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外国文学作品选简答论述

更新时间:2023-10-30 17: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荷马《伊利亚特》

荷马式比喻

荷马式比喻指荷马在描述人物行动、特征和事件时,擅长取材于大自然的景象、狩猎、农事等,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事物特征。这种比喻属于描写性的,具有神似与形似的合一和喻体包孕丰富寓意的特征。荷马式比喻在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激发联想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和形象性。如史诗中这样描述阿基琉斯追杀赫克托尔:“如同禽鸟中飞行最快的游隼在山间/敏捷地追逐一只惶惶怯逃的野鸽,/野鸽迅速飞躲,游隼不断尖叫着/紧紧追赶,一心想扑上把猎物逮住。”

《伊利亚特》(节选)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伊利亚特》节选部分表现的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场景和事件。希腊方面、特洛亚方面和神祇方面三种力量都已出场,在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的决斗中,作者并没有让神祇偏袒哪一方,而是听凭命运的裁决。这表现的是氏族社会末期的观念。

阿基琉斯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时代转型时期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体现着既勇猛又残忍、既冷酷易怒又宽厚仁慈,既天真任性又珍视英雄荣誉的多重特性。他为部落利益不怕牺牲,但个人性格的弱点又给部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然而无论如何,最终他仍然能够以氏族的利益为重,抛弃个人恩怨,战胜对手。因此,这一英雄形象让黑格尔赞叹:“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

赫克托尔是代表着氏族英雄最高理想的人物。他对弟弟帕里斯给城邦带来的灭族大祸,感到非常痛心。他清楚地意识到战争的正义一方是希腊军队,理屈的一方是特洛亚,然而他不得不站在理屈的一方为他的全族人民而战。他虽勇武不及阿基琉斯,但在对集体的责任感和生命情感方面,比阿基琉斯更像一个英雄。在选文中,他拒绝了父母的劝告,英勇赴死。当他知道命运已经注定时,坦然面对。赫克托尔用行动确立了自我价值。他的死显得格外悲壮,也是一曲与不可战胜的厄运英勇抗争的人的悲歌。

在艺术上,矛盾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既表现出两位大英雄各自性格的冲突,也表现了神祇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有激烈的追逐和残酷战斗的场面,也有危难之中个人亲情和部族利益冲突的展示。作者既把战争看成英雄们大显身手、为部落建功的大好时机,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渲染了战争的悲剧色彩。语言质朴自然,其中大量运用贴切生动的“荷马式比喻”,增强了史诗语言的表现力。

结合选文,论述荷马史诗表现的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时期的现实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反映出当时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希腊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史诗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身上大部分既洋溢着氏族英雄的气概又显现着早期奴隶主的意识。在当时,氏族社会开始瓦解,选文中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的决斗中,作者并没有让神祇偏袒哪一方,而是听凭命运的裁决,表现的就是氏族社会末期的观念。居民已有贵族、自由民和奴隶之分,部落间为了争夺奴隶、家畜、财产,经常发生战争。个人财产不容侵犯逐渐被当作一种社会准则。贵族们为集团既得利益而奋勇作战更被看作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史诗所着力刻画的一个个英雄形象也正是这些部落贵族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不仅代表着一种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更代表着与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相匹配的社会道德规范。

选文所体现出的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1) 规模宏大,构思精巧,剪裁得当,是史诗结构的一大特色。以空前宏伟的规模全面展现了处于过渡期的古希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涉及历时十年的事件。《伊利亚特》并不是从头至尾顺序铺叙,而是使用了高度集中、高度概括的创作手法,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了全局。《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线索,把情节高度浓缩在战争最后一年的51天中,而具体描写的也只是9天间发生的事情。

(2) 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史诗刻画英雄形象的主要方法是把英雄放在特定的情势中,以夸张的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诗句,具体描写人特的语言和行动,还用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如选文中在刻画赫克托尔形象时,以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精神面貌,加重了人特的悲剧性。

(3) 史诗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写成,使用了大量的表现技巧,如夸张、烘托、比喻、固定修饰语等。这些艺术手法的使用,是与其关照全局、突出重点的结构特征分不开的。夸张、烘托、比喻手法的运用贯穿始终,使全诗具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着深厚的英雄主义气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极富表现力,如用游隼追野鸽来比喻阿基琉斯追击赫克托尔。同时,使用固定修饰语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如“捷足的阿基琉斯”。

