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信息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推荐文档

更新时间:2023-04-09 04: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信息经济学定义: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融合的产物,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学科,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信息经济学产生的时代特征:

(1)信息、知识和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的趋势日益加强。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的划分:

?史前期(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特点:信息和信息技术未得到发展。

?形成期(1959~1970年前后)。取得的成果: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以及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效用和费用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具体应用和基础理论。特点:1.以信息经济学为名的学术论文具有相当的数量。2.在微观与宏观信息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为后来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期或初步发展期(1970年~1979年)。

?蓬勃(或高速)发展时期(1979年以后)。

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分类的两种主张:即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不确定性角度构建的理论框架;或者按信息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来构建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了对信息经济研究的两种不同的思路(源于前一种主张)

信息经济三分法: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传统框架出发,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三部分:即宏观信息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和产业信息经济学。优点:使得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与传统的经济学衔接;能够清晰地勾画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合理的安排其理论体系与内容,且能够较好地构筑信息产业经济学体系。

信息经济二分法:按照市场的不确定性将信息经济学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两大部分。优点:可以将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加以区别。

国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一,不完全、费堆成信息经济学领域

二,信息转换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三,信息的经济问题研究

四,信息经济的研究

五,信息学与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一)信息的经济研究(二)信息经济的研究(三)信息学与经济学间关系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的分类:

(一)按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分为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应用信息经济学

(二)按其研究的层次或范围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

信息的定义: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再现。是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征。

三种不同含义的信息:(1)自在信息(2)积存信息(3)自为信息

自在信息向自为信息的转化以积存信息的存在为条件。从自在信息中获取更多有用的自为信息,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

信息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无限性、动态性、依附性、可度量性、传递性。

信息商品的个性特征:

1,在形态上,信息商品一般是通过实物载体表现出来,在传播过程中,其转移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商品中的转移价值。

2,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间接性、参与性和多元性。

3,信息商品在价值上具有可积累性、再生性和排他性,在流通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4,信息商品具有共享性。

信息商品价值分类:效用价值、费用价值、效益价值。

效益价值和效用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信息商品的效益价值和效用价值都是指信息商品的货币化的使用价值,其效益价值在绝对量上比效用价值小,原因在于前者扣除了成本,即效益是信息商品在消费中实现的净效益。

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征:共享性或非对称性、潜在性、层次性、时效性。

信息商品的成本结构与一般物质商品不同,它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性

信息商品价格分析的依据:信息商品价格分析,主要是依据信息商品的特点及与有关方面的利益关系。

信息商品与普通商品的特点的区别:

1,信息商品的非物质性、非消耗性、非占有性以及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相关特性。

2,信息商品价值的不确定性及测度困难等。

3,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共享性、再开发性、与用户的相关性、时间滞后性和时效性等。

信息商品的价值是其价格形成的基础。

对于一次信息商品其价格主要取决于信息产品效用价值或效益价值。

对于二次信息商品它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费用价格。有时也考虑效用,但不是决定因素。

对于三次信息商品其价格的形成要考虑其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

买卖双方的基本价格标准=生产成本+适当利润

差别定价定义:是指质量品种完全相同的同一信息商品对不同的用户和消费者其价值不同的现象。

差别定价分类:完全价格岐视、一级价格岐视、版本划分。

对于信息商品而言,最典型的差别定价方式是版本划分

信息商品收益的不确定性原因:

1,价值分为三个价值2,买卖双方有一个价格标准3,信息商品共享性

信息商品的供给特点:

(1)生产信息商品的劳动主要是知识密集型的复杂劳动,专业性强

(2)信息商品生产的风险性

(3)信息商品生产的控制性

(4)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一体化(生产资料是本人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观念)

信息商品的需求特点:

(1)信息商品消费的非损耗性和积累性

(2)信息商品消费的再生性

(3)信息商品消费的再创造性

(4)信息商品消费的时效性

影响信息商品供给的因素:社会信息需求、信息生产力、信息商品的价格、信息的商品化程度。

影响信息商品需求的因素: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系统的含义:是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递给有关用户的职能系统。它是由包括人、设备、信息传递交流过程及目的等系统对象所组成的综合体,是人们为了搜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信息而建立的一种人工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向模块化、智能化、自我服务和管理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BPR(业务流程重组) 3C指的是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

