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校本培训教案

更新时间:2023-09-04 05: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 年度太平镇教师继续教育 培 训 讲 稿

第一讲

教师礼仪

主讲:*******

今天有幸和大家共同探讨“教师礼仪”这个课题。乍看这个题目,我也一脸地迷茫,“礼 仪”不就是注重好形象,讲好礼貌,给学生做好表率,我们天天都是这样做的,有什么好学 的,还用像服务行业那样专门培训站、坐、走的姿势吗?我觉得无从讲起。于是带着这种困 惑,最近我查阅了有关资料,结果发觉需学的东西有很多,还真有专业的教师礼仪培训和相 关的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规定。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教师礼仪的有关知识。 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内容包括:仪容仪表礼 仪和言谈举止礼仪,其作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被他人尊重是 一种权利,所以我们教师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的一种权利,使我 们教师的一种美德。 首先谈谈仪表仪容礼仪: 说到这里,我想起上学时玩的一个游戏:一名同学做出动作,其他同学猜测这位老师是 谁。其中有三个同学做得动作让大家都猜到了是哪位老师。他们做的动作是先清嗓子然后随 地吐痰;一位做的动作是迈着大步走,还有一位做的动作是扔粉笔头。当时觉得好笑好玩, 现在也为人师,想想原来给同学们最深印象的老师形象竟是这样。的确,教师是学生的一面 镜子,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对照。所以我们教师要更加注重自己的仪态、仪表,教师的一 举手一投足,甚至一颦一笑,都蕴含着教育的力量,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教师的 仪表、仪容、仪态,是其精神面貌、内在素质的表现。 仪表仪容礼仪

包括服饰、化妆、发型、站、坐、走的姿势等。具体的男女教师服饰、化妆、发型,以及站、坐、走的姿势,,真的像训练模特似的,都有具体的规定,

一、仪表礼仪:

1、服装仪表:要整洁、得体。教师着装要有职业特点,整洁庄重,自然得体;衣着颜色、款式要与教师自身良好气质溶为一体,并有时代感;青年教师着装款式可新颖、活泼,但不可追求奇装异服。

切忌:脏、破、乱穿、杂(色彩、面料、款式不搭配)、过露、过透、过紧、过小。忌穿拖鞋。

2、表情仪表

(1)眼神:在与学生(或同事)交往中,应适度地注视对方的眼睛,这是一种最起码的礼仪要求。这样做,不但将自己的心情,思想传达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眼神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心灵交流。

(2)微笑:真诚的微笑,是待人友好热情的标志。

3、仪容:端庄、大方。男教师不留长发剃光头,女教师不画浓妆,不染艳发,且发型端庄、秀美,符合教师身份。(男士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领;女士前发不遮眼,侧发不掩眼),不染艳发;指甲要经常修剪,保持清洁。

二、仪态礼仪

1、立姿

——挺拔、轻松、自然

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得最多的姿势就是站姿。良好的站姿能衬托出美好的气度和潇洒的风度。

站姿的基本要求:抬头,两眼平视,面带笑容,胸腹距离拉长,双臂自然下垂,或相搭放置腹前。两腿直立,男士自然开列,女士双膝靠拢。

2、走姿

——从容、平稳、轻盈、充满自信

走姿的基本要求:上体正直,跨步均匀,双膝靠近,步伐稳健有节奏感,切忌大摇大摆或左右摇晃。最好不要跨楼梯走。

3、坐姿

——端正、文雅、自如

坐姿的基本要求:入座要轻,上体自然挺直,双肩平正放松,女士双膝靠拢,男士双腿自然开列。双手(女士一般双手相搭)自然放置大腿上,或小臂放置桌上。身体不东倒西歪,不前倾后仰。

当然,在现实快节奏的教学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像这样训练模特似的,仪态仪表做到大方、得体就行了。

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再来谈谈言谈举止礼仪:

