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颂》教学设计(1)

更新时间:2023-12-20 03: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秋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领悟课文内容。 (2)辨析并且把握文中所写秋景的特点,体会其中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比较,感受作品朴实流畅、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从“秋的美”到“人的美”的行文思路,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辨析并且把握文中所写秋景的特点,体会其中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2.反复诵读比较,感受作品朴实流畅、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从“秋的美”到“人的美”的行文思路,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罗兰描绘的秋天,感受一下别样的秋天,别样的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积累 1.重点字

眸子(móu) 飒爽(sà) 秀逸(yì) 酡红(tuó) ....摄住(sha) 寂寥(liáo) 澹澹然(dàn) ...

2.词语

眸子: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风神:风采神态。 秀逸:清秀而飘逸。

酡红:是红色的一种,一般用来指代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 浸染:逐渐沾染。

凝结:指气体因为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或者液体遇冷变成固体,如荷叶上凝结的露珠、雪花的凝结等。后也用来表示心血等的集聚。

萧疏:冷清、稀疏。

孤傲:性情高傲,和他人和不来。 幽寂:幽雅寂静。 寂寥:寂寞空旷。 清寂:安静、寂静。

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扰攘:吵闹混乱的暴动、纷乱 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

一尘不染:佛教指排除欲念,不被六尘玷污。后用以形容清静、纯洁。也形容为人清廉,不沾染坏习气。

眷顾:眷念,思念。

淡泊:一是对于名利淡漠,不看重;二是家道清贫;三是恬淡寡欲。

蓬勃:形容事物繁荣茂盛,及朝气蓬勃、蓬勃向上的事业。 3.作者简介

罗兰,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台湾作家。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

三、研读文章,体悟情感 (一)秋天是一幅画——发现美

作者认为:秋天的美,美在明澈。文中作者是怎样用生花的妙笔来为我们描绘这幅巨大的立体画卷的,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

(学生互动,共同解答)

明确:秋林:飒爽、洒脱;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幽寂;秋云:淡淡、悠悠;秋风:纯净、爽利;秋水:明澈。

(二)秋天是一首歌——诵读美

秋天的景物在作者的妙笔下如此生辉,让我们用自己动听的声音来演绎她。 (点读课文、美读课文、师生共同品读句子。)

鉴赏一:“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句子中的“闲”字能否删掉? 鉴赏二:“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清清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这句中,为什么作者要把“秋”字单提出来,而与前面的内容用逗号隔开?

(三)秋天是一首诗——感悟美

1、秋天是含蓄的,秋天是深沉的,秋天给人以收获,你认为罗兰的散文《秋颂》,给你带来了哪些美的享受呢?

(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明确:我们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如拟人句“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得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 孤傲。”比喻句“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排比句“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教师同时板书:比喻、排比、拟人)

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多用叠词,如“高高的”、“静静”、“淡淡然”、“悠悠然”、“乔迁”、“闲闲的”、“远远的”??这些词语口语化,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我们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情感美。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调抓住秋日的枫叶、秋日的闲云、纯净的秋风、明澈的秋水来尽情歌颂、赞美秋,让读者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感化。

2、作者正是寓秋于内在美,从而赞颂了它淡远闲静的品格。本文作者只写了秋,赞颂了秋吗?

(学生先思考,然后交流。)

明确:不是,还写了人。歌颂了具有内在美的人,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秋的形象交相融合,形成了这优美的意境。

3、这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心中的美景,一景一物都浸润着作者的感情和思绪。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加以说明。

明确:“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这里虽然表面写秋风,但字字句句都沁润着作者的感情和思绪,润藏着作

者对生死对悲欢的一种淡然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和事态看得通透,不因落花流水,秋去春来而忧心,可以看出作者的洒脱。

4、 教师小结:文章清新、隽永的语言,诗化的句式,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秋的形象具体可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加以借鉴,用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拓展思考

作者在写到秋风卷落叶时,说到”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对你做人有何启迪?

明确:作者羡慕秋的“洒脱”和“不加修饰”,向往这样的人生态度(或正视客观规律,坦然面对人生的生死悲欢)。“启迪”必须由文章内容生发而来,不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示例:为人处事不可过分计较,不妨洒脱一些,自然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五、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述,作者以飘逸洒脱的笔触,既写秋又颂人,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极度喜爱之情,更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对“为而不争”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文章语言清新、隽永,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练习。 2.阅读罗兰的作品集。

【板书设计】

秋 颂

总领全文—— 交代了秋与人的相似之处, 淡

为下文做铺垫。 泊

秋叶、秋林 豁 尽情的描绘 秋院、秋云 达 秋天的景色 秋风、秋水 的 秋色 人 揭示主旨——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生

以景喻人 态

秋之美与人之美相连 度

【教学反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导入环节中学生的情感能得以启动并保持,就会形成“情感动力”,它能推动学生主动地走进课文,也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uo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