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全文
更新时间:2024-02-18 13:2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开放分类:中国历史著作中文书籍书籍出版出版业? ? ?图片 讨论 知识魔块《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在 1944 年完成的著名论文。1944 年 1 月 15 日,重庆文化界的 一些朋友在郭沫若家集会,商量如何纪念明亡 300 周年。3 月 10 日,郭沫若完成初稿,3 月 19 日在《新华日报》上开始连载。300 年前的 3 月 19 日正是闯王进京、崇祯上吊、标 志明朝灭亡的那一天。 文章的主题, 是纪念明朝灭亡的 300 周年。 无论是 《甲申三百年祭》 , 或是与《甲申三百年祭》配发的短文,都以明末的政治腐败,揭露国民党的统治。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中文名:《甲申三百年祭》 类别:图书 > 历史 > 史学理论 语种:中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开本:32 开 装帧:平装目录作者:郭沫若 价格:3.00 ISBN:9787010042961 页数:35 出版时间:2004 年 4 月 1 日[隐藏 ]1 时代背景 2 内容介绍 3 反对与支持 1. 3.1 简介 2. 3.2 国民党方 3. 3.3 共产党方 4 政治影响《甲申三百年祭》 - 时代背景
《甲申三百年祭》1944 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郭沫若写就了一篇史论结合,不仅在历史学界,同时,也在 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应的《甲申三百年祭》。 300 年前的甲申年,也就是 1644 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 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朱明王朝的覆灭,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由李自 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刚刚建立即宣告败亡。这一段让人惊心 动魄的历史,对每一个政党和从事政治斗争的人,都是不能不重视的前车之鉴。 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思索,在当时的重庆知识界,围绕着甲申三百年这一主题,积极筹备着各 项活动。1 月 15 日,由党在重庆创办的《新华日报》委派乔冠华,约请翦伯赞等人,来到 郭沫若在重庆天官府 4 号的寓所, 具体商讨此事。 被誉为当时革命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主动 承担了主要文章的写作。 郭沫若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沉思,搜集资料,精心研究,认真 分析,反复思考,3 月 10 日,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终于脱稿。郭沫若又精心修改了 几天, 送请中共驻重庆的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审阅后, 即在朱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死难 之期的 3 月 19 日,开始在 《新华日报》 上分四期连载,引人注目的是, 在第二天的报纸上, 在郭沫若的文章之前, 用大字排上了一段毛泽东的名言: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之一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该割断历史”。《甲申三百年祭》 - 内容介绍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 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 北京。 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 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 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一万多字,郭沫若在文章中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 紧抓住了甲申年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交替, 从朱明王朝崇祯皇帝的腐朽统治和李自成农民起义 始末的对比叙述中,夹叙夹议,深刻地揭示了朱明王朝的必然灭亡,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 明王朝的统治极端专制和腐败,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好刚尚气,“任察 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而其官吏则“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结果只能 是“纵贪横于京几”,吏治败坏到了极点。这样的王朝是必然要灭亡的。 同时,郭沫若在文章中歌颂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并沉痛地总结了起义的失败原因,李 自成可以说是一个英雄,他不但武艺高超,而且治军严明,其起如风起云涌,但是,他们在 极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的军事胜利后,也就在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的情绪, “在过短的时间 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是李自成以下的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沦进了过分的 陶醉里去了。”把明室的专制和腐败接受过来,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在战略 上、组织上、作风上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终于酿成历史的大悲剧,其败如风卷残云。郭沫 若在文章的最后说道: “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是应该 明白判断的时候了”。《甲申三百年祭》 - 反对与支持