包括:进出校门礼仪、课堂礼仪、办公室礼仪、电话礼仪、与学生交往礼仪、参加学校集会礼仪、与学生家长交往的礼仪。

(一)进出校门礼仪

1、进出校门时,应遵守交通规则,主动避让其他车辆和行人。

2、在校园遇到同事或来客,应主动微笑地问候、致意。对外:了解对方职务的,以职务相称;不了解的,男士可称“先生”,女性可称“女士”或“小姐”。

3、行走在校园中,不随手扔杂物,看到杂物主动弯腰捡拾,用实际行动给学生做榜样,一起维护校园的公共卫生。

(二)课堂礼仪

1、进教室前,教师应整理好上课用品,并检查整理好自己的仪表,关闭通讯工具,或将通讯工具设置成无声。在上课铃声敲响之前,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别忘了以您自己的方式向学生问好;教学是一种仪式,当您走进教室时,务必带着课本、教案和学生名册。还有,希望您带着微笑进课堂,带着欣赏进课堂。

2、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与学生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

“请”、“谢谢”要挂在嘴边。用普通话教学,不将低落烦恼情绪带到课堂。

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感染学生。温和、耐心、尊重学生,这是爱学生的具体表现,也应该是教师必须具有的教育素养。爱学生,就不能只爱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浅浅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柔柔的动作都是无声的鼓励。充满爱心的教师,定能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学生。

如果有本校或校外人员听课、检查,教师应示意学生起立问候、道别。请听课人员先行,必要时鼓掌欢送。

3、下课铃声敲响之后,别忘了向学生道别,如有可能,您最好不急着离开教室,也许有学生需要您的帮助。切忌:①拖堂;②学生施礼时,教师埋头收拾自己的东西或急匆匆离开教室。

(三)办公室礼仪

办公室是教职工在学校工作和休息的地方,也是教职工集体生活的场所。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应该互敬互爱,互帮互助。

1、以礼相待,认真办公,不大声喧哗,不妨碍办公。

2、做好办公室的整洁卫生和物品摆放工作。办公用品的摆放时刻保持整洁、美观。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把门、窗、灯、饮水机关好。

3、热情待客。有客人(或家长)来访时,做到“四个一”:展一张笑脸,让一把椅子,送一声问候,递一杯热水?如果被访的老师正好不在,其他教师也要热情接待,并帮助寻找被访者,客人走时应起立送至门口。

(四)电话礼仪

(1)打电话礼仪

当电话接通后,应首先说:“您好!我是×××”。无论是给家长或同事打电话,说话时要保持一种高兴的语气和声调,交谈结束后,应客气地道上一声:“再见!”并轻轻挂断电话。切忌鲁莽地将电话“喀啦”一声挂断。

(2)接电话礼仪

当听到电话铃一响(一般不应超过三声),便要拿起话筒,用普通话说:“您好!这里是府新小学。”接话完毕,应谦恭地问一下对方:“请问您还有什么事情吗?”然后再道一声“再见!”。在一般情况下,接电话者让对方先挂机。

(五)与学生交往礼仪

1、与学生相遇时的礼仪

师生在校园里相遇时,通常由学生主动向教师打招呼,教师应面带微笑回应学生的问候:“早上好!”、“同学好!”或“同学再见!”。

2、与学生谈话时的礼仪

(1)选择好地点和场合,有利于学生接受意见。

如果是表扬或研究工作,可在教室或办公室进行谈话;如果是批评或了解情况,宜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进行谈话,如走廊、球场边等,有时也可在办公室里进行。

(2)师生平等,平易近人,不训话。教师要做到“蹲下来与学生面对面谈话,做到心与心沟通”。谈活时要认真,虚心倾听学生意见(包括片面的、错误的意见),然后真诚地、实事求是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3)教师自己如有缺点,也应向学生当面道歉。

