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
更新时间:2024-01-11 17: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2010世界杯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章 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一)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三个基本组成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特点:创造性 (二)教育研究的意义
(1)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2)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3)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4)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三)教育研究的类型 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
依据所研究问题的不同性质分出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
教育价值研究又叫教育规范研究,是研究教育中“应该是什么?”或“应该怎么样?”的知识体系。 教育事实研究又叫教育实证研究,是研究教育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知识体系。 2.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依据研究的不同目的分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
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根据研究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的侧重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
定性研究,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过程和变化原因,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
鉴于各自的局限性,在教育研究中最好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使用 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 世纪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 世纪至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 世纪以来,教育研究方法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二)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现状
(1)教育理论中新问题深入探讨不够。
(2)实践的研究方面,教育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的力度。 (3)对国外教育理论与思潮的研究停留在介绍或阐述的水平上 2.问题
(1)“轻实验,重思辨”的倾向严重
(2)在引进国外教育研究方法时,部分研究出现了“自然科学化”的倾向,希望用完全量化的方式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3)研究方法落后 (4)研究规范有待加强 (三)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1
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2.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 3.教育研究方法的移植性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过程的客观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研究的目标。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要贯彻客观性原则,研究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要保证研究过程的客观性,研究者应力戒成见和偏见,对那些与自己原来设想不相符的材料不能轻易舍弃,更不能随意更改;相反,应该重视它、研究它。这样才更有利于发现规律,深化认识。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所谓创新,既是对教育传统最有力、最深刻的批判,也是对教育传统最好的继承。 在教育研究活动中要贯彻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
1.从我国教育历史出发,认真钻研和整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
2.密切关注本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上的研究动态,及时发现那些还没有被别人研究或者未被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
3.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审视从那些已经被研究过的问题中发现新的创造空间。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教育研究者应做到:
1.重视教育理论的建构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教育研究中,在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理论假设、进行教育设计、搜集整理资料、运用研究方法时,都自觉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 2.教育科学研究应当密切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和实际问题来进行。 (四)伦理原则
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要贯彻这一原则,研究者应做到:
1.尊重被试的权利。在研究活动中应优先考虑如何保障被试的权利。如不参与协作权、不署名权、保密权、要求研究者承担相应责任权等。 2.研究活动不给被试造成不当压力。
3.慎重解释研究材料或研究结果。避免给研究对象或教育实践造成消极的后果。 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选题阶段 1.选择课题
选定课题就是为了一项具体的研究工作确立一个研究主题,这是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选定课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课题。思维起于问题,能敏感地发现问题并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首先要求研究者具有关注和了解社会热点和学界热点的研究意识;其次要求研究者具有改革意识,敢于怀疑,善于变换思考角度,善于类比和移植。
2
在提出问题以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有能力研究,这就需要进一步确定课题。首先要判断问题本身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进而考虑研究人员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兴趣;最后还须考虑资料、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 2.查阅文献
课题确定以后,应立即着手了解所研究的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以及思考先前的研究成果是否还有需要扩充和完善的地方。 3.提出假设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假设性质。假设工作包括确定研究的目标,表述研究假设,确定研究对象,设计研究活动的方法、工具和手段等环节。 (二)研究设计阶段
完成课题的研究设计之后,接下来便是选择研究方法和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其内容必须全面、具体。制定研究方案包括如下内容:用文字准确表述研究的问题,每个部分配置相应的人员、经费、设备、资料;将研究进度分为几个时间阶段;规定各个课题组之间信息沟通的方式和时间。
(三)搜集资料阶段 1.搜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
研究资料一般分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两种,分别采用不同的搜集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用来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有观察、问卷、访谈调查、测验等。资料搜集后要进行整理分析,最关键的问题是形成科学事实,即把分析研究的结果归纳成几条原理原则或者对其作出事实判断。 (四)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新理论,理论的形成必须以大量的事实或原有理论为基础。形成新的理论通常要综合地运用各种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演绎、类比、概括等。 (五)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
对教育研究的总结是指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设计,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研究结论的形成等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按规范撰写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以展示科研成果。 (六)总结与评价阶段
