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复习重点一
更新时间:2024-05-26 14: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编 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 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
围绕着国家政权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1)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部分,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受政治统率,受整
治规范和制约,要通过与政治的联系来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2)政治是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力量。在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经济始终起决定作用,但政治的
地位不可忽视,在所有影响经济的因素中政治的作用最为重要,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3)政治是最基本的社会调解机制。相对于其他社会调节机制,政治是一种宏观的,最高层次的,全面
的社会调解机制;其他社会调解机制需要借助政治力量发挥其调节作用,需要政治弥补其缺陷。 (4)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社会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政治革命是孕育新社会
的“助产婆”,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政治使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一个人身处政治社会,也就处在政治关系之中,所以政治使社会
成员成为“政治人”,社会成员要过政治生活,要受政治的影响和制约。 二、政治学
1、政治学的定义: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及其发
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发展。 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途径和角度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历史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利益分析法。c.调查研究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主要方法:a.政治哲学研究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制度研究法;d.经济学研究方法;e.社会学研究方法;f.心理研究方法;g.政治系统分析方法;h.政治沟通分析方法;i.实证调查和分析方法。
第二编 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
1、定义:政治主体是在社会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将以其存在或行为对政治资源的配置
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
2、四个政治主体:国家、政党、政治社团、政治家。 一、国家
1、国家的起源:马克思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产生的原因是
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国家的定义: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按区域划
分的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 1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3、你如何看待国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定义: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按照区域划分的 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2)本质: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3)国家的要素:三要素说:人民、土地、主权;四要素说:人民、土地、主权、政府。
(4)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
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①按照国家活动的程度和方式划分,国家职能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②按照地域划分,国家职能分为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5)国家的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4、国家机构: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机关的组合,它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
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国家机构的特点:①阶级性;②实体性;③整体性 ④职能性;⑤强制性;⑥变动性。 5、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1)集权原则(历史上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外事权等
一切权力集中于君主手中。
(2)三权分立原则(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
三种权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3)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代表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它的权力是至高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其他国家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有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5、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形式上或实质上
居于首脑地位。
(2)立法机关:有权制定、修改、废止和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
(3)行政机关:又称政府,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和外交等社会公共事物的
机关。行政机关一般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4)司法机关:维护法律的部门,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部门。 6、中国的国家机构:
(1)国家主席。我国的国家元首,主要职权有:a.公布法律,发布命令; b.任免权;
c.外交权; d.荣典权。
(2)国家权力机关。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
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职权有:a最高立法权; b最高任免权; c最高决定权; d最高监督权; e其他最高权。
(3)行政机关。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职权:a行政立法权; b提案权; c领导权; d监督权; e人事权; f其他权。
(4)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法院——审判机关。 ①最高人民法院的职权:审判权、监督权、核准权、解释权、提案权。 ②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权:检察权、侦查权、公诉权、抗诉权、决定权、
解释权、监督权、领导权、题案权。
7、国家与政府
(1)两者的关系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 2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2)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 (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2)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
(2)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
(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
(4)就组织构成来看,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的组 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二、政党 1、政党的定义: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