《甲申三百年祭》简介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经发表,立即轰动重庆,这一史论结合的雄文,产生了极大的 现实意义,不仅使人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同时,文章所论述的明王朝、李自成和清兵三 方力量的此消彼长, 使人们不难得出结论, 像崇祯那样的专制和腐败的政权是必然要灭亡的, 更激发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当时,经过全民抗战,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已经是日趋明显,抗战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空前壮大,而国民党则竭力强化其专制统治,就在 1943 年,蒋介石 抛出了 《中国之命运》 , 公开宣扬一个主义、 一个政党和一个领袖, 特别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蒋介石在书中别有用心在搬出朱明王朝灭亡的事例,来为其独裁理论作证。国民党方当郭沫若以甲申三百年明朝灭亡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 国民党立刻感受到这篇文章锋芒 所指,马上组织专人对文章进行围攻。国民党之所以认为《甲申三百年祭》是“影射当局” 的,很可能是因为文中有多处敏感文字。其中,“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 时常是朝三暮四,轻信妄断。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 天在大辟疆吏, 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 ” 这里的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 如何如何, 可能是最敏感的一段,因为从 1927 年到 1944 年也恰好是十七年。《甲申三百年祭》有 170 00 字,揭露明末政治腐败、饥民遍野、官逼民反内容的,约 5000 字,几占全文三分之一。 《甲申三百年祭》中描述胜利时骄傲,包括“过分的胜利陶醉中一二位清醒的人”,总共约 5000 字,也占全文三分之一。 1944 年 3 月 24 日,为蒋介石执笔撰写《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 社论《纠正一种思想》,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 “将明之亡国的历史影射当时的时局”, 其后,4 月 13 日、21 日、26 日、28 日,《中央日报》又连续发表社论,表示不能“听其谬 种流传”,指名道姓要“共同纠正这一种思想,毫不姑息,毫不放松。”叶青还在 4 月 20 日的《政治月刊》上发表长篇专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评议》,攻击郭沫若的文章,
并主编《关于《甲申三百年祭》及其他》一书,攻击郭沫若“把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三百年前 的甲申,从故纸堆里抽取出来”,“回味甲申,暗示新亡国的危机。这种回味宣传,不过是 应用联想的心理手段,来引起国人的悲观情绪。”“这篇文章对共产党的宣传十分和合,共 产党要反对政府,这篇文章就尽力指责明朝,企图唤起人民的联想作用。共产党要煽动人民 叛乱, 这篇文章就根本以明末大乱为题材, 希望三百年前的甲申重演于今日。 共产党要在 ‘二 万五千里长征’后以延安为根据地来‘取天下’,这篇文章就歌颂流寇,尤其那‘同隶延安 府的李自成、张献忠’(郭沫若语)而陈述胜利”。可以说,郭沫若的文章击中了国民党的 要害。《甲申三百年祭》面对国民党的种种指责,郭沫若理直气壮地回击道:“我郭沫若就是要为‘匪’张目嘛!”共产党方共产党人的态度则截然不同。延安《解放日报》于 1944 年 4 月 18 日和 19 日全文转载《甲 申三百年祭》时,加了长篇编者按,其中指出:“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 的社会原因, 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 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无论如何,引起满清侵入的却决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 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地投降了民族敌人引狼入室的吴三桂 之流(吴三桂在后来又‘变卦’了,而且真的变卦了,不像现在有些吴三桂们,表面上‘反 正’了,实际上还在替日本主子服务)。”这篇编者按是反击《中央日报》3 月 24 日社论 的。 1944 年 4 月 15 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在重庆的机关刊物《群众》第 9 卷第 7 期上刊载了一组纪 念明亡的文章。有柳亚子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翦伯赞(署名商辛)的《桃花扇底看 南朝》、鲁西良的《明末的政治风气》、寓曙的《明末清初史学的时代意义》。这 4 篇文章 的共同旨趣在于围绕明末史事,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受。 总之, 当时进步的文化人, 都在借用明亡三百周年纪念, 以明朝的政治腐败影射国民党统治。 几乎是各党各派,政界学界,都把纪念甲申三百年的活动,看成是一次借用明朝腐败抨击国 民党统治的政治活动。只是立场不同,褒贬不一。《甲申三百年祭》 - 政治影响
篇二:《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
我想现在整个经济的大危机,正是因为人们盲目追求欲望所导致的结果。我想这样的一种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也有古谚“谦受益满招损”,这次金融危机就算上帝给我们的一个惩罚吧。作为一个经营者,必须要在知足的情况下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五十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在世界经济这么混乱的情况下,我一直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所以有了现在。——稻盛和夫
