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2:52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资料大全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暴君隋炀帝与隋朝的灭亡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

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

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选题角度: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文的两段材料反映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两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两段材料后,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就其中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

先,要分别弄清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态度)。其次,从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人力、物力的关系;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思考胡曾或皮日休为什么对隋朝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或肯定态度的理由。

(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实力是不宜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以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上项大的工程都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习题精选

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参考答案: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多,如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隋炀帝下江都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而又奢侈的皇帝。

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准备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他下令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

这项工程规模十分浩大,每月征调二百多万个民夫,从江南运送奇材异石。为了从江西运一根大木柱,就需要两千人拉,运到洛阳需要几十万个工。很多民夫被活活地累死了。隋炀帝下令在洛阳的西郊修建一个大花园,叫做“西苑”。西苑周围有二百多里,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修建亭台楼阁,非常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拆流入海内。沿着水渠修建了十六个院,每院有一个妃子主管。院内建筑十分华丽。为了使隋炀帝高兴,想尽办法把西苑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宫院里的树叶凋落,要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隋炀帝所到宫院,池沼上的冰都得赶快凿掉,用彩绫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水面上。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皇帝观赏、打猎。夜里,隋炀帝经常带着几千宫女到西苑游玩,一边奏乐,一边喝酒赏月。

这年三月,西苑工程刚刚结束,隋炀南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活跃南北物资的交流,又征调一百多万民夫,开始挖掘大运河。首先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起洛阳的西苑,东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沟通洛水、黄河、淮河,然后,接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通向长江。这一段工程在当年的秋天完工。运河水面宽四十步,河的两岸是大道,道的两旁栽种着榆树和柳树,从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两千多里,树木成荫。在运河岸上,每两驿(驿站,中途休息的地方)设置一座斋宫,供皇帝休息使用。从洛阳到江都共设置斋官四十多座。

接着,大运河又向南北两头延伸。向北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直到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引长江水到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前后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一条长四五千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河的大运河,便全部挖成了。

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运河两岸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

但是,大运河是用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开成的。这项巨大的工程大约用了一亿五千万个工,当时全国只有八百九十万户,平均每户要出将近二十个工。开通济渠的一百多万民夫,死掉了三分之二。

运河挖成了,隋炀帝派去验收的人,把一丈二尺长的铁脚木鹅,从上游放下,如果木鹅停住,就说是水浅。在运河的一段中,木鹅停了一百多处。隋炀帝竟下令将负责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夫五万人全都捆住手脚,活埋在水浅处的岸上。 运河还没有修完,隋炀帝已经派人造好了许多大船。公元605年秋天,他带着大批随从,乘坐这些船到江都游玩。隋炀帝坐的船叫龙舟,长二百尺,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一百六十间房,都装饰着金、玉,下层是宦官内侍住的地方。挽船的人叫殿脚,龙舟有殿脚一千零八十人。皇后坐的船有殿脚九百人。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纤

夫共有八万多人。这支浩浩荡荡的部队,在运河中船头接船尾,前后长二百多里。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热闹非凡。隋炀帝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很多人弄得倾家荡产。珍贵美味的食品多得吃不完,开船的时候,就挖坑埋掉。

在江都刚住了四个月,隋炀帝又要回洛阳。这一次从陆路回来。于是,又要置办车马仪仗,又要制作百官仪服。各州各县都得贡献羽毛。老百姓遍地设网捕捉禽兽,也凑不够数,只好高价去买。买一只野鸡尾就要花十匹绢的代价。 以后,隋炀帝又两次巡游江都。他每巡游一次,沿途的老百姓就遭一次殃。而许多官吏却因为拼命搜刮百姓,向皇帝献厚礼,升官晋爵,发了大财。 隋炀帝最后一次下江都,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全国不断燃烧起农民起义的烈火。一天夜里,大业殿起火,隋炀帝惊慌万分,以为起义军打进来了,急忙逃入西苑,藏在草丛中,直到火灭以后,才敢出来。夜里睡觉,经常吓醒,要几个宫女摇抚着他,才能睡着。因为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比较少,隋炀帝又想到江都去。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新龙舟造好了,他急忙下令出发。大臣们都不同意隋炀帝离开洛阳。有的官员上书劝阻他,竟被他处死。船队走到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又有一个小官上表请求回京,隋炀帝杀了这个小官,继续前行。到梁郡(今河南省开封市)有人拦路上书说:“你如果真去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隋炀帝又把这人杀死。他对官吏们的进谏一概不听,决心去江都享乐。

