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好题精选系列-

更新时间:2023-07-19 11:2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好题精选系列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共0分)

1.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

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

措施有关( )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答案】B

【点拨】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

许有自己的姓。明治政府废除身分制,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因时间窜促,很多人匆忙中只好

根据所处环境给自己起姓。因此,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

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结束】

阿里改革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史的序幕。回答21~22题

2.阿里改革给埃及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却昙花一现。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马木鲁克势力的破坏和反扑 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C.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改革 D.欧洲列强的干涉

【答案】C

【点拨】它的政权是封建性质的不可能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结束】

3.马克思说:(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惟一有生命力的地方”。对此理解正确

的是( )

①埃及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②民族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③埃及走上了资本

主义道路 ④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点拨】阿里改革使埃及全国政令统一,经济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 暂时遏制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西方的殖民主义入侵,但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没有使埃及走上资本主义

发展道路。

【结束】

4.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此

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 ”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是( )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答案】D

【点拨】“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指的是农奴制下农民深受奴役和剥削,阶级矛盾异常

尖锐,所以亚历山大二世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给农奴人身自由,便没有根

本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结束】

5.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 )

①裁撤冗员 ②取消旗人特权 ③废除八股 ④裁汰旧军 ⑤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A

【点拨】①②③④使顽固势力丢官、失去权利,直接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而⑤主要是针对学生

而没有直接危及官僚的当前利益。

【结束】

6.右图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图片,它反映的最主要信息是( )

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或教士都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

皇或教士都重

A.教会内部分裂,出现附属于王权的新教会

B.新教否定上帝的存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C.蔑视教皇和天主教会,《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D.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答案】C

【点拨】 从图片信息看,《圣经》比教皇的地位重要,正反映了宗教改革反对教会,主张“因

信称义”。

【结束】

7.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改革,力图解决当时的主要社

会矛盾是(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A

【点拨】公元前6世纪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结束】

8.古希腊各阶级阶层中的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的目标是( )

A.反对使用奴隶 B.废除民主政治 D.反对民主政治 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C.夺取旧贵族的土地

【答案】C

【点拨】海岸派和山地派分别指工商业奴隶主、富裕农民和贫困平民,他们都反对贵族专政,

主张重新分配土地,维护或进行更激进的民主改革。

【结束】

9.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B.萨拉米斯岛危机

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答案】B

【点拨】A是主要原因,C是梭伦为夺回萨拉米斯岛的一次行动,D指梭伦获得了改革的权力,

从而开始改革。B激化了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梭伦改革的直接原因。

【结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10.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文中的“他们”是指( )

A.贵族

C.外邦人

【答案】A

【点拨】“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指的是梭伦改革“不偏不倚”的原则,即一方

面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一方面又保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结束】

11.右图反映的是梭伦任首席执政官后人民焦急等待他宣布改革法令的史实,你认为他所宣布

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 )

B.平民 D.奴隶

A.遗嘱法

【答案】C

【点拨】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广大平民经济上处于贫困的境

地,沦为债务奴隶,政治上无法真正参与国家政权,故梭伦改革的第一项措施是颁布《解负令》,

以保护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其享有政治权利提供物质基础,从而缓和阶级矛盾。

【结束】

12.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

A.颁布“解负令”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答案】C

【点拨】梭伦改革中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多少而不是血缘门第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在新的社

会分层的基础上,创立四百人会议,从而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结束】

13.右图反映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改革时的一项措施,其主要目的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B.财产等级制度 C.解负令 D.建立“四百人会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是( )

A.发挥公民监督的作用

C.防止政治野心家颠覆民主政权

【答案】C

【点拨】从图片看,这项措施是“陶片放逐法”,其目的是驱逐野心家,防止专制现象的发生。

【结束】

14.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

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 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

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选举法 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

【答案】B

【点拨】“平民领袖”的称呼是因为梭伦改革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完善了雅典政治

体制,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但第四等级的贫穷平民的要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所以只能

说是形式上确立了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

【结束】

1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变革趋势的是( )

A.“以人为本” B.“以德治国”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B.体现人民的权威 D.确保民主政权长存

