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说明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1 02: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说 明 目 录
1. 规划背景 .................................................................. 1
1.1 规划背景 .................................................................................................................................................................. 1 1.2 规划重点 .................................................................................................................................................................. 1
2. 规划总则 .................................................................. 2
2.1 规划指导思想 .......................................................................................................................................................... 2 2.2 规划依据 .................................................................................................................................................................. 2 2.3 规划原则 .................................................................................................................................................................. 2 2.4 规划期限 .................................................................................................................................................................. 3 2.5 规划范围 .................................................................................................................................................................. 3 2.6 相关规划解读 .......................................................................................................................................................... 3 2.7 技术路线及思路 ...................................................................................................................................................... 4
3. 现状分析与评价 ............................................................. 5
3.1 现状概况 .................................................................................................................................................................. 5 3.2 历史沿革 .................................................................................................................................................................. 6 3.3 行政区划与人口状况 .............................................................................................................................................. 6 3.4 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 7 3.5 居民点建设现状 ...................................................................................................................................................... 8 3.6 基础设施现状 .......................................................................................................................................................... 8
4. 发展条件分析............................................................... 9
4.1 STRENGTH(优势) ....................................................................................................................................................... 9 4.2 WEAKNESS(劣势) ................................................................................................................................................. 9 4.3 OPPORTUNITY(机遇) ............................................................................................................................................ 9 4.4 THREAT(挑战) ...................................................................................................................................................... 9
5. 乡域规划 ................................................................. 10
5.1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 10 5.2 乡域产业发展规划 ................................................................................................................................................ 10 5.3 乡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 ................................................................................................................................ 12 5.4 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 13 5.5 乡域重要设施规划 ................................................................................................................................................ 14 5.6 乡域旅游规划 ........................................................................................................................................................ 16
6. 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 18
6.1 用地适宜性评价 .................................................................................................................................................... 18 6.2 乡域空间管制内容 ................................................................................................................................................ 19
7. 集镇性质与规模 ............................................................ 20
7.1 集镇性质 ................................................................................................................................................................ 20 7.2 集镇规模 ................................................................................................................................................................ 20
8. 集镇总体布局 ............................................................. 22
8.1 集镇空间发展方向 ................................................................................................................................................ 22 8.2集镇空间布局结构 ................................................................................................................................................. 22 8.3 集镇空间拓展时序 ................................................................................................................................................ 22
9. 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 23
9.1 居住用地规划 ........................................................................................................................................................ 23 9.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23
10. 综合交通规划 ............................................................ 26
10.1 对外交通规划 ...................................................................................................................................................... 26 10.2 道路交通规划 ...................................................................................................................................................... 26
11. 绿地系统和景观规划 ...................................................... 27
11.1 绿地系统规划 ...................................................................................................................................................... 27 11.2 景观风貌规划 ...................................................................................................................................................... 28
12. 工程设施规划 ............................................................ 30
12.1 给水工程规划 ...................................................................................................................................................... 30 12.2 排水工程规划 ...................................................................................................................................................... 31 12.3 电力工程规划 ...................................................................................................................................................... 31 12.4 通信工程规划 ...................................................................................................................................................... 32
13. 防灾减灾规划 ............................................................ 33
13.1 人防规划 .............................................................................................................................................................. 33 13.2 防洪规划 .............................................................................................................................................................. 34 13.3 消防规划 .............................................................................................................................................................. 34 13.4 地质灾害防治与防震规划 .................................................................................................................................. 35
14.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 35
14.1 环境保护规划 ...................................................................................................................................................... 35 14.2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 37
15. 近期建设规划 ............................................................ 38
15.1 规划年限与规模 .................................................................................................................................................. 38 15.2 近期建设重点 ...................................................................................................................................................... 38 15.3 近期建设的内容 .................................................................................................................................................. 38
16. 规划实施措施 ............................................................ 39
16.1 法制建设措施 ...................................................................................................................................................... 39 16.2 行政管理措施 ...................................................................................................................................................... 39 16.3 经济保障措施 ...................................................................................................................................................... 40 16.4 政策保障措施 ...................................................................................................................................................... 40
1. 规划背景
1.1 规划背景
1.1.1 区域背景
1. 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2.6亿人次,以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为目的的休闲旅游成为居民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旅游模式的加速转变对旅游产品的服务及特色提出更高的要求,丰富西联乡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势在必行。
2. “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
武义县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四大战略,大力发展以养生、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着力打造中国温泉城。
西联乡在“旅游富县”战略的背景下,整合乡域丰富资源、总结过去建设的经验,调整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统筹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已成为西联乡的当务之急。
3. 统筹城乡的发展要求
《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乡镇的规划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点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及规划编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等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于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主要应体现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城镇和村庄建设因地制宜、节约用地。这些要求也在客观上促使本次规划必须从更宽广的视角探讨和解决城镇未来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以期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和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格局。
1.1.2 自身发展背景
1. 牛头山风景区的带动,柳城镇的辐射