到了江都,隋炀帝生活更加荒淫奢侈,每天大吃大喝,杯不离口。在农民起义的强大声势下,他坐卧不安,有时候在梦中也惊呼狂叫起来。有一次,他对着镜子说:“好头颈,不知该谁来砍它?”荒淫残暴的隋炀帝,已经预感到他的末日快要来临了。

李密

李密(582~619),字法主,长安人,出身贵族。曾祖及祖父为北朝显贵,父为隋柱国、蒲山郡公。密袭父爵,为侍从官。大业初年,称病自免官,闭户读书。杨玄感反,李密往投为谋主。后玄感败,李密逃亡。时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已活动于河南东部郑州、商丘一带。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投瓦岗军。瓦岗军首领翟让派李密游说河南地区武装势力归附瓦岗军,颇有成效。李密又献策,劝翟让迎击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将张须陀军,瓦岗军大败隋军,声威渐盛。李密立了大功,翟让便命他统率一部分瓦岗军。李密又建议袭取兴洛(洛口)仓,开仓赈济贫民,由是起事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三年初(617年),李密获准建立由他直接领导的“蒲山公营”。这时李密在瓦岗军中已很有威信,翟让乃推李密为魏公,置魏公府和行军元帅府。这时瓦岗军占领了洛口、回洛仓,逼近东都。十一月,李密与翟让的矛盾斗争终于表面化,并发生火并。李密借口置酒招待翟让等饮宴,席间杀了翟让及其亲信,取得了瓦岗军的领导大权。但此后瓦岗军在与洛阳隋军相峙的战斗中屡屡失利,力量大减。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宇文化及等杀炀帝,并率众十余万西归。洛阳的越王侗招抚李密,使李密讨化及。两军在黎阳附近激战,化及败走,李密军也损失严重。这时王世充在洛阳又发动政变,挟

制朝政,乘势袭击瓦岗军。李密大败西走,无处可归,只得率余众降唐李渊。十四年底,李密叛唐,袭据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又南入熊耳山,最终为唐兵所杀,年仅三十七岁。

破镜重圆

陈朝末年,政治腐败,人心惶恐。北方的隋朝,积极准备消灭陈朝,吞并江南。其时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眼见陈朝危在旦夕,时局危急,便对妻子陈氏(后主陈叔宝之妹乐昌公主)说:“国破家亡,势所难免。一旦夫妻离散,若没信物,又何处相认!”于是他便把一面铜镜,破为两半。自留一半,另一半则给妻子。并相约说:“若他日离散,就于正月十五日,到京城市集卖镜相逢。”不久,陈朝为隋所亡。徐德言妻子陈氏被迫纳入隋朝贵族越公杨素家。杨素爱其才华和美貌,对陈氏十分宠幸。虽然如此,陈氏却只心系丈夫徐德言,日夜思念丈夫。另方面,徐德言则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终于到了京城。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徐德言依据诺言,急忙赶到市集寻访妻子。到了市集,徐德言看见一个奴仆拿着半面铜镜,扬言要卖,但要价却高得令人不敢问津。人们都感到可笑。徐德言见状,急忙把卖镜人请到自己的住处,设酒食款待,并说明了自己的身世,又拿出自己的半面铜镜验合,发现果然是妻子的铜镜。徐德言遂题诗着仆人回赠予妻子,诗中云:“照(镜)与人去,照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奴仆回复陈氏后,陈氏痛哭流涕,终日不展欢颜,又不吃不喝。杨素无可奈何,只好着人把徐德言召来,并把妻子还给他。由是“破镜重圆”一词就成为日后人们对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就算历尽艰辛,也可重聚相逢。

