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学

更新时间:2023-11-14 18: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德育原理-阶段测评1

1.单选题

1.1 4.0

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推动这一活动的主要矛盾是(b)(2012.7真题) 您答对了

a 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与教育者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b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 教育者自身认识与社会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d

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与其理想品德之间的矛盾 一般认为,在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人提出的品德要求所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其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人的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因此本题选择B。 1.2 4.0

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您答错了 a 家庭环境 b 遗传素质 c 学校教育 d 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3 4.0

从德育到品德得到明显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由量的逐渐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中坚环节是(b) 您答对了 a 反复实践 b 领会和掌握 c 不断内化和外化 d 练习

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 1.4 4.0

以下关于德育的论述错误的是(b) 您答错了

a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 b 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

c 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 d 德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品质教育、法纪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1.5 4.0

品德三维“三维结构说”认为品德是由(a) 您答对了

a 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b 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c 品德认识能力、思想实践能力和思想修养能力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d 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B、C、D选项说明的分别是品德内容、品德形式和品德能力,是品德三维结构中的一维,而品德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三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 1.6 4.0

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四种基本品质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四种基本品质发展变化的大体顺序或轨迹是(a) 您答对了

a 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b 政治品质——思想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c 法纪品质——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 d 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四种基本品质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四种基本品质发展变化的大体顺序或轨迹是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1.7 4.0

以下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论述错误的是(d) 您答错了

a 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 b 德育的目的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品德发展

c 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制约着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d 德育是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根本影响因素。 从总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品德发展。德育工作者既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特征,同时又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据此采用合理的教育措施。 1.8 4.0

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d) 您答对了

a 建构德育知识体系 b 分析德育现象

c 研究德育方法与原则 d 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德育一般规律。 1.9 4.0

人的品德构成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品质是(a) 您答对了 a 道德品质 b 政治品质 c 法纪品质 d 思想品质

人的品德是由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四种基本品质组成的有机整体。

这四种基本品质发展变化的大体顺序或轨迹是: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由此可见人的完整品德结构中的层次关系,其中道德教育处在基础性层上,法纪品质处在较高的基础性层次上,政治品质处在高层次上;而科学世界观处在最高层次上。 1.10 4.0

德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c) 您答对了 a 德育现象 b 德育规律 c 德育问题 d 德育本质

德育问题是德育科学的研究对象。 1.11 4.0

学校德育产生于(b) 您答错了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产生于奴隶社会。 1.12 4.0

根据儿童品德发展六个阶段的划分,童年期(6、7岁—11、12岁)的品德发展特征是(b) 您答对了 a 适应性 b 协调性 c 从他性 d 动荡性

童年期的儿童能够运用初步掌握的道德知识来评价和协调行为,能做到言行一致和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具有协调性。 1.13 4.0

下列关于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 您答对了

a 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没什么区别 b 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没什么联系

c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相区别,又密切联系

d 品德形成过程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是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1.14 4.0

以下有关品德结构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d) 您答错了

a 方法上,大多认为辨证唯物主义是最一般的方法。

b 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c 从动态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 d 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三维结构的。

在结构系统因素分析上,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多维度、多水平、多序列的众多因素构成的整体。“三维结构说”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1.15 4.0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批判继承了我国古代德育中(b) 您答错了

a 人本主义、二女道主义以及贵和、将社会责任的思想 b 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c 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d 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 “民贵君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 1.16 4.0

动荡性体现的是哪一阶段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c) 您答对了 a 幼儿期 b 童年期 c 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少年期的主要特征是动荡性。 1.17 4.0

将小学生当成大学生,大学生当成小学生的“倒挂”现象违背了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中的(a) 您答对了

a 顺序性和阶段性 b 稳定性和可变性 c 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d 以上都不是

将小学生当成大学生,大学生当成小学生的“倒挂”现象是混淆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违背了顺序性和阶段性。 1.18 4.0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不包括(d) 您答对了

a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关系。 b 智育、体育、美育中包含了德育的因素 c 德育中包含了智育、体育、美育的因素 d 四者的本质相同。

