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06: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目录

前言 ........................................................................ 2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的现状 ........................................ 3

(一)、传统的英语作文训练方式 ....................................... 4 (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作文训练 ..................................... 5 (三)、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作文训练网站的调研 ........................... 6

二 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系统的设计 .............................................. 8

(一)、需求分析 ..................................................... 8 (二)、设计依据 ..................................................... 8 (三)、对系统的功能要求 ............................................ 12 (四)、系统结构 .................................................... 13 (五)、目标 ......................................................... 16

三、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系统的开发 ............................................. 17

(一)、系统开发环境 ................................................. 17 (二)、系统涉及的技术 ............................................... 17 (三)、主要页面及说明 ............................................... 19

四、系统的运行试用及反馈评价 ............................................... 22

(一)、运行评价的目的 ............................................... 22 (二)、具体试用过程 ................................................. 23 (三)、反馈评价 ..................................................... 23

五、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的意义 ....................................... 24 六、总结 ................................................................... 26 【参考文献】 ............................................................... 27 附录一 网站试用情况记录表与作文图 .......................................... 28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30 附录三 英文原文及翻译 ...................................................... 31 致谢 ....................................................................... 37

1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的现状,并与传统的训练方式作了比较,同时还对现有的有关网络作文教学训练的网站作了调研和评价,然后根据丰庄中学教师教学研究需求,并结合高中英语作文的教学目标和特点,设计、开发了一个网络英语作文系统。在丰庄中学老师和同学的配合下对系统进行了试用和试用后的问卷调查,最后结合问卷反馈信息,作了评价,得出网络环境下英语作文训练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作文 高中 英语作文 ASP

【Abstract】This text First analysize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Web-based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omposition training, make a comparison with the conditional training method, and mak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present website relevant to the Web-based high school english composition training. after that, we design and develop a network-based English composi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FENGZHUANG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he teaching research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arge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composit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With the help of FENFZHUANG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he and FENGZHUANG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 try the system and have a pole about it. In terms of the pole, we finally evaluate the system and conclude the meaning of Web-based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omposition training.

【key words】Online Compositio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omposition Asp

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必然的,就要求各大中小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普

2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遍应用,努力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这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课堂教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本人与丰庄中学英语教师合作,依照教学改革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辅助英语作文教学,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融合,尝试实现教学的优化整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本探索作为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的现状

英语作文也即英语书面表达,是一种能反映学生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巧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的重要测试手段。从测试角度而言,“英语作文”有利于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从单词拼写、词语搭配、词法结构到语法,从遣词造句、把握要领、谋篇布局到修辞风格等;从学生角度而言,英语“听、说、读、写”四会能力,惟独“写”最难,最具挑战性,因为其他三项只要你“会”即可过关,但是“写”却不然,而且,光会表面文章不行,还得要遣词准确、词语搭配巧妙、句式结构应用恰到好处,体现出语言结构完美,从而更能体现文章的表述优美的境界。

在现在的各种涉及到英语作文教学的学校中,有的学校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训练模式,有的已经开始借助网络进行辅助训练的尝试。

3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一)、传统的英语作文训练方式

在目前英语写作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许多教师一般都是在写作课堂上先讲授一些写作技巧,随后分析一些教材上的范例,然后让学生模仿范例自行练习,最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课上点评。如此一来,虽然教写作的老师相当辛苦,但收效甚微,不少学生常常会在以后的作文中又犯老师以前批改过的作文中所纠正的错误,而且往往会重犯。这说明学生虽然在这种传统的写作课堂上学习了一些英文写作知识(learn the knowledge),但并没有真正习得相应的写作技能(acquire the skills)。当然,在英语写作课堂上也有一些教师努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比如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peerediting),对典型文章进行课堂分组讨论或全班讨论(group discussion and class discussion)等等。但是由于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的种种局限性,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由以上情况可见,传统英语写作训练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教师一般都只使用一本写作教材,又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中所举的写作范例也是有限的,而一般学生又不会很主动的去找些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这样学生就难以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还有些教师仍然使用较陈旧的写作教材,致使课堂上教授的信息滞后于当今的社会,学生很容易丧失对英语写作的兴趣。第二,虽然教写作的教师很辛苦,每次课后都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可是教师的辛苦并没有得到等值的回报,教师刚刚在上次作业中指出的错误常常又出现在学生这次的作业中。如此反复,有些学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较低的写作水平上。第三,上课时间有限,限制了教师与学生潜在的能力水平,又由于传

4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统英语写作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英语写作的主观能动性,许多学生都觉得英语写作课很枯燥,甚至一些学生谈到写作文就发憷。此外,由于现在考试的需要,许多学生在经过一定的机械训练之后就只会写英文“八股文”了。 (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作文训练

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也为英语学习与教学创造了新的契机,为弥补和改进传统英语写作教学的不足之处,利用网络辅助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正在各地大多数学校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关于高中英语写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开始流行在各个中学里,这让学生们对课堂的内容有了更高的兴趣。并且,校园网络的建立,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前或者课后都有了“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用email的方式向老师提问,老师则根据每个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作出回答,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害羞心理,可以大胆的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不懂之处,从而让自己在学业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想要的任何资料。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进行当中让老师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在网络上很容易迷失自己,当在网络当中搜索课题信息时很容易就被网络上的广告或是游戏引领开去,这样的话,教师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学生也会在课堂中浪费时间;而且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多数还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如flash、ppt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当堂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上去搜寻所需的资料;在很多校园网上虽然各科都有自己的平台,但是各科的呈现方式流程都是固定的模式,这就使得老师在写教案时有了很大的局限,不能按照科目的本身需要来添加内容。

5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种种迹象表明,专业化教学平台的需求已经开始。笔者就是应对这一要求,尝试设计开发了一个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的平台。 (三)、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作文训练网站的调研

笔者通过google和baidu两大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后发现有关英语学习的网站很多,在网络上随便搜索就可以出现上百个的英语学习网址,抽取其中的几个进行浏览调查有下面的结果:

