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02 23: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北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论文题目 刘璐 2007106030481 所在所在教育科学学院 0704班 院系 班级 专业开题学前教育学 2010.9.24 方向 时间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指导教师 导师职称 王任梅 讲师 文献综述: 目前美术欣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这是随着人们对美术教育本质的认识的深化而出现的可喜现象。美术欣赏教育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幼儿美感经验,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从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现状看,这方面的教育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显得相对薄弱,并处于被冷落的状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者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一)美术欣赏意义方面的研究 吉布森(Gibson)认为,艺术为个体提供一种独特的自我表达方式,能培养个体自身创造力,在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中,儿童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形成、描绘和理解一些观念、情感、价值和文化信仰。里德(Read)在《通过艺术的教育》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艺术的教育价值,他认为“艺术应该是教育的基础”。1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weofeld)认为:“艺术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基本部分,意味着一个灵活的、有创造性的人与一个不能应用所获知识,缺乏内在的才智,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人之间的不同”。另一位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艾斯纳(Eisner)认为:“教育中艺术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对个体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理解的独特贡献”。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 幼儿是敏锐的观察者和探索者,往往能明察秋毫,注意细微的东西。” 美术欣赏教育,让儿童沉浸于艺术之中,逐渐获得敏锐的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 在本项研究中,幼儿绘画欣赏是幼儿运用感知、经验、想象对绘画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经验,又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美术欣赏作品选择方面的研究 较早的研究表明,“幼儿给予那些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图片的注意,最终将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意义和更丰富的审美体验”Hohmann和weikart强调“幼儿与真实的物品的互动会加强其艺术体验。”

1

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5)

Schinmacher认为“要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给儿童提供优秀的美术作品,当儿童年龄变大后,他们需要有机会同有思想的成人讨论艺术和美。”McGhee认为“通过操作不同的艺术材料,幼儿能更加敏锐的体会到呈现给他们的作品的内在特性” Saoa和Trimis认为“最吸引2一8岁儿童的是那些画面简单、颜色鲜艳、对比明显、幼儿熟悉的艺术作品”Kedavage的研究发现“幼儿既喜欢抽象作品又喜欢现实性作品,同时,他们更被抽象作品所吸引”。以上观点对绘画欣赏作品选择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美术欣赏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 科尔(cule)在《激活与幼儿的审美对话—一个多通道反应的策略》一文中,阐述了绘画欣赏组织的三大策略“创设真实的体验情景、对话、在玩中欣赏”。 布洛夫提出的(Bulbugh)“心理距离说”认为:一个人如能采取较为客观的态度,和所欣赏的事物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就能欣赏事物的美。欣赏本身就是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事物上,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而要实现这种投射,必须与作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Shubel Kagan)的观察发现,儿童对于那些十分熟悉或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毫无兴趣,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由此可见,只有那些与心中图式有一定距离的事物,才能引起儿童的敏锐的知觉。利普士(Lipps1930)最早提出移情说,他认为:人在观赏事物时,会把自我的知觉和感情投射到对象当中。和对象融为一体。画家在创作艺术品时,将其情感和信息投射在作品中,藉着作品为媒介,以各种不同的技巧( 或以象征、或以渲染、或以暗示),将这种情感和信息传达给观者。观者在欣赏作品时,必须推己及物,才能了解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移情是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这为他们欣赏作品提供了情感基础。1 在美术欣赏活动实施中必须重视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于相互交流。教师要有较高的审美素质,儿童与所欣赏的是事物要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使儿童在欣赏的同时能有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让儿童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将美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相结合,提升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四)美术欣赏评价方面的研究 罗恩菲尔德、加登纳等人通过研究得出,学前儿童有预期心理发展、艺术知识与经验、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还缺乏自主而适当的评价能力,因此,对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评价阶段的指导的重点宜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以及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以帮助儿童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吸取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趣味。2 二、国内相关研究 12

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理论建设,2004,(1)