鉴定和评价是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评价首先是要对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进行鉴定,其次是对研究活动的科学性进行评估。 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①综合性和整体性;②周期长;③针对性,实践性;④广泛性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
(1)从时代看,新学科、新思潮、新观念强烈地震撼着原有世界图式的基础和由此铸造定型的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模式与思维方式,构筑新的世界图式的基础和思想武器逐渐成为需要,方法论研究成为各学科获得实质性的全局突破式进展的必要前提。
(2)从学科看,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的研究方法意识觉醒并开始活跃起来,一切想使教育学科跟上时代哲学与科学发展水平的研究人员都对教育方法研究寄予希望。
3
(3)从研究者个体看,教育研究方法对提高研究人员的素养与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1.理论方法
教育研究中的理论方法是在已有教育的科学事实材料和教育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通过整理思维而获得关于教育的认识成果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 2.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证方法包括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 3.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等。 4.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正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教育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方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一)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二)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 (三)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或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 选题的基本要求
(一)问题有有研究价值(二)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三)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四)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时机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教育假设研究 1.假设的含义与作用
假设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在研究之前的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
假设的作用: ①假设为研究活动指明方向。 ②假设是教育科学探索的必经阶段。 ③假设可以提高研究活动的新颖度和预见性。 2.假设的主要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演绎假设和研究假设三种。
①归纳假设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使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检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
②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推论出某特定假设。 ③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
(2)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解释和预测三种,这也是研究假设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描述性假设。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
②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
③预测性假设。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
4
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3.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变量是与常量相对的概念,常量只有一个不变的值,如校名、人名、具体的时间值。变量则具有两个以上的值,如性别、年龄、抽象名词等。当某一对象的组成成分间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并且可以操纵或测量,那么这些变化的特征就可以作为研究变量。
一个具体的教育研究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假设中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因变量、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1)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比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学习次数、活动方式等方面研究者采取的变革措施。 (2)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一种结果变量。因变量通常与教育目的有关,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进、品德及其他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等。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因而对研究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说它无关,是指它与自变量无关,与研究目的无关。但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4.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1)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 (2)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
(3)必须是陈述句,而不能是疑问句。 (二)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 1.选择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为了探索教育现象与过程发展规律,选取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设计的首要工作,选择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研究对象,即取样,一般应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明确规定总体;第二,取样的随机性;第三,取样的代表性;第四,合理的样本容量。 在教育研究中,抽样不仅针对被研究者,即人,也涉及到时间、地点、事件和研究者搜集的原始资料等方面。
2.确定研究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的方法可以由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搜集资料的方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构建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等。 3.制定研究计划
在课题研究设计的最后阶段,就应制定一项完整的、全面的研究计划。计划是研究工作的行动纲领,其内容必须全面、具体。一般来说,它应包括研究过程中各个步骤或环节的工作目标和内容,研究活动的时间计划和进程安排,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及研究经费的预算和分配等内容。 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一)课题选题价值论证(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四)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五)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第三章
发 布 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9-10-22 浏览次数:410 [大] [中] [小] 第三章 教育文献检索 一、教育文献概述
5
(一)教育文献是指记载了有关教育知识和信息、对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二)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教育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查阅和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对研究工作和研究者自身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 2.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二、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一)教育文献的等级
