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路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可行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3-07-26 15:0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多媒体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建构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路小学 熊新媛
一、建构开发模式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我校地处赣州城东,现有教学班20个,在校生1310人,主要来自城东的小个体户和一些无正式职业的居民家庭。教职工50人,大专学历的15人,正在攻读大本的5人。园林式的校园规划合理,初步形成了教学区、活动区和科技园相结合的“三区一园”校园布局,是全市教学条件、校园环境最好的小学之一。
1994年以来,学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设备,建起了科技园、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语音教室,组建了网络化的教学系统,提高了教师技能,实现了教学水平的升华。1996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
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于1995年先后开设了器乐、声乐、舞蹈、美术、篮球、田径、欣赏、数游等课余辅导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实施,这些课余课程得到了家长的重视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生源迅速增加,于是又开设了全校性的兴趣活动课,重新确立科目,开发新的科目,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这些课余课程的目标过于单一,单元授课时间相对较短,课程之间也缺乏延续性,因而又引发了与国家规定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新矛盾。因此,如何利用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去开发我校多媒体环境下的校本课程,以解决上述新的矛盾,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教科书,而应该是教育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教师即课程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设计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而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课程设计应保持学生、社会和学科之
间的动态平衡。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School-focused curriculum planning)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School-centered innovation),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其特征为:(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3)以学校为主体。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在领会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编或整合的校本化的过程。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主体,学校成员,特别是广大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4)以学校为整体。校本课程开发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充分依托并最大程度的调动校内相关人员(校长、教师、职工、学生)和校外课程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官员、学校临近的社区、学生家庭等学校办学因素的功能。(5)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更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
从当今人类新知识体系的高速度发展、高度信息化、高智力附加、高度集成化、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等特点去考察,现行的课程体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就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的校本课程开发而言,其影响和介入更是直接与明显。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恰好就给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课程开发者的群体化、综合化;课程开发的多元化、系统化;平台化的课程教材;交互化的课程教材;课程教材的多元化载体;并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例如,利用电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使校本课程教材能实现对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过程的记录,学习历史的动态追踪和评价,即时的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可以实现“专家诊断”式的教材、“智能化”的教材。利用这种新教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把当前最先进的人类新知识编入到校本课程的教材中,随时保持对人类最新知识发展的动态追踪,实现“开放式教材”、“可扩充式教材”、“可编组式教材”,以适应人类科学知识迅速增长的时代变化。利用这种新教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造性设想、幻想编入校本课程的教材之中,甚至让课本中的故事情节、科学实验向自己的创意方向发展,从而将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课程教材变为“虚拟现实的”、“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思维实验室”和“理想空间”。利用这种新教材载体的可读写性、可存储性,教师和学生将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三、开发模式的本质内涵
以校本课程的理论为指导,针对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初步构建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其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学校环境的条件与特色、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以及社区的特色和资源,改进学校课程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以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学生的需要为核心,当然,同时也需要考虑校外社区的特色及大众的期望,并符合中央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法令政策的规范。因为学校并不是存在于真空的社会情境当中,而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无法独立于这些因素之外。然而,这些不同来源的外在课程影响力,只有在以学校及学生需求为核心的调整之下,才能够发展出能够适合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程,并且能够因人、