牛头山风景区的开发将为西联乡带来直接效应。柳城镇作为武义南部商贸服务中心,体现民族特色的山水型旅游城镇,其辐射作用也将带动西联乡旅游发展,成为西联乡发展的重要依托。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2. 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西联乡旅游的快速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西联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做出安排,以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 规划重点
根据上述背景分析,结合当前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及西联乡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本
次规划将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问题:
1. 分析城镇在南部经济片区中的比较优势,对城镇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和选择
城镇的发展需以区域为依托,因此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变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影响重大。本次规划须将西联乡置于武义旅游富县的大背景之中,寻求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也须将西联乡置于关联密切的中南部次区域中,通过与桃溪镇、坦洪乡、柳城镇、大溪口乡等乡镇的比较分析,明确其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把握城镇的发展策略和功能定位,引导城镇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
2. 选择合理的城镇发展空间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乡镇形态与结构
空间构架既要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又要有利于乡镇现状问题的解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乡镇发展将越来越注重用地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次规划需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选择合理的乡镇发展空间,结合区域发展政策重新考虑乡镇的发展规模,构建富有发展弹性的乡镇形态和结构。
3. 完善城乡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城乡结构的转型期,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于城乡社会服务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网络的一体化建设。本次规划需将集镇区与各村庄的设施布点、管网铺设统一考虑,构建网络化、等级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 融合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山水资源,建设生态宜居的魅力乡镇
乡镇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城镇特色的塑造,特色成为乡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西联乡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本次规划利用乡镇发展形态结构重构的契机,建设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
1
2. 规划总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1. 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促进全面发展
贯彻“小乡镇、大战略”的方针,根据武义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利用外部发展条件变迁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辐射和带动的作用,逐步实现将西联乡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武义县西南部特色旅居型风情小镇。
2. 依托生态、旅游先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抓住武义县实施生态景区全域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深入挖掘、整理、整合、开发西联自然生态山水风光、宗教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风民俗、特色饮食物产等优势资源,以牛头山景区为核心,在乡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与其形成产品互补。从而全面提升西联乡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以点带面,以旅游业带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发展,为西联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2 规划依据
2.2.1 法律、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04.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 (6)《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5) (7)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8)《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9)《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10)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2006)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2.2.2 主要技术规范、标准
(1)建设部《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2)建设部、水利部《防洪标准》(GB50201-2010) (3)国家环保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 (7)《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0)《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50293-2014) (1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12)其它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 2.2.3 相关规划
(1)《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2)《武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3)《武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4)《武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5)《武义县牛头山大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6)《浙江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4-2025年)》 (7) 其他相关规划
2.3 规划原则
1. 生态首位、环境优先
保证西联乡的山水环境不受破坏;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同时又保护生态环境。协调生态环境、风景资源、人文资源、水体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坚持西联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多位衔接、突出特色
与《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武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突出
2
西联乡的资源优势,促进西联乡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具有“旅游名乡、宜居西联”的特色小镇。
3. 城乡统筹、因地制宜
协调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统筹对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合理布局。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4. 分类指导、特色发展
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区功能,科学深化发展之路,准确把握规划重点,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2.4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4年—2030年。 近期:2014年~2020年; 远期:2020年~2030年。
2.5 规划范围
1.融合城镇区范围:融合城镇区范围包括桃溪镇城镇、柳城镇城镇、洪坦乡城镇及周边地区,总面积约435平方公里。规划重点是对融合城镇区的区域统筹发展研究。
2.乡域范围:西联乡行政管辖范围,辖19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22.3平方公里,规划重点在于乡域城乡功能组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规划发展一体化。
3.集镇规划区范围:主要指集镇建成区及为满足集镇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范围,规划区控制范围面积66.15公顷,并体现集镇区远景发展方向、城乡融合空间规划,有效的引导、调控公建、居民点、生态旅游区和其他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山体景观和溪流湖面,创造旅游景观和优化生态环境。
4.集镇建设用地范围:主要是对集镇的形态、结构、各项功能用地,以及路网结构、各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规划布局的用地范围。集镇远期建设用地面积47.58公顷。
2.6 相关规划解读
2.6.1 《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1.空间结构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县域总体规划提出“集聚中心组团,培育城镇组群,整合旅游资源,保护绿色生态”的空间发展策略,规划县域城镇体系形成“主副双心、一轴双群、两片多点”的空间发展方案。
“主副中心”即主中心为县域中心城市,次中心为柳城镇;“一轴”为44省道(上松线)城镇发展轴;“双群”一为东北部城镇组群的培育与发展,强调紧凑布局,集约发展,二为以溪里组团为核心的中部旅游度假风景区组群的组织,突出田园风光与生态特色;“两片”即为东北部次区域与中南部次区域
其中,西联乡作为县域城镇体系中多点之一,是以点轴发展模式为引导的点状发展城镇和 图2-1 县域空间布局结构图
乡村居民点。
2.发展定位
县域中南部次区域三镇六乡之一,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休闲家园、绿色农产品品牌基地,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
3. 人口规模
规划县域常住总人口:2020年末常住人口规模为64万人。
城镇人口与城市化水平: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73.4%,城镇人口为47万人。 规划2020年全县形成7个集镇型中心村,30个一般中心村,集镇型中心平均规模为3000人,一般中心村平均规模为1000人,中心村常住总人口为5.1万人。
其中,西联乡以马口为集镇村,以内洋河为一般中心村以及以汤山、河涧、雪坑、大溪口、壶源、殿下畈为基层村。
3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规划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作用及惠民富民作用,推进西联乡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新型
城镇化建设,将旅游业培育成西联乡的民生产业,带动乡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图2-2 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图 图2-3 县域旅游规划图
4. 旅游规划
武义旅游风景区发展布局为“一心两翼三组团”,以中心城区为中心,温泉度假区和核心景区为两翼,形成“温泉文化与古村落文化互补”、“太极星象神秘文化与丹霞秀色齐辉”、“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联动”三组团并举的发展格局。西联乡属于“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联动”组团,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形成融景区、度假区、古村落、生态区为一体的山水生态、民族宗教养生旅游区。
2.6.2 《武义县牛头山大景区旅游发展规划》
1. 规划范围
以牛头山景区为核心的武义县西联乡政府辖区,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 2. 总体发展目标
规划以牛头山景区为重点,以全乡景区化为总目标,深入挖掘整合自然生态山水风光,宗教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风民俗、特色饮食物产等优质旅游资源,规划建设一批以原生态体验旅游、山地运动健身、乡村休闲度假、民俗文化采风、传统美食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精品旅游项目,将牛头山大景区打造城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 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牛头山核心景区;
两区:三笋坑户外探险旅游区、仙女湖养生休闲旅游区;
五节点:壶源宣莲产业体验园、直坑隐尚人家、大溪口乡村旅游基地、双溪口现代农业观光园、马口旅游换乘中心。
2.7 技术路线及思路
1. 运用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选择相关评价因子,通过单因素叠加获得建设适宜性分区,对用地进行综合评价,科学指导用地发展方向与时序。
2. 通过区域背景下自然与人文生态用地范围的管制,明确发展容量与合理的空间形态,
兼顾规划结构的弹性与刚性,使规划更具前瞻性。
3. 加强西联乡的发展条件与现状存在问题分析,理性定位西联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功能建设要求,科学确定集镇用地发展方向与集镇规模。
4. 构筑西联乡域空间发展的合理框架,确定乡域城乡一体的发展结构。统筹乡域内集镇及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协调集镇与乡村的功能和空间布局关系,处理好集镇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使产业发展与集镇空间布局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5. 近、远期结合,制定完整的滚动开发策略,明确近期实施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明确近期集中建设与保护的地段,合理布局近期实施的项目。同时对未来实施项目提出空间预留的措施。
4
图2-4 技术路线图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3. 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现状概况
3.1.1 区位与交通
西联乡位于武义县西南部,三面环山;东南与柳城畲族镇相连,西濒遂昌县,北接金华婺城区、本县桃溪镇;乡政府驻地马口,距武义县城50公里。柳城至遂昌省级公路横穿境内,并有马口经大溪口至原上田村(牛头山),经内河洋至章五里两条县级公路。 3.1.2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北部地势高峻、崇山峻岭、峙耸蜿蜒,海拔千米以上山峰9座,境内与遂昌县为界的牛头山,海拔1560.2米,为金华市最高点。东部多丘陵,属“九山半水半分田”。 3.1.3气象水文
1. 河流水系:乡域内溪涧纵横,主要溪流有宣平溪,源于牛头山北岭,经内庵水库至大溪口,有章溪汇入续东流并入宣平溪。建有内庵、青岭两座中型水库。
2. 气象特征:西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山林、水景
宣平溪水库
3.1.4 自然环境
1. 土地资源:西联乡属山区,土地资源紧缺,辖区面积12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17亩,占2.68%。
2. 森林资源:乡域内有山林地7133.3公顷,其中牛头山麓有9000多亩原始森林,有130
5
多种珍贵树种,森林覆盖率达58.33%。
3. 水资源:有内庵、青岭两座中型水库,总库容3799万立方米,总装机1.37万千瓦。 4. 矿产资源:有金矿体60余个、银矿脉10条,有省级中型萤石矿区,贮藏量50万吨以上。
5. 野生动物资源:130多种珍贵树种和虎、豹、猴等珍稀野生动物,2002年11月市环保局批准该乡为市级生态乡,2005年3月省林业厅批准牛头山区域为省级森林公园。2006年1月国家林业局批准牛头山区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6. 农产品资源:农业以稻谷、玉米为主;经济特产有板栗、茶叶、宣莲、香菇、蚕桑、药材、猕猴桃、笋干、箬叶等,现有特产基地1.1万亩,人均1.6亩;建有武义县第一个食用菌示范基地——香菇园区。
板栗 宣莲
3.1.5 旅游资源
1. 山水景观富集
西联乡山明水秀、奇岩怪峰、深潭飞瀑,美不胜收,有丰富而奇特的天气气候景观(日出、云雾、雪景等)、地文景观(如石门峡、擎天柱、天崩峡、地裂峡等)、水域风光(仙女瀑、九瀑峡等)、地物景观(原始次生阔叶林、珍稀动物等)。
2. 生态环境优越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罕见成片原始次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8.3%以上,是天然的氧吧。在内河洋、牛头山景区分布着温泉资源,适宜避暑、养生、休闲、娱乐,此外景区内有众多分布在海拔400-800米丘陵地带的传统村落, 直坑、双溪口村、大溪口村、章五里村等村落具有较为典型的浙中山乡建筑风格,且部分村落中的村民已经搬迁,因此具有发展乡村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民宿、养生度假的良好条件。
3. 文化资源丰厚
牛头山区域是浙中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红色旅游资源较为突出,同时,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有众多遗址、遗迹。
4. 人文景观独具魅力
西联乡有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的民俗活动,包括走马灯、碗书、木偶、武义昆曲等;西联饮食独居乡土特色,品类丰富、色香味俱全、绿色安全。有条件形成特色鲜明的农家本地菜;西联乡物产丰富,宣莲、茶叶、板栗、笋干等,久负盛名。西联乡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为西联乡旅游发展增添了巨大魅力。
3.2 历史沿革
1950年原河西乡和西原乡合并称西联乡,1958年为柳城(卫星)人民公社西联管理区,1961年建西联公社,1983年复称西联乡。西联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期间中共浙西南地下武装的重要革命根据地。1937年夏建立的中共宣(平)遂(昌)汤(溪)工作委员会、1942年5月建立的中共闽浙临边委(驻石柱源),1927年9月建立中共马口支部。1928年2月建立中共马口区委。1982年10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西联乡为武义县第一个革命老根据地乡。
3.3 行政区划与人口状况
西联乡驻地马口村,下辖马口、壶源、景阳、乌坛下、宣田、金山、直坑、田铺、雪坑、河涧、内河洋、大溪口、汤山、双溪口、殿下畈、章五里、东坑、田坪、上田等19个行政村,2013年末西联乡总人口6381人。
6
表3-1 西联乡人口变动一览表
内容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总人口(人) 6604 6609 6653 6460 6427 总户数(户) 2176 2193 2194 2193 2278 死亡数(人) 43 47 46 55 64 出生数(人) 53 43 52 50 53 自然增长率(%) 1.51‰ -0.61‰ 0.90‰ -0.77‰ 1.40‰ 3.4 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3.4.1 经济总量
2013年,西联乡国内生产总值为3466万元,比上年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6771元,同比增长10.0%,其中服务业收入2313.3万元,占总收入的66.7%。
表3-2 西联乡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年份 国内生产总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产业收入第三产业收入比人均收入值(万元) 比重(%) 比重(%) 重(%) (元) 2011 2892.3 20.3% 12.7% 67.0% 5547.0 2012 3256.7 20.1% 13.2% 66.6% 6156.0 2013 3466.0 20.1% 13.2% 66.7% 6771.0 从统计表中显示:西联乡的第三产业发展递增速度比第二产业快,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逐年增长。
图3-1 2011-2013三产总收入变化图 图3-2 三产比例图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3.4.2 各村经济情况
根据2013年西联乡农经报表统计,在西联乡19个行政村中,马口村、内河洋村经济收入均超过400万元,凸显与其他村而位居第一等级;壶源村、大溪口村位于第二等级,经济收入为200-400万元;其他村位于第三等级,均在200万以下。按照农民人均经济收入来排序,大多数村庄农民人均纯收入介于5500-6500之间,田铺村人均纯收入最低,为5567元。各行政村的主要经济指标统计列表如下:
表3-3 西联乡各村基本情况一览表