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谋取政权和执掌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2、政党的类型:
(1)以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为标准划分政党,可以将政党划分成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
政党。
(2)以是否掌握政权和在议会、政府中的地位为标准划分政党,可将政党划分为执政党、
在野党、参政党。
(3)以政治纲领、政治价值观念为标准划分政党,可将政党划分为左派政党(激进党派、
左翼)、右派政党(保守党派、右翼)和中派政党。
(4)以政党的活动范围划分政党,可将政党划分为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 3、政党的特征:
(1)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是特定阶级进行政治活动的领
导者和组织者,是特定阶级的组织标志阶级利益和意志是政党的目标和方向。
(2)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政党的目标集中体现着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政党的纲领是政党目标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不同政党有不同的纲领。 (3)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4)政党与政权具有密切相关性。夺取,掌握和巩固政权,是政党的重要任务,也是政党
区别于其他社会政治团体和组织的重要标志。 4、政党的功能:
(1)集中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形成本阶级的整体意识; (2)集合和扩展实现本阶级利益和政治目标的政治力量; (3)领导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4)维持国家政治稳定和政治平衡。 三、政治社团
1、政治社团的定义:政治社团是利益要求基本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目标,而有组织的
参与或者影响公共政策和政治过程的社会团体。
2、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形成的基础是社团成员相对具体和特定的共同利益; (2)政治社团的组织形态具有相对宽松和松散的组织性; (3)政治社团的成员具有群众性;
(4)政治社团实现利益要求的手段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3、利益集团的定义: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
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 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4、压力集团(政治性的利益集团)的定义:指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
- 3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5、院外活动(lobbying)
(1)定义:原指那些等候在议会大厅的一些人,在议会开会休息的时候,同国会议员进行接触,试图影
响他们的态度和投票倾向,以满足自己或者自己所代表的集团人的利益。 (2)具体活动方式:a.社交性接触和游说;b.提供信息和情报;出席听证会。
5、公共舆论的含义:压力集团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和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手段影响公
共态度,形成对有关立法议案的公共舆论,以此达到最终影响公共政策的目的。
6、压力集团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的关系
(1)压力集团的活动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压力集团成了联结公民与政府的中介,公民
通过广泛的参与压力集团及其院外活动直接的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
(2)压力集团的活动扩展与深化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参与压力集团,通过压力集团的活动影响政治
过程和公共政策,公民由此拥有了一种新的合法化和制度化的参政形式。
(3)压力集团及其活动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国际权力既要加强,又要保留资本主义民主
制度,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制约机制,压力集团很好的充当了这个角色,压力集团的活动制约了扩张的国家权力。 7、中国的政治社团 (1)现状
当前我国的政治社团主要有工会组织、青年组织、妇女组织、、工商业界组织和台胞、侨胞等爱国主义组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和群体结构向着多元、复杂的方向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政治团体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健全
在我国,政治团体不是完全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之外的利益群体,从法律形式上看,他们是群众团体,从其地位、作用看,它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质。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中国政治团体具有以下特征:
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类政治团体都能联系同阶层、同性别、同行业、同部门的几乎所有
成员。
②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③政治团体的利益差别是建立在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④政治团体的利益要求能把具体与局部、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 (3)中国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①地位:我国政治团体是我国政治总格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②具体作用有,第一,组织功能,第二,参政功能;第三,民主监督功能,第四,政治教育的功能。
(4)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中国政治团体的发展趋势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原则和结构的前提下,会朝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朝着与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向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变化。这主要体现在:A.党政部门对政治团体的管理方式的转变。B.政治团体格局分类的变化。C.政治团体的功能发展。D.政治团体的发展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强大动力。
第三编 政治行为
- 4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行为
1、定义:是政治主体在政治意识的驱动下,为改变和调整既有政治关系格局,为建立、维护或改变政治
制度,影响和推动政治发展所从事的实践活动。
2、三大政治行为: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 一、政治统治
1、政治统治的本质:国体,是政治统治的本质问题。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
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和控制。
2、政治统治的合法化
(1)定义:政治统治获得合法性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就是社会成员
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
(2)政治统治合法化的过程:
a.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震撼,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一经建立,就会从各方面显
示自己的力量,如惩罚犯罪等,从而获得强力的权威;;
b.通过制度化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包括选举制度、政策选择、政治沟通、法制约束等,从而获
得程序化的权威性
c.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以获得信仰方面的权威,从而为自己的合法性进行辩护。 3、政治统治的类型
(1)少数人统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国家)与多数人统治(社会主义国家); (2)传统型权威统治、魅力型权威统治(重点)、法理型权威统治;(马克思·韦伯) (3)专制型统治和民主型统治(依据:政治权利的运作方式)。 4、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1)权力分配。是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秩序的经常性方式,马克思说过:“在历史上的大多
