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题情境练习的研究2

更新时间:2024-03-10 06: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主题情境练习的研究

六年级数学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目前学校正在进行先学后导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但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质疑少;有探索,创新少。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去探究,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把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2. 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而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将生活融入课程内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一是教学目标社会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发掘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即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活动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 2、支撑性理论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 ” 、 “ 教学做合一 ” “为生活而教育 ”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

(2) 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3) 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来说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 “ 数学” 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

三、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化的研究目标:

1、探索“前置学习、合作探究、个性展示”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的再改造,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之路。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措施 (一)研究对象

六年级全体学生。 (二)干预措施

1、行动研究法:

以观课议课的形式开展研究,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形成思路,探索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合理利用的策略、技巧。

2、个案研究法

以案例剖析的方法对相关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3、讨论交流法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困惑适时加以讨论和交流,并能及时解决研究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

(2)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概况,提出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论证课题,完善研究方案,开题。

(4)设计调查问卷表,分析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生成资源的利用状况。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5月) (一)尝试实验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月)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具体实施计划;

(2)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集中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收集第一手研究资料,积累教学经验;

(二)反思调整阶段(2011年1月——2011年4月)

(1)回顾反思第一阶段的实验结果,及时调整研究内容与策略;

(2)开展第二轮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

(3)实验教师以教学札记、案例、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实验完善阶段(2011年5月)

课题组各成员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完善课题,将实验成果扩展到全校各年级数学教学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6月)

收集整理相关论文、案例等材料,全面总结课题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组人员分工

课题组长:李贺娟 主持策划研究工作,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课题执笔: 张亚军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报告,分析、汇集相关资料

课题组成员:全体六年级教师 课堂教学实施与策略探索,定期分析、小结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七、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及时地捕捉、合理地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将既高效又灵动。让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六、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先学后导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化的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py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