旺旺英语学习网:http://www.wwenglish.com/;宏恩轻松英语:http://www.hongen.com/eng/,;英语中国网:http://www.englishchina.com/;英语广场:http://centurytrend.com/englishplaza/;快乐英语:http://www.joyen.net/;网络英语魔法训练:http://www.englishlover.net/(论坛);英语abc:http://www.englishabc.com/;北京新知堂少儿英语网:http://www.xinzh itang.com.cn/;英语时空:http://www.yysk.net/;疯狂英语俱乐部:http://www.crazyenglish.org/

以上网站均是英语学习的资料汇总,包括英语学习中的各种内容的参考资料,都有用少许的网页提供关于英语写作的资料,但是没有专门的英语作文教学与训练内容。

但也找到了专门的英语写作训练的网站,如:

英语猫书面表达范文选:http://www.englishcat.com/writing/main.htm该网汇聚了各类英语书面表达的优秀文章,学习者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章范例,从而模仿写作,且网站提倡学习者背诵文章。又如:

英语写作网:http://www. 4ewriting.com/该网页上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文章题目,学生在选定题目后可以得到一系列与这一内容相关的信息作为文章的

6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素材。还有如:

高中写作专题网:http://www.nhyz.org/ken/该网提供的都是有关英语写作的相关信息。

而英语之声:http://www.4english.cn/knowhow/index-4.htm则是笔者见过的内容最丰富的关于英语作文写作学习的网站,以网络课程flash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内容有高考写作、写作技巧,高考写作包括12课48节,把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写作方式、写作技巧及写作过程一一呈现给学习者;写作技巧更是细节的讲述了得高分作文所需要的方式技巧以及一些短语句子等。

在满分网:http://www.manfen.net/中有一个专门的关于Gre的考试作文的学习教程、参考资料以及写作技巧。

笔者也对国内比较有名的中学进行了调查,有上海格致中学、北京外国语中学、上海复兴中学、上海育才中学、重庆第八中学、成都树德中学等,发现这些中学的校园网上虽然有网上学习的资料或是网络在线学习,但是均没有有关专门英语作文训练的网站或是网页。如:

崇明中学: http://www.cmzx.sh.cn/cmzx_others/vod/index.htm该校园网上是有关于英语的网上课堂,以视频点播形式出现。但是没有专门列出的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项目。

向明中学:http://www2.xiangming.lwedu.sh.cn/wesvc/html/client.htm网上有英语视频教学,是有关专家教师的讲课,没有专门英语写作的网上教学训练。

以上网站的共同点是:都偏向于学生自学使用,而不适合教师在课堂上用于教学。

7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二 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系统的设计

现在已有的网站系统都难以同步地配合学校的课堂英语作文训练课堂。丰庄中学英语教师为此提出了信息技术与与英语作文训练整合的期望。本人亦想尝试中学课题小组培养的能力能延伸到中小学教学应用之中。对此,本人通过分析系统的需求、设计依据、功能要求、系统结构、目标等,对系统进行了设计。 (一)、需求分析

从丰庄中学英语老师对英语作文训练的网络化的要求可以看出,现在中学对一个专业的英语作文训练平台的需求跟渴望。为此,笔者配合丰庄中学英语教师,与教师合作开发一个高中英语网络作文训练系统,专门针对英语作文进行教学训练,以达到提高中学生英语作文水平,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并提供便捷的实时交互的目的。

丰庄中学已拥有大量的硬件设施,现在缺的就是一系列适合丰庄中学的教学特点的专用平台来使这些硬件发挥作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技术和英语作文的课程整合。所以这个高中英语作文网站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依据

1、英语作文课的目标要求

高中英语作文旨在测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最终就是要求学生有准确、流利、得体的使用英语的能力。英语作文实

8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际上是“指导性写作”(guided writing),写作的目的、对象、体裁及字数都有明确的要求,提供给学生的刺激性材料为文字、图画或图表。因此,英语书面表达不像语文作文那样要求学生自己立意和组织语言,对于英语作文,学生只要能够按照题目的要求,组织好所提供的材料,用明白、通顺、恰当得体的英语表达出来,就算基本完成了任务。英语语法和写作基础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范文学习和仿写向学生传授这些永恒不变的真理。学生不仅要系统地学习英语写作的基本概念、发展观点的方法,还要掌握语法知识,以及书写规范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低年级英语作文课的教学内容可侧重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摘要及校园常用应用文类型(如通知、便条、私人信函等)的写作,并在其中贯穿基本的写作技巧和规范,高年级英语写作课应把议论文、读后感、调研报告、应用文写作中的事务信函(求职、申请入学等)、毕业论文等纳入教学内容,在更高的层次上突出学生就业、创业所需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2、英语作文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以及近年来试题的情况,英语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主题句作文、提纲作文、图表作文。

1)、主题句作文是指按照所给出的题目和每个段落所给出的第一句进行续写, 完成段落。主题句作文一般由三段组成, 而且三段均为主体段结构, 一般没有开头段和结尾段的结论。在进行主题句作文时,应该注意紧扣主题句的思想与理解每一个主题句的内容。

2)、提纲作文也是一种控制性的作文类型,它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题目和提纲要点,紧扣短文的中心思想进行写作,提纲可以是以汉语也可以是

9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以英语的形式出现。在提纲作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仔细审题与写好主题句。

3)、图表作文包括几种形式,有统计表(table)、比率表(graph)、图示与统计数字相结合的图表(chart)或图画(cartoon)等。图表作文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试题所提供的图表中相互关联的各种数据,阐述某种现象的规律和原因。它要求将图表中所包含的信息转化成英语描述。写作图表作文要注意仔细分析图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和有关的文字说明, 清楚题目的要求以及弄清各个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 归纳出数据所说明的问题, 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还应注意切忌堆砌数据, 在对图表进行准确地概括和描述后, 要用更多的篇幅来揭示图表的含义或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 、英语作文课的教学特点及过程