(4)要讲究礼节。学生应命来到时,教师要热情有礼,不能板着面孔,冷冰冰地说话。谈话前,可请学生就坐,谈话后,应送学生离开。

(六)参加学校集会礼仪

1、升旗礼仪

(1)精神饱满,态度严肃,脱帽、规范立正。

(2)向国旗行注目礼,高声唱国歌。

2、集会礼仪

(1)遵守会议纪律,按指定地点入座,准时有序,不中途离开。

(2)关闭通讯工具,认真聆听,认真记录,不看报刊杂志,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

(3)在室外集会时,不打伞。坐姿端正,用自己规范的礼仪感染和教育学生。

3、听课礼仪

(1)提前进入听课地点,做好听课准备。听课座位选择在不影响上课的位置。

(2)听课时与学生一样和教师互致问候;安静专心,认真记录。不交头接耳、评头论足,不无故中途离场,不做任何与听课无关的事。

(七)与学生家长交往的礼仪

1、家长会的礼仪(包括在校会见家长时的礼仪)

(1)服饰庄重,举止文雅,给家长以亲切和信任感。

(2)尊重家长,语言礼貌。要求:

①实事求是地介绍学生的情况;

②对学生多一些表扬、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

③对家长应用商量的口吻,不能用命令的口气;

④多给家长一些发言机会;

⑤不要把家长当作发泄的对象,不要教训家长。

(3)做好准备,中心突出,内容丰富,热情待客,使家长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2、家访礼仪

(1)选好时机,预约前往。

家访前应写便条或打电话预约,并把家访的主要内容告诉家长,让家长有思想准备。预约的口气,应该是友好、请求、商量式的。

(2)举止稳重,温文尔雅。

(3)用语合理,避免单纯的“登门告状”。

好的教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讲课实施教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通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发挥影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学生相信的,自己必须坚信不移;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在学生不在时也必须做到。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其实,我们刚才谈的教师礼仪,陪伴在我们教学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每一天都是这样过的,这样做的,只不过有的方面没有细化罢了。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既然能塑造学生的灵魂,为什么不能塑造我们自己的形象呢?让我们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

2013 年度太平镇教师继续教育 培 训 讲 稿

第二讲

生命的自觉与教师的实践智慧主讲:***********

引言:老师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幅心灵的眼镜,我们都是戴着这副心灵的眼镜来看 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因此我们看到的世界看到的人生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我 们只有一幅心灵的眼镜,我们看到的人生看到的世界一定是狭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打造心 灵的眼镜。而学习,就是改造我们原有的心灵眼镜,改变我们看世界看人生看教育的方式。 今天,我要跟老师交流的主题是《生命的自觉与教师的实践智慧》 生命自觉——就是生命的价值取向。一个人不同的生命价值取向,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想先用三个故事来说说,为什么我们要讲生命的自觉: 第一个故事,出自于《于丹论语心得》。她说,是一个宗教改革家青年时代的一个小 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 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 他去问第二个人,你在干什么呢?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 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 后来他又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 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却是三个层次: 第一种人的态度称之为悲观主义的态度。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 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种人的态度称之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所以他的态度是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但是他没有更高的追求。

而第三种人的态度称之为理想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他知道,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笼罩,也成就了这样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

这个故事其实是告诉我们“生命的取向不一样,人生的价值就不一样。”

像教师培训,如果你抱着一种花钱买罪受的心态坐在这里,那么你就是在服苦役,这几天你会过得很不自在很痛苦。如果你抱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坐在这里,也许你多多少少就会有点收获。这就是你带着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坐在这里,你就会收获不同的结果。

第二个故事:一个企业招聘总裁助理。有清华、北大的两位优秀的毕业生来应聘。老总问北大的毕业生:“你希望要什么?”

北大毕业生提了一连串的要求:有没有底薪?有没有三险?有没有房补?车补有吗?有没有话补等等,最后,老总不耐烦了。

轮到这位清华的毕业生面试了,老总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你希望要什么?

