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全文)

更新时间:2023-05-07 04:0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1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前言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反映。它在语文试卷中地位的举足轻重,绝对不能等闲视之。中考作文在常规评分标准之外,以下五条倍受阅卷老师青睐,是得高分或满分的标志:情感真实,充满心灵的感动;具有想像力,能引发人们的想像与思考;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构思新颖,有创意;语文优美,富有独特的个性。也是初三作文训练的发展方向。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从近些年的中考题型上看,目前初中中考作文方向为记叙加散文。本书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指导及配套训练:

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读完以后,给人以启发,还可以从标题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加强对作品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理解文章中心。要认识到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中心,记叙的材料能表现文章的主旨。短小的记叙文,一般通过一件或者两件事来表现主题,较长的记叙文有时需要多件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述。材料是中心的载体,中心是材料的结晶,两者相辅相成。

三、细节描写。细节是一种真诚的关注,细节是一种敏感的体察,细节是一种创意的设计。细节是微小的,但富有灵性;细节是单纯的,但充满智慧;细节是随意的,但透出思想;细节是平凡的,但显示力量。

四、线索。记叙文中还有一类是抒情类记叙文,它是指以事物或景物为写作对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对事物的记叙,以达到抒发作者某种情感的目的的散文类文体。这类题材的文章多使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是近年来现代文阅读题中常见的文体。

五、抒情。记叙文中还有一类是抒情类记叙文,它是指以事物或景物为写作对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对事物的记叙,以达到抒发作者某种情感的目的的散文类文体。这类题材的文章多使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是近年来现代文阅读题中常见的文体。

六、叙事。记事类记叙文则主要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例的叙述及描写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或心理体会等。记事类记叙文重在通过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或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等。

七、写景状物。状物类记叙文,“状”是陈述、描摹的意思,“状物”,就是描绘事物。状物类记叙文,不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通过描摹某物,来表明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把比较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当中,文中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述,又有对所寓之理和情的充分阐发。

八、详略。记叙的详略是文章取材、组材如何紧扣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从而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九、照应。记叙文阅读必须关注记叙的前后照应。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

十、结尾。结尾是作者思路的终点,是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为篇章的一个特殊部分,结尾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收束全文,使篇章完整严谨;一个是加深读者的印象,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

本书从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到把握中心与材料的关系;从记叙的详略方法到写人记事细节策略;从开头的画龙之法到结尾的点睛之笔均作了详细指导。对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修改各环节进行了深度解剖。不失为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良师益友。

2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作者简介

许礼靖:男,2000年6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郑梁梅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淮安市优秀青年教师。曾荣获涟水县、淮安市优课评比一等奖。先后主编《素质教育新学案?初二上》、《素质教育新学案?初二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课一练?九年级上》、《一课一练?九年级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勤劳?诚信?奉献》(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六本专著。先后有《培养互改能力搞写作水平》《现代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思》、《赏识教育中“度”的把握》、《拨动清晨的第一个音符》等20多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项或发表。先后有《如何指导考场作文》、《明天不封阳台》课件获省级以上奖项。

3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目录

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5)

文学作品的标题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提出主题,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读完以后,给人以启发,还可以从标题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加强对作品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理解文章中心 (17)

中心思想是记叙文通过记叙具体事件而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内容:或者歌颂人物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述作者的观点等等。要认识到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中心,记叙的材料能表现文章的主旨。短小的记叙文,一般通过一件或者两件事来表现主题,较长的记叙文有时需要多件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述。可以说,材料是中心的载体,中心是材料的结晶,两者相辅相成。

三、把握记叙的人称 (29)

记叙人称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孔乙己》等。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皇帝的新装》等。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人称应是不变的,这样才不会导致混乱,但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也会使用第二人称,如朱自清的《绿》等。

四、细节描写 (40)

细节是一种真诚的关注,细节是一种敏感的体察,细节是一种创意的设计。细节是微小的,但富有灵性;细节是单纯的,但充满智慧;细节是随意的,但透出思想;细节是平凡的,但显示力量。生活是由细节构成的,人的形象亦是由许许多多细节行为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注意自己的细节行为,并持之以恒地做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那么,就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灿烂星河是因无数星星汇聚,伟业丰功也是由琐碎小事积累,让我们不吝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精,把细节做亮!

五、线索 (51)

抒情类记叙文,是指以事物或景物为写作对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对事物的记叙,以达到抒发作者某种情感的目的的散文类文体。这类题材的文章多使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

六、抒情 (62)

记叙文中还有一类是抒情类记叙文,它是指以事物或景物为写作对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对事物的记叙,以达到抒发作者某种情感的目的的散文类文体。这类题材的文章多使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

4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七、叙事 (74)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记事类记叙文则主要通过对一些典型事例的叙述及描写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或心理体会等。记事类记叙文重在通过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或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等。

八、写景状物 (86)

状物类记叙文,“状”是陈述、描摹的意思,“状物”,就是描绘事物。状物类记叙文,不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通过描摹某物,来表明作者的某种思想、某种感情。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把比较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当中,文中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述,又有对所寓之理和情的充分阐发。

九、理解记叙的照应 (101)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照应的特点是“前呼后应”,它的形式基本有两种:1.前后照应,包括内容对文题的照应,如《最后一课》;结尾对开头的照应。2.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不过它与前后照应略有不同,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从而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

十、结尾 (1113)

结尾是作者思路的终点,是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为篇章的一个特殊部分,结尾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收束全文,使篇章完整严谨;一个是加深读者的印象,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

5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标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题目。它是作品的名称。

文学作品的标题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提出主题,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读完以后,给人以启发,还可以从标题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加强对作品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导航

题目也即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往往好的标题能透射出文章的内容概要,能使人从这“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的看标题。因为标题往往会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而线索往往可以是一个凝练精辟的句子,也可以是文章中人物的一个富有个性或意义特殊的行为、或动作,甚至可以是一个事物。(如:一个小物品、一种植物、一个小动物等。)有的线索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人物情感的变化,这根线串起了全文,使原本散落的珍珠成了令人喜爱的珍珠项链。

有的标题往往会昭示文章所谈论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路。有的标题可以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明确而扼要。有的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标题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因此考虑一个标题的好处,应从多方面去考虑,即要考虑浅层含义,又要考虑深层含义。

一般来说这种考题主要出的题型有:

类型一:

①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②为什么用这个标题?③标题的含义是什么?④标题的好处?

