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煤矿15万t原煤开采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08 06: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xxxxxxxxx煤矿15万t/a原煤开采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本)

xxxxxxxxx

二零一二年十月

目 录

1 前 言 ...................................................................................................................................................... 2 2 总 则 ........................................................................................................................................................ 3

2.1 编制依据 .................................................................................................................................... 3 2.2 评价目的及评价指导思想 ........................................................................................................ 7 2.3 评价工作等级 ............................................................................................................................ 8 2.4 评价范围 .................................................................................................................................... 8 2.5 环境功能区划及评价标准 ...................................................................................................... 10 2.6 评价重点 .................................................................................................................................. 13 2.7 环境保护目标 .......................................................................................................................... 13 3 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 15

3.1 矿井扩能建设过程及与本项目的衔接关系 ........................................................................... 15 3.2 建设项目概况 .......................................................................................................................... 16 3.3 工程分析 .................................................................................................................................. 23 3.4 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28 4 建设项目区域环境简况 ........................................................................................................................ 39

4.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39 4.2 社会环境概况 .......................................................................................................................... 42 4.3 项目附近煤矿分布现状 .......................................................................................................... 43 5 生态环境现状与影响评价 .................................................................................................................... 44

5.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44 5.2 地表沉陷预测与影响分析 ...................................................................................................... 47 5.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53 5.4 水土保持与地表沉陷防治、生态综合整治 ........................................................................... 58 6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 ........................................................................................................ 66

6.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66 6.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66 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68 6.4 地下水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 71 6.5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补偿措施及污染防治措施 ................................................................... 75 7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 ........................................................................................................ 77

7.1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 77 7.2 矿井生产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 79 7.3 水污染防治措施技术经济论证 .............................................................................................. 81 8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 ............................................................................................................ 87

8.1 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 ...................................................................................................... 87 8.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88 8.3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技术可行性措施....................................................................................... 89 9 声环境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 ................................................................................................................ 91

9.1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91 9.2 场地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92 9.3 运输道路噪声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 94 9.4 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95 10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97

10.1 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 97 10.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98 10.3 其他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101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4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分析 ........................................................................................................ 101 清洁生产 .............................................................................................................................................. 103 11.1 清洁生产概述 ........................................................................................................................ 103 11.2 清洁生产评价 ........................................................................................................................ 103 11.3 清洁生产措施建议 ................................................................................................................ 104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 109 12.1 环境管理 ................................................................................................................................ 109 12.2 环境监测计划 ........................................................................................................................ 111 项目选址环境可行性 .......................................................................................................................... 113 13.1 工业场地选址的环境可行性 ................................................................................................ 113 13.2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 113 13.3 进风排水平硐选址合理性分析 ............................................................................................ 113 13.4 风井场地选址合理性分析 .................................................................................................... 114 13.5 排矸场选址的环境可行性 .................................................................................................... 114 环境风险分析 ...................................................................................................................................... 116 14.1 环境风险识别及源项分析 .................................................................................................... 116 14.2 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 116 14.3 环境风险防范对策 ................................................................................................................ 119 14.4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 121 资源综合利用与总量控制 .................................................................................................................. 122 15.1 资源综合利用 ........................................................................................................................ 122 15.2 总量控制 ................................................................................................................................ 124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125 16.1 环境保护工程投资分析 ........................................................................................................ 125 16.2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125 16.3 环境经济损益评价 ................................................................................................................ 129 公众参与 .............................................................................................................................................. 130 17.1 公众参与目的 ........................................................................................................................ 130 17.2 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 ............................................................................................................ 130 17.3 信息公开及意见征求 ............................................................................................................ 130 17.4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133 17.5 公众对报告书简本的意见 .................................................................................................... 136 17.6 调查结论 ................................................................................................................................ 136 项目与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 .......................................................................................................... 137 18.1 与煤炭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 137 18.2 与环保技术政策符合性分析 ................................................................................................ 137 评价结论与建议 .................................................................................................................................. 139 19.1 项目概况 ................................................................................................................................ 139 19.2 项目环境影响 ........................................................................................................................ 139 19.3 环境经济损益 ........................................................................................................................ 144 19.4 环境风险 ................................................................................................................................ 145 19.5 环境可行性分析 .................................................................................................................... 145 19.6 总体结论 ................................................................................................................................ 146 19.7 要求与建议 ............................................................................................................................ 146

插图:

图2.7-1: xxxx煤矿环境保护目标图 图3.2-1: xxxx煤矿地理位置图 图3.2-2: xxxx煤矿工业场地平面布置图 图3.2-3: xxxx煤矿地面设施总平面图 图3.3-1: xxxx煤矿开拓系统平面图 图3.3-2: xxxx煤矿开拓系统剖面图 图3.3-3:图3.4-1:图4.1-1:图4.1-2 图4.1-3:图4.1-4:图4.3-1:图5.1-1:图5.1-2:图5.1-3:图5.2-1:图5.2-2:图5.3-1:图6.2-1:图6.3-1:图7.3-2:图7.2-1:图9.3-1:

xxxx煤矿水量平衡图

xxxx煤矿矿井生产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图 xxxx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 xxxx煤矿矿区环境地质现状图 xxxx煤矿所在区域水系图 xxxx煤矿区域水文地质图 xxxx煤矿周边煤矿分布图 xxxx煤矿区内植被类型分布图 xxxx煤矿区内土壤侵蚀现状图 xxxx煤矿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图

xxxx煤矿首采区开采后地表沉陷下沉等值线图xxxx煤矿全井田开采后地表沉陷下沉等值线图xxxx煤矿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图 xxxx煤矿矿区水文地质图

xxxx煤矿含水层及导水裂缝带发育图 xxxx煤矿地下水水位变化图 xxxx煤矿水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图 xxxx煤矿噪声源分布图

附件:

附件1:xxxxxxxxx煤矿关于编制xxxxxxxxx煤矿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工程设计委托书,2011年4月。

附件2 :省人民政府 xxxx府函[2006]20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xxxx市汇川区等十二县(市、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

附件3:xxxx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xxxx国土资储备字〔2008〕134号关于《xxxx省xxxxxxxxx煤矿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

附件4:xxxx煤矿采矿许可证(副本)。

附件5:xxxx省能源局 xxxx能源煤炭〔2011〕236号《关于对xxxxxxxxx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的批复》,2011年3月。

附件6:xxxx省xxxx环境保护局文件 xxxx市环保局市环函[2011]219号《关于xxxxxxxxx煤矿15万t/a(变更)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复函》 。

附件7:xxxxxxxxx煤矿“关于实施xxxxxxxxx煤矿15万吨/年煤矿技改开采项目煤矿(变更)居民点搬迁安置及土地复垦的承诺”2012年3月。

附件8: xxxx报告编号GZH11061300601a“xxxx县xxxx煤矿年产15万t煤炭开采项目的环监现状监测报告”,2011年7月。

附件9:县文体广电局关于xxxx煤矿矿界内无文物保护单位的证明 附件10:县农林畜牧局关于xxxx煤矿矿界内无珍稀野生动植物证明 附件11:xxxx煤矿与鸭溪发电有限公司煤炭购销合同 附件12:xxxx煤矿矸石销售协议 附件13:公众调查信息表(个人、团体)

附件14:xxxx县人民政府 绥府办函[2011]38号《xx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xxxx煤矿生产生活污废水排放方案的函》,2011年6月13日

附件15:xxxx省水利厅文件 xxxx水保函〔2011〕280号关于《xxxxxxxxx煤矿(变更水土保持方案的复函)》,2011年11月; 附表:

附表1:环境保护措施一览表

附表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竣工验收内容一览表 附表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一览表 附表4:建设项目审批登记表

1 前 言

根据xxxx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xxxx市汇川区等十二县(市、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xxxx府函[2006]204号),xxxx煤矿属xxxx县技改扩能矿井,扩能后规模为9万t/a(未正式投产,也未完成验收)。矿井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根据xxxx省煤炭管理局第二十一次整合进展调度会情况汇报和第二十七次整合进展调度会情况汇报中鼓励小煤矿做大做强的精神和矿井实际情况,又委托xxxx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对矿井进行变更设计,xxxx省能源局以xxxx能源煤炭〔2011〕236号进行了批复,变更后矿井生产能力为15万t/a。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xxxx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12修订)》的规定,本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报xxxx省环境保护厅审批。

为此,xxxxxxxxx煤矿(以下简称建设单位单位)委托xxxxxxxxx(以下简称评价单位)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熟悉设计文件,并多次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资料、必要环境现状监测、公众参与调查的基础上,评价单位于2012年7月编制完成了《xxxxxxxxx煤矿15万t/a原煤开采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现报送xxxx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敬请审查。