知道这位学生怎么回答的吗?他说,我来这里能学到东西,我的待遇取决于我所做贡献的大小。

结果可想而知,北大毕业生被淘汰了。几年后,这位清华大学生成为本公司最年轻的副总。

生命价值取向,决定我们这辈子能走多远。

第三个故事: 日本的松下公司,创办时制订了250年的发展规划。他们说,松下公司是培养圣贤之人的地方,他们最好的产品是人,电器只是附带。他们说,正因为有这一个长远的规划,才使他们多年来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一定要高!如果一个人只有眼前,他就不会有未来。

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被称为“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位人物”之一。他有一段很著名“树草理论”,他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

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你太卑微了,你太渺小了,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第二种活着的方式——像树一样活着,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人要像树一样活着,去追求生命的尊严,这就是爱自己,这就是生命的自觉。“实力决定魅力,作为决定地位”爱自己,就是要努力去提升自己,栽培自己,让自己的生活活得有价值,有尊严!

这就是今天我们交流的主题,为什么要培养教师实践智慧?那么什么是教师实践智慧?

一、为什么要培养教师实践智慧?

深圳一所小学,每年都开教师分享会(类似于教师沙龙这种形式),会议的主题由每个老师轮流提出。这一次,校长提出一个主题:我为什么做教师?我要怎么来做教师?

不知各位老师可曾思考过这一问题?“我为什么做教师?我要怎么来做教师?”也许各位老师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这一本书中有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深品味:

第一句话:一个老师,你工作了一段时间了,如果你想再迈一个台阶,你就要返回自身,返回自身的心灵,追问一下,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是怎样的教师?

我们来回顾一下过去的几种教师形象:

1、过去教师的形象

(美国)形象一:A“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

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幸福、尊严成了今年两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幸福。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我在王崧舟的书里读到这么一句话“在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用 学懂 用 成功 来衡量一节课。其实,在课堂上,还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幸福。因为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

重复的体验,课堂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而这些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上。让课堂洋溢着幸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一生的追求。”那么教师首先要明白:我眼中的幸福是什么?我眼中的美好是什么?像小学阶段的孩子,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塞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持久的兴趣,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规范,培养孩子主动自觉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像赵景老师所说一生致力于给学生两张名片:一是美观工整的字,一是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这些东西才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美好,才能幸福!

(美国)教师形象一:A“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B他们富有爱心,但自身却得不到爱。C他们有需要,但得不到满足。D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在社区是位隐士,她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找着答案……

简而言之,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教师的同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幸福的男人和女人。 (中国)教师形象二: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宋祖英所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里面的教师形象: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来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这就是中国教师的形象,是“奉献者,牺牲者”的形象。

2013 年度太平镇教师继续教育 培 训 讲 稿

第三讲

(网络上)教师形象三

师德,一项光彩夺目的高帽;课堂,行走爱与痛的边缘;作业,勾叉间细数着无奈; 评价,无法拒绝的教育之重;家长,期望厚重如山;职称,疼痛的阶梯;培训,花钱买罪受; 假期,读你千遍没味道;福利,多多益善梦难成;科研,想起来总是那么遥远…… 三个形象,都把我们当作牺牲者和奉献者。 的确,今天做教师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当老师真难!今天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是 很低的 社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主管部门的压力家长的压力学生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常常让我 , 们感觉很沉重,我们真的很辛苦,我们真的活得很不容易很不轻松很不快乐!教师本身都不 幸福,我们又怎么能给孩子幸福? 《教学勇气》第二句话:教学滋养人的心灵!一看这句话“滋养”,就想到学生——我们 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精神滋养?博大?还是优雅?我们给学生怎样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 没有博大,优雅的心灵,我们又怎能滋养学生? 很少有教师意识到:让教学滋养自己的心灵! 以前,我们常把教师比作“蜡烛”比作“春蚕”,我们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们是“春 蚕到死丝方尽”,我们甘当蜡烛、甘当春蚕,心甘情愿的,无可奈何地在这种 “伟大的牺牲”中度过了一辈子,一辈子的默默无闻,一辈子的辛辛苦苦,虽然崇高却未 免悲壮而凄凉!因为它不仅没有给我们带来振奋和激励,倒常常使我们产生一种“只为他人 做嫁衣的”委屈和吃亏的感觉,让我们苦不堪言。 但是 “假如把牺牲性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 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 他所做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 藏其中》。

而教学应该是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过程!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教师不但要“益人”,也要“益己”;不但要促“学生发展”,也要“促教师发展”;不但为学生的幸福健康、也应为自己的幸福服务。

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

2、现在教师的形象:

形象(1)在学校中,“替代父母的人,是创造孩子精神生命的人”。

形象(2)教师是直面生命成长并迷恋生命成长和研究生命成长的人。

形象(3)教师是创造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是体验教师职业的尊严和欢乐的人。

形象(4)教师是修炼教育智慧的人。

人生即修炼!

