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体画与人文画的区别

更新时间:2023-08-10 04:29: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院体画和人文画的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精致的一个文化门

类,它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更是民族情感的一种很好的表达形式。院体画、文人画、山水画等都是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

其中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 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院体画朴厚而又写实,下笔凝重稳健,比较工整严谨,风格朴厚而又写实。同时创造“院体”风格的画家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他们同在宫廷范围内工作,或属同僚,相互影响,或先后衔接,呈继承关系。更主要的是在皇室统一、严格的管理下,从创作主旨、题材内容到风格样式、审美情趣,都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院体有不同的风格,像宋代由翰林书画院的宫廷画家所创立的典型风格,如北宋徽宗时期的工整精细画风,就称为“宣和体”,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简劲雄健的山水,被称为南宋“院体”。沿用下来,明代由宫廷画家所创造的主体画风,也被称之为明代“院体”。由于皇帝和贵族的倡导,画院崇尚写实,风格富丽工致。被称为“院体”的宋代宫廷绘画以其丰富的艺术创作构成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宫中除了大量的职业画家之外,另外在那些身份和官职的文人学士中,还存在着一支业余的创作队伍。他们在绘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中都有突出的特点和成就。

院体画师在明初的严刑峻法下,思想上收到的限制使他们无所适从,造成墨守成规,不敢有丝毫创意的局面 。大家都知道,这是和传统的绘画精神背道而驰的,因此,明初的绘画,走的是思想局限的院体画派道路。知道明代的化、弘治时期,院体画才达到了高峰。

宋代院体画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繁荣时期,同时为中国艺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宋微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名声大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画家,为中国艺术文化遗产留下宝贵的财富,功不可没。

宋微宗注重画家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古代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为提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宋微宗把画院全面改观,这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画”,以花鸟画为主,其特征是细腻准确,幽雅含蓄,富有诗情画意,以形写神的特点。在技法和审美取向上都与当时文人相融合。

宋代院体画有了诗意的注入,立即有了灵魂,使画面体现生命力,活灵活现,让观众百看不厌。为了充分表达诗的意境,翰林画家们在构图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强调构图的完美性,叙事性的内容着眼在“事”,构图的目的性

是把情节展现清楚,就像一个人讲话一样要表达什么内容,不但要讲清楚,而且要有品味,有文化内涵。以诗意的内容着眼在“意”,通过某种场景来传达如诗一般的意境,一幅画只有一个意境,那就是要有个中心点,表现的主题要明确,所以宋代院体画很讲究虚实、主次关系。画面注重取舍,与立意无关的一律不要,并保留空白,留以想象。看到宋代院体画,会感到清爽、干净,不纳闷,有韵味,这就是它耐看的特点。

对于中国的画我们当代年轻人应该好好的欣赏,好好品味这些艺术大学带给我们另一种境界的艺术享受,高手画中的意境。品位诗人超出世俗的生活情趣。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了解中国画,了解中国在不同时期反应的任命生活状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分歧。当前的绘画研究界对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观点:从中国绘画发展全局和中国绘画特有的品质来考察,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发轫于宋而大成于元,其艺术特质是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诗、书、画、印合璧。 第二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认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人画或士大夫画。第三种观点: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说”为基础,认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将文人画界定为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体系,其包容性是很广泛的,本节将试图结合中国绘画发展史和画学理论来勾勒文人画这一风格体系的形成、发展、大成和流变。我们也将看到,文人画的概念本身也有一个形成和改变的过程。

文人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意义

要探讨文人画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意义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只对文人画的几个特点做一点小小的阐述。

(一)四君子题材

梅、兰、竹、菊“四君子” 与松、石, 成为文人画家喜爱的题材。梅花凌寒而开、冲寒斗雪,兰花香而不艳、芳草自怜,竹子四季常青、 虚心劲节、 直竿凌云,菊花傲霜吐香、孤标傲骨,松树挺拔常绿,石头坚硬难犯,它们皆被文人画家用作坚贞、清高的象征,以喻君子之风,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 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尤其在民族矛盾较深的元代,它们更成为画家借物抒情的画题和“情感的符号”。许多画家擅长“四君子”与松石,如王冕的墨梅、管道升的兰花、李士行的竹子、钱选的菊花、曹知白的松树、倪瓒的秀石,文同的墨竹。例如文同曾自云:“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遗之,故一发墨竹。”(倪瓒《清秘阁全集》卷九,跋(为以中)画竹)他的墨竹不是形似,但向自由写意进了一大步,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

时的文化界中,这些作品都有不言而喻的效果。此种风气绵延多年,以至形成传统,虽然历代寓意有所不同,但文人画中以梅兰竹菊松石象征高风亮节的风气,至今不衰。

(二)文人画的主要艺术风格

伍蠡甫先生归纳了文人画的几个审美范畴:一是简,文人画尚简,例如南宋马远将结构简化为“一角”,倪云林自称“人之所谓画者,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一自娱耳”,倪画大都疏林坡石,遥山远岭,着笔不多,但相当耐看。赵孟頫也提出“古”与“简”的统一。二是雅,对于文人画家来说,表现为书卷气和笔墨二者的高度结合,而笔墨又需继承一定的传统,这也就是文人画雅正风格与传统的问题。例如李公麟,学识渊博,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本人也是风流儒雅的画家, 他的绘画从题材到艺术构思、 笔墨运用都体现了雅的风格。三是拙,文人画家看来,生拙、古拙,意味着不逞才,不使气,它贵在敛约,而敛约更合乎儒家“中和”之道。黄庭坚说:“几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梳妆,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山谷题跋》卷三,《题李公佑画》)四是淡,文人画标榜超越自然、不囿于物,形成一套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米芾和倪云林的绘画中就体现了淡的风格。 五是偶然, 文人画有时进入物我为一、心手相忘之境,似乎毫不经意,偶然得之,这个“偶然”、“自来”意味着平淡天真、毫无做作,没有斧凿痕,也叫得天趣。六是纵姿、奇崛,梁楷、石涛、徐渭、扬州八怪等人的绘画风格以奇崛、纵姿为特色。石涛认为绘画时,要使心手解放、变化生发,是山水画艺术达到快心、畅神的地步。

(三)文人画的笔墨情趣

特点一:诗书画印题跋合璧。文人画兴起的元代,绘画已发展成为文人寄托情趣的艺术。才气横溢的文人除画物寓意外,还写诗填词于画上,解释画意,抒发情感,典雅含蓄,意趣无穷;有的画家更为直露,索性摆脱诗词格律的束缚,信笔在画上提句跋文,直抒胸臆。书法或奔放,或秀逸,或朴拙,或工整,与绘画笔墨风格相融,起到图文互补、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此时治印多用圆珠文,闲章或名印,白文或朱文,形制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肖像,或形物,有的押脚,有的起首,在素纸绢绫上与书法黑红相映、虚实互见、赏心悦目,给绘画增添了妙趣不尽的书卷之气。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特点二:重视引书法入绘画,重视笔墨情趣。文人画家几乎全是书家。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钱选的“隶体耳”,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

钗股,屋漏痕之遗意”。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vl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