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就直接的宣告国家是有产阶级 用来防御无产阶级的组织。”
(2)暴力镇压。这是一种最古老的政治统治形式,它是通过国家暴力或以国家暴力为后盾
强迫人们做某件事情或禁止人们做某件事情。
(3)安抚收买。与暴力镇压相辅相成的政治统治方式,当暴力镇压不能奏效时便采取安抚
收买的形式。
(4)公共管理。每个国家统治阶级都离不开的统治方式,在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统治
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公共事务管理。 (5)思想文化控制。“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6)创造有利于统治的国际环境。 二、政治管理 1、政治管理的定义:政治管理是国家权力主体实施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约束和调控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
进行管理的政治行为过程。
要正确把握政治管理的概念,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政治管理的前提和根据——国体;2、政治管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3、政治管理的对象和范围。 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1)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内在统一性
第一,二者统一于政治权力的运行过程; 第二,二者统一于国家职能体系之中; 第三,二者还统一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 (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具体差异性
- 5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二者的直接行为主体有所不同。政治统治的直接行为主体是统治阶级组成
的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器为主的国家政权机关;而政治管理的直接行为主体除了国家政权机关以外,还包括政党和参政党以及与政府合作并能行使政府的部分职 能的政治团体。
第二,二者的行为客体有所不同。政治管理的客体始终是大多数社会成员,既包 括被统治阶级也包括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客体是被统治阶级。
第三,二者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政治统治的主要任务是镇压对阶级的反抗和破 坏活动,保持统治阶级地位的稳固和根本利益的实现;政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既定的政治统治格局下对经常性或日常性的社会公共政治生活进行调控,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的使社会利益得到实现,在保障正秩序稳定的同时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四,二者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政治统治的方式必然是以暴力镇压为主;政治管理的经常作用方式是非暴力的,以行政的、民主的和说服教育等方式为主。 3、政治管理的类型:传统政治管理、现代政治管理(书P111—116) 4、政治管理的基本方式:
(1)政治领导。指国家政权的拥有者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根本性的问题所作的权威性指导。
是政治管理的行为的核心。
(2)政治决策。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问题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是政治管理
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部分。
(3)政治组织。政治管理主体对自身和政治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实施配合与控制,
使之达到获趋向某种政治有序化的活动过程。
(4)政治协调。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或调整,使
之趋于平衡和谐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
(5)政治沟通。广义指传递政治信息,交换政治思想与态度的全部活动;狭义指政治体系
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和交换。
(6)政治监督。从权力运行角度看,可分为自上而下监督和自下而上监督。 5、政治管理的作用
(1)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经济基础; (2)维持政治制度的正常运转,保障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 (3)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民主政治生活的完善。 三、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含义:一个国家内的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加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
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
2、政治参与的特征: (1)参与主体的民主化;
(2)参与的实质是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化; (3)参与目标与对象的公共化; (4)参与行为的合法化。
3、政治参与的方式(要能解释每种方式)
(1)政治投票。是现代政治参与中参加人数最多的政治活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
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态度或政治偏好的政治行为。 (2)政治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
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政治接触。公民为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或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主动
与政府官员进行接触,陈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试图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 (4)政治结社。指具有共同政治目的的公民为了相同的利益而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
- 6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5)政治表达。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
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6)政治冷漠。指政治参与缺乏。
4、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要能解释清楚每一项)
(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物质基础,一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与经
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要指出的是,社会经济水平与政治参与水平并不是绝对对应 的关系,因此必须全面看待二者的关系。
(2)社会地位。人们通常都是根据教育、职业、收入、权力、威望等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
地位,构成社会地位的各种因素在共同发挥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的同时,也在发挥 着各自自身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3)政治制度。直接对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由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等。
(4)政治心理,其影响主要体现在:a.对利益的估量;b.对政治选择的判断;c.政治效能感;c.对结局
的满意感。
(5)社会机会。社会机会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包括上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环境。
5、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
(1)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特征:
a.本质要求政治参与的广泛性与实际政治参与不足的差;
b.参与的有序性和组织性相依; c.执行性参与多于决策性参与; f.支持性参与和发泄性参与并; e.政治狂热和政治冷漠并存。 (2)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取得的成就:
a.依法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法律保障;