修——即修行,修行我们的品性,我们的德性!

前几年,有一个公案闹得沸沸扬扬:一位女生考试没考好,老师就训她,长得那么难看,当三陪都没人要!这位女生不堪其辱跳楼自杀。老师批评学生,本意也是为学生好,但是你说批评什么不好,偏偏拿学生的人格来侮辱?你可以不喜欢这位学生,但你一定要“尊重”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便是最大的教育!

其实修炼我们的品性和德性,还是我们教师自我保护的法宝。2008年我在自己的博客上贴了一篇文章《教师的自我保护十招》,被很多人转载。从教20年多年,我就是用这个法宝保护了自己,使自己不受到伤害。我愿意把这经验跟老师分享。教师自我保护第一招就是:

要尊重孩子,善待孩子,真心真意地对孩子好,并且要让他们知道。批评孩子时要让他心服口服,知道老师都是为他好。这样他即使不感念你的恩,也不好意思跟你做对。不要用带有污辱、歧视性的语言批评孩子。我们老师在烦燥之下,一些话会脱口而出,比如:“你连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笨得像猪”“你父亲是个踏三轮车的,难怪会生出你这么没教养的孩子”你在全班同学面前嘲笑某个孩子,让孩子伤心,伤心比伤身更痛,他会记恨你一辈子的。

修,除了修品性和德性,还要修耐性。教育是一项需要从容和耐心的事业。因为说老实话,“教师时时刻刻都有被学生推到愤怒边缘的危险。”(于永正语)

教师自我保护的第二招就是:

不要轻易的动怒。怒则伤肝,再说也容易被学生看轻(如果你已经怒不可遏,而学生却还无动于衷,甚至嬉皮笑脸,你岂不是更加受伤?)一定要记住“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要相信家长跟你说的“这孩子交给您了,他不听话您就打他”的鬼话,如果你真的动了学生“一指头”,相信你的麻烦也跟着来了。记得一位代课老师曾动手打了学生一巴掌,赔了整整半年的工资呀。前车之鉴不能不引以为戒。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耐性。

炼——锤炼技能。

我们来看一段影视片段,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一点点启发。

插播(影视片段)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

“太极拳只重其意,不重其招,你忘记所有的招数,就练成太极拳了。”

这些年,日益频繁的教育改革不断重释“好教师”“好课堂”的标准,迫使教师必须寻求不断的更新和提升。(出示课件)

20世纪70、80年代,注重的教学内容的规范,对课堂秩序还有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等等;

至90年代,又演变成了追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看重的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等等;

到今天,不再说方法与模式了,而是换了一个新名词,叫理念与策略。提倡自主开放的教学设计,讲生成讲开放讲互动等等,套用张三丰的话,就是“新课程只重其意,不重其招,你忘记所有的招数就练成新课程了。”

但是,不管怎么变,再套用张三丰的一句话:

“无忌,你有九阳神功护体,学什么武功都特别快”这里的“九阳神功”指的是练好基本功,练好专业。不管什么时候,好教师的标准永远离不开“实力”二字,有“实力才有魅力”。有这“九阳神功”护体,我们才有底气去追求教师的职业尊严与生命的价值。修炼“九阳神功”做个有实力的老师,也是教师自我保护的重要法宝。

所以我们必要来思考这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教育智慧?

②教师如何促成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教育智慧?