传统的英语作文教学课只有一个或两个阶段,就是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写,写完上交即可。教师批改后,再在课堂上做简要评讲。第一阶段由学生完成,第二阶段由教师完成,若无评讲,这种写作课就只有“写”一个阶段。而现今的教师把课堂设计的较之更加完善,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分三个阶段:准备、写作、修改。准备阶段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分析、掌握材料,形成写作提纲和“腹稿”。具体内容有五项:(1).阅读、分析有关材料(文字或图表等),占有材料,掌握事实;(2).拓宽思路,集思广益;(3).交流观点;(4).记笔记;(5).拟写作提纲;写作阶段就是要求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写作实践,这一阶段的具体内容有四项:(1).草稿;(2).自检错误;(3).文字推敲、润饰,二稿;(4).初步定稿;修改阶段就是通过师生信息互动,使学生的作文逐步完善,具体有三项内容:(1).自拟思考题;(2).教师面批;(3).对照教师根据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提出

10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修改要点,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多层面的修改。

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作文指导教学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梯: 阶梯一:由词到句,读写并举,培养语感。高一英语教材语言简练,对话和课文简短而精致,且词汇量适中。在日常教学中,只要确保学生掌握了每单元绝大部分知识点,便可以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包括连词成句、扩句、改写、缩写,根据提示完成句子、总结对话、概述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复述课文、编写对话等,此外,五分钟演讲、课堂讨论、英语班会、英语游戏、英语辩论、英语新闻广播、英语故事会、英语晚会、课本剧编排、英语演讲等也都是训练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好方法。这些训练表面上看是在训练学生口语,但从长远来看对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起到了铺垫作用。在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准和兴趣爱好,不断更新训练方法和手段。选词选句上要体现策略,句型句式不可千篇一律。训练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面向全体学生,训练题要简繁搭配,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阶梯二:立足教材,适当拓宽,巩固知识。高二宜强化阅读和写作,教师在设计和指导训练时不必拘泥于课本,可要求学生从课本内容出发,加以联想、拓宽,涉足课外内容。可以从课本拓展到现实生活,要求学生仿照课本内容写一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联系一些世界热点发表评论,谈谈个人感想。在写作时要严格按照写作要求,注意人称、时态、句型和结构。具体训练方法有改写对话、改写课文、评论课文观点等。

阶梯三:大胆拓展,更新题材,夯实基础。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在书面表达训练上如何让学生巧练精练,是每一位高三英语老师关心的问题。首先,

11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教师要教育学生写作要大胆,不可因怕出错就把书面表达题当作翻译题从而使文章失去必要的品位,从头到尾千篇一律简单句,缺乏应有的关联词和必要的复合句。写作题材的选择和更新也是相当重要的。既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去写,又要体现自身知识、阅历、思想等,高三英语老师有必要让学生熟悉和把握各种题型,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范例,模仿范例写一些,再自己放手写一些,这样更有利于更新题材,提高水平。当然,灵活把握句型,注意人称、时态、基本句型和复杂句型结构、直接和间接引语等基础要求,可在写成后通过默读来把握,以找出 “打结”的地方。 (三)、对系统的功能要求

本系统是一个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的特指系统,对该系统的基本要求是:

1、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系统应该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料的网站,也是一个协作式学习系统。它要求系统自身拥有大量的有关英语作文训练的参考资料,教师通过网络将这些资料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

2、本系统应能提供大量自然、真实、鲜活的语言材料,又能体现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特色,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系统中,按照教师教学过程的需要,加入flash、audio、vidio、图片等信息,让抽象的事物更生活化。

3、系统的运用,也给现代英语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的设计、资料的搜索、选择、整理、归纳、对比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内容的呈现顺序要求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出现,内容的选取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

12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定。这样不但节约了学生课堂搜索资料的时间,同时也加强了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

4、运用作文系统进行作文教学训练,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作用的现代教学模式。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从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设计教学为主,同时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充分运用作文系统,提供事实,呈现过程,展示范例,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感知、归纳,逐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作文内容,传授写作方法,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容量,变过去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从而提高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5、作文训练系统应给学生提供真实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系统设计有类似BBS的交流平台,学生上传的作文教师和其它同学都可以看见,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其进行反馈,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修改意见,同时教师的评论及错误指出也给其它的同学也给出了范例,使大家都从中得到启发。由于系统中学生可以使用昵称,学生会因表现欲催动,愿意将自己的作文呈现在同学面前,品尝成功的喜悦,不会因字迹潦草或拼凑的文章而羞于公布于众,并且借用用网络功能,提高修改作文的参与度。同时,这种方式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家可以集体对错误进行讨论并得到解答。 (四)、系统结构

本英语作文平台设计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即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构思。因此,作文的教学依照该项原则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进行规划设计。教学活动应在保留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依

13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靠网络环境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学习环境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素来设计,更多地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见图1.

图1 网络教学平台结构图

在教学平台登录的用户有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又是管理员,可以随意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浏览。教师学生的帐号密码是后台数据库中有的且数据库由教师管理,教师学生只需用给定的帐户密码进行登陆就可以使用平台中对应的功能。

教师登陆进入教师工作室,其工作环境功能见图2

图2 教师工作环境结构图

帐户管理:由教师管理帐户密码数据库,学生不可以随意更改帐户

14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密码,所以在系统中不设有注册项目,只有用给定的帐户密码进入系统。

题库管理:题目数据库的管理,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内容来更改给学生的题目。

素材管理:教师上课需要的文字或多媒体信息的上传、保存、删除 文章管理:教师可以对学生每节课上传的文章进行处理,可保存用作以后教学范例,也可以进行删除来节约空间。

师生讨论:类似聊天室的实时讨论区,学生上传的文章教师可以及时的给出评论,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及时的改掉,也可以对学生做的好的地方进行表扬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登陆后就进入学生学习室,其学习环境的功能如图3:

图3 学生学习环境结构图

题目选择: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要求给学生的训练题目,有些课程可能会提供给学生几个可以选择的题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学习资源:教师根据上课的需要,提供给学生可以帮助其进行作文训练的资料,有文字或者多媒体资料,学生只可以浏览,不能对其进行编辑。

师生讨论:和教师工作室的师生讨论属同一平面,学生可以及时的

15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向老师提出问题,并及时的得到解决,同时学生也可以和参与训练的其它同学进行交流。

(五)、目标

网络英语作文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中也将一步步提升,而这个专门的英语写作系统需要达到的目标有:

1、系统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和学生能方便使用本系统。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的教育网站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很多且均放在一张页面上,使得学生在使用的时候要很仔细的去找去查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内容,这样使学生刚进入系统的时候就有一种厌烦的感觉,当然学习起来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同时操作界面过于复杂会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浪费教学时间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且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或是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和学生在操作上更加麻烦。

