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蝶恋花》以其变幻的美丽背景恰到好处地配合着演员的舞蹈

更新时间:2024-02-08 17:4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维族舞蹈成为中国名族民间舞蹈中重要的一部分

维族舞蹈成为中国名族民间舞蹈中重要的一部分,逐渐的走入人们的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但人们似乎很少意识到自己所跳的不仅仅是一个维族舞蹈,而且是源远流长着的维族文化。

维族舞蹈是具有很强表演性的舞蹈。不仅仅是仅限于服装的华丽和技巧的精湛,千姿百态的造型和技术技巧固然重要但只注重于此也会使舞蹈枯燥乏味,需要同舞蹈表演相结合,更好的诠释维族舞蹈文化。表演在维族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维族舞蹈的舞蹈的“灵”与“魂”。

维吾尔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而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则充分展示了民族特色,它不仅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还能够健身娱乐、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等多重功能,民族舞蹈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喜爱.而民族舞蹈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重要因素,应该得以继承和发扬,充分挖掘其在全民健身、社会文化和旅游经济领域中的价值.

《摘葡萄》

【背景资料】

口五十年代初,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中国舞蹈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硕果累累,不仅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舞蹈节目,在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而且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舞蹈家,维吾尔族的著名舞蹈家阿依吐拉就是其中的一位。

口阿依吐拉,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她以《摘葡萄》而闻名。阿依吐拉生于1940年,12岁便进人新疆阿克苏文工团,1955年调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文工团,196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将她调人东方歌舞团。由葡萄的乳汁滋养长大的阿依吐拉,从艺40余年来,几经辉煌。如今她年过半百,仍然心系舞蹈,人们称她宝刀不老,是真正充满活力的舞蹈家。

口《摘葡萄》是1959年阿依吐拉参加第七届“世青节”的参赛作品。她随著名编导龙登桥夹到葡萄园休聆十活,在导演的热情指导下,经过她不分昼夜地刻苦练习,终于把那难忘的感受艺术地展现在舞蹈表演中,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金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作品描述】

口舞蹈分为三部分。

口第一部分:幕启,一位持手鼓的男鼓手站在舞台前沿区敲出一阵欢快的鼓点后,一维族少女以敏捷的碎步横移出场。那优美的柔腕、媚丽的眼神及旋风骤起的快速旋转后突然地下板腰,还有那漂亮的碎抖肩,都表现出少女对葡萄丰收的喜悦。 口第二部分:在葡萄园里,少女碎步横移,从她那柔美的绕腕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我们似乎看到如繁星般晶莹剔透的葡萄。她在葡萄园中穿梭,欣喜地指点??忽然她移近,一个后抬腿跳步,手一上一下摘了一串“葡萄”,放进嘴里,只见她皱紧眉头,闭上双眼,抚脸摇头,形象表现出那葡萄的酸,让人感同身受。少女在园中不断旋转快速地采摘着葡萄,或在数圈旋转后忽做一个侧旁软下腰。鼓手在一旁禁不住嘴馋,他追逐着少女,时而二步一跪,时而单跪;而少女挑眉、

动脖,边单手绕腕,欲给鼓手葡萄而不舍,最终还是调皮地放人自己口中,这次可是粒甜的,少女露出开心的笑容。随着轻缓的鼓点,她一边动脖,一边或“托帽式”或“夏克”,加上柔腕,尽情体现了她心中的喜悦。

口第三部分:鼓点由慢转快,舞者的步点也随之急促,情绪更加热烈,引出舞蹈的高潮部分。舞者先以左右夏克接快速弓步托帽式,绕着鼓手绕圆平转二圈,紧接以单弓上盘手快速原地旋转变换手位。此时鼓点更加密集,在左右夏克之后,鼓声戛然而止,舞者的姿态定在昂首挺胸立腰的托帽式的造型上。这精彩的旋转与亮点再次强化了主题,形象地表现出少女丰收后的喜悦和自豪感。 【作品赏析】

口该舞蹈成功之处,首先是编导撷取维吾尔族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生活体验“摘葡萄”为素材,成功地把切身的生活感受转化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舞蹈艺术作品。女演员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特别是“吃葡萄”一节,吃甜的葡萄,让观众感到如饮佳酿,有花间微,的感觉;而表演吃酸葡萄时.又教观众酸掉了牙,真是精彩无比。