对策:①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②核心人物;③核心事物;④核心事件;⑤作者情感。

类型二:

①判断已有标题是否正确,并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②也有从谈看法上来考的,来看你对作品的理解的深度。

对策:从多角度拟题,但要紧扣中心。要强化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提炼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标题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而文章中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含义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的标题与主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①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②有的文章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③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美文赏读

一、六个馒头

陈玉婵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6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7

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做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a 】眼圈..红.了.

。 ④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 】眼圈红红的.....

。 ⑦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⑧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⑨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1.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参考答案】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2.第三段【a 】处和第六段【b 】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a .眼圈红了:

b .眼圈红红的:

【参考答案】【a 】处:自卑而敏感的她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自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里很难过;【b 】处:领受了同学们善良的帮助,感动、感激。

3.第五段中画横线“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

【参考答案】要帮助她,还要呵护她的自尊心。

4.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参考答案】先是自卑怯懦,后来变得自信开朗。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改变了她的性格。

5.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参考答案】略(写出感动的地方以及理由,意思对即可)

二、像向日葵一样灿烂

吕麦

①去年冬天,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我带着满心的颓废和落寞,回到乡下老家。像一只冬眠的丑蛤蟆,整日蛰伏在房里,回避邻人关切的询问和眼光,躲避着世俗的热闹和喧嚣,沉湎在惆怅和忧伤里,一天天地委靡、凋敝。

②三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父亲破天荒地把我从昏睡中叫醒,逼着我吃完热乎乎的早饭。然后,塞给我一把小锄头,让我跟他一块儿下地干活。

③父亲领我来到院外的一块麦地边。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父亲弯着腰,在田埂上刨出藏在土里的茅草茎,再把地面归置平整,一锄一锄地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皱眉问父亲:“你这是准备种啥?”父亲直起腰,笑着却答非所问地说:“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我和父亲忙了一天,麦地四周的田埂两侧,有了无数个间距齐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颇为壮观。

④翌日,父亲从镇上种子站买回一小袋葵花子儿。他在前头一个坑一个坑地点肥,我在后头往坑里丢一粒葵花子,然后用脚轻轻拨些土盖上。几天后,麦地四周就冒出了一株一株娇嫩的新绿。

⑤向日葵苗在春风、煦日的抚慰下,一天天地长高、茂盛。五月,已长到半人多高,蒲扇似的叶片婆娑有声,摇曳着一片葱郁和繁茂。父亲却用一把剪刀,把向日葵茎上多余的新枝、杈头,全部剪除掉。看着向日葵身上,一个一个正滴“泪”的创口,我抑郁地问父亲:“它们……会受伤死掉吧?”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我狐疑地看着父亲。

⑥很快,梅雨季节来临。连续半个月的阴霾,暴风时常夹着骤雨,肆虐着大地。许多庄稼、小树,都被大风吹歪、刮倒,有的受不了雨水的冲刷衰竭死亡。而田埂上的一排排向日葵,虽然被吹淋得摇摇晃晃,却依旧挺立着、茁壮着、生长着,头顶上无声地孕育出一个一个拳头大小的花盘。

⑦七月,向日葵一朵朵地盛开了,金黄金黄,娇艳灿烂,在田野四周燃烧、蔓延、铺展,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朝气。我的眉结逐渐舒展,心头有莫名的喜悦。

⑧清晨,父亲和我坐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父亲掏出一支烟点上,惬意地吸一口,对我说:“丫头,天会出太阳,也会刮风、下雨,但风雨并不是天天有。你看这向日葵……”突然间,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⑨是的,向日葵的灿烂经历了伤痛、风雨和等待。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选自《思维与智慧》)

※1.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文章中向日葵遭受不幸后的茁壮成长,又指自己经历了人生变革后心情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文章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交代了事情发展的原因,以及我的心情,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3.“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因为“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而

8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悲伤;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看到眼前的情景而哀伤。

4.请你谈谈对“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父亲看到女儿心情悲伤时说的。这句话一语双关,一指庄稼被霜打蔫了,等太阳出来后就恢复了旺盛的长势;二是安慰女儿,是说遇到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去努力一定会战胜眼前的困难。

5.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这句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这里的“伤”主要指父亲给向日葵剪枝留下的伤口,给向日葵剪枝向日葵才会变得强壮。而女儿经历了这次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也会在人生道路上变得更加成熟。

6.“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中“良苦用心”是指什么?简要总结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父亲是借向日葵的艰难成长历程,开导女儿战胜眼前的困难挫折。父亲是一个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勤劳善良的人。

7.从文章中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参考答案】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三、儿子的鱼

①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②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③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④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⑤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⑥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9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10

⑦(D )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沉入深水区 拖入灌木丛 2.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 )处:

我来赏析( )处:

【参考答案】示例:A 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B 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C 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D 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

※3.问题探究:

?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我的理解:

?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

我的分析:

【参考答案】?①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②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

4.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

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参考答案】示例:?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事例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四、赌