2、系统的功能结构要尽量符合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习惯。在前一节当中讲到的系统功能结构是根据个别教师的需求来设计的,当然各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可能不太一样,且系统学生可以自学用,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决定系统结构的关键,这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的完善。

3、系统可以达到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当一堂课中学生的问题很多时,都拥挤着提问,结果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很多老师也都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没有办法满足每个学生。而这一系统所用到的实时讨论区域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个学生的问题教师都可以给予及时的回答,同时学生也不会问出重复的问题因为在讨论区都可以看到,有了足够的时间教师就有多余的时间来针对某个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的答疑。

16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4、教学内容要摆脱目前的网络课程加题库的教学模式。它呈现给学生的是学生熟悉的事物,现实内容可使学生容易理解,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系统的开发 (一)、系统开发环境

1、系统的开发环境

? ? ?

操作系统:Windows Professional 2000++IIS5.0 数据库服务器:Access 2000 开发工具:Dreamweaver MX、ASP

2、系统的运行环境 客户端:

? 件。 服务器端:

? ?

操作系统:Windows Professional 2000 数据库服务器:Access 2000

支持JavaScrpit/VBScript的标准浏览器,勿需任何插件和控

(二)、系统涉及的技术

1、ASP技术

17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ASP(Active Server Page)是Microsoft 公司开发的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ASP文件是包括HTML标记、文本和脚本命令(VBScript、JScript脚本语言)的文件。ASP内含于IIS 3.0 (Internet Infomation Server)及其以上版本中。通过ASP指令和ActiveX组件可以应用DHTML建立动态的、交互的、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ASP的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HTTP请求 HTTP响应 浏览器 Web服务器 ADO IIS VBScript JScript ActiveX Scripting Engines Database ASP文件

图4 ASP工作原理图

ASP提供了5个针对常用任务的内建对象(Request对象、Response对象、Server对象、Session 对象和Application 对象等)和7个主要的服务器端组件,如数据库访问组件(又称ADO组件)等。在师范生教育技术网上培训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了多种ASP内建对象和组件,尤为突出的是Session对象、数据库访问组件(即ADO组件)和文件上传组件(LyfUpload组件)。

18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 Session对象

Session对象提供了跟踪用户信息的功能。运用Session对象建立会话作用域的变量,可以在用户本次会话的所有网页间共享信息。

? ADO组件

ADO(ActiveX Data Oject)是ASP内置的数据库存取组件,它的对象模型中提供了7个对象:Command、Connection、Recordset、Fields、Parameters、Property和Error。运用这些对象及它们的方法、属性和集合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各种数据库的访问。

? LyfUpload组件

LyfUpload 是ASP的文件上传组件,遵从 RFC-1867 HTTP 请求, 它可以接收客户端浏览器使用encType= \的Form上载的文件。1.2版本的LyfUpload组件可以支持单文件上传、多文件上传、限制文件大小上传、限制某一类型文件上传、文件上传到数据库、从数据库中读取文件、文件上传重命名等功能。 (三)、主要页面及说明

1、首页:学生、教师登陆,以及每周学生经典的语句的呈现。

19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图5 首页界面

2、题型选择页面: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要进行训练的题型。

图6 题型选择界面

3、文章输入页面: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输入写作文章。

图7 文章输入界面

20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4、题目呈现页面:教师针对每个题型会给出多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

图8 题目呈现界面

.5、写作思路呈现页面:用于呈现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每种题型的写作思路。

图9 写作思路呈现界面

6、相关链接页面:用于呈现写作过程及题目涉及的多媒体素材及优秀网址。

21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图10 相关链接界面

7、教师后台管理页面:用于老师进行备课及网站的管理。

图11 后台管理界面

四、系统的运行试用及反馈评价

网站的试用运行与反馈评价是本研究的比较关键的一步,笔者在完成系统的开发测试工作之后,对系统进行了初步试用,并通过和丰庄中学范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获得反馈信息,对系统做出评价。 (一)、运行评价的目的

系统试用与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二:

22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一是检验笔者开发的网站,其功能是否完善,作为丰庄中学英语老师进行网络作文教学训练的平台,是否能满足教师开展实际作文训练的需要;

二是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功能。 (二)、具体试用过程

2005年5月16日,在上海市嘉定区丰庄中学高二(2)班(由范素平老师执教,共31人)进行了网站试运行。课堂的作文题目为:根据图与关键词写短文(即图表作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对实际情景的表达(难点的设置往往就在对情景的理解之中);2)、学生能从整体角度来考虑某个句型的适用场合;3)、学生能根据对图的理解以及合理想象构思成文,并注意图与图之间语言和内容过渡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题目、课堂具体过程与学生作品见附录一。 (三)、反馈评价

问卷(具体内容见附录二)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英语作文应该在网络环境下训练;百分之七十三的学生选择网络作文;百分之八十一的学生觉得网站使用方便或是一般;百分之六十一的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结果反映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倾向于网络作文训练,且现在的学生都具有了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多数同学认为网站各模块之间的衔接合理,比较方便使用。在网站运行时没有发生死机和致命的错误。但是同学们也对系统的设计有很多的想法,如作文提交过于麻烦,网页背景颜色太单一,设计一个帮助栏等,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对网站做更全面的改进。

根据以上反馈信息笔者做出以下评价:

23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 系统适合中学生使用,且对现在熟悉电脑的学生而言易用性比较好

? 系统满足了现在中学生网络英语作文训练的需求 ? 系统符合老师进行课程整合的要求

? 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可以计划应用于更大的范围

?