b.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框架和指导原则;
c.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 d.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内容和范围日益广泛。 (3)中国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a.公民自身存在的问题——参与意识相对较弱,参与能力不足;b.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c.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不够丰富和畅通 ; d.非制度化参与的行为的存在。 (4)扩大和规范政治参与的举措:
a.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素质; b.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制度; c,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d.努力克服非制度化参与行为。
第五编 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
1、定义: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类政治主体所遵循的原则、规范的总和,包括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
各种规范政治权力运行的具体措施。
2、特点:历史性;阶级性;强制性;层次性;多样性。 3、基本内容:国体(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政权中央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形式);统治阶级为行使政治权力而建立的具体政治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
4、功能:引导和保证社会发展方向;实现社会整合;提供社会政治化的行为规范。 5、政治制度的演进: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演进;人治向法制演进。 ※法治与人治
- 7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1、人治和法治作为不同的治国理念或治国方略,在内涵上有如下不同:
(1)在法的价值理念上,法治追求民主自由人权;人治则与专横等级和特权具有亲密关系。(2)在法的地位上,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认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主要模式;在人治状态下,虽然也有法律,但法律所调整的范围非常有限,法律仅被当成一种统治工具,起作用的发挥以及如何发挥,要依执政者的意愿。(3)在法律和公共权力的关系上,法治奉行“法律支配权力”的原则;在人治社会里,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常常容易依仗权势,以权压法,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权”,根本不是合法的公共权力。
2、从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选择与时代的呼唤。 二、、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的含义:取得政权的统治阶级运用法律形式确立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狭义的国家制度是指
反映国家阶级属性的国体,广义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由之决定的政体以及国家结构。
1、国体
(1)含义:国体即国家制度,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决定因素:国体由统治阶级的性质来决定。
(3)国体的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2、政体
(1)含义: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治
机关。
(2)政体的分类:
A.君主制。分为专制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有限君主制又可分为贵族君主制、登记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首,君主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其权力又按宪法规定受到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君主制国家中,君主作为国家元首只有象征性的地位,并无实际权力,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英国是最早实行议会制君主制的国家。另外还有25个国家实行,如西班牙、比利时、瑞典、挪威、丹麦、荷兰等。
B.共和制。共和制又分为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制共和制、半总统制共和制、委员会职制共和制。 1、议会制共和制的特点:议会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政府由议会中拥有多数议席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的联盟组成,在法律上对议会负责,总统更多的做礼仪性程序性的工作,政府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主要有: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印度、新加坡等。
2、总统制共和制的特点: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执掌行政实权;总统定期由选举产生;由总统任命和领导的各部部长只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总统向议会报告工作,总统无权解散议会,但对议会通过的法案可以行使否决权,主要有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埃及等。
C.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特点: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3.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一院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单一的人民院制,即只有一个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4.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5.实行单一制的民主共和制。6.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能够建立和逐步完善起来的根本保证。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与政体之间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
(1)区别:国体是按不同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建立的不同性质的国家来划分的,政体则是按不同阶级
或同一阶级的国家建立的不同政权组织形式或构成形式来划分的。
(2)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其中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适应、表现国体,
为国体服务,并且政体是否适当还会影响国体的巩固。
4、国家结构
- 8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1)单一制
A.定义: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B.特点:中央权力独享全部主权;具有统一宪法,统一国籍,统一国家立法机关,统一的中央政府,
国家内部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各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均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在对外关系方面,国家整体是单一的国际法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
(2)复合制
A.定义:有若干具有较大自主权的国家和地区组成的联合体或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
B.特点:设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中央政府,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以及国籍,由联邦行使国家的立
法、外交、财政及军事等主要权力。各成员国按照联邦宪法规定,设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在自己管辖的地域内行使职权,成员国公民除了具有自己的国籍外,同时还具有联邦的国籍。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德国、印度、马来西亚等。
C.联邦与邦联的区别:邦联是几个独立国家为了达到军事、贸易等方面的共同目的而组成的国家之间的
