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获得教养的途径 名师制作优质学案

更新时间:2023-10-03 23: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校名师推荐…………………………………………………

《获得教养的途径》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

2、体会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以及诗意的语言。

3、学生懂得阅读经典作品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知识链接与巩固】

1、作者及作品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第一部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发表了多部小说。1927年发表的《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黑塞出于人道与理性,接连撰写反战文章。战后 1923年,黑塞加入瑞士国籍,这一决定使黑塞后来逃脱了德国的纳粹政权对他必然的迫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相对和平的瑞士使黑塞用艺术家的方式去建造一个精神空间,以此抵御战争对世界的毒化。1943年,他的巨著《玻璃球游戏》问世,这又是一部充满了自由与人道精神的作品。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 2、写作背景

赫尔曼·黑塞作为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一生喜欢读书,喜欢经典的作品。在这篇作品里,作者赞美了读书的作用,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 3、名人说读书

三性:鲁迅终生酷爱读书,其方法有三:一是目的性,二是灵活性,三是广泛性。 三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读书应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三回: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高士其介绍自学方法时说:\学习的东西,一回见生,两回见熟,三回就成为了朋友。

三心:世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说,学习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恒心。 三多:欧阳修以文章闻名于世。他的经验有三多:多读好文章;多练习写作;多和朋友商讨。

三法:翦伯赞学习经典著作有三法:一是通读,二是重点读,三是做笔记。

三种好学:西汉刘向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个头脑: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认为: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预习检测】

一、基础巩固(17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两会”期间,代表们认真________涉及民生和公平的问题,纷纷建言献策。有人说“两会”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百姓的情怀、代表的职责和领导人的民心。

②由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评出的十大绿色读物之一《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用照片和文字娓娓讲述了自然与人类的故事,作者的________比较独特,文章很有新意。

③在各大城市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种种没有________的行为日益减少,这说明广大公民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

- 1 -

……………………………………………………………名校名师推荐…………………………………………………

A.研究 视界 修养 B.研究 视点 教养 C.研读 视界 教养 D.研读 视点 修养

解析:选B。研读:指钻研阅读。研究: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也指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等。视界:指视野和眼界,强调的是视力所及的范围。视点:指观察或分析事物的着眼点。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根据句意可知B项为正确答案。

2.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南沙,山水相接,气象万千,既有浩瀚的零丁洋、狮子洋,又有精致的小桥流水....人家。

B.河南的刘倩同学给校园话题来信,说自己的父母天天把别的孩子挂在嘴边,就是视而不见自己的优点。 ....

C.学生不要盲目做题,一定要先领会“学法”,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D.王晓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究竟是选择上清华大学还是选择上复旦大学,他还是显得有些首鼠两端。 ....解析:选B。B项,“视而不见”后不能直接带宾语。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对“教养”(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B.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

D.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解析:选A。A项,“心灵”后的“的”多余。

4.依次把下列句子填入文段横线处,使之组成语意连贯、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5分)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阅读?因为阅读才是人生的方舟。________。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死”。

①一旦具备了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的能力 ②即不论出现了多少危难痛苦,甚至险象环生 ③我把阅读比喻为“人生的方舟” ④便使人站高一步,不会被生活的河流淹没 ⑤而是意谓人生途中的狭路相逢

⑥并没有那种生死攸关的意味

答: 解析:注意句子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 答案:③⑥⑤②①④

5.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比喻)

B.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对比)

C.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 2 -

……………………………………………………………名校名师推荐…………………………………………………

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

D.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金鱼池和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比喻,层递)

解析:选C。还有比喻,用“辉煌殿堂”比喻“世界文学”。此外,D项中的“层递”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分递升和递降两种,凡是把程度、范围等由轻往重、由小到大说就是递升,反之就是递降。

二、阅读提升(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需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大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绝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地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际更是不言而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额头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 3 -

……………………………………………………………名校名师推荐…………………………………………………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6.“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5分)

答: 解析: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把书比作遗民,赋予“时间之摧残”以借代意义,结合上下文,发掘这些比喻意义和借代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和磨难,才得以幸存,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7.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5分)

答: 解析:本文第四、五、六段分别介绍了书的主人的命运、书的作者的命运和含意未伸的文人的命运。其提示性语句分别是第四段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第五段的“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第六段的“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

答案:①书主人的命运。②作书人的命运。③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

8.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5分)

答: 解析:全文共分为四个层次,由书的外观到内在文字的内涵,再到对主人公命运的思考,最后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层层递进,由实到虚,结构严谨。

答案:①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②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③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④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

9.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5分)

答: 解析:本题答案可以丰富多彩,意思对即可。

答案:本文语言极富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而飘逸的联想和想象;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 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nb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