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复习总结(07级)

更新时间:2023-10-07 02: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科学是什么?

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儿童怎样学习科学?

科学知识的特点 1、真理性

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是指科学知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它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性亦即开放性。 2、经验性

科学知识具有经验性是指科学知识来源于经验性的活动,而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断。 3、可重复性

科学知识的可重复性是指科学知识应该是可以验证的、规律性的知识,应该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小结:

科学知识具有真理性、经验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当然真理性兼具开放性;经验性不排除预测、推断;可重复性并不意味着永远被证实也有可能是被证伪。

科学过程的一般环节

观察和发现 假设和检验; 推理和形成结论; 解释和预测。

科学是什么?

知识,过称,价值观世界观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科学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

“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从科学的本质反思中国科学教育

1、我国科学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缺失

“和国际科学教育课程相比,我国的目标明显偏向知识领域,较少触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科学史等对科学素养来说十分重要的领域,即使有所涉及,也因表达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层次性而只能停留在一般口号水平。” (郝京华) 2、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偏误

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强调授予儿童关于自然、社会及人的粗浅知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及迁移, 忽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王春燕)

做中学

做中学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孩子们亲历对自然现象观察和科学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亲自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从小有科学的态度,学会和别人合作,培养他们的

批判思维。简单讲,就是让孩子自主探究,培养从小就有创新精神,这是我做这项工作的目的。” (韦钰)

“儿童的科学”的特点

“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 “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儿童的科学”是儿童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该如何处置?

儿童发展特点和水平对科学教育的制约 科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不同观点的争论:Piaget vs。 Vygotsky 皮亚杰:

“教学应从属于幼儿的发展阶段。”

“你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自己的发现就越少。” 维果茨基: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进一步,意味着发展进一百步。”

Piaget和Vygotsky, 尽管他们的观点被认为是对立的,但二者都是20世纪对儿童科学教育作出重要理论贡献的学者,并影响至今。

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

前运算阶段 月亮跟着我走 儿童已有的认识 月亮也有一张脸

月亮也跟着我兄弟和朋友走 对新经验的同化 月亮是非常非常远的

远处的树看上去也跟着我,可树是不能动的 月亮不是活的

如果月亮看上去跟着每个人,又怎么会跟着我呢? 对新经验的顺应 远处的树的确是不能动的

月亮如果不是活的,它就不会有脸

具体运算阶段 有的人认为月亮会跟着它走,其实它只是看上去像这样

儿童“泛灵论”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延续到4-5岁为止 显著特征是以整体性的暗示表现万物有灵,主客体完全不分。“小草会被踩疼、“蜗牛伤心了”等等现实被想象成魔幻般的活动。

第二阶段 从4-6岁到8-9岁 主客体开始区分,但主观意向仍附着于客体之上“月亮是跟着我走的”,依然魔幻。

第三阶段 主客体分离,儿童认识到主体不必追随,魔幻和泛灵论的成分趋于消失

儿童因果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儿童对世界的解释归因于心理的、魔幻的、现象学的及决定论的因素。 第二阶段 儿童对世界的解释又转向人为论、泛灵论和动力论,魔幻的解释渐趋消失。 (前两个阶段称为前因果期)

第三阶段 前两个阶段的解释类型渐渐消失而代之以更为理智的解释

维果茨基四个基本原则

Children construct knowledge。

Development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its social context。 Learning can lead development。

Languag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ment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of Vygotskian theory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Mediators Language

Shared Activities 鹰架

“鹰架”一词,由Wood(1976)提出,是指儿童学习的支持系统。它敏感于儿童的需要,并不断地调整对儿童的帮助。

“儿童今天在成人帮助之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就是明天他可以独立做到的事情。”

维果茨基对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研究:

科学概念和日常生活概念

朴素理论(天真理论、迷思概念)

