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调控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2-04 12: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发酵调控学复习题

2011年

一、简答题

1. 发酵调控学的原理

通过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设计、调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使其产生期望的目的产物。

掌握计算机在发酵控制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过程正常与否,制定优化控制方案。

同时掌握各类典型代谢产物的生产与调节的参数。

2. 柠檬酸的发酵生产原理

果提取法:柠檬酸从柠檬、橘子、苹果等柠檬酸含量较高的水果中提取。

生物发酵法:①、表面发酵法。将原料先放入煮沸过内加入水煮沸,一次加皇血盐和EDTA二钠盐煮沸,配成培养基液,加入适量的硫酸铵、磷酸二氢钾作为氮源和营养盐,将培养基液在45-50度下送入发酵室,接入黑曲霉干孢,发酵, ②、固体表面发酵法:多以海藻酸钠为载体 。将丙烯酰胺单体(ACAM)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溶于水后与微生物细胞混合,加入四甲基乙二胺和过硫酸钾,室温下放置30min,得凝胶,提取,得柠檬酸。③、深层发酵法 定向培养,使其适应以糖蜜为原料的深层发酵,并提高菌株的产酸率和转化率,对蜜糖进行预处理、发酵、提取,得柠檬酸。

3. 乳酸的生物发酵生产原理

发酵法;糖在乳酸菌作用下,调pH 5左右,保持50oC发酵三-五天得粗乳酸。

同型发酵:微生物通过EMP代谢途径发酵,乳酸是代谢唯一产物, 异型发酵:微生物经由Bifidus途径和PK途径生成乳酸、CO2和乙醇。

合成法:合成方法制备乳酸有乳腈法、丙稀腈法、丙酸法、丙稀法等,用于工业生产的仅

乳腈法(也叫乙醛氢氰酸法)和丙稀腈法。

乳腈法:乳腈法是将乙醛和冷的氢氰酸连续送入反应器生成乳腈(或直接用乳腈作原料),

用泵将乳腈打入水解釜,注入硫酸、水,使乳腈水解得到粗乳酸。然后再将粗乳酸送人酯化釜,加入乙醇酯化,经精馏、浓缩、分解得精乳酸。

4. 肌苷酸的生物发酵生产原理

枯草杆菌通过HMP途径提供合成嘌呤、嘧啶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基本前体物5-磷酸核糖。要积累肌苷合成的前体,就得尽可能抑制EMP途径,增强HMP途径。 肌苷合成的直接前体IMP是嘌呤核苷酸合成的核心,从它分出两条环行路线:一条经XMP合成GMP,再经GMP还原酶作用生成IMP;另一条经过SAMP合成AMP,再经AMP脱氨酶作用生成IMP。 腺嘌呤、黄嘌呤双重缺陷型、并对8-氮杂鸟嘌呤有抗性的枯草杆菌变异株,肌苷产量达22.3g/L,添加1%次黄嘌呤则产苷高达33.1g/L。

5四环素的生物发酵生产原理

四环素生产采用合成金霉素的金色链霉菌菌种,通过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控制产生菌的生物合成方向,使其产生95%以上的四环素。金霉素在化学结构上与四环

素十分相似,区别仅在C-7位上,以Cl取代了H。所以,金霉素又称为7-氯四环素。金霉素链霉菌是金霉素的产生菌,但当培养基中存在抑氯物质时,由于氯的掺入受阻,而使得金霉素链霉菌的生物合成方向发生变化,并使四环素成为主要产物。本实验以M-促进剂(硫醇苯骈噻唑)作为氯化霉的抑制剂,以溴化钠作为竞争性抑制剂进行四环素的定向发酵。

6、尿苷的生物发酵生产原理

从头合成途径(denovo synthesis):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中,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称为从头合成途径。

补救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过程,合成嘌呤核苷酸。

腺嘌呤 + PRPP(5-磷酸核糖-1-焦磷酸 ) → AMP + PPi 次黄嘌呤 + PRPP (5-磷酸核糖-1-焦磷酸 ) → IMP + PPi 鸟嘌呤 + PRPP (5-磷酸核糖-1-焦磷酸 ) → GMP + PPi