系统的基本功能已经达到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但是其本身功

能还是不够完善,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五、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的意义

由于网络的速度快、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在短短几分钟,人们就可以与地球各个角落的人进行交流,可以查阅各种类别、分属各个国家的信息。也通过对网络环境下英语作文训练的分析以及系统的设计开发,不难看出,利用网络辅助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很有益处。对本网站的试用后的意义分析如下:

1、网络教育资源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无论在因特网、国内公用网还是在国内校园网上都有提供和英语写作辅导有关的网站或主页。教师一方面可以从这些网络资源内选取相关的信息补充到自己备课的教案中,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他们需要的信息。该系统的功能又在这个基础之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使用该系统将学习资料呈现给学生。

2、目前也有很多中学的教师和学生开始使用电子邮件学习英语写作,电子邮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英语教学工具(Lee,1998;Warschauer,1995)。

24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Belisle(1996)指出电子邮件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书面交流。Warschauer(1995)谈到电子邮件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真正且自然的笔头交流的机会,尤其对于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来说,电子邮件使他们能够和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此外,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交际,往往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改善自我表达能力。马跃(1999:72)也曾经谈到由于网络不显示学生的真名,在他们交流观点或讨论问题时一般会更轻松。由此看来,利用电子邮件学生会有更多交流、合作以及获取信息的机会,教师也可及时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写作,从而更有成效地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本系统中则将这一方式用留言板的形式呈现,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公开,也使交流更加的及时。

3、现在的网络辅助高中作文教学多用到英语写作课件,它使教学开始个别化,学生可按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为每位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网上英语课件还便于内容更新和实现资源共享。本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添加各种多媒体课件,学生在上课或是课余的时间都可以按教师或自身的安排进行英语作文训练。

4、利用网络辅助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还有许多其他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订阅相关的电子邮件信息以辅助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还可以和世界各地的英语教师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本系统中教师就可以用“相关链接”这一栏来提供学生最新的有关作文训练的网址,这样就可以及时的把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

25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5、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训练创造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己安排时间和计划,自我监查,自我测试,同时还能够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本系统将在教师和学生的试用过程中逐步的完善,丰庄中学也会将本系统放入学校校园网中,这样也很方便教师学生在放学回家或是假期中按自己的安排来学习,学生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来使用这个系统的各项功能。相信在慢慢的积累跟完善过程中,系统会发挥出其更大的潜力。 六、总结

随着中国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学生教师都意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而对于英语写作这项重要的技能,学生们也意识到仅仅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网络的优点,学生更希望老师引导他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辅助他们的日常写作练习,最终达到能够熟练地运用写作技巧在较短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综上所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辅助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是完全可行的。今后,如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辅助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英语教师也可以根据目前各校校园网的建立和所能提供的服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利用网络辅助英语写作的教学方法,这对提高整体英语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26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参考文献】

[1]顾佩娅.Internet与英语学习环境[J].现代外语

[2]李保军.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定位[J].山东外语教学

[3]Belisle R . E-mailactivitiesintheESLwritingclass[J] . TheInternetTESLJournal . 1996. [4]Lee E-K. Theeffectsofe-mailmodeonKoreanhighschoolstudents'task-basedwritinginEnglish .

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summerconference[D].Seoul,Korea,1998. [5]马 跃.利用因特网辅助英语写作教学初探[J].山东外语教学 [6]曹衍龙. ASP/ASP.NET数据库开发实用工程案例精选.人民邮电出版社 [7]刘福太.ASP 3高级编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8] 思教育产品研发中心编著.动态网页制作基础及应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9] 施伯乐.数据库系统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http://www. 4ewriting.com/ [11] http://www.nhyz.org/ken/

27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附录一 网站试用情况记录表与作文图

网站试用情况记录表

时间 2005年5月16日 地点 上海市嘉定区丰庄中学 对象/人数 高中二年级二班学生/ 30人 执教老师 范素萍 课长时间 40分钟 作文题目 根据图(见图12)与关键词写短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对实际情景的表达(难点的设置往往就在对情景的理解之中);2、学生能从整体角度来考虑某个句型的适用场合;3、学生能根据对图的理解以及合理想象构思成文,并注意图与图之间语言和内容过渡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上课时间与内容进度 时间 活动内容 备注 1~5分钟 1指导学生登陆网站,打开作文训练的网页 (包括介绍怎样使用该网2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站) 8~10分钟 老师讲解题目 15~20分钟 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老师及时处理学生出现学生一般都是提出关于网的问题 站运用上的问题,如,怎么该字体,怎么提交文章等。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提交的作文进行评阅 5分钟 老师根据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作 文内容中出现次数很多的问题总体讲解 剩余时间(1~5课堂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分钟)

题目关键词及图

关键词:recorder、he、however、wa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machine

图12 作文题图

28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学生作品1:

Language Learner’s Dream

Joe is a language learner. He used to practise with the help of a mini taperecorder.He, however,was not satisfied with the machine.And he likes to practise on the bed.But he had to get out of bed to choose what he needed each time.It was inconvenien to him.So he took it granted that science fells behind.He thought the mini taperecorder should be put on his head.It was close to perfect in this way.And he coule practise by heart and soul.

老师点评:As a whole, it is not bad but not very good ,either.There is no big mistakes in grammar except the cohesive tie ‘But’ and the phrase ‘ took it (for) gtanted. But you didn’t express your idea deeply.

学生作品2:

A beautiful dream of a language learner

Jenson is a language learner. He always works hard. Now he is learning English with a mini taperecorder. But his reading and speaking has no progress.→ But he has made no progress in reading and speaking. Because of that he was very puzzled. →He was very puzzled about that. Suddenly, an thought→idea appeared in Jenson’s head. He thought if he can→ could put the taperecorder into his head,that(drop) he can→ could speak English fluently.

Oh, what a beautiful dream Jenson has.

老师点评: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express your idea in English. Don’t just translate sentence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29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

1.你是否认为英语作文训练应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 A是 B否 ( )

2.与传统的英语作文训练比较你喜欢用哪种方式来进行作文训练? A网络作文 B传统作文 ( )

3.网站是否方便使用?

A方便 B不方便 C( )

4.试用过程中网站的稳定性好吗?

A稳定 B不稳定 C( )

5.以前你喜欢上英语作文课吗?

A喜欢 B不喜欢 C( )

6.你喜欢今天这堂英语作文课吗?

