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农村教育资源

更新时间:2023-10-18 12: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 “乡土化”园本课程的开发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小学化”,教学设施“陈旧化”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接着阐述了利用本地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乡土化”园本课程的尝试:从本地区,本园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构建使“乡土化”的园本课程。 关键词:农村教育资源、乡土化、园本课程

自然社会是个大课堂,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有色彩斑斓的河流田野有茂盛的花草树木,它们真实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强烈的刺激孩子们的视觉,这些都应该成为孩子探索学习的良好的素材,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园在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结合农村本地的实际,开展乡土化教学,通过一系列乡土化教学活动,逐渐构建起“乡土化”的园本课程。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如果没有课程的有力支持,任何美好的设想最终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在我国农村幼儿园课程的设置中,教学内容的“小学化”、教学模式的“小学化”倾向十分严重,不少农村幼儿园采用的是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大多数幼儿园以上课为主,孩子们拥挤地坐在教室里读、写、算,完全是复制了小学的管理模式,扼杀孩子们贪玩的天性,幼儿园变成了幼儿小学。特别是在农村,很多幼儿园老师都抱怨教学条件差,羡慕城区的条件设施,单纯的用城市的教材教农村的孩子,而没有从农村的生活实际出发,结果由于这些内容远离农村生活实际,和农村生活相差甚远,孩子们很难听懂、学会。那么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为什么会出现“小学化”等倾向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领导左右着农村的幼儿教育

在农村,幼儿园大多数由乡镇、村所办,附属于小学,且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没有上级财政拨款,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因此农村基层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左右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镇村领导重视,则学前教育工作大多开展很好;反之,如果领导不太重视或忽视学前教育,没有专项的教育经费的投入,那么学前教育就显得无关紧要。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十分困难,陷入一个的境地。

(二)农村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教育

一直以来,教育给农村孩子提供了“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学而优则仕”是农村家长和孩子最大的吸引力。在农村,大多数家长送子女进入幼儿园就是要让孩子多读几本书、多识几个字,能进行简单的数数等,这些成为农村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功能的认识和期望,而对幼儿园老师组织的各种游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很多家长表示没有必要。所以,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也影响农村幼儿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幼儿教育

在农村,大多数幼儿教师文化素质不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根本不懂得幼儿教育是咋回事,同时许多幼儿园为了节省经费的投入,没有将幼儿教师的培训计划纳入幼儿园整体规划之中,使得教师观念理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方法得不到改进,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低,社会地位不高又

1

使得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上,许多教师只是单纯教幼儿数数认字,而很少考虑城乡孩子在生活经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系统掌握幼儿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能有效的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缺少发现的眼睛、创新的思想。 (四)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参考资料少、缺

现在,社会上关于学前教育的书籍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可真正贴近幼儿园选用的却不多,甚至是奇缺。许多教师抱怨没有适用的教材,当她们拿到一本本让她们都感到陌生的教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就感到特别费事,而且束缚了教师的思想,捆住了手脚。而作为活动主体的儿童,其主动性便大打折扣,兴趣不高。所以,这些以城市幼儿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为依据的书籍,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农村幼儿来说,只能是供他们阅读的文字文本,而不是感知体验的现实事物和事件,幼儿既不能积极的去操作、探索,也没有条件感受、体验。 二、构建“乡土化”园本课程

农村的幼儿园和城市相比,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玩具教具匮乏,适合的教材少,教育经费紧张。但是,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充足宽余的活动场地,相对的人少、车少,环境污染小,噪音小,人为的危险不多。在课程的设置上,以本园所在地区的实际,来谈谈农村幼儿园“乡土化”课程的开发。

