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抑或淡化对国内自主创新_研究之辩郑烨杨若愚

更新时间:2023-07-25 21: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1卷第10期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10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inDialecticsofNature

Vol.31,No.10

第31卷第10期

Oct.,2015

·问题讨论·文章编号:1000-8934(2015)10-0102-07

调整抑或淡化: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之辩

烨,杨若愚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自主创新”一词一度在学界和社会使用频率极高,但对其理解和认知的偏差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有必要对其辨析和论证。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阐明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渗透了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民族自强等理念,是国家领导人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所提出的;其次,梳理近十五年来国内自主创新研究的演进包括四个阶段:萌芽期、爆发期、深化期、衰退期,强调围绕自主创新内涵和概念的专门研究还很稀少;再次,剖析现有自主创新概念中存在的特点与不足,构建自主创新片面认知的消极影响模型,并尝试给出自主创新概念的认知框架。最后,论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自主创新二者间的关系,指出当前对自主创新应进行调整或者逐渐淡化。

关键词:自主创新;概念;内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放合作创新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再到“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科学分析和把握。

近年来,“自主创新”一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国内学者围绕“自主创新”议题展开了大量丰富的研究,但当前对于“什么是自主创新”仍然缺乏全面、规范、统一的认识。究竟什么是“自主创新”,其内涵和概念界定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进一步地,对自主创新的片面认知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是否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或淡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成立初期,当时由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实施“自力更生为主,引进外援为辅”的科技方针,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已经成熟的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随后,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实力还比较薄弱,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明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即“引进技术改造,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在前任领导思想基础上,江泽民同志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科技工作的经验,敏锐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以创新为特色的科技观”,倡导“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1〕。

自2004年12月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反复强调自主创新,在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过程中突出自主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加快建设

一、自主创新提出的时代背景

“自主创新”一词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中国

收稿日期:2015-05-13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创新支撑研究(13JZD015),陕西省软科学重点项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省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2013KRZ02),“陕西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监测与考评体系研究”(2014KRZ08)。

作者简介:郑烨(1986—),新疆阿克苏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绩效管理与政府创新、科技政策与管理;杨若愚(1993—),女,河南周口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绩效管理与政府创新。

102

调整抑或淡化: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之辩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①。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在《建议》中明确强调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②,这是“自主创新”首次以国家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在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被正式列入国家战略;《纲要》指出,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③。

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综观现有研究成果,自主创新提出的战略背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济差距(毛凯军等,2007)〔2〕;(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国家安全(杨杰,2009)〔3〕;(3)改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陈劲等,2010)〔4〕;(4)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立足我国实际需要和特殊国情(苏屹等,2013)〔5〕;(5)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民族精神(吴贵生等,2010)〔6〕6。上述观点中强调最多的是经济增长问题,而仅有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是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民族气节等综合视角对国家提出自主创新的背景进行了系统概括。首先,自主创新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技术来源的充足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密不可分。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而大多数自然资源本身又是不可再生的,当前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制约困境,而且,在人力资源方面,国家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状况也是不可持续的,进一步地,国家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此外,产出不断扩大的现状,促使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向中国拉响了警钟,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环境严重破坏等,这一切要求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实现战略转型,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经济,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我国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外来技术,而需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其

次,国家安全主要包括了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政治安全三大方面。经济安全主要体现在依靠技术引进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核心技术的关键设备、元器件时常受到“禁运”和“禁售”限制,制约了产业高端的发展;国防安全主要是基于现阶段我国国防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的现实国情,若在某些关键领域不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不增强创新能力,则很可能威胁到国家国防安全;政治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象征,是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二者的集中体现。只有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维护政治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再次,民族气节主要体现在中国不仅要成为“制造大国”更应该成为“制造强国”,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引进和技术依赖,甘为生产价值链的低端,而应该自强自主、自力更生,努力实现自主创新〔6〕7。由此可见,自主创新这一概念的提出符合中国现实发展需要,传达了加强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作为一种系统的国家战略思想,渗透了经济发展、国家安全、自强不息等理念,是国家领导人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所提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战略。

二、自主创新研究演进、概念认知及

框架重构

1.自主创新研究的演进趋势与内容特点

自主创新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组合名词,国外并没有等同的概念,相似的概念有内生创新(EndogenousInnovation)(Krugman,1999;Rainer

A.,FrancoN.,2005)和本土创新(IndigenousInnova-tion),前者是相对于模仿创新、外部引进和裂化

(Spin-off)的技术创新模式而言的,是系统内部自发的行为;而后者特别强调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7-9〕。