根据加工程度不同,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等级: 1.一次文献
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 2.二次文献
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3.三次文献
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数据手册、进展报告、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 (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
书籍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2.报刊
报纸和期刊均属于连续出版物。 3.教育档案类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等。 4.电子信息检索系统
电子信息检索系统是由计算机程序人员编制的、储存于计算机中的帮助读者查阅文献资料的软件。一般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图书馆中资料中心使用的文献检索系统。另一种是国际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站上的搜索引擎。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一)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文献检索的过程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 1.分析准备阶段
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课题要求和范围,确定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 2.搜索阶段
搜索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需要和确实可用的资料分别按照适当的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资料卡片、读书笔记等方式记录搜集资料。 3.加工阶段
主要包括剔除假材料,去掉相互重复、较陈旧过时的资料;从研究任务的观点评价资料的适用性,保留那些全面、完整、深刻和正确地阐明所要研究问题的一切有关资料,以及含有新观点、新材料的资料,对孤证材料要特别慎重,在资料数量和类型较多的情况下,应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编排,并编制题录索引或目录索引。对准备利用的文献资料,必须对其可靠性进行鉴别和评价,对那些不完全可靠的或有待进一步明确的资料,不予采用。
6
(二)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1.顺查法
按时间范围,按照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发展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多用于范围较广泛、项目较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查找。 2.逆查法
与顺查法相反,又叫倒查法。是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查找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不太关注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 3.引文查找法
又称跟踪法。是以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搜集的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快速、可不断扩大线索,往往能找到有关研究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但由于查得的文献资料受原作者引用的局限性和主观随意性的影响,往往比较杂乱。 4.综合查找法
就是将各种方法综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的目的的文献查找方法。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有三个方面: 1.联机检索2.光盘检索3.计算机网络检索 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一)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二)确认文献的真实性(内审法、外审法) (三)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文献综述不是对文献资料的简单摘录和拼凑,而必须是研究者在对文献内容评判性阅读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从总体上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和评价。一般来说,对一个专题(或某个课题)的文献综述应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提出部分 主要概括问题的性质、特点、价值等。 2.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和分析 3.研究趋势预测。
研究者在撰写文献综述时,首先应坚持概括文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的统一,即点面结合。其次,综述文献既要客观、准确,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能满足具体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最后,综述时行文要简洁利落,提纲挈领,做到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第四章 教育观察研究 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一)教育观察的含义
教育观察则属于科学观察,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研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教育材料、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遵循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2.客观性;3.自觉性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1.基本特点
(1)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2)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
7
(3)有翔实的观察记录 2.优缺点
优点:观察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观察研究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缺点:由于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必然会受到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偶然因素的干扰;由于教育研究者在观察着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过程,从而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局限。①不能判断“为什么”这一类因果关系的问题,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问题。②由于观察时间和观察情境的限制,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③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④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要。要将研究结论类推到其他总体中时,应谨慎小心。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可以将观察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 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4.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一)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4.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的主要方法可分为三类。 1.描述记录
描述记录法就是运用文字对观察到的事件或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做客观、全面的描述式的记载的记录方法。
这类方法又可分为三种:
(1)日记描述法。(2)轶事记录法。(3)连续记录法。 2.取样记录
取样记录于上世纪20 年代后兴起,这是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较之描述观察,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可控性和有效性。取样记录可分为(1)时间取样。(2)事件取样。 3.行为核对表