1、采集和运用自然物资源,以丰富教材内容。

将自然界显现出来的有利资源运用到主题教学之中,生成了《野菜》这一主题,将教学融入到了自然社会的大课堂,带幼儿去挖野菜、采摘野菜,制作野菜标本,制作野菜食品,如:做春卷、包饺子、荠菜嵌油豆腐、凉拌马兰头,进行野菜艺术创作——野菜粘贴画,还结合当地民间传统,晒野菜干。这些都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预设主题活动《清明节》中有一个活动《采艾青》与《野菜》主题吻合,艾青也是野菜,它是做青团的原材料,幼儿知道了野菜——艾青有这种妙用,从而激发了幼儿对野菜的进一步探索,我们将这两个主题进行了融合。

在我们生成的四个主题中都用到了自然物资源,《杜布的经历》中,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了棉花、棉籽投放到自然角中供幼儿观察;《无公害大米》中,幼儿带来稻谷做实验;《桑园鸡》中幼儿采来桑叶做游戏。这些自然物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富有生机。

在开展一系列以野菜、杜布、无公害大米、桑园鸡为教学材料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充分利用了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发现了自然界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自然,体验发现的乐趣。该主题的形成充实了幼儿园新教材,是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良好素材。

2、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导致了教育方法的变革,新的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

2

方面的变革,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兴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孩子学习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

织布是乡间的一种民族文化,在《杜布的经历》主题活动开展中,课题负责人联系一村妇或镇上的店铺、厂家几次上门拍摄采棉、轧花、纺纱、织布等场景,制成VCD运用于教学活动,幼儿在影视真实的画面中感受棉布的由来,活动中,幼儿纷纷说:“这个我奶奶也会做的”“我家里也种了棉花”“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我和妈妈一起采棉花了”??通过影像教学,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整合提炼,也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在不断的操作演练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锻炼,对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了多样化、创新化的尝试。这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也为教师采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多样化探索做出了有意的提示。

3、有效运用师幼互动生成资源。

教师编制的主题网络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并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孩子的所思、所想,为了保证生成课程的质量,在生活中我们将一切视点放在孩子身上,倾听孩子的心声,揣摩孩子的需要,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形成师幼互动,共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调整预设活动。比如在《杜布的经历》主题活动中,活动“棉布的由来”开展以后,幼儿对棉布的纺织加工有强烈的探究欲,我们就把棉花实物放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尝试着将棉絮变成了纱,给纱染上各种颜色,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染色的工具。给白色的棉布印上好看的花纹,做成各式服装,进行时装表演,放在“江南布衣”里买卖,一个个活动就这样连续着生成出来。

4、充分挖掘社区、家长资源。

园本课程的开发讲究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和家长、社区紧密联系。社区是幼儿在其中生活、生长的地方,社区的各种物质和文化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既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经验,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

我们立足实际,利用家长资源,在棉花收获的季节,让种棉花的家庭的幼儿带棉花到幼儿园;让种竹子的家庭请家长准备竹制品放在班级的区角中,如编篱笆的“编帘器”就是幼儿爱玩的器具,绕沙的竹管,也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常玩不厌的主题活动延伸材料;在主题活动《无公害大米》实施中,我们联系无公害大米种植基地带幼儿去参观玩耍;为了制作教材,联系村妇拍摄纺沙织布的录象,联系桑园鸡养殖厂摄制课件材料等。把农村可用的乡土资源充分地发掘了出来

3

1.走进大自然,利用自然条件来设置“乡土化”的园本课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者,而且儿童具有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表演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而幼儿本身又具有制作、探索、表演和艺术的本能,所以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是我园深度挖掘教育资源,建构“乡土化”园本课程的一大尝试。

我园位于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畔,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我们利用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些极富价值的资源,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家美景。如在每年组织春游时,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等特点编组参加活动,在郊游活动中孩子们的探索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树林中徜徉,谛听鸟儿清脆悦耳的叫声;在小河边驻足,与水游戏,寻找各式各样的鹅卵石。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大自然春夏秋冬的气息,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

2、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乡土化”园本课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导致了教育方法的变革,新的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兴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孩子学习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

