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变式教学策略探究

更新时间:2023-11-02 06: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议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策略探究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中学 刘亚丽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采用变式教学,可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成为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以达到课堂效果的高效能。本文首先提出数学变式教学本质含义,然后从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以及数学习题三种类型课如何进行有效的变式教学,特别是对课本例题、习题的改装从四个层面,不同角度作了探讨,进而强调变式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变式教学 提出问题 习题设计 求异思维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以及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教育理念也必将贯穿于教学实践。为此,探索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形成实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式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但大多数老师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沉侵于不断“找题—解题—讲题”的“题海战术”中。但许多实例也表明,大量单一的、重复的机械性练习,达到的不是“生巧”,而是“生厌”,它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所裨益,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编制数学变式训练题,才能使其“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这无非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

变式数学教学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探索发现、展现形成过程、注重知识建构、摒弃题海战术、提高应变能力、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为基本要求,以知识变式、题目变式、思维变式、方法变式为基本途径,遵循目标导向、启迪思维、暴露过程、主体参与、探索创新等教学原则,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变式创新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变式教学的本质含义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种蘑菇类似,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教师教授数学问题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培养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探索新事物的学习精神,提出更一般的、更广阔的、更深刻的新问题和建立新理论。

1.1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

变式数学教学,是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

和求知欲,教与学的兴奋点不断闪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并产生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1.2、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教学内容的探究过程,加大重复、模仿地练习,让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就会愈辩愈窄。如果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的中”重、难点”,以课本”例题、习题”为载体,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目标明确、题型多样的变式题组,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背景,甚至从多个层面所提供的数学对象或数学问题都纷纷呈现出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再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二、变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2.1利用变式教学加深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来看,形成数学概念,提示其内涵与外延,比数学概念的定义本身更重要。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变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概念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归纳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正确概括的思维能力。

案例:在学习“圆周角”时,教师可以由学生已有的知识“圆心角”的概念出发,由动画演示,通过运动或旋转,得到以下的几种情形(如图):

观察、讨论并归纳出圆周角的特征,从而形成概念。通过以上的图形变式,从多方面呈现概念的外延和触及一些“貌似神离”的情形。以便突出概念的内涵,使学生能深刻、准确的理解掌握概念。

2.2利用变式教学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本质规律

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赖于掌握、应用公式、法则和定理,去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任何形式的机械记忆,是不能熟练、灵活应用公式、法则和定理的根源。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公式、法则、定理中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本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多向变通的思维能力。

案例:在学习“圆的切线判定定理”时,对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讲授我就采用了变式教学,以帮助学生多方位灵活理解和掌握。抓住定理的两个条件:①过半径的外端;②垂直,出示变式判断题,并给出图示说明,让学生理解正误的原因,为进一步正确运用定理做好铺垫。

(1)经过半径的外端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图1 (2)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图2 (3)过直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 图3

图1 图2 图3

通过上面的变式判断,学生明确了运用切线定理“两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避免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从多方位理解了定理的实质,发展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2.3、利用变式教学探究解题方法的多元化

在解题教学中,利用变式来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揭示条件、目标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中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数学的思想方法都隐藏在课本例题或习题中,要善于对这类习题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2.3.1多题一解,适当变式,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许多数学习题看似不同,但它们的内在本质(或者说是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这类题目的收集、比较,引导学生寻求通法通解,并让学生自己感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1:人教版数学课本八年级(下)第205页15题: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F,求证:AE=EF。(如下图)

课本中给了“取AB的中点G,连接EG”的提示,所以学生可以根据提示构造△AEG,进一步证明△AEG≌△EFC(ASA),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强学生够造全等三角形解题的能力,可采取以下变式:

变式1:引导学生进一步考虑当点E不是BC的中点时,AE和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1)点E在线段BC上

此时仍有AE=EF,在AB上取点G,使AG=EC,构造△AEG,再证明△AEG≌△EFC(ASA); (2)点E在BC的延长线上

上图所示,也有AE=EF。此时就不能在AB上取点G了,要在BA的延长线上取点G,使AG=EC,再证△AEG≌△EFC(ASA);

(3)点E在CB的延长线上,此时EF交正方形外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于点F

令学生意想不到的是此时仍有EA=EF,但此时的证明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学生有了

猜想他们的探索欲被调动起来,就非常积极去思考几何证法。找出此题与前两题的“不变”与“变”为突破口,寻找出证明思路:

在DC上取点G,使DG=BE,然后延长AD到C',使DC'=DG,连接AG、GC',证明△EFC≌△AGC'(ASA)

这些题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但结论并没有变化。这是由于最基本的条件没有发生变化,这使学生感到了数学的深奥,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优、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真正体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3.2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散、灵活的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反映条件和结论的必然本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这样,既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学透明度,又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熟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尤其是几何证明题。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异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已知:如图:线段OA⊥OB,点C为OB中点,D为线段OA上一点.连结AC,

BD交于点P.当OA=OB,且D为OA中点时,求的值;

A P B C

D O

图1 图2 图3 图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qt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