观点1:一流教师用眼神,二流教师用语言,三流教师用惩罚。

没有人天生就是一流的教师,我们经常说名师引领,同伴互助,我们向名师学习学什么?就学习他们的技巧和方法,思想和观念(观念才能出方法),学习名师的成长历程。向同伴学什么?学教育工作的细枝末节的处理。因为任何教师都有他的成功之处,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揣摩、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

教育大家于永正,他谈到他的成长历程,他说,刚参加工作时,常常为学生的作业潦草而发愁。贺老师告诉说:“要严字当头——要求要严,批改要严,对个别不自觉的学生更要严,要抓而不放。”刘老师告诉他:“老师要写一手好字。”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了。于是他就去练字了。工作第二年,又遇到一个令他头疼的大难题,就是课堂纪律不好维持。他发现张老师无论上哪个班的课都能上好,于是去听他的课。他发现张老师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即使板演,他也是侧着身子,不忘看学生。“大同,你的腿在向哪儿伸?”“小勇,听累了吗?”全班学生似乎都在他的眼中,什么都逃脱不了他的眼睛。他只是这么提个醒儿,语调并不高,接着又去讲课。他看了,听了,思考了,也照做了。于是他逐渐进步了,无论上哪个班的课都井然有序了。他就是这样,集各家之长于一身,能耐自然就大了。

观点2:智慧与快乐——智慧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己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的人。与学生同乐,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世界上所有的课堂大致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只为谋生。教师的生命之花迟迟不放,到老了,充其量是花骨朵,这种课堂是一个老花骨朵与几十个小花骨朵的课堂。

第二层次,是教师拼命地要成长。只顾秀自己不管学生(这一种情况在很多公开课上都能看到),这是一朵大花和几十朵小花骨朵的课堂。

第三层次,是教师不仅希望自己开花,也希望自己开花的过程能催开那些花骨朵。这种课堂有一种催生力。

今天,一堂课好与不好,不是看活跃与不活跃,热闹不热闹,看什么?第一要看学生变了没有?学生发展了没有?看学生走进课堂再到学生走出课堂,他改变了没有?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表现得相当好,这个“好”有两个意思——一是学生本来就好!另一种好,是教出来的好!因为老师的教,学生从不好到好,或者从一种好到另一种好,好上加好!他们的好是你实实在在教出来的,这样课的才是一节好课。

其次要看这一节课,要培养什么?

像语文课讲语感,数学课讲数感,一堂好课就要有一种驾驭课堂的课感。

所以我们要思考,我们的课堂:

挑战什么?——我想挑战什么?我准备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有挑战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冲动)

突破什么?——难点?障碍?

提升什么?——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与学生同乐,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观点3:智慧的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华师大老师在讲这一个观点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一个故事:

有一位少年前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年长智者。

少年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微笑着回答: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我送给你四句话:

第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平常心)

智者微微点头!接著说:

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了片刻问: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爱心)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

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尊重)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

第四句话: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著你以后慢慢品味吧!(爱自己)

这个故事与“智慧的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把学生当成学生。”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把自己当成学生,这是一种学习的心态,一个人一生中能有一种学习的心态,他一定会不断地向前走,终身学习才会终身进步;把学生当成自己,就是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他,尊重他;把学生当成学生,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儿童的立场去看问题想事情。

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告诉我们,怎样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待教育——

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彦的时间不是自己掌握的,想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去玩啊!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时,不幸被汽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让我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这篇小说用那来自遥远的声音来表明,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不得安宁。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成人们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的名义,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名义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但结果却伤害了孩子。

观点4:教育智慧是发现儿童的智慧——发现他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我们来认识一位人小鬼大的孩子,这个孩子叫锡坤,今年2岁。

播放视频《锡坤闯世界》片断:

你看这个小孩子这么调皮,这么不让人省心,不是把球扔到垃圾桶,就是把老师与同学的鞋子扔到垃圾桶,给老师添了多少麻烦,你看要两个小时去捡一次鞋子,两个小时去捡一次鞋子,这简直就是黑手党吗!人家都在让课,他却跑去穿大人的鞋,玩得是不亦乐乎。其实他所做的问题都是在探究——这个垃圾桶到底有多大,怎么老不填不满呢?大人的鞋为什么会这么大?就是“空间认知”问题,如果老师粗暴地加以制止,我想就会扼杀掉一位未来的科学家了。这就是孩子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儿童的世界是复杂的,教育其实就是一场拉锯战。