村名 人口经济总收入人均总收入耕地面积林地面积(人) (万元) (元) (亩) (亩) 特色产业 马口 1038 539.9 6435 813 6342 宣莲 壶源 654 293.2 6147 584 5451 宣莲 雪坑 209 108 6268 432 9124 香菇 河涧 327 174 6514 173 3231 山茶油 内河洋 955 450.1 6241 211 9449 山茶油 大溪口 391 205.5 6036 148 4817 山茶油 乌坛下 139 80.2 6259 64 4223 香菇 景阳 542 263.7 6310 64 3489 有机茶 直坑 132 109.1 6515 257 1076 蚕桑 汤山 248 138.9 5806 227 836 蚕桑 金山 315 147 5587 684 4862 板栗、茶叶、香菇 宣田 251 152.1 6534 226 3357 乡村旅游 双溪口 267 125.3 5655 303 6668 有机茶 殿下畈 239 121 5983 157 4664 高山蔬菜 章五里 221 118.4 6018 178 4127 高山蔬菜 田铺 97 47.1 5567 157 9796 高山蔬菜 东坑 130 70.1 5692 150 10588 笋干 田坪 110 60.1 5727 61 5904 笋干 上田 116 52.7 5603 29 6081 笋干 7
图3-3 西联乡各村经济情况图
3.4.3 社会发展概况
全乡现有小学、卫生院、农村信用分社、电信所、文化站各一所,幼儿园两所,尚无养老院。
3.5 居民点建设现状
1. 西联乡地广人稀,村庄集镇分布在乡域东部、北部。乡域中心村不明确,职能特色不明显,不能很好地联结集镇和自然村;自然村则布局分散、规模小、聚集效益低,延缓了农村城镇化的空间聚集进程和农村配套实施的建设。
2. 乡域北部的章五里村、殿下畈村、汤山村、双溪口村以及南部的壶源村生态观光及农业发展条件较好。
3. 乡域中部的大溪口村、南部的直坑村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资源且毗邻景区,但受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良好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3.6 基础设施现状
3.6.1 道路交通
乡域内现状有柳四公路,马遂公路,是西联乡对外联系的主要运输通道,各村庄由乡道或通村道路连接。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表3-4 现状西联乡主要道路情况一览表
序号 名称 起讫点 道路宽度(米) 道路长度(千米) 等级 柳城——马口 12 3.90 1 柳四线 马口——大溪口 7 2.10 县道 大溪口——上田 5 11.19 2 马遂线 马口——遂昌 7 5.35 县道 3 — 马口-内河洋-章五里 5 9.45 乡道 4 — 河涧-雪坑 6 3.85 乡道 5 — 马口-壶源-李章后 6 3.03 乡道 6 — 马章线-汤山 6 2.10 乡道 7 — 柳章线—树坑 5 2.20 乡道 8 — 下蒋-马章线 5 1.50 乡道 9 — 马口—树坑 5 0.90 乡道 10 — 河涧-锦源村 6 2.60 乡道 3.6.2 工程设施现状 1. 给水工程
现状供水由2个水库(乌坛下水库和青岭水库)以及1个水厂供应。
乌坛下水库供水:集镇7个村(包括马口、景阳、宣田、金山、乌坛下、田铺、直坑); 青岭水库供水:河涧村、内河洋、雪坑。
柳城自来水厂:东坑、田平、上田; 地下取水:章五里、殿下贩等其他村落。 2. 排水工程
现状排水系统比较简陋,雨水就近排放到附近水体;集镇区污水处理池采用微动力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处理镇区的生活污水,其余各村均以配置了污水处理池。 3. 电力工程
西联乡用电由柳城镇110KV变电站供电。 4. 通信工程
全乡目前已实现电信、广电网络全覆盖。
8
4. 发展条件分析
4.1 Strength(优势)
1. 牛头山风景区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牛头山风景区近五年来的客流量持续增加,2011年全年吸引了20多万旅游观光客,2012年接待游客人数更是达到47万人次。西联乡依托牛头山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
2. 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西联乡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境内不仅有金华第一高峰、近万亩的原始森林,还有宝贵的温泉资源,良好的自然资源配置为深度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支撑。
3. 生态农业初具规模
以宣莲、香菇、板栗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植已经形成规模,这为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摄影写生、农产品销售等旅游要素的完善提供了必要条件。实现以第一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又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4.2 Weakness(劣势)
1. 配套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集镇区接纳旅游集散人员的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和档次有待扩容和提高。 2. 交通条件较差
由于地处山地内陆,交通问题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西联乡发展的严重障碍。虽然东北方向有长深高速、西南方向有丽温高速,但连接这两条高速公路的省道的通达性较差。通往牛头山风景区的道路狭窄、崎岖,无法满足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4.3 Opportunity(机遇)
1. 旅游业持续发展,前景广阔
西联乡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形成了融景区、度假区、古村落、生态区为一体的山水生态、民族宗教养生旅游区,已经成为武义旅游的三大品牌之一,2012年旅游接待量已接近50万人次,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营销力度的加大,游客逐年增加,带来更多的人气,将进一步助推西联乡的发展。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2. 西联乡旅游的转型升级
旅游业已经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等综合型旅游转变,旅游发展面临多样化、深度化、特色化的选择要求。这为西联乡如何充分利用优越的资源发展度假、乡村及特色旅游提供了发展机遇。
3. 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2013年,浙江省人均GDP为68462元,金华市人均达到54802元,居民的购买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家庭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选择之一。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变为西联乡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4.4 Threat(挑战)
1. 同质化竞争激烈
对外:遂昌县依托湖山森林公园,濂溪,白马山森林公园,神龙谷风景旅游区等景区和烤薯、黄米果、菊米,青糕等特产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事体验游;松阳县依托拥有万亩原始森林的箬寮岘自然保护区,以“生态、休闲、养生”的旅游发展主题,大力发展旅游业。
对内:西联乡同样面临武义县境内周边拥有类似条件的乡镇竞争,紧邻桃溪镇、坦洪乡凭借丰富的森林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茶叶、板栗、宣莲、厚朴等特产发展生态农业,旅
游观光。西联乡与周边各乡镇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
2. 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西联乡的山地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在城镇建设、旅游业开发中易受到破坏,随着旅游业和城镇化的推进,对土地、水、电等资源要求量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要求大为提高。需要妥善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9
5. 乡域规划
5.1 乡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5.1.1镇村发展战略
1. 集约化发展战略
引导人口向集镇区集中发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引导分散布局的自然村向中心村转移,提高人口集聚度及经济活动效率,提高设施的共享性。
2. 一体化发展战略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使农民和市民平等享有同样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3. 生态化发展战略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城乡建设规模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应,避免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侵占生态空间;减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乡域空间管制体系和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1.2镇村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统筹城乡建设,推动乡域社会经济进步,规划期内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造社会与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集镇。
(1)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目标,建设和谐发展的生态化乡镇
进一步优化乡村和产业布局,强化对水源、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构建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化集镇。
(2)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特色强乡
通过特色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带动西联乡成为武义县域的特色强乡。开发旅游集群,以旅游开发作为新的增长点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增强辐射集聚功能,建设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生产文明的新城镇。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2. 分项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根据《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结合西联乡实际,规划2014—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以上,到2014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74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754元;规划2020—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6%以上,203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820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5700元。
(2)社会发展目标
逐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设施、教育文化设施的配置,构筑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 规划2014—2020年和2020—2030年期间,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50%和58%,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5%和30%,初中升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6%以上和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100%。
(3)集镇建设发展目标
调整西联乡域村镇布局,完善集镇功能,统筹布局居民点、基础设施,合理利用土地,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交通便捷的村镇体系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集镇区的建设,营造旅游服务中心,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较高水平的集镇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改进和完善集镇功能。
(4)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制定长效管理措施。近期控制环境污染扩散化,远期改善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基本控制在国家Ⅱ类标准,水域环境质量在国家Ⅱ类标准以内,噪声控制符合国家城镇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逐步实现生态型小城镇的环境发展目标。
5.2 乡域产业发展规划
5.2.1 发展现状
第一产业:宣莲、香菇等特色农业渐成规模
农业是西联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宣莲、香菇、板栗、山茶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现有马口、壶源两村的“荷花园”300多亩,内河洋板栗基地1500亩,汤山油茶基地千余亩,双溪口义信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也已见规模。各村均有板栗、油茶种植基地。
第二产业:水电、来料加工为主
工业在西联乡的经济中的占的比例并不大。主要为水电站,发电产业除了宣田二级电站
10
外,还有大大小小共6处电站。其次为来料加工业,2012年全乡来料加工16户,加工点19个,从业人员2600多人,实现来料加工费收入1500万元。
表5-1 西联乡企业经济指标一览表
编号 企业名称 位置 总产值 产品销售(万元) 产品形式 范围 1 瑞祥制衣厂 马口 106.9 代加工 2 马成制衣厂 马口 114.9 代加工 3 蒋城坑水电站 马口 26.5 电力输送 并入电网 4 荣霖水电站 直坑 134 电力输送 并入电网 5 明珠水电站 山笋坑 22 电力输送 并入电网 6 章五里水电站 章五里 80 电力输送 并入电网 7 大升水电站 直坑 37.5 电力输送 并入电网 8 金龙水电站 四百田 26.5 电力输送 并入电网 第三产业:休闲旅游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西联乡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2013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牛头山景区发展迅猛,现已建成了九仙楼、水上娱乐项目、梦泉酒店、阳光沙滩等大型项目。此外,大溪口的农家乐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现有农家乐13家,餐位1150个,床位218床,接待游客6435人次,营业收入41.3万元。 5.2.2 产业布局原则
1. 集约、规模化发展原则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经营水平,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值的较快提高。
2.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原则
综合考虑集镇区及各村庄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利用优越自然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利用优美独特的生态环境,发展发展相关的休闲旅游、农业观光。
3.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注意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加大特色农林生产基地建设,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对城镇生态环境的破坏。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5.2.3 产业发展规划
强化发展以牛头山风景区为品牌,集度假、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第三产业;优化发展以宣莲、香菇、板栗、山茶等经济作物为主的第一产业;提升发展以来料加工、农林产品加工、旅游产品生产的第二产业。
1. 第一产业:优化第一产业,提高技术含量
围绕产业化经营农业,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拓展品牌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第一产业主要发展方向为:巩固传统产业油茶、蚕桑、山竹,发展新兴精品产业宣莲、香菇等,并加大生态型农业、高效型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积极发展集观光、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
(1)产业发展策略:对于当前发展相对较弱的经济作物,应做好土地整理,科学种植,做好引导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种植、制造技术和技术人员,开发宣莲、香菇深度加工品种,重视产品的下游延伸,提高产品的含值率。
其次,发掘地方特色产品,培植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县级以上农产品品牌和驰名商标,增加产品附加值,塑造西联乡农产品品牌和形象。利用各种“生态观光节”、“采摘节”等市场活动,通过产品宣传、产品策划、产品营销,增加影响力,增强优势产品的竞争力。
(2)产业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宣莲、香菇、油茶、蚕桑、山竹、高山蔬菜板栗等特色农业。
(3)产业空间布局:高山蔬菜产业基地,生态茶叶产业基地,生态休闲农庄、农业园。高效蔬菜产业基地主要以双溪口、殿下畈、章五里为主,且延伸到乡域内部分村庄。生态茶叶产业基地以内河洋、大溪口、雪坑、双溪口等为主。生态休闲农庄、农业园以大溪口、双溪口、壶源为主。宣莲以壶源、集镇区为主。板栗和香菇等则覆盖乡大部分村庄。
2. 第二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引导发展多样化
西联乡第二产业主要发展水电、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等。
(1)产业发展策略:适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本地的宣莲、香菇以及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经过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效益最大化。此外,还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等为导向,推进第二产业多样化发展。水资源利用方面,水电资源开发企业需引进新技术,向高效率利用水资源迈进。
11
(2)产业发展重点:农产品加工、水利发电。
(3)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在内河洋、壶源、双溪口、大溪口适当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此外,规划在大溪口建设一座矿泉水加企业。
3. 第三产业:强化第三产业,促进旅游兴乡
西联乡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可开发潜力大,旅游业是将成为带动全乡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产业。
(1)产业发展策略:依托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深入发掘、整合、开发西联的自然山水风光、宗教文化遗迹、传统民俗民风、特色饮食物产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2)产业发展重点:生态观光、养生养老、农业体验、休闲度假等。
(3)产业空间布局:在大溪口、上田、直坑等地区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同时,在双溪口、壶源开展生态农业旅游,创造融观光、住宿、餐饮、游玩、农业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模式。
依据其已有产业基础,统筹规划各行政村的主导产业发展如下表:
表5-2 乡域产业规划一览表
序号 名称 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集镇区(包括马1 口村、乌坛下村、田铺、东坑、景宣莲、有机茶 农产品加工、小旅游、住宿、 水电、来料加工 餐饮、娱乐、商业 阳、金山、宣田) 2 壶源 宣莲、板栗 农产品加工 旅游观光、 餐饮、商业 3 直坑 香菇 小水电 住宿、休闲旅游 4 雪坑 桑蚕、茶叶、油茶 农产品加工 — 5 河涧 桑蚕 来料加工 乡村旅游 6 内河洋 板栗、茶叶、香菇 农产品加工、 来料加工 休闲旅游、养生 7 大溪口 茶叶、板栗、香菇、山农产品加工 乡村旅游、住宿、 茶油、土蜂蜜 矿泉水加工 餐饮、商业 8 汤山 有机茶 - - 9 双溪口 高山蔬菜、板栗、茶叶 农产品加工 农业观光、 住宿、养生 10 殿下畈 高山蔬菜、板栗 - 农业观光 11 章五里 高山蔬菜、板栗、茶叶 小水电 农业观光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5.3 乡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
5.3.1 人口现状
