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 求格学之真

更新时间:2023-10-22 19: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宁静致远 求格学之真

——记格萨尔学专家王兴先

刘 彬

坚定信念 确立方向 选择亮点

初见王先生,散发自他身上那股浓浓的儒雅气息已在不经意间使我感动,这必定源于先生长久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和追抚。清清的洮河水,宁静的村庄,质朴的民族家庭,是王先生至今难以忘怀的故土情结。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木地坡村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藏杂居的小村庄,王先生从小就对身边质朴而勤劳的藏族同胞的生活耳濡目染,对藏族民谚民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安市一中毕业,看过他成绩和档案材料的同志都鼓励他报考北京大学或北京师范大学,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藏民族文化的热爱,王先生欣然走进了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门槛。开始了他藏语文专业的学习历程。

1963年7月22日,王先生大学毕业前夕,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为北京应届大学毕业生做了一场报告,号召大家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执着奋斗追求精神的王先生便带着一腔热情和满腹的才华投身西藏阿里地区。在海拔5200多米的阿里改则县从事秘书工作的12年中,王先生凭借大学期间扎实的藏语言文学基础,加之对当地牧区流传的藏族歌谣的亲身体验,更是感到了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12年间,王先生因工作需要回家探亲只有三次,婚期也一拖再拖,但他毫无怨言,而是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和藏文化素材的采集上。他不断搜集、整理了2000余首藏族歌谣、谚语,还时常到当地寺院翻看经文,寻找史料。满腔热情和执着的追求以及长年和藏族人民生活在一起而产生的对藏族同胞特殊的情

感,使他更加坚定了要为藏文化研究做一点贡献的决心。

75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他被安排到西北民族学院(现西北民族大学)工作。时至1981年,潜心翻译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格学泰斗王沂暖老先生一眼就看中了这匹千里马,极力引荐他从事《格萨尔》的翻译和研究工作。自此,王先生便在浩大的藏文化的海洋中选择了一个亮点——《格萨尔》史诗。

天降大任于斯人

《格萨尔》是古代藏族人民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后相继流传到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兄弟民族中,在长期的相互交融中,形成了各具本民族特色的《格萨尔》,大大丰富了《格萨尔》史诗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此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盖世瑰宝,在旧中国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珍惜才使《格萨尔》获得新生,从搜集到整理,从整理到翻译,从翻译到研究,一步步将《格萨尔》事业引向深入。然而,面对着最具研究价值的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相继辞世,《格萨尔》研究难免遭遇人去楼空的尴尬,所以,及时抢救、保护《格萨尔》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王先生自1981年开始就致力于以世界最长的史诗——藏族《格萨尔》为主的多民族《格萨尔》的发掘、抢救、搜集、整理和翻译研究工作。1988年他从王沂暖老先生的手中接手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的重任之后,于整整十二年间,鞠躬尽瘁,先后多次亲临边寨,深入调查流传在土族、裕固族、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等民族和摩梭人中间的《格萨尔》,在与民间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沟通的同时,着力选择培养相关民族的青年学子,重点抢救搜集和整理翻译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的土族、裕固族《格萨尔》。如土族《格萨尔》,由创世神话、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等三部分组成,这在世界多民族史诗中实属罕见。现已在王先生的带领下用国际音标记音对译出28000

余行,超过《荷马史诗》两部的总和。

王先生凭借着敏锐的学术眼光,准确地找到了前人研究中的空白点、盲点,提出要使多民族《格萨尔》文化发扬光大,抢救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光靠翻译和单纯从文学角度研究《格萨尔》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建立多学科研究体系,从多角度、不同分支对《格萨尔》进行综合研究。他从多民族《格萨尔》的资料建设和《格萨尔》所描述的民族、语言、宗教、民俗、文艺、史地、政治、经济、军事、伦理、心理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实际出发,广开思路,从边缘、交叉学科着眼,提出民族格萨尔学、语言格萨尔学、宗教格萨尔学、民俗格萨尔学、文艺格萨尔学、军事格萨尔学等等多个分支学科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构建了格萨尔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工作实践中获得了实效。这一思路为日后西北民大率先从格萨尔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创立和构建奠定了基础,也为创建格萨尔学这一新兴学科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科学有效地研究和管理格萨尔事业的发展,早在1994年,他就对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极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与抢救搜集相结合、研究与整理翻译相结合、研究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研究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研究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五结合”方略,使《格萨尔》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王先生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创业之途谈何平坦,在漫长而艰苦的研究过程中,来自科研基础尚不健全、资金匮乏、人才紧缺、学术异议的种种阻力几度困扰着《格萨尔》研究事业的前进,但是这并没有消弱先生的毅力。他常说,怕,不是创业者的个性,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理想和信念,放弃我们毕生的追求。坚韧的精神,质朴而单纯的心境,豁达的人生态度,逆境面前不甘沉沦的勇气,使王先生一次又一次