朴素理论(naive theory),naive意指:原始、天真、直觉、未经栽培、未经修饰 与naive theory相近的还有:theory-like, atheory, intuitive theory, pretheory等 朴素理论既强调儿童有自己的理论(因而不要低估儿童),也强调儿童理论的朴素性(因而不高估儿童) 低估儿童的具体表现 不重视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 儿童拥有的大多是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 学前教育必须具体、形象、生动、动手做; 学前儿童的认识是零散的、不能超越知觉相似性的 低估导致的问题 不关注儿童已有想法认识 灌输、说教、替代,看到的是消极、被动的儿童 排除了儿童能够、需要但并不具体、形象的内容,排除了幼儿间的讨论、交流 改变儿童的认识是容易的

理解儿童的“迷思概念”

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不等于错误概念 儿童有形成“理论”的惊人能力 儿童的朴素理论(na?ve theory)具有内聚性和解释力 儿童的朴素理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概念转变

所谓概念转变,就是儿童对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的修正和改变的过程。

概念转变理论

(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

(3)新概念的合理性(与自己的认识论信念的一致;与自己其它理论知识或知识的一致;与自己的经验一致;与自己的直觉一致等 )

(4)新概念的有效性

概念转变理论对科学教育的意义

“科学教育就是观念转变。”科学教育者必须面对观念转变问题这一观点不仅对教育研究也对教学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教育的目标——为理解而教——在没有诊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情况下是不能达到的。 第二,科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研究观念转变的机制。

第三,课堂文化也必须转变。 儿童应该努力去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解释性理解。”

几点启示

了解儿童的迷思概念及概念转变的途径 接纳儿童的迷思概念并给予其展示机会 挑战儿童的迷思概念并促使其概念转变

第二章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制定教育目标的三方面依据 1、社会的需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 2、儿童发展的需要

儿童发展是完整的发展

儿童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学科的特点

科学不单是知识,科学是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以及科学世界观的三位一体。

教育目标应如何协调不同的需要?

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的基础是:

科学既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也为个人发展所需要。 科学既能创造物质财富,也能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布鲁姆“目标分类学”

认知 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 情感 技能

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

认知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

幼儿园科学教育三个方面的目标:

作为科学探究结果的知识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 科学探究的态度

幼儿的年龄特征对于科学教育的挑战

在整个幼儿园阶段,幼儿还达不到或不能完全达到科学思维所要求的逻辑性、抽象性。

幼儿思维 相信自己的“信念”,甚至无视、歪曲事实 物我不分,常常混淆主观的想法和客观的事实 缺乏逻辑规则约束的滥绎式的推理,跳跃性的结论 相信事实 分清猜想和事实,对主观性的猜想寻求客观性的证明 通过对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而得出结论 科学思维 幼儿的科学是一种“前科学”(pre-scientific)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这种“前科学”的特点描述为:

--他们对周围物质世界具有一种天生的好奇,他们渴望理解世界,他们拥有观察的能力和不完善的思维,他们常常把观察到的事实和主观的想法相混淆??

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启示

幼儿科学教育最的重要任务就是给予理性的启蒙,将科学思维的种子播撒在幼儿的心灵中。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从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出发,立足幼儿的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恰当地把握科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如何体现年龄特征?

首先要强调观察的重要性。皮亚杰曾经说过,如果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可见观察之重要。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物质世界的信息,获得第一手的科学经验。通过观察,幼儿还可以逐步体验到什么是“客观的事实”。从做科学的角度来看,观察也是科学方法的基石。

其次是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还不完善,因此他们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应该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而不是概念性的知识,或者说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科学概念。对于2-4岁的幼儿来说,科学教育更应是通过感知观察获取一些直接的科学经验。对于5-7岁的幼儿来说,尽管他们有可能建立初步的科学概念,但也要在丰富的经验基础上。

第三,既要用理性思维挑战幼儿,又要保护幼儿思维方式中本身所具有的诗意和想像的性质(保持一种平衡)。处在“前科学思维”阶段的幼儿,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理性地生活着。我们不应该让理性完全充斥幼儿的头脑,而排斥幼儿对世界的富于诗意的想像。

幼儿的科学世界中,应该可以保留某种魔幻性:那些无法验证的猜想,那些无法解释的事实,永远是幼儿科学道路上的最好向导。

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

科学教育长远目标 科学教育课程目标 科学教育阶段目标 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各年龄阶段目标特征

在指导思想上与总目标保持一致

反映了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目标要求的差异性 年龄目标也有连续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n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