信息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环境适应性3>.用户友好性4>.系统安全性5>.系统兼容性6>.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层次:单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内集成的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2)的流程(制造资源信息系统)

MRPⅡ的形成过程:(1)物料需求计划的提出,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2)在MRP的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形成了闭环MRP(3)在闭环MRP基础上增加了经营计划、销售、成本核算、技术管理等内容,构成了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根据产品的需求情况和产品结构,确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数量及订货时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库存。

ERP和MRP的区别:ERP在MRPⅡ原有的基础上,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应链管理功能。MRPⅡ资源倾向于内部资源。

成本测算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1,算法模型

优点:它较充分地利用了以往的经验,测算效率高并且可以在重复测算的情况下获得相同结论,受测算人员的主观影响比较小。

缺点:该方法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对于特定开发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无法妥善处理一些异常情况,模型计算时需要输入软件规模的估计值,以及一些成本影响因子值,成本测算结果的准备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述自变量的精确度。

2,任务分解法

任务分解法的优点是开发人员多,准确率高。缺点是割裂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有机联系,对于一些因模块间相互影响而带来的协调、管理等成本容易忽视。

任务分解法可分为“自底而上”和“自顶而下”两种方法。

自底而上测算方法的优点:可由部分开发有关的人员直接参加,由于他们对模型的理解较详细,故测算结果误差较小

缺点:测算本身的成本较高,并且对于系统级的成本,往往容易忽视或不易测算准确。

自顶而下测算方法的优、缺点与自底而上方法相反。

3,专家判定法(类比法和Delphi法是其典型)

Delphi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应用专家的经验并能处理一些特定的环境影响,缺点在于专家可能具有某些偏见无法处理,同时该方法非常费时。

信息系统的经济效果是指信息系统所带来的货币成果与为此所付出的资源费用的比值。

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是指信息系统带来的成果与为此而付出的资源费用之差,投入与产出,或收益与成本之差。

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区别和联系:经济效果着重考虑投入多少、产出多少,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收到的实际利益;经济效果的重点则在于说明经济活动的效率,经济效益的重点则在于说明经济活动的受益情况,因此可得出: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效果作为前提。具体说,要取得经济效益(E>0),必须首先有一定的经济效果(e>1,即产出必须大于投入)。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价及其方法:

按评价的时间与信息系统所处阶段的关系,可把信息系统评价分为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

按评价的方法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可把经济评价方法分为专家评价法、经济模型法、运筹学评价法、其他数学评价法、组合模型法。其中重点掌握专家评价法中的评分法、类比法和经济模型法中的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法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和内部收益率(IRR)

费用/效益分析与财务分析方法的区别

费用/效益分析的评价指标:(1)净现值(NPV) (2)内部收益率(IRR) (3)净现值率(NPVR)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信息搜寻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斯蒂格勒提出的。

市场价格离散原因:1,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而非集中统一和稳定静止的2,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的差别3,商品的异质性。

市场参加者是否采取搜寻行为,与边际搜寻成本和搜寻前所处的战略地位有密切关系。

招聘方和应聘方信息搜寻差异体现在那些方面?

(1)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承担的搜寻成本非对称。一般情况下,招聘者承担更多的费用。

(2)应聘者搜寻的目地和任务就是通过搜寻识别潜在招聘者,进而在识别出的招聘者中选择能够提供最高报酬的公司。

(3)应聘者的搜寻行动一般难以被其他活动所取代,而公司却往往可以利用提高工资率与搜寻技术的替代关系控制搜寻活动。

(4)小公司在搜寻和雇佣过程中,可以直接考察应聘者的表现;相反,应聘者也能够与公司在搜寻和雇佣过程中直接接触,以直观方式确定是否停止搜寻。而在大公司中,招聘者一般求助于成本高且不确定因素多的评估方式来搜寻和考察应聘者。这样的状况说明,企业招聘者的规模将导致招聘者与应聘者在搜寻方式上和搜寻效果上存在差别。

市场价格离散率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制约,一是经营商品的商店数量m,特别是经营商店的分类数目n;二是价格离散幅度D;三是价格在精英商店中离散的概率分布u,其中,最后一种因素最为重要。

信息市场的内涵:

狭义:信息市场是进行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

广义:信息市场不仅指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且还包括购买信息商品的用户及其与信息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信息市场的基本功能:1.市场信息传导功能2.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信息市场的内部功能:1.信息商品价值实现功能2.信息市场利益分配功能 3.信息市场各要素横向联系功能

信息市场的外部功能:1.促进社会技术进步功能2.提供社会信息服务功能 3.各市场横向联系功能

根据对信息市场运行机制作用,除传统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大机制外,信息市场的激励机制、风险机制、利润机制和控制机制也是必须关注和讨论的。

信息市场运行机制的构成

(一)信息市场的供求机制: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发展和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市场的作用不是很大。

(二)信息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坚持一般商品价格理论的同时,兼顾信息商品的特殊之处,按照信息商品的不同质和类别,合理的确

定信息商品的价格,信息商品价格形成的最基本因素为效用,但同时要考虑其价值。

(三)信息市场的竞争机制:争夺信息用户是信息生产经营方之间竞争的实质内容。

(四)信息市场的激励机制

(五)信息市场的风险机制

(六)信息市场的利润机制

(七)信息市场的控制机制

信息市场控制的要素:(1)确定标准(2)衡量绩效(3)采取措施

信息市场中各机制之间的关系:

供求机制与其他机制之间的直接关系图 四机制之间的作用关系图

信息市场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用经济办法管理信息市场(管理中的经济杠杆为:价格、税收、信贷与利率、利润)

(二)用行政管理方法管理信息市场(此法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时效性、具体性、保密性、垂直性等特点)

(三)用政策与法律办法管理信息市场

(四)用户及社会监督的办法管理

供求机制是信息市场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加强培育和发展我国信息市场的对策:

(一)通过增强全民信息意识刺激社会信息需求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大市场

(三)逐步完善我国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

(四)增强信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五)建立健全信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六)培养新型信息人才,提高信息人员素质

信息资源的定义: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其载体。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信息内容、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具体为:信息极其载体;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利用的各类软硬件;各种方法、技术、法规;技术及管理人员。两者的区别:广义的信息观点把信息活动的各要素都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范畴,而狭义观点忽视了“系统”,却突出了信息内容这一信息资源的核心。 市场各运行机制间的关系图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步骤包括采集、分类、存储、检索与利用等。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步骤如下所示:

载体开发内容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一个“双螺旋模式”也就是说利用和积累是一个相互缠绕、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生产了新的信息,在积累信息的同时也在利用着已有的信息。信息资源的这种可积累性和共享性促成了信息资源这种特殊的利用模式。

信息资源的利用分类:(1)维系社会需求(宏观)(2)满足组织需求(中观)(3)满足个人需求(微观)。

信息资本是指与信息活动有关的资本的总称,主要包括信息、信息资源、维持信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信息基础设施、技术设备、所形成的信息系统网络以及信息劳动者的价值等,其中信息自身是最重要的信息资本。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靠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目前对信息资源的测度主要是采用的是“信息资源丰裕系数”的测度方法,定量计算信息资源储备与发展能力。

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的信息资源需求为依据,以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目标,来调整当前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分配预期的过程。信息资源配置就容量变化而言有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之分。

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的区别与联系:存量配置不涉及总计容量增减的问题,其实质是现在的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组织间的流动和调剂;增量配置则意味着总体容量的增加,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区、行业和组织之间实现均衡配置,二均衡配置只有在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并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解决存量问题的关键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解决增量问题的关键是在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信息资源的分布现状。

信息资源配置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当前不合理的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整(即存量配置) 问题, 存量配置主要表现为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的再配置;2.新增信息资源的配置(即增量配置), 增量配置主要表现为配置经费的切分和调整。

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配置和中观配置是微观配置的前提,微观配置是宏观配置和中观配置的基础。

影响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一)信息资源的自然条件(二)信息资源的基础结构(三)信息资源的需求状况(四)信息市场的竞争和价格体系(五)技术条件(六)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与原则。

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我国现阶段信息资源配置的正确方法是: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并强调各种手段的协调与配合。

信息产业的定义: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它主要包括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

信息产业形成的动因:

(一) 信息产业形成的动因是人们处理日益复杂的生产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需求。

(二)信息产业的发展也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三)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动也拉动了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构:其结构划分为主体技术和支撑技术两大部分。

主体技术是按信息的作业过程来划分的,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信息产业技术结构的演进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即瓶颈转换规律。