德育本质是育德,而智育、体育、美育的本质是育智、育体、育美,故D错误。 1.19 4.0

采用实验法,集中研究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发展影响的教育家是(a)(2012.4真题) 您答对了 a 班杜拉 b 杜德海姆

c 柯尔伯格 d 杜威

班杜拉研究儿童道德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1.20 4.0

以下有关德育原理和德育方针关系,表述正确的是(c) 您答错了

a 德育原理是德育方针制定的依据 b 德育方针体现德育原理揭示的规律 c 德育方针是德育原理的依据 d 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德育原理和德育方针政策也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德育原理是德育方针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德育方针应以德育原理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1.21 4.0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首先提出一个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的比较系统的绅士教育思想的是(a) 您答对了

a 洛克的《教育漫话》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论》

d 班杜拉的《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

英国洛克首先提出一个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的比较系统的绅士教育思想。 1.22 4.0

现代德育发挥着推动现代社会生产力、科学思想文化性,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安全等作用,体现了现代德育的(c) 您答错了

a 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b 德育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 c 德育功能的全面性

d 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现代德育发挥着推动现代社会生产力、科学思想文化性,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安全等作用体现的是现代德育功能的全面性。 1.23 4.0

人的品德形成发展的现实基础是(d) 您答错了 a 遗传基础 b 环境条件 c 学校教育 d 社会实践

在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中,环境和教育是及其重要的条件,但直接现实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活动(现实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1.24 4.0

以下不属于古代德育的特点的是(d) 您答错了 a 学校组织化

b 阶级性和等级性 c 内容相对丰富 d 德育观念更新

德育观念的更新体现的是现代德育的变革性,不是古代德育的特点。 1.25 4.0

“好孩子”属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哪个水平(c) 您答错了 a 前习俗水平 b 后习俗水平 c 习俗水平 d 中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从儿童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其中习俗水平包括三、四阶段,分别是以社会期望的“好人”和为定向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德育原理-阶段测评2

1.单选题 1.1 5.0

下列关于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2008.7真题) 您答对了

a 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没什么区别 b 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没什么联系

c 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相区别,又密切联系

d 品德形成过程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德育过程是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

德育过程与品德修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相区别,又密切联系。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 1.2 5.0

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c) 您答对了 a 上层建筑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对德育起着决定作用。 1.3 5.0

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b)。 您答对了 a 道德情感 b 道德意志 c 道德观念 d 道德行为

品德意志是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品德生活中矛盾的支配行为力量,或者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生活目的而行动时所作出的自觉的积极进取或坚韧自控的不懈努力。

1.4 5.0

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体现了德育的(c) 您答错了 a 方向性原则 b 知性统一原则

c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d 德育影响一致性原则

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体现了德育的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5 5.0

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方面是(b) 您答错了 a 德育目的 b 德育内容 c 德育方法 d 德育原则

社会意识对德育产生制约影响作用的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德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水平直接受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它不完全取决于社会经济水平和社会财富的多寡。 1.6 5.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的是品德中的哪一个因素(c) 您答对了 a 知 b 情 c 意 d 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种高尚情操,体现的是坚强的品德意志。 1.7 5.0

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是确定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对于中小学德育来说,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依据是(d) 您答对了 a 社会需要

b 儿童已有知识水平特别是道德知识水平 c 教育目的

d 儿童年龄特征特别是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对于中小学德育来说,儿童年龄特征特别是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依据。 1.8 5.0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做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体现的是德育的(d)。 您答错了 a 政治功能 b 生存功能

c 发展功能 d 享用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做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体现的是德育的自我享有功能。 1.9 5.0

在贯彻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想结合的原则时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其中不正确的是(c) 您答对了

a 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b 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前进 c 以批判为主,表扬为辅 d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坚持以表扬为主,适当时候也要采取批判手段。 1.10 5.0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育中的(d) 您答错了 a 巩固性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因材施教原则 d 启发性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育中的启发性原则。 1.11 5.0

以下属于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是(a) 您答错了

a 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b 培养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c 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d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 B是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C、D是高中的德育目标。 1.12 5.0