联合。邦联不是国家主体,没有全邦联统一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没 有统一的立法,也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预算和国籍。邦联的协商机关是邦联“议会”或者成员国的“首脑会议”,“首脑会议”的决议必须经过成员国的认可方能生效。联邦是独立的国家,有统一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有统一的立法,统一的军队、赋税、预算和国籍。
三、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的含义: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政党之间
的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
2、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1)两党制
A.定义:资本主义国家中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通过控制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
执政的制度。
B.模式:第一,英国式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特点是1)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2)英国的两
大政党采取集中制;3)英国两大党在发展中有所变化。
第二,美国式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特点是1)美国两党制主要是通过总统选举来实
现;2)美国两大政党之间政治分野不很明显;3)美国两党制比较稳定。
第三,即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实行的两党制。特点:受英国影响大,但
有区别。
(2)多党制
A.定义:资产阶级国家中,多个政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制度。 B.情形:第一,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第二,两级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第三,一党独大制。在许多政权并存的情况下,有一党长期处于压倒优势,一直单
独掌握政权。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多党制较为有利一些。
(3)一党制
A.定义:资产阶级政权被一党垄断,并且在法律上或事实上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权。 B.情形:第一,法西斯国家的一党制。 第二,民族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2、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度的基本政
- 9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治格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的统一。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种领导是通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来实现的。
第二,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具体体现是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基本准则。中国共产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通过法律程序把自己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四、选举制度
1选举制度的含义:选举制度是对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
度的总称。它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有无选举制度及其是否完善是民主政治是否存在或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
2、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1)基本内容:选民与候选人;选取与选票;政治选举权的保障。
(2)功能: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领导)职能的重要手段;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协调统
治阶级内部关系的重要措施。
3、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
(1)选举原则:a.普遍选举原则; b.平等选举原则;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 d.秘密投票原则。
(2)普选原则: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除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外,普遍享有选举权。
(3)选举方式和一般程序:明确选举对象→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候选人→竞选(选举的核心)→
投票→计算选票
(4)多数代表制: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党则没有当
选的机会。分为相对多数代表制和绝对多数代表制。
4、中国选举制度
(1)选举原则:a.选举权的普遍性;b.选举权的平等性;c.直接选举(县级以下)和间接选举(县级以
上)并用;d.无记名投票;e.选民对代表实行监督和罢免;f.选举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
(2)选举的方式和程序:
a.直接选举的程序:成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确定代表候选人→投票选举。b.间接选举程序:县级以上人大选举产生上一级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不必建立专门的选举
机构。
(3)无记名投票原则:即秘密投票,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并亲自
将选票投入票箱。
第六编 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政治活动主体在社会政治生
活中形成的关于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政治思想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合。
(1)政治心理。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
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威望等。
- 10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2)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
论和政治学说。
(3)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就是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
断。它构成了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
2、政治文化的作用:影响政治体系;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影响政治稳定;推动政治发展。
3、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
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系统基本的政治功能之一,作为政治系统稳定与发展的主观条件的政治文化即产生于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之中。
4、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家庭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的
关键因素包括:父母、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家庭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方面,起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
(2)学校。由于学校是由国家资助或支持的,因些它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政治意图和政策方针,对学生
进行系统化的政治教育。学校是个体系统地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知识最重要的场所和最重要的阶段。学校的教育比家庭父母的教育更具有权威性。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
(3)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环境对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4)大众传媒。任何国家的领导人都试图通过大众传媒以向社会成员灌输主导型政治文化。 (5)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5、政治文化的类型:(要会对每一种进行简要阐述)