2013年,全乡总人口6381人,其中农业人口3867人,非农户籍人口2514人。 总的来看,全乡行政村平均规模为338人,部分行政村的规模较大,户籍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1个,500-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3个,其中户籍人口最多的村为马口村:1038人;人口最少的为田铺:97人。从空间分布来看,乡域北部、东部的村庄规模相对较大,如马口村、内河洋村和壶园村等户籍人口均在500人以上,乡域西部的部分村庄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均在500人以下。 5.3.2 人口规模预测
1.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
西联乡2013年底乡域户籍总人口为6381人。2013年人口自然减少9人,自然增长率为-1.71‰,近五年来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3‰。参考近年来的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并按照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及从长远考虑,规划近期取1‰,远期取2‰。
2. 户籍人口机械增长
从近年来看,总体上西联乡户籍人口机械增长变化不大,但考虑到牛头山旅游项目的开
发及发展,旅游集散地的建设,将带动休闲旅游、边界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些工作岗位必将吸引景区管理、营销人员、贸易人员等来西联乡发展。规划机械增长数近期取50人/
年,远期取80人/年。
3. 暂住人口
西联乡牛头山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将吸引前来务工、经商等暂住人口,同时考虑非本乡户籍的通勤人口(教师、干部、职员)。这些人口户籍并不在乡内,但是他们多年生活、工作于此,与西联乡居民共享乡的各项设施用地,生活多年可称为“准西联人”。预计近期内每年增加暂住人口100人,远期每年增加暂住人口150人。
4. 总人口规模
根据公式:Q=S(1+K)N+P+Z 其中:
Q-期末人口数(人);
12
S-现状人口数(人); K-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N-规划年限(年); P-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Z-暂住人口数(人); 则:近期人口为:
Q=6381(1+1‰)6+50*6+100 ≈6820(人)
远期人口为:
Q=6819(1+2‰)10+80*10+150 ≈7900(人)
由上预测,合计取整,规划确定西联乡域总人口为: 近期(2020年):6820人; 远期(2030年):7900人。 5.3.3 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3年,集镇区户籍人口共2514人,另有外来暂住集镇区人口按165(含学校学生)人计,共计2679人;乡域常住总人口6381人,则西联乡现状城镇化水平为42%。
随着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集镇区的扩展,西联乡农转居的程度将会加快,因此集镇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能是非常态的。
根据以上分析,预测西联乡近、远期集镇区人口为3410人、4580人,确定西联乡的城镇化水平为:
近期(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50%; 远期(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58%。
5.4 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5.4.1 村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对西联乡已有的19个行政村现状情况,基于集约化发展战略,规划将乡域村镇结构分为三个等级:“集镇区—中心村一基层村”,具体规划如下: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1. 第一级:乡域中心—集镇区
即西联乡人民政府驻地,包括马口村、乌坛下村、田铺、东坑、景阳、金山、宣田七个村。集镇区2013年现状总人口2679人,其中户籍人口2514人,非农业及暂住人口165人。规划近期(2020年)总人口3410人,远期(2030年)总人口4580人。
2. 第二级:中心村
乡域范围内确定1个中心村,即内河洋村,人口规模为800-1200人。 3. 第三级:特色村
特色村是某方面资源或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对整个乡域的发展有特殊贡献,在人口集聚和公共设施基础、用地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的行政村。规划特色村:双溪口、大溪口、壶源,人口规模为300-500人。
大溪口村:位于牛头山脚下,是进入牛头山景区的必经入口。立足自身优质的自然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特色农产品产销基地,将大溪口村创建成“宜居宜游宜养”的特色精品村。
双溪口村: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游和高山蔬菜园。
壶源:壶源是西联乡板栗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宣莲发源地。据此,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验游和农产品加工业。
4. 第三级:基层村
规划基层村:雪坑、河涧、汤山、殿下贩、章五里、直坑,人口规模为200-300人。 5.4.2 村镇职能结构规划
村镇职能分工和引导式推进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选择最有利的职能组合作为村镇的发展方向,使城镇充分发挥优势,功能互补,加速实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针对西联乡的现状和集镇区发展条件,将乡域村镇分为乡域中心(集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个职能等级。
1. 乡域中心(集镇区)
集镇区作为整个乡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镇村镇体系结构的主体,是未来城镇人口的主要聚居地,甚至吸引域外人口。集镇区的主要职能包括:面向全乡域的管理职能、生产职能、服务职能和集散职能。集镇区是发展重点,在规划期内应有计划地将乡域人口向集镇区集聚,商贸向市场集聚,并集中部分建设资金和力量完善集镇区的公共配套和市政设
13
施,改善投资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将集镇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镇。
2. 中心村
中心村是乡域范围内数个基层村的中心点,提供村委会、卫生所、活动室、综合商店等基本生活配套设施。是一个具有人口集聚和公共设施基础好、用地条件好等方面优势的基层村。
3. 第三级:特色村
特色村是某方面资源或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对整个乡域的发展有特殊贡献的行政村。
4. 第三级:基层村
基层村为一定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的中心,提供幼托等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由于一个基层村有若干个自然村所组成,村委会、老年活动室、医疗点、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在基层村内配置。各自然村内不再新设置公共设施。
表5-3 西联乡规模职能规划一览表
类型 名称 现状人口 规划人口(人) (人) 发展类型 功能类型 集镇区 马口等7村 2514 4580 控制型 旅游服务型、商贸服务型 中心村 内河洋 955 800-1200 建设型 农业生产型 双溪口村 267 300-500 建设型 农业生产型 特色村 大溪口村 391 300-500 建设型 历史文化型、旅游服务型 壶源村 654 500-800 建设型 农业生产型 雪坑村 209 200-300 控制型 农业生产型 河涧村 327 200-300 控制型 农业生产型 汤山村 248 200-300 萎减型 农业生产型 基层村 殿下贩村 239 200-300 控制型 农业生产型 章五里村 221 200-300 控制型 农业生产型 直坑 132 200-300 控制型 农业生产型 备注:田坪、上田为满足牛头山景区生态保育的需要,且地处高山、地势交通不便,规划考虑撤并。
5.4.3 乡域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乡域形成“一心、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布局结构: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一心:集镇区中心。
两轴:风情旅游发展轴、生态农业发展轴。
四区:牛头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山林生态保育区。
多片:以中心村、基层村为单位的居住片区。
5.5 乡域重要设施规划
5.5.1 乡域社会设施规划
1. 教育设施规划 (1)规划目标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6-11周岁适龄学儿儿入学率达99.5%以上,12-14周岁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6%以上,15-50周岁文盲率控制在2%以内,15周岁以上成人文盲率控制在8%以内。
(2)规划布局
规划保留小学一处,并加以扩建,规模为12个班,集镇区保留两处幼儿园,规模为3个班。在双溪口村、内河洋村和大溪口各配置一所幼儿园。
2.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进一步调整和加强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形成多层次的预防、医疗网络,使医学科技水平、卫生服务质量、防治疾病能力、镇村卫生和人民健康的各项指标达到较高水平。
(1)规划保留卫生院,并加以扩建,形成全乡医疗中心,根据《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至2030年,全乡卫生技术人员达到每千人3.5人,床位数千人指标为2张,同时考虑为周边村庄服务的余地。鼓励开设专业医疗诊所。在其余各行政村分别设置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2)在集镇区南侧,西联中心小学对侧新建一处敬老院。床位数按3床/百老人的指标设置,老年活动中心依托镇区文化站设置。
3. 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集镇区内设置镇级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在现状已有的文娱体设施的基础上,在居住区内
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室、小型图书室等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性的基本文化活动需求。规划设
14
置乡、村二级文化活动网络,加快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全乡设置规模不等的群众文化场所,同时结合自然村的撤并以及中心村的建设合理布置村级文化室,切实提高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及其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中心村、基层村拟设一个篮球场和文化活动室。
表5-4 乡域社会设施配置规划一览表
教育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 文化体育设施 社会福利设施 小学 幼儿园 卫生院 卫生室 文体中心 文化站 敬老院 集镇区 ● ● ● ● ● ● 内河洋村 ● ● ● 双溪口村 ● ● ● 大溪口村 ● ● ● 壶源村 ● ● 雪坑村 ● ● 河涧村 ● ● 汤山村 ● ● 殿下贩村 ● ● 章五里村 ● 直坑村 ● ● 5.5.2 乡域交通设施规划
1. 路网结构
规划乡域公路网形成“一横两纵”的路网主框架。
“一横”:贯穿乡域东西的柳四线,采用分段控制,集镇区段控制道路红线宽度为12米。 “两纵”:规划经大溪口、内河洋与桃溪镇相连的公路,并与44省道相连。实现与桃溪旅游联动发展,并扩大西联乡的旅游市场。
马遂公路:是西联乡通往遂昌的重要道路,集镇区段控制道路红线宽度12米。 此外,为了解决通向牛头山风景区的交通问题,并促进西联乡旅游业发展,规划沿宣平溪水库修建一条道路,与水库对侧原有道路形成环路。
2. 场站规划
规划结合马口旅游集散中心设置一处公交停靠站,加强西联乡与柳城镇及周边乡镇的联系;集镇区按服务半径设置多处停车场,各村庄按需设置停车场地;为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在牛头山风景区设置停车场。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5.5.3 乡域工程设施规划
1. 给排水规划 (1)给水规划
西联新建乌坛下水厂,供水规模为1500立方米/日,水源取自乌坛下水库,以解决马口集镇区七个村的饮用水;新建内河洋水厂,水源为青岭水库,远期2000立方米/日。
(2)排水规划
规划在集镇区东南侧靠近宣平溪下游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处理集镇区生活污水,规划污水处理厂用地面积为0.11公顷,规模取0.3万立方米/日。其余村庄如要接入污水处理厂不仅投资较大,而且河流众多,管道布置极不方便,由于各村污水量不大,可以分别单独设沼气净化池或氧化塘等生态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污水达标后排放。
各村雨水根据情况布置管渠排河。 2. 电力电信 (1)电力工程
规划西联集镇区、各中心村和基层村电力由柳城镇110KV变电站变10KV出线供应。 结合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机遇,尽快解决电网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完善电网结构和布
局,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2)邮政电信工程
规划乡域电话普及率每户,按照1.2门/户配置,由集镇区电信局直接开通。
规划在集镇区设置邮政所一处,各行政村均设一个村邮站,满足农村居民点的邮政需求。 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00%,并适时开通乡镇宽带数据业务,建成完善稳定的有线电视光纤网络及数据网络。
(3)广播电视规划
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规划期内广播电视覆盖率近期、远期100%;
广播电视侧重利用激光技术、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等先进技术,完善有线电视网络主要以转播无限电视为主的同轴电缆,逐步通过光缆与电缆相结合,进而发展为全光缆网络。
3. 消防工程规划
西联乡共享柳城镇的消防站,不新设置消防站,牛头山风景区设置专职消防队。 加强集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的消防安全意识,成立业余消防队,配备一定消防设备。
15
4. 环卫设施规划
(1)垃圾中转站:集镇区东侧新建垃圾中转站一处,占地270平方米,配置环卫车辆和必备的环卫设施。
(2)垃圾收集点:集镇区居住点以垃圾房收集为主,垃圾房服务半径70米。各村庄内按100米服务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
(3)道路垃圾箱:集镇区主要商业街间隔25~30米,城镇主路50~80米,次路80~100米。提倡垃圾袋装化,分类收集。
(4)垃圾清运:集镇区环卫部门统一上门收集。各村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本村的垃圾清扫与收集工作
(5)公共厕所:城镇中心人口密集的街道间隔300—500米设1座公共厕所,一般道路间隔800米设1座;居住区不少于2座/ 平方千米,各村分别设置一处公共厕所。
(6)车辆清洗站:规划结合停车场设置车辆清洗站。
5.6 乡域旅游规划
5.6.1 发展现状及问题
西联乡的旅游开发主要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涵盖内庵水库、大溪口乡村旅游基地、壶源宣莲种植产业园等周边景区及旅游村落。其中牛头山核心景区于2008年建成开放,起初以观光揽胜、生态体验为主,随着游客的增加,景区在产品、项目方面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观光外,对道教文化、红色文化也有了初步挖掘,建成了天师殿等景观节点,同时建设了九仙楼、梦幻温泉山庄、上田民宿等项目,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成为武义南部旅游区块的核心。此外,以直坑、双溪口为代表的村落景观保留完整,且土地置换已经完成,为下一步围绕村落景观的旅游开发提供极大便利;以宣莲、香菇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种植也已形成规模,为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销售等旅游要素的完善提供必要条件。
但是,西联乡的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①交通设施缺乏。由于地处山地内陆,进入牛头山景区的道路较狭窄且弯曲难行,伴随着自驾游人群的增多,交通将成为制约牛头山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②西联乡的旅游产业除牛头山景区外,其他村落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产品资源基本处于资源原始利用或者浅层次体验层面,产品、线路、景区景点等建设等都不够规范,尚未形以旅游产业为带动的综合产业链条,综合经济效益不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强。③集镇区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旅游集散中心,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
5.6.2 发展目标和定位
1. 发展目标
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为重点,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生态山水风光、传统民俗民风、宗教历史文化遗迹、生态农业等优质旅游资源。通过西联乡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西联乡传统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拉动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就业人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牛头山景区的知名度,将旅游产业培育为西联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之一。
2. 总体定位
形成以生态山水为本底,以生态、观光、养生、度假为特色,以本土文化为灵魂,以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以农家乐为支撑的、以现代农业观光和户外探险为补充的、符合未来发展旅游趋势的、与游客深度互动的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养生目的地。
5.6.3 规划措施和旅游开发
西联乡要形成以山水观光、民俗风情、乡村休闲、康体度假为主导,兼具生态体验、农业观光、传统美食、山体运动等其它功能的旅游度假乡镇。
未来旅游业发展需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 形成完整的综合产业链
西联乡旅游产业除依托牛头山风景区外,还有大溪口特色村落、双溪口义信现代农业园、壶源宣莲产业园等优势资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牛头山风景区与其他景点的联系和衔接,发展形成游在牛头山、住在大溪口、玩在三笋坑、赏在壶源、吃在马口的一条龙服务。同时,围绕现有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特产,如壶源藕粉、莲子果等,形成以旅游产业为带动的综合产业链条,增强综合经济效益。
2. 建设旅游服务基地
西联乡集镇区将要打造全乡的旅游服务中心,为全乡旅游提供如停车、住宿、购物、休闲等服务。在集镇区东部,可开发一系列特色酒店、餐饮等,与周边的自然景观、水体相配套,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和休闲氛围。
16
5.6.4 乡域旅游结构规划
规划乡域旅游结构为“一心 、两轴、两区、四节点”。 1. “一心”指以集镇区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中心 主要性质:游客集散。
规划项目:旅游服务中心、马口特色商业街、西联土特产销售中心、住宿餐饮等。 2. “两轴”指休闲旅游发展轴与现代农业发展轴 (1)休闲旅游发展轴:
沿着柳四线自东向西横贯全乡,把马口旅游服务中心、大溪口乡村旅游基地及牛头山风景区等旅游特色片区串联在一起,是西联乡发展旅游产业主要轴线。围绕这条轴线营造景观节点、提升道路两侧环境品质、丰富旅游产品,如村、乡入口设置牌坊、雕塑等,道路两侧种植特色花木,在视线通廊设置亭台等,形成标识性景观节点。通过上述措施来丰富旅游线路并实现景观在空间上的联系性。对旅客形成步步引导,景观上层层推进。
(2)现代农业发展轴
自章五里向东南方向延伸,串接壶源、内河洋、双溪口、殿下贩、章五里等村庄,沿线发展现代农业观光、蔬果采摘、养生度假、古村体验等活动。作为西联乡又一精品旅游线路,各村旅游发展必须实现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形成完整、丰富的旅游线路。
3. “两区”指牛头山风景区、三笋坑户外探险旅游区 (1)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
主要性质:接待服务、观光游览、游乐体验、宗教朝觐、养生体验、运动旅居。 规划项目:旅游服务中心、牛头山梦幻温泉度假山庄、高山养生度假村、神牛谷漂流、阳光沙滩、风情街、粟裕纪念馆、天师殿、智勇大冲关、滑雪场、登山索道等。
(2)三笋坑户外探险旅游区 主要性质:户外探险。
规划项目:户外运动基地、场地素质拓展、峡谷山庄、露营基地建设、古道等。 4. “四节点”指壶源宣莲产业体验园、双溪口现代农业观光园、大溪口乡村旅游基地及直坑主题民宿基地
(1)壶源宣莲产业体验园
规划项目:科普莲区、体验项目(荷塘垂钓、泛舟采莲等)、自然景观营造(大小鼓山、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皇帽山等)、餐饮购物。
(2)双溪口现代农业观光园
规划项目:慢生活聚落、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登山游线、生态养生等。 (3)大溪口乡村旅游基地
规划项目: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旅游接待等。 (4)直坑主题民宿基地
规划项目:隐尚人家、美食共享、娱乐天地、公社会堂等。 5.6.5 旅游设施保障规划
西联乡旅游规划整体纳入武义县旅游业范围,融入武义县旅游线路设计,实现旅游线路共融,旅游配套设施共享。规划加强西联乡景区化建设,完善旅游相关设施配套,包括旅行、游览、餐饮、住宿、娱乐、保健和其他设施。