近年来,“自主创新”一词的高频使用或可归因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及“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把“自主创新”设定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共查找到83400多篇相关文献,由此可见自主创新研究之热。为了确保研究文献的质量,进一步以CSSCI数据库作为检索源,以“自主创新”作为主题词,共检索到5084篇相关文献,其中2000

①2004年12月29日,胡锦涛在考察中科院时的讲话./GB/33832/33847/3088918.html②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GB/64162/134580/141447/

③2006年3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tech/2006-05/11/content

103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31卷第10期

年以后截至目前的文献数量占到了99.2%(5042篇)。在此,以2000—2014年为检索时段,将“自主创新”做为核心主题词,并含“内涵”、“概念”、“理论”、“实证”等检索词进行联合检索,描绘自主创新研究近十五年来的演进状况及特点,具体见图1所示。

(3)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自主创新能力差异的因素比较(李平,2007;肖海晶,2006;刘红光等,2006);(4)基于跨学科视角和案例分析,探讨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与发展模式(蒋春燕,2006;刘凤朝,2007;汪建成,2008;苏敬勤,2011);(5)重点探讨中观层面产业和区域内部的创新体系架构(宋河发等,

2006;杨沿平等,2006;陈爱贞,2008;刘志阳等,2010)。这些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研究初期以定

性研究为主,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定量研究数量有了显著增长,研究对象多以企业为分析个体,研究方法也表现出多样化态势,但是学界真正围绕自主创新内涵和概念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2.自主创新概念的现有认知和框架重构

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论证始于90年代中后期,以陈劲(1994)为代表的学者较早提出了

图1

近十五年来自主创新主题研究的演进趋势

“自主创新”的概念,认为自主创新是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随后,施培公(1996)、杨德林和陈春宝

图1反映出,自主创新研究总体上经历的四个阶段:(1)萌芽期(2000-2004),这是研究的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较少,主要集中在探讨自主创新提出的重要性等方面;(2)爆发期(2005-2007),这主要是受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以及全国科技大会(2006年)的影响,学界研究自主创新的数量出现急剧增长;(3)深化期(2008-2011),文献数量增势缓慢,且处于下降趋势,重点研究自主创新战略的推进;(4)衰退期(2012-),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下降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得自主创新概念被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图1也反映出近年来自主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要明显多于自主创新的内涵和概念研究,并且理论研究的发展速度要先于实证研究。总体上看,上述各研究阶段刻画了自主创新战略的发展演进逻辑:“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论证→“自主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自主创新”的战略推进和目标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逐渐淡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基于近十五年来国内有关“自主创新”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从中可以归纳出自主创新研究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点探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社会经济价值层面(江小涓,2004;党文娟等,2008;秦军,2011);(2)以自主创新的内涵理解为出发点,重点阐释自主创新关键因素及不同自主创新方式间的比较(徐大可,陈劲,2006;王广凤等,2009;马野青,张二震,2007;文丰,翟青,2011);

(1997)、柳卸林(1997)、傅家骥(1998)等一批学者从企业视角出发,提出自主创新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开展的创新活动〔10-14〕。自2000年以后,有更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维度探讨了“自主创新”的相关研究论题。对于自主创新内涵和概念的论述,近年来有很多种说法,但仍然是众说纷纭,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那么,自主创新概念的不同视角认识和提法存在哪些特点和不足?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以

2005年(自主创新概念提出)和2012年(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提出)为分界点,通过对不同年份高被引文献的分析,集中梳理了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如下页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学者们对自主创新的概念界定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现有研究从不同视角阐释了“自主创新是什么”,但是对自主创新的理解仍然是莫衷一是。现有文献中,既有对自主创新的“狭义理解”(彭纪生等,2003;周寄中等,2005;张炜等,2006),也有对自主创新的“广义理解”(吴贵生等,2010;郑刚,2012),既有基于技术来源视角的界定(赵晓庆等,2002;张炜等2006),也有基于主导权和主体意志的论证(刘凤朝等,2005;李具恒,2006;万君康等,2008;吴贵生等,2010;安同良等,2012),同时也不乏基于发展阶段视角的观点(高粱,2004;曹洪军,2009)。

学者们大都从单一视角对自主创新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对自主创新的片面理解和认知,

