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剧目研究(讲稿)

更新时间:2023-09-26 13: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赵氏孤儿剧目研究

一、本事研究(赵氏孤儿故事的形成与流传) 1、形成

赵氏孤儿故事是一件史实。但是史籍载录不一,必须加以分析。最早透露这一故事信息的是儒家经典《春秋》中两则简短的记录:“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宣公二年)“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成公八年)将这一报复性凶杀的线索揭示明白的是《左传》。原来,晋灵公夷皋在嗣位的时候,与上卿赵盾因废立问题就结下了宿怨:

八月乙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盾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旧好也。臵善则固,事长则顺,立爱则孝,结旧则安。为难故,故欲立长君,有此四德者,难必抒矣。?……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文公六年)

穆赢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求外君,将焉寘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赢,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文公七年) 灵公长大以后,贪侈残暴,玩世不恭: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凋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宣公二年)

国君如此荒淫,国力自然下降,于是赵盾极力谏诤,激怒了灵公,便爆发了一场君臣之间激烈的格杀: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出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宣公二年) 这场斗争最后以灵公的失败而告一段落: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宣公二年) 这是故事的前半部分。故事的后半部分却形势逆转。赵盾之子赵朔的寡妻庄姬与其叔翁赵婴私通,赵婴便被他的另两个兄弟赵同、赵括流放到齐地。趁着家族内讧、势力削弱的时机: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

讨赵同、赵括。(成公八年)

晋景公虽然杀了赵同、赵括,故事并没有至此结束,发人深思的是赵朔子赵武因随母避乱景

公宫中,幸免于这场族灭,后来因为韩厥的进谏,恢复了名誉,并官至上卿。这样, 《左传》便将《春秋》中那两则记载的前因后果较为完满地填充联系了起来,成为赵氏孤儿

故事的雏形。而且故事的前半部有了比较曲折的情节,给后世的加工改造留下了极大的 余地。另外,《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吕览》、《说苑》、《新序》( 见《国语》卷十

一晋语五襄公;《公羊传》卷十五宣公、卷十七成公;《谷梁传》卷十二宣公、卷十三 成公;《吕览》卷十五“报更”;《说苑》卷六“复恩”、卷十四“至公”;《新序》卷七“节士”)

等书也记载有赵氏孤儿故事,与《左传》所载大同小异。

如果说先秦时期搭构了赵氏孤儿故事的基本骨架的话,则司马迁的《史记》便十分成功

地完成了这一伟大的雕塑。《史记》中涉及赵氏孤儿故事的篇章有《赵世家》、《晋世家》、《韩世家》等。在《晋世家》里,因为要侧重叙述晋国的历史,故于赵氏孤儿故事的前半部分(即晋国君主与赵氏的矛盾直至族灭赵氏)较详,除去合灵辄和提弥明(《史记》作示眯明)为一人外,余均同《左传》。而于故事的后半部分,则主要在《赵世家》中叙述,它一翻《左传》旧案,故事大有增删: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臵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赵孤名曰武。……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这里,出现了三个新的内容:一是奸臣屠岸贾,是他兴风作浪,不请君命而擅胁诸将族灭赵氏,搜索赵氏孤儿,杀公孙杵臼,把刚刚平静下来的晋国,又搅起轩然大波,在君臣矛盾之外,新加进忠奸的斗争。二是将赵朔妻更淫为贞,从而改变了赵氏被灭的直接原因与矛盾冲突的对象。三是公孙杵臼、程婴的殉孤立孤,将忠奸斗争的意义具体明确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使这一故事愈加曲折复杂。

由于这三个新内容的出现,把赵氏孤儿故事,从起因、阵线、代表人物、发展过程,直到结局,全来了一番彻底的改造,使其具有了进步的主题、曲折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同时还较为生动地塑造了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屠岸贾等人物形象。如果将《晋世家》、《赵世家》、《韩世家》等篇中的有关记载联系起来,则脍炙人口的赵氏孤儿故事,在《史记》里便已基本形成了。而且,其中包孕潜含的戏剧性因素,成了以后中国戏曲和小说改编创作的契机。因此,不妨说,赵氏孤儿故事能够发展与流传,是与司马迁的成功改造分不开的。 2、官方播扬与民间流传