隋文帝择储之失

江东俊杰

公元589年正月22日,隋军攻入陈朝国都建康,从而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使分裂数世纪之久的中国再度统一。

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清楚的认识到得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他很注意皇亲国戚的举动,一旦他们犯了法,必定严惩,决不姑息,比如他的三子秦王杨俊仗着自己灭陈有战功,生活逐渐奢侈,日夜寻欢作乐,目无法纪。隋文帝得知后大怒,下令将他禁闭。将军刘升,大臣杨素先后替他向文帝求情,文帝皆不允。后杨俊病死,文帝竟不让人与之立碑。

文帝虽然对皇亲国戚,王子,大臣较严,但他对百姓却很宽厚,他下令制定“隋律”,废除前朝许多残酷刑罚,他还特别重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对于那些提出正确意见的人,即使是批评他的,也照样加以重用,可以说文帝统治下的隋朝初年还是很不错的。

文帝虽说是一个明君,但他也有犯糊涂的时候,按说这也很正常,毕竟哪个皇帝没有犯糊涂的时候呢?可他却在最不该犯糊涂的地方----择储上犯了糊涂,从而断送了他辛苦创立的大隋朝……

杨坚有两个最疼爱的儿子:杨勇和杨广,杨勇为人忠厚,但也很任性,不会弄虚做假。文帝很节俭,杨勇在铠甲上作装饰,文帝见后不悦,告诫他说:“自古以来没有奢侈而统治长久的帝王,你作为储君,更应当以节俭为先,才能奉祖宗庙。”

与杨勇相比,杨广很会“作秀”,他为了得到文帝欢心,就处处投其所好,每当文帝要到他府上来,他就把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姬妾们锁在屋里,只留下几个又老又丑的女人在身边侍候,屏风与帐幕改成绢做的,又故意把乐器上的弦弄断,不让人拂去尘土,摆在显眼的地方。文帝看后自然大悦,认为杨广不好声色。文帝开始喜欢杨广胜过杨勇。杨勇则慢慢失去文帝欢心,又因不听母后独孤氏的话,宠爱元姬,因而也受到独孤后的冷落,他的太子地位越来越不稳固了。 杨广知道文帝信任杨素,他便收买了杨素。杨素入宫侍宴,含蓄地说:“晋王(杨广)孝悌恭顺,很象皇上。”独孤后也说:“你说的对,广儿很孝顺,一到离别时,没一次不哭的,哪像杨勇?”给了杨素很多金银,让他想法废太子,立杨广。一次文帝让杨素去看望太子,杨素故意拖延着不去,以此激怒杨勇,太子果然大怒。杨素乘机向文帝起报:“太子有怨恨之心,恐后变乱,望陛下严加提防。”文帝信以为真,派人监视杨勇。