①一个暴君,一个哲人。他们同时生活在一座城市中。

②暴君指着哲人的鼻子吼道:“你,必须从内心臣服于我!否则,我杀你!”哲人笑笑,不说话。暴君突然笑了:“不会让你这么痛快地死的!”哲人笑笑,不说话。

③这时上帝来了。暴君臣服于地;哲人谦卑地躬下腰。上帝说:“孩子们,不要太吵闹。”他指着暴君说:“你一吵闹,我就痛苦难忍。”他又指着哲人说:“你一思考,我就想笑。”然后,上帝建议他们一同穿过沙漠,不带任何补给。谁活着出来,谁就是王者。暴君骂骂咧咧地上路了。他很自信,多年的厮杀、搏斗生涯使他藐视沙漠。而哲人依然笑眯眯的,不见任何异样。

④开始的两天,暴君一鼓作气,遥遥领先。他计算过:骑骆驼穿越沙漠需要6天,而他加把劲,估计5天足矣。哲人并不知道他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死了,他就去见上帝;如果活着,他就去云游四方。因此,哲人安步当车,只是偶尔考虑一下前进的方向。

⑤第三天,哲人远远看见沙漠上有个小黑点。渐渐走近,发现是暴君。那时暴君又热又累又饿,不堪重负,脱得只剩一条裤衩,坐在沙丘上。看见哲人,他傲慢地站起身,拍拍屁股,与哲人一块前进。哲人一直不说话,世界很静,只听见脚踩沙子的沙沙声。暴君终于忍不住了:“你,不渴吗?”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哲人笑笑。暴君又问:“你,不饿吗?”哲人笑笑。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恼怒地叫道:“你,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无聊吗?”哲人笑笑。又过了好一段时间,暴君说:“若有剑,我会立刻杀你!”

⑥第四天,两人都有些垮了,走得很艰难。暴君一路咕咕哝哝,像是与哲人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哲人脸上也不再有往日的笑容,但沉默依旧。沙漠越来越静了。

⑦第五天,暴君远远落后了,他的精神已处于半失常状态,胡言乱语着。静默的沙漠对于他就像刀山火海一般沸腾、喧嚣。哲人也极端疲惫,难以支撑,但他依然移动脚步,没有停歇,像宇宙一样空旷、自由。

⑧第六天,暴君在癫狂中迷失方向,后来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而哲人也快不行了,常常虚弱得栽倒,但方向感还在,他爬啊爬啊……

⑨早晨的阳光很好,露水也很滋润。哲人睁开眼,看见不远处有个村庄。

1.文章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暴君和哲人的形象。请概括两人的性格特点。

暴君:

哲人:

【参考答案】暴君:张狂(盛气凌人)、傲慢、自大(自负)、浮躁(急躁、意气用事) 哲人:沉稳(沉着)、谦卑、耐劳(坚韧或坚毅)、心态平和

2.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请用三个词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述完整。答:一鼓作气癫狂失常

【参考答案】不堪重负自负傲慢恼羞成怒(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非四字短语亦可。要按顺序答题,)

※3.试分析标题“赌”的含义。

【参考答案】表层意思是上帝让暴君与哲人打赌,谁能穿越沙漠谁为王者。深层含义是人生就像一场赌注。狂妄自大者必然输掉人生,输掉性命。

4.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参考答案】(可从学习哲人的明智之举这一角度谈启示,如:谦卑、坚毅者才能达到心仪的彼岸;也可从暴君的蛮横做法这…—角度谈教训,如:目空一切的狂妄者的结果一般不妙。不管选哪一个角度都要联系实际,)

佳作赏读

一、樱桃红了

一考生

去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我家门前的樱桃树第一次开了花,美丽极了。

那天,我穿着新式检察官服,第一次参加提审犯人。

没想到还真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怎么是你,玲?”我脱口而出。我实在没有想到,我第一次审问的对象竟是我高中时的同桌——玲。

上学时,玲对我很好,每年她家樱桃红的时候,她总是一大早就捧着樱桃在我上学必经的路口等着我。那艳如红玉的樱桃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那是我对玲的甜美回忆。

而今相逢,我们竟然近在咫尺却身处两个世界里。

毒品的侵蚀,已让玲的眼睛变得混浊,干裂的嘴唇透着青色,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神采。看着可怜的玲,我一句也没有再询问她,从头到尾都是老赵一个人问的。我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玲手捧樱桃的笑靥和那张痛苦的脸却总是在我的脑海里交替浮现。

后来,玲被拘役5个月。出狱那天,我去送她,把手机号告诉她,叮嘱她稳下来给我打个电话,

11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并说:“玲,我家也种了一棵樱桃树,等樱桃红了,我也送樱桃给你吃。”

玲没有给我打电话,一切都像门前树上的樱桃花一样随风飘散了。

今年春天里的一天,翻开卷宗,我再一次惊呆了。因为玲的名字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她是这起绑架案中唯一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一天傍晚,我正坐在窗前看着雨点打在开满樱桃花的树上,电话响了,是玲打来的。“我该怎么办呢?……”她抽泣着说。“你只有一条出路,回来吧……或许,等樱桃红了……”电话的那端忽然没有了声音,玲的声音最后听起来细如游丝,我拨她打来的手机号码,却无人再接听。

樱桃花落了,露出一个个绿豆大小的青樱桃。我忽然发现门前树上远远看去已经一大片红了,我从树上摘下几颗樱桃,我要把它们送给昨晚已经回来自首的玲。

樱桃红了。

【点拨】这是一篇匠心独运的散文。“樱桃红了”是文章的标题,又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个美丽的物象,且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仔细品读全文,“我”不就是成熟的“红樱桃”吗?初次审问的对象是“我”高中时的同学玲,“我”是那样的动情和不安,竟一句也没有审问,因为“我”还是一小朵初绽的樱桃花。而今接到玲的电话,我是那样的沉稳坚定,同学之间感情犹存,但它已经丝毫不再影响我对事物的判断。标题牵动全篇,而又韵味深远。