口其二,舞蹈动作的编排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发挥了维吾尔族舞蹈以脚为核心的特点.并让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与面部的“眉目传情”协调一致,以此表情达意。同时还选用了该民族典型的下腰和旅转枝巧。

如女演员望着累累硕果时.软中有硬、硬中带软的下腰,和紧接的连续旋转二+多圈后突然刹住的动作设计,为维吾尔族舞蹈增添了新的活力。

口其三,编导紧紧抓住维吾尔族舞蹈和音乐紧密结合的形式特点,选用了维吾尔族的主要乐器“手鼓”来伴奏,为舞蹈人物胜格的塑造和表情达意起到了烘托作用。如在舞蹈一开始根据舞蹈中端庄、稳重、挺拔的体态动作及欢快的旋转动作,手鼓以“奇可提麦”节奏与激烈欢快的鼓点节奏伴奏。节奏独特的鼓点与舞者稳重、挺拔的横晃、绕腕点步等动作融为一体,使舞蹈在一开始就把观众带进那素有“葡萄之乡”美誉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同时,手鼓音乐为舞蹈表演提供了内在节奏依据。如在舞蹈第二段中,慢板抒情的“赛乃姆”节奏逐渐加快为热烈奔放的快中板“赛乃姆”节奏,为舞蹈演员表现少女在丰收果园里的喜悦心情提供了节奏依据。另外,手鼓者既为伴巍,又作为表演者,这也是编导的独特之处。 口《摘葡萄》之所以能荣获第七届“世青节”金质奖除了以上成功之处外,更重要的是与阿依吐拉神形兼备的精湛的表演分不开。阿依吐拉以她高超的舞蹈技巧、鲜明的舞蹈造型和强烈多变的节奏形成了自己热情豪放而又细腻柔美的风格。有幸目睹过她表演《摘葡萄》舞的人,都难以忘记她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和活力—她时而如疾风旋舞,紧扣观众的心弦;忽而戛然伫立,如一座灵秀的雕像;她轻柔而又不失刚韧的一些细小的动作,都犹如水波荡漾,清风徐拂。因此国内观众赞她是“天山脚下的一朵金花”,国外观众则把她和朝鲜族舞蹈家崔美善、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并称为“东方三绝”。

《角.兹晨曲》

【背景资料】

口80年代阿依吐拉回到自己的故乡新疆库车千佛洞调查采风。面对着那几百个洞窟里的古代龟兹壁画中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对故乡人民的深情,她成功地创作了《龟兹晨曲》。

【作品描述】

口舞蹈由引子、开端、发展、过渡、高潮、尾声组成。

口引子部分。幕启,舞台的圆桌上,侧躺着一位容颜端丽、神情优雅的仙女,她周围衬以积云屯屯,人和物和谐相应,一派恬静,散发着明媚宁静的美。一阵美丽的笛声唤醒了仙女。她轻轻移动身姿,一手撑桌,一手以秀丽的手托摸着脸庞,接着单腿跪双手一高一平地柔腕,以柔软的“跪下腰”慢慢立起,再以手臂手型变化的姿态和优美造型,表现出“极乐世界”里的曲眉丰肌、浓丽多姿的菩萨的美丽姿态。 口紧接着舞蹈进人开端部分。她腰、臀部向右扭动,时而双手在中合掌位,时而上下合掌位,时而侧托掌手位,时而双平托手位,时而反弹手位,动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加之眼神的柔婉妩媚,再现了千佛洞神态生动、造型迥异的仙女形象。 口发展部分。音乐转成中快板,旋律欢快热烈,富有生气。舞蹈在前一段以造型为主的基础上,加进脚步的变化以及如同阿拉伯舞蹈中的胯臀的揉动,使舞蹈动作更加妩媚、俏丽,色彩更加明丽、开朗。接着以一段节奏鲜明的鼓点过渡,它为舞蹈进人高潮部分作了铺垫。

口随着欢快的快板,舞蹈进人高潮。这时舞者腰胯扭动幅度增大,手的姿势更加丰富,时而“小立花”高举,时而碎步徐徐流动??逐渐地,舞蹈者开始了令人眩目的旋转,从原地快速旋转起,接着顺小圆桌连转四遍,再回原地变换姿态,快转十数圈。当观众为之喝彩时,音乐和动作戛然静止,舞者犹如鹰集回旋迎风,骤然伫立在昂首挺胸立腰的“顺风旗”舞姿的造型上。