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得到xxxx省环境保护厅、xxxx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xxxx市环境保护局、xxxx县环境保护局、xxxx县xxxx人民政府和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2 总 则

2.1 编制依据

2.1.1 任务依据

xxxxxxxxx煤矿关于编制《xxxxxxxxx煤矿煤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委托书,2011年4月。

2.1.2 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6日修正,2008年6月1日实施;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9日修订,2005年4月1日实施。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2月29日修订; (9)《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二次修订,2011年7月1日施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施行;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修订;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修订;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月28日修正;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实施。

2.1.3 国家有关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20号,1993年8月1日;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令 第2号,2008年10月1日;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1999年1月1日;

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78号,2000年1月29日; (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0年3月1日;

(7)《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务院,国发[2000]38号,2000年11月26日;

(8)《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8号; (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

(10)《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国发[2004]28号,2004年10月21日。

2.1.4 部门规章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2011年6月1日;

(2)《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

(3)《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环发[2001]4号; (4)《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13号; (5)《关于核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环办[2003]25号;

(6)《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环发[2004]24号; (7)《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109号,2005年9月7日;

(8)《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能源[2005]1137号;

(9)《关于加强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能源[2005]2605号; (10)《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

(11)《关于印发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593号;

(12)《煤炭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第80号公告;

(1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煤炭井田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能源[2004]891号,2004年5月15日;

(14)《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 国办发[2006]47号,2006年6月;

4

(15)《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 国发[2005]39号,2005年12月;

(16)《关于加强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和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 环办[2006]129号,2006年11月;

(17《)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95号),2008年12月4日;

(18)《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85号),2008年10月31日;

(19)《关于发布<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2]26号,2002年1月30日;

(20)《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境保护部,环发[2010]20号, 2010年02月08日。

2.1.5 地方性法规及规章

(1)《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xxxx省人民政府 xxxx府发[1994]22号,1994年4月18日;

(2)《xxxx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正),1999年9月25日;

(3)《关于加快推进整合煤矿、技改、扩能扩界煤矿和民用煤矿采矿权变更登记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xxxx国土资发[2007]61号;

(4)《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xxxx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

(5)《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xxxx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x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xxxx府办发[2007]38号,2007年5月21日;

(6)《关于修订的决定》,xxxx省人民政府令第78号,2004年7月1日;

(7)《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关于印发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的通知>的通知》,xx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xx省环境保护局xxxx发改能源[2007]1144号,2007年7月16日;

(8)《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xxxx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x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xxxx府办发[2007]38号,

5

2007年5月21日;

(9)《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矿山的通知》,xxxx省环境保护局 xxxx环通[2007]86号,2007年7月27日;

(10)《xxxx省环境保护条例》,xxxx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号公布,2009年6月1日;

(11)《xxxx省生态功能区划》,xxxx省环境保护局,2005年5月10日;

2.1.6 相关规划

(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

(2)《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能源〔2012〕640号; (3)《xxxx省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xxxx府办发〔2011〕21号; (4)《xxxx省“十二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5)《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发改能源[2011]3041号 (6)《xxxx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划类规定》,xxxx省人民政府,xxxx府发[1994]22号,1994年4月18日;

(7)《市人民政府关于xxxx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批复》,xxxx市人民政府,遵府函[2011]141号,2011年7月21日;

(8)《xxxx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xxxx市人民政府,遵府办发[2011]206号,2011年9月30日;

2.1.7 技术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采选工程》,(HJ619-2011);

(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2008年7月; (10)《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年6月1日;

6

环境噪声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等效声级 dB(A) 昼间 夜间 60 50 表2.5-2 污染物排放标准 类别 标准名称及级(类)别 污染因子 标准值 单位 数值 80或设备 去除率98% mg/m3 1.0 0.4 高浓度瓦斯 (甲烷浓度≥30%) 低浓度瓦斯 (甲烷浓度<30% 3备注 通过排气筒有组织排放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颗粒物 SO2 废气 《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GB-21522-2008)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721-2001)表1和表2Ⅱ时段 甲烷 禁止排放 烟尘(燃煤) SO2(燃煤) pH SS COD 石油类 mg/m 200 900 6~9 50 50 5 4 0.05 0.5 0.1 机械通风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Mn 总汞 总砷 总镉 总铅 矿井水 废水 《xxxx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GB52/12-1999) 氟化物 Fe pH SS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1、表4中一级标准 COD 氨氮 BOD5 硫化物 挥发酚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噪声 mg/l (pH除外) 0.5 10 1.0 6~9 70 100 15 20 1.0 0.5 工业场地生产、生活污废水 噪声 dB(A) 昼间 夜间 60 50 厂界外1m 施工场界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12