二、流泪的红莲花

宋文娟

我是一只貂,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貂。严寒冰冻没有使我冷酷无情,白雪晶莹赋予我善良的性情。然而,这种善良却被猎人利用,利用我对他付出的善良,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

我才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哥哥接二连三地被善于伪装的猎人捕杀,我眼在流泪,心在滴血,谁来安慰我的孤独和凄凉……狡猾的猎人总是利用我们善良的本性,佯装冻死,引诱我们上当。我们珍视生命,同情每一个遭遇厄运的生灵,为此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遇到躺在雪地里的猎人,我们总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他,于是猎人腾身而起,用一把尖刀刺进我们的心脏。猎人就是用这种卑劣的手段谋杀了我的三位亲人……

有一天,我和我死去的三位亲人一样看到一个冻倒在冰天雪地里的猎人。我知道,我离死亡只不过几步距离了。因为,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去救他,我不会也不能拒绝善良。他可能是装死,但他如果真是冻倒的,我不去救他,我是不会原谅自己的。

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近他,也一步步走向死亡。当我用自己的温热去温暖他冰凉的身体时,我多么希望温热的不仅仅是他的身体,还有他的灵魂,我闭上了眼睛,等待他灵魂的苏醒……也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突然,我感到心口一阵绞疼,睁开眼睛,血从我的胸中往外涌流,流到洁白的雪地上,就像一朵盛开的红莲花,在白雪的映衬下,那么耀眼,那么刺目……我丝毫没有挣扎,我知道挣扎是徒劳的,我在迷茫中听见了猎人的笑声,“哈哈哈……傻瓜,又一个傻瓜……”是呀,我真是一个傻瓜!

在我临死那会儿,我也没有想清楚到底谁是凶手。是人类的残忍狡诈,还是我的善良仁慈?

秋天的大街上,一位贵夫人身穿一件貂皮大衣,你听见她身上发出的呜呜悲鸣了吗?那是我的心在哭泣!朋友,请你仔细听听,或许你就会想到雪地里那朵盛开的红莲花,流着泪的红莲花。

【点拨】“流泪的红莲花”是个含有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它关乎文章的中心情节,极具形象性、情感性。雪地里“流泪的红莲花”是一个凄美的形象,是高尚,也是哀伤,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全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诉说“自己”为猎人付出善良而被残害的遭遇和内心的哀伤,而标题则通过妙用修辞有力地渲染了这种伤感。

三、哥,是捡来的吗?

湖生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头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

12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就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唯一的劳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哎!想起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捡来的,她就偷偷抹泪的样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种心痛而又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的吧。群星无语,只有无边的思索融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依在门槛上,银发中央着几根枯黄的头发任风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田间,阳光下哥黝黑的脸上滚动着颗颗水珠,是泪?还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出那个沉沉的“哥”。

哥傻笑看看着我,说:“回去多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

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我对娘说:“这不公平!”娘只笑笑说:“你上学要营养。”

原来,我现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运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是哥跟娘亲,还是我跟娘亲,娘为什么要这样做?

此刻我方明白,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它像一股叮咚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前进的力量。我多想问问娘,我比她的儿子更重要吗?也许不必了,因为娘是这样认为的,这是娘这个最最善良的人对事物的认知。

【点拨】:标题“哥,是捡来的吗”于反问中留下悬念,是一个极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考生围绕这个悬念,构筑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初一看,会以为这篇记叙文的主人公是“哥”,直到读者明白真正“捡来的”不是“哥”而是“我”时,才知道文中真正要写的人是“娘”,“哥”只不过是用来衬托“娘”的无私罢了。母亲的伟大精神,拨动着读者的情感之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写作指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则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就像一壶好茶,香气越芬芳,招引的顾客就越多。一个靓丽夺目的标题能迅速激发阅卷老师的好奇心,扣住读者的心弦,也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所以,“题好一半文”,要闯过中考作文关,使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一见心动,拟题好坏举足轻重。一个好标题的诞生,有的是精雕细琢,有的是妙手偶得,有的厚积薄发,有的灵光乍现,考场作文拟题则必须掌握一些创新技巧。

拟题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体裁出发,做到准确、简明、醒目、新颖。这就要求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与媒体中有特色的语句。如引人注目的美伊战争,广州某报曾经发表了一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评论,这个标题就是巧借了柳永的词。

当然,标题也只是文章的眼睛,与全文的内容相比,只是个“引子”而已。但是,没有好“引子”,读者、老师就懒得往下看。作为应试作文,这势必会影响到考生的命运。所以,广大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千忙万忙也不要忘了给拟题留一点时间,不要到交卷时才匆匆写下题不对文、大而无当或毫无特色的标题。尤其要注意避免一个容易犯的错误——不写或忘写标题,那失掉的将不止是表面上扣的两分。

好的标题,首先应该切合话题,显示审题立意的准确。

好的标题应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独辟蹊径。应该小而巧。这里有三位考生拟的文题:“昭君的选择”“谁知红颜为江山”“干载琵琶作胡语”。这三个标题都是对昭君出塞的一种重新审视,可谓标新立异。第一位考生的文章记叙昭君深明大意。主动选择出塞的故事,歌颂昭君崇高的

13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品质。第二位考生的文章是对“红颜祸水”观点的反叛。第三位考生的文章是写昭君心灵发人深省的歌唱。

标题应该讲究语言的锤炼,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文题新鲜活泼,言简旨远,美不胜收。