【答案】D

【点拨】从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看,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儒家、道家思想并不适合,也没被

统治者所接受,而法家思想则促进了各国的富国强兵,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趋势,也被统治者

所接受。

【结束】

16.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对社会发展共同的直接作用是( )

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C.逐步确立起新兴的封建制度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答案】B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点拨】这两个措施都是针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征”和“税”都是指对土地征收赋税,即承认

了土地的私有,所以B项正确。

【结束】

17.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

A.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B.是否涉及赋税制度

C.是否涉及军事制度 D.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答案】D

【点拨】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还是“破”,而战国时期的改革不仅要“破”,废除旧制度,而且

还要“立”,确立新的制度。ABC是春秋时期改革的主要内容,D是战国时期新增加的主要内容。

【结束】

18.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A.①④ B.③④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C.①③ D.③

【答案】C

【点拨】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为平民提高地位提供了条件。而从事商业或读书正

是商鞅变法所摒弃的。

【结束】

19.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答案】A

【点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指的是从井田制为基础的奴隶制转变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的君主专制,其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废井田,开阡陌。

【结束】

20.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

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答案】D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点拨】“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陌生,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就使人与人

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关系紧张。

【结束】

21.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 )

A.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 C.贵族世袭特权 D.分封制

【答案】B

【点拨】王位世袭制是君主专制的特权,商鞅变法正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而服务的,不可能废除这一制度。

【结束】

2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答案】D

【点拨】

【结束】

23.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废除井田制

【答案】C

【点拨】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以农为本,抑制了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并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中落伍,使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故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结束】

24.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

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B.奖励耕战 C.重农抑商 D.统一度量衡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D.规定按军功受爵赐田

【答案】A

【点拨】②在四个选项中都有,不用再考虑。题干材料讲的是商鞅以法家思想治国,与儒家思

想相违背,而①③④都是商鞅变法的措施,符合题意。

【结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25.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答案】B

【点拨】北魏前期在地方行政建制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即由宗主控制大部分地方土地与人口,

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影响北魏政权的中央集权,而不是使民族矛盾激化,故B错误。

【结束】

26.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答案】C

【点拨】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是封建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土地,然后政府再把这些土地进行重新分

配,C的说法正确。

【结束】

27.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 )

A.均田制

【答案】C

【点拨】“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检查户口、催督

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使北魏政权能更好地控制地方政权,所以说“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结束】

28.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①任用汉族地主 ②推行三长制 ③胡汉服装融合④接受汉族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点拨】从陶俑的服装看,比较明显得出的结论是胡汉服装融合,从而再推论出这是接受了汉

族的文化,故③④可以成立。

【结束】

29.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C.颁布均田令

【答案】B

【点拨】俸禄制的实行,是为了整顿吏治,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政权。

【结束】

30.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D.迁都洛阳

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

【点拨】四个选项都与迁都洛阳有关,但ABC是直接原因或目的,根本目的要从维护和巩固统

治上考虑,故选D。

【结束】

3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

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A.①②

【答案】D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点拨】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均田制、迁都、汉化和移风易俗政策,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增强了国家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结束】

3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

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答案】A

【点拨】材料中的“晋宋”是指南北朝时期的东晋和宋朝,故BC项明显错误。材料中的“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不是指商业繁荣,而是整体上的繁荣,故D错误。

【结束】

33.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点拨】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也就是说雅典民主政治还没有确立,更不用说是完善了,故③错误。梭伦改革主要是满足了工商业奴隶参政的要求,但对贫穷的平民而言,还没有完全满足,故④错误。

【结束】

34.克里斯提尼改革( )

A.是对梭伦改革的继承与发展 B.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达到顶峰

C.是对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发展 D.使雅典开始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答案】A

【点拨】BCD都不是发生在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

【结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3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B.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答案】D

【点拨】AB项是历史影响,C是方式、手段,D是根本目的。

【结束】

36.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答案】B

【点拨】“忠直疏远,谗佞辐辏”的意思是“忠直”的人疏远王安石,而“谗佞”的人则围绕着王安石为中心。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故认为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就是“谗佞”之人。

【结束】

37.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变法措施主要是( )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度