口舞蹈尾声趋于宁静、安详,舞者缓缓跪下,以柔美的手姿、“软下腰”、侧卧造型和音乐一起有机地融合在一幅“龟兹仙女”的画面中,使人们为之陶然心醉。

【作品赏析】

口作品在舞蹈上的贡献是,以舞蹈形式,经过艰苦的再创造,使千佛洞龟兹壁画静止的“亮相式”舞姿重新获得了生命和姿态。如何使静止的舞姿复活,这是对一个编导创作能力的考验。编导阿依吐拉将龟兹壁画造型的曲线、出胯、扭腰、手势丰富、头颈别致、眼神灵活、表情妩媚等特点,与现代维吾尔族舞蹈的膝微颤、头部的移摇挑、手的绕腕、移颈以及强调在动态中的造型美和旋转、下腰技巧等,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借用库车传统的桌子舞形式,生动再现了龟兹壁画仙女的优美造型。这一创造,使《龟兹晨曲》不仅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增添了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传统的自豪感。

口维吾尔族演员迪丽那尔·阿布都拉的表演也很成功。她的一招一式,一擎一笑,恰到好处,活脱脱一个敦煌彩塑的倩影。尤其是最后顺着约一米宽的圆桌的快速旋转,足见演员轻盈的身躯以及优秀的控制力和平衡能力。

(1)眼神

(2)动作:其动作的幅度、密度和力度。

然而,舞蹈表演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把经过美化

与凝练的舞蹈动作通过情感转换而出的,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与外”,情感是舞蹈的核心本质,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家通过特定的生活内容,凝聚情感,并借以肢体语言抒发情怀,进而将无形的情感转化为鲜活的舞蹈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者身临其境,得到艺术的熏陶与震撼,从而与舞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笔者认为舞蹈情感,是随着舞蹈起承转合的发展而变化的,舞蹈所表现的诸要素都是围绕着“情感”而展开的,包括舞蹈动作的大小、节奏的快慢、动作力度的强弱等等,都显示了不同的情感内涵

我们不但要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有一种毫无负担的感觉,一切动作造型都要在轻巧飘逸、优美柔顺的氛围中完成,还要让观众深深地体会到动作造型之间抒发的情感蕴 而不被动作所影响。因此我们在情感的交流和动作的配合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3)模仿