好的标题应该优雅,有文化品位。拟题时,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借用诗文名句,也能使文题生辉。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题目是文章的图标,是文章无声的名片。如果作文的标题能像穿花的蛱蝶,既点缀花丛,又与花丛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那该多好啊。其实好的标题就是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两句诗,会让我们品出好标题应具有的韵味。下面就讲讲如何来扮靓作文的标题:

拟题策略

1.以文中主人公命题

《母亲默默地》

范文开篇:二十年前,父亲家很穷,只好娶邻村的一个哑女为妻,这个哑女后来便成了我的母亲……

实战提醒:简单易学,可用此方法应急。可以是单一人物,也可加以修饰。

2.以文中某象征物为题

《谁信昙花有梦》

范文开篇:有一种花,辉煌而开,辉煌而谢,却不曾沉醉于一点一滴的美丽。她的生命匆促短暂,却又芳华绝代……

实战提醒:一般选用实物,如灯、红丝绳、书等等。象征物应使人在浏览作品时,对其象征意义一目了然。

3.文题即主题

《心树不死》

范文开篇:窗外,已是深冬。一老树傲然挺立在风雪中。驻足窗前,思绪如雪花般漫天飞舞,我的心底不也有这样的一棵倔强的老树吗?

实战提醒:简练晓畅不宜过长。主题明确,基调积极。

4.修辞格命题

心中,那朵无瑕的云》

范文开篇:一个个记忆,穿成了儿时窗前的风铃。每当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当仰视空中那洁白无瑕的云时,便想起她……

实战提醒:本喻体成立。喻体有哲理,能服务于主题。

b.引用

《淡妆浓抹总相宜》

范文开篇:依稀记得的情景,于暮春三月,撑一柄油纸小伞,流连于姑苏江南的小镇,亭台古旧,花雨湿香,记忆中的江南,淡妆浓抹总相宜。

实战提醒:所引用的诗文宜短小精美。主题或主要内容和谐,能明确或暗示匠心。

c.移用

《阳光很活泼》

范文开篇:太阳像顽皮的小孩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面,那阳光也随着起伏荡漾。他心底闪过一句话:阳光真的很活泼。

实战提醒:移用后的搭配应合情理。在行文中应明示移用的合理性所在。

d.双关

《桥》

范文开篇:我曾做过无数的关于桥的梦:康桥的水草,栈桥的颤栗,蓝桥的绝美,廊桥的哀怨……桥,从梦境延伸到了现实——

实战提醒: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应确有挖掘深意的价值。

14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e.拟人

《晓风知春》

范文开篇:春风用树的枝条,沾上了浓浓的春意,在大地和天空中写出了一个刚健有力的草书“春”字。

实战提醒:拟人应恰切精当,使阅卷人一目了然。在行文中体现拟人题目的合理性。

f.对偶

《苦涩岁月芬芳记忆》

范文开篇:秋雨梧桐,又记起去年的这个时候,你带着浅浅的微笑,在风中款款地向我走来……苦涩岁月中,因为有你,我才拥有了一段芬芳的记忆。

实战提醒:字数相同,句式整齐,精美隽永,不宜太长。

5.并列相关物拟题

《南瓜?祖父?诚信》

范文开篇:清晨醒来,妩媚的阳光已偷偷地爬进了我的房间。秋风摇曳着树枝沙沙作响。我不经意地向窗外望去,院中的南瓜已悄悄长了这么大。我走进院中,看着墙边的南瓜,不禁又想起了我的祖父……

实战提醒:并列物间确有联系。形象物在前,抽象物居后,由外而内排序。并列物能联系主题,表现主题。

6.换位搭配拟题

《蔚蓝色的风》

范文开篇:春姑娘的辫梢化作了春风,春风微笑地栖息在河水上,河岸的树梢上拥挤着一星一星的嫩芽,笑得快要抿不住嘴巴。河上的风,蔚蓝色的风——啊,春风,蔚蓝色的春风——实战提醒:用“蔚蓝”来修饰“风”看似不合逻辑却合乎情怀。运用时应将这种派生出来的情怀明确,从而使读者理解这样的搭配。

7.对比词语拟题

《至乐与大哀》

范文开篇:独啜人生,苦乐参半。北风卷地,愁云惨淡,刀光摇曳和着胡琴与羌笛,置酒饮归客,看一夜春风吹开的万树梨花在刀刃上融化……乐莫乐兮!

实战提醒:对比词语反差明显,文脉一目了然。一组对比足矣。对比词语不宜超过三个。

8.巧用标点拟题

《诚信!诚信?》

范文开篇:我愿把我的心托在掌上,像红红的草莓托在厚厚的绿叶上,我这样地真诚,只是想要你相信:这世界,有诚信在!

实战提醒:选用标点时,要注意和行文的思路并轨。考虑标点的用法,使它的顺序合乎文脉安排的顺序。

9.短句造境拟题

《风雨飘过,留下的……》

范文开篇:我时常会在每一个落雨的日子里想起那女孩脸上的泪,于是心痛欲碎。无数次地问自己:风雨飘过,留下的是什么?