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

104

调整抑或淡化: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之辩

表1

国内自主创新概念的表述、特点和缺陷

资料来源:笔者基于现有文献自行梳理。

105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31卷第10期

生消极影响。表1总结和梳理的现有文献关于自主创新概念界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创新主体、内容、过程、形式等界定不清,忽视自主创新也需要合作、开放,过分强调技术导向等方面。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自主创新的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比如:邬贺铨(2006)提出的自主创新五大认识误区包括“一切靠自己”、“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事情”、“设备不如国外”、“政府不用干预”、“企业自己干”;李国杰(2005)指出了“强调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过度依赖技术引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两大误区;孙海鹰(2013)强调了“自主创新精神是需要的,但作为方针就不全面了”,同时指出,自主创新作为方针的局限性和误导,包括“误认为自主创新是自己创新,把自己的发明专利变为产品,实现自己的创意……”、“借自主创新搞封闭性创新”、“急功近利增加专利数”、“产业低端搞自主创新”、“耗费大量资金建立同类实验室”、“过度强调成果转化而忽视对全球知识成果技术化的研究”等几大方面〔29-31〕。鉴于此,通过梳理现有文献中针对自主创新的认知,从应然层面归纳自主创新认知状况的影响路径模型,旨在明确自主创新的片面认知可能会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见图2所示。

不明、模棱两可的争论进行修正和调整,以免造成更多的消极影响和危害。

综上,整合现有学者们对自主创新概念和内涵的不同视角的界定,重新构建自主创新概念的构成框架,以作为对现有研究文献中观点的可能调整,具体如图3所示。

图3自主创新概念认知框架重构

图3是对自主创新概念框架的尝试性定义,表明:在开放、合作、共享、协同的创新环境下,自主创新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创新过程,是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创新主体以“自我主导”,运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等整合多种资源,进行技术发明、实现技术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等一系列的活动,并能够在此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成果和新

的社会价值。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

自主创新必要性论证

图2

自主创新片面认知的影响路径

自主创新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近年来,随着发展

图2呈现出对自主创新的认知不清可能会产生的四条消极影响路径。首先,如果不明确自主创新中的创新主体是谁,那么很容易就会产生“创新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其次,在创新内容上认知不清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如果一味强调创新就是追求高新技术,实现重大技术发明,那么自主创新很有可能就被技术创新所代替;再次,创新形式的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到对创新成果产出的衡量有可能会一味地追求“量”而忽略“质”;最后,自主创新过程中如果误认为仅靠自身单打独斗,就会导致闭门造车、封闭式创新和独立研发等不良后果。总之,对自主创新内涵和概念应该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认知引导,对现有表述不清、界定

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社会矛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形成新的发展方式,而创新驱动战略则是新的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更进一步地,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切入口〔32〕。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者是在不同时期所提出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方面,自主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继承和发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3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始终坚

106

调整抑或淡化: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之辩

持立足国内,充分激发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以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的技术源泉。与此同时,以全球化的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不断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的能力,重视协同创新,在开放合作的创新环境下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更加全面、系统、开放的概念,强调的是开放合作创新,具体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政府创新等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其成效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新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之相比而言,自主创新这一提法或多或少都稍显过时,其内涵所包含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的三种模式远远没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丰富,成效也没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显著,更何况自主创新过程所包含的“原始创新”至今都无确切的定义,导致实践中很容易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混在一起,有人说它是理论创新,有人说它是基础研究,也有人说它是原始发明创造,究其内涵,至今无解。

纵观历史演变和时代发展进程,无论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还是自主创新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区域所在的企业和产业都是创新的重要主体。无论是“自主创新”亦或“非自主创新”,最好是由区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行选择,国家只要突出强调创新即可,不用刻意强调一定得自主创新。总之,尽管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当前既然已经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内涵和实质比起自主创新而言,也要更加深化和丰富,更加符合目前国家发展的现实国情,而上文中既然也已明确说明了当前学界对自主创新认知产生的众多分歧,并未达成一个统一、标准的共识,而且认知不清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要么国家有关主导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说明,对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进行澄清和标准界定,对目前产生的认识误区及消极影响进行及时矫正,要么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火如荼推进的今天,对自主创新概念能不提则不提,考虑逐渐对其进行淡化,可以用类似“开放合作创新”等概念取而代之。

“自主创新”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其本质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若对其认知不清,则会对学界和社会产生负面、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一方面明确了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自主创新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思想,渗透了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民族自强等理念,近年来的发展演进经历了这样一个四阶段的逻辑,即:从重要性论证到成为国家战略,再到战略的逐步推进与目标实现,最后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逐渐淡化。另一方面,尽管国内学者围绕自主创新主题的研究热情极高,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入,然而真正在厘清“什么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内涵是什么”的研究却很稀少,目前大都基于单一视角从某个方面论证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和和内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缺乏一个统一、标准的认知引导,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整合,重新构建一个清晰的、较为合理的自主创新概念认知框架,以作为对现有研究文献中观点论断不足的可能调整。

本文尝试给出“自主创新”的定义,将其理解为三个层面:(1)在开放、合作、共享、协同的创新环境下,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创新过程;(2)它是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创新主体以“自我主导”,运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等整合多种资源,进行技术发明、实现技术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等的一系列活动;(3)它是在整个动态循环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成果和社会价值。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更多突出问题和矛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驱动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而自主创新则是推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口,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然而,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时代背景下,尽管自主创新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是作为国家战略方针就显得不够全面了,而且学界对自主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理解莫衷一是。因此,可以考虑对自主创新概念进行调整或者逐渐淡化。本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学者深化和拓展对于自主创新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四、结语

107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31卷第10期

参考文献

〔1〕彭坤,陈凡.论自主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J].自然辩证法研

究,2011(2):85-89.