杨广又收买了太子亲信姬威,让他写表诬陷太子说:“太子经常找人算卦,然后高兴地说,开皇十八年皇上必死,眼看就到了。”文帝大怒,不加严察就下令把杨勇抓了起来。

公元600年,文帝宣布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4年,文帝得了重病,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写信给杨素,询问该如何处理文帝后事,不料杨素的回信被宫人误送给了文帝,文帝大怒,这时文帝的妃子陈夫人哭着跑进来说:“太子无礼!”原来杨广见陈夫人漂亮,趁她换衣服时调戏。文帝气的用头撞床说:“这样的畜生,如何担负大事?独孤误我!”召柳述,元岩,让他们写诏书改立杨勇。谁知杨广和杨素已得消息,带着军队包围了文帝寝宫,假传文帝之命逮捕了柳述,元岩,下令照顾文帝的人都离开,由右庶子张衡负责一切,不久文帝便驾崩了。杨广立刻下令杀了杨勇。一说文帝为杨广所害,但也一种说法就是当时杨广已经掌握了局势,文帝已重病缠身,与外界联系已经中断,杨广实在没必要冒弑父之罪。究竟事实如何,笔者也不敢臆断。 杨广于这一年的7月登基,他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他一登基,本性便暴露了出来,只知纵酒享乐,残暴压榨百姓,不久就把文帝留下的基业败光了,自己也丧命于江都,文帝的子孙也大都在江都之乱中毙命。 隋文帝固然是一代明君,可惜他在选择接班人上只重小节,终于为杨广所欺,身死国灭,而他打下的天下也被李渊父子夺去。文帝死后不到一个世纪,大唐帝

国到达了它的巅峰时期,那是后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自豪的时代。应该说文帝死后那段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确实发展到了它的顶峰时期,历史将机遇给了李唐王朝,如果隋文帝在择储问题上慎重点,他的子孙又很争气,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盛世”会不会成了“大隋盛世”?遍步世界的“唐人街”成了“隋人街”了?历史留给我们的遗憾实在是太多了,隋文帝泉下有知,又当作何感想呢? 资料来源:故乡网

隋文帝依法惩子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立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历史上称为隋文帝。

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杨俊,立过几次战功,被封为秦孝王。他仗着是皇子,又有功劳,便目无法纪,胡作非为,不仅放高利贷盘剥老百姓,甚至派部下直接抢掠,他管辖下的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隋文帝听到一些反映,便派人去调查处理。派去的人只拿杨俊手下一些人做替罪羊,根本不敢动杨俊的一根毫毛。这一来,杨俊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他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并用掠夺的大量钱财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用玉石铺设台阶,把珠宝镶嵌门窗,将高级香料涂抹墙壁。他就在这金碧辉煌、珠光宝气的宫殿里过起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荒淫生活。谁也不敢管他。 杨俊贪恋女色,他的妃子崔氏非常妒恨,便投毒想杀死他,这件事轰动了朝庭。隋文帝对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十分震怒,便把他召回京城,禁闭宫中,并下令撤消他的一切职务。

左武卫将军刘升保奏:“秦孝王只是营造宫室过分了一点,并无大错,还是原谅他吧!”隋文帝说:“这是法律规定的,不能违反。”大将军杨素也求情道:“把法令修改一下,他是皇子,不要处罚这么重。”隋文帝一听便生了气,他坚定地说:“国家的法令,任何人都得遵守。我如果为儿子单独制订一套法律,那我岂不是带头破坏国家的法令?当年周公平定叛乱,把武王的亲兄弟也杀了。我怎能徇私枉法呢?”

隋文帝没有答应将军和大臣的请求,坚持依法惩处了胡作非为的儿子,在朝野上下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统一不久的国家安定发挥了作用。

教案示例

课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型 新学校 授 年级书册 七年级版本信北师大 下 息 班级 授课教 师