实战提醒:名不宜长,亦不宜完整。省略号的作用不容忽视。

10.设计公式拟题

《7-1=10》

范文开篇:在弃取之关头,年轻人面对七个背囊,思索了一会儿,扔掉了其中之一的诚信,那么他是否会因此保全其余的六个背囊?让我们跟年轻人一起继续赶路……

实战提醒:可以是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化学方程式等。要简练明朗、通俗易懂、言之成理。

11.创立问题拟题

《美是什么?》

15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范文开篇:美是什么?我知道,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

实战提醒:所问明确,明白晓畅。答案必须在文中明确。

12.健康幽默拟题

《关于一块香蕉皮的终极报告》

范文开篇:据3号家属楼居民反映,5楼过道上近日出现一块香蕉皮,其个头之大实属罕见……

实战提醒:必须选用思想积极、内容健康的幽默语汇或格式。幽默通俗易懂和全文情境吻合。

13.飞扬哲思拟题

《深水流缓》

范文开篇: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有语云:“深水流缓,智者心谦。”

实战提醒:简练精致,饱含哲理,值得玩味。不宜太深奥或故作玄妙。

14.祈使句式拟题

《别让诚信哭干了眼泪》

范文开篇:朋友,在你信手把诚信无情地丢进水里时,你可知道,有多少真诚的心灵在呜咽……

实战提醒:感召力强,直指主题。应控制字数,不宜过长。

15.正副标题设计

《相逢是一种偶遇——写给那年那月那人》

范文开篇:相逢是一种偶遇。我无意于营造怦然心动的境遇,却总会在不经意间,忽然发现心底那根往日里不被触及的弦儿,奏出一连串的颤音……哦,那年那月那人……

实战提醒:正标题张扬文采,可以概括文章主题。副标题简短平实,可以综述文章内容。还要注意格式。

写作训练

是谁为我们点亮了心灵的明灯?是谁把爱的点点雨露渗透到我们心怀?是谁让我们乐于把最美的赞颂献给他?是老师。他们平平凡凡却在默默无闻地塑造着学生的灵魂。让我们走近他们,并把虔诚的祝福送给他们。老师们高举神圣的火炬,将美德与智慧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中,引导我们走上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请以“我的_______老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人在一生当中,会遇到许多老师,是他们教我们知识,伴我们成长。我们已熟悉了把老师比成“蜡烛”“园丁”,但这些比喻太旧,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因而,“寻求亮点、新点”应该成为此次写作的“制高点”。

首先,人物个性应鲜明。我们应该选取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老师,这样文章才容易打动读者。如《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在生活中不拘小节与对学生关怀备至的形象就非常鲜明,相信每位学过这篇文章的同学都会对此记忆颇深。所以,我们要选取老师在方寸讲台上的典型表现,去发现他与同学相处时的特殊之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

其次,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由于和老师相处时间很长,所以我们有很多东西可写,但并不是生活中的所有素材都可以用,而是应该从作文的需要出发来选取材料。选材要有典型性,我们要言别人所不能言。像我们司空见惯的老师对学生的一些日常帮助,我们就可以不写,而是要选择那些比较特殊的事例来写。另外,若用一件事来写人,这件事必须是有头有尾的,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人物的品质、特征;若用几件事写人,就得注意叙述要详略得当,中心明确。

最后,要注意细节描写。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我们学过的《变色龙》一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穿脱“道具”——军大衣的动作,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所以,我们在刻画老师的形象时,也要有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有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就会使你的作文锦上添花,使你所写的老师的性格特征更突出,更典型。

16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例文一】

我的初中老师

“初中,是我们学习生涯的重要关口!同学们,当你们步入了这个关口时,应该懂得……”瞧,站在讲台上正为我们做动员的那位小伙子,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兼化学老师。别看他年纪轻轻,可是一身“功夫”十分了得。他在讲“分子运动论”时,为了让我们理解得更透彻,就叫了些同学到讲台上,然后对大家说:“假如这些同学是分子,他们就会不断运动,就像这样……”说着,他就手舞足蹈地跳了起来。仿佛他就是那运动的“分子”,穿梭在同学们中间。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这哪里像老师?这哪里是在上课?这分明是在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一会儿,他气喘吁吁地停下来,笑着说:“懂了吗?”“懂——了!”

要说严师,那就要算数学老师了。他虽然才“奔四”,可那体形——胖。大大的肚子向前腆着,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走起路来不慌不忙,一副威严的样子。数学课上,如果谁走神,他那双“火眼金睛”就会射出刺眼的“金光”,同时给你几句“奖励”,你的脸会顿时红成“猴屁股”。他对作业要求非常严格,总要我们做到“十全十美”。他总是再三叮嘱我们:“做作业要工整、细心,别抄袭,不懂要问。”这些话也给同学们增加了胆量。课余时间,他的办公桌前总有一条“长龙”,可他从未埋怨过,总是从“龙头”讲到“龙尾”。

再说语文老师,她更是名副其实的“高手”,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奇才”,同学们对她十分敬佩。刚入校时,我就听说了这位“大师”,听说她的文章和经她指导的学生习作曾多次在报刊上露脸。我,一个酷爱写作的人,有这么一位指导老师,可真是我的荣幸呀!以前,尽管别的语文老师反复强调要认真学习,可同学们就是没有兴趣学语文。遇上她以后,上语文课我甭提多高兴了。她善于启发同学们思考问题,善于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原来不肯发言的同学在她的启发和鼓励下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言。她对大家说:“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应当怎么做呢?”同学们迟疑地望着她,只见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聪”字,说:“你们先看这个‘聪’字是怎么写的?”然后解释说:“‘聪’字,左边是‘耳’,说明耳朵要认真听;右上方是两点,就是两只眼睛,它告诉我们要留心观察;还有‘口’,说明要‘说’;有‘心’,说明要动脑筋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全面调动自己的感官,才能使自己聪明起来。”瞧,对于这么一个简单而又普通的“聪”字,她却讲得如此透彻,真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她的影响下,同学们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日益高涨了起来……

有幸聆听这些敬业老师的教诲,是我的荣幸。

【点评】文章写了三位老师,他们各有特色:化学老师的活泼,数学老师的严厉、平易近人,语文老师的才华横溢。文章语言活泼、风趣、幽默,把老师的个性、敬业、睿智再现得淋漓尽致,很吸引读者。