A喜欢 B不喜欢 C( )

7.还需要对网站的功能有哪些补充?(以文字说明)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30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附录三 英文原文及翻译 英文原文

The Meaning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lationship to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In the years since the last major reconsideration of definitions the related concept of performance technology (PT) has grown in visibility. Rooted primarily in the world of corporate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PT refers to a holistic approach to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 in the workplace, not only through instruction but also through other interventions, such as job aids and incentive programs. Its kinship to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reflected in this description: (PT)…uses the tools of technology and the objectivity of analysis, design and evaluation procedures. It then links training, environmental redesign, feedback systems or incentive systems to measure performance and build credibility for the interventions that are applied (Stolovitch and Keeps, 1992). Training, or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s, are seen as one possible part of a holistic approach to improving performance. The appropriate combination of interventions is determined through a systematic process akin to that used in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Thus, PT is a larger concept that partially subsumes educational 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t does not replace educational 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t does, however, clarify that educational 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eal with just one dimension of organizational improvement—the reduction of ignorance.

Assumptions behind the Definition

Early in its deliberations the committee discussed the criteria to be met by this definition.

First, it is a general definition, one that should be understandable to non-specialists, as opposed to a scientific definition, one that attempts to describe some phenomenon in technically precise terms. Further, it is primarily a stipulative definition, stipulating or prescribing the elements of the concept and its boundaries in ideal terms rather than claiming to be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w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actually do in practice.

Second, like any useful definition, this one intends to be clear, precise, and unambiguous, and to draw boundaries indicating what is included, what is excluded, what is central, and what is peripheral.

Third, one of the major departures from past AECT definitional efforts is to refer explicitly to core values implied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ile technology might be viewed by some as a value neutral force, its application to educational purposes entails concerns, both for the learner and for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is, there is no point in approaching education “technologically” unless one is attempt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earner’s experience and to do it in a way that also makes sense for the organization.

Fourth, this definition is meant to be connected with AECT’s most recent prior definiti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Seels and Richey, 1994). It incorporates all the major elements of that definition, albeit with somewhat different vocabulary, different emphases, and some additional elements. The current definition is viewed as an improvement and updating of the 1994 definition, not a fundamental reconceptualization. It intends to be evolutionary rather than revolutionary in spirit.

Fifth, the new definition is sensitive to the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university programs preparing teachers and specialists in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ield. The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31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ECIT) standards approved in 2000 require that such programs be grounded in the knowledge base of the field. The knowledge base is considered to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domains”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These “domains” are taken from the 1994 AECT definition, so it is reasonable to expect that future standards may be affected by this new definition. Hence, maintaining some parallelism between the old definition and the new was deemed to be helpful to future standards writers.

Likewise, the committee specified that the underlying spirit and key elements of a new definition should also be aligned with the mission statement currently embraced by AECT: “to provide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by promoting scholarship and best practices in the creation, use,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wide range of settings.”

Finally, the new definition should be as inclusive as possible of the ideas and work of members of AECT and others who work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hile not being constrained by the nomenclature of existing academic departments or other organizational units. Purposes and audience

There are numerous possible purposes to be served by a definition project of this sort: to draw boundaries vis-à-vis other fields, to promote the public acceptance of the field, to recruit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into the field, to provide parameters for accrediting standards, to provide a common terminology for discussion within the field, and to inform students and other newcomers of the key ideas and values we embrace. This definition is intended to serve all of these purposes.

These divers purposes speak to divers audiences—students entering the field, teaching faculty, colleague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with whom we deal,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 corporate, military, and other organizational sectors. Again, this definition is intended to speak clearly to all of these audiences. For this reason, it should avoid technical terminology while expressing relationships that are understood within the field to be sometimes complex and subtle.

A definition statement of this sort also plays a public-relations role: to explain to outsiders why the

field professes itself as a separate field and why this field deserves public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This means that the statement must proclaim the values it embraces, and it must express its claim of public benefit—how this concept and the people who practice it contribute to society. In this new definition statement we profess our commitment to “ethical practice,” “appropriate processes,” and “better” facilitation of learning. The field thereby claims to be able to help society accomplish one of its major goals—the reduction of ignorance—in ways that are more efficacious than those used by others.

Historical Antecedents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how the concept evolved over time— is

elaborated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 (Januszewski, 2001). The concept emerged over a period of years with the converging of several streams of thought. AECT as an organization began in 1923 as the Department of Visual I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s initial mission was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visual media in education, but over the years the conversation came to include ideas drawn from other fields, including systems theory, behaviorist psychology,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as well as audiovisual media. In the 1960s a new, hybrid concept was emerging. It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revolutionary educational ideas promulgated by B. F. Skinner and the behaviorists, symbolized by Skinner’s influential book Technology of teaching, published in the UK in 1965 and in the US in 1968.

Early in the 1960s the semantics of the conversation had become complex enough to motivate the

association (at that time, the Department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 to appoint a committee to formulate an explicit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nd a set of related terms. The result (Ely, 1963) was, admittedly, a

32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compromise, settling on the term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s” as the central concept, a label that would serve until a consensus emerged around a different label.

By 1970 the tide had turned toward the labe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lthough strong allegiance continued to the communications concept, so a new compromise was reached in 1970 to rename the association as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In1972 the association adopted a new definition (AECT, 1972), now adop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the central concep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field involved in the facilitation of human learning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 full range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processes (p. 36). The 1972 definition proclaim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a field as well as a concept, and the focus shifts from audiovisual media—learning resources—to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using those resources. The process is specified as a systematic one, reflecting the legacy of systems theory as a source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s.

A later, comprehensive revision of the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of the field (AECT, 1977)

continued to defin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a process,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how to help people learn better. The most recent AECT definition (AECT, 1994) again continued the process focus, although now using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s the core concept: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The new definition consciously builds on the traditions of these earlier definitions.

Of cours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are not the only source of definition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1970, quite early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cept, a US government-sponsored commission provided a quasi-official definition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 systematic way of design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the total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erms of specific objectives, based on research in human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employing a combination of human and non human resources to bring about more effective instruction (Commission o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is definition, given its mantle of authority and widespread diffusion, was influential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meaning of the term. Its references to “systematic,” “based on research,” and “more effective” instruction, highlighted the centrality of those values to the field. Specialized dictionaries and encyclopedias related to education also have offered definitions. A 1988 dictionary reflects both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concepts in its two-part defini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 The media that are produ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to educational problems. 2.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instruction that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identifications of resources, and the delivery of those resources to students(Shafritz, Koeppe, and Soper)

A more recent encyclopedia entry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lso embraces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concepts in describing the field a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esigning, producing, and using—with economy and elegance—solutions to instructional problems; these solutions may combine verbal or audiovisual media and may be experienced with or without human mediation and may take the form of lessons, courses, or whole systems that facilitate learning efficiently, effectively, and humanely (Kovalchick and Dawson, 2004).