1. 与区域旅游衔接
充分发挥西联乡的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取得以本地资源利用和开发带动旅游发展的良好效应,坚持西联与周边乡镇旅游联动发展,纳入武义县域的旅游规划。在县域层次中,西联乡位于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组团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因此,西联乡有必要协调与区域旅游的关系,主要在交通、旅游产品开发和组织方式等方面展开。
2. 交通设施
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加强与武义县城、柳城镇、桃溪镇、坦洪乡等的联系,提高道路通达性,缩短西联乡与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开拓西联乡的旅游市场。
完善乡域内各个村庄之间的联系,建设村村公路,在提高乡域通达性的同时,深入挖掘了西联乡的旅游潜力。
加强集镇区和各风景点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满足到达性停车需要,同时应考虑集镇区的交通设施需要具有弹性,以适应远期旅游业的发展;
梳理集镇区内道路,在景区景点内设置一定的游步道和爬山步道为游客提供慢生活体验。 3. 游览设施
主要包括标示、标识牌、解说图片等,规划公共道路标识,旅游景点标识,公共服务设施标识等;标识牌采用古朴,简洁的基本造型,材料可以使用当地自然材料(实木、竹子、石头、麻绳等),凸显西联乡地方特色。
17
4. 环境卫生设施
环境卫生主要包括垃圾箱,公厕,盥洗处、垃圾中转站等,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配建。 5. 宣讲咨询设施
解说系统:在各个旅游点设置对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道教文化、红色文化和农业知识等专业化的解说;
咨询点:在马口旅游服务中心和大溪口旅游接待中心设咨询点。 6. 餐饮住宿
餐饮设施的设置应与游憩项目规划充分结合,同时考虑游人的消费情况,设置不同档次、不同特色、不同形式的餐饮设施,以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在旅游集散区设置一定的旅社、富有当地特色的民宿以及小型度假酒店等住宿设施。民宿的建设可结合对特色农居的改造一起进行。
7. 购物设施
主要包括当地的农贸集市,综合型商店以及土特产制作工坊。在马口村旅游集散中心设置综合商店,出售导游手册,景区介绍以及旅游纪念品,土特产以及旅行用品和生活用品。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6. 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为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规划将乡域空间分为四区、四级、四类进行管制,四区指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对应空间管制四个分区实施四级、四类管制。管制级别越高则限制建设条件越多,保护程度越高,可开发程度越低。已建区内实施一级管制,适建区内实施二级管制,限建区内实施三级管制,禁建区内实施四级管制。四类指优化完善区域、优先发展区域、监管空间区域、严控发展区域。
6.1 用地适宜性评价
6.1.1 评价方法
西联乡乡域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分析是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合起来,采用具有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功能的GIS 软件(ArcGIS) 进行研究,通过收集西联乡有关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政策要素的基础信息,选择相关评价因子,制定单因子分级标准,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因子权重,通过单因素叠加获得建设适宜性分区,分析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明确在不损失或者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适应的能力,最后绘出综合评价图,作为下一步规划的重要依据。 6.1.2 评价因子确定
1. 评价因子选取标准
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三个影响因素,选择具有共性且影响较大的独立因子作为评价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对基础资料占有的完备程度,选取有据可查、数据齐全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所选择的因子在评价区内分布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根据设定因素的主要目标,进行进一步筛选组合及评价分析。
2. 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
根据上述标准,选取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坡向因子、水源保护因子、城镇关系因子、道路可达性因子等7个分项因子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生态因子权重值及评分分值结果详见下表:
18
表6-1 用地评价因子及其权重
影响因素 评价因子 权重值 自然条件 高程因子 0.1962 (0.4905) 坡度因子 0.1962 坡向因子 0.0981 区位条件 城镇关系因子 0.0988 (0.1976) 道路可达性因子 0.0988 生态环境保护 风景区保护因子 0.2079 (0.3119) 饮用水源保护因子 0.1040 6.1.3 技术路线 评价因子选取 高程因子 自然条件 区位条件 生态环境保护 坡度因子 坡向因子 确定评价权重 风景区保护因子 饮用水源保护因子 单因子分值确定 城镇关系因子 道路可达性因子 数据处理 生态因子叠加法 建设适宜性分区 已建区 适建区 限建区 禁建区
图6-1 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图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6.2 乡域空间管制内容
以乡域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土地利用调整为手段,通过对乡域基础设施、城乡空间、生态环境的总体调控,建设疏密有致、职能分工明确、生态环境优美的城乡空间。对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等提出不同的建设管制对策,从而为进一步的城乡空间布局方案提供必要的框架。
1. 已建区管制
指规划后依旧保留的现状西联集镇区及保留的村庄建设用地。
已建区核心任务是发展优化,包括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重点建设西联镇区及牛头山风景区,改善居住、景观环境;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加配套服务及生活设施,形成良好的集镇面貌;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包括停车场等设施,改善交通环境。
该区域实施一级管制,所有扩建、改建项目必须符合乡镇规划要求,由规划行政主管部
门实施严格的一书两证管理。该区域属于优化完善区域。
2. 适建区管制
适建区是指考虑高程和坡度的限制,避让地形较复杂、场地工程造价较高的区域,并与景观、环境、基本农田和地址灾害区协调后,划定的城市适宜建设的地区。
西联乡适建区是指高程在300米以下、地形坡度在25%以内的区域,有较多用地,主要分布在现状镇区的南侧、柳四公路两侧的低丘缓坡用地,内河洋、双溪口、壶源也有部分用地。
该区域建设应严格遵守乡镇规划的布局、规模要求,控制建设标准。注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严格保护环境。
该区域实施二级管制,属于优先发展区域。该区域内所有新建项目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严格的一书两证管理。
3. 限建区管制
限建区主要是指生态敏感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形较复杂、场地工程造价较高的区域,以及综合考虑乡镇未来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生态景观以及乡镇可持续发展等的控制要求,划定的限制建设的用地。
西联乡限建区主要是指高程在300米以下,坡度在25%~50%以内,以及高程在300米~500米之间,但坡度低于15%的区域。
19
限建区原则上不适合开发建设,对于特殊建设需要(如旅游配套设施等)必须符合相关法规条例要求,并严格控制规模、性质、体量等。同时,各项建设必须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及灾害评估,保证建设安全。
该区域实施三级管制,属于监管控制区域。侧重于资源的协调利用、生态及环境保护、发展的可持续及安全。有相关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协调机制,联合管理。
4. 禁建区管制
禁建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该类地区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且一旦破坏后很难修复,包括水库水体、水源地、基本农田等。此外,考虑到景观、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建设成本的因素,500米高程以上地区也划入禁建区。
水库水体:不得向库区投弃垃圾渣土,原则上严格控制水上建设。
水源保护区:禁止在附近布局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不得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水源地;禁止在水源保护区游泳、捕鱼、堆放垃圾。
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法规和政策,遵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要求。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种树,或进行其他非农业耕种活动。
500米高程以上地区:不适宜从事大规模生产生活活动,现有村庄不应扩大规模,应逐步缩小,最终向低高程位置迁移,保持乡镇发展与生态维护的协调。该区域实施四级管制,属于严控发展区域。重点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与可持续,禁建区不得进行任何城乡开发建设。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7. 集镇性质与规模
7.1 集镇性质
《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中强调武义县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四大战略,西联乡作为武义县旅游风景区发展布局中的“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联动”组团中的重要一环和“多点”中以点轴发展模式引导的点状发展集镇和乡村居民点,将西联乡的职能性质确定为旅游型集镇。
根据武义县“构筑生态经济体系,深化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和西联乡自身发展条件及需要,规划西联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西联乡成为武义县西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本次规划将西联乡的集镇性质定位为:
武义县西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居型风情小镇。 7.2 集镇规模
7.2.1 人口规模
1. 镇区现状人口
现状集镇区常住人口2679人,其中户籍人口2514人,其中中小学住校生及教职工165人。
2. 镇区人口规模预测
集镇建成区的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分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部分: (1)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特点。近五年西联乡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3‰,预测在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将呈小幅度上涨的趋势,平均维持2‰左右的水平,可见人口自然增长在集镇人口增长中的作用十分有限。确定规划期内集镇区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则现状建成区人口按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的部分,近期2020年为2700人,远期2030年为2740人。
(2)人口机械增长因素分析
20
在规划期内,西联乡集镇区人口的机械增长将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主要考虑到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农博园的开发将带动休闲旅游、商贸、商住等一系列服务产业的发展,必将吸引景区管理、营销人员、贸易人员等向集镇区集聚。这些人口主要包括集镇化驱动过程中迁移的农村人口,也包括外来人口来此定居的机械增长。此外,随着村庄撤并、下山移民工程的进一步深化,必将加快人口的集聚。
3. 规划集镇规模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规划确定西联乡集镇区人口规模为: 近期(2020年)镇区常住人口:3410人。 远期(2030年)镇区常住人口:4580人。 7.2.2 用地规模
1. 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集镇区现状建设用地为28.32公顷,人均105.8平方米。现状建设用地主要沿柳四线和马遂线两侧分布。集镇区现状建筑密集,以居住用地为主,缺少横向道路,没有完整的路网结构。
(1)居住用地:当地住宅多以砖混结构为主,集镇区北部存在部分土木建筑。新建住房布局较为规整,但整体上道路狭窄,居住环境较差,配套设施落后。
(2)公共设施用地:集镇区现有乡政府、行政村委会等;教育设施用地现有西联乡中心小学、幼儿园;现有卫生院1所;另有礼堂、庙宇各1处,柳四线有一所信用所。
(3)商业用地:沿街商业主要沿柳四线两侧布置,以零售、餐饮为主,商业发育不足。 (4)工业用地:有两处工业用地,占地面积为2.58公顷。
(5)广场绿地:缺乏街头公园和绿地广场,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基本空白。
表7-1 现状用地构成表
序号 用地 现状2013年 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公顷) 比例(%) 人均(平方米/人) 1 R 居住用地 18.58 65.61 69.35 2 C 公共设施用地 3.30 11.65 12.32 3 M 生产设施用地 2.58 9.1 9.63 4 S 道路广场用地 3.11 10.98 11.61 5 U 工程设施用地 0.11 0.48 0.49 6 G 绿地 0.62 2.18 2.31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集镇建设用地 28.32 100 105.71 备注:集镇区现状常住人口2679人。
2. 主要问题
(1)尚未形成社区组团式住宅,住区绿化严重不足。
(2)集镇区内无集中的较大型商业设施,商业设施主要为沿街店铺形式,规模较小;娱乐室、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3)集镇区道路宽度不一、系统不完善,等级结构不明确,道路两侧环境有待改善。 (4)集镇区功能单一,商业发展欠缺,支撑集镇长远发展的动力不足,缺乏有力的增长点。
3. 集镇区用地规模控制
本规划在参照《镇规划标准》的前提下,以西联乡经济社会系统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同时结合西联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用地条件,合理地确定集镇用地规模。具体的规划控制思路如下:
(1)《镇规划标准》所规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具普遍性,可结合集镇建设的客观条件及要求,有适当浮动。
(2)各类集镇建设用地的配置中突出平衡性和系统性。 (3)从严控制集镇建设用地总量,尽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规划认为西联乡的实际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不大于110平方米,属于人均建设用地Ⅲ级(100-120平方米/人)。确定西联乡近期集镇建设用地规模为40.5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18.77平方米;远期为47.5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3.89平方米。
21
8. 集镇总体布局
8.1 集镇空间发展方向
8.1.1 集镇用地发展选择因素
西联乡山多地少,建设用地紧张,现状集镇区分布于宣平溪两岸平坦区。集镇区东部与南部可建设用地规模较大,用地条件较好。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集镇发展应较好地依托老镇区,利用已有交通及公共设施条件,充分估计集镇经济的主要流向,保持规划的连续性。
2. 有利于集镇功能组织与总体布局,既充分发挥集镇空间组织效益,又突出集镇的环境特色与形象塑造。
3. 有利于集镇进一步发展时保持规划结构的完整性与弹性,为集镇远景发展创造条件。 8.1.2 用地发展方向确定
“北抑”:集镇区北侧为山体,可用拓展空间较小,不适当的开发会破坏集镇区的山林生态和景观风貌,并会诱发自然灾害。因此,对集镇区北部应抑制开发与建设。
“南拓”:集镇区范围内宣平溪以南、马遂线以东有较为开阔的用地,且用地条件较好,跨溪发展在缓解集镇区用地不足的同时,也完善了集镇区整体空间形态。
“西控”:集镇区西侧是山体,用地空间不足,不宜作为集镇发展用地。以武义县宣平溪水电工程管理处为界,控制集镇向西扩展。
“东延”:集镇区东侧、柳四线以南用地开阔、建设条件好,且处于西联乡的门户地段。规划可在此设置西联乡的旅游集散中心。
8.2集镇空间布局结构
西联乡集镇区空间布局结构确定为:“两心、两轴、五组团”。
“两心”:以老集镇区为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以旅游集散基地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中心; “两轴”:以柳四线、马遂线为依托的发展轴;
“五组团”:即综合服务组团、旅游服务组团、三个居住组团 ;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东北部居住组团:沿街进行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
西部居住组团:进行环境整治和美化,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南部居住组团:以下山移民安置为主;
综合服务组团:以居住、行政办公、商贸为主的综合职能功能区; 旅游服务组团:旅游集散中心,具有商贸休闲、居住、换乘等功能。
8.3 集镇空间拓展时序
以现有西联乡建成区为发展基础,实行集镇区外延拓展及存量土地的再开发相结合,规划近期着重优化集镇区范围内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集镇区各项设施,优化集镇生活环境,提高集镇生活品质,同时为了配合西联乡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马口建设旅游集散中心。远期依托柳四公路线和宣平溪,集镇建设空间逐步向镇区东部、南部方向延伸。确定集镇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及时序为:
近期:以对集镇区居住环境整治、沿街立面的改造、基础设施的配套为主。建设集旅游休闲、商贸、咨询、换乘、住宿等于一体的马口旅游集散中心。
远期:继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商贸休闲及文化娱乐功能,满足下山移民和新增居民的住房需求,同时安排商贸休闲、文化娱乐用地。
22
9. 集镇用地布局规划
9.1 居住用地规划
9.1.1 现状及存在问题
1. 现状概况
现状居住用地18.58公顷,占现状集镇建设用地的65.61%,人均建设用地69.35平方米。现状集镇区居住用地以低层高密度民居形式为主,主要集中在柳四线北部、马遂线两侧、宣平溪以南。住宅多为低层高密度砖混结构,建筑造型和色彩较统一,部分建筑横纵向间距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街坊内部建筑密集、生活性支路缺乏,绿地和开敞空间不足,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尤其集镇区北部居民建筑质量较差,居住环境欠佳,且扩展空间不大。而近年新开发的住宅组团在户型、土地利用效率、住区环境等方面比传统街坊住宅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开发规模偏小,主要分布在景阳村和柳四线两侧。
2. 存在问题
(1)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基本无活动广场,缺乏公共绿地和环卫设施,未能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无法满足居民需求。
(2)部分沿街商业与住宅合一的商住建筑和部分街巷、公共空间市场化的现象明显,乡内现有的街巷结构形式给内部公共绿地、公共场所空间布局以及物业管理等带来不便,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9.1.2 规划原则
1. 依据建设“适居性” 集镇的发展目标,尽量将环境条件最优越的建设用地留给居住功能,同时结合集镇绿地系统的建设,使集镇居民拥有更多的与自然亲近的机会,着力营造生态环境优越的人居环境。
2. 适当促进旧的居住用地改造。规划期内对原集镇区的居住用地以改造为主,完善其市政设施配套,整合优化其周边环境,以适当的方式促进该区居住建筑的演替,使其在延续原有集镇肌理的基础上形成精致富有特色的居住集镇区。
3. 以居住组群开发模式开展新区建设:在集镇区规划区范围内引导住宅建设从村镇模式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向集镇模式过渡,使其逐步走向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商品化经营的方向。
4. 根据方便居民使用,优化居住环境、集约利用资源、住宅类型多样、体现地方特色等原则,结合周围环境和建设条件,组织住宅空间,配置服务设施。 9.1.3规划目标
规划西联乡居住用地共22.3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6.91%,人均用地48.73平方米/人。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居住空间。选择交通联系方便、与集镇区服务中心和就业岗位较近、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段成片完整建设居住小区。 9.1.4规划布局