【例文二】

我的语文老师

在语文老师接我们班之前,有消息说:此人是新来的年轻老师,性格外向,喜怒无常……我的心顿时凉了一截。不见其人,先闻其名。说真的,就是这消息,已经让我先畏惧她三分了。

“看,她来了!”有同学惊呼,我们向前看去,只见一位女教师从校长室走出来。她中等个儿,身体微胖,一张圆脸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走起路来急匆匆的,没有一点温文尔雅的教师风度。

第二天,她正式给我们上课,我们正襟危坐,认真地听她讲课。那天讲的课文是《天上的街市》,她简单地介绍郭沫若的情况后,做一个深呼吸,就背起《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来。听着她那抑扬顿挫的声音,有些同学抿嘴窃笑,我禁不住也咧开了嘴。而她似乎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仍深情地背诵着。这时一幅街市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徐徐展开了:远远的街灯,无数的星星,幸福生活着的牛郎、织女……刚才那些调皮的鬼脸、窃笑都消失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那美妙的声音在教室

17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中回荡着,大家都沉浸在这优美的意境中。

从此,同学们和这位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觉得以往枯燥的语文课也变得生动起来,不是那么让人厌烦了。连我这个一向不大喜欢语文的人,也对语文来了兴趣,先是喜欢上语文课,慢慢地,我喜欢起语文老师来了。

记得那是个炎热的下午,往日气氛十分活跃的教室里静得出奇,大家昏昏欲睡,朦胧中我的脑袋也渐渐垂向桌面。忽然,“啪”的一声,我一惊,睁眼看见老师正指着一个同学厉声斥道:“你们晓得我眼睛不好使,故意写了这小字来蒙我?”原来这节课讲的是《制台见洋人》,刚才老师的怒喝是模仿“制台”怒斥淮安知府的。大家不由得扑哧一笑,课堂气氛又活跃了起来,我也立刻精神起来,不再困倦。

课余时间,语文老师还组织我们举行各种活动,她花样频出:什么成语接龙、故事会、相声比赛、小品表演赛,还有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文学名篇赏析……这些活动让我们如痴如醉。很快,我们班上就掀起了一股“文学热”,很多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了优秀的作文,一些作文还在报纸上发表了。

两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即将毕业,我想,好多年后,我们还会想起她,想起那一堂堂生动的语文课,想起那教室里爆发出的阵阵笑声,想起这位富有个性的语文老师。

【点评】文章选取素材、组织材料非常有特色。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了学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我”对老师的感情由开始的“畏惧”变成了“喜欢”。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描写手法灵活多变,有侧面“听说”,有寥寥数语的白描,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18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二、理解文章中心

中心思想是记叙文通过记叙具体事件而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内容:或者歌颂人物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述作者的观点等等。要认识到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中心,记叙的材料能表现文章的主旨。短小的记叙文,一般通过一件或者两件事来表现主题,较长的记叙文有时需要多件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述。如《藤野先生》一文,记叙的事情有东京的,有仙台的,还有国内的,以在仙台“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重点展开记叙,既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思念,又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可以说,材料是中心的载体,中心是材料的结晶,两者相辅相成。

阅读导航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理解全文行文脉络、字词句段、表现手法的基础。因此,要熟悉文章内容,就必须对文章中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选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有时候,一个材料对应一个中心点,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为了表现蔡云芝老师的善良、可亲,作者选取了和老师相处中的几件小事,集中地表现了“我”对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选取了三件事集中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一定要注意分析每则材料叙述的侧重点,透过材料读出材料背后的内容。

分析归纳文章的要点和中心意思,是记叙文阅读的常考点,但考生往往得分率不高。这就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对于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要求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能加以梳理。所谓的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览全文,不能拘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住中心句,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一些枝节内容扯进来。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从写作意图着眼,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

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如魏巍的《我的老师》。

2.看结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枣核》的最后一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4.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或显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如朱自清的《背影》。

5.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如阿累的《一面》。

6.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考点预测及对策

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19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考查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①、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②、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③、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对策:①、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②、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美文赏读

一、阴

杨绛

①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面上耀着光,像一脸的高兴,风一吹,叶子一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子下面,一层暗一层,绿沉沉的郁成一团幽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松柏的阴最深最密,不过没有梧桐树胡桃树的阴广大,荫蔽得多少地亩。因为那干儿高,树枝奇怪的盘折着,针叶紧聚在一起,阴不宽,而且叫人觉得严肃。疏疏的杨柳,筛下个疏疏的影子,阴很浅,像闲适中的清愁。几茎小草,映着太阳,草上的光和漏下地的光闪耀着,地下是错杂的影子,光和影之间,郁着一团绿意,像在低头凝思。

②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太阳里也撇下个影子。影子和石头木头之间,也有一片阴,可是太小,太简单了,只看见影子,觉不到那阴。墙阴大些,屋阴深些,不像树阴清幽灵动,却也有它的沉静,像一口废井、一潭死水般的静,只是没有层叠变化的意味,除非在夜色中,或者清晓黄昏,地还照在夜的大阴里,那时侯,墙阴屋角,若有若无的怀着些不透的秘密。可是那不单是墙阴屋阴了,那是墙阴屋阴又罩上了夜的阴。

③山阴又宽坦了,有不平的起伏,杂乱的树木。光从山后过来,捎过树木石头和起伏的地面,立刻又幻化出浓浓淡淡多少层的光和影,随着阳光转动,在变换形状,变动位置。山的阴是这般复杂,却又这般坦荡,只是阴不浓密,不紧聚,很散漫的。