自《史记》而后,赵氏孤儿作为一个激荡人心的历史故

事,便广为传扬。汉代武梁祠石刻中,就出现了这一故事的造像。以后历代史书、笔记等,

则屡有记录(如《博物志》、《后汉书》、《史记集解》、《水经注》、《北堂书钞》、《初学记》、《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后汉书注》、《史通》、《太平御览》、《容斋随笔》、《象山全集》、《困学记闻》、《宋史》、《七修类稿》《史记志疑》等)。在赵宋王朝,因为拉了孤儿赵武作赵家的宗祖,故事中救孤的主要人物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便得到官方格外突出的褒扬,故事的意义也有了扩大,日愈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四载:“宋建隆初,诏恤前代功臣烈士。于是晋程婴、公孙杵臼置守冢三户。元丰四年,邵武承议郎吴处厚上言:‘臣尝读《史记》,考赵氏废兴本末,当屠岸贾之难,程婴、公孙杵臼尽死以全赵孤。宋有天下,二人忠义未见褒表,宜访其墓域,特为建祠。’帝览其疏矍然,时郓王疾亟,即以处厚为将作丞,访得两墓于绛,封侯立庙,婴封成信侯,杵臼封忠智侯,立祠墓侧,载之祠典。??元符三年,臣僚言:‘按《史记》,韩厥之功,不在程婴、杵臼之下,请于祚德庙设位从祀。’从之。崇宁三年,诏封厥义成侯。”南宋初年,又在临安为三人建庙祭祀(见《宋会要辑稿》第十九册“礼二O”),以后并累加封号,由侯而公,最后“程婴封忠济王,杵臼封忠祐王,韩厥封忠利王。”(见《梦梁录》卷十四《中节祠》)这一故事,也被诗人词客广为征用。辛弃疾的一首《六州歌头》歌颂韩侂胄道:“君不见:韩献子,晋将军,赵孤存;千秋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直使长江如带,依前是□赵须韩”。(《稼轩词编年笺注》卷六)当元兵破临安,参政家铉翁等五人号祈请使,奉表北庭。余四人非庸即佞,惟家铮铮。文天祥因诗颂之曰:“廷争堂堂负声声,飘零沙漠若为情,程婴存赵真公志,赖有忠良壮此行。”(《指南录·使北》)天祥被俘北行,路经无锡,想起十八年前携弟廷对,曾由此过,“感今抚昔,悲不自胜”,乃赋诗歌之曰:“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指南录·皮锡》)元代南宋遗民刘壎恐宋亡之际死节之臣名行不传,遂作《补史十忠诗》,其第九首咏张世杰中有句云“间关障海滨,万死存赵孤”(《元诗记事》卷六)。罗有开《唐义士传》称颂货家贷金冒险转葬宋陵遗骨的唐珏曰:“赵氏昔者家已破,程婴、公孙杵臼强育其真孤;今者国已亡,唐君珏潜匮藏其真骨。两雄力当,无能优劣。”(《南村辍耕录》卷四)

赵氏孤儿故事在民间更是有口皆碑。张守节《史记正义》:“今河东赵氏祠先人,犹别舒一座祭二士矣。”守节唐开元年间人,距赵武祭邑祠程婴一千三百多年,真是“世世勿绝”了。这类史迹几遍布晋南晋北。据《雍正山西通志》,太平县有赵宣子墓、赵大夫祠、韩献子祠、程婴墓并祠、杵臼墓并祠、祚德三侯庙、宋祚德三侯庙敕碑、公孙杵臼窑、韩厥旗架;曲沃县有赵文子食邑;忻州有程婴祠、公孙杵臼祠、程婴墓、公孙杵臼墓、韩厥墓、七烈士庙;定襄县有藏孤台、七贤祠;绛州有灵辄墓、灵辄庙、哺饥坂、祚德三侯庙、灵公台;永济县有程婴公孙杵臼祠;太谷县有韩厥庙;盂县有赵王墓、灵辄墓、启忠祠、藏山庙、藏孤洞等。与这些古迹并存着大量的民间传说。至今汾城的汾阳村一带还残存着赵氏与屠氏永不结亲的狃习。可以想见,这一故事在山西是何等的深入人心了。 (《赵氏孤儿》也是当代戏剧的流行剧目。如1996.6.8江苏省京剧院为希望工程义演《赵氏孤儿》,由著名老生蒋遂平饰程婴。2003年三、四月间,国家话剧院由田沁鑫导演的话剧《赵氏孤儿》,与北京人艺由林克华导演的话剧《赵氏孤儿》,在北京同时上演。2005.6.8起,上海越剧院由赵志刚主演的越剧《赵氏孤儿》,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三场,每张票向上海市虹口区儿童福利院捐赠1元。)

官方播扬与民间流传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民间流传的深广,官方的有意播扬才有其号召力;而官方的播扬,也使民间传布更为自觉和积极。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赵氏孤儿题材终于为中国古典戏曲和小说所采纳,从而进入文学创作,并且因此故事达到成熟的阶段。