This statement also reflects the necessity of including value terms in defining a field: “with

economy and elegance,” “efficiently, effectively, and humanely.” These precedents have helped inform the work of the committee; they provide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 context for the new definition.

Conclusion

What is proposed here is a revised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uilt upon

AECT’s most recent prior definit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Seels and Richey, 1994). It is a tentative

33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definition, subject to further reconsideration over tim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viewed as a construct that is larger tha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s education is more general than instruction. Further, educational 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an be seen as discrete elements within performance technology, the holistic approach to improving performance in the workplace through many different means, including training.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ust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field and the profess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validity of each can be judged separately from the others and can be judged by different criteria.

This definition differs from previous ones in several regards.

First, the term “study” instead of “research” implies a broader view of the many forms of inquiry,

including reflective practice.

Second, it makes an explicit commitment to ethical practice.

Third, the objec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cast as “facilitating learning,” a claim more modest

than that of controlling or causing learning.

Fourth, it is intentional that learning is placed at the center of the definition, to highlight the

centrality of learning to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is the goal of promoting learning that is distinctive about the field, compared to other fields with which it might be conflated, such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 performance technology.

Fifth, “improving performance” implies a quality criterion, a goal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better than is

done with approaches other th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ing to usable skills, not just inert knowledge.

Sixth, it describes the major functions of the field (creation, use, and management) in broader, less

technical terms than previous definitions in order to reflect an eclectic view of the design process.

Seventh, it specifies that the tools and methods of the field be “appropriate,” meaning suited to the

people and conditions to which they are applied. Finally, it makes the attribute of “technological” explicit, with the rationale that tools and methods that are not technological fall outside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eld.

The terms “improving” and “appropriate” are explicitly included in the definition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 centrality of such values to the cor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f the work of the field is not done “better” by professionals than it is by amateurs, the field has no justification for public recognition or support. It must represent some specialized expertise that is applied with professional soundness.

中文翻译

教育技术的涵义

与绩效技术概念的关系

自上次对定义的主要思考起到现在这些年间,绩效技术(PT)相关的概念显而易见地发展起来了。由于主要是根植于企业培训和组织发展中,绩效技术(PT)是指在工作现场提升人类绩效的整体的方法,它不仅通过教学,同时还通过诸如职业辅导和激励项目来干预的方式。它与教学技术的密切关系在下面这个描述中得以反映:

绩效技术(PT)......采用技术工具和分析、设计与评价程序的客观性。那么它与培训、环境再设计、反馈系统或激励系统相联系,来测量绩效,建立所运用的干预的可信度(Stolovitch和Keeps,1992)。

培训,或教学干预,是被视为促进绩效的整体性方法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通过一个与在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所使用的相类似的系统化过程,来确定对干预的适当组合方式。因而,绩效技术(PT)是一个大概念,它部分地包含教育技术或教学技术。它不能取代教育技术或教学技术。然而,它的确可以解释清楚,教育技术或教学技术处理的只是组织改善的一个维度——减少无知。

定义背后的假设

34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早在慎重考虑定义之前,定义与术语专业委员会就讨论了这个定义必须达到的标准。首先,它是一个一般性定义,是一个能为非专业人士所理解的定义,它不同于试图用学术的专门的精确术语来描述一些现象科学定义。不仅如此,它主要是一个约定定义,是用想象中的术语,而不是根据对一特定组群的人在实践中的实际工作的观察,来约定或规定概念的要素及其边界。

其次,与任何有用的定义一样,这个定义试图是清晰的、准确的、和明确的,试图划出一个边界,说明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什么是中心,什么是周围。

第三,与过去AECT定义的努力一个主要不同就是,清楚地指出隐含在教育技术中的核心价值。当一些人把技术看作是一个价值中性的力量时,它被运用于教育目的才使它不仅对学习者有意义,而且对教育系统有意义。也就是说,除非人们试图提高学习者经验的质量,同时以一种也对机构有意义的方式运用它,不然接近技术性的教育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四,这个定义必须与AECT晚近的那个定义相联系,那个定义是,\教学技术是指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Seels and Richey,1994)。虽然使用了多少有些差异的词汇,不同的重点,以及一切另外的成分,但是这个新定义结合了那个定义的所有主要成分。当前的定义被视为是1994定义的一个改进和修正,而不是根本性地重新定义。这是演进性的而不是兴致勃勃地革命。

第五,这个新定义对为教育技术学领域培养教师和专家的大学计划的认证标准是敏感。在2000年获得批准的\教育传播和教学技术(ECIT)标准\要求此类计划必须扎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基础中。知识基础被分成了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范畴。这些范畴取自AECT1994定义,所以,理所当然地,我们期待这个定义能够影响未来的标准。因此,保持新、旧定义之间的某种平行就注定会对未来的标准作者有帮助。

同样地,定义与术语专业委员会指出,新定义的根本精神和核心要素也必须与AECT当前所信奉的使命结盟,其使命是\通过在各种情景中有效学习和教学的技术的创建、应用和管理方面提升学问和优秀的实践,从而确立领导地位\。

最后,新定义应该包容AECT的会员以及其他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工作人士的观点和工作,同时又不能限制和约束现有的学术系科或其他组织机构的定义术语。

目的与受众

这种定义项目可能为多种可能的目的服务:为了划清与其他领域的边界,为了提升公众对该领域的接受程度,为了招收这个领域的学生和从业人员,为实践者提供认证标准的参考,为了提供一个在领域内讨论问题时使用的公共术语,以及为了向学生和其他新手告知我们所信奉的主要观念和价值观。这个定义打算为所有这些目的服务。

这些不同的目的应对不同的受众——进入这个领域的学生,教学人员,同事,我们面对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在企业、军队、和其他组织部门工作的实践者。此外,这个定义打算向所有这些受众清晰地解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表述那些在领域内有时是复杂的和琐碎的关系时,它必须避免使用专业的术语。