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a) 您答错了

a 社会需要、教育目的 b 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c 教育目的、德育内容 d 德育方法、德育内容

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依据社会需要;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依据教育目的及其理论。 1.13 5.0

关于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关系表述正确的是(d) 您答对了

a 德育规律是德育原则的反映

b 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是一一对应关系

c 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之间没有对应关系

d 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可能是多对一、一对多的关系 一条德育原则有可能反映多条德育客观规律,一条德育客观规律的反映可能反映在多条德育原则上。也就是说,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可能是多对一、一对多的关系。 1.14 5.0

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称为(c) 您答对了 a 德育措施 b 德育方式 c 德育目标 d 德育手段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了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1.15 5.0

德育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发展,集中体现的是德育的(b) 您答对了 a 继承性

b 相对独立性 c 平衡性 d 一致性

德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每一具体的而历史时代及其前后联系看,它们并不总是同步发展的,呈现出不平衡性或不一致性。这种不平衡的表现形式有滞后和超前。因此德育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发展,集中体现的是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1.16 5.0

以下不属于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的是(d) 您答错了

a 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b 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c 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d 一定社会、阶级、民族要求及其思想意识 1.17 5.0

学生张鸣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又一次带进了学校训导室,受到班主任的喝斥:“你又违反纪律了?和你说了多少次,你脸皮也太厚了吧。你马上叫家长过来,否则明天就不要来了。”训话完毕,学生低头离开办公室。以上案例你认为教师违背了德育的(d) 您答错了 a 方向性原则 b 知行统一原则

c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d 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的原则 1.18 5.0 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形成发展的,其顺序是(b) 您答对了

a 行、知、情、意 b 知、情、意、行 c 情、知、意、行 d 意、情、知、行

品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它是品德情感和品德行为的基础,品德意志为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品德情感对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品德认识指导和控制着品德情感、意志、行为;品德情感和意志又影响着品德认识和调节着品德行为;品德行为又品德认识的巩固及情感的深化起着很大的作用 1.19 5.0

直接影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实施方法是(a) 您答错了 a 社会意识 b 政治思想 c 经济制度 d 社会生产

社会意识,特别是哲学世界观,直接影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实施方法。 1.20 5.0

关于德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b) 您答对了

a 科学技术对德育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家开展德育实现的 b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 c 德育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d 科学技术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对德育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从而引起德育内容的更新,故A错误;德育对科学技术只是影响,并不是决定,排斥C;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D也是错误的,故此题选择B 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在(b)中得以体现。 您答错了

a 班级教育活动 b 思想品德课

c 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 班会和校会

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得以体现。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揭示了德育的(b)。 您答对了 a 知识功能 b 社会功能 c 个体功能 d 发展功能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揭示了德育的社会功能。

学生的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以下相关论述错误的是(c) 您答对了

a 从品德产生的根源上说,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b 学生品德的发展在活动交往中收到检验

c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交往和一般活动交往没有多大差异 d 驳斥了学生品德的“主观自生论”

德育实践活动和交往与一般活动和交往是有差异的,其主要特点是: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并服从于德育任务要求;德育过程中的实践和交往是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围绕品德培养的双边活动。

德育原理-阶段测评3

1.单选题 1.1 4.0

建立在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基础上,通过活动进行的德育组织形式是(b) 您答对了 a 共青团活动 b 课外校外活动 c 学生会活动 d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有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 1.2 4.0

(a)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水平的提高、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德育方法。 您答对了 a 品德评定法 b 常规训练法 c 活动锻炼法 d 示范法

品德评定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水平的提高、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本身具有德育价值。 1.3 4.0

被称为班集体的“凝聚剂”的是(c) 您答对了

a 共同的奋斗目标 b 班干部 c 班集体舆论 d 班集体纪律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是集体的“凝聚剂”,是衡量集体形成和巩固的一个重要尺度。 1.4 4.0