3、国外影响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以下简称“纪剧”)是最早

被翻译为外文、流传于欧洲的中国戏曲。现据国内研究成果(见陈受颐《十八世纪欧洲文学里的“赵氏孤儿”》,载《岭南学报》一卷一期;范存忠《“赵氏孤儿”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载《文学研究》一九五七年第三期;徐知免《“赵氏孤儿”在法国》,载《江苏戏剧》一九八0年第十二期;邹援《伏尔泰与“赵氏孤儿”》,载《新民晚报》一九六一年五月十八日;潘吉星《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载《光明日报》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日;林琳《“赵氏孤儿”在欧洲》,载《羊城晚报》一九六三年七月十日;张若谷《中国孤儿·译者跋》等)简略综述如次:

法国耶稣会教士马若瑟首先将纪剧译成法文。其时,马若瑟正在中国传教,他的本意是想让欧洲人从中国文学里窥察中国文明,所以他译好后,交同会教士第巴洛西带回法国。当时特赫尔特正在编辑《中国志》,便将马若瑟的译作收入1735年出版的第三卷中。其实,马若瑟译本只是一个节译本,只以原剧宾白连缀成篇,曲词则仅标以“他唱”而省略,但大体尚能保持原作的结构。1834年,巴黎法兰西学院汉语教授斯坦尼斯拉·儒莲重译纪剧,这才有了一种完全的译本。《中国志》的英译本有两种:一刊行于1736年,一刊行于1738年;德译本刊行于1749年;俄译本则刊行于1774年。之后,十九世纪初发表了戴维斯的纪剧英文重译本,而辽·约尔旦1913年把纪剧重译成德文。另外还有意大利文译本。 《中国志》出版以后的五十年间,欧洲仿作或改作《赵氏孤儿》的剧本,竟有五部之多。第一部是英人威廉·哈察特的仿作《中国孤儿》,1741年出版于伦敦。该剧大致依据纪剧故事,改春秋为明末清初,易屠岸贾为高皇帝,韩厥为吴三桂,公孙杵臼为老子,孤儿为康熙,缩时间为一个月,孤儿始终为婴。这篇仿作,实系作者奉献给阿尔直尔公爵反对他的政敌、英国首相华尔波尔的政论,所以剧中添入了一个叫谢果的坏首相。1748年,意大利诗人梅它士达素的仿作、歌剧《中国英雄》接着问世。本剧情节大体亦依纪剧,地点放在北京,角色减为六个,英雄即孤儿,始终为一少壮男子。1754年,最重要的一部改作——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五幕三十一场歌剧《中国孤儿》出版。该剧虽为纪剧所启发,情节、角色却已全非。第一幕:宋朝旧臣臧缔为救前朝遗孤,把自己的婴儿当作王子献出,而命人带真孤去高丽。第二幕:此事为其妻伊特梅知晓,不忍亲生骨肉受戮,道出真情,要求领回。第三幕:伊特梅进宫求情,元世祖成吉思汗对她仰慕已久,乃许之,臧缔久不交出真孤,成吉思汗欲收伊特梅为宫嫔。第四幕:成吉思汗向伊特梅求爱被拒,真孤迷路, 处境危极;臧缔劝妻改嫁,遭伊特梅斥责。第五幕:臧缔全家与真孤将亡,成吉思汗允许伊特梅与臧缔诀别,因偷听对话,受文明洗礼,于是赦免所有人犯。本剧在形式上采用新古典主义的悲剧体裁,在思想内容上赋以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色彩,为作者的哲学与政治见解服务。伏尔泰虽批评纪剧违背三一律,不够逼真近情,也大力赞叹它的趣味与晓畅。他因而更为仰慕中国文明,在剧本名下特为注明:“五幕孔子的伦理”。1755年11月,英国书商波尔文印行了不署译者的《中国孤儿》的英译本,同时《缙绅》杂志选登了原文和译文的精粹,并附录孤儿本事。英人麦尔非批评伏尔泰未能尽用材料里的情感,另于1759年改作《中国孤儿》,变成吉思汗为帖木儿汗,伊特梅为曼旦尼,孤儿为丁男,并使与帖木儿汗决斗俱亡。最后一部是德国歌德于1781年8月为娱悦他的挚友斯坦因夫人的改作未竟稿《哀尔频那》。