事、时、地、物的需要而制宜,做出恰当的回应。
校本课程开发是充分运用学校情境与资源的课程开发工作。学校所开发的课程是为本校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实际考察学校现有的情境,使各种环境条件均能适合地融入课程方案内,例如,学校的图书馆或动植物、各种建筑物及设备、特有的地理景观等。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环境及社会教育机构的资源,适时地纳入到课程当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经验。因此,学校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更能切合学校及社区的特色及学生生活上的需要。
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起始,就必须进行教育“场景”的分析。
在分析场景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
课程目标:
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的陶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多媒体环
境下协助学生做最有利的自我实现;让教师在拥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供学生适应性与全人的发展,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人交往与相处,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提问,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训练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承受批评的心理素质;学习一门特长,掌握一项技能,为成为一专多能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和:以学生自选的为前提,以宋城文化、英语口语、电脑、书法、古诗文吟唱、乒乓球、礼仪交际、心育、家政、环保等
电子教材架构起我校的校本课程。
以五年级的校本课程纲要编写为例(表一、表二):
(表一)
表(二)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以学校的教育人员为主体,例如,学校校长、处室主任及组长、教师等,同时也吸收家长及社区人士参加,
并且视邀请校外的课程专家作为咨询人员,甚至也有学校职员及学生的参与。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结合校内外的人力资源,甚至联合其他学校的教育人员,群策群力,共同合作,规划制定校本课程教学方案。
每位参与人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同时也随着发展的阶段及需要而有所变化。校外的课程专家只是开发过程的咨询人员,不过,也在学校教育人员的要求之下,提供其所拥有的专门知识,给予学校教育人员适切的协助及指导。然而,无论校外人员提供何种协助,实际的规划及最后的决定,则仍然由学校的教育人员自主运作。至于前述各种人员的组成,则视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的发展规模及时间,而形成不同的组合。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极其强调家长与教师的交流,而且方案的实施也须得到
家长相当大的支持,这就使得家长成为课程开发的第三势力。至于学生,虽然没有参与直接的课程开发,但还是在许多方面间接而非正式的参与课程开发工作,如教学方案的制定等。课程开发的一般教师对整体课程理念并不是十分熟悉,因此主要的工作集中在教学方案的编写上。
在家长方面,学校本来就有参与校务的传统,许多家长对课程开发的支持
度甚高,配合学校活动,主动承担部分辅导工作等,也会对教学方案随时提出意见。在学生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书面问卷,表达对学校课程设计、课程难易度、喜好程度满意度等观点,也常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向教师发表感受。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涵盖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以及潜
在课程。同时在学校及教师适时而适合的调整之下,也可以减少悬缺课程出现的机会,减少学校应该提供但是却没有提供的学习机会(例如,教材内容或学习活动)。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涵盖了学生在学校习得的所有经验,重视学校多媒体情境与师生互动的整体过程与结果,因此,学校及教师实施课程的教学观,非常重视教师的“教人”,不仅仅是“教书”而已。教人的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调适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并且设计生动、愉快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以配合学生的性向与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自己的意义架构,培养各学习能力。由于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学生的个别需求,因此,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及实施均需要切合学生的资质与兴趣上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根据学习的情境主动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因此,学校及教师在开发课程时,要配合学生的各种背景与外部条件,但更要在实施课程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形及多媒体教学情境,不断调整与更新课程的内容与活动,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个体之间有个别差异,学生个体之内的各种能力与性向也有差异。因此,学校所开发的课程需要重视学生的特殊背景及需求,使学校所提供的学习经验能够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如此,学校为学生所开发的课程才能配合学生的性向与需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毫无疑问,多媒体环境下的校本课程是完全能够达到这一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需要扮演多种角色,才能使学校的课程充分展现其特色。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而已,为了开发出适合学生、学校、社区情境的课程,教师更需要扮演研究者、诠释者、设计者、评价者等专业角色。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专业能力,尤其是必须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且需要不断地自我发展。
课程开发与课程研究是不可分离的。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国家的课程政策、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学校及社区的条件与资源、各种教学与评价方式等,才能使自己开发的课程能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需要深入理解现有的课程及教材,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使其转化成为适合学校特色及学生需要的适性课程。
:学校的课程在开发、实施之后,