【答案】B

【点拨】B项要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危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破坏,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结束】

38.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C.教皇实力强大 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

【答案】A

【点拨】BCD中的现象是A造成的。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94小题,共0分)

39.观察下面图画,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1)这幅画反映出欧洲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说出你的依据。

(2)该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事件在欧洲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

(1)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从图中可见天平上《圣经》重于教皇,肯定基督教的最高权威是《圣经》,否定教皇、教会的权威。

(2)原因:民族国家形成,王权日益强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会腐败堕落,人民反对教会勒索。影响: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答对任意3点即得分)

【点拨】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图片中“教皇”和“《圣经》”的文字很醒目,只要理解其寓意,本题就迎刃而解了。

【结束】

40.[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11分)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 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

(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

(1)均田制;“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或海内安之)。

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三点中任答一点即给分,但是答国家收入的增加和社会安定不得给分,因为,材料里已经有了)

(2)“断北语,从正音”。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

(3)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国家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融合和国家统一两方面赋分)

【点拨】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主要从均田制、汉化和移风易俗的角度去归纳,并分析其在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方面起到的作用。

【结束】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摆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为田开阡陌封疆, 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 (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

——摘自《魏书·食货志》

(1)据材料,分别归纳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2)据材料归纳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点。

【答案】

(1)内容: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和统一度量衡;孝文帝改革:授予农民一定土地、鼓励农民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作用: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2)都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都实行重农政策

【点拨】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主要从土地改革的角度去归纳。材料二中受露田指均田制。

【结束】

42.阅读下面三段有关俄国1861年改革的材料,回答问题。

村料一 1862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 ”

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 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的无影无踪 ”

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遭:“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人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对农民的诈骗”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材料一:认为改革没有使农奴获得真正的自由。

材料二:认为改革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

(2)理解:农民为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虽摆脱了地主奴役,却遭受村社束缚。

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点拨】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和影响,主要从“219法令”看改革的作用,要进行辩证地分析。

【结束】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思泽子弟,痒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文义,而朝廷辄以予之,而任之以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王安石

材料二: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是爱兹哈尔清真寺,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孩子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学校和中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结合史实,指出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2)依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

(3)以上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改革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案】

(1)恩萌制度。

改革措施:①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实务策;②设明法科,专考断案等;③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④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⑤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2)措施:①建立各类专科学校,为改革和建设培养人才;②创办世俗中小学;③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④选派埃及青年学生出国留学;⑤开办语言学校;⑥培养翻译人才。

(3)作用:①王安石教育放革为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人才,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②阿里教育改革有利于埃及了解世界,加快了埃及近代化的步伐。

【点拨】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和阿里魏改革的措施、作用,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去归纳。

【结束】

4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

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4)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回答两次改革在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答案】

(1)改革措施:移风易俗、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2)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相似之处:移风易俗;确立新的土地制度。

(4)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改革;

意义: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点拨】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性质和意义,并对两者进行比较。

【结束】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选择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答案】

(1)“坏井田,开阡陌”。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材料一“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等(影响),材料四“天资刻薄”等(性格)。(凡举例正确)

(4)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运用生产力或实践的标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等。

【点拨】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历史作用和评价。第1问必须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去找;第2问要回答的是积极影响;第3问要先理解材料所讲的主题,再找出史料来说明。

【结束】

4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日:“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 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 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 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 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改革 经典习题(带详细答案)

(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

(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

【答案】

(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军事:人民勇于为国战斗;经济:百姓富足,国家富强:治安:人人路不拾遗,无盗贼,无私斗;外交:诸侯都推许秦国为霸主。

(3)同意:商鞅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士兵的纪律性,激发了士兵的斗志,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不同意: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外,秦能迅速吞并六国,与商鞅的经济、社会等改革也有一定的关系。

【点拨】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第1问先答个人的评价标准,再答科学的评价标准。第2问按要求从四个方面分析作用。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同意的就只从军事方面的作用去分析,不同意的则可以举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来证明。

【结束】

47.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1)材料一中柏利的访问为什么不受欢迎?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潜在的盟友”的含义。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 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ug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