固体废物 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 2.6 评价重点

根据环境影响识别,该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为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 本环评重点为:工程分析;矿井采煤产生的地表沉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水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污废水的越域排放方案及技术经济环境论证;矸石堆场的环境影响分析;生态保护措施;污染控制措施与技术经济论证。

2.7 环境保护目标

建设项目环境敏感区域和保护对象主要有:本矿井工业场地、风井场地、进风排水平硐场地附近村寨居民点的环境空气与声环境;直接受纳水体的水质,以及井田范围内可能受地表沉陷影响的村寨、溪流、公路、农田、植被以及民用井泉等。

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保护对象名称、基本情况与项目的关系详见表2.7-1和图2.7-1。

13

表2.7-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编号 一 1 2 3 4 5 6 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及地面建筑物 评价范围内植被 井田内及周边约0.5km范围内 地表沉陷可能导致农田、森林植被受破坏 受采煤诱发的地表沉陷影响,地面设施可能遭到破坏 植被 农田生产力不下降,植被生长和森林资源不受影响 方位 涉及环境要素及保护原因 环境 特点 达到的标准或要求 井 田 内 7 井 田 外 8 9 二 1 2 3 三 1 2 3 4 四 1 2 3 4 五 1 2 3 工业场地 井田内,东南部 排矸场 井田外,西南部 炸药库 井田内,中东部 进风排水平硐场地 井田内西南部 运煤道路 井田内穿过,评价范围内长约6km 黄泥坡(3户12人) 井田内,南部 茶林湾(5户22人) 井田内,西南部矿井边界处 店湾(15户 65人) 井田内,中南部 小煤洞(4户 15人) 井田内东南部 大田湾(3户 14人) 井田内,中部 平顶山(12户 52人) 井田内,中部 弯子田(2户 7人) 井田内,中部 新场(2户 8人) 井田内,中部 水井坎(7户30人) 井田内,中部 干沟(4户17人) 井田外,西北部100m 上湾(3户15人) 井田外,北部420m 三角孔(6户27人) 井田外,东北部130m 大屋基(12户50人) 井田外,东南部80m 大田小溪 评价范围内660m河段 排污管道 评价范围内长约0.7km 地 表 水 大田小溪 进风排水平硐场地西南侧100m 两岔河 井田外,进风排水平硐西南侧1.4km 后水河水库 井田外西南侧7.0km 地 下 水 P3l弱含水层及P3c、T1y2、P2m岩溶含水层、Q孔隙评价范围内 含水层 评价范围内的7个井泉及评价范围内 1个水井,详见表5.2-1 工业场地、进风排水平硐工业场地、进风排水平硐场地及排矸场场地及排矸场区域的浅附近 层地下水 落水洞位于工业场地南部约700m,地下落水洞(癞子洞) 暗河中地下水流向为由北往南,伏流约及地下暗河 8.0km后汇入后水河 环境空气 小煤洞(4户 15人) 工业场地南部约150m 运煤公路两侧200m范围内的居民点 黄泥坡(3户12人) 排矸场东北部220m 大屋基(12户50人) 排矸场东北部210m 声环境 黄泥坡(3户12人) 进风排水平硐东侧约100m 地面建构筑物 留设保护煤柱 交通运输不受影响 受采煤诱发的地表沉陷影响,地面设施可能遭到破坏 居民集中居住区 保证井田境界内的房屋居住质量不降低,对受损房屋采取一次性搬迁或留设煤柱 受采煤诱发的地表沉陷影响 河流 管道 河流 河流 水库 保证地表河流不漏失 保证正常排污 GB3838-2002Ⅲ类标准 GB3838-2002Ⅲ类标准 GB3838-2002Ⅱ类标准 非正常情况下水质可能受矿井排污影响 含水层中地下水受采动影响可能漏失 含水层 居民生活用水不受影响 井泉 水质可能受污染影响 风险事故废水污染影响 受工业场地粉尘影响 受运煤道路粉尘影响 受排矸场扬尘及矸石自燃的影响 受进风排水平硐场地噪声影响 受工业场地噪声影响 受运煤道路噪声影响 含水层 地下水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 居民集中居住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小煤洞(4户 15人) 工业场地南部约150m 运煤公路两侧200m范围内的居民点 居民集中居住区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14

