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更新时间:2023-05-10 19: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节

第四节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 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自主学习区

第四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1.地震波

纵波 横波 (1)分类:图中 A 表示①_____,B 表示②_____。(2)特性 A波:传播速度慢,只可以通过③ 固体 传播 B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④ 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

自主学习区(3)波速变化

第四节

a.在地下平均 33 千米 C 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 ⑤______。 增加 b.在地下 2 900 千米 D 处:A 波⑥_________,B 波传播 完全消失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突然下降 速度⑦_________。2.圈层划分

传播速度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⑧_________的变化。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界面:图中 C 为⑨__________,D 为⑩____________。 地核 地幔 (3)圈层:由内向外 E+F 为 _____,G 为 ______,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 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 上地幔

岩石 硬的 ______组成。

自主学习区

第四节

思维活动 1.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答案 不一样。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 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 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 水只有纵波通过。

自主学习区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名称 大气圈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四节

含义 由 ______和悬浮物 气体 组成的复杂系统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特征

氮和氧 主要成分为 _______

水圈

的 连续但不规则 的 始终处于循环运动之中 ____________ 圈层 其范围是指大气圈的底 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 的上部

生物圈

地 表 生 物 及其

生存环境 _________的总称

自主学习区

第四节

思维活动 2.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答案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

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 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 跃的圈层是生物圈。

互动探究区

第四节

探究点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探索地球内部圈层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探索地

探究活动 材料

球内部圈层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进入地球内部观察,虽然这 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是不可行的。

假如你乘坐一辆既能耐高温高压,又能穿透坚硬岩石的微 型汽车, 正进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学探险活动。 下图是“地 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互动探究区

第四节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第四节

假如汽车上的车载仪表和各种感应器记录下了沿途的见闻, 那么: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什么? (2)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还是上地幔顶部,为什么有人认为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它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 (3)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为什么?答案 (1)地壳的组成物质主要是岩石。(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由于该处放射性元素衰变积累的 热量可能使岩石处于熔融状态, 因此有人认为它是岩浆的发源 地之一。(3)外核的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因为此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互动探究区

第四节

反思归纳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特征

地球内部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 部分,但每部分又各具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互动探究区圈层名称 分界 面 深度(km) 主要组成 物质 物质形态

第四节特征 由岩石组成的坚硬

地壳

岩石

固 ____态

外壳,厚度不均,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莫霍 ____界面 地 幔 上地幔

薄 大陆 大洋部分___, 厚 部分____上 部 存 在 一 个

平均 17 含铁、镁的 硅酸盐类矿

固 ____态

软流 ______层温度、压力、密度 均增大

下地幔

古登堡 ____地 核 外核 界面

2 900 以铁、镍为 液 态 或 熔 主,含有少 融状态 量轻元素 固态

横 __波不能通过温度很高,密度、 压力都很大

内核

互动探究区特别提醒 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 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迁移应用 结构,据此完成(1)~(2)题。

第四节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

(1)2010 年 4 月 19 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 国地震局明确将玉树地震的震源深度修订为 14 千米。 玉树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地震发生的圈层是 A.地核 C.上地幔 B.下地幔 D.地壳

(

)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

)

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 全消失 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互动探究区

第四节

解析 第(1)题,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33 千米, 所以玉树地 震发生的圈层是地壳。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第(2)题,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核部分的温度 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都明显增加。

答案 (1)D

(2)D

互动探究区

第四节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自我检测区

第四节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 年 3 月 6 日 19 时 49 分在台 湾宜兰县附近海域(24.5° N,122.1° E)发生 4.0 级地震,震源深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度 18 公里。据此回答 1~2 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幔 B.地壳 C.内核 D.软流层 ( ) )

自我检测区

第四节

解析

第 1 题,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热能;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海洋中的强烈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第 2 题,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知, 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地壳中。

答案 1.A

2.B

自我检测区据图及所学有关地理原理,完成 3~5 题。

第四节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3.b 圈层的主体是 A.河流 A.d A.莫霍界面 C.软流层上界 B.湖泊 B.b C.冰川 C.a D.海洋

(

) ) )

4. b、 d 四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 a、 c、 D.c ( B.古登堡界面 D.下地幔上界 5.岩石圈的下界在

自我检测区

第四节

解析 由图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 是岩石圈、b 是水圈、c 是 生物圈、d 是大气圈。第 3 题,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96.53%。第 4 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各种水体之间 可以相互转化。 第 5 题,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坚 硬的岩石组成的,因此岩石圈的下界为软流层上界。

答案

3.D

4.B

5.C

自我检测区

第四节

6.读下图,回答问题。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 和 B 是________,A 和 B+C 是______,D 是______,C+D+E 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 为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 F 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 (4)A 和 B 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区解析

第四节

A、B 均位于地表,但厚度不同,分别为大陆地壳和大

洋地壳,A+B+C 均位于 80 千米深度(软流层上界)以上,共 同构成岩石圈,D 位于 80~400 千米深度,应为软流层,C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D+E 属于上地幔的三个组

成部分,即属于地幔。F 为莫霍 界面,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纵波均明显加速。

答案 (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 是大陆地壳,B 是大洋地壳,大洋地 壳比大陆地壳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sw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