教师还要对它进行评价。目的在了解课程开发的过程、课程实施的效果,以作为判断学校课程成败和改进课程方案的重要反馈依据。至于评价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目标的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内在标准评价、外在标准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以及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等等。
:校本课程开发既重视课程开发的成果,也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其开发的程序和一般课程发展的程序类似,包括规划、设计、实施与评鉴等步骤。对学校及教师而言,这些程序是一体的,由学校及教师主动实践各个
步骤,并非由其他人员设计好课程之后,再交由学校教师实施。这些开发的步骤也是动态的,这必然是直线式的,可以视开发的需要及开发过程中所得到的反馈,随时调整步调,修正前面已经进行过的开发工作。参与人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关系也是动态的,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某一个阶段是主要的领导者,而在另一个阶段可能成为参与者,反之亦然;有时是学习者,有时成为彼此的资源提供者,互相提供和交换彼此的经验。
学校进行开发课程时,需要特别强调参与人员在开发过程中群策群力、共同合作及充分分享经验,尤其是重视并鼓励教师走出教室和其他人员一起合作。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各有不同的背景及角色,例如,校长、主任、教师、家长、其他学校的教师、课程专家及社区人士等咨询人员,因此,课程开发过程中公开而支持性的反省,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活动。
依据上述开发模式,我们成立了“厚德路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心”的核心机构,它主要提供与课程有关的咨询服务,促进学校所有层面的课程材料的开发;出台课程材料的评价报告;开发教与学的材料;在校本课程的情况下,对教师发展,学校组织发展和课程开发的相互联系进行考察和诠释。借助校力美化校园环境、添臵教具、橱柜,增建多功能教室,添购课桌椅、电脑、建网络等硬件设备以营建有利的的课程实施环境。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与指导教师为核心人物。因此,录用教师,
明确责职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奠基工程。我校在录用教师时提出下列条件:(1)对该门学科具有比较对口的学历或个人专长。(2)书面陈述对该门学科已作了哪些思考,还准备在哪些方面作深入的实践研究以及本学期可能达到的目标。(3)会操作计算机,并会制作课件。同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责任人责职:其责职为确立课程目标,整编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制定教学计划、备好教学课时,做好教学评估,收集相关资料,写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建立奖励制度,如:凡完成以上工作的责任人,学校每学期每科目将提供研究经费300元(除课时费)。
依据上述开发模式,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经历了三个阶段:
1、课程初建(1997年9月——1999年7月)。开设部分技能课。初始阶
段出现的问题较多:(1)是新开发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事实上,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在任教某课程时有一种不能胜任的感觉。(2)单一或千篇一律的科目使得课程的时间安排发生冲突。(3)是教材和场所、设备不足的问题。(4)是教育实施的衔接问题。(5)是校本课程与常规教育计划的关系问题。(6)是课程质量的评估问题。于是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就显得极为必要。
2、课程审议(1999年9月——1999年12月)。在全校教师、行政管理人
员中举行一系列专门会议,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同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心进行交流,共同分析和处理出现的问题,以便使校本
课程开发能顺利的进行。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专门会议的召开,才使得人们清晰地看到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也因此而确信要对校本课程进行修订。
3、课程修订(2000年——)。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开始有针对性
的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修订。如部颁一些指令性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实施相冲突时怎么办:要不要开设独立的语基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对外界压力做出反应;各年级的教学是否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与顺序如何确定;各个学科如何相互联系与协调等问题;电子教材的技术开发权等问题。
四、开发模式的运作效果
我校历经几年的努力,已开发出十三门校本课程电子教材,60%教师能兼任校本课程的教学,100%的教师能独立操作电脑并制作课件,能在校园网的多媒体环境下应用于校本课程的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课件制作室、校园网、资源库、机房、语音室、电教室处处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气息,她成了区课件制作的基地,现代教育技术的摇篮。学校的课件制作组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多次为兄弟学校提供技术培训,为兄弟学校制作课件。并在多媒体教学竞赛中独占鳌头,仅2000年以来,我校教导处郑唯为副主任一节生活中的数学课,获省多媒体教学竞赛一等奖,市多媒体教学竞赛一等奖;梁纯燕老师一节环境保护课——《珍爱我们的家园》,获省多媒体教学竞赛二等奖,市多媒体教学竞赛一等奖;钟赣英老师一节口语习作课——《詹天佑》,获市多媒体竞赛一等奖;陈少燕老师一节自然课《呼吸器官》,获得区自然课多媒体教
学竞赛一等奖。同期,全区各学科多媒体教学研讨课——语文、数学、美术、劳技、自然、思品,均由我校老师包揽,并获同行的好评。创有史以来一校一学期独立承当各级各类多媒体教学竞赛课和承当区教研课最多的学校。《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4日用四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了一组照片,赞誉“这里是读书的好地方”今年9月《江西教育》重版介绍我校素质教育的特色做法,称赞我校是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新星。
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的主力军,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巩固了教师的事业基础。尤其是我校提出的“自我造血”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目前承当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占90%,虽然课程开发的观念与技术力量尚有不足,但经过学校领导、教师之间的相互努力,基本上能够做到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发校本课程。也使得学校教师明确了自己的教育前进方向,这样有利于教育形成合力和凝聚力,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非常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长和教师体验到课程权力以及这种权力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实现了学校人员的权力与效能的统一。学生享有课程的选择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艺课程取得了累累硕果,学校民乐班、合唱班、舞蹈班的学生在省、市、区各类比赛都获得优异的成绩,我校陈翔宇同学还将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卡拉OK比赛。梁颖同学曾在东南电视台“银河之星擂台赛”中荣当两关擂主。