观点5: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首先是一个“年轻”的教师,有一颗年轻的心。 “年轻”,从硬件来说:就是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实力的老师才有魅力。人在年轻时,比的是聪明与灵气,越往后,比的就是学识,是底蕴是积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这一学科的美呈现出来,用它来打动学生的心灵。

一堂好课,应该是优美而温暖的课堂,而这一定需要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 “年轻”,从软件来说,当“年轻”的教师,需要爱心。对学生的爱!教育只有从大爱开始,才有大爱心,大境界,大智慧。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国王叫塞浦路斯,他非常善于雕刻。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雕刻出一位明眸皓齿、翩若惊鸿的绝世佳人,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尊美女雕塑,而且爱得是如此忘情、如此疯狂!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装扮她,跟她说话,他向爱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终于被他打动,便赐予雕像生命,让他们结为夫妻。这就是很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教育的影响颇大。最典型的是1968年的一次测试。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告诉有关老师,名单上的学生以后都很有出息。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求知欲望强,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

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观点6:智慧的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和能力。

像今年4月份,漳州教育局进行了大规模的筛选,评选一批福建省名师漳州市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这是一次机遇,而且这一次机遇对每位教师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是我们很多优秀的老师最后只能遗憾地与机遇擦肩而过,问题出在哪里?绝大部分就出在CN级论文上,很多优秀的老师忽视了这一方面的积累。而写论文、写随笔是反思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那就是把我们的实践提升到理论的水平,把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经验提升到教育智慧这一层次上。这是每一个优秀的老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通过反思,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因为方法是活在思想的土壤中。

有一则故事,叫《让你的灵魂跟上你的脚步》。

故事说:

许多年前,有几个西方人为了淘金去到一些相当原始的地区,他们会找一些土著人做向导。第一天,这些土著人就显示了无以伦比的勤劳,天不亮就起床,麻利的做着准备工作,准备食物,一天之中不辞辛苦,走路走得比马还快,夜里也是很晚才入睡。第二天,仍然如此,第三天,仍然如此。这让游客们跟得很辛苦,但同时看到的风景也让游客们很满足。但是到了第四天,土著人忽然不肯走了,躺下来大睡。原来他们祖先说过,人生在世,很辛苦,在辛苦了三天以后,一定要睡个好觉,休息一下,“好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反思,就是停下脚步等待自己的灵魂。不断反省,才会不断进步。

观点7: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的智慧。必须理解的关键字“实”。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遵循“五实”,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老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简而言之,就是课上完了,学生知识能力提升了,

学生喜欢这堂课,喜欢你这个老师,他的情感态度生成了,学生走出课堂后,有一种主动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有意义的课,就是学生走进、走出课堂不一样了。)

2、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同学,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是否都有所得。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才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4、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有缺憾的课,恰恰是有发展空间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真实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没有真实,“好课”也失去了价值。

叶澜老师提出的“五实”评价标准为我们怎样上好一节课给出了漂亮的解答,也为我们如果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

观点8:团队合作意识要浓厚,脱离团队个人也无法发展。

这个观点是我自己的观点,也是我的切身的体会。我本人是个很笨的人,聪明这个词与我无缘,“学困生”倒可以与我擦边。但我很幸运,因为我总能遇到一个优秀的团队。99年刚调到石码,就要参加石码学区的赛课,是我的娘家——内楼中心小学的领导与老师耐心地听我试教,帮我磨课。在石码中心小学,每一次公开课的后面,都有一个团队在帮我出谋划策,课堂细节如何打磨,问题如何处理,如果再上一节课该如何重建?调到教研室,我又遇到了一群热心的老师,像高老师,手把手地教我,该如何评课?跟基层老师交流要注意哪些问题?教研应关注哪些问题?应该说,是这么多的老师在帮助我支持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地推着我朝前走。我非常感谢在我成长过程中帮助过我扶持过我的领导、老师、同事,同时深切地感受到,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作后盾,个人也无法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vg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