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寻访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08-15 15:14: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吴文化小组调研报告

题 目:吴文化寻访调研报告

学 院:文化创意学院

班 级:文管

组 员:赵帅帅

指导老师:丁婧

日 期: 1002班 储文昊 刘一腾 孙 浩 顾 刚 程 翔 2012年10月

吴文化小组调研报告

目 录

(一) 摘 要………………………………1

(二) 关键词………………………………1

(三) 吴文化寻访…………………………1

3.1 清名桥………………………………1

3.2 故 居………………………………2

3.2.1顾毓秀………………………………2

3.2.2钱钟书………………………………3

3.3 泰伯庙………………………………3

3.4 梅 园………………………………4

(四) 寻访情况……………………………5

4.1 寻访对象……………………………5

4.2 寻访时间……………………………5

4.3 寻访方法……………………………5

(五) 吴文化感悟与总结…………………6

吴文化小组调研报告

(一)摘 要

吴文化孕育于古代吴越之地,在独特的内陆湖泊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的文化内核,呈现了趋水、内敛、多元杂并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长期以来吴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吴文化是吴地人们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抱着对吴文化渊源的尊崇和向往,在丁婧老师的带动下,我们展开了对吴文化之地的寻访,用心体会和感悟了吴文化的深刻内涵,了解了吴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潜在作用和价值。

(二)关键词

吴文化 寻访 故居 感悟

(三)吴文化寻访

3.1清名桥

清名桥,原叫清宁桥,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在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整座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

吴文化小组调研报告

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1983年在桥东西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一为邹一桂所书,乾隆三十一年立;一为同治九年九月立。

清名桥感悟:

1、那是一条在繁华盛世中小巷中不甘落寞的一座历史桥,这终究是场旷古的决绝。

2.清名桥历史的见证,古老文明的见证。

3.历史的沧桑,时代的痕迹。

4.清名桥在保存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问题,更多的机动代替了手工,失去了原有诗情画意。

3.2故居

3.2.1顾毓秀

顾毓秀(1902-2002)字一樵,江苏无锡人,科学家、教育家、音乐家、诗人,清华学校中等科毕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士、硕士、科学博士,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顾毓秀先生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中等科。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电机工程学士、硕士、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工学院院长。

吴文化小组调研报告

1928年起,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曾兼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教授。1950年旅居美国,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荣誉教授、2002年9月9日,病逝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寓所,享年100岁。

3.2.2钱钟书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故居感悟:

1. 顾毓秀,堪称是一位文理融通、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

2. 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

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

3. 钱钟书,堪称是文学之大成者,文学的传奇人物。

4. 故居,见证了历史的痕迹,历史的沧桑,让我们感悟到了故人的

高贵品质,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5. 故居,历史的写照。

3.3泰伯庙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今无锡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为纪念

吴文化小组调研报告

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泰伯,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他的事迹被历代史学家载入史册。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南朝梁无锡令刘昭认为《史记》没有明确说明方位的梅里是今无锡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没有考古方面的证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

感悟:

1.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

2.关注泰伯庙,关注吴文化,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要让社会的喧嚣遮住了我们的眼睛,我们真的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做一个有根的人

3.4梅 园

梅园位于无锡西郊的东山和浒山南坡,距市区7公里,距太湖1.5公里,园内遍植梅树,是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梅园遥临太湖,北倚龙山,淡泊清幽,“名园一角似横琴”。以梅饰山,倚山饰梅,别具一格;亭台楼塔,傍山建造,错落有致。早春,山坡群梅冲寒怒放,山翠梅艳,风光旖旎,中秋桂子飘香,馨香满园,沁人心碑。以梅饰山,倚山植梅,花径蜿蜒,湖石玲珑。古雅的亭台楼阁,错落地点缀在香海里,窈窕多姿。

感悟:

吴文化小组调研报告

1. 感悟园林艺术的美,感悟园林艺术对文化的熏陶。

2. 园林以其独特的构造和布置,追溯历史的变迁,用现代艺

术表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四)寻访情况

4.1寻访对象

追溯吴文化,感悟吴文化,涉足吴文化足迹,我们主要是对清名桥、顾毓秀故居、钱钟书故居、泰伯庙、梅园这5个景点进行走访感悟。

4.2寻访时间

清名桥:2012年9月18日

顾毓秀故居:2012年10月16日

钱钟书故居:2012年10月16日

泰伯庙:2012年10月18日

梅 园:2012年10月19日

4.3寻访方法

本小组对吴地文化寻访主要采取的实地考察和拍摄两种形式,采取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车和步行两种。

(五)吴文化感悟与总结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这种灵魂扎根于民间,有强烈的

凝聚力,并作为城市名片和品牌,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无锡市依托吴文化,以文化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以文化精神

吴文化小组调研报告

凝聚发展合力,以文化知名度提升城市实力,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和弘扬,让无锡成为一个更有魅力的城市。

吴文化植根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元自然农业经济结构以

及政治宗法等背景中,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与肥沃的土地资源,在资源环境与适应性劳作之间取得平衡,表现出典型的农业文化特征,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的文化内核。在历史进程中,吴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有浓郁的江南特色,也是孕育苏州历史文化名人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战略理念的参照 ,为民族文化复兴伟业提供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 。

自古以来,吴文化具有融合吸收异质文化的特点,她既能吸纳、消解外来文化,又能保持自身独特个性。从文化交流来讲,她也最易搭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以及相互间的吸纳最易展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传播自身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互动中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协调和平衡。关于“引进来”,就是移植、嫁接、摄入各国各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以积极主动的态势去碰撞去反思去融合,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同时,进行文化外推,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将区域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推向世界各国各地区,与世界及

吴文化小组调研报告

区域其他文化去碰撞去交流去融合,即“推出去”。通过“引进来”、“推出去”,以接纳、包容、开放的态势,建构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这正是现代化全球化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任何一种文化得以流传继承,都有赖于当代价值的体现,反之则都会遭遇被淘汰的命运。然而,文化的完善提升及其价值实现,还需要人的不懈努力和文化自觉。社会学者应当更好地挖掘出文化的当代价值,并使之与世界需求、时代精神融于一体,符合时代潮流和民心取向,才能成为今后发展的文化支撑。费孝通先生曾说,好的文化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只有具备这样的博大胸襟,积极吸纳转型中的东西方文化的研究成果,将吴文化的优秀内涵融于伟大的当代社会实践之中,才能使吴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使之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新学体系的建立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ox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