织布是乡间的一种民族文化,在《杜布的经历》主题活动开展中,课题负责人联系一村妇或镇上的店铺、厂家几次上门拍摄采棉、轧花、纺纱、织布等场景,制成VCD运用于教学活动,幼儿在影视真实的画面中感受棉布的由来,活动中,幼儿纷纷说:“这个我奶奶也会做的”“我家里也种了棉花”“我和妈妈一起采棉花了”??通过影像教学,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整合提炼,也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在不断的操作演练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锻炼,对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了多样化、创新化的尝试。这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也为教师采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多样化探索做出了有意的提示。

本文《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由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 为您

访

http://www.wenmi114.com/wenmi/jianghua/dangzhengbaogao/2007-05-22/2007052296216_2.html2.开拓新天地,在田园劳动中体验“农趣”

社会教育基地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一种重要补充。农村所特有的菜地、田园、养殖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园多方联系,建立了以养殖场、种植园、农田等为主的劳动基地。走出幼儿园,走进田园,是我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特色。

这些劳动基地的建立让幼儿在田园劳动中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充分体验了“农趣”。我园定期组织幼儿去劳动基地,让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如到田园里拾稻穗、摘果子、挖番薯,到菜地里捡石块、拔草、

4

浇水等。在劳动中,幼儿兴趣很浓,都积极参与,显现出极大的热情。“番薯是长在地底下?”“稻子怎么收割?”

“菜里怎么有虫子?”??孩子们接触多了,观察多了,提出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也就多了。带着问题,我们由劳动生成了很多富有农村气息的主题活动。去年的秋天,当大班的幼儿把亲手挖的番薯带回活动室,看着劳动成果,幼儿情绪更加高涨,探索的欲望非常深厚。为此,我们生成了一系列的番薯主题活动,通过番薯食品加工、番薯的制作,番薯展示会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畅所欲言,他们积极与同伴寻找材料、商量玩法、解决问题,孩子们成了活动的主人。通过活动,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操作探索的乐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学到了初浅的劳动常识。此外,我们还生成开展了“好吃的蔬菜和水果”、“稻子成熟了”、“劳动工具”、“快乐的农庄”等等主题活动。在这些充满农趣的活动中,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融入大社会,在与社区互动中体验“童趣”

杜威认为,只有在社会与儿童之间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因此,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我园地处县城中心地段,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周围有影剧院、图书馆、文博大楼、闽剧院、老干部活动中心、南湖花园等公共活动设施,拥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走出幼儿园,融入大社会,又是我园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大亮点。 为了使幼儿进一步获得有关社会的感性经验,满足他们的探索愿望。我园经常带领幼儿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与社会中的人和物充分接触,了解成人的劳动,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增进幼儿对自身、他人、社会的理解,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什么叫文博大楼?”、“我家附近有什么?”??一个个问题,拉近了孩子和社会距离。在融入社会,亲近社会的同时,我园还引导幼儿积极与社会交往,与社会对话。一次次地走入社区,与社区对话,让幼儿对社区多一份熟悉,并体验自己也是社区一分子的感觉,从而产生了关心与爱护社区的温馨情怀,同时懂得并遵守社区生活的规范。“小草有生命,请你爱护它”、“请把废物送给我(垃圾箱)”、“我要发芽了,别动我”等,这些带有着童真和童趣的标语牌诞生了。在参观公园时,幼儿发现草坪被践踏现象严重,建议物业部门在土地上建一条石板小路这样既方便走,又杜绝了大家踩踏草坪。当幼儿看到物业公司采纳自己的意见,铺建小路时,他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幼儿获得了被社会接纳、重视的感受和体验。

融入大社会,幼儿和周围的成人有了更亲密的接触,有了更全面的互动。孩子们走进老干部活动中心,走进了战士的营房,还走进了工厂、商店、医院。在老人活动中心,幼儿和老人们开展“老少同乐活动”。他们一起跳健美舞,一起玩丢手娟的游戏,这些活动让老人们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人间的真情,也让幼儿懂得要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在“我爱解放军叔叔”活动中,幼儿参观了消防大队的营房,观看了消防官兵的演练,在和战士们谈话、游戏中感受到解放军叔叔的可爱和伟大,激发了他们对解放军叔叔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实践证明,大自然和社会是幼儿的欢乐之源泉。农村幼儿园应立足本土,走进自然,走进田园,融入