(1)根据政治文化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精英型政治文化、大众型政治文化。
A.精英型政治文化:是政治精英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关系的态度、感
情、价值和信仰。
B.大众型政治文化:包括了政治共同体中一般成员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
治关系的态度、感情、价值和信仰。
(2)根据人们对政治过程的基本态度可分为: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 A. 地域型政治文化:指在传统社会中,专门化的政治角色尚未形成,政治领袖与宗教首领合二为一,
公民对政治体系没有明确的意识,但对共同体感情强烈,虽然有些人随政治发展可能萌发政治意识,但没有形成调节他们与政治体关系的规范和标准。
B. 依附型政治文化:是指公民对政治体系采取一种被动的态度。
C. 参与型政治文化:存在于较发达的社会,公民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是自己为政治主
体的积极成员,他们对自己的主张和权利有明确的意识,在任何层 次上都存在对政治体系的评价和批评。
(3)根据特定政治文化中不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状态可分为:
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混合型政治文化。
A. 冲突型政治文化:阶级对立、民族矛盾、利益冲突、大众与精英的文化差别等很突出。
B. 协调型政治文化: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集团、民众与领导,在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方面没有根
本利害冲突,他们之间的差别和不同可以通过政治体系或相互适应来加以协调解决。
C. 混合型政治文化:社会各阶层、各集团、民众与领导之间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分野不明显,政治
关系、血缘关系、种族关系、宗教关系相互交织。
(4)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传统型政治文化、现代型政治文化。
- 11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A. 传统型政治文化:与自然经济级响应的社会结构联系,以专制主义和等级观念为核心内容,社会成
员大多用宿命论的观点看待问题,缺乏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崇拜领袖,信仰宗教,向往过去,缺乏创新。
B. 现代型政治文化: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级响应的社会结构相联系,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是其
核心内容,社会成员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有主体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有理性和创造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5)根据一国政治文化所处的地位可分为: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亚文化。 A. 主流政治文化:在一定时期里占据大多数社会成员心理的政治文化。 B. 政治亚文化
a.政策性亚文化:大多数公民持久性地适应政策输入与输出,适应政治制度与政治结构,只是在有关
的内政或外交上保留不同的观点。
b.结构性亚文化:在混合型的地域——依附型政治文化里,一部分公民适应扩散(分裂)的传统权力,
另一部分公民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系统的结构。
(6)根据政治文化功能可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
A.体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成员对于政治体系以及体系内的政治权威和权威人物合法性的政治倾向。
主要包括政治合法性、国家认同与体制的权威等问题。
B.过程文化:指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过程的一整套倾向。主要包括公民的自我能力感以及公民彼此之间
的信任程度。
C.政策文化:指政治体系的成员对公共政策的倾向性模式,即在选择什么样的政治行动来实现社会所
要达到的意图或目标的问题上,政治体系的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倾向。
(7)根据政治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性质的标准,可分为:
奴隶社会政治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化。
A.奴隶社会政治文化:奴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是奴隶主阶级政治文化,其主要特点是政治
思想与伦理道德思想相结合。
B.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特点是以专制主义为核心,政治思想与宗教神学思想相结
合,以“君权神授”为表现形式。
C.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是资产阶级政治文化,主要表现出自
由、平等、民主、民权、分权等政治观念和政治思想。
D.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是无产阶级政治文化,建立在公有制
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的政治思想和由此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有机总和。
6、中国政治文化 (1)现状和趋势
a.政治文化发展从封闭走向开放,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受到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b.政治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但任受到传统的封建思想残余的阻碍;
c.政治文化类型由依附型向参与型转变,但部分公民的自主参与意识薄弱;
d.主导性政治文化在发展中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受到政治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冲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途径:
a.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实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物质基础;
b.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培养与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
d.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坚持批判借鉴、兼收并蓄的原则。 二、政治心理
- 12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1、政治心理的定义:就是政治主体对一定社会政治现象自发产生的感性的、非系统的、非定型的主观反
映形式。
2、政治心里的构成要素: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3、政治心理的类型:A.个体政治心理: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一般人的政治心理;
B.群体政治心理:阶级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大众政治心理。
三、政治思想的定义: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主张和间接等总和,它是人们对社会生
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及隐藏在其背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四、政治价值观
1、政治价值观的定义:是一定阶级、阶层的社会成员,受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因素决
定或影响所形成的对政治生活进行政治价值判断和决定政治价值取向的观点和看法。
2、基本的政治价值:自由、平等、民主。
第七编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
1、政治发展的定义:
(1)广义的政治发展:泛指人类政治进化的过程和状况,既涵盖政治形态的飞跃,也包括政治体系向合
理化方面的变迁和调整;
(2)狭义的政治发展:特指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政治体系向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政治体系的演
进,即当代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问题。
(3)亨廷顿的观点:政治发展系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政治过程的政治方向或政治后果,是
向工业社会所拥有的政治特征的发展过程,是向某种政治体系的目标 或状态的进展,这些目标包括政治体系制度化程度的提高、政治结构 的分化、广泛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的建立等。
