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应用1-5

更新时间:2023-10-05 12: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外教育简史应用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应用:分析“六艺”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那些积极的借鉴意义。

夏、商、西周的学校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的教学科目,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化的课程设置结构—“六艺”。 “六艺”教育对后世形成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重视礼乐教育。

礼乐教育一直列于课程之首位。西周统治者在课程设置上重视礼乐教育。即便是射御两科也逐渐与礼乐教育相关联,要求射御尊礼,合乎礼节。周公创制了“礼射”制度,以表祭祀之敬,君臣之礼,长幼之序。这种思想为孔子所继承,对后世的课程设置坚持以礼乐教育为核心并逐渐走向人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文武兼备、知能兼求。

“六艺”教育之中,礼、乐、书、数之教为文,射御为武,故六艺教育是典型的文武兼备的教育。

六艺教育是一种非偏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尤其是“数”的教育,属于理科范畴,实为后世科技教育之源。

汉以后的专科教育,不管是唐的医学、律学、算学,还是宋胡瑗的治事斋、清颜元的艺能斋都是以产生于殷周,发扬于孔子的“六艺之教”为依托的。 六艺教育是中国古代课程改革中的旗帜。

具体来说,它的意义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生活的艺术改造现代技术化的生活。 2.以善统美,以美启善。

3.实现功利与审美、肉体与精神的统一。 4.实现欣赏与创造在审美中的统一。

中国古代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还有很多,我们只有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才能有效地救时之偏,从而推动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官学兴衰与私学兴起的发展

应用:简析私学兴起的作用与意义。

答: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直接的因素。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私学是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的开端。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人才,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了促进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有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是的新纪元。

(二)儒家教育思想

应用:(1)如何评价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总结: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将道德教育居于重要地位,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

基础,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以定的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2)比较孟荀教育作用论的异同。

同:两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孟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与荀子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两者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的“五经”和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异: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作用在于“求放心”,即找回散失的本心,发扬天赋的“善端”。

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影响,改造人类与生俱来的恶性。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主张“内发”,荀子倾向“外铄”,孟子唯心主义倾向较重,荀子强调学要落到实践上,具唯物主义思想。

(三)墨家的教育思想

应用:墨家学派的教育教学思想与儒家的异同。

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彻底。提出了著名的“染丝说”,论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 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由于“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内容:除了以“兼爱”

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墨子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墨家的自然科学额有很高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其中以光学最为出色的部分。教育内容论中,还包括“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即思维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墨子教育内容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四) 《礼记》的教育思想

应用:分析和评价《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1.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许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指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5.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达。

6.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第三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

应用:秦朝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对其作出简要分析和评价 秦朝奉行法家教育思想及维护集权统一的文教政策。 (二)汉朝的教育

应用:(1)汉朝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对其作出简要分析和评价。 汉代确立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师法代替自由的讲学,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以沾据古训代替了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便是独尊儒术政策给教育的重大影响。

(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应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的合理与不合理观点分析,对于今天教育教学的启发意义。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唐的文教政策

应用:(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分析并进行评价。 隋唐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兼佛重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tr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