1. 老镇区居住用地
老镇区的更新改造应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居住环境改善为核心,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适当提高老镇区的绿化率。老镇区更新改造项目应以低层高密度的形式为主,严格控制建筑体量和建筑高度,以保持老镇区的尺度和风貌。建筑改造应注重成套化建设,提高居住水准,保证日照通风条件的改善。
2. 普通新建居住用地
普通新建居住区主要面向下山移民、外来人口进入集镇的居民,多以商业与居住相结合的方式布置。新建居住区的开发建设要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控制,居住区应达到设施配套完备,环境宜人的要求。
3. 村改居型居住用地
随着集镇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原集镇区周边的一些村庄建设用地也被划入集镇区用地。考虑农民拆迁困难等因素,在村庄周边预留一定用地作为拆迁居民的安置用地。村改居型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宣平溪以南、马遂线以东部分区块。
9.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2.1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概况
现状建成区内公共设施用地3.3公顷,占现状集镇建设用地的比重为11.65%,人均用地1.23平方米。现状公共设施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柳四公路、马遂公路两侧以及现乡政府周边。
23
整体上,集镇区内公共设施发展不够平衡,文化体育、商业配套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
行政管理用地:现状行政办公设施主要包括乡政府、邮政局等。
教育机构用地:现状集镇区内共有小学1所、幼儿园2所。其中,西联乡中心小学位于集镇区南侧,用地规模1.35公顷。随着建成区范围的扩大,集镇居民的增多,教育设施将不能满足需求。
文体科技用地:在马遂线东侧有西联乡文化活动中心一处,但是规模小,不能满足居民的娱乐文化需求。现状体育设施也缺乏,除了学校内的球场和运动场,镇区内尚无独立的体育活动场地。
医疗保健用地:现状集镇区有卫生院一所,即西联乡卫生院。规划扩大西联乡卫生院规模,同时各中心村、特色村建设卫生室,组成全乡域防疫及医疗网络。
商业金融用地:商业金融业设施主要分布在柳四线、马遂线两侧,商业规模以小型商业零售为主,并多以沿街商住形式存在。现状集镇区有一处金融用地,为西联乡信用社,占地0.06公顷。
集贸市场用地:现状无集贸市场用地。 2.问题分析
(1)公共设施不成系统,缺少有一定规模与吸引力的集镇中心;随着集镇规模的不断扩大,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商业设施基本沿街布置,规模较小、商品档次和服务水平低,其他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都严重不足。
(3)尚无集贸市场用地,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和农产品贸易需求。 (4)缺乏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酒店、特产商店等缺乏。 9.2.2 规划原则
1.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细化服务对象与内容,体现“亲民、便民、惠民、富民”的服务宗旨,重视基层公共设施网点的建设。
2. 根据公共设施不同的性质,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要。
3. 合理安排集镇公共建设项目的建设时序,充分发挥公共投资对集镇开发的带动效应,预留分期发展的用地。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9.2.3 规划目标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共9.7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0.43%,人均用地21.22平方米/人。 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系统完善的服务中心体系,满足各层次的需要。完善和加强集镇的商业、文化等设施,增加集贸市场和商贸街区,增强吸引力,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培育高质量的服务设施,形成富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集商业、饮食、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设施系统。 9.2.4 规划用地布局
1.行政管理用地
规划扩建西联乡政府及其行政管理用地,并结合文化设施和开敞空间,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宜人的行政管理区。规划期末行政管理用地0.52公顷。
2.教育机构用地
规划保留西联乡中心小学,规模为12班;保留西联乡中心幼儿园和马口村幼儿园,并适当扩建。规划期末教育机构用地1.68公顷。
表9-1 规划小学、幼儿园情况一览表
占地 类别 名 称
面积 班级数 (平方米) (班)
学生人数 教工人数
小学 西联乡小学 14414
12 460 18
西联乡 中心幼儿园
1826 3 90 12
幼儿园
西联乡 马口村幼儿园
560 3 80 12
3.文体科技用地
规划保留西联乡文体活动中心、马口会堂和景阳会堂,并适当扩大用地规模,满足本地居民的文化活动需求。近期利用小学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对居民适当时间开放,解决体育活动用地不足的困难。远期规划结合西联乡卫生院南侧的绿地布置体育活动设施,满足本地居民健身需求。
24
此外,规划在生态观光体验园的西侧结合广场用地布置旅游服务中心,主要是为进入牛头山大景区的旅游者提供交通换乘、信息咨询、景区票务、餐饮住宿、卫生安保等服务,同时规划该中心为西联乡域大景区的统一管理中心、电子商务中心、车辆调度中心。
规划期末文体科技用地0.89公顷。 4.医疗保健用地
规划保留现有西联乡卫生院并适当扩建,其他医疗保健设施包括防疫站、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等结合各居住社区布置,形成集镇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另外,规划在中心小学的西侧新建敬老院一处,为老年人养老提供服务。
规划期末医疗保健用地0.48公顷。 5.商业金融用地
规划宣平溪北侧的老镇区依托原有的商业基础,构建镇区级商业中心,以完善生活服务设施为主要内容,同时配置邮政所、信用所、超市、饮食、书店等设施。规划宣平溪南侧的新建住区采用沿街布置的形式建设组团级商业,服务于相应的居住组团。
规划在马口旅游集散中心设置酒店宾馆、特色餐饮、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等设施,提高镇区的商业服务等级,以弥补牛头山景区旅游接待能力的不足。在旅游集散中心地块北侧设置一条小型商业街区,控制高度为10米,两层、两面坡联排商铺,主要业态为特色小吃、旅游小商品、非物质文化展示以及部分生活型业态。在旅游集散中心地块南侧,则利用游客集散的优势设置宾馆酒店和农特产品直销市场。市场内主要出售金华、武义和西联本地的旅游商品以及农户自制的土特产。
规划期末商业金融用地1.57公顷,商住混合用地3.99公顷。 6.集贸市场用地
规划在老集镇区设置农贸市场一处,以满足服务集镇区居民生活需要。 规划期末集贸市场用地0.15公顷。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表9-2 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性质 用地代号 面积 (公顷) 比例(%) 人均用地面积(㎡/人) 1 居住用地 R 22.32 46.91 48.73 其中 二类居住用地 R2 22.32 46.91 48.73 公共设施用地 C 9.28 19.50 20.26 行政管理用地 C1 0.52 1.09 1.14 教育机构用地 C2 1.68 3.53 3.67 2 文体科技用地 C3 0.89 1.87 1.94 其中 医疗保健用地 C4 0.48 1.01 1.05 商业金融用地 C5 1.57 3.30 3.43 集贸市场用地 C6 0.15 0.32 0.33 商住混合用地 CR 3.99 8.39 8.71 3 生产设施用地 M 2.07 4.35 4.52 其中 一类工业用地 M1 2.07 4.35 4.52 道路广场用地 S 6.97 14.65 15.22 4 其中 道路用地 S1 6.89 14.48 15.04 广场用地 S2 0.08 0.17 0.17 工程设施用地 U 0.26 0.55 0.57 5 其中 公用工程用地 U1 0.22 0.46 0.48 环卫设施用地 U2 0.04 0.08 0.09 绿地 G 6.68 14.04 14.59 6 其中 公共绿地 G1 4.13 8.68 9.02 防护绿地 G2 2.45 5.15 5.35 7 总计 47.58 100.00 103.89 备注:集镇区规划范围内人口为4580人。
25
10. 综合交通规划
10.1 对外交通规划
10.1.1 规划原则
1. 建立完善的对外交通系统,提高集镇的对外通行能力。
2. 与集镇空间布局相结合,避免干扰集镇内部功能空间,并引导集镇空间拓展。 10.1.2 规划目标
在本规划期内,西联乡基本形成适应西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柳四线、马遂线为主体,形成高效、便捷、安全,沟通乡域内外各种集疏运输网络的对外交通运输系统。 10.1.3 规划措施
1. 公路
柳四线:西至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东至柳城畲族镇,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 马遂线:马口往西南方向通往遂昌。 2. 客运站场
规划在旅游服务中心布置社会停车场一处,兼做汽车停靠站和交通换乘场站,供游客集散之用。
10.2 道路交通规划
10.2.1 规划原则
1. 建立与集镇区规模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快速畅通的道路网。处理好集镇区道路与过境公路的衔接,保证过境交通安全地通过,并尽可能减少对镇区内部的干扰。处理好旅游区与镇区生活区的关系,保持功能分区的有机联系。
2. 明确划分集镇区道路系统,综合确定道路等级、道路断面、道路网密度,合理布局各项道路交通设施。
3. 重视道路系统与绿地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配合建设。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10.2.2 规划目标
在充分衔接对外交通道路的基础上,建立与集镇区布局和土地使用相适应的、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道路系统,引导集镇区有序合理开发;建设完善的静态交通系统,满足旅游停车和居民停车需求,保证镇区道路畅通。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6.89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4.48%,人均用地15.04平方米/人。 10.2.3 规划措施
1. 路网结构
镇区道路系统采取混合式道路网络结构。 规划将西联乡的道路系统分为以下三级:
第一级:主干路,宽10-12米,衔接过境公路和内部功能,衔接“两心、两轴、五组团”间的联系。
第二级:次干路,宽度约为6-10米,承担各片区内部主要交通功能。 第三级:支路,红线宽度6米以下,承担组团内部的交通组织功能。 2. 广场规划
规划在马口生态观光园设置入口广场,在马口旅游服务中心北侧设置一处旅游集散广场。另外结合公共绿地布置小型广场。
表10-1 集镇区主要规划道路一览表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等级 宽度(米) 断面类型 1 柳四线 主干路 12 A-A 2 马遂线 主干路 12 A-A 3 马壶线 主干路 10 B-B 4 宣平溪北路 次干路 10 B-B 5 城南路 次干路 10 B-B 6 宣平溪南路 次干路 9 C-C 7 临溪路 次干路 9 C-C 8 吴谦路 次干路 9 C-C 9 景阳路 支路 6 D-D 26
3. 停车场
规划在旅游服务中心设置停车场一处,为外来游客停车换乘提供服务。在乡卫生院东南侧
设置停车场一处,为集镇区居民提供停车服务。另外,乡政府、宣平溪电站等企事业单位结合员工停车需求设置内部停车场。
4. 公交规划
规划结合马口旅游服务中心布置乡镇公交,从西联乡集镇区通往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景
区、柳城镇以及周边乡镇村庄,短途公交以多班次、定时的中巴交通为主。
表10-2 集镇区道路断面形式规划一览表 道路红线宽度 断面形式(米) 序号 断面类型 (米)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绿化带 1 A-A 12 4×2 -- 3×2 -- 2 B-B 10 3×2 -- 2×2 -- 3 C-C 9 3×2 -- 1.5×2 -- 4 D-D 6 6 -- -- --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11. 绿地系统和景观规划
11.1 绿地系统规划
11.1.1 现状概况及问题
1. 现状概况
集镇区内公共绿地面积均较少,除沿宣平溪有少量绿地外,集镇区成片绿地较为稀少,只有少量街头绿地零星分布,整体上集镇区内部的景观和环境较差,但保有大量种植宣莲的
用地,沿宣平溪两岸同样具有较大的空间,有条件建设成公共绿地。乡域内,山林水体资源丰富,已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涵养功能。
2. 存在问题
(1)集镇区现有绿地稀少,只有少量单位附属绿地,绿化植物品种不够丰富。缺乏供居民游憩休闲的公共绿地,集镇环境质量亟待提高。
(2)滨河绿地未形成体系。集镇区现有绿地以点状、块状散状分布在规划区范围内,缺乏线状的绿化交流空间,各绿地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其中宣平溪是西联乡主要的自然景观之一,目前沿岸基本没有进行绿化。 11.1.2 规划原则
1. 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强化集镇生态空间建设,维护集镇生态平衡,改善集镇生态环境。
2. 以绿地建设作为营建集镇景观的重要手段,使城市绿地系统与集镇空间布局和谐统一。 3. 强调绿地分布的系统性、均衡性、通透性,努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4. 充分利用集镇区周边优美的自然景观,通过合理的组织和有机的衔接将其自然地引入镇区绿地系统。 11.1.3 规划布局
充分利用河道水系建设集镇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绿地以沿路沿河带状及块状公园绿地结合布置为主,其中生产绿
27
地占较高比例,公共绿地的布局主要考虑结合居民使用和提升集镇区的形象布置。
1. 公共绿地 (1)公园
指为集镇提供大片绿地,是居民开展文化、娱乐、体育、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该类公园面积较大,内容丰富,服务项目较多,设施完善,有明确功能分区,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本次规划设置公园6处,见下表:
表11-1 规划公园一览表
编号 公园名称 位 置 用地面积(ha) 类 型 1 革命公园 马口会堂西北侧 0.12 休闲、游憩 2 宣平溪公园 乡卫生院南侧 0.19 游憩、休闲、体育 3 沿溪公园 停车场南侧 0.06 游憩、休闲 4 景阳公园 景阳居住组团南部 0.04 休闲、游憩 5 敬老公园 新建敬老院东南侧 0.06 游憩、休闲 6 西联公园 中学北侧 0.37 游憩、休闲、体育 备注:本规划公园名称因规划所需,部分为暂定名,需经乡人民政府重新定名后实施。
(2)街头绿地
街头绿地是指沿道路、河湖等,设有一定游览设施或起装饰性作用的绿地。规划沿集镇区主要道路、河道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地,包括滨河绿地、社区绿地和街头绿地。
滨水绿地:规划沿马口旅游服务中心内部及集镇北部水系设置5~10米宽的滨水游憩绿带。沿绿化带布置各种景观小品、游园小径,硬质广场及亲水设施,使居民沿着滨水绿地可以在集镇自由休闲步行游憩。
社区绿地和街头绿地:在各个居住组团和街道零星设置多处社区绿地和街头绿地。 2. 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主要指沿交通干道的景观性绿化隔离带、工业区块间隔离绿地以及各乡镇之间相隔离相联系的防护绿地。规划考虑除了保留现有的山体,还将增加适量的带状防护绿地设置,宣平溪两侧设置10~20米的防护绿带。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3. 生产绿地
生产绿地按占规划建设用地2%的要求设置,以提供城市建设和环境美化所需的苗木、花卉等物资。规划结合生态观光体验在旅游服务中心的东侧设置生产绿地,种植宣莲、油菜等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
4. 专属绿地
表11-2 单位附属绿地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
用地名称 用地分类 绿地率(%) 一类居住用地 25-30 居住 新建居住区 25-30 旧镇区 20-25 学校、机关、宾馆、饭店 20-25 公共设施 商业金融 20-25 一类工业 15-20 工业 其它 10-20 11.2 景观风貌规划
11.2.1 现状概况及问题
1. 现状概况
集镇区内有宣平溪及其支流横贯其中,水系尺度适宜滨水景观的塑造,并与集镇紧密联系,为构筑良好的滨水城市景观提供了有利条件。西联乡四面环山,南北两侧山体由近及远,由缓坡地、低山构成,层次分明,易于营造集镇特色风貌。
2. 存在问题
(1)自然景观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未能很好地利用河网水体塑造怡人的人居环境,集镇的水乡风貌特征不明显。
(2)集镇建设缺乏人文景观内涵,与现代建筑景观之间相互孤立,缺乏联系渗透。 (3)由于集镇规划和管理相对滞后,使得集镇建设过程中对景观重视不够,集镇空间缺乏景点和标志物,集镇的游憩绿地和开敞空间也显不足。
28
11.2.2 规划原则及目标
1. 规划原则
(1)人与自然景观的协调。规划倡导保护自然资源、水系和可持续的集镇生态环境,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把自然引入集镇,集镇回归自然的目标。
(2)整体性原则。集镇景观设计是指从集镇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综合考虑集镇自身的地形地貌、发展形态、经济条件、生态格局等多方面的要求,系统设计,全面提升集镇整体品质。
(3)以人为本的景观生态优化原则。生态集镇是现代集镇发展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以人为本、生态健全的集镇,是一种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聚居地,呈生态良性循环状态。
(4)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征,形成不同风貌特征区。
(5)以集镇居民生活空间为中心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创造丰富的绿色开放空间。 (6)保障步行活动,创造安全、舒适的公共人行空间。 2. 规划目标
通过集镇建筑、道路、自然景观的有机联系,创造优质人居环境,同时突出自然风貌特色,充分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设置多条绿楔、绿轴,促进城区景观与自然风貌的有机联系,建设城乡交融、生态健全的、具有特色的水、绿、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集镇景观。 11.2.3空间景观规划
规划依托对西联乡老街、宣平溪的景观系统布局,形成统一的、连续的,具有线状形态特征的景观骨架,以用地功能区、主要道路、河流、公园等为主要景观要素,形成景观点、轴(带)、面相结合的完整的景观体系。
1. 空间景观结构
以空间景观规划目标、集镇总体布局为依据,结合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条件,并综合考虑集镇性质、功能结构等影响因素,规划构筑“一心、两轴、五区、多点”的集镇空间景观序列。
(1)景观中心:指集镇区形成的富有展示性、美观、层次丰富的公建、商贸、旅游中心; (2)景观轴线:指依托宣平溪形成的滨水生态景观轴线和依托柳四线公路形成的人文景观轴线。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3)景观区:结合集镇用地功能分区,形成风格迥异而又相互协调的旅游、居住景观区。 2. 景观节点
集镇景观节点是集镇风貌特色的灵魂和窗户,具有指向、标识等意义的主要景观节点。根据西联乡的具体情况,规划重点做好以下景观节点的设计处理。
滨水绿地:规划充分利用西联乡现有的自然水系环境,在建设带状生态亲水堤岸的同时,注重对水体本身的保护,通过绝对保护带与过渡保护带的联系,因地制宜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对景、借景关系。
生活广场:生活广场是城市居民的户外起居室,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的尺度、比例以及周围的建筑、绿化、环境都应该是亲切宜人的。
集镇区入口:集镇入口是进入集镇的大门,对人的活动起到吸引和指导方向的作用,给予进入集镇的人以第一印象。集镇区入口应具有强烈的个性与鲜明的地方特色。对集镇的主要入口应划定一个较大的范围,并将其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实施重点城市设计,并竖立乡的标志。
集镇公园: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集镇建筑、广场、河流,创造集镇层次丰富的景观风貌。
雕塑与环境小品:在公共开放空间、公园绿地、滨河节点和公共设施中心等处,应结合乡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和民风、民俗进行设计各类雕塑、小品和街道家具。
3. 景观轴线
规划以滨水绿带及道路绿带为空间景观线的构景要素,设置滨水景观轴、道路交通景观轴等主要的景观轴线,对集镇空间构成有力的景观支撑。沿路布置大型的公共建筑,如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医疗、教育等内容,且有集镇广场、公共绿地穿插其中,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
滨水景观轴线:结合滨水绿带的建设构筑集镇区滨水景观廊带,使之成为集镇空间联系自然的绿色界面、亲水界面、生态界面。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在其中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活动空间,为绿色景观轴注入富有活力的人文要素。
人文景观轴线:柳四线是西联乡对外交流的主通道,是进入西联乡的前哨路段,在集镇区的发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集镇区的主要功能围绕柳四线展开,柳四线集镇区段已经成为了整个集镇区的情感轴线。结合柳四线公路两侧的防护绿地景观,形成集镇发展
29
的人文景观主轴线。
4. 景观分区
(1)旅游景观风貌区