5

社会,挖掘身边的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让幼儿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充分体验野趣、农趣和童趣。

总之,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乡土资源,只有立足于本地实际,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不断借鉴其他地区、国家农村幼儿园的发展经验,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贴近农村幼儿的乡土教材,才能找到适合农村幼儿园发展的途径,同时也为创办农村特色幼儿园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农村幼儿园走上现代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浦全《课程和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幼儿园课程指导》浙江省课程编委会(2004.2)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1、利用陇南的自然条件来进行课程设置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岭西段,自北向南由黄土丘陵向高山峻岭的土石山区过渡,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低,山峡陡峭,峡谷幽深。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地区。陇南属亚热带湿润、暖温带半湿润和高原湿润等多种气候过渡带,其特点是南北温差大,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春天,百花开放,山清水秀。幼儿园不远的小山上,田野间,小河旁,到处是盛开的迎春花、桃红、杏花,

6

垂柳青青,阳光明媚,在这样一个个春风沉醉的时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园内观察各种花草,也可以把他们带出幼儿园,走向田野,让幼儿充分感受春的气息,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变化,让他们大胆的玩,大胆的说,大胆的画,尽情的唱。

夏天,雷雨过后看彩虹,闻芳香的泥土味,听热闹的蛙叫,光着脚丫搓泥团,下河抓小鱼……这些活动都是城市孩子无法享受到的乐趣。

秋天,田野里一片忙碌的收割景象,大人们迈着匆忙的步子将收获的庄稼往回运,孩子们则提上小竹蓝送水送饭,拾捡麦穗,做起了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孩子们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而且收获着收获的喜悦。 冬天,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和老师一起清扫幼儿园房前屋后的落雪……

所有这些都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主题来源,于是许多幼儿园便围绕陇南地区变化鲜明的四季设计了诸如“种春天”,“走进西瓜地”,“秋天的田野”,“我爱小雪花”等极具季节性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大自然提供的活动场所,有目的的确定了主题,组织了各种教育活动。 2 利用本地的土特产设计活动

陇南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盛产当归,文党,红、黄芪,大黄等,药材总量占全国的70%。野生动物有300多种,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珍贵动物20多种,被称为“珍惜动物园”。陇南的栗子、猴头菌、娃娃鱼、大红袍花椒和文县贾昌的柿饼、武都樱桃、礼县八盘梨、两当狼牙蜜、文县薇菜等特产都很驰名。幼儿园可以以孩子所处的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围绕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各种特产设计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幼儿的见识,而且使他们对家乡的认识逐渐深化,丰富,并且产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3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化村从某中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乡土化。乡土化正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总合的现实体现,正是这些乡土文化使得每个农村幼儿园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陇南地区有许多旅游景点:宕昌县哈达铺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陇南市的华夏北方第一洞——“万象洞”,成县的“西峡”,|“杜甫草堂”,康县的“关山夜月”,文县的“天池”等。这些景点不仅体现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而且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除了这些旅游景点,陇南地区还有极具地方色彩的各种民间习俗、节日。例如 :三月三放风筝,五月端午包粽子、缝香兜,七月里的花儿会,八月中秋做花糕、蜜糕等。这些都是伴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文化积淀,也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鲜活的乡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就可以溶进许多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有古老的名谣、传统民间游戏,各种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极具民族风情的装饰品。这些无不浸透着浓郁的农村特色和乡土气息,贴近农村幼儿生活,易被幼儿接受。 4 编制乡土教材

陈侠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中提到:“乡土教材(regional subject matter)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和民族状况等内容的教材。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