(4) 诗歌本身独特的韵律和源于神话传说的丰富的想象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全诗节奏鲜明又灵活多变。选文取材有据,反映时代风云,又穿插神话故事,神人混一,想象丰富,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使得全诗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浪漫主义色彩。如选文部分宙斯看到赫克托尔被追杀和众神商议赫克托尔的命运时,遭到雅典娜的强烈反对。

(5) 客观的叙事手法,仿佛作者曾亲眼目睹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在史诗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听众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萨福《永生的阿芙洛狄忒》

“缪斯”

缪斯音译自英语Muses,是古希腊神话中主管科学和艺术女神的总称。一说缪斯有三位,阿奥伊德(歌)、米雷特(实践)、摩涅莫辛涅(记忆)。另一说缪斯有九位,她们由主神宙斯和记忆女神摩涅莫辛涅所生,分别是:欧特碧(音乐)、卡莉欧碧(史诗)、克莉奥(历史)、埃拉托(抒情诗)、墨尔波墨(悲剧)、波莉海妮娅(圣歌)、特尔西科瑞(舞蹈)、塔利娅(喜剧)、乌拉妮娅(天文)。她们的功能体现了古希腊时代对诗歌艺术的完整的理解。

论述《永生的阿芙洛狄忒》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萨福现存的诗歌对当时的社会状况鲜有涉及。主司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是萨福笔下最鲜活的人物形象,体现生命热力的爱情是萨福诗歌永恒的主题。《永生的阿芙洛狄忒》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首先,诗作是对爱与美的颂扬。诗中,萨福所爱的人不爱她,这使她“万般痛苦”,满怀惆怅。于是她呼唤爱神阿芙洛狄忒,希望爱神保佑她的“一切心愿能够实现”。诗中写到:阿芙洛狄忒既“用痛苦和忧愁折磨我的心”,又“只要远远听到我的声音在求告在呼唤”,“就翩然降临”,“会叫我说出一切烦恼的缘由”。爱情的痛苦与甜蜜、失望与希冀,在全部的精神领悟和丰富的感觉体验中,给原始的肉欲和激情注入了诗意和美感,表现出爱的最佳境界。

其次,诗作是对个体生命力的弘扬。萨福是第一位描述个人爱情和失恋的诗人。她的诗凸显自我,具有丰厚饱满的生命力,是贵族女性对生活理想的大胆追求,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可贵发现,是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诗性体现。抒情主人公“狂热的心”,女神阿芙洛狄忒“永远年轻”的脸,为她驾车的迅捷的金翅之雀,一切都充满永不衰竭的活力。正如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斯达尔夫人在评论古希腊诗歌时说的,那种不自觉的情感的迸发,具有初恋的魅力。

《永生的阿芙洛狄忒》体现了萨福抒情诗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极高成就。 首先,感情充沛细腻。诗歌用第一人称抒发了主人公丰富强烈的情感。“求你再度降临,亲爱的女神,求你解救我于万般痛苦之中”,情感自然细腻又炽烈坦率,没有任何遮掩和矫饰。此诗中的萨福,正是拜伦在《唐璜》中所说的那个“如火焰一般炽热的萨福”。

其次,形象生动传神。诗歌融合了当时的戏剧表现手法,在有限的诗节中塑造了两个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焦灼愁苦的“我”和“脸上浮着笑意”的女神。

最后,诗体独树一帜。希腊时期的诗人大多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语言方式。作为第一位抒情诗人,萨福的诗保留了古希腊民歌通俗自然和口语化的特点,也独创了一节四行三长一短的“萨福体”韵律。有人说,萨福在诗歌中所给予世界的,如同达·芬奇在绘画中所给予世界的一样尽善尽美。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使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是“悲剧之父”埃斯库勒斯(代表作《普罗米修斯》)、“戏剧艺术的荷马”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和“舞台上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

《安提戈涅》中的一些主要台词

我不认为一个凡人下一道命令就能废除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律条,它的存在不限于今日和昨日,而是永久的,也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太顽强的意志最容易受挫折,你可以时常看见最顽固的铁经过淬火炼硬之后,被人击成碎块和破片。我并且

知道,只消一小块嚼铁就可以使烈马驯服。

快来呀,快来呀,最美最好的命运,快出现呀,给我把末日带来!来呀!来呀,别让我看见明朝的太阳! 把我这不谨慎的人带走吧??我手中的一切都弄糟了,还有一种难以忍受的命运落到了我头上。