维族舞蹈是风情万种激情四射的一个舞种,不仅让舞者自身

能够充满激情,也能使欣赏者感受到舞蹈浓厚的气氛。花哨多姿

是维族舞蹈的象征,但是在表演中如果只是局限于花哨百变的肢

体语言和华丽的外表让舞蹈产生美感是不充实的,千姿百态的造

型和技术技巧固然重要但只注重于此也会使舞蹈枯燥乏味。真正

要体现的是自我内心情感的突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认为眼

神的表现是任何手法以及肢体都不可替代的,它的表现力能把思

想感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巧妙灵活地运用眼神来传

情达意,才能使舞蹈赋有生机和活力。因此,我觉得眼神在维族

舞蹈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

“神韵”是艺术高度的一种境界。“神韵”则可以通过舞

蹈中眼神的艺术表达形式去结合舞蹈的各种形体语言让观众去认

识舞蹈中的神韵,去感受舞蹈中最精华的东西。而且只有把握住

了这种“神”和“形”才更有生命力。“心意”或“神”正是舞

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而神是最重要的,同样也是最直观的表

现手法。它的真实涵义是指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

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纯功地去完成动作。跳维族舞十分讲究

眼部的传神,通过眼睛展现七情六欲,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内心世

界。如果眼睛没有任何的内容,心中的感觉也就十分缺乏,那就

算再优美的舞姿也不能打动观众,所谓的心领神会就是如此。眼

神的训练在维族舞蹈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训练中,每

一处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培养锻炼神韵的过程,神

韵常常是通过眼神的表现手法而体现出来的。因而我们说人体动

作中的神韵并不是虚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着主导支配作

用的艺术灵魂。唯有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才能通过

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

四、总结

舞蹈不仅能陶冶人的身心,舞蹈更能扩大人的眼界与见识,

我们每一次民族舞的学习,就好像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舞蹈

不善于表现叙事和生活、劳动的过程,更不善于平铺直叙。而舞

蹈要求在生活中抓住和寻求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炼的、最

动人的、最优美的思想感情之处,然后进行加工、创造、提炼出

舞蹈形象。而舞蹈中优美的音乐、舞美和舞姿只有在相应的“眼

神”中才能达到艺术的升华和超生活的境界。然而,我们未能

达到这种水平,舞蹈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美的象征,如何去理

解,如何用眼睛表现情感,如何做到眉目传情,就要靠我们不断

的去摸索探究。

众所周知,舞蹈又是一门动作性和技巧性特强

的表演艺术。

(1)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姿态造型。

(2)熟练地控制动作的流动变化。

(3)细腻地处理节奏的起伏跌宕。

(4)鲜明地表现人物性格的神情风貌。

(5)使舞蹈更具有灵性。

二、分析维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1)体态特点:头、肩、胸、腰、眼神

(2)动侓特点:微颤

(3)动作特点:三步一抬头、揉腕、打响指、移劲、

(4)技术技巧特点:转与翻身、闪侧腰

几种动律体现在如下特点: 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符点。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其次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前三步),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赛乃姆舞蹈风格特点,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

篇二:zu-140308E“旋转的绽放”——论维族舞蹈《旋旋旋》中旋转的编创方式

“旋转的绽放”——论维族舞蹈《旋旋旋》中旋转的

编创方式

舞蹈学XX 2009级 B090801000

【内容摘要】维吾尔族是我国的一个“歌舞民族”。在维族舞蹈中,旋转是表现力最强、最有特色的动作。快速而强劲的旋转,会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维族舞蹈《旋旋旋》恰好利用这一优点,其主题动作就是快速有节奏的旋转。本文主要围绕维族舞蹈《旋旋旋》中的旋转,来探讨这一作品的创作特点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 维族舞蹈 旋转 编创方式 舞蹈教育

引言

旋转是舞蹈表演中主要技艺之一,是人体复杂的运动形式,具有很高的难度。它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技与艺巧妙结合的表演手段,所 以能否掌握好旋转,是衡量演员水平的标准之一。在舞蹈中,旋转品类繁多,形式各异,基本上分为两大类:横向转和竖向转。对于旋转的运用,有些少数民族舞蹈表现得非常巧妙与突出,如朝鲜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等。其中又以维吾尔族(简称维族)舞蹈最为擅长,运用得最为广泛。几乎所有的族舞蹈中都会出现旋转,而且形式多样。较显著的是快速、多姿、戛然而止的旋转特点。大部分维族人民居住在被誉为“歌舞之乡”的新疆,显然这里的人民对歌舞的喜好根深蒂固,每逢婚礼,各种庆典,亲朋好友聚会,甚至于家庭消遣娱乐都会有歌舞形式出现。当他们还不足以将自己超乎寻常的情感表达出来时,于是便表演各种快速、高难的旋转技巧来宣泄内心强烈的感情,以此尽兴。这种特殊舞蹈形式的背后自然有着深厚的文化沉积。

舞蹈《旋旋旋》作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维族舞蹈作品之一,蕴含了丰富的维族舞蹈元素,其中多变的队形、舞蹈演员柔软但强劲的腰功以及快速旋转、动脖、翻腕子、弹手指等一系列维族舞蹈标志性的动作将维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能明确感受到维族舞蹈的鲜明民族特点和维吾尔族姑娘的热情大方,从而达到舞蹈作品与观众交流的目的。笔者在看过维族舞蹈《旋旋旋》之后,对这部作品中旋转的运用、编排有很大的感悟。笔者想通过这部作品中旋转的独特编创方式,提升对舞蹈动作、编排的深入理解,对于今后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广泛意义。

一、舞蹈作品《旋旋旋》简述

维族舞蹈作品《旋旋旋》中,舞蹈演员共有十八人,是一个女子群舞。人数

的优势,使整个舞蹈内容更加丰富。因为演员通过不同的造型和队形的变化,使每一个舞蹈画面都非常优美。维族舞蹈《旋旋旋》主题动作显而易见,就是以快速有节奏的旋转,同时伴随舞蹈演员优美多姿的腰功所做出的一系列串连动作为主要动作。这一系列诸如:旋转、动脖、弹指、点地等动作,都是维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舞蹈作品《旋旋旋》中的主题动作旋转快速、优美多姿,而且伴随音乐能够嘎然而止,体现下舞蹈演员舞蹈功底深厚,也反映了维族舞蹈的技术性非常的高。在其他维族舞蹈作品中,都有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作为舞蹈的亮点动作,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