周末拜读了郭沫若先生在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围绕李自成农民起义事件而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全文讲述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满怀理想抱负,却多口惠而少实惠,彼时天灾横行,加之国内奸臣宦官当道,政体渐受侵蚀,引发亡国之祸。讲述了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其间其知人善用,重用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成效。最后李自成夺取政权,危机感消散,几十万大兵囤于城内享乐,一时歌舞升平,且手下诸将面对突来的江山,思想也渐渐“病变”,大兴排除异己、生活腐化之风,短短四十余日,便拱手让出江山,亡国亡己。
“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假使初进
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了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
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在统治固定了之后,便要屠戮功臣,这差不多是自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自成的大顺朝即使成功了(假使没有外患,他必然是成功了的),他的代表农民利益的运动早迟也会变质,而他必然也会做到汉高祖、明太祖的藏弓烹狗的"德政",可以说是断无例外。然而对于李岩们的诛戮却也未免太早了。假使李岩真有背叛的举动,或拟投南明,或拟投清廷,那杀之也无可惜,但就是谗害他的牛金星也不过说他不愿久居人下而已,实在是杀得没有道理。但这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卖友的丞相牛金星来负。
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早是应该明白判断的时候。从种族的立场上来说,崇祯帝和牛金星所犯的过失最大,他们都可以说是两位种族的罪人。
而李岩的悲剧是永远值得回味的。”
以上是《甲申三百年祭》的最后部分,在我看着,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围绕李自成革命事件,以李岩的命运探讨中国农民革命的出路,试图解答“进城”和“称帝”这个中国农民革命的死结。此文刊出后,深受毛泽东重视,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董事长在学习材料前,写了一篇序言:“海航创业二十载,风雨兼程,业已初具规模,实属不易,吾常寤寐思之,何以能基业长青,如芒在背。今复读郭沫若之《甲申三百年祭》,论及明朝倾覆,闯王胜败,字字千钧,韵味深长,甚有醍醐灌顶之感”。他深感海航20年创业之艰辛,更忧虑于海航未来的发展如何避免朱元璋、李自成们的历史命运。
海航历经众多前辈的二十余年风雨征程,跻身于国内四大航,形成了产业形态、结构全面的格局,相比起二十年前,相比起中国其他大大小小的企业,确实称得上是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异军突起的奇葩。一定程度上,有着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影子。面对海航二十年基业和成就,作为继任者,我想我们应该坚持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马云曾经和日本经营之父稻盛和夫有段对话,作为我读《甲申三百年祭》的心得,与大家共勉。他说:一支强大军队的勇气往往不是诞生在冲锋陷阵之中,而是表现在撤退中的冷静和
沉着。一个伟大的公司同样会体现在经济不好的形势下,仍然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拥抱变化并在困难中调整学习和成长。
篇三: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毛泽东评 《甲申三百年祭》
一、导读
360多年前(1644年),明朝灭亡,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然顷刻间,大顺政权化为乌有。60多年前(1944年),郭沫若为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写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明年就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六十周年纪念了,也是郭沫若写就《甲申三百年祭》六十周年。
郭沫若认为,?甲申年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 (《甲申三百年祭》)
为了便于大家,尤其是青年同志理解这个道理,我想在这里记述几件事情,从中很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件事是延安整风期间听毛主席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当时,正值明朝灭亡三百周年。郭沫若同志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论述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文章,这就是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很重视这篇文章,把它列为整风文献,让全党高级干部学习,目的?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郭文不乏精采之笔,是脍炙人口的力作。特摘录几段:
?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揽门生,开
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挟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城里面享乐。尽管平时的军令是怎样严,在大家都陶醉了的时候,竟弄得刘将军‘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抢掠民财者也’了。而且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绑了来,追求三桂的爱姬陈圆圆,‘不得,拷掠酷甚’;虽然得到了陈圆圆,而终于把吴三桂逼反了的,却也就是这位刘将军。这关系实在是并非浅鲜。?