主要是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表格,当出现此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此法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 第五章 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一)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在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将调查法用于教育研究的是1910 年由美国Kendall,N 主持,为期一周的关于Boise地区学校制度的调查。 2.特点
(1)在研究对象上,它是以活动形态或现实存在形态的教育问题、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的。 (2)在研究目的上,它不是以操纵并改变研究对象的状态来获得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而是就事论事,
8
通过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事实。形成教育科学事实是教育调查研究的直接研究目的。
(3)在研究方法的性质上,它是一种通过语言直接与研究对象打交道的研究方法,属于接触性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依据调查目的,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3.依据调查的方式方法,可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4.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在内容上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调查内容提纲和内容的操作性说明;(3)调查对象的总体、样本数量和抽样方法及其要求;(4)调查手段及工具的说明;(5)调查工作的步骤及时间安排;(6)调查资料的分析处理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5.实施调查
6.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二、问卷调查 (一)特点及优缺点
1.问卷调查的特点:(1)调查过程的标准化;(2)调查形式的匿名性;(3)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 2.优缺点
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①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②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③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④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问卷调查也有它的局限性,表现为:①发出的问卷往往无法全都回收,并且往往回收到一些无效的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如果太少,就会大大影响其代表性,进而影响到整个调查的效果。②由于问卷编制或调查对象的原因,问卷得到的回答有时难辨真伪,也就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③由于篇幅和回答方式的局限性,问卷调查往往无法调查比较复杂的教育现象,只适用于相对简单和具体事实的调查。 (二)问卷的构成
一份完整的问卷主要得包含:(1)指导语;(2)问题;(3)结束语 (三)问题的设计 1.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语言要简洁精炼、词句要通俗易懂。 (2)问题的内容应具体、清晰、含义单一。 (3)设计者应持中立态度,使问题不带任何暗示。
(4)要妥善处理与社会规范一致或冲突的问题,避免填答者出现“社会认可效应”。 (5)问题的排列顺序。 2.问题的形式
在一般的问卷中,根据问题内容的不同,可将问题分为两类:即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 3.问题答案的格式
从答案的内容上分析,设计出的答案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答案的意义要明确、简洁;
②各个选项应相对独立,选项之间不应有相互包含或彼此交叉的情况; ③有层次的选项应层次分明,有一定的区分度,且选项排列讲究逻辑性顺序。
9
从答案的形式上看,人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基本格式:(1)是否式。(2)选择式(多选一或多项选择)。(3)排列式(又称顺位法)。(4)量表式。(5)表格式。 三、访谈调查 (一)特点及优缺点
1.特点:(1)灵活性强;(2)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3)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4)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5)容易进行深入调查。 2.优缺点
访谈调查的优点:①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②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 访谈调查的缺点在于: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无法控制被访谈者受访谈者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等结合使用。 (二)类型
1.根据研究者是否对访谈过程进行控制和访谈过程是否使用经过严格设计的问卷或提纲,可以将访谈分为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
2.根据访谈时间或次数可分为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3.根据一次访谈对象的多少,可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三)过程
1.选择访谈对象2.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3.正式访谈 四、测量调查 (一)含义
教育研究中的测量调查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把所观察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活动过程。 (二)类型
1.根据测量内容的数学特征分类
定名测量。也叫类别测量、定类测量,它是对事物的性质或类别的鉴别。在定类测量中使用的类别必须具有互斥性和穷尽性。
定序测量。也叫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的等级或顺序的鉴别。定序测量比定类测量高一个层次,它已具有了数量差别(高低顺序)的含义。
定距测量。也称区间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数量差别或间隔距离的测量。和定序测量相比,定距测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它不仅反映高低顺序,而且结果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比率测量。又称定比测量,它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和定距测量相比,定比测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它不仅反映高低顺序,并对有关数值作加减运算,而且还能进一步对有关值作乘除运算。
2.根据行为目标和测验内容分类,可以把测量调查分为学业成就测量、智力测量、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量等。
(三)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
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1.信度
信度是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指测量多次,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个人在数次接受同一测验时,获得的分数近似相同。几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越高,信度越大。 2.效度
效度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两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测量的效度与测量的目标有密切关系,效度就是指测量本身所能达到目标的有效程度。
10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具有效度的测量具有一定信度,而有信度的测量则不一定具有效度。所以不能认为信度高的测量就一定效度高;毫无信度可言的测量根本就谈不到效度。 3.难度
难度是指测量项目的难易程度。 4.区分度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它是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的区分程度。区分度高的试题,对被试者就有较高的鉴别力,好生得分高,差生得分低;区分度低的试题,好生与差生的得分无规律或差不多。一道题目的区分度是以考生在该道题目上的得分与他们的整份试卷上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的。以这种方法表示的区分度有一个理论假设,认为测试题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反映除被测者的真实水平,全部试题的相互作用可使偶然误差抵消,因此,整份考卷测试的结果使可信的。 第六章 教育实验研究 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 (一)含义
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二)特点及优缺点