二、舞蹈作品《旋旋旋》中的旋转

(一)风格特征

在舞蹈《旋旋旋》这部作品中,伴奏音乐的选择与舞蹈演员的动作表达可以说是配合的天衣无缝,每一个踏步,每一次旋转都在音乐节奏的范围之内,音乐与舞蹈的协调是这个作品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维族舞蹈《旋旋旋》是以其演员良好的舞蹈功底为基础,向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变、热情活泼的维族舞蹈文化。这个作品的创造基础,正是维吾尔族的文化底蕴。在新疆地区,南北地域的差异也使得文化具有多样性,从来带动了文艺范围内风格不一的舞蹈艺术的发展。在每一部优秀的维族舞蹈作品中,都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向观众表达了维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舞蹈《旋旋旋》中,自始至终都能看到舞蹈演员所传达的情感以及舞蹈动作及音乐中流淌出的浓郁的维族地域特色。

(二)技巧特征

《旋旋旋》中,主题动作就是快速有节奏的旋转。包括原地转和行进转两大类,有点地转,平转等。在维族舞蹈旋转的动作中,大部分形式 “旋转”这个技巧是在动力脚推地时的旋转都是要以推地为基础的。在维族舞蹈中,以一定的力作用于支撑点,同时支撑点也反作用给动力脚一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是朝着预定旋转的方向并且作用于支撑腿。在推地的过程中要同时把身体的重心移到主力腿上,以便主力腿支撑旋转,同时把转动传给脊椎,从而才构成了围绕旋转轴的旋转运动。这一个旋转技巧中同时也包含了体态当中直立向上的美感。同时“挥臂”“甩头”“定睛”等细节性的动作也是构成完美旋转技巧必不可少的动作。

维族舞蹈多以快速旋转推向高潮,旋转要求快速并不断变化舞姿造型,并且在快速的旋转中戛然而止,是一项高难度的舞蹈技巧。旋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舞蹈,要求启动“快而强劲”,停止要“骤然而稳健”。众所周知,维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民族。其舞蹈的表现也富有激情,时常可即兴发挥,对于旋转的运用也自然灵活。因此,旋转在维族舞蹈中可独立使用,也可起衔接作用。如大蹉步下腰转接踮脚双手上托式亮相;快速点转接双腿跪地板腰亮相等。维族

舞蹈中只要有“跪”的技巧出现,就多用“转”来衔接,两个动作交替使用,讲究“转”的快速完成和跪步造型的停顿,抓住了运动中的快速旋转与舞姿造型的动静对比特点,从中体现了维族舞蹈旋转中戛然而止的风格特点。维族舞蹈中旋转的作用宣泄人物情感。维族舞蹈中喜悦欢快主题的作品居多。

在舞蹈《旋旋旋》中,除了演员快速有力、节奏性强的旋转技巧以外,还有柔软的腰功所创造的优美舞蹈动作。维族舞蹈继承了西域舞蹈舞姿轻盈、腰部柔软的特点。腰功中运用最常见的是侧闪腰,另外,还有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都别具特色。维吾尔族的柔软下腰有快慢之分,如著名维吾尔族舞蹈家阿依吐拉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动脖子下腰,像雕塑似的,弯下去很软,起来时却韧性十足,柔肩、手腕、腿等的巧妙配合与变化。在维族舞蹈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具有维族标志性特点的动作。其中维族舞蹈中的移颈配合眼神的动作技巧风趣,就是是维族舞蹈的典型动作之一,同时维族舞蹈音乐富有强烈的律动感,在舞蹈中配合打响指,更为舞蹈增加了风趣活泼的特点。维族舞蹈动作擅长运用头部和手腕。通过移颈、头部的摇、挑和手部的翻腕、绕腕、击腕等丰富多变的动作,特别是“先正看而后低首闭目”的眉眼运用,不仅表现维族舞蹈的丰富多彩的特点,也抒发出舞蹈演员愉快的感情,很是动人。

三、舞蹈作品中旋转的编创技巧

旋转对于很多舞者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不过,理论上的东西,总是抽象的,我们只有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以后,再进行练习,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旋转的动作要领。舞蹈中旋转的编创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旋转时,步子不要大,步子大了会影响速度;第二,眼睛盯住前方的一个目标,留住头让身体先转,头部在身体基本上全部转完后再瞬间转头部;第三,两腿不能弯曲,而且是向上通过身体往上拉伸的; 第四,椎骨一定要与地面垂直,决不能弯曲;第五,要用两只脚掌旋转,决不能用脚跟;第六,旋转360度后,立刻把脚打开,重心保持在两脚之间。