马口旅游集散中心是西联乡对外展示的窗口,该区景观的打造直接影响到西联乡的形象,因此马口旅游集散中心景观的打造应以体现地方特色,注重生态效益与景观的丰富性为原则。规划结合绿地、广场布置,创造优美、丰富的中心区景观,展示西联乡地域风貌。建筑的色彩、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契合,在充分展示自然环境的同时,将西联乡的文化融入景观营造中。
(2)居住景观风貌区
居住建筑要以青山为背景,色调与山水相协调,建筑层数以3-6层为主。层高面向宣平溪逐级递减,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保证景观视线的通透,建筑周边需增加绿化配置,建筑以浅色为主,并采用黑色装饰性瓦顶。建筑形式不宜多变,可以组团为规模变换形式。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12. 工程设施规划
12.1 给水工程规划
12.1.1 现状概况
现状西联乡水源充沛、水库众多,有内庵水库、乌坛下水库、青岭水库、二十四步水库、将城坑水库等。西联乡供水主要由两个水库与一个自来水厂提供,其中镇区7个村(马口、景阳、宣田、金山、乌坛下、田铺、直坑)由乌坛下水库供水;河涧村、内河洋、雪坑由青岭水库供水;东坑、田平、上田由柳城自来水厂供水;章五里、殿下贩等其他村落为地下水取水。
12.1.2 用水量预测
以集镇区总用地范围进行远期需水量预测。预测方法按不同性质的规划用地面积,采用相应的用水比流量指标进行需水量预测,则镇区远期总需水量约为3040.2立方米/日,测算结果详见下表。
表12-1 集镇区用水量预测一览表
用地性质 规划用地面积 用水标准 规划用水量 (ha) (m3/ha·d) (m3/d) 居住用地 22.32 80 1785.6 公共设施用地 9.28 90 835.2 道路广场用地 6.97 15 104.55 工程设施用地 0.26 20 5.2 绿地 6.68 5 33.4 小计 45.51 - 2763.95 生产设施用地 2.07 120 248.4 合计 47.58 考虑生产设施用地回用水利用率50% 124.2 未预见水量以5%计 3040.2 30
12.1.3 给水规划
1. 水源选择
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和其它用水。根据《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西联新建一座乌坛下水厂,供水规模为1500立方米/日,水源取自乌坛下水库,以解决集镇区七个村的饮用水。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的水厂用地指标,水量2万立方米/日以下的,用地指标为0.5-1.0m2·d/m3,得出本规划水厂用地控制为0.15-0.3公顷。
2. 管网规划
为保证供水安全可靠,规划区内给水管网采用环枝相结合,各供水干管应相互联网。规划给水管道的管径采用DN100-400,其中给水干管主要为DN300-400,给水支管为DN100-200。
给水管网沿道路布置,南北向道路布置在路中心的西侧,东西向道路布置在路中心的南侧。
12.2 排水工程规划
12.2.1现状概况
集镇区现状排水系统比较简陋,雨水就近排放到附近水体;村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12.2.2 排水体制
为了改善并保护水质,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河道,雨水经管道收集后排入河道。 12.2.3 污水工程规划
1. 污水量预测
规划平均日污水量依据规划用水量的80%进行估算,不包括道路和绿化用水。经估算,规划集镇区平均日污水量约为2432.16立方米/日。
2. 污水处理厂规划
根据建设需要,在集镇区东南侧靠近宣平溪下游处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处理集镇区生活污水,规划污水处理厂用地面积为0.11公顷,规模取0.3万立方米/日。
3. 污水管网规划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规划集镇区全部按分流制建设污水管网,污水管主要采取重力流排放污水,管网管径取D100-D500。规划在沿宣平溪两侧布置污水干管,管径取D500,在其余道路下面布置污水支管,污水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 12.2.4 雨水工程规划
1. 雨水量计算
根据浙江省建设厅文件【建设发展【2008】89号】,武义县暴雨强度公式为:
q =11.769?7.930lgP(t?11.175)0.728(mm/min)
上式中:q:设计降雨强度(升/秒公顷); P:设计重现期(年); t:设计降雨历时(分钟);
设计重现期P=1年,重要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地面集水时间t1=15分钟。 径流系数: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2 条执行。 2. 雨水管网规划
规划雨水处理方式以就近排放为主,逐步转向以回补地下水和回用为主。结合道路建设同步实施雨水管渠,完善集镇区排水体系,有条件时,将小区铺装、广场及停车场改造成透水下垫面,提高雨水渗透率,减小径流量。
12.3 电力工程规划
12.3.1 规划原则
积极发展新技术,采用新材料,建立适度超前的电力供应系统;完善市政电缆管道系统,保证所有中低压线路在地下敷设畅通无阻。 12.3.2 电力负荷预测
规划的最大用电负荷预测采用分类用地负荷密度法,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的推荐用电指标和借鉴其他相关规划的电力预测数据确定预测指标,经测算,至规划期末,集镇区的最大用电负荷约为3535.35千瓦,详见下表:
31
表12-2 集镇区用电量预测一览表
用地性质 规划用地面积 用电标准 规划用电量 (ha) (kw/ha) (kw) 居住用地 22.32 100 2232 公共设施用地 9.28 200 1856 生产设施用地 2.07 250 517.5 道路广场用地 6.97 10 69.7 工程设施用地 0.26 20 5.2 绿化用地 6.68 5 33.4 合计 47.58 -- 4713.8 考虑综合同时系数0.75 3535.35 备注:上表预测值为最大用电负荷,合计中考虑0.75同时率。
12.3.3 电力工程规划
1. 变电站及高压走廊规划
现状柳城镇有一处110KV变电站,规划西联乡镇区电力由110KV柳城变10KV出线供应。
2. 中压配电系统规划
规划10千伏开闭所5座,尽量采用附设式,每座转输容量0.8-1.2万千伏安,每座安排建筑面积100-150平方米,建筑外观应与相邻环境协调。中压配电网应满足“N-1”准则。
12.4 通信工程规划
12.4.1 规划目标
建立满足集镇区各种通信业务需求的通信系统;完善通信管道系统,使各种通信线路在地下敷设畅通无阻,以满足各种信息需求。 12.4.2 系统组成及规划原则
集镇通信工程:由电信、广播电视和邮政工程组成,包括由固定电话(含公用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互联网、广播、有线电视、邮政网点等设施共同构筑集镇信息传输服务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系统。
规划原则:统一规划,结合道路建设,联合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 12.4.3 电信工程规划
1. 通信需求量预测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通信的需求迅速增长,根据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考虑到西联乡镇区发展规模适度超前,推算西联乡的通信需求量。通信需求量预测包括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需求量预测两部分,其中固定电话按照每户装机1.2门,按住宅装机占总装机的70%计,测算集镇区规划固定电话总装机量约为2806门;移动电话需求预测按照每百人拥有量为80部,测算集镇区规划需求量约为3554部。
表12-3 集镇区固定电话需求预测表
项目
规划人口规划户数住宅固定电按住宅装机
总交换机容
(人) (户)
话量(线) 占总装机的
比例
量(门)
西联 集镇区
4580 1636
1964 70%
2806
表12-4 集镇区移动电话需求预测表 项目 西联乡镇区 规划人口(人) 4580 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80 移动电话用户数(部) 3554 2. 通信系统布局
固定电话局所:规划考虑在西联乡集镇区设置电信模块局一处,交换容量0.5万门,以满足镇区和附近村庄的通信需求。
移动通信局房:移动交换机所需局房采用相对集中设点的原则,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根据业务需求、网路的安全和组网经济等方面综合确定。
32
3. 通信管线
集镇区内的通信管线建议埋地敷设。通信管线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当加强政府对其建设与管理的指导和调控。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地下空间,按城市路网布局敷设通信管线。 12.4.4 邮政服务
1. 邮政事业发展方向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集镇规模、功能的扩大完善,邮政事业必须适应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坚持邮政事业信息化和邮政服务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按国家标准完善和优化建成区邮政网点;适应集镇发展,重点加强新区的邮政网点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全面覆盖,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服务。
2. 邮政局所及服务网点
规划保留西联乡现有的邮政支局,并逐步完善区内邮政服务网点布局,其内容包括邮政所、报刊集邮门市部、报刊亭以及邮亭等;邮政服务网点一般按500~8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主要商业区(街)宜按200~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 12.4.5 广播电视
顺应21世纪广播与电视、无线与有线、卫星与地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快速协调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固态化、智能化技术综合应用的趋势,加快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规划全面改造升级现有广播电视网,建成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宽带双 向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13. 防灾减灾规划
13.1 人防规划
13.1.1 规划原则
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贯彻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及手段,保证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地组织人民防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3.1.2 人防工程建设标准
各类专用工程; 按照战时留城人员人均1.5平方米的标准,至规划期末需建设0.69万平方米的人防掩蔽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按战时留城人员数的6%考虑。医疗救护工程按留城人员的3.5%计算,物资仓库工程按照留城人员在半年时间内的供需要求考虑。 13.1.3 规划措施
1. 人员掩蔽系统:可安排在广场、公园、绿地、居住小区等处。新建地区在进行分区规划与详细规划时应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高层建筑必须建设防空地下室,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地下空间网格。
2. 确定集镇重点防护目标(如桥梁、对外公路、各重要机关部门等),按其在平战时的作用分成三类:一类是平战时均需重点保卫的目标;二类为战时需重点保卫的目标;三类为平时需重点保卫的目标。对重点目标要在遭受打击的全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技术和措施,做好防护工作,并能及时消除空袭后果。重点设施应考虑设在地下,以增强抗毁能力。
3. 人防工程建设重点:人防工程以人员掩蔽工事为主,确保地下指挥所、通信设施、人防专业队、重要仓库、地下医院及人防专业人员的需要。扩大集镇区防空警报覆盖率,建立快速的地下战略通信网络,建设人防指挥工程、专业化工程、保障工程和紧急疏散机动干道。
33
13.2 防洪规划
13.2.1防洪现状
由于集镇区濒临宣平溪,且位于河流下游,建成区地面标高偏低,易受到季节性洪水的侵扰。
13.2.2 防洪标准
规划集镇区以及牛头山风景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确定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受淹。
规划宣平溪保持堤线不变,按区域防洪要求适当加高加固两岸堤防、疏浚河道,绿化美化堤岸。集镇区四周多山,防山洪采用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13.2.3 防洪规划措施
防洪工程规划建设应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给排水、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生命线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统一规划,协调推进。对供电、交通、通信等设施进行重点防护。
对西联集镇区及风景区重点地段,沿宣平溪设置防洪堤,以防止洪水侵袭。其余新建区域则采用抬高地坪的措施,以达到防洪的目的。
为防止山洪侵害,沿山脚设置截洪沟,将山洪水引入附近河道。
另外,搞好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建立健全防洪、治涝管理体制。建立防洪、治涝指挥系统,开发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13.3 消防规划
13.3.1 现状概况
集镇区现状未设消防站,西联乡消防由柳集镇消防站负责。
集镇区建筑密度高,建筑虽以砖混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木结构建筑,易发生火灾。建筑消防间距小,消防通道窄,影响消防车辆及时快速通过,消防隐患较严重。
13.3.2 规划目标
建立快速、高效的消防系统,明确消防责任区,实行以接警起五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点的原则要求,根据各类用地性质以及道路交通、水源、地形等条件,设置不同的消防责任区,保卫现代化集镇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3.3.3 规划措施
1. 油、气供应设施必须合理布局,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
2. 新建的建筑,应当建造一、二级耐火等级,控制三级建筑,限制四级建筑。 3. 规划的基建项目应严格按规定控制防火间距和设置消防通道。 4. 市场或摊点的设置,不得堵塞消防通道和影响消火栓使用。 13.3.4 消防站及车辆配备
西联乡共享柳城镇的消防站,不新设置消防站。 13.3.5 消防通道
1. 老集镇区建筑密集、道路狭窄,应结合集镇建设,拓宽道路以满足消防通道的要求。增加居民消防意识,在企事业单位、宾馆等建立业余消防队伍,以防为主,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消防车道宽度不小于3.5米,净高不小于4米,消防车道中心线间距不超过120米。 3. 消防通道应顺直、短捷,保证消防车通行顺畅,建成后,不准挖掘和占有用,由于城建需要,临时占用或挖掘的,应及时向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告知。
4. 各小区尽端式消防车道的长度不大于120米,并应设置回车道或面积不小于12米×12米的回车场。
13.3.6 消火栓
按公安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沿道路设置,间距宜为:老区80~100米,新区100~120米,最大不超过120米,并宜靠近十字路口设置。 13.3.7 消防给水
1. 以市政消防供水系统为主,辅以消防蓄水池,以及河道、湖塘等自然水体,满足消防
用水需求。
2. 市政消防用水采用与生产、生活用水合并的给水管网系统,给水管网形成环状。当生
34
产、生活用水达到最大小时用水量时,仍应保证消防用水量,水管水压应达到消火栓最低出水压力(0.1MPa)的要求。
3. 作为天然水源的河道应采取保护措施,结合环境保护规划及河道治理规划加以治理,设置必要的取水设施。有枯水季节的天然水源应做好蓄水工作,保证水源充足。
4. 集镇消防给水设施与集镇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由市政管理部门统一建设、管理和维护。
13.4 地质灾害防治与防震规划
13.4.1 区域稳定性评价
区域稳定性也称构造稳定性,对工程建筑而言,其主要是地震。从历史地震记载,西联镇区及邻区无地震记录。场地地质条件较好,无明显不良地质现象。 13.4.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 新建工程、已建工程的抗震加固及加层等,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设防。甲类建筑按七度抗震设防,乙类建筑地震作用按六度计算,抗震措施按七度设防,丙类、丁类建筑皆按六度抗震设防,已建工程抗震加固和震后抢修的应急措施,重点抓好供水、供电、供气、电信、交通、消防、卫生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
2.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01)》。
3. 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学校操场等开敞空间和人防工程等地下设施,作为人员避震疏散通道。按人均2平方米标准设置疏散场地。
4. 汛期及台风季节,重点地质灾害地区建立观察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将观察、监测结果作详细记录。对重点地质灾害点加强检查、观察的力度,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必须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抗灾抢险,按分级管理办法及时向上级汇报灾情。
5. 对重大建设项目,必经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第104号令第十五条第二款“申请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附地质灾害勘查评估资料,并经地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按基本建设审批权限和程序的规定报批”之规定执行。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14.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
14.1 环境保护规划
14.1.1 现状
1. 大气环境
乡域内无大型厂矿企业,整体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其中牛头山自然保护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
2. 水环境
根据《金华市水资源公报(2010年度)》,宣平溪设立监测断面1个,评价河长为16.5km,水质类别为Ⅱ类;乌坛下水库为小集镇水源保护区,现状水质为Ⅱ类。
3. 声环境
集镇区内声环境质量良好,环境噪音(白天)平均值在Ⅱ类标准内,生活区区域声环境达到Ⅱ类标准。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噪声和生活生产噪声。
4. 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生产垃圾主要是从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弃物。生活垃圾主要是由居民生活及机关团体和其它公共设施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镇区内垃圾没有实施分类措施,给垃圾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4.1.2 规划目标
1. 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把建设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体现最佳人居环境的生态人居体系、反应西联乡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以及高效、务实的调控能力和保障体系作为建设生态之乡的主要任务,坚持“环境立乡”的方针,开展乡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
2. 规划目标
近期乡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远期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各项
35
环境质量在近期目标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水环境目标:根据《武义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牛头山自然保护区内地表水质量达到Ⅰ类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级标准。内庵水库为Ⅱ类水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级标准。宣平溪为Ⅱ类水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级标准。污水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中的一级标准后排入宣平溪,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满足规定要求。
大气环境目标:根据《武义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西联乡地处于武义县大气环境Ⅰ类控制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095-2012)Ⅰ级标准,生产企业废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Ⅱ级标准以及行业排放标准,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满足规定要求。
声环境目标:近期严格控制镇区环境噪声危害,镇区各类区域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远期达到功能区要求。