1.特点:(1)因果关系推论。(2)自变量的操作。(3)无关变量的合理控制。(4)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和社会性。 2.优缺点:
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点:①在控制无关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方面,实验法效果最优。如调查研究一般对环境中的干扰因素难以控制;观察研究虽然常常使纵贯地进行,但一般不能控制外部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也不能准确地测量因变量的变换;文献研究有时也可能使纵贯的,但也不大可能进行控制。②它可以使我们能够得到自然条件下遇不到或不易遇到的情况,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它使研究者可以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研究教育现象。③它可以重复验证。在实验中,通过人为地改变条件,可多次地获得同一形态下的某些现象,因此,它比采用观察、调查等方法能更加确切地研究这一现象。④实验使研究者有可能准确地、精细地、分别地研究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容易观察某种特定因素的效果。⑤进行实验时,可以有计划地控制现象和环境,造成便于精确测量和准确记录的条件,使研究更为精密。
教育实验研究的缺点:①它需花较多的人力,有时往往受到实验设置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它控制现象和环境比较困难。教育实验的对象往往使活生生的人,要像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实验那样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不可能的,甚至也非完全必要的。②它对参加实验研究人员的要求较高。有的实验,要求研究者熟练地掌握实验研究法的有关技术,并要求训练有素。③有的实验还需要有关单位、学校的配合和协助方能进行。
(三)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科学实验萌芽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后来逐渐分化出来,从16 世纪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实践形式。伽
利略第一个将实验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必要条件,弗?培根指定了实验方法论原则而被誉为“实验科学始祖”。
1.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法最早用于物理学的研究,后引入动物学、生理学和医学。 2.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在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形成的教育实验强调在现实教育情境下进行,关注价值、情感和个性,强调研究目的的应用性,对象的整体性以及定性的综合(整合)说明方法。
11
(四)主要功能
1.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 2.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3.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五)基本程序
1.实验的准备阶段2.实验的实施阶段3.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2.根据实验研究的性质和目的,分为确认性实验、试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 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4.根据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三、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 (一)含义
所谓效度,就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教育实验研究效度是教育实验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教育实验研究效度一般有两种: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自从坎贝尔和斯坦利1966 年起用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概念以来,各国学者皆沿用此两种效度来讨论实验研究结果之正确性。 (二)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没,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结果,而非其他未加以控制的因素所致。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八类新异变量与教育实验内在效度有关或称为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分别是:偶然事件,成熟程度,测验,测量手段,统计回归,在实验进展过程中试的选择差异,实验的偶然减员,取样。
(三)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外在效度分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类。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对外在效度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因素:测验的交互作用,抽样偏差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实验安排的副效应,多重处理干扰。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效度有时会互相影响。
四、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一)含义
制在教育实验中主要有三层含义:(1)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境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2)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3)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 (二)主要方法
教育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有:(1)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2)设置控制组。(3)采用“双盲法”的方法。(4)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5)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6)控制资料统计过程。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一)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1.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O1 X O2
特征:只有一个被试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对照组;仅一次试验处理;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于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2. 单组前后测设计的优缺点
12
优点:①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②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因为被试是自身控制的,即前后测被试变量同一)。③被试兼作控制组,因而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局限:由于没有控制组作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前测可能影响后测(处理效果),产生实验误差。
(二)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1.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 O1 X O2 ??? O3 O4
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有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分派。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控制组,如年龄、性别、标准化学科测验分数、上课时的表现以及身体情况等方面,尽可能使组间平衡,两个组等价。两个组都有前后测。 2.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
局限:①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②前后测的交互作用。因此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三)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及其优缺点 1.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 R X O1 R O2
这种实验设计的要求: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例如,研究电视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随机取样,形成两个等组,再随机指派实验组,进行电视教学,控制组仍按常规进行教学。一段时间后,进行后测,将获得的分数值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分析。