旋转动作中存在问题最多的表现主要有:第一,旋转的时候,身体动作不协调,上下身脱节,没有整体感。第二,旋转的没有节奏感,一旋转就会脱离音乐的节奏,更别谈与音乐情绪的配合了。第三,旋转的时候,重心不稳,摇摇晃晃的,想摔倒。第四,旋转的时候,迷失了方向,结束的时候,找不到舞伴的位置了。第五,转的速度慢,跟不上音乐节奏。针对以上问题,所应采取的解决方案为:第一,身体协调感可通过其他健身的身体塑形,例如:游泳。第二,配合音乐的节奏,建议大家多听SALSA音乐,然后琢磨它的鼓点,想像在那个点上开始旋转,久而久之,自然天成。第三,旋转时的要领,发力点是在上半身,很多人旋转的时候,上半身没有动作,全靠腿的力量旋转,动作要领不对,转的吃力

不说,有的甚至腿转,而身体不转,导致身体和腿别劲,腿和自己的身体打起架来了。旋转的要领是用身体转,重心转,带动腿的旋转,而不是用腿来带身体转。身体带腿旋转的要领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比如,向右转,在转之前,你的上半身(腰以上)抢先向左转一个角度,然后,这时,借助身体扭转产生的反弹之力开始向右转,这样在身体的带动下,整个身体向右转的时候,就非常的轻松,省力了。

四、维族舞蹈《旋旋旋》中的旋转编创方式的审美特征

(一)通过维族舞蹈中的旋转了解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它的舞蹈生动、优美、潇洒、活泼,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和大与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旋转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独特风格韵味。维吾尔族舞蹈中的旋转不同于一般,它是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特色,它具有在流动中快速的旋转,戛然停止在舞姿上,犹如鹰隼迎风回旋的特点,反应出了伊斯兰宗教的信仰。

(二)运用维族舞蹈中的旋转体现人物的情感表达

运用维吾尔族舞蹈中的旋转体现人物的情感,表达维吾尔族人民本生的表情和情感就很丰富,在舞蹈的过程中,他们会按照事物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剧情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以各式各样的旋转来营造出不同情感色彩的舞蹈场面。《旋旋旋》舞蹈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旋转来体现这一作用。

(三)运用维族舞蹈中的旋转营造氛围,体现舞台呈现及效果

运用维吾尔族舞蹈中的旋转营造氛围,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旋转的出现,增加了喜剧的气氛,丰富了舞蹈的色彩,加深了生活气息,成为维吾尔族舞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旋转具有更加凝结、概括、集中的特点,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思想状态。例如舞蹈一开始就是以欢快的节奏出现,舞者做出一连串的高难度旋转技巧;中间部分主要是情感的表达更为突出,这里的旋转主要是体现了情感,营造气氛,接着又通过快速的旋转作为转折,使氛围又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整个舞蹈就是在这样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结束的。

四、结语

舞蹈《旋旋旋》节奏鲜明,动作大气,干净利落,具有明显的维族舞蹈风格。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维族舞蹈《旋旋旋》这个作品包含了维族舞蹈中鲜明的特色,能更好的让人们了解维族文化、民族习性以及宗教信仰;整个作品中的旋转也编排的恰到好处,通过各种各样的舞姿旋转、旋转的叠加,让整部作品精彩之至。作为一个学舞蹈编导的学生,通过这部作品中旋转的独特编创方式,让笔者能够清楚的

认识到,要想编创出好的作品,要先了解其文化背景、风俗习性、宗教信仰,有了一定了解,才能抓住整部作品中的关键,以至于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王宁,《舞蹈的旋转与旋转的舞蹈》,大舞台,2006,2:88。

[4]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5]盛 群,《论维族舞蹈特征与审美》.新校园学习,2012,2:46。

[6] 臧慧,《浅论维吾尔族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神州,2009,2:30。

[7]赵丹,《春来风景异——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当代性》.艺苑,2013,5:24-25。

