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26 02:4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操做简便,疗效显著。 内窥镜;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

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

耳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探讨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以我院4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治疗组,以同期收治的4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抗炎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咽鼓管导管吹张术,治疗组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好转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操做简便,疗效显著。 内窥镜;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积液、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表现为中耳乳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其分泌物粘稠,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可以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1]。治疗上多以手术显微镜下行鼓膜切开并放置中耳通气管,但仍有创伤大的缺点。随着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在耳内窥镜下行鼓膜切开中耳腔置管可在直视下进行,创伤小,疗效好。对我院4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疗效满意,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治疗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1564,平均39.34±12.35月;病程625月,平均16.13±3.25月。以同期收治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366,平均37.89±13.28月;病程727月,平均18.62±5.32月。所有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阻塞感和耳鸣等;检查有鼓膜内陷、光锥消失、鼓膜活动减弱或消失等;中耳有明显的积液平,电测听示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气骨导差<30dBHL,鼓室导抗图为“B”型曲线,鼓室负压;常规药物及物理治疗后,症状没有好转[2]。2组在男女比例、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对照组:给予咽鼓管导管吹张术;口服头孢氨苄胶囊。(2)治疗组: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具体如下,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外耳道,经外耳道插入零度耳内镜,在显示屏直视下行操作。首先仔细观察鼓膜及中耳积液情况,鼓膜用麻醉剂棉片行表面麻醉,于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鼓膜穿刺,从中耳腔内抽吸出分泌物后,注入地塞米松针5mg和α-糜蛋白酶针4000U混合液冲洗,促进残留的分泌物降低黏度,同时减轻局部

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操做简便,疗效显著。 内窥镜;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

的水肿,促进积液的排出和吸收,畅通咽鼓管口。其次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作以平行于外耳道壁的弧形切口,长约12mm,且勿损伤鼓室黏膜,以免黏膜渗血,镜下充分吸除鼓室内积液。对胆脂瘤型,清理胆脂瘤基质。最后用中耳置管专用器械将硅胶管准确放入切口内,术毕用消毒棉球封堵住外耳道口。术后静滴抗生素,口服强的松,1%呋麻液滴鼻1周,术后14周内每周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如果鼓室内仍有积液可经管口吸出和注入药物冲洗,如果36月以上无积液,听力恢复良好,给予取管。

1.3统计方法:实验数据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标准,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组治疗后病情恢复情况见下附表,可见2组好转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mx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