谨慎的人最有福;千万不要犯不敬神的罪;傲慢的人的狂言妄语会招惹严重惩罚,这个教训使人老来时小心谨慎。

选文中体现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和悲剧成因

选文集中描写了安提戈涅与克瑞翁之间的冲突以及安提戈涅被处死所引起的一连串反应。首先,安提戈涅的坚定信念和至死不悔的性格,在与克瑞翁的争论中表现得极为鲜明,集中地体现了人律与神律不可调和的冲突,双方立场尖锐对立却各有其合理性,这使得悲剧冲突不可避免。其次,歌队、歌队长和报信人的台词,表现了对安提戈涅的同情和对克瑞翁行为的不满,强化了矛盾冲突的氛围。再次,作品最后写克瑞翁的痛悔和改变,揭示了一个在权力的鼓动下失去理智和克制能力的人的复杂特征,展示了人的丰富性。

结合选文,论述《安提戈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安提戈涅》是索福克勒斯著名的悲剧之一。首先,悲剧在血缘伦理与城邦伦理不可调和的冲突中,展现了人物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安提戈涅坚持埋葬哥哥的尸体,遵循的是血缘伦理的信念,即亲人对死者必须安葬祭奠,绝不可曝尸荒野。克瑞翁禁止埋葬波吕涅刻斯的尸体,遵循的则是城邦伦理的规定,即对城邦的叛徒应冷酷无情。双方立场尖锐对立却各有其合理性,这使得悲剧冲突不可避免。其次,在对命运的不屈的抗争中,安提戈涅即彰显了个人的自由意志,也显示了女性的尊严和觉悟。安提戈涅敢于以一已之力对抗至高无上的王权,充分显示了古希腊民主制时期所崇尚的自由平等精神。而相对于克瑞翁对女性的歧视(克瑞翁说过:“我不能被区区一个女子打败??我不能被人辱骂成比女人还要脆弱。”),安提戈涅的行动又充分捍卫了女性的尊严。再次,悲剧警告人类不可过度傲慢狂妄。克瑞翁坚持以自己制定的人类之法执掌一 ,安提戈涅却说:“我不认为一个凡人下一道命令就能废除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律条。”剧作结尾克瑞翁失去了所有亲人,“由于自己的过失而断送了快乐”。歌队长最后的话“傲慢的人的狂言妄语会招惹严重惩罚”,是对人类的提醒和警示。

《安提戈涅》鲜明地体现了索福克勒斯剧作的艺术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首先,两个主要人物安提戈涅和克瑞翁都代表了各自的正义,各有其合理性。其中悲剧主人公安提戈涅有优点,也有弱点。而克瑞翁既不是完美无缺的好人,也不是为非作恶的坏人。他是一个在权力的鼓动下失去了理智和克制能力的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典型的悲剧人物,即有缺点的现实人。其次,戏剧结构严谨、完整。《安提戈涅》的情节从开始、发展、高潮到结束,严谨有序地展开。剧情设计基本没有什么漏洞,没有明显的机械性转折。再次,运用人物的对比手法是《安提戈涅》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悲剧几乎从头到尾都用人物对比的手法。两兄弟厄忒俄克勒斯和波吕涅刻斯之间,两姐夫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之间,安提戈涅和克瑞翁之间,都形成鲜明的性格对比,又在对比中使各自的性格更加明晰和突出。

但丁《神曲》节选

诗集《新生》的主要内容

《新生》是意大利诗人但丁早期的作品。但丁少年时期曾经对邻居家的少女贝亚特丽采产生了爱情,贝亚特丽采早逝以后,但丁把在1283年以来所写的31首献给她的抒情诗用散文连缀起来,取名《新生》出版。记述但丁对贝亚特丽采的爱情和她芳魂早逝的悲剧。这部作品歌颂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表现出了反对禁欲主义的情绪。特别是艺术上深受“温柔的新体”诗派的影响,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但丁《神曲》中的象征和寓意 《神曲》充满了象征意义。“黑暗的森林”象征当时意大利黑暗的政局,“豹”象征佛罗伦萨的政治迫害;“狮”象征法兰西王;“瘦母狼”象征罗马教廷。幽暗代表罪恶;披着阳光的山顶,代表一种光明的境界。人希望重见阳光,象征着人由于自身的弱点,需要理性和信仰的帮助。因此,作品中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象征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神学信仰。

《神曲》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贡献 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看:

(1) 但丁正是用中世纪诗人惯用的象征手法,描写了在理性、神学信仰和爱的引导下的心灵觉醒过程。

(2) 但丁对宗教和教会、对世俗生活、对封建统治者、对古典文化都既肯定又否定,体现了作家思

想上的矛盾性,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

(3) 《神曲》在艺术上将中世纪文学所盛行的象征、梦幻的手法,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用陈旧的形式表现出了很多崭新的思想内容。 《神曲》选文中所体现的但丁在“情欲”看法上的矛盾性

选文主要描写了地狱第二层那些生前放纵情欲的灵魂爱惩罚的情形。首先,但丁把生前放纵情欲的灵魂放在地狱中让他们遭受惩罚,显示了但丁作为一个中世纪诗人的历史局限;但同时他又同情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的不幸遭遇,心生怜悯,如一个尸首一般晕倒在地。其次,但丁在此还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认为情欲是最大罪过的观点。他认为“情欲”是罪过,但又不是大罪,因此他才将这类犯罪的灵魂放在地狱最上面的一层,惩罚也并不其他层那样严酷。这就说明但丁已经具有了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对情欲肯定的思想萌芽。

结合选文,论述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和“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的基本特点

但丁是意大利诗人,在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介于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是站在旧世纪的终结和新世纪开端的门槛上的文学巨人。那时,旧的封建制度开始崩溃,新的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但丁的故乡佛罗伦萨就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反封建反教会的新思想新文化曙光的意大利城市之一。但丁的思想和创作中,一方面保留着中世纪的宗教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新思想的萌芽,具有新与旧同时存在的两重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性。因此也成为历史转折点的标志。

长诗主人公“但丁”形象的基本特点

“但丁”有着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游历的过程也是求索的过程,充满但也有安慰。对当时社会痛心疾首,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建立一个统一的、富强的国家,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是“上帝最伟大的主张”,上帝给予人类“最伟大的赠品”。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理想,提倡文化,尊重知识。肯定世俗爱情。

《神曲》艺术结构上的成就

《神曲》以艺术结构的严密著称于世。其结构好像一个严整而有系统的三棱形大建筑,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每部分各有33篇,加上《地狱篇》前的序言,共100篇。“三”象征着“三位一体”,“百”表示“完全中之完全”。诗中的地狱、炼狱、天堂等部分,也是完全对称的。三部的各自结尾,都以“星”字收束。这样的结构用连锁韵律(每一诗节三行,其中第一与第三行押韵,第二行与下节第一、三行押韵),在不断变化中一直灌注下去。这种完整而有秩序的结构具有一种造型艺术的效果,是中世纪神权思想的体现。但是这种结构也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有相似之处。

选文中“但丁”对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爱情的基本看法 诗人把爱情看成一种自然的不可遏止的感情。诗人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这一对恋人罚入了地狱,但是,却把他们的爱情故事写得凄婉动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大胆地追求爱情,在冥冥阴界,他们的灵魂在凄风冷雨中飘来荡去,永不分离。诗人目睹这对为爱情而死的亡魂。听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因悲伤和怜悯而流泪,昏晕倒下,如同一个尸首倒下一样。这充分表现出,诗人并不把现世幸福看成罪恶,相反,却讴歌和肯定了真诚的爱情。这是对中世纪禁锢人们思想的禁欲主义的有力批判,表现出了进步的人文主义新思想。

选文所体现出的三个艺术特色

(1) 利用寓意象征手法描写现实生活的努力。“地狱”和“灵魂受罚”等,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但诗人又把它写得极富生活化和现实场景化。

(2) 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栩栩如生。如弗兰采斯加性格外露,敢作敢为;保禄性格沉稳、意志坚强以及作品主人公“但丁”的多情善感等,无不跃然纸上。

(3) 作品氛围描写极为出色。地狱的阴沉、鬼魂的哭号、场景的绝望气息,无不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氛围。

薄伽丘《十日谈》

《十日谈》的框式结构与基本主题

《十日谈》这种故事中套故事,以一个故事总领其他许多故事的结构,叫框式结构。这种框式结构起源于东方民间文学,如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的结构方式受到了东方文学的影响。

《十日谈》中的故事来源多样,但都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强烈的反封

建、反教会精神。具体而言,它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批判宗教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反对封建压迫和包办婚姻,大胆地揭露教会的腐败和欺骗,以及种种悖情逆理愚行固念,热情洋溢地歌颂爱情,赞美人的聪明才智和高尚美德,以及幸福在人间的思想。