鸟苷的生物发酵生产原理

抗黄氨胍突变株,产量得到提高。其中枯草芽孢杆菌T104可以生成11.0g/I,对糖转化率为13.8%。

SAMP合成酶缺失株,于34℃发酵70h,鸟苷产量达19g/L。

酵过程中后期DO控制在20%,对鸟苷发酵最合适,最高产苷达到17.7g/L。

7、红霉素的生物发酵生产原理

原料在V型高速混合机内进行混合均匀后送入揉和机与纯水混合后制成软体。送入制粒机制成圆柱形颗粒后进入圆丸机制成湿润的圆形颗粒,再进入高效硫化床干燥机进行干燥,干燥后进入筛分机,其中筛上物料进入包衣机喷洒一层包衣液,筛下物料回到高速混合机混合。包衣后物料送入干燥机干燥,过筛,筛上物料进入胶囊机装囊,包装成品。筛下物料回V型高速混合机。

8、青霉素的生物发酵生产原理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生产分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①菌种发酵:将产青霉菌接种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培养基中,通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进行逆流萃取,得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 半合成青霉素: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

9、谷氨酸的生物发酵生产原理

由三羧酸循环中产生的a-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和氢供体存在下进行还原性氨化作用而得到。

淀粉的酸水解工艺

1、调浆:干淀粉用水调成10-11?Bx的淀粉乳,加盐酸0.5-0.8%至pH1.5。 2、糖化:蒸汽加热、加压糖化25min。

3、中和:冷却至80℃,烧碱中和至pH4.0-5.0(避免产生焦糖又保证过滤,中和为沉淀胶体)。

4、脱色:活性炭脱色和脱色树脂。活性炭用量为0.6-0.8%,在70℃及酸性条件下搅拌后过滤。

淀粉的酶法糖化工艺

以大米或碎米为原料时采用大米浸泡磨浆,再调成15?Bx,pH6.0,加细菌α-淀粉酶在85 ℃下液化30min,加糖化酶60 ℃糖化24h,过滤后可供配制培养基。

10、维生素C的生物发酵生产原理

莱氏法,这种方法是以葡萄糖媒促还原所制备D - 山梨醇为原料,由生黑葡萄糖酸杆菌或醋酸杆菌属的某些菌株发酵产生L - 山梨糖,经过酮化,化学氧化和水解几步反应过程即可得到VC 的重要前体- 2 - 酮基- L 古龙酸,再经转化生成VC。

11、发酵终点的判断方法。

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放罐时间,须要考虑下列几个因素:

1.考虑经济因素:要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生产能力的时间为最适发酵时间 2.产品质量因素:酵时间太短,势必有过多的尚未代谢的营养物质(如可溶性蛋白质、脂肪等)残留在发酵液中。发酵时间太长,菌体会自溶.故要考虑发酵周期长短对产物提取工艺的影响. 3.特殊因素:

特殊情况下,如染菌、代谢异常.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如改变温度或补充营养等),并适当提前或拖后放罐时间。

确定放罐的指标有:产物的产量、过滤速度、氨基氮的含量、菌丝形态、pH值、发酵液的外观和粘度等。发酵终点的掌握,就要综合考虑这些参数来确定。

12、厌氧代谢的特点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

13、补料、分批发酵的特点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低基质浓度的优点:(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2)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补料--优点: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能减缓代谢有害物的不利影响。受发酵罐的体积限制,补料发酵虽补充养分或前体的不足,但有害代谢物的不断积累,产物合成最终难免受到阻遏。

分批发酵--操作简单,周期短,染菌的机会减少,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易掌握。存在基质抑制问题,出现二次生长现象。如对基质浓度敏感的产物,或次级代谢物抗生素用分批发酵不合适;因其周期较短,一般在1-3天,产率较低。 养分易于耗竭,无法维持下去。

14、连续发酵的特点

又称连续流动培养或开放型培养,即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产品的发酵液的培养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所提供的基质对菌的生长就受到限制,培养液中的菌体浓度能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有以下优点:

(1)维持低基质浓度: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2)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

(3)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节省发酵罐的非生产时间; (4)便于自动控制。

(5)有利于多种碳源的利用以及目标产物的生产。生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但连续培养也有缺点:

(1)长时间的连续培养难以保证纯种培养; (2)菌种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较大。 (3)工艺复杂,易污染,菌种突变难预测。

15、举例说明温度对发酵生产方向的影响

例如,在四环类抗生素发酵中,金色链丝菌能同时产生四环素和金霉素,在30℃时,它合成金霉素的能力较强。随着温度的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提高。当温度超过35℃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止,只产生四环素。

影响菌体生长---前高温,后低温。

(复杂回答)四环素,0-30h高温,30-150h低温,150h以后高温。青霉素,0-5h,30℃;5-40h,25℃;40-125h,20℃;125-165h,25℃;比恒温培养产量提高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p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