窑。窑门前一个椭圆形 的烧火坑深约0.5 米,与窑门相连,是一个专供烧火的工作坑。窑门宽 0.5 米。 门内窑室分火膛和窑床两部分,窑床基本在地表,火膛高于烧火坑0.5 米,但 低于窑床。窑室以窑床为主,呈纵向椭圆形,长轴1.5米,短轴 1.2 米,烟囱 设在窑床后方。
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是木椁 guo 墓中的特殊形式, ,比普通木椁墓的的规模 高,墓主是诸侯王级得高级贵族。 题凑是指以黄芯的短柏树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 四壁的柏树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早缺少柏树的地方也有 用楠木,楠木枋的端头中心涂黄,人为制造黄肠以与柏树相似。目前所见的黄肠题凑墓都是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木椁墓---在长方形竖穴土坑里用木板搭建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多重棺,椁一般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代表马王堆汉墓、罗泊湾汉墓
匣钵—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重要窑具,是有明火直接烘烤到转入匣钵隔火套烧的重大转变,是陶瓷烧制工艺上的技术革命,它使得瓷器在窑室中受热均匀,避免了烟尘污染釉面,在充分利用窑室空间、相对扩大和提高窑室、提高产量 和质量方面有重大意义。
钧益砝码:楚国,长沙近郊楚墓出土一一份完整的天平和 10 个法码,因在第 九个砝码上刻有“钧益”二字,被称为钧益砝码。
王莽嘉量:汉承秦制,度量衡单位、进制不变。王莽嘉量是王莽建国元年颁 发的标准量器。 这是一件五量合一的量器又称王莽铜嘉量, 嘉有美好标准的意思。 主体为直筒状器,上斟下斗
世家大族墓——这种聚族而葬的葬俗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观念的体现, 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要突出。门阀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统治阶级标榜门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归葬祖坟。据考古资料,世 家大族墓的一些排葬规律是 1、 葬地选择讲究风水, 多分布在土山丘陵的半山腰, 前临敞阔的平地 2、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拥有大片土地,它族不得侵 占。3、墓地内各个墓的排列方式有一行排列式、前后排列式、综合排列式。4、 排列次序依据长幼尊卑的辈分,以尊者居右为多见。
山东青州龙兴寺——北朝时期,窖藏有 400 多尊,石刻表面贴金绘彩、造型生 动色彩绚丽,突出的表现出北朝佛教石刻的艺术特点和时代风貌。其中不少豆标示纪年,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术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该石刻被评为“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二十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 。
龟兹五铢——西域古龟兹国所铸,钱体外圆内方,是受
中国内地钱影响的产物, 时间在公元三四世纪到七世纪中叶。龟兹圆钱又称为“龟汉二体钱”或“龟汉 二体五铢”,红铜浇铸,工艺不精。面纹龟兹纹,背纹篆书五铢两字或穿上下为 龟兹纹左右为五铢两字,背无字。
金银印——以黄金或白银雕凿而成的官印,两汉时期,金印是文武百官印信中 的极品,按制度规定,只有皇太子、诸侯王、大将军皇亲权贵才能得以享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频繁,政治动荡不安,原本明确而严格的等级制度 逐渐涣散,以至于很多武职中的征、镇、安、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都在配享金 印之列。
墓志—一般出于帝王陵和世家豪族墓中,按质地可分为石质和砖质两种,其作 用和墓碑一样是把墓主的生平、埋葬情况和后人对他的仰颂祝祈刻制于石,埋之地下,以期千秋万载,永世流传,铭志不忘。所不同的是墓碑大多是竖于地 上,而墓志则埋于地下。墓志出现晚于墓碑,起源于西汉。
地券——实际上就是墓主人所持的“证券” ,也可以说是一种“所有权证明书”。六朝地券多是向冥界买地的钱地两清的券纹,是一种实用的证券,除了刻有死 者的名字外,主要刻有死者拥有的土地数量和购买土地时所用得钱数。这地券 内容充分反映了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特别是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可以说 这些地券是一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契约凭证,肯定了官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私 用奴婢的合法性。
绞胎—是唐代瓷器的新工艺。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 拉坯成型,胎上具有白褐相间类似木纹的纹理。
唐三彩—一种始于初唐后期,盛唐时期流行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以白色粘土为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矿物为釉料,以炼铅熔渣和铅灰为助熔剂,经过焙烧 形成多种色彩,其中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其中蓝釉证明我国用钴作为陶器呈色 剂始于唐代),简称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虽然色泽富丽堂皇,但胎质松脆, 实用性差,主要作为随葬明器。
青花--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首先发现于唐朝,真正兴盛于元朝之后。
青铜铸造业