课 教学知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目标 识目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标 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力目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标 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感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目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标 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分析 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贞观新政 重点 教学对唐太宗的评价 难点 学情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分析 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重“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方法 点观新政”的主要措施。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突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破 能力。 难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点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突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破 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教辅计算机辅助教学 手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控点 教 教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打开教材,看本课的1分钟 学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课题 学 导的“治世”。今天我们学习 入 过 师:(多媒体演示课题)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程 讲教师演示第一目:唐朝的建立 观察图片,思考,回2~5分钟 授答问题 新(演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课 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看哪个学生猜得有快又准。 1、这座墓在南方地区 2、它位于古城扬州 3、它的主人死于非命 4、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 5、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 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请大家看带着问题进行阅读,5~8分钟 教材第8页正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思考,回答问题 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演示唐高祖李渊像)这是谁? 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玩同样的游戏: 1、他原是隋朝太原留守。 2、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他也乘机起学生看图,思考,回9~11分钟 答问题 兵。 3、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重新统一了全国。 4、他被自己的儿子逼迫禅位,而这个儿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5、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 多媒体展示: 1、唐朝的建立者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 A、581年 B、589年 C、617年 D、618年 3、唐朝的首都是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东京 (演示唐太宗李世民像)这是谁?(如果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2~16分需要游戏,方法同上) 钟 朗读,思考问题,可展示: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适当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8正文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李世民有战功,但又杀死自己的亲兄弟,迫使自己的父亲退位,自己做皇帝,你怎样看这件事?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一、二自然段和唐阅读,思考,回答问17~21分太宗的话,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题 钟 看到隋帝国在农民战争中崩溃,会受到极大的震撼? 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回答: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从谏如流? (演示魏征像)这是谁? 魏征。 请同学朗读课本P9正文第三自然段。 看课件演示文字,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演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 提问:唐太宗为什么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提示学生阅读P9最后一段文字) 请同学朗读课本P10正文第一自然段。 朗读 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讨论,发言(可联系键是选贤任能?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我实际,思考当今社会国的封建制度能否保证每个皇帝都能任的政治制度建设存在用贤臣呢?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国家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直保持政治清明,选贤任能呢?(个小组集体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指出专制制度下权力过于集中无法保证政治清明,因此,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是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才能真正保证官员得力,政治清明。这也是我们国家政治改革的努力方向。 演示:贞观新政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30~35分内容(培养学生通过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P11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能力)。 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措施 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阅读并思考 世的影响)。 学生发言 最后,提问,唐太宗晚年的政局大不如前的原因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可以根据时间在课内完成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下思考,下节课再回答。) 22~30分钟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对唐太宗的评价和认识。 课堂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小结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课堂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练习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36~38分钟 39~44分钟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课堂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故事汇总起来出45分钟 延伸 一期手抄报或者板报,也可以制作成专题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

供全体师生阅读。 总结 评价 典型例题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摇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增建了校舍 选题角度:

本题是一道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唐太宗贞观新政的内容的了解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对比记忆和理解的能力。由于本题为单项选择题,因此,只要能判断一个题肢有错就能够很容易的选出来。A选项很明显是隋文帝改革的内容,应该与唐太宗无关,因此,可知答案为A项。即使不知道A项有错,学生也可以逐项检查,也可以发现后三项均与唐太宗有关,而A项显然是很重要的政治改革,在本课的学习中竟然从未提及,正好说明它一定不是唐太宗的改革。 答案:A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建立于:

A.618年 B.626年 C.581年 D.589年 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二)多项选择题

3、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时期的治世是指: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光武中兴 D.文景之治 (三)材料解析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②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③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一)1.A 2.A (二)3.AB (三)材料解析题

4、①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②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③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扩展资料

唐朝建立及玄武门之变

隋朝的暴政促成民变四起,中国又再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唐王朝就在这个乱世之中建立。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许多隋朝的官吏也纷纷造反,拥兵自立,其中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建立。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诸子中最有才能、胆识过人的一个。他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便暗结俊杰,锐意经略天下。公元617年,天下大乱,世民乘机劝父亲起兵。李渊依世民及晋阳令刘文静之计,起兵太原,自任大将军,率兵三万余人进取关中,并于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在长安建立唐朝。当时割据一方的群雄彼此相互攻伐,人人都想君临全国。唐高祖即位后,乃以世民为帅,领兵次第削平群雄到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铲除了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全国复归统一。