2、亨廷顿认为促成政治发展的理论大体上有两股潮流:
(1)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的区域研究的发展。随着一大批新独立发展中国家出现,
学术研究的视野也从原先局限与西欧和北美夸大到了亚洲、中东、拉美和非洲,掀起 一股对发展中国家研究的热潮。
(2)政治学研究方法中的“行为主义革命”。 3、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民主化(根本目标)、政治法制化、政治秩序化、政治高效化。
A、政治民主化: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多数人参政成为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参与政治过程的社会成员越来越
多。
B、政治法制化:政治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有法必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政治秩序化:对原有政治秩序的调整或变革,能遵循制度化轨道稳定有序的进行。
D、政治高效化: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增强政府的决策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稳定、高
效的发展环境。
4、政治发展的途径——政治革命、政治改革、科技进步 (1)政治革命
①政治革命的含义: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
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
②政治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和平过渡。
- 13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2)政治改革
①政治改革的含义:政治改革指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②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不是政治形态的根本质变,属于政治发展中的量变过程,一般都是在政治统治者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是以维护现有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它体现了政治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为前提的。 (3)科技进步推动政治发展的表现
①互联网等高科技媒体的普及使公共信息共享; ②网络化使公众参与能力有所提高。网络必然推动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
③政府上网最终能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5、政治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问题
关于政治发展的道路和模式问题,是当代国内外政治发展理论与实践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和核心问题,是政治发展理论中颇有争议的问题。 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发展都是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每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毕竟是在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中进行的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政治发展的模式选择应该从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政治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为指导,坚持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总体道路。 就中国政治发展而言,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决定了中国社会必然要经历社会政治革命和政治制度的质变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和新的时代特点又客观地决定了中国社会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也就是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既定历史前提和逻辑框架。 二、政治稳定
1、政治稳定的含义: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的可靠保障,它系指某一政治体系存在
的有序性和连续性。有序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秩序的合理性,连续性指系统功能的发挥不受阻碍。
2、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政治发展需要基本的体系连续性和秩序性,同时若无稳定的环
境作为基础予以保障,政治发展的这些结果就很难实现。
(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作为政治发展目标之一的政治稳定,要求政治体系在制定政
治发展目标时,应当将政治稳定纳入政治发展的目标之内,在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 三、政治文明
1、政治文明的定义: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
成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
2、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选择; (3)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
- 14 -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4)必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5)建立公民教育体系,培育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相适应的合格公民。 4、中国政治发展的出路:(讨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一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它是一个包括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的过程。
政治发展是一个走向善治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了“政治发展”的概念,十七大着重论述了“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即中国的政治发展,就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政治改革,包括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和基层社区自治制度、政府行政管理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 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理想状态即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注:此资料仅为参考,请大家以老师给定的重点为最终复习参考。
- 15 -
正在阅读:
政治学概论复习重点一05-26
本科《法律文书写作》教学大纲11-15
仪器分析习题(色谱)10-29
Unit 1 My name's Gina 第二课时08-30
2022植树节手抄报内容简短03-30
商贸有限公司主要业绩汇报材料02-20
幸福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08-02
地基与基础评估报告05-16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三批)01-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政治学
- 概论
- 复习
- 重点
- 2015年期货基础知识必做题外汇期货二
- 大英县育才中学地理教师岗位职责
- 2012年备战中考:专题汇编 - 选择题(8)
-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期中考试卷
- 2010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高中一年级初赛试题解答
- 公司决策问题—行健杯化工学院
- 房地产测绘实习报告及日记
- 房地长消息
- 档案目录索引 - 图文
-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 《计算方法与实习》实验报告
- 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参考答案
- 幼儿园游戏活动计划
- 2018年中国传感器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目录
- 第二次java作业(3-5)和实验(3-14)参考答案 - 图文
- VHDL设计的12进制可调时钟带闹铃功能 - 图文
- 铆工初级试题(有答案)
- 考研英语词汇复习
- 《渔家傲 秋思》说课稿
- 烟台市拖拉机使用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