选文中一些重要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竹竿传信、密道幽会等情节,表现出绮思梦达为了追求自己爱情的主动,有主见,有眼光,机智聪慧。 私情败露后,绮思梦达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全面爆发,绮思梦达面临情、理、势三重力量的考验。她知道私情败露,心中悲痛却没有大哭大叫,而是强自镇定。她不惧父亲的淫威,勇敢地为自己的正当爱情辩护,辩词条理清晰,说话理直气壮,俨然是在宣读一篇人文主义爱情宣言书,在思想和道义上占据了优势地位。

绮思梦达为爱殉情的情节,父亲走后,绮思梦达叫人煎毒汁,收到纪斯卡多的心脏后,她痛吻爱人的心脏,毅然地拿起有毒汁的金杯一饮而尽。通过细节、动作等描写,突出了绮思梦达早已做好殉情的准备,表现出她超常的冷静与果断,以及对爱的真挚,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文艺复兴运动”

中世纪后期的14世纪至16世纪末,欧洲产生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核心,崇尚理性,主张个性解放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一词,原意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与其说这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

结合选文,论述《第四天故事一》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主要艺术特征

作品中的绮思梦达和纪斯卡多是一对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的新人形象,他们勇于突破禁欲主义思想的束缚,打破门第观念,反抗封建暴虐,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尤其是绮思梦达提出了人与人天生平等,只有品德才能是区分人的高低优劣的标准的新思想,并积极主动地追求爱情幸福。在私情败露之后,她不慌乱、不求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选择辩护。面对唐克烈的狠毒行动,她不妥协、不畏惧,以自杀殉情。她是一个思想先进、目光敏锐、性格刚烈的新时代优秀女性形象。

这篇作品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绮思梦达形象的塑造上。小说的情节发展分为私恋、辩护、殉情三个阶段,以不同风格,从不同侧面,逐层走高地塑造了绮思梦达的形象。在私恋阶段,故事虽平铺直叙,但竹竿传信、密道幽会、帘后偷窥等情节设计颇有传奇色彩,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同时表现出绮思梦达有主见,有眼光,机智聪慧的一面。在辩护阶段,绮思梦达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全面爆发,而临情、理、势三重力量的考验。她不惧父亲淫威,勇敢地为自己的正当爱情辩护,辩词条理清晰,说话理直气壮,俨然是在宣读一篇人文主义爱情宣言书,在思想和道义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在殉情阶段,绮思梦达知道情人已死,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决定为纪斯卡多殉情。在此过程中,她表现出超常的冷静与果断。到绮思梦达手捧金杯,服毒自尽的时刻,情节发展到高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又环环相扣,逐层推高,使这一形象臻于完善。

拉伯雷《巨人传》

长篇小说《巨人传》(节选)的思想内容

选文主要攻击的是法国市民的庸俗无聊和天主教会的虚伪无耻。高康大撒尿前后情节的描写,主要暴露的是巴黎市民的无聊情态;而高康大一时兴起,把圣母院钟楼里的大钟摘下来挂在马脖子上当铃铛,这是对教会圣物的公然调笑和戏弄。神学院派神学士约诺土斯大师前来讨要大钟,他虽然身穿最正典的神学袍,肚子里填满了最精心烘焙的面包,灌满了神学院地窖里最醉人的陈年佳酿,外表道貌岸然,实则是酒囊饭袋。而他所说的那种繁琐、啰唆的话语,讽刺了教会语言的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巨人传》的主要艺术特点 在艺术上,《巨人传》采用滑稽夸张和象征、寓意等写法写成,既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又包含着大量的夸张、幻想成分,情节离奇古怪,荒诞不稽。作品使用了民间百姓喜欢的诙谐、粗俗的语言,但表现的则是严肃、深刻的内容。恰恰以这样的艺术风格,客观地显示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现实。

《巨人传》中的《作者前言》所体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家文学主张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作者前言”是《巨人传》这部小说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创作主张。这个开篇也是一篇公开申明市民审美情趣,表达市民美学主张的宣言,显示了欧洲文学将面向市民开启的发展趋势。

小说作者在这篇序言中主要表达了两个思想:一是本书是写给下层大众的,不是写给王公贵族、少爷小姐们的。这样,就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写作目的放在了普通老百姓身上,反映了文学面对对象的根本性转变。第二,这篇序言也告诉人们,这是一部在荒唐粗俗的外表下蕴含着真理的作品,是与人民群众的粗鄙的语言中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vi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