固体废物目标:乡域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以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14.1.3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考虑本次规划的用地布局,将西联乡划分为三类环境功能区,并对每类功能区依照国家环境质量相关标准提出环境质量控制指标。各区应按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具体内容见表:
表14-1 环境功能分区表
环境质量控制指标 功能区 区域范围 大气 噪声 dB(A)值 昼间 夜间 一类区 自然山体、生态绿地 Ⅰ类 0类 50 40 二类区 商业居住混合区 Ⅱ类 1类 55 45 交通噪声控制带 县道、内河河道等交通干道两侧区域 Ⅱ类 4类 70 55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14.1.4 环境治理措施
1. 水环境整治工程
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确保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保障饮用水清洁、卫生和安全。
制定流域规划,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实行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的治理方案,点源治理和面源治理相结合。通过截污、疏浚、引水等综合治理措施,提高河湖水质。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明确工业和生活污染源总量控制目标和农业污染排放限制要求。建设和完善集镇污水排放体制,采用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办法,综合治理集镇生活污水。
2. 大气环境整治工程
对建筑工地进行严格管理,严禁野蛮施工,降低尘土飞扬。
加强对汽车尾气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限制并淘汰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通过集镇用地功能的调整和道路建设的开展,合理分配交通流,减少交通堵塞。
加强集镇道路两侧和街头绿地建设,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并采用密植法,降低大气污染的程度。
3. 噪声环境整治工程
合理调整乡域交通设施布局,科学组织镇区路网系统,通过划分道路质量等级,缓解车辆疏散问题,降低道路的车辆密度,有效分流内部、对外和过境交通,降低交通噪声。
加强公共娱乐场所、商业集中地区及居民区的商业设施的噪声管理,实行商业噪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主要道路两侧设置绿化隔离带或设置声屏障,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4. 固体废物整治工程
制定固体废物资源化政策,开展综合利用。强化有毒有害废物的管理,有毒有害废物全部综合利用和进行无害化处理。制定具体的技术经济政策,鼓励并推广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建立集镇生活废弃物的统一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建设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处理场所,在近期垃圾处理以填埋为主向以焚烧为主、填埋和焚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远期应在垃圾分类收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资源化处理。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固体废物以综合利用为主、填埋焚烧等处置为辅,
36
对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分类管理和控制。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发展无废、少废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原材料的流失,从源头控制和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
危险废物实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置,实现零排放,严格实施转移联单制度,对其利用、处理和处置实施许可证制度,防止任何形式的不合理利用和处理处置。
14.2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4.2.1环境卫生规划
1. 现状
在小学附近现有垃圾转运站一座,供集镇内部日常生活垃圾转运使用。但与周边乡镇相比,镇区的乡容、乡貌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基础设施薄弱、街道路面老化、下水管道尚未形成网络。
(2)集镇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完善,集镇的小街、小巷及河道内仍有随意倾倒垃圾现象,车辆乱停乱靠问题突出,菜摊乱摆乱放、棚子乱搭乱建问题严重。
(3)环境卫生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村民的卫生习惯、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2. 规划目标
(1)建立环卫管理专门单位和管理制度,形成合理、方便、经济的环卫设施运行系统。 (2)近期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80%,无害化处理率100%;粪便收集率70%,无害化处理率100%;道路清扫率100%。远期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100%;粪便收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道路清扫率100%。
3. 环卫设施规划 (1)垃圾处理场
近期西联乡垃圾处理由各村分散收集、乡镇集中转运、由柳集镇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填埋。 (2)垃圾处理 ① 垃圾收集
垃圾的倾倒、收集实行定时、定点,逐步推行袋装垃圾收集。根据处置需要,逐步推行分类收集,实现垃圾收集的机械化、密闭化。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按不超过70米控制。在规划新建住宅区内,多层住宅每4幢应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并建造垃圾容器间,安置活动垃圾箱(桶);容器间內应设给排水和通风设施。
② 垃圾转运站
规划合理布置垃圾中转站,做好中转站的卫生工作,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垃圾统一运往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柳城垃圾填埋场。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一处,占地面积278平方米。垃圾统一运往柳城垃圾填埋场。
③ 果皮箱
果皮箱一般设置在街道两侧和路口、居民区和人流密集地区,应美观、卫生、耐用,并防雨、阻燃。果皮型设置间隔规定如下:商业街设置间距20-50m,交通干道50-80m,一般道
路80-100m,居住区内主要道路可按100m左右间隔设置。
④ 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是集镇公共建筑的一部分,西联乡公共厕所的设置数量应大致符合以下要求:规划按照居住用地3-5座/平方公里,设置间距500-800米;公共设施用地4-11座/平方公里,设置间距300-500米。
独立式公共厕所外墙与相邻建筑物距离不应小于5米,周边应设置不小于3米的绿化带。公共厕所的粪便严禁直接排入雨水管道、河道或水沟内,应经化粪池后方可排入下水道。
37
15. 近期建设规划
15.1 规划年限与规模
1. 规划年限:2014年—2020年。
2. 发展规模: 近期集镇人口3410人,规划用地面积40.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8.77平方米。
15.2 近期建设重点
1. 强调基础设施先行,完善镇区道路网结构及工程管线布局,为集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奠定良好的空间格局。
2. 重点开发马口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配套的旅游服务、酒店宾馆、特色餐饮以及农特市场等设施,提高集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3. 加快下山移民安置小区的建设。
4. 加快绿地系统的建设,改善集镇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5. 加强商业、文化设施的建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集镇品位。
15.3 近期建设的内容
1. 居住用地 (1)新区建设
结合房地产开发,主要建设马遂线以东、马口幼儿园西北侧的居住小区,以及配合下山移民新建居民小区。
(2)旧区改造
结合旧区道路建设,分期实施旧区改造,主要包括商业改造及拆建工程,重点在集镇区北部砖木民宅的改造以及由道路展宽和新建带来的拆迁安置工程。
2. 公共设施用地
(1)规划对现状西联乡政府用地适当扩展,结合开敞空间形成行政管理区,占地面积0.52公顷。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2)近期对西联乡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向东进行适当的扩建,同时完善学校的教育教
学设施。
(3)近期原址适当扩建乡卫生院,并完善医疗设施建设。
(4)完善马遂线和柳四线两侧的商业设施建设,配建超市、饮食、书店、邮政所、信用所等设施。同时,调整改造并充分利用现有集镇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在老集镇区修建一处农贸市场,占地面积0.15公顷。
(5)着重打造马口旅游集散中心。首先结合入口广场建设旅游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交通换乘、信息咨询、景区票务、卫生安保、电子商务、车辆调度等服务;其次围绕旅游服务
中心配套酒店宾馆、特色餐饮等设施,形成富有当地特色的小型商业街;最后在旅游集散中心设置农特产直销市场,出售金华、武义和西联本地的旅游商品以及农户自制的土特产,使其成为西联乡旅游富农的重要途径之一。
3.道路交通
(1)集镇区道路:集镇区除了完成内部支路道路网建设外,重点建设滨河路、跨宣平溪路以及镇区外围路,形成完整的道路网系统。
(2)广场:在马遂线与新建滨河路交界处以及乡卫生院的南侧各新建广场一处,供集镇区居民日常生活休憩使用,占地分别为0.64公顷和0.19公顷。
4.工程设施
(1)西联乡污水处理厂规模取0.3万立方米/日,规划占地0.11公顷。 (2)集镇区内应尽快实施雨、污分流工程。 5.绿地
重点完成集镇区公园绿地的建设,在宣平溪建设10~20米宽的沿河防护绿带,在马口旅游集散中心内部水系布置5-10米的绿化。在集镇区和居住小区布置不同等级绿地,满足居住日常生活需要。
表15-1 近期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性质 用地代码 面积 人均用地面积 (公顷) 比例(%) (平方米/人) 1 居住用地 R 18.93 46.74 55.51 二类居住用地 R2 18.93 46.74 55.51 2 公共设施用地 C 8.6 21.14 25.10 38
行政管理用地 C1 0.52 1.28 1.52 教育机构用地 C2 1.68 4.15 4.93 文体科技用地 C3 0.89 2.20 2.61 其中 医疗保健用地 C4 0.48 1.19 1.41 商业金融用地 C5 1.57 3.88 4.60 集贸市场用地 C6 0.15 0.37 0.44 商住混合用地 CR 3.27 8.07 9.59 3 生产设施用地 M 2.07 5.11 6.07 其中 一类工业用地 M1 2.07 5.11 6.07 道路广场用地 S 6.97 17.21 20.44 4 其中 道路用地 S1 6.89 15.93 20.21 广场用地 S2 0.08 0.20 0.23 工程设施用地 U 0.26 0.64 0.76 5 其中 公用工程用地 U1 0.22 0.54 0.65 环卫设施用地 U2 0.04 0.10 0.12 绿地 G 3.71 9.16 10.88 6 其中 公共绿地 G1 1.26 3.11 3.7 防护绿地 G2 2.45 6.05 7.18 7 总计 40.5 100 118.77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16. 规划实施措施
16.1 法制建设措施
1. 增强法律意识,强化城市规划的法律权威性
总体规划一经审批通过将成为指导集镇建设、管理及下一步深化城乡规划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本规划。城乡规划权必须集中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履行法定规划管理程序,严肃规划执法,依法查处各种违法建设行为。
2. 鼓励规划的公众参与和规划实施监督
树立西联乡未来发展的新形象,同时增加规划实施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通过规划使居民更加深入的了解西联乡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自觉遵循规划。
3. 进一步深化规划,制定相应的详细规划和实施细则
集镇总体规划仅仅确定了集镇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结构、总体布局等重大问题,尚不能直接付诸建设。下一步应在本规划指导下,抓紧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等各项深化规划工作,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16.2 行政管理措施
1. 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行政领导和组织实施
规划工作是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是政府管理集镇的重要手段,宜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主的规划领导小组,涉及集镇规划和建设的重大问题,由领导小组共同决策,提高集镇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和决策的权威性。
2. 健全规划管理机构,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能够满足西联乡发展要求的规划管理机构,进一步理顺集镇规划内外管理关系,形成精干、高效、职责清晰、专业权威的规划管理班子。重视培养和引进城市规划管理人才,加强现代技术手段在规划管理领域中的运用,努力提高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 建立规范化的规划管理审批程序
规划管理是实施城乡规划的关键环节,集镇规划安排的建设项目要靠规划管理去组织实施。要建立规范化的规划管理审批程序,健全内部工作和管理制度,提高规划管理工作人员
39
的业务水平。
4. 增强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定因素的应对能力
对规划实施过程应进行全方位的追踪,并随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反馈。对待实际的与潜在的发展机会,应从规划层次上进行有效应对,而不是轻易地予以否决。规划编制应具有较快的动态反映与连续性,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进行规划修编,使规划随时保持目标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16.3 经济保障措施
1. 多元引资,拓展集镇建设资金渠道
加快采用服务导向型(SOD),通过集镇服务功能迁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开发,使新开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步形成,扩大生熟地之间的地价差,使政府获得调整空间要素所需的资金。
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投融资渠道,优先保证非盈利、公益性项目建设,同时按照市场规律,积极探索制度和管理、经营方式的创新机制,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参与集镇建设,逐渐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好循环,加快集镇建设。
2. 采取不同的开发政策,引导按规划进行用地性质调整
对不同类型的地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按规划进行土地使用功能的调整,对于政府鼓励的开发地段和开发项目,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规划实施。
16.4 政策保障措施
1. 根据规划分期,有序实施滚动开发
具体开发过程中应结合区域性交通工程建设及土地获得便利程度、项目招商情况,实施分期建设、滚动开发。根据西联乡域现状土地利用状况,规划期建设用地实行自北向南成带状滚动开发,各开发期用地应尽可能相对紧凑完整。
2. 循序渐进,引导乡域农居点集聚、改造
农村居民点的整合与集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农民切身利益,得到他们的支持。注意分期引导,在条件成熟前提下时采取逐步、部分迁移的方式。一般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管制办法,通过严格的建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设用地指标控制实行有效引导。
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每一寸土地是集镇建设永恒的主题,应切实贯彻国家、省、市政府各项严格土地管理有关文件精神,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集约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0
的业务水平。
4. 增强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定因素的应对能力
对规划实施过程应进行全方位的追踪,并随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反馈。对待实际的与潜在的发展机会,应从规划层次上进行有效应对,而不是轻易地予以否决。规划编制应具有较快的动态反映与连续性,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进行规划修编,使规划随时保持目标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16.3 经济保障措施
1. 多元引资,拓展集镇建设资金渠道
加快采用服务导向型(SOD),通过集镇服务功能迁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开发,使新开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步形成,扩大生熟地之间的地价差,使政府获得调整空间要素所需的资金。
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投融资渠道,优先保证非盈利、公益性项目建设,同时按照市场规律,积极探索制度和管理、经营方式的创新机制,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参与集镇建设,逐渐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好循环,加快集镇建设。
2. 采取不同的开发政策,引导按规划进行用地性质调整
对不同类型的地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按规划进行土地使用功能的调整,对于政府鼓励的开发地段和开发项目,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规划实施。
16.4 政策保障措施
1. 根据规划分期,有序实施滚动开发
具体开发过程中应结合区域性交通工程建设及土地获得便利程度、项目招商情况,实施分期建设、滚动开发。根据西联乡域现状土地利用状况,规划期建设用地实行自北向南成带状滚动开发,各开发期用地应尽可能相对紧凑完整。
2. 循序渐进,引导乡域农居点集聚、改造
农村居民点的整合与集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农民切身利益,得到他们的支持。注意分期引导,在条件成熟前提下时采取逐步、部分迁移的方式。一般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农村居民点建设管制办法,通过严格的建
武义县西联乡总体规划(2014-2030) 说明书 设用地指标控制实行有效引导。
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每一寸土地是集镇建设永恒的主题,应切实贯彻国家、省、市政府各项严格土地管理有关文件精神,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集约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0
正在阅读:
总体规划说明书 - 图文03-11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题目10-30
PWM及步进电机 - 图文07-09
临床实验室管理练习题10-22
2018年重庆对口高职升学考试语文模拟题二十四答案09-21
高中社会实践范文02-17
公安局110接处警系统 - 图文12-04
盾构进洞盐水冻结加固施工技术05-11
银行存储系统测试总结报告11-15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总体规划
- 说明书
- 图文
- 欧洲西部俄罗斯典型习题 - 图文
- 2018超星尔雅网课《美学原理》章节测试题库
- 一年级语文上册看拼音写词语复习题
- 2016年秋季新版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16
- 散养鸡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题
- C++Primer 第13章-复制控制-课后习题答案
- 中国诗词大会点评1-10期
- 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申报指南 - 图文
- 档案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 国际私法练习题--多项选择题
- 基于MATLAB的MIMO系统信道容量及性能分析-电科1003班-易海博-03102085最终版 - 图文
- 2014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 铁路编组站能力计算
- 空气调节习题及思考题
- 大事记
- 煤系高岭土的改性综述
- 开药店手续与经营管理
-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
- 智能小车系统2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