2.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既具有前一设计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人力和物力。由于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以及设控制组,这种设计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但要注意取样总体的特征,在总体不够大,被试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两组或多组相等的假设就难以保证。 局限: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四)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其优缺点 1.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 R O1 X O2 R O3 O4
这种实验设计的要求: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2.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
13
干扰;都进行了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
局限: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五)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格式及其优缺点 1.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格式 基本格式:R O1 X O2 RO3 O4 R X O5 R O6
特点: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两组有前测,两组没有前测;一个前侧组和一个无前测组接受实验处理;四个组都有后测。
这一设计是把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与只有后测的设计加以组合(a 与b),将有无前测这一变量纳入实验设计之中,将其变量所造成的差异数部分从总变异数中排除出去,以检验实验处理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显著,内外在效度较高。这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设计。 2.所罗门四组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①可以将前测的反复效应分离出来,综合以上两种设计的优点,克服二者的缺点。②实验者等于重复做了四个实验,可以做出四种比较。③可运用2×2 方差分析来处理该四组实验数据。
缺点:往往很难找到四组同质的被试;被试的数目多时,数据分析比较困难。因此一般不适用于探索性实验,而适用于决断性实验。 第七章 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 (一)产生与发展
“行动研究”的兴起,始见于20 世纪30、40 年代的美国。“行动”和“研究”,在西方社会科学工作者眼中,是两个用以说明由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的活动的概念。“行动”主要指实践者、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研究”则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研究者、学者专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索。
1933~1945 年间,考利尔在担任美国联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时,曾与同事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
非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让该局内的同仁与局外的一般人士共同合作研究,他将这种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进行的研究称之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此即“行动研究”一词的滥觞。
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柯雷(Corry)在1953 年出版《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研究之中。 (二)含义
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参与者的不同,行动研究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
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行动研究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技术性行动研究、实践性行动研究、独立性行动研究。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行动研究有反思已经发生的教育行为和探讨教育行动的变革两种。前者称为“教例研究” ,后者为“问题研究”。 (三)特点及优缺点 1.特点
(1)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的研究方法。
14
(2)教育行动研究强调研究与行动结合,是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的研究方法。
(3)教育行动研究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的研究方法。 2.优缺点
优点:(1)适应性和灵活性;(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缺点:(1)研究质量不高,难以将结果推广应用;(2)研究者本身在观念、时间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着限制;
(3)研究中主管人员不支持或群体间意见的不一致,造成协调上的困难;(4)研究是自行检验效果,难以客观地诊断问题。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计划
1.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又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计划还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
2.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步、第二步行动研究进度。 3.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 (二)行动 “行动”包括:
1.行动是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这样的行动具有贯彻计划和逼近解决问题之目标的性质。 2.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同行动。 3.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 (三)观察
在行动研究中的观察包括:
1.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而且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因此,行动研究中经常采用源于航海和军事勘察的“三角观测法”。
2.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 (四)反思
反思这一环节包括:1.整理和描述。2.评价解释。3.写出研究报告。 第八章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一)资料整理的意义
1.研究者或被研究者造成的失误。2.不同信息来源之间的不协调。3.收集资料时范围过大 (二)资料整理的步骤 1.审核2.分类3.汇总 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一)定量分析的概念
定量分析是指研究者借助于数学手段,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事物数量特征的过程。定
量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统计分析,即利用多种统计技术手段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解释,并在一定条件下由样本特性推断相应总体特征。 (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总的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数据描述、数据推断及数据的综合分析。 1.数据描述
15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数。所谓数据的集中趋势是指大量数据集中在某一点或其上下的情况。
集中量数有两种功用:第一,可以用来描述和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并为进一步统计分析打下基础;第二,用于进行不同样本或总体之间的比较。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或离散情况的统计量数,它反映数据分布的离中趋势。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是相辅相成的。集中量数的代表性如何,是要由差异量数来表明的。差异量数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小;差异量数越小,则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
差异量数一般包括:全距、平均差、四分差、标准差和方差。其中以标准差和方差最为常用。 (3)地位量数