同时,学校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结构,如:教师在开发“环保”这门课程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分章节提供给学生浏览,同时在教材上留有空间,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周边的环境找问题,想办法,提建议,采用文本或声像文件的手段,然后通过网络在教材上补充上去。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怎样才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促使学校课程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它不仅是物质方面,如场地、设施、设备、仪器、文化资料等,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才能,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空间。如:开发“民间工艺”课的是一位年高被众人认为教学平平的教师,他对此门课程却进行了一番研究和思考,他按类进行教学,先授“纸工”再授“泥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时,才讲“刀刻”。学生特爱上他的课,尤其是学生通过校园网,在他的网站可以看到许多民间工艺的资料。这位教师在校本课上不仅深受学生的爱戴,自己也焕发了青春。特别是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采用责任制管理,这还避免了校本课程走向兴趣主义,同时,也确立了学校管理的校本化模式的趋势。
当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总体框架问题,校本课程与部颁课程界限不清晰,课程名称几乎一样。如学科类一些科目似乎不宜列入校本课程之中。此外根据学生的需要还可以增加一些户外课、动手操作课。再者,在如何体现办校特色方面的校本课程似乎有待深化、明确。(2)课程目标问题,尽管整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似乎对学
校的培养目标还缺乏深刻、清晰的理解还没有在校本课程中体现出来,以致一些教师在写自己所任教校本课程的目标时无法把握。如有位教师在写课程目标时确定:“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动手与动脑能力,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与习惯,分析并独自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显然,这样的目标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实际上,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方向与灵魂,目标不清晰、不具体,势必影响到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及评价。(3)课程内容问题,从实践可知,教师在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时,基本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但也有相当部分的教师组织教材的顺序主要依据“知识点的顺序”(58%)和“自己的想法”(27%)。如果校本课程过多依赖于个人的想法和狭隘的经验,就容易变成教师本位的课程,这样就失去其魅力和意义。再者,学校的课程资源还不够丰富,教师查找到合适的课程材料有一定的困难。(4)课程实施与评价问题,教师普遍反映l课时作为1个单元时间太短,如舞蹈、色彩等课,这个矛盾更为明显。如色彩课,往往色彩刚刚调好,就下课了;民乐课,教师调弦就要一、二十分钟,一课时几乎什么也学不到;一节舞蹈课甚至还学不完一个动作。体育类课程设施配套方面难以做好,科技活动类课程设施的配套还有待完善。至于评价,既要与部颁课的评价方式区别开来,但又由于目标不清晰,有些教师不知怎么评价,往往得出的结果过于乐观。
总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是一种可以因校制宜的课程,是校有、校治、校享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需要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尽管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荆棘重重,但我们将努力上下而求索!
正在阅读:
厚德路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可行性研究07-26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03-30
homework - 111-03
贵州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04-06
大鼠损伤脊髓中microRNA-223的表达及与RhoB的相关性研究04-08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09-07
交换机MAC地址表的形成过程动态演示06-02
管理信息系统答案01-03
出纳实习心得体会01-04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表06-06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德路
- 校本
- 可行性研究
- 课程
- 小学
- 开发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
- 断奶仔猪发生脱水从这三个方面做好防控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考研专业课复习方法
- 三明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 OVERCOMING TECHNICAL FRUSTATIONS IN DISTANCE EDUCATION TELE-TASK
- 1998_2009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综合评价
- 南昌市高中新课程训练题(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2)
-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 )卷
- 思修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 教师读书感悟印象深处猴爪猴爪
- 2 蛋白质序列特征分析~生物信息学
- 尔雅2016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答案已改正版本
- 20140806_北京_和成璟园_销售培训材料
- 龙溪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总结.08doc
-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定
- 5------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路
- Remote sensing minefield area reduction Model-based approaches for the extraction of minefi
- 中国传统哲学及海外汉学
- ANSYS 经典培训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