?就这样在京城里忙了足足一个月,到吴三桂已经降清,并诱引清兵入关之后,四月十九日才由自成亲自出征,仓惶而去,仓惶而败,仓惶而返。而在这期间留守京都的丞相牛金星是怎样的生活呢? ‘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
?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 抚今思昔,毛主席对此是铭记在心的。1949年3月23日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同志也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主席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进城以后,毛主席对党内会不会出现骄傲情绪,以功
臣自居的情绪,贪图享乐的情绪,会不会发生贪污腐化的现象,他是非常之警惕的。一发现苗头,就及时敲警钟,严厉批评,要求坚决纠正。他在发动?三反?斗争时,曾经要求?各级领导同志都要学贺龙同志那样亲自‘上前线’,把‘三反’斗争当作一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战争,务必取得胜利?。他甚至认为,资产阶级糖弹的进攻?比战争还要危险和严重?,因而对惩治腐败现象毫不手软。 今天人们仍很怀念50年代那股清新优良的党风和社会风气,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保持,应该说是同?三反?斗争的及时开展,全党同志从中受到警醒与教育紧密相关的。
二、毛主席写信笔赞《甲申三百年祭》
沫若兄:
大示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但当努力学习,以副故人期望。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故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
……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恩来同志到后,此间近情当已获悉,兹不一一。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 谨祝健康、愉快与精神焕发!
毛泽东上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廿一日于延安
三、《甲申三百年祭》被毛主席列为延安整风文件
《甲申三百年祭》列为延安整风文件的经过:
《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仅20多天,即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特别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同月18日、19日,延安《解放日报》又据毛泽东的指示,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并加编者按,对以《中央日报》为首发起的?围剿?进行反击,说?蚍蜉撼大树,只是增加了郭先生的文章的历史价值而已?。
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党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不久,林伯渠自延安飞抵重庆。他亲自告诉郭沫若,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并且已经在延安和各解放区普遍印发。
8月下旬,郭沫若收到周恩来从延安托专人带来的用陕甘宁边区产的淡蓝色马兰纸印的《屈原》剧本和《甲申三百年祭》的单行本。郭沫若备受鼓舞,深幸他的这篇文章符合了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晚,他给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其他在延安的朋友一一修书,感谢他们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
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韩建柱《山西日报》
1944年,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为明朝灭亡第三百周年的纪念。文章称,这是明末农民革命的一场大悲剧,李自
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文章发表后,毛主席曾号召大家要看《甲申三百年祭》,并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文章的结尾,有一大段的假使,也是让人们去记取深刻的教训,以期能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世上本没有那么多的假使,我们只能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来说话、来分析、来论证,但是我们也不妨来一个以假作真,论述一番。假使历史能重演,让李自成再来一次选择,我想他是绝不会再在进京40天时就被赶下台了;而如果有假使,崇祯皇帝也就不会那么早就吊死在煤山了。
《甲申三百年祭》中说:?后来李自成的失败,自成自己实在不能负专责,而牛金星和刘宗敏倒要负差不多全部的责任。?这说的也是事实,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因果,就又可以得出结论,这说到底还是李自成的错误,只因他用人不当、用人失察。
从李自成本身来说,本不是刚愎自用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帅才,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他有一身的真功夫,善骑射,百发百中,在武功上先已高人一筹,这在战乱年代可是最大的资本。而最为可贵的是他不好色、不饮酒、不贪财,而且十分朴素。在他已经夺取了政权,在进京时,仍是?毡笠缥衣,乘乌驳马?,就是在京殿上朝见百官的时候,其穿着也不像个皇帝,史称其?与其下共甘苦?;二是治军严厉,令行禁止。如?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幕绵……。军止,即出校骑射。日站队,夜四鼓蓐食以听令。??甚至,马腾入田苗者斩之。?真可以说是极端的纪律之师。有关书上也说:?军令有犯淫劫者立时枭碟,或割掌,或割势?,严格的程度的确是很让人感慨的。 《甲申三百年祭》最后也写到了假使,也就是假使初进北京时李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以李岩的上疏行事,那就可以免掉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但可惜的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正在阅读: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02-18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7课《鹿角和鹿腿》同步练习D卷07-22
2015-2016学年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4-02
2016年江西省中考英语试卷(解析版)01-03
1读《囚犯》有感11-30
翻译文化学派01-04
婚庆司仪合同 - 济宁信息港05-01
竞选班干部作文800字06-23
983-电脑音乐教程-Nuendo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