7

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因此,在一般性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指引下,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编制真正适合于农村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它应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不同的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修改,其内容可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教给儿童乡土教材,不仅符合幼儿教育中由远及近、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利于幼儿认识乡土、热爱乡土情感的培养。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国家和地方都有为数不少的幼教课程研究者,幼儿园或主管部门可以经常定期沟通、联系、合作,以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同时,要和幼儿家长及当地人民一起进行开发,开发过程就要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孩子本身就是家园共育的,家长基于对孩子的了解,会使教师从内容和指导方法上获得许多有益的帮助。因此,和当地人民多交流、沟通,有利于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化的开发和发展。当然,课程的设置要把着眼点放在幼儿的兴趣和爱好上,根据农村幼儿的认知、情感、生活经验的特点进行课程的改革。

总之,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乡土资源,只有立足于本地实际,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不断借鉴其他地区、国家农村幼儿园的发展经验,创编具有地方特色的贴近农村幼儿的乡土教材,才能找到适合农村幼儿园发展的途径,同时也为创办农村特色幼儿园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农村幼儿园走上现代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家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各组织的参与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内的人文气氛、环境布置、设施设备等因素对教育者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农村幼儿生活的环境、接触到的事物,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发展、知识经验的获得。因此,农村的学前教育中课程的乡土化和编写适合农村幼儿的乡土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3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构建“农家乐”园本课程

野趣、农趣、童趣——谈农村幼儿园乡土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为孩子们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在《纲

8

要》精神的指导下,我园确立了富有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农村的自然环境,充分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走进幼儿世界,关注幼儿需求。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探究、学习,充分体验野趣、农趣、童趣,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走向大自然,在与自然对话中体验“野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是我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举措。

我县地处山区,依山伴水,有溪、有田、有森林、有果园,还有青云山等国家旅游区,我们利用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些极富价值的资源,带领幼儿与自然对话,感受青云山的名胜古迹,感知家乡千姿百态的景象。如春游时,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快乐大本营”活动。和家长一起带孩子走进青云山、登上塔山公园、游玩太坪口??,在郊游活动中孩子们的探索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森林中漫步,聆听小鸟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辨别各种珍稀的树种;在小溪边驻足,与水嬉戏,寻找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开展登山竞赛,与家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在一次次的远足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夏的乐趣、秋的收获、冬的诗意,充分体验大自然的“野趣”。

每一次的远足郊游,幼儿还收集到了许多“野味”十足的自然材料。山区特有的土、石、沙、竹,这些自然而又富有本土气息的材料,扩充了教育内容。“玩泥巴”、 “画石头”、

“编草帽”、“搓麻绳”、“炸碉堡”??这些内容既让幼儿回归自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想像的空间。

二、开辟新家园,在田园劳动中体验“农趣”

社会教育基地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一种重要补充。农村所特有的菜地、田园、养殖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园多方联系,建立了以养殖场、种植园、农田等为主的劳动基地。走出幼儿园,走进田园,是我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特色。

这些劳动基地的建立让幼儿在田园劳动中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充分体验了“农趣”。我园定期组织幼儿去劳动基地,让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如到田园里拾稻穗、摘果子、挖番薯,到菜地里捡石块、拔草、浇水等。在劳动中,幼儿兴趣很浓,都积极参与,显现出极大的热情。“番薯是长在地底下?”“稻子怎么收割?”

“菜里怎么有虫子?”??孩子们接触多了,观察多了,提出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也就多了。带着问题,我们由劳动生成了很多富有农村气息的主题活动。去年的秋天,当大班的幼儿把亲手挖的番薯带回活动室,看着劳动成果,幼儿情绪更加高涨,探索的欲望非常深厚。为此,我们生成了一系列的番薯主题活动,通过番薯食品加工、番薯的制作,番薯展示会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畅所欲言,他们积极

9

与同伴寻找材料、商量玩法、解决问题,孩子们成了活动的主人。通过活动,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操作探索的乐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学到了初浅的劳动常识。此外,我们还生成开展了“好吃的蔬菜和水果”、“稻子成熟了”、“劳动工具”、“快乐的农庄”等等主题活动。在这些充满农趣的活动中,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融入大社会,在与社区互动中体验“童趣”