④烟有影子,云有影子。烟的影子太稀薄,没阴。大晴天,几团云浮过,立刻印下几块黑影,来不及有阴,云又过去了。整片的浓云,蒙住了太阳,够点染一天半天的阴,够笼罩整片的地,整片的海。于是天好像给塞没了。晦霾中,草像凄恻,树像落寞,山锁着幽郁,海压着愤恨,城市都没在烟尘里,回不过气的样儿,沉闷得叫人发狂,却又不让发狂,重重的镇住在沉闷里,像那棵树,落寞的裹在一重皮壳里,像那草,乏弱得没有了自己,直觉得凄恻,不过浓阴不能持久,立刻会变成狂风大雨。持久的阴,却是漠漠轻阴。阴得这般透明,好像谁望空抛了一匹轻纱,软薄得飏在风里。虽然撩拨不开,却又飘忽得捉摸不住。恰似初解愁闷的少年心情。愁在哪里?并不能找出个影儿。缺少着什么?自己也不分明。蒙在那淡淡的阴里,不是愁闷,不是快活,清茶似的苦中带些甜味。风一吹,都吹散了。吹散了么?太阳并没有出来,还是罩在轻阴里。

⑤夜,有人说是个黑影,可是地的圆影,在月亮上,或是在云上,或是远远的投射在别的星球上。夜,是跟着那影子的一团大黑阴。黑阴的四周,渗进了光,幻出半透明的朝暮。在白天,光和影包裹着每件东西,靠那影子,都悄悄的怀着一团阴。在日夜交接的微光里,一切阴模糊了,渗入了夜的阴,加上一层神秘。渐渐儿,树影,草阴,墙阴,屋阴,山的阴,云的阴,都无从分辨了。夜消融了所有的阴,像树木都烂成了泥,像河流归入了大海。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段文意。(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描写了大自然明暗对照、阴阳交替的画面。

20

记叙文阅读与写作双效提升

2.“那时侯,墙阴屋角,若有若无的怀着些不透的秘密”一句中的“秘密”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秘密”指的是“夜的阴”使万事万物的阴“都无从分辨”,“消融了所有的阴”。(出题点在第三段,答案在最后一段)

3.作者独到的体察和精确入微的表达完成了“阴”的“表现”。概括说明文章是如何描写云阴的?

【参考答案】先用简笔带过晴天浮云“来不及阴”,再用繁笔分别从时间、范围、感性形象等方面分类对比描写云的“浓阴”和“轻阴”。(与概括说明相对应的关键词语:时间——“一天半天”与“持久”;范围——“整片的地,整片的海”与“好像谁望空抛了一匹轻纱”;感性形象——“草像凄恻,树像落寞,山锁着幽郁,海压着愤恨”与“虽然撩拨不开,却又飘忽得捉摸不住。恰似初解愁闷的少年心情”等)

※4.联系全篇,说说作者为什么淋漓尽致地描写那看得见、摸不着的空灵之物“阴”,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

?。

【参考答案】?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空灵之物“阴”,意在表达一种人生哲理:世间万物都有“阴”,阴阳交替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抒发了对阴柔美的肯定之情。

二、果子也会疼

刘心武

①远郊那条公路两边,有许多果园,门外全都竖着“欢迎采摘”的大牌子。儿子儿媳妇轮流开车,拉着我们老两口,进入那条公路放慢车速,大家边往外张望边讨论:去哪个果园呢?一家果园门口有醒目的广告:“请来采摘火龙果!”儿子说:“火龙果长在树上还是藤上啊?去看看也好呀!”儿媳妇说:“那一定得进棚里摘,爸妈还是喜欢在阳光下的露地上采摘的。”我说:“采摘之意不在果,能在苹果树下走走就好。”老伴看见一家门口大字写着“美国布朗”,兴趣陡发,说:“如果里头人不多,那就摘点布朗吧。”于是儿子把车开进了敞开的大门里。

②车子可以穿过两片果林,驶进果园深处。露出了红瓦灰砖的房子,有狗跑出来,不是狂吠,而是欢叫,紧跟着露出了果农的身影,乍看简直像个非洲黑人,露出两排白牙,指点停车的位置,那里已经停了两辆车。果园深处,有欢笑的人声。

③“你们,头回吧?”果农问。

④儿子说:“怎见得?”果农也不答,只是说:“有四种苹果、三样梨,还有大枣、柿子,可以混着称。”老伴就问:“不是有布朗吗?”果农说:“有哇。您摘吗?那可要贵上好些。”他分别报了价,说着递过装果子的塑料袋,又指指屋檐下靠着的一摞马扎,意思是可以随便取用,摘累了坐下歇歇气。

⑤儿媳妇张望着,说:“比超市的贵那么多呀!”果农就说:“您采摘不是有个乐子吗?”我们就一人拿了一个塑料袋,又都取了个马扎。

⑥果农说布朗树只有五棵,在果园深处,他领我们去。穿过许多苹果树和梨树,有时需要弯腰前进。我见一棵苹果树只有我那么高,也没张开树臂,却缀满了滚圆的红果子,就伸手去揪其中一个,没想到果农大喝一声:“您别!您那样,果子他疼!”我们全愣住了。果农站到我跟前,指点着说:“您得先来回瞅瞅,瞅准了那熟的,再轻轻先摸摸他,他冲您乐呢,您再这么把他摘下来……”他示范着摘下一个来。儿子说:“这个又不大,也不是最红,您怎么偏说他熟了?”果农就笑说:“熟不熟,看果把儿啊。”老伴评价:“您这么摘果子,跟相亲似的。”果农大加表扬:“您心里亮堂。可不是跟搞对象似的。”我现在记录他的话,说到果子全不用“它”,只是不知道究竟写成“他”还是“她”更恰切。

⑦终于走到布朗树下。紫红的布朗有的已经似乎快要胀破,但是我们都没轻易下手,因为懂得,首先要看果把儿。可是又怎么对果把儿下判断呢?围住果农,再听他解说。说实在的,我也没太听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uh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