通过事实、典型人物、情境等直观形象向学生进行说理、引导和感化的德育方法是(b) 您答对了 a 语言说理法 b 形象感染法 c 实际训练法 d 品德评比法

形象感染法主要通过事实、典型人物、情境等直观形象向学生进行说理、引导和感化,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政治思想准则和法律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和健康品德情感的德育方法。它的特点是形象、具体、直接和真实。 1.5 4.0

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c) 您答对了 a 班级荣誉 b 班集体纪律 c 共同的奋斗目标 d 班干部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并用此来指导班级活动,这样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1.6 4.0

(c)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常常在中学高年级及其以上的学生中使用。 您答对了 a 讲解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阅读指导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或观点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和辩论来得出正确结论,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和能力的方法。讨论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法常常在中学高年级及其以上的学生中使用。 1.7 4.0

有效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d) 您答对了

a 形成班级的领导核心 b 确定严格的班级纪律 c 提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d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是班级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1.8 4.0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方面不包括(d) 您答错了 a 生产劳动

b 社会公益劳动 c 自我服务性劳动 d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方面,其中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方面包括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 1.9 4.0

品德修养过程与德育、智育等教育过程相区别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d) 您答对了

a 社会规范训练过程 b 教育者教育引导过程

c 学校纪律约束过程 d 自我品德陶练过程 1.10 4.0

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a) 您答错了 a 德育方法 b 德育原则 c 德育规律

d 德育方针政策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师施教传道的方式和学生受教修道的方式。 1.11 4.0

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d) 您答对了 a 评比法

b 品德评价法 c 奖励法

d 操行评定法

操行评定法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的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上进的方法。 1.12 4.0

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您答对了 a 班团队活动 b 品德课 c 各科教学 d 课外活动

教学不仅是实施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1.13 4.0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三类,以下不属于其中的是(b) 您答对了 a 科技活动 b 小组活动 c 文艺活动 d 体育活动

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形式,而不是内容。 1.14 4.0

(c)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您答对了 a 语言说理法

b 形象感染法 c 实际训练法 d 品德评价法

实际训练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1.15 4.0

有效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d) 您答对了

a 形成班级的领导核心 b 确定严格的班级纪律 c 提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d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要教育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育者的基本功。 1.16 4.0

班级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a) 您答错了

a 培养好班集体,教好全班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 b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c 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协调班集体与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力量

班级德育的任务:培养良好班集体,发挥班级德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建立稳定班级秩序,保证顺利开展班级活动。 1.17 4.0

班集体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是(a) 您答对了

a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c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 评定学生操行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和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及内容。 1.18 4.0

品德修养最基本、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是(d) 您答对了

a 自我品德的涵育性 b 自我品德的内省性 c 自我品德的实践性

d 自我品德评价能力和品德修养的自觉性

品德修养最基本、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是自我品德评价能力和品德修养的自觉性。 1.19 4.0

关于品德修养说法正确的是(c) 您答错了

a 品德修养不包括政治修养 b 品德修养与德育同义

c 品德修养与自我德育同义 d 品德修养不包括法律修养

品德修养与自我品德教育同义。品德修养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修养。 1.20 4.0

(c)是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 您答对了 a 班团队活动 b 品德课 c 教学

d 课外活动

教学是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也会是学校德育区别于校外教育机关进行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1.21 4.0

不属于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c) 您答对了 a 德育目标 b 德育内容

c 教师的个人愿望

d 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德育方法选择和运用的依据主要有:依据德育目标;依据德育内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22 4.0

品德评价法的主要方式包括(b) 您答对了

a 讲解法、讨论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 b 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 c 说理法、奖励法、评比法和惩罚法 d 奖励法、惩罚法、陶冶法和评比法

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法,对学生优良的品德作出肯定的评价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奖励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惩罚法,对学生不良品德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惩罚要运用适当适度;评比法,这是对学生品德作出比较评价,以表彰先进,鼓励后进的方法;操行评定,一定时期内对学生的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上进的方法。 1.23 4.0

培养正确集体舆论的关键是(b) 您答错了

a 形成优良的班风和传统 b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c 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 d 培养好班集体领导核心