杜威认为,只有在社会与儿童之间找到平衡点时,幼儿对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因此,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我园地处县城中心地段,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周围有影剧院、图书馆、文博大楼、闽剧院、老干部活动中心、南湖花园等公共活动设施,拥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走出幼儿园,融入大社会,又是我园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大亮点。

为了使幼儿进一步获得有关社会的感性经验,满足他们的探索愿望。我园经常带领幼儿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与社会中的人和物充分接触,了解成人的劳动,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增进幼儿对自身、他人、社会的理解,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什么叫文博大楼?”、“我家附近有什么?”??一个个问题,拉近了孩子和社会距离。在融入社会,亲近社会的同时,我园还引导幼儿积极与社会交往,与社会对话。一次次地走入社区,与社区对话,让幼儿对社区多一份熟悉,并体验自己也是社区一分子的感觉,从而产生了关心与爱护社区的温馨情怀,同时懂得并遵守社区生活的规范。“小草有生命,请你爱护它”、“请把废物送给我(垃圾箱)”、“我要发芽了,别动我”等,这些带有着童真和童趣的标语牌诞生了。在参观公园时,幼儿发现草坪被践踏现象严重,建议物业部门在土地上建一条石板小路这样既方便走,又杜绝了大家踩踏草坪。当幼儿看到物业公司采纳自己的意见,铺建小路时,他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幼儿获得了被社会接纳、重视的感受和体验。

融入大社会,幼儿和周围的成人有了更亲密的接触,有了更全面的互动。孩子们走进老干部活动中心,走进了战士的营房,还走进了工厂、商店、医院。在老人活动中心,幼儿和老人们开展“老少同乐活动”。他们一起跳健美舞,一起玩丢手娟的游戏,这些活动让老人们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人间的真情,也让幼儿懂得要尊重老年人、关心老年人;在“我爱解放军叔叔”活动中,幼儿参观了消防大队的营房,观看了消防官兵的演练,在和战士们谈话、游戏中感受到解放军叔叔的可爱和伟大,激发了他们对解放军叔叔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实践证明,大自然和社会是幼儿的欢乐之源泉。农村幼儿园应立足本土,走进自然,走进田园,融入社会,挖掘身边的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让幼儿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充分体验野趣、农趣和童趣。

10

农村幼儿园课程的乡土化

发布者:牛桂红 发布时间:2006-11-5 23:16:00

摘要:本文从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形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探讨在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从而说明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从本地区,本园实际出发,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使课程乡土化,以寻找生存之路,并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最终走上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村人口占到70%,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全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全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村幼儿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60%左右,同时,为满足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各种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幼儿教育也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地区间自然和经济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事业才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入园的需要,而且幼教机构形式单一,条件差,质量低,功能单一,这就使得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与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如何就目前的条件办好农村的幼儿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从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发挥本地优势,以期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之路。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幼儿教育如果没有课程的有力支持,任何美好的设想最终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对幼儿园来说,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现已被全面综合开放的课程观及全新的时代内容,促进发展的课程活动所代替.唐淑等人在《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中指出:“幼儿园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并贯彻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幼儿园施加教育影响的一种中介,以引导和促进幼儿朝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所以,幼儿园的课程其目标在于丰富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而不是系统传授成人世界先趁现成的知识体系。

目前,在我国农村幼儿园课程的设置中,教学内容的“小学化”、教学模式的“城市化”倾向十分严重,不少农村幼儿机构采用的是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大多数学前班以上课为主,每天上课节数、上课时间和小学内几乎没有差别:孩子们拥挤地坐在教室里读、写、算,完全是小学的管理方式,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幼儿园变成了幼儿学校。在农村,很多幼儿园都埋怨条件差,羡慕城市的条件及环境设备,有条件的村镇从城市购买很贵的玩具、教具,但没

11

有考虑到是否实用;单纯用城市的教材教农村的幼儿,而没有从农村的生活实际出发,结果由于这些内容远离农村生活实际,和农村生活相差甚远,孩子们很难听懂、学会。那么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为什么会出现“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级层领导的“儿童观”极大左右着农村的学前教育