这种类型的定义陈述业扮演一个公共关系的角色:去向外人解释为什么这个领域声称是一个领域,以及为什么这个领域应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这就意味着,定义的陈述必须声明它所信奉的价值观,并且它必须表明它对公众利益的权利——这个概念和实践它的那些人们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在这个新定义的陈述中,我们公开承认我们承担的义务对,即\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适当的过程\,以及\更好\的促进学习。因此,这个领域坚持要能够以比所使用的其他方式更有效的方式,来帮助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一个目标——即减少无知。

历史上的早期定义

教育技术学的理性的历史——概念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教育技术:一个概念的演进》(Januszewski,2001)一书中得以详尽分析。随着不同思想的汇聚交融,在经历了长期的时间变化后,

35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这个概念逐渐显现出来了。作为一个机构,AECT以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视听教学部创立于1923年。其最初的使命是提升对教育中视觉媒体作用的理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话与交流开始使其囊括了来自其他领域的观点,包括系统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以及传播理论和视听媒体。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混合语出现了。它深深地受到由B.F.斯金纳及其他行为主义者散布的革命性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个革命性教育观念的标志就是分别在1965年在英国出版和1968年在美国出版的斯金纳的有影响力的著作,教学的技术(Technology of Teaching)。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语义学的对话已经变得异常复杂,使得协会(在当时,叫做视听教学部)任命了一个专业委员会,去明确地简洁地陈述概念及其相关术语的明确的定义。无可否认的结果(Ely,1963)是,折衷确立了\视听传播\作为中心概念,它是直到一个为多数人的支持的新的标签出现之前发挥作用的一个标签。

尽管依旧很强烈地忠实于传播概念,但是到1970年,潮流开始转向教育技术这个标签,

所以一个新的妥协在1970年达成了,把协会的名称改为教育传播于技术协会。在1972年,协会采用了一个新定义(AECT,1972),也采用教育技术作为核心概念:

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利于人类的学习(P.36.)。

1972年的定义表明,教育技术学即是一个领域,又是一个概念,关注的中心也从视听媒体——学习资源转移到了创建运用这些资源的过程。这个过程被认为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反映了作为理论构想的一个来源的系统理论的遗产。

后来,这个领域的定义与术语的全面广泛修改(AECT,1977)继续把教育技术定义为一个过程,一种考虑如何帮助人们学得更好的方法。AECT最晚近的定义(AECT,1994)再次继续关注过程,尽管那时使用了\教学技术\作为核心概念: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这个新定义有意识地以那些早期定义的传统为基础。

当然,专业协会并不是教育技术定义的唯一来源。在1970年,在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相当早期,一个美国政府主办的委员会就提供了一个\教学技术\的定义:

\‘教学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学技术委员会)\。

被广泛扩散和传播的这个定义在提升\过程\这个术语的意义方面是颇具影响的。它提及的\系统化\、\以研究为基础\和\更有效的教学\,强调了在领域中这些价值的中心地位。与教育有关的专业词典和百科全书也提供了定义。1988年的一本词典在它的包括两部分内容的定义中,既反映了\产品\概念,也反映了\

过程\概念:教育技术:1. 作为教育问题方面科学知识应用的产品的媒体。

2. 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化方法,包括教学系统的开发、资源的确证。以及学生的其他资源的传递。(Shafritz, Koeppe和Soper)一个更新近的百科全书的\教学技术\词条也在描述领域时信奉产品和过程概念:

以经济的、精美的方式,设计、制作和使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艺术与科学。这些解决方案可能结合了言语的或视听的媒体,这些解决方案可能为人类的感官所经验到或经验不到,这些解决方案可能采取能够高效地、有效地和人性化的促进学习的功课、课程、或整个系统的形式(Kovalchick和Dawson 2004)。

这个陈述也反映了在界定一个领域时包括有价值属于的必要性:\以经济的、精美的方式\,\高效地、有效地和人性化的\。

这些早期定义已有助于鼓舞定义与术语委员会的工作;他们为新定义提供了部分的智慧背景。 结论

这里提出的是一个教育技术概念的修订定义,它是建立在AECT的晚近的教育技术的主要定义的基础上的(Seels 和 Richey,

36

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作文训练探索

1994)。它是一个尝试的的定义,有待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再审议的定义。教育技术被视为一个比教学技术更大的构造,因为教育比教学更概括。更进一步地说,教育技术或教学技术可以被看作是在绩效技术之内的具体的成分,而绩效技术是指在工作场所通过许多不同手段,包括培训,来提升绩效的整体的途径。

教育技术概念必须与教育技术领域和教育技术职业区分开来。每一个的效度可以分别由其他的来判断,并可以依照不同的标准类评判。

这个定义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前面一个定义。首先,\研究\这个术语取代

\研究\(Research)意味着更广义的、多种形式的探究,包括反思实践。第二,它为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确立了一个明确的义务。

第三,教育技术的目标是\促进学习\,这是一个比控制或引发学习更适度(谦虚)的诉求。第四,为了强调学习在教育技术学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有意识地把学习置于定义的中心。与那些与教育技术学有交叉重叠的学科如信息技术或绩效技术相比,促进学习这个目标就可以使这个领域更与众不同的。

第五,\提升绩效\意指一个质量标准,是一个比非教育技术途径更好地促进学习目标,它导致和引发便于使用的技能,而不是灌输知识。

第六,与前一个定义相比,为了反映设计过程的折衷的观点,这个定义以更宽泛的意义,更少技术的术语,描述了这个领域主要得功能(创建、运用和管理)。

第七,这个定义明确说明,这个领域的工具和方法必须使\适当的\,意思是适合于运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的人以及他们被应用的情景。最后,通过说明那些不是技术的工具与方法就超出了这个领域的范围这样一个原理,这个定义清楚地说明了\技术的\属性。

为了确认\促进\和\适当的\等这些价值在教育技术的核心含义中的中心地位,\促进\和\适当的\这些术语明确地被包含在定义中。如果专业人士在这个领域的工作上还没有业余人员干得漂亮,那么这个领域就无法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它必须代表一些被运用到职业活动中的专门化的专门技能和专门知识。

致谢(略)

3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v7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