培养正确集体舆论的关键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1.24 4.0

形象感染法的主要功能是(b) 您答对了

a 提高品德认识 b 陶冶品德情感 c 磨砺品德意志 d 培养品德习惯

形象感染法主要通过事实、典型人物、情境等直观形象向学生进行说理、引导和感化,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政治思想准则和法律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和健康品德情感的德育方法。 1.25 4.0

(a)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您答对了

a 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 b 和睦的师生关系 c 共同的奋斗目标 D班集体舆论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要建立起正常秩序。

品德修养过程与德育、智育等教育过程相区别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d) 您答对了

a 社会规范训练过程 b 教育者教育引导过程 c 学校纪律约束过程 d 自我品德陶练过程

德育原理-阶段测评4

1.单选题 1.1 4.0

在各种德育工作者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a) 您答对了

a 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 b 语言能力

c 开展德育科研的能力 d 自我调控能力

组织德育活动的能力是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1.2 4.0

教育活动中,学生对教师具有模仿性和“向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劳动的(a) 您答对了 a 示范性 b 复杂性 c 创造性 d 主体性 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自身也被作为德育的手段去使用,因为使他们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

点。 1.3 4.0

德育效果检测最主要最经常的检测形式是(c) 您答错了 a 教师查测 b 集体查测 c 自查自测

d 学生互相查测

自查自测是德育有关人员对自己所进行的德育的效果的检测,这种形式可以发挥有关人员的主动性,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这是德育效果检测最主要、最经常的检测形式。 1.4 4.0

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a)(2013.04真题) 您答对了

a 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网络 b 家庭、学校和班级相结合的网络 c 班级、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网络 d 社区、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网络

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网络。 1.5 4.0

品德测评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会在德育有关人员的思想上引起某种程度的震动和反思,情感上产生某种程度的积极或消极的内心体验,从而在他们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激励与抑制、鼓舞与监督作用。这指的是品德测评的(b)(2012.07真题) 您答对了 a 诊断作用 b 强化作用 c 调控作用 d 教育作用 通过诊断,提供了有关德育效果肯定或否定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必然在德育有关人员的思想上引起某种程度诊断和反思,情感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体验,从而在他们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激励与抑制、鼓舞与监督作用。 1.6 4.0

相对于学校德育而言,社会德育更具(d) 您答对了

a 计划性和多样性 b 目的性和广泛性 c 组织性和自主选择性 d 复杂性和自主选择性

社会德育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自主选择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1.7 4.0

下列关于品德测评可能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您答对了

a 由于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无法保证,因而品德测评是不可能的 b 对品德进行测评是困难的,但并非是不可能的

c 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可以测评,成年人的品德不能测评 d 成年人的品德可以测评,青少年儿童的品德不能测评

由于人的品德的复杂性,对品德进行测评是困难的,但并非是不可能的。 1.8 4.0

在协调家庭、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时,应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c)(2012.07真题) 您答对了 a 家庭 b 社区 c 学校 d 政府

在对年轻一代的德育工作中,学校德育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校德育只有在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下,其目标和内容才能实现。 1.9 4.0

学校德育管理的中心环节是(c) 您答对了

a 确定德育目标 b 选择德育内容 c 开展德育活动 d 制订德育计划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是德育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1.10 4.0

为区分不同的测评指标,可以对测评对象的价值和在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地位赋予不同的数值,这种数值叫做(a) 您答错了 a 权系数 b 标号 c 标度 d 达成度

权系数为区分不同的测评指标,可以对测评对象的价值和在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地位赋予不同的数值。 1.11 4.0

管理手段具有强制性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c)。(2013.07真题) 您答错了

a 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 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 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 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是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管理手段上具有强制性。 1.12 4.0

“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体现了学校德育管理的(c) 您答对了 a 方向性原则 b 教育性原则

c 民主性原则 d 规范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要求把被管理者当做主人,依靠全校师生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共同做好学校德育的管理工作。 1.13 4.0

依据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的预定标准进行相应等级评定,这种评定是(b) 您答错了 a 相对评定 b 绝对评定 c 肯定性性评定 d 全面性评定