在农村,幼儿园由乡镇、村所办,大多数附属于小学,且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没有固定的财政拨款,靠社会力量办学,因此农村基层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左右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在领导重视的地区,即使这一地区的经济不发达,但学前教育工作依然开展得较好,有的已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反之,如果领导不太重视或忽视学前教育,没有专项的教育经费,没有独立的组织来管理,只是作为小学的一个附属组织,学前教育就显得无足轻重。幼儿园,学前班生存、发展就会异常困难,常陷入尴尬的境地。 (二)家长的学前教育价值观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多年来,农村教育给农村学生提供了“跳农门”的途径,“应试及第”成为农村教育最为有力的贡献。在农村,大多数家长对于送子女入园接受学前教育的认识是狭隘的也是偏激的,他们认为送子女入园就是要读书识字,会数数,会100以内的加减运算,否则就认为是教师不负责任。所以,早识字、早数数成为农村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功能的认识和期望,而对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游戏活动,大多数家长表示不理解或认为没有必要。因此,家长的教育观也是影响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的一个因素。 (三)教师的学前教育观对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农村,许多幼儿教师文化水平偏低,不懂得幼儿教育,且大多数未经过专业训练。而许多幼儿园为了节省人力和资金,未将教师的培训计划引入幼儿园整体规划之中,使得教师观念得不到更新,方法得不到改进,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低、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又使得教师队伍流动频繁,工作上信心不足,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上,许多教师只是单纯教幼儿数数认字,“移植”城市幼儿园的课程模式,而很少考虑城乡幼儿在认知、生活经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系统掌握幼儿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能有效的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缺少发现的眼睛、创新的思想。 (四)适合农村幼儿园的参考资料少、缺

12

现在,社会上关于学前教育的书籍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可真正贴近幼儿园选用的却不多,甚至是奇缺。许多教师抱怨没有适用的教材,当她们拿到一本本让她们都感到陌生的教材,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就感到特别费事,而且束缚了教师的思想,捆住了手脚。而作为活动主体的儿童,其主动性便大打折扣,兴趣不高。所以,这些以城市幼儿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为依据的书籍,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农村幼儿来说,只能是供他们阅读的文字文本,而不是感知体验的现实事物和事件,幼儿既不能积极的去操作、探索,也没有条件感受、体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家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各组织的参与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内的人文气氛、环境布置、设施设备等因素对教育者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农村幼儿生活的环境、接触到的事物,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发展、知识经验的获得。因此,农村的学前教育中课程的乡土化和编写适合农村幼儿的乡土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化的意义及课程的乡土化 (一)课程乡土化的意义

作为不同区域的幼儿教育,农村和城市区分的地域意义中,蕴涵着鲜明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农村幼儿教育的乡土化问题。乡土化是地域问题,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每个幼儿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空间,在这一特殊的空间中,不仅有着幼儿园发展的经济资源,还有着幼儿园发展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等。农村幼儿园只有扎根于家乡的土壤,才能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才能有发展的活力。

从幼儿身心发展来看,真正贴近幼儿生活的那些活动比仅仅在课堂上、教室里说的、学的要重要得多。因此,要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而这些都需要在乡土环境中来实施。同时,发挥乡土优势,挖掘乡土资源,才能创办农村特色的幼儿园,而放弃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幼儿园则可能会陷入简单模仿城市的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 (二)农村幼儿园课程的乡土化

和城市幼儿园相比,农村幼儿园的确有很大差距:园舍寒碜,教师队伍水平不高,玩教具缺乏,适合的教材少,经费紧张。但是,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充足宽余的活动场地,相对的人少、车少,环境污染小,噪音小,人为的危险不多。在课程的设置上,笔者以甘肃省陇南地区为例,来谈谈农村幼儿园课程的乡土化。