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都是描述样本或总体的整体特征的量数,而地位量数是用于描述单个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所处位置的统计量数,也称相对位置量数。常用的地位量数主要有百分等级和标准分数。 (4)相关系数
相关就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人的身高和体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学生的某两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等。相关系数是用来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量的指标。一般来说,样本相关系数常用符号r 表示,总体相关系数用符号ρ 表示。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应是:–1≤r≤1。当0 2.数据推断
数据推断是指利用概率及其分布的理论和方法,由样本特征推断出总体特征并估计出误差范围,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总的来说,数据推断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1)参数估计
总体参数估计就是利用所抽取样本得到的数据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据特征。它特别适合无对照组的研究,如教育调查结果和无对比组的实验结果的推断。 总体参数估计分为两种类型: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就是用一个特定值(常常是样本统计量的变换)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等作为总体的参数估计值。
在估计时,估计值应具有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和充分性等条件,满足这些条件的估计量为无偏估计量。
区间估计则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或一个数据区间,表示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这一段距离或数据区间称作区间估计的置信区间。 (2)统计检验
人们在分析调查和实验结果时,经常会遇到两个样本统计量有差异,如两个平均数之间有差异,或两个相关系数之间有差异等。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是用反证法来检验的,大致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假设虚无假设H0 成立;
第二步,规定显著性水平,在教育研究中一般取0.05 和0.01 两个显著性水平; 第三步,计算检验统计量,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各自的检验统计量; 第四步,利用检验统计量判断虚无假设成立的可能性(概率)有多大。 3.数据综合分析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一)定性分析的概念
定性分析就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16
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二)定性分析的过程 定性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以及分析材料的范围。2.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检验分析。 3.选择适当的定性分析方法和确定分析的维度。4.对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5.对定性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进行评价。 (三)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1.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是为了确定事物之间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分析,它主要回答为什么事物是这样的。较常用的是 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创立的“穆勒五法”:? (1)求同法;(2)求异法;(3)求同求异并用法;(4)共变法;(5)剩余法。 2.归纳分析 归纳分析是从已知的具体的事实或个别性的前提概括出一般性的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分析的具体方式有三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 3.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指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间寻找差异性,或从具有差异性的事物间寻找同一性的思维方法,即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思维方法。例如,将反映两个或多个人(事物)情况的不同资料进行比较,或者将反映相同人(事物)前后发生的变化的研究资料加以比较,从而了解人(事物)的共同特征或相互差异、变化规律,这就是比较分析。由于比较的角度或方式不同,比较分析可以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等不同的类型。 4.系统分析 这种方法就是将被研究的教育活动及其相关因素看作一个系统,其中不同层次的活动或因素又可以成为不同层次的系统。对于与某一系统有关的研究资料,研究者从系统论的视角,把对象及相关因素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考察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获得一些可信的研究结论。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将这一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看作一个系统的演化过程,考察其中的变化机制和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结构。 第九章 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 教育研究成果是指教育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发现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增值知识。所谓教育研究成果表述是指研究者在科研过程基本完成之后,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运用文字或图表等对研究过程对所获得的结论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表达。 不同类型教育研究成果的撰写格式 成果类型 结构 调查报告 题目、前言、正文、结论和建议、附录 实验研究报告 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学术论文 题目、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和讨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17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18
正在阅读:
2010年教育学考研教育研究方法复习笔记01-11
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05-01
保安辞职信 辞职报告通用范本06-07
上海经济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分析07-29
SKC9800数控地面测井仪的简介及其与变密度仪器的配接应用06-25
滚动轴承分类08-09
12字伤感网名大全,超长十二字qq名字02-11
场面话,多学学 老全了04-24
数学建模2013B - Outstanding - paper - 图文05-21
教育学 心理学 记忆口诀11-1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教育研究
- 教育学
- 复习
- 考研
- 笔记
- 方法
- 2010
- 2017-2023年中国防水卷材产业发展前景及供需格局预测报告(目录)
-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与建设方案商业计划书
- 语法答问
- 新修改民诉法中公益诉讼制度仍需完善
- 护栏施工队安全目标责任书
- 单孔抽水试验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方法探讨
- 并购目标公司选择研究
-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6火红的枫叶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 芒果TV自制的国内首档明星推理综艺秀《明星大侦探》 - 图文
- 2016年度全省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获奖名单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工作
- 某电子公司电镀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实例研究
- 五年级英语上册 Lesson 12 Revision第三课时教案 科普版
- 市政道路、桥梁竣工资料编制目录加表格
- 被动语态-一般、过去、进行、完成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场所管理办法
- 趣味数学活动课教案 - 图文
- 职业认识与安全用电试题库
- 达安防结块剂使用说明
- 《细胞器 - 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一课时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