因为纪剧译本与改作众多,在欧洲评传甚广。《中国志》将近出版之时,曾将收有纪剧的消息预告读者,正式发表时,特赫尔特又为纪剧加了一篇序言,解释中国戏剧的特质。《中国志》出版以后,英国文评家理查尔德·曷尔德在一篇论文的附录《诗歌的摹拟论》里,举纪剧为例证,说了一些捧场的话。威廉·哈察特《中国孤儿·献书辞》中,认为马若瑟所译纪剧“描写人性倒很到家,这些地方,有时是连欧洲戏剧中的名著,也赶不上的。”梅它士达素《中国英雄》,以域外情调辅助歌剧,多次上演,比较成功。伏尔泰《中国孤儿》毕稿即预演于作者居住的日内瓦乐园村,1755年8月20日,由法兰西剧院正式上演于巴黎,扮演伊特梅的是著名演员克来朗小姐,扮演成吉思汗的也是艺术界的要人略侃,前后曾公演

16次,并在宫庭作过御前表演,排场新奇,行头华丽,极一时之盛。伏尔泰的剧本并于1755年11月重印于伦敦,同年即有人写了一本戏剧考证的书《赵氏孤儿之真实历史与中国戏剧发凡》,是年12月的《每月评论》还发表了评介伏尔泰剧作的文章。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在十八世纪的俄国也常用法语或俄语上演,直至1795年还演出于圣彼得堡剧院。1940年,张若谷将伏尔泰剧作译成中文,将原作歌剧改译为话剧剧本。麦尔非《中国孤儿》1759年4月21日初演于伦敦对禄里,男主角由著名的大卫·加力克扮演。初演之夜,著名作家高尔斯密即在座叫好,后又撰文捧场。后六十年间,该剧屡次在英国演出,又在美国上演多次。麦尔非剧本的初、二版也均在1759年刊行售罄,可谓风行一时。德国诗人席勒也曾予纪剧以很高的评价。

当代亦然。1981年,曾与荀慧生合作过多年的化妆师马玉秋,还为英国留学生利大英化妆成《赵氏孤儿》中的魏绛,剧照刊登在《北京戏剧报》1981年第23期。1990年夏秋间,由孟华翻译的伏尔泰《中国孤儿》,由北京人艺在国内首演。同时召开的“中法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将其列为主要议题。在天津戏剧博物馆演出当天,是话剧与河北梆子的拼接。2000年春夏间,由崔念强翻译的伏尔泰《中国孤儿》(译名为《赵氏孤儿》),用罗马尼亚语,在布加勒斯特上演。

通过以上对赵氏孤儿故事发展与流传的分析,可以看出: 一、中国历史故事源远流长,具有可塑性的、关系国脉人生的史实,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最后为官方正史或文人野乘所汲取改造,且因此得以更为广泛久远的传播,直至结构完整、情节曲折、针线细密之时,才算是富有文学性的故事,并大致定型下来。 二、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多半成为戏曲和小说改编的题材,于是产生历史剧和历史小说。由于戏剧排场和小说结构的要求,一般说来,历史小说,特别是历史剧,不得不在史实基础上,根据民间传说,选取最切人情物理的成份加以虚构,有时竟对故事的某一部分加以根本的改造。

三、历史故事,以及由此创作的戏曲和小说,必须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能经久传诵,而淋漓尽致地描摹出这种美德中那种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常人难言之情与难行之举的,便成了名篇卓著。

二、剧目研究(赵氏孤儿題材的戏剧创作与改编) 1、金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杂剧 1主题商榷 ○

关于纪君祥《赵氏孤儿》杂剧的主题,不少研究者提出 “爱国主义”说,认为这本杂剧以强烈的复仇思想,号召人民起来抗争,旨在推翻异族统治,恢复赵宋故国(如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阿英《元人杂剧史》(载《剧本》1954年第4—6、8—10期)、陈中凡《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载《南京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等)。这一说法在五、六十年代颇为盛行,至今未经认真检讨,很有商榷的必要。

诚然,《赵氏孤儿》杂剧写的是冤冤相报的历史悲剧题

材。全剧五折一楔子(这里指的是臧晋叔《元曲选》本和孟称舜《酹江集》本,臧本与孟本大致相同,只是前者更为整齐划一。《赵氏孤儿》杂剧流传版本尚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刊本四折一楔子,并且有曲无白),剧首楔子赵氏全族遭谗被斩,惟有一个遗腹子幸免于难;其后四折便围绕孤儿能否成立这一中心次第展开,先后设计了盗孤盘孤、搜孤救孤、杀孤殉孤、画孤诲孤四场重头戏;最末一折为孤儿报冤。剧中用笔最多的,是主人公程婴形象的塑造。在全剧中,作者虽然未给程婴安排一句唱词,但动用了一切宾白手段,着意描绘程婴救孤的艰难和刻画救孤中程婴的成长过程。关目设置与结构编排,也无一不是为多层次地表现程婴等人的高尚品德服务。综观全剧重点在于敷演搜孤救孤的过程,而通过这个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vq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