3 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3.1 矿井扩能建设过程及与本项目的衔接关系

3.1.1 矿井历史及扩能建设过程

xxxx煤矿建于1992年,生产规模为6万吨/年。根据xxxx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关于xxxx市汇川区等十二县(市、区)煤矿整合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xxxx府函[2006]204号),xxxx煤矿属xxxx县技改扩能矿井(原界内),扩能后规模为9万t/a。xxxx煤矿于2008年7月委托江苏省第一工业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xxxxxxxxx煤矿(扩能)开采方案设计》(xxxx煤规字[2008]685号进行了批复),并开始按9万t/a进行扩能建设。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根据xxxx省煤炭管理局第二十一次整合进展调度会情况汇报和第二十七次整合进展调度会情况汇报中鼓励小煤矿做大做强的精神和矿井实际情况又委托xxxx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对矿井进行变更设计,xxxx省能源局以xxxx能源煤炭〔2011〕236号进行了批复,变更后矿井生产能力为15万t/a。

3.1.2 矿井建设情况

(1)井田开拓及巷道建设情况

xxxx煤矿9万t/a建设时,利用原xxxx煤矿(6万t/a)的主井作为9万t/a矿井的主平硐;利用原xxxx煤矿(6万t/a)的北井平硐作为9万t/a矿井的副平硐;利用原xxxx煤矿(6万t/a)的北回风井进行改造后作为9万t/a矿井的回风斜井。以一个采区、一个炮采工作面,两个掘进工作面保证设计生产能力,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分列式通风。在矿井进行15万t/a建设之前,xxxx煤矿(9万t/a)主平硐、副平硐、回风斜井以及三条下山、运输大巷、进风排水大巷均已基本施工完毕,但矿井未投入生产。

(2)场地建设情况

在矿井进行进行15万t/a建设之前,xxxx煤矿9万t/a的主平硐场地、副平硐场地地面设施基本未建设。主平硐场地主要地面设施为原xxxx煤矿(6万t/a)遗留下来的简易筛分设施、储煤场、办公楼等。原xxxx煤矿(9万t/a)巷道及场地布置情况见图3.1-1。

3.1.3 方案变更前后项目衔接关系

由于矿井6万t的井筒及场地建设不规范且规模较小,在矿井15万t/a建设时均不利用。而矿井9万t/a的井筒由于大部分已建成,设计充分利用已完成的井筒、巷道和场地。利用情况详见表3.1-1。

3.1.4 原有矿井环保设施及遗留环境问题

15

由于原有矿井较小,且建设不规范,基本无环保设施,矿井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矸石堆存在荒沟内,无截排水沟和淋溶水沉淀池;原小开水锅炉未采取脱硫除尘措施烟气就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随着矿井扩能建设,原有环境影响均已消失。而原有煤矿遗留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原6万t/a生产及9万t/a矿井建设时在现进风排水平硐场地内有少量矸石堆存; ②矿井6万t/a废弃的南风井、二号井井筒未封闭;

③原矿井开采主要为C1、C4煤层,采空区面积0.84km2,xxxx煤矿煤层开采形成塌陷坑和地裂缝。塌陷坑主要分布在采空区上部,现场调查共发现塌陷坑13处,塌陷坑直径1-5m,深0.6-2.0m。地裂缝共发现5处,地裂缝长1-50m,宽0.01-0.03,主要分布在C1煤层露头附近。同时C1煤层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陷造成新场、湾子田、大田湾、店湾居民点(合计22户,94人)房屋开裂,居民点未采取搬迁措施。

序号 煤矿 1 2 3 4 原xxxx煤矿 (6万t/a) 5 6 7 8 9 10 11 12 原xxxx煤矿 13 (9万t/a) 15 16 17 18 表3.1-1原有主要工程设备设施利用情况 已有设施及井筒 处置情况 主井 改造为矿井9万t/a的主平硐 二号井 设计不利用,废弃 北井平硐 改造为矿井9万t/a的副平硐 北回风井 改造为矿井9万t/a的风井 南风井 废弃,不利用 主井场地 改造为矿井9万t/a的主平硐场地 北井平硐场地 改造为矿井9万t/a的副平硐场地 各场地内设施(简陋筛分楼、办公楼等) 拆除,不利用 主平硐(由6万t/a矿井主井改造而成) 利用为矿井15万t/a进风排水平硐 副平硐(由6万t/a矿井北井平硐改造而成) 废弃,不利用 风井(由6万t/a矿井回风井改造而成) 改造为矿井15万t/a的回风井 主平硐场地 改造为矿井15万t/a进风排水平硐场地 副平硐场地 改造为矿井15万t/a主平硐场地 风井场地 改造为矿井15万t/a风井场地 炸药库 利用 排矸场 改造后利用 供电设施 改造后利用 供水设施 改造后利用 3.2 建设项目概况