唐朝建立后不久,还爆发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变乱,即所谓玄武门之变。原来高祖正妻窦后生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其余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四子元吉都随父亲打天下。唐朝建立后,高祖以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秦王李世民自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战功显赫,早为其兄弟所疑忌。太子见其弟谋略过人,手下人才济济,恐其夺位,故与四弟齐王元吉联合,多次谋害秦王而未遂。李世民本就不愿将自己创下之江山拱手让人,遂决心发动政变。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秦王向父皇密奏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多次图谋害己之事,高祖定翌晨召诸子入宫勘问。当太子、齐王经玄武门入宫时,秦王突袭之,亲手射杀太子,其下属尉迟恭则射杀齐王。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杀死兄、弟之后,派尉迟恭带兵进宫,逼高祖交出军权,又诛灭建成、元吉之后裔,斩草除根。六月七日,高祖诏立世民为太子。是年八月,高祖又被逼让出皇位,自称太上皇,传位给太子李世民,是为唐太宗(626~649),次年改元贞观。

中国历史上,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之事屡见不鲜,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当中的佼佼者。我们不能不赞赏李世民建立盛唐及后来“贞观之治”的大功,但亦必须如实指出其杀兄、屠弟、逼父的篡权行为。

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所以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

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2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教案示例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培养学生总结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填写乾隆武则天无字碑,正确评价武则天。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女皇武则天,使学生认识武则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开元盛世,使学生认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通过学习社会经济繁荣,使学生认识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 对武则天的评价 教学思路:

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之亡”的道理;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并能够总结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学生领着复习:什么是“贞观之治”?是由谁统治的? (二)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1、对于武则天,你了解多少?

2、什么是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 (三)分析:

1、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回答,从学生提供的信息了解了武则天从皇后到皇帝的过程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如:农业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人才上:能破格用人,要用有才能的官员:如宰相狄仁杰就是其选用的有名的贤相。那么,她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对于第二个问题,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唐玄宗,你采取哪些措施? 此问题学生是想像回答,只要想像合理都应表扬。(这一回题学生回答很精彩)

有的同学说:减轻兵役、徭役,这样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他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有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产量就会提高,人民的生活就会改善。有的说:要重用人才,因为身边只有具有才能的人才能为你出谋划策,向你进治理国家之策,国家政治才能稳固,经济才能发展。有的说:田地包给老百姓,老百姓只上交一部分税,其余一部分归自己所有,能调动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的新发展,这样再回到第二个问题上来,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由学生补充讲述唐朝衰亡的史实,以便使学生对唐朝兴衰有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分析唐代兴衰的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唐代兴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贤则昌,失贤则亡。

再请同学思考:唐代的兴衰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学生自由回答…… 最后学生总结:用人要用德才兼备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4、通过隋朝和唐朝比较分析隋亡唐兴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政治开明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安定又起了决定作用)。

接下来请同学思考:结合实例谈谈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同学讲得十分热烈)

1.本课重点: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2.本课难点:使学生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难点。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又多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一、导入

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介绍突厥族发展的视频资料-“突厥兴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还有没有这个民族了(没有了,已溶入其它民族中。)?再让学生阅读“和同为一家”这句唐朝时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的话。提问学生谁知道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唐时,我国边疆地区还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从而引入新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突厥汗国的兴衰 1.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生活和习俗 2.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视频资料中的有关知识) 3.唐朝对东突厥、西突厥的战争

教师在讲解后提问学生: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这种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朝中央政权与边疆各族友好交往;北方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少数民族对唐王朝构成威胁,他就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征服之后加以安置,对战败民族的贵族还加以优厚待遇,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那么,对西突厥地区又是如何解决的?

4.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

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位置,阅读教材注示的小字,然后点明: 两个都护府作为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同时充分说明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地区,历史上是中国领土。

(二)、“回鹘衣装回鹘马”

1.回纥人的发展

教师展示有关“回纥”的资料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唐与回纥的友好交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大、小字内容,总结归纳回纥与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往及其概况:

政治上,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接受唐中央的领导。唐与回给为邻,北方平安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

请看下面一段材料。(屏幕显示) 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选自封演《封氏见闻记》

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回鹘人用大量马匹换取茶叶,中原地区则需求马匹;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好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三)、“车书本一家” 1.靺鞨族的生活 2.渤海政权的建立 3.渤海与唐的关系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教材观察教材“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思考它与中原哪座城市相仿,请找出相似之处。阅读温庭筠的诗,体会“车书本一家”。(给学生一小口诀:车同轨,书同文,我们本是一家人。)