绝对性评定是与目标参考性监测相联系的,它只跟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的预定标准进行评定,达到何种标准就评定为相应的等级。 1.14 4.0

以常模为标准,对个体的品德状态进行的评定,叫做(c) 您答错了 a 绝对评定

b 群体内差评定 c 相对评定

d 个体内差评定

相对评定是与常模参考性检测相联系的,它以常模为标准进行评定。 1.15 4.0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仍然广泛存在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b)(2012.07真题) 您答错了

a 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 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 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 制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仍然广泛存在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16 4.0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影响。这种现象说明社会德育具有(c) 您答对了 a 目的性 b 组织性 c 隐形性 d 复杂性

相对于学校德育的显性而言,社会德育常常是潜移默化的。 1.17 4.0

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d)(2013.07真题) 您答对了

a 协调各科德育关系 b 控制纪律 c 规划目标

d 组织德育活动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是德育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1.18 4.0

当德育工作一段时期结束后,对德育对象思想行为表现的实际状况进行综合性总体评价的方法是(b) 您答错了

a 平时性品德评价 b 总结性品德评价 c 全面性品德评价 d 阶段性品德评价

全面性评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德育对象思想行为表现的实际状况进行综合性的总体评价。 1.19 4.0

从制度作用角度看,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应健全激励性制度和(c) 您答错了 a 约束性制度 b 陶冶性制度 c 测评性制度 d 养成性制度

从制度作用角度看,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应健全激励性制度和约束性制度,两者都不可缺少,。 1.20 4.0

就时间和空间来说,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是(b) 您答错了

a 时间的长期性和空间的稳定性 b 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c 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有限性 d 时间的有限性和空间的无限性

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没有严格的界限,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1.21 4.0

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b)(2013.07真题) 您答错了

a 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 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 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 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但是重点是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1.22 4.0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德育管理模式类型是(b) 您答错了 a 经验型 b 民主型 c 行政型 d 综合型

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仍然广泛存在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23 4.0

品德评价法的主要方式包括(b) 您答对了

a 讲解法、讨论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 b 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 c 说理法、奖励法、评比法和惩罚法 d 奖励法、惩罚法、陶冶法和评比法

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法,对学生优良的品德作出肯定的评价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奖励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惩罚法,对学生不良品德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惩罚要运用适当适度;评比法,这是对学生品德作出比较评价,以表彰先进,鼓励后进的方法;操行评定,一定时期内对学生的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上进的方法。 1.24 4.0

品德测评的依据是(a) 您答对了 a 德育目标 b 德育对象 c 德育效果 d 教育方法

品德检测是依据德育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德育的结果既德育对象的品德进行系统的考察、了解和测量。。 1.25 4.0

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也可以叫(a) 您答错了 a 品德测评 b 品德评定 c 操行评定d 品德测量

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也可以叫“品德检测与评定”、“品德测评”。品德测评与品德测量、操行评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德育管理模式类型是(a) 您答错了 a 经验型 b 民主型 c 行政型 d 综合型

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仍然广泛存在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23 4.0

品德评价法的主要方式包括(b) 您答对了

a 讲解法、讨论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 b 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 c 说理法、奖励法、评比法和惩罚法 d 奖励法、惩罚法、陶冶法和评比法

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法,对学生优良的品德作出肯定的评价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奖励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惩罚法,对学生不良品德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惩罚要运用适当适度;评比法,这是对学生品德作出比较评价,以表彰先进,鼓励后进的方法;操行评定,一定时期内对学生的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上进的方法。 1.24 4.0

品德测评的依据是(a) 您答对了 a 德育目标 b 德育对象 c 德育效果 d 教育方法

品德检测是依据德育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德育的结果既德育对象的品德进行系统的考察、了解和测量。。 1.25 4.0

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也可以叫(a) 您答错了 a 品德测评 b 品德评定 c 操行评定d 品德测量

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也可以叫“品德检测与评定”、“品德测评”。品德测评与品德测量、操行评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德育管理模式类型是(a) 您答错了 a 经验型 b 民主型 c 行政型 d 综合型

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仍然广泛存在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s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