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5:02:5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

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他就是鲁迅。鲁迅是谁──“他就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教学 17、少年闰土(第一课时) 内容 教学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目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初步整体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鲁迅介绍及重点语句。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三、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四、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年少、健康 天真、活泼 课后小结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17、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二次备课 教学流程 一、初读研究 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8节,完成填空:( )的少年闰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 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 2.先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预设: “能干的少年闰土”,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中看出来。 “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当时海边沙地上,他一个人看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 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 等等。 师根据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 (雪地 捕鸟 捡贝壳 看瓜 刺猹 看跳鱼儿。教师根据学生 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师:那么,“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 “雪地捕鸟”。因为闰土一到,我便要他捕鸟,可见“我” 对闰土捕鸟的本领很佩服,印象特别深。 “看瓜刺猹”。因为上一堂课我们学过,“我”与闰土分 别了三十年,一看到闰土,就想起他少年时看瓜刺猹的画面, 可见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 师:是呀!所以课文中这两件事也就较详细地写了。 二、研读重点 随机点拨 1.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 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 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 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学生默读课文,不时地 圈点、评注。) 2.交流研究成果或发现的问题。 预设: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 下批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支起竹匾用短棒, 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 走已来不及了。 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 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 去。 我给他补充一点,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 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 么都不在乎,可见他的机灵、勇敢。 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 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从“素不知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 “我”对闰土说的这些事从来也没听过,感到十分新奇。从中 也能看出“我”了解得很少,知识贫乏。连水果是怎么来的都 不知道。 “素”字你怎么理解呢? “素”是向来的意思。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啊!闰土的心里 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 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好像有点知道,但又不是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是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值得研究。(点击课件)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 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师:“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 的感情? 三、争辩研读 开放课堂 师:那么,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想做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做“我”的坐右边(称反方);咱们来争论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 2.在争辩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学生坐两旁,人数相差无几,想做闰土的相对多一些。) [点评]设计专题,引导争辩,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凸现个性。 师:好!时间到,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人家在讲时你一定要专心听,并想反驳对策。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在广阔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市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想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什么?笼中之鸟?文中的“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师:大家争论激烈,谁也不肯让谁,老师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会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课后小结 教学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3课时) 内容 教学 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

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课后小结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19 一面 (一课时) 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引入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4)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的句子。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4)课文收集展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2)从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句1:“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体会到: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很深刻的。 句2:“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 体会到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句3:“他的手多瘦啊——” 体会到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句4:“‘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体会到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句5: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体会到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3)“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我体会到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三、创作性展示 1.同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三、激发知识冲突。(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课文用“一面”做题目好不好,好在哪儿?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2.练笔: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课后小结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20 有的人(一课时)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师:(出示鲁迅图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了解了多少? 2.生谈感受 3.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师引: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 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从诗句中,你读懂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的人”在诗句中指的是哪种人呢? 2.梳理文章结构: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3、发现文章对比出示写法。 三、细读探究: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是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指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结合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谈体会 (2)说说“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的人 (3)对比读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kuǎ);/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xiǔ)”;/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 我体会到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2) 结合鲁迅文章“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谈体会 (3) 对比读读——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4)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4.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1) 你知道这类人吗?试着举例说明——我知道都有“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谭千秋”都是这样的人。 (2) 体会“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3) 对比加深体会 5.课外资料补充: (1)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臧克家《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四、写法领悟: 1.发现对比——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现实,同时也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 2.反复出现“有的人”,体会这类人的深意 3.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有的人 /有的人 五、总结升华: 1.(配乐)同桌声情并茂朗读这首诗。 2.全班朗读背诵全诗。 课后小结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口语交际·习作五(三课时)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评价着,突然,我的好朋友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我忍不住和他吵了起来,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同学们,想一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结果又会怎样?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 1.小组讨论,设想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组长将意见汇总。 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3.集体评议: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所设想的哪一种事情经过和结果更积极,更能激发人向上? 小结: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也可能在情理之中,但你的续写应该让人感到更积极向上,而不是消极低落。 回顾课文,自然衔接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所写的回忆文章《少年闰土》,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揭示了闰土的形象? 2.在你和小伙伴之间一定也发生过令人难忘的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示选题,选择习作 课件出示: 习作一:《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习作二: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 以上这段话很简略地讲了“我”和好朋友之间的一件事情,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从以上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习作。 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作文批改要求和重点: 内容叙述得是否具体;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流畅;书写是否工整美观;结构是否比较严谨;是否有创意;是否切题。 范文引路 课件出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 学生快速朗读。 合作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评价、讨论。 小组派代表予以点评,宣布本组成员所给分数及理由。 合作批改 同桌交换阅读对方作文。 用修改符号批改,按项目评分。 汇报交流 指名读自己或他人所写的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几名程度不同的学生的作文,同桌读眉批、总批,汇报批改意见。 作者谈收获。 课堂总结 课后小结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交流平台 课文收集展示。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却暗含着更深的意义。那么本组课文中有哪些类似的句子,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些句子的?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课后小结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课后小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m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