战胜挑战,义无反顾地为了格学事业披荆斩棘。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先生率领的格学队伍的努力和争取,1992年、1996年和2004年,西北民族大学分别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格萨尔》“八五”工作规划会议、第四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和《格萨尔》千周年纪念大会。并于“八五”规划会议上通过编纂大型系列丛书《格萨尔文库》的提议。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大型系列丛书《格萨尔文库》是王先生申请获准并由他主持和担任总主编的重大项目。该项目立项以来,在全体编纂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有关领导的关照下,现已编纂出版了第一卷:藏族《格萨尔》第一册《英雄成长》和第二册《降服四魔》;第二卷:蒙古族《格萨尔》第一册《鄂尔多斯本》和第二册《卫拉特本》;第三卷:土族《格萨尔》上册和下册。共计三卷六册,约850万字。全部出齐,约3720万字。其中,《格萨尔文库》藏族《格萨尔》第一册《英雄成长》和土族《格萨尔》上册于1999年获甘肃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库》(一、二、三卷)2002年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又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被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等四部委评为先进集体,王先生荣获四部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称号。

《文库》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以及日本等国都有所收藏。她系统地展示了《格萨尔》丰富多彩的历史全貌,在对各民族的《格萨尔》分别进行规范、汉译和记音对译时,特别关注了它在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神化学、军事学等各种社会科学方面的史料价值,使其更加完整化系统化,标志着我国《格萨尔》的整理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老一辈民间文学权威专家、国际著名学者贾芝等评价《文库》“在对《格萨尔》的

采录、翻译和编辑方法上,在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上,更加全面周到”,“广泛地给读者以史诗《格萨尔》丰富多彩的历史全貌”,“这是一个创举”。

此外,先生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格萨尔》研究和格萨尔学学科建设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与王沂暖先生合译出版译著《格萨尔王传?分大食牛之部》和《格萨尔王传?松岭大战之部》,出版研究专著《〈格萨尔〉论要》、《格萨尔学史稿》(二人合著),前者被誉为《格萨尔》研究史上的一部力作,是全面研究《格传》的先行者,后者则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二者均荣获省部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至2004年期间,先生还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组织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呼吁《格萨尔》的整理、研究工作,传递《格萨尔》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学科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

从格萨尔研究室、研究所到格萨尔研究院,西北民大格学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已有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合作联手。在国家领导、国家民委、甘肃省委和西北民大党政领导的大力扶持和关注中,西北民大格萨尔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两次被评定为省级重点学科,使该学科得以长足的发展,也提升了西北民族大学在该学科领域的水平和实力。格萨尔学作为民大科研领域中的“一个亮点”特别是对甘肃省土族、裕固族《格萨尔》的发掘、整理、翻译和研究,被国际、国内学术界所公认的这一新兴学科,现已初具规模。

在谈到今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时,王先生说,首先,《格萨尔》的故乡在中国,我们要将世界格萨尔的研究中心定位在中国,但是我们还要让《格萨尔》这部不朽的长篇英雄史诗走向世界,我们现在是把藏语、蒙古语、土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汉语,接下来,我们还要培养和选拔人才将它翻译成英语,还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利用网络,建立一个格萨尔网站,让全世界真

正了解比“荷马史诗”更为宏伟的中国的《格萨尔》。其次,要继续完成《格萨尔文库》,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而完善的传统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王兴先,男,汉族,甘肃省临潭县人,生于1936年,196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现任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格萨尔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甘肃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大型系列丛书《格萨尔文库》总主编。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p6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