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

(一)美术欣赏意义方面的研究 孔起英从审美欣赏的生命意义和个体心理意义上,论述了审美欣赏活动的价值,她认为幼儿的审美活动是幼儿自由的生命活动,能使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审美愉悦感;幼儿的审美活动是幼儿与艺术文本两主体间的能动交往过程;幼儿的审美活动,使得幼儿能自由地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1屠美如认为,美术欣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二是有利于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包括开阔儿童的视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2 (二)美术欣赏作品选择方面的研究 屠美如认为“他们(幼儿)喜欢观赏自己熟悉的、有过经验的形象,用自己的感情和体验融合于图画的 形象之中,对图画中的人物说话,以图画为线索构思自己的故事,展开联想、幻想和再创造。他们对色彩明快,造型真实的图画更容易引起兴趣。”3孔起英认为幼儿可欣赏的绘画作品有以下儿类:从创作所用的工具材料看,幼儿可欣赏的是那些所用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简单、清晰、明了的绘画作品;从作品的题材内容看,幼儿可欣赏的是那些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相接近、表现手法为幼儿所理解的作品,尤其是人物画的主题与情节;从作品的存在形式看,幼儿可欣赏的绘画作品可以有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边霞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内容应该包括三大方面:抽象性作品、具象性作品及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4 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择应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经典性原则,经典之所以被当成标准,在于经典具有他称其为经典所具有的权威性质和功能;其次是差异性原则,包括文化差异、风格差异、内容差异;最后是题材的多样性原则。 (三)美术欣赏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 屠美如提出对于欣赏教学的组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其次,教师要善于将幼儿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对象联系起来。再次,教师要发挥幼儿的独立性,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5边霞从教学案例中总结出儿童美术欣赏组织实施的有效步骤:整体感知自由谈论—要素识别一要素关系探讨一再次回到整体一进行心理回忆和构思一美术创作一作品欣赏与评议。6“孔起英认为,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实施与指导可分为:审美注意形成阶段的指导、感受阶段的指导以及审美判断形成阶段的指导。审美注意形成阶段是美术欣赏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幼儿把注意集中到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来养其 1

2

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学前儿童对视觉艺术文本的读解[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3

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0) 4

孔起英.学前儿童音乐与美术教育[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4) 5

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0) 6

边霞.从一个活动案例看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J].中国美术教育,2000,(6)

审美注意的自觉性和稳定性;感受阶段是美术欣赏的第二个阶段,此阶段形式分析的指导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美术欣赏能力、丰富自己的美术欣赏知识外,还要选择相应的美术欣赏材料,让幼儿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并用浅显简明的语言引导幼儿理解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主体审美判断形成阶段是美术欣赏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宜放在对作品审美判断,以及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上,以帮助幼儿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吸取审美经验,1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趣味。汪洋认为儿童美术欣赏可以分为5步:描述(儿童自己的描述);分析(师(师生共同的分析);理解(师生各自的理解与交流);领悟与习得(教师引导下儿童的领悟);评价(重视儿童感受的评价)。2 (四)美术欣赏评价方面的研究 在绘画欣赏的评价方面,罗红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出现的以下五种心理效应,能为美术教师做出合理的教学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罗森塔尔心理效应;尝试错误与联结的心理效应;团体效应;惩罚替代的心理效应;光环效应。3史美霞则认为美术教学要求教师关注结课环节的总结性评价;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范煊的《绘画欣赏教学中的评价技巧》一文认为教师的评价技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评价;二是作品的分析与剖析。5定义有所不同,指出了忽视者这种行为的初衷,这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去思考。 我个人认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评价作品阶段并不是重点。如果儿童能够对优秀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之处,说出自己对作品含义的某些理解,或是吸收作品的某些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作,应当说就已经到到目的了。 通过立足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以上分四个方面论述了幼儿美术欣赏的教学策略。幼儿绘画欣赏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绘画欣赏作品的选择、绘画欣赏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等,相应地,主要研究绘画欣赏作品的选择策略,绘画欣赏的实施与评价策略。本项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包括对幼儿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策略,它是实现幼儿绘画欣赏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12

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汪洋.互动式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法探究[J].上海艺术家,2006,(4) 3

罗红.美术教学评价与心理效应[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2,(3) 4

史美霞.浅谈美术教学中的评价作用—谈教学评价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J].陕西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5卷 5

范煊.绘画欣赏教学中的评价技巧[J].江西教育,2007,(9)

开题报告(正文): 一、选题缘由 (一)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 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 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 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首先, 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 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 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 达到审美目的。其次, 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 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 在美术教学欣赏中, 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研究者个人的关注 虽然目前美术欣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但从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现状看,这方面的教育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显得相对薄弱,并处于被冷落的状态,虽然,教师们对美术欣赏教育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存在各种问题,从而导致美术欣赏教育无法有效地开展。所以,怎么培养幼儿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上研究者个人对美术教育比较关注,故需选此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从教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幼儿教师对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方法,发现幼儿教师培养幼儿美术欣赏能力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幼儿美术欣赏理论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结合调查研究让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发现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培养幼儿绘画作品欣赏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时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实践意义: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绘画作品欣赏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实践中幼儿美术欣赏能力教学进行的状况,从而得出哪些认识和方法是正确的、科学的,哪些认识和方法是 需要纠正与更新的,为幼儿园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提供一些更好的借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r5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