〔2〕毛凯军,吴贵生.自主创新内涵初探[J].经济纵横,2007(5):2-

53.

〔18〕邓晓岚,陈功玉.企业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J].科技进步

与对策,2001(1):119-121.

〔19〕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

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83-92.

〔20〕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自主创新及创新自主性测度研究

5.

〔3〕杨杰.中国式自主创新的背景、实践与建议[J].社会科学家,

2009(6):53-57.

〔4〕陈劲,俞湘珍,王姝.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与政策[J].

管理工程学报,2010(S1):12-20.

〔5〕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3(4):23-26.

〔6〕吴贵生,张洪石,梁玺.自主创新辨[J].技术经济,2010(9):6-

[J].中国软科学,2006(6):60-66.

〔21〕周寄中,张黎,汤超颖.关于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动

[J].管理评论,2005(11):41-45.

〔22〕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科学学研究,

2006(6):956-961.

〔23〕李具恒.自主创新新解:“概念硬核”视角的集成[J].科学学

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43-49.

〔24〕万君康,李华威.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J].科学

学研究,2008(1):205-209

〔25〕曹洪军,赵翔,黄少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9(9):105-114.

〔26〕安同良,王文翌,王磊.中国自主创新研究文献综述[J].学海,

11.

〔7〕RainerAnderdassen,FrancoNardini.EndogenousInnovation

WavesandEconomicGrowth[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5(3):1-18.

〔8〕徐大可,陈劲.后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分

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17-22.

〔9〕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

步与对策,2007(2):196-199.

〔10〕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

2012(2):43-49.

〔27〕郑刚.浅谈自主创新的若干认识误区[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2(3):83-87.

〔28〕张晓峰,苏国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形成分期与哲

学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3(9):14-17.

〔29〕邬贺铨.自主创新要避免五个误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

1994(2):32-34.

〔11〕施培公.后发优势———模仿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杨德林,陈春宝.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成长[J].

中国软科学,1997(8):107-112.

〔1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4〕柳卸林.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1997(2):

03-23.

〔30〕李国杰.自主创新必须走出误区[N].人民日报,2005-07-14

(14).

〔31〕孙海鹰.创新生态链与开放合作创新[Z].第九届中国科技政

策与管理学术年会主题报告,济南,2013.

〔32〕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

30-33.

〔15〕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

管理研究,2003(6):18-22.

〔16〕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

5-11.

〔33〕王志刚.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J].求是,2012(23):52-

2002(1):70-76.

〔17〕高粱.跟踪模仿和自主创新[J].宏观经济研究,2004(4):51-

54.

AdjustingorDiluting:ArgumentonDomesticResearchon“IndependentInnovation”

ZHENGYe,YANGRuo-yu

(SchoolofPublicPolicyandAdministration,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Abstract:“IndependentInnovation”isoneofthewordswithextremelyhighestusingfrequencybytheacademiccircleandsocietyatonetime,buttheunderstandingandcognitiondeviationonitmaybringnegativeinfluence.Therefore,itisnecessarytoconductdiscriminationanddemonstrationonit.Byusingliteraturestudy,thispaperfirstlyelaboratesindependentinnovationasanationalstrategythoughts,includingtheconceptofeconomicdevelopment,nationalsecurity,nationalstrengthandsoon,whichisputforwardupontherealisticnationalconditions.Secondly,summinguptheevolutionofthedomesticindependentinnovationresearchoverthepast15yearscontainsfourstages:bud,outbreak,deepeningandrecession.Thespecialresearcharoundtheindependentinnovationoftheconceptandconnotationwererare.Thirdly,itthoroughlyanalyzesanddemonstratesthecharacteristicsanddeficienciesexistinginindependentinnovationconceptpresently,andthenconstructedtheinfluencemechanismmodelofcognitionstatusonindependentinnovation.Meanwhile,itproposedthepossibleframeworkonthereconstructionofindependentinnovationconcept;Finally,thepaperdemonstr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andindependentinnovation,andclearlypointsoutthatindependentinnovationconceptshouldbeadjustedorgraduallydilutedatpresent.

Keywords:independentinnovation;concept;connotation;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opencollaborativeinnovation

(本文责任编辑:崔伟奇)

10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m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