13

1、利用陇南的自然条件来进行课程设置

陇南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岭西段,自北向南由黄土丘陵向高山峻岭的土石山区过渡,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低,山峡陡峭,峡谷幽深。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地区。陇南属亚热带湿润、暖温带半湿润和高原湿润等多种气候过渡带,其特点是南北温差大,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春天,百花开放,山清水秀。幼儿园不远的小山上,田野间,小河旁,到处是盛开的迎春花、桃红、杏花,垂柳青青,阳光明媚,在这样一个个春风沉醉的时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园内观察各种花草,也可以把他们带出幼儿园,走向田野,让幼儿充分感受春的气息,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变化,让他们大胆的玩,大胆的说,大胆的画,尽情的唱。

夏天,雷雨过后看彩虹,闻芳香的泥土味,听热闹的蛙叫,光着脚丫搓泥团,下河抓小鱼??这些活动都是城市孩子无法享受到的乐趣。

秋天,田野里一片忙碌的收割景象,大人们迈着匆忙的步子将收获的庄稼往回运,孩子们则提上小竹蓝送水送饭,拾捡麦穗,做起了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孩子们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而且收获着收获的喜悦。

冬天,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和老师一起清扫幼儿园房前屋后的落雪?? 所有这些都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主题来源,于是许多幼儿园便围绕陇南地区变化鲜明的四季设计了诸如“种春天”,“走进西瓜地”,“秋天的田野”,“我爱小雪花”等极具季节性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大自然提供的活动场所,有目的的确定了主题,组织了各种教育活动。

2 利用本地的土特产设计活动

陇南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盛产当归,文党,红、黄芪,大黄等,药材总量占全国的70%。野生动物有300多种,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珍贵动物20多种,被称为“珍惜动物园”。陇南的栗子、猴头菌、娃娃鱼、大红袍花椒和文县贾昌的柿饼、武都樱桃、礼县八盘梨、两当狼牙蜜、文县薇菜等特产都很驰名。幼儿园可以以孩子所处的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围绕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各种特产设计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幼儿的见识,而且使他们对家乡的认识逐渐深化,丰富,并且产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14

3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化村从某中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乡土化。乡土化正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总合的现实体现,正是这些乡土文化使得每个农村幼儿园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陇南地区有许多旅游景点:宕昌县哈达铺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陇南市的华夏北方第一洞——“万象洞”,成县的“西峡”,|“杜甫草堂”,康县的“关山夜月”,文县的“天池”等。这些景点不仅体现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而且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除了这些旅游景点,陇南地区还有极具地方色彩的各种民间习俗、节日。例如 :三月三放风筝,五月端午包粽子、缝香兜,七月里的花儿会,八月中秋做花糕、蜜糕等。这些都是伴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文化积淀,也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鲜活的乡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就可以溶进许多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有古老的名谣、传统民间游戏,各种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极具民族风情的装饰品。这些无不浸透着浓郁的农村特色和乡土气息,贴近农村幼儿生活,易被幼儿接受。 4 编制乡土教材

陈侠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中提到:“乡土教材(regional subject matter)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和民族状况等内容的教材。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因此,在一般性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指引下,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编制真正适合于农村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它应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不同的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修改,其内容可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教给儿童乡土教材,不仅符合幼儿教育中由远及近、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利于幼儿认识乡土、热爱乡土情感的培养。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国家和地方都有为数不少的幼教课程研究者,幼儿园或主管部门可以经常定期沟通、联系、合作,以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同时,要和幼儿家长及当地人民一起进行开发,开发过程就要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孩子本身就是家园共育的,家长基于对孩子的了解,会使教师从内容和指导方法上获得许多有益的帮助。因此,和当地人民多交流、沟通,有利于农村幼儿园课程乡土化的开发和发展。当然,课程的设置要把着眼点放在幼儿的兴趣和爱好上,根据农村幼儿的认知、情感、生活经验的特点进行课程的改革。

总之,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乡土资源,只有立足于本地实际,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不断借鉴其他地区、国家农村幼儿园的发展经验,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w5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