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虚词、句式及停顿复习

更新时间:2023-03-11 03: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考文言文虚词、句式及停顿复习(庄智培整理)

一、《新课程标准》: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50篇。

③、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三:整理归纳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⑴、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②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⑵、用作助词① 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④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⑶、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去”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例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又,表并列关系 练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而”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康肃笑而遣之。(着,表修饰)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4、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①屠惧,投以骨(《狼》) ——把 ②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 —用 ③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2.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而”;或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①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用来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以致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2.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敌(《狼》)——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桃花源记》)——他们的

③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起指示作用,指乡人花钱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于“这”。 练习

解释下列黑色字。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指小石潭) 2、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

(六)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wèi “向”“对”

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成为”,“雕刻”,“是”等,

(七)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从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练习

一、选出和“卒之为众人”中“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B.终为忠臣

C.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D.始之为人情所患 作业:

学生课后整理归纳其它虚词,如:“诸”“焉”“乎”“若”“且”“所”等字的用法。

整理归纳判断句式 一、 判断句

判断句常见语言标志为:“??者也”;“??也”;“??者??也”。者,结构助词,与前面的词或短语组成名词性短语;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可译为“了”

或不译。

1、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二、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例3,谓语“甚矣”前置,有强调作用。 (二)宾语前置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4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思”、“忆”的宾语,为强调宾语而前置。 例5中,为加重语气,用“之”提宾,“之”是提宾的标志。 (三)介宾倒装

6、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7中的 介词“与”和“谁”、 (四)状语后置

8、屠惧,投以骨。(《狼》) 9、徐喷以烟 ,(《幼时记趣》) 10、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五)定语后置

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11、中,“高”、“远”分别作“庙堂”、“江湖”的定语,为强调“高”、“远”而后置。

三、被动句

被动句常见的语言标志是“为??所??”,译为“被??”。例如: 1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四、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14、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例13中,省略主语“渔人”、“小口”,补全应为:(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例14中,补全应为:(蛇)触草木,(人)尽死。 (二)省略谓语

1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例 15中,“再而衰”、“ 三而竭”中省略了动词“鼓”, 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三)省略宾语

16、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17、使与台齐。(《幼时记趣》)

例 16、17中,分别省略了宾语“渔人”、“身”,完整的语序应为:问(渔人)所从来、使(之,身)与台齐。 (四)省略介词“于” 18、场主集薪其中。(《狼》) 19、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例18中,完整的语序应为:场主集薪(于)其中,“于”表方向、处所,译为“在”。

例19中,完整的语序应为: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表对象,译为“向”。 (五)省略量词

20、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五、“如??何”

“如??何”是由动词“如”加疑问代词“何”,组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把??怎么样”。例如:

2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六、“以??为??”

“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与后面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作??”。例如:

2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幼时记趣》)

七、“此??所以??也”

“此??所以??也” 是固定结构,译为“这就是??的原因”。

例如:2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出师表》)

八、“然则??”

“然则??”,连词,用于分句句首,相当于“这样看来,那么??”,用以承接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例如:

24、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

九、“与其??孰若??”

“与其??孰若??”的句式,用作比较、选择的复句,相当于“与其??还不如??”例如:

停顿方法归纳: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

“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些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例如:2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出师表》)

八、“然则??”

“然则??”,连词,用于分句句首,相当于“这样看来,那么??”,用以承接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例如:

24、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

九、“与其??孰若??”

“与其??孰若??”的句式,用作比较、选择的复句,相当于“与其??还不如??”例如:

停顿方法归纳:

一、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

“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分原貌。如:

些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①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po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