青铜时代: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五世纪
发展过程:商代是中国青铜艺术鼎盛时期--范铸法:制模、翻范、浇铸 西周—一模翻数范法;焊接技术—早期--青铜器大体继承商制无多变化—主要器型有鼎簋甗鬲觚爵尊觥壶盘觯 zhi 瓿 bu 罍 lei 战国—浑铸法:整体浇铸的方法分铸法:又称嵌入法,焊接:分铸器身和附件, 再将附件用铜锡铅和少量锌液焊接起来,由于在铸器身时先在有附件的地方铸出卯钉,又称榫卯焊接(sun mao)。榫卯斗合法:将木工的榫卯拼接方法应用于铜器制造中失蜡法:是一种融模制造法,适用于复杂器型,浑然一体。用黄蜡 制成蜡模—将蜡模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 制成铸型—烘烤 融化黄蜡,留下泥范型腔进行浇注。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总体上比两汉时衰退, 特点一南方盛于北方。 特点二表现出个民族融合的特点
铜器装饰技术:主要指金属细工工艺。包金、贴金:始于商盛于春秋战国,绝迹于汉初,用于车马器、铜贝等小型铜器 鎏金:将金丝或金片融入水银中制成金泥均匀涂于铜器表面,加热烘烤使水银蒸发,剩下金银牢靠的附于器表,形成鎏金器(利用水银加热到 400 度溶解金银又 易蒸发的原理)错嵌:在铜器表面刻出阴线花纹或事先铸出器物的花纹沟槽,然后将金银或红铜 丝嵌入沟槽或阴线中,然后抹平磨光,形成装饰。错金又称为黄文错镂 镶嵌:铜器表面镶嵌玉和绿松石的工艺成为嵌玉镶珠 刻纹:细线刻镂 模印、填漆
战国铜镜:四山纹镜、蟠螭(chi)纹镜、菱形纹镜、纯羽状纹镜、羽状纹地 四叶纹镜、螭龙纹镜、五山纹镜、兽纹镜
“黑漆古”:这是指汉代铜镜,由于铜镜表面由磨锡制成经长年氧化成氧化锡 的透明薄膜,乌黑亮泽,因此有“黑漆古”的美称。
“位至三公镜”—曹魏时期,由东汉双头龙凤纹镜演变而来
“日本三角缘神兽镜”—分为“仿制镜”和“舶载镜” ,前者没有异议属于“倭镜”,后者颇有异议,王仲殊先生认为它是吴镜,是东渡的吴的工匠在日本将画像镜和神兽镜结合铸造的一种新铜镜形式。
*西汉刘胜墓的“长乐饮官”锺通体鎏金并嵌入菱形蓝绿色玻璃块和错金银鸟虫书的铜壶印有万年有余字样是西汉仅见的鸟虫书铜器
东周:马踏飞燕、鎏金镶嵌兽形砚匣 灯具:豆形灯、雁足灯、动物人物承托的灯(战国时期人骑骆驼的铜灯、满城汉 墓的“当户”灯) 、连枝灯、烟道灯(河北满城汉墓 M2 出土的长信宫灯,为宫女跪坐持灯造型体内中空通体鎏金 )
铁器 发展过程
1、铁的利用追溯于夏商时期,陨石铁运用在器物上(主要 : 为兵器)
2、西周出现块炼铁制品(河南三门峡虢(guo)国虢季墓出现玉柄铁 剑和铜内铁援戈)
3、春秋中期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4、真正的铁器时代开始于 战国时期。 战国前期及之前出土铁器为数不多, 战国中期之后铁器得到长足发展, 生铁制品大量出土,展性铸铁广泛应用于农具兵器制造。
5、汉代冶铁业进一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在重要冶铁地设置铁管进行管理。
冶铁技术:
春秋—块炼法:首先把铁矿石高温碳化,凝为固态后锻炼提纯,再打制成所需的器型。(块炼铁)
战国—块炼法继续使用并有所发展,块炼铁渗碳成钢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广泛应用,展性铸铁普遍应用;熟铁渗碳成
钢法(生铁)
汉代—叠铸法:对小型器件进行批量生产的简便铸法,过程为金属模—泥范— 浇铸模盒—范片—叠合—涂泥—烘烤—浇铸—破范取器)
展性铸铁—介于生铁和钢之间,具有较高硬度和韧性,耐磨又抗冲击,广泛 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和日常生活。
烘范—在铸铁之前把范模入窑烘烤,是铁液在范腔中的流动性增强,减少成 品中的气泡和沙眼,提高铸造质量。
下河湾冶铁遗址:是我国所见最大的冶铁遗址。(战国中晚期—汉代) 。
铁生沟冶铁遗址--(河南巩义市) 。汉代冶铁遗址,再现了汉代从开矿、冶 铁、铸造的全过程。
正在阅读: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04-28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3 基因的表达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08-25
英语课堂上最齐全的奖励方法.doc04-29
基于双稳态动力系统的逻辑随机共振理论的研究 - 图文01-07
西方文明史心得体会05-01
培训计划书12-11
十二五课题研究01-28
如何选购卫生间防水涂料06-02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研究03-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通论
- 考古学
- 知识点
- 第3章 存储器系统 题库和答案
- 电价及电费的关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 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分析报告
- 贵州2018中考英语试题(word版含答案)
- 中国海洋油气田开发
- 6-1-4_和差问题.题库教师版.doc
- 教师参考资料(项目十)
- 小学舞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 lightcycler 480 Software1.5 中文说明书
- 案例分析题试题库- 仰恩大学精品课程网
- 2012年南昌一中、南昌十中第四次联考 - 图文
-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 (精校版)2017年天津文综地理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 图文
- 益阳市2018年普通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样卷-地理(含答案) - 图文
- 第六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三等奖获奖名单
- 超市便利店店长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家庭教育的个案分析
- 数据结构试题B及参考答案(计算机专业)
-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