信息社会递进的四个阶段:计算机时代(瓶颈技术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时代(信息传输技术)、内容时代(信息获取技术)和智能时代(信息应用技术)。我们现在处在内容时代,信息获取技术是发展的瓶颈。

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收益递增、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长经济和差异经济等。

收益递增形成的原因:

(1)发展依赖的主要资源的共享性

(2)企业内部的原因:a. 高固定成本 b. 学习效应

(3)企业外部的原因:a.合作效应 b . 深度的顾客适应 c. 信息蔓延 d . 注意力经济

范围经济指的是由于信息产品的多角化生产,使得每件信息都可以被利用,每个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都可以满足,从而获得范围的经济性。规模经济是指信息的专业收集、鉴别、加工和综合整理。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对于信息产业而言,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二者统一于一体,规模经济是建立在范围经济基础之上的,即多品种的规模生产和经营。在柔性制造系统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必然是相辅相成的。

区别:(1)规模经济的源泉实质是分担固定成本,当固定成本由一种产品分担时,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而当由多种产品分担时,即为范围经济。(2)规模经济注重产品数量的扩张,而范围经济则是注重产品组合的丰富多样。

成长经济是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对自身“未利用经营资源”潜力的充分开发而获得的经济性。

企业中总存在未利用资源的原因:(1)资源的不可无限分割性(2)资源间的永不平衡性(3)活的经营资源。

信息产业管理的模式有三种:(1) 集中式(2)分散式(3)混合式

马克卢普把知识分为五方面的内容:1,实用知识2,学术知识3,闲谈与消遣知识4,精神知识5,不需要的知识

马克卢普采用的测度方法是最终需求法,波拉特采用的测度方法是最终需求法和增加值法

马克卢普信息经济测度理论的构成:(1)研究与开发方面(2)教育体系方面(3)通讯及中介媒介(4)信息设备方面(5)信息机构(马克卢普测度核心为知识产业和这五条)。

一级信息部门是指那些向市场提供信息商品或服务,参与市场交换的厂商部门,它们是构成社会信息市场的主体。

二级信息部门是指仅为满足政府或者非信息企业内部消费而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

波拉特对二级信息部门的测算,是把这类不直接进入市场的信息产品和信息看成是由这些产品和服务在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力和资本的价值所构成。

马克卢普与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的比较:

相同点:两者都是从人类信息活动的经济角度和生产结构等角度,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

不同点:1两者在研究中对信息经济含义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异2,两者对信息经济测度的方法不同3,两者在产业分类上存在重大差别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委托——代理问题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因为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不能没有编码化知识,即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储存。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根(指以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为基础)、源(指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方向(指两者相伴而生并通过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相同的。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又是有区别的。信息经济主要是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经济,而知识经济则是以整个科技为基础的。

信息经济效益评价原则: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统一 3,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相统一。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信息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比较评价法、差额比较法、影子收益评价法。

非对称信息出现产生的经济后果:1导致市场失灵 2,产生道德风险

解决对策:1,政府介入市场进行行政干预 2,占有信息多的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更多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三个社会问题:(1)委托——代理问题(2)逆向选择问题(3)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交易双方在信息不对称时,买方总是优先购买质量差的商品,使质量好的商品在市场上不能存在。表现为质量差的商品总是把质量好的商品驱逐出去的现象。

委托-代理模型的类型:从信息不对称性发生的时间看分为:逆向选择模型(发生在事前)和道德风险模型(发生在事后)。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来看:隐藏行动模型和隐藏信息模型。

五种基本模型:1)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2)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3)逆向选择模型(4)信号传递模型(5)信息甄别模型道德风险是指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而代理人并不承担他们行为的全部后果。

道德风险的消极作用:(1)增加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2)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3)导致生产的低效。

道德风险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信息非对称性。要避免道德风险,委托人须获得代理人的私人信息,以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条件:

1,代理者为委托人工作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委托人付给报酬并且决定报酬的给予方式。双方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个体。

2,代理人和委托人都面临不确定性风险,且掌握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

3,他们之间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信息优势可以影响到委托人利益。

激励机制设计原则:(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约束

激励机制的目标:提高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判断是否为自然垄断的条件取决于平均成本为最小的产量相对于市场产量的大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mw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