[8] 张可存,《浅谈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戏剧之家,2013,1:52。

篇三:扇舞丹青观后感 舞蹈

舞蹈观后感

——《扇舞丹青》有感

周五的舞蹈课上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七段有关舞蹈的视频,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其中一个叫做《扇舞丹青》的作品。或许是原本学过古筝的关系,当视频音乐一放出来时,我感慨万千,这首《高山流水》我弹奏过不下百遍,说起古筝就会想到此曲,就如同说起琵琶会想到《十面埋伏》;说起二胡会想到《二泉映月》一样,《高山流水》在古筝演奏曲目中可谓赫赫有名。我第一次在舞蹈中直观的感受到了肢体的美,领略到了舞蹈赋予人高尚的气质,让我产生一种向往的感觉。后来,我还看了很多有关此舞蹈的视频,发现舞蹈还伴有美妙古典的音乐,配有漂亮的服装,精湛的表演艺术。但最重要的是舞蹈演员的舞姿一点一顿都抓住了这首曲目的顿挫,无论是悠扬轻灵的摇指、还是激昂霸气的刮奏,舞蹈演员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仿佛舞蹈演员手中的折扇就是古筝一般。

课后我又去网上找了相关的视频,发现另外一个版本,同样的舞蹈动作,但背景不再是舞台摆设或者是表演幕布,而是采用了最具淡雅特色的中国水墨画,或山水,或竹、荷、菊、梅,或前景,或后景,或以实景道具拍摄,或以特技图像处理,布置出了一个意境呼之欲出的舞蹈场景。用这种形式的表现手法更加符合了这支舞蹈的名字——丹青。丹青写意优美精致,凌波的水莲迎风一动,画面中的舞者好似莲花心中的一点。舞者将传统的扇舞与书画艺术自然流畅地结合在一起。和着揉弦之音,舞者穿行在浩瀚烟波云水之间,扇子如同有生命般,将此时的意境延生开去。我的目光中,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 书法艺术的神韵美,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作品通过表演者 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的舞台空 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体态形象,将古 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 熔于一炉,在情景交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中达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了一种恬静、雅致、高远的意境。

当古筝的演奏进入快板,如同水流迸出,是古曲“高山流水”的高潮阶段,背景出现轻描淡画的花儿,舞者将扇子迅速地开合,在手中回旋,舞姿随着节奏一气呵成,扇子象彩蝶一样随着画中的舞者上下翻飞在菊花丛中,舞者与扇子融为一体,整段舞蹈酣畅淋漓。在若隐若现的画面里,随着快拨连弹的古筝节奏,舞者不是单纯在用肢体表现这份美,看得出她很用心的去感受音乐,扇子在她的手中具有了灵性和韵味,那一刻舞蹈、音乐、绘画融为一体。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我在网上了解过这位舞者的资料。舞舞蹈演员叫王亚彬,她跳的除了《扇舞丹青》比较有名气,还有一个大众熟知的,在2003年与张艺谋导演合作担当电影《十面埋伏》舞蹈设计及舞蹈替身工作。古典舞是这位舞蹈演员的长处。她将原版的《扇舞丹青》加入自己的改变和加工,赋予了这支舞蹈第二次的生命。《扇舞丹青》 给观众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在喧闹的生活中那独存的一份清 静与安宁。我们发现此时的表演者的舞蹈已不再是单单的表演,她已经将整个身心都融入到音乐中,每一次的扭转,每一次的摆扇,每一 个舞步都是表演者王亚彬在音乐的包容下的不自然的流露。她集形、神于一体,向人们传达着我国的古典舞的没力和书法神韵,让我们领 略到中国传统舞蹈以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舞姿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精 神:“以神领形,以形传

神。”古典舞、扇子、书法、笔墨丹青融于王亚彬这位舞蹈灵魂身上,正如天人合一一样感动着每一个心灵,不得不令人兴叹。

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方面在视频中看到的专业舞蹈演员的舞姿,十分欣赏。可是作为一个幼教专业的学生,平时排舞的时候会借鉴一些相关的舞蹈视频,却发现自己因为没有专业的舞蹈知识,无法理解动作中的意境。或者就是舞蹈基础不够,比如:下腰下不去、柔软度不够、动作记不住,概括起来就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自己跳出来,那种视频中的味道走的七七八八。一边无奈,一遍又无法改变,想将动作改变的更加适合我们这种“半桶水”的人,可是却没有能力改编舞蹈动作的能力。当一群“半桶水”,可能有些还没有“半桶水”排舞时,想的动作无法达到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tz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