(四)、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云南大理崇圣守三塔》的图片,思考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五)、“和同为一家”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吐蕃 3.“和同为一家”

教师在播放完相关视频资料后,让学生思考:文成公文入吐蕃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关系,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文成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小结: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唐朝中央与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的加强,友好互助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

典型例题

1、藏族、维吾尔族和白、彝族的祖先分别是( ) ①回纥 ②吐蕃 ③突厥 ④南诏 ⑤靺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①④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注意题干中的“分别”二字,意思是答案要与题目的要求顺序一致。答案:D

2、下列事件发生在唐太宗时期的是( ) A.授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A、C、D三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时期,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而正确答案为B项。 【评注】通过分析题干得知此题是一般型选择题,它的突出特征:

1、陈述式选择题用“是”、“在”等字;

2、不完整表述式选择将历史概念的前半句作题干,后半句作选项。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选题角度:

这两道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一题还考查学生解答组合选择题的技巧。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 A.皮罗阁 B.颉利可汗 C.大祚荣 D.骨力裴罗 2.骨力裴罗被唐玄宗册封为:

A.怀仁可汗 B.成吉思汗 C.单于 D.大汗 3.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 A.靺鞨 B.突厥 C.回纥 D.吐蕃

4.崇圣寺千寻塔是古代汉族与哪一个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A.吐蕃 B.靺鞨 C.回纥 D.南诏

5.为进一步发展与吐蕃的关系,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6.回纥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

A.彝族 B.白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二、问答题

7、举出西汉、东汉、蜀、唐等四个朝代封建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各一个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C 6.C

7.典型事例:①西汉政府派张骞出使西域;②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③蜀丞相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④唐政府实行和亲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积极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减少战乱,加速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扩展资料 靺鞨族的生活

靺鞨是满族的祖先,是一个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内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靺鞨各部常以所居地的山水命名,如居住在粟末水(今松花江)流域的称粟末靺鞨,居住在黑水(今黑龙江)一带的称黑水靺鞨。他们依山负水,掘地为穴,架术复土,群聚而居。夏日出逐水草,冬天入居穴中。大多以射猎为生,善养猪,富者有数百头,吃猪肉,穿猪皮。还经营一些原始农业,种植粟麦等,用米酿酒,饮之亦能醉人。7世纪中叶以后,形成黑水和粟末两大部,粟末部文化较高。

南诏与唐的关系

南诏是一个奴隶主政权,和唐朝关系密切。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皮罗阁曾派他的孙子风迦异到长安,唐玄宗把一个宗室女子嫁给他,并送给他许多文物和胡部、龟兹两个大乐队。在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子弟到成都学习,五十年中,总计不下千人。南诏一度攻入成都,掳去手工业工匠数万人,从此手工业发达起来,与蜀地不相上下了。这一批手工业者对唐与南诏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南诏城邑建筑也大多模仿唐朝,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它是汉族、白族、彝族的祖先们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南诏共统治了165年,它的建立,促进了云南各族的融合,密切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开发了云南地区,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二月,唐打败吐蕃,攻下昆明盐城(今盐源)积极经营洱海地区。六诏中的邓赕诏、浪穹诏、施浪诏及河蛮都依附于吐蕃,而越析诏、蒙崔诏、蒙舍诏(南诏)依附唐王朝。唐与吐蕃两大势力在洱海区域的矛盾斗争加剧。六诏中以南诏最强,欲求六诏为一,唐王朝用以夷治夷的政策支持南诏统一六诏以抗吐蕃,减轻王朝边患,唐玄宗几次致书南诏王皮罗阁,让他防御吐蕃的侵入,并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派御史严正诲助南诏攻下石和城(今凤仪)、石桥城(今下关),占太和、袭大厘(音xi同禧)逐河蛮,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t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