3.2.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单位、规模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xxxxxxxxx煤矿15万t/a项目; 建设单位:xxxxxxxxx煤矿;

建设性质:改扩建(由6万t/a扩能至15万t/a); 建设地点:xxxx县xxxx双新村; 建设规模:设计生产能力15万t/a。

16

表3.2-7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1 2 3 (1) 5 (1) (2) (3) 6 (1) 7 8 9 10 11 (1) (2) 12 13 14 (1) (2) (3) 15 16 (1) (2) (3) 17 (1) (2) 18 19 (1) (2) (4) (5) (6) 项 目 名 称 开采方案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服务年限 储量 可采储量 煤层情况 可采煤层数 可采煤层厚度 煤层倾角 井田范围 井田面积 回采工作面数及长度 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 采煤方法 顶板管理方法 回采面装备 工作面支柱 运输机械 掘进工作面数 井巷总长度 通风 矿井瓦斯等级 通风方式 通风方法 排水 供电 设备总容量 矿井年耗电量 吨煤电耗量 供水 水源 日用水量 工业场占地面积 项目总投资 吨煤投资 投资利润率 投资回收期 税前/税后 财务净现值(NPV) 税前/税后 财务内部收益率(IRR) 税前/税后 单 位 万t/a a 万t 层 m/层 ° km2 个/m m 个 m kw kw.h kw.h/t m3/d hm2 万元 元/t % a 万元 万元 % % 22

指 标 15 12.8 268.38 2 1.35/C1、0.92/C4 12°~30°,平均19° 3.2277 1/100 735 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全部垮落法 DWl4-300/100(D) 刮板机、转载机 2 6789 备 注 平均 平均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范围内(C1煤层+1130m以上、C4煤层+1150m以上)无突出危险 分列式 抽出式 自流 876.3 2088000 13.92 1106.14 1.74 6188.05 412.5 15.84 3.71/4.27 6602.13/9535.61 41.54/32.45 泉水 3.3 工程分析

3.3.1 井田开拓

(1)开拓方式

根据区内地形特点、煤层赋存条件和资源分布情况以及目前矿井建设情况,设计采用平硐开拓。设主平硐、进风排水平硐和回风井三条井筒。其中主平硐在矿井中部煤层露头附近新建主平硐和已有的运输大巷沟通,主平硐新建部分为岩石巷道,进风排水平硐和回风斜井均利用矿井9万t/a已完成的主平硐和回风斜井井筒。

矿井开拓系统平面图见图3.3-1,开拓系统剖面图见图3.3-2。 (2)水平划分与采区划分

以一个开采水平开拓全矿井,水平标高为+1210m。

矿井划分为两个采区,+1210m以上为一采区,+1210m以下至准采标高为二采区。 (3)大巷

根据矿井开拓布置,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投产时布置运输大巷和进风排水大巷。 (4)首采煤层与开采顺序

1采区间的开采顺序 ○

采区间的开采顺序为一采区→二采区。

2煤层间的开采顺序 ○

采区内采用联合布置,一采区C1煤层开采完毕后开采C4煤层,二采区为煤层下行式开采;区段间的开采顺序为下行式;同一区段内由采区边界向采区下山方向推进。

(5)井筒数量、用途

该矿井生产时有3个井筒,即主平硐、进风排水平硐和回风井。井筒特征见表3.3-1。

表3.3-1 井筒位置及特征表 井筒名称 主平硐 进风排水平硐 回风斜井 井口坐标 X 3108394 3107482 3109947 Y 36402667 36402192 36402902 井口标高 (m) 1302 1198 1425 方位角 (°) 188 172 306 井筒坡度 3‰ 3‰ 13° 井筒长度 (m) 340 345 130 ①主平硐:已有210m,总长340m。主平硐担负煤炭运输、进风、和铺设管线任务,坡度3‰,掘进断面11.0m2,净断面7.8m2,采用半园拱形断面,砌碹支护;铺设600mm轨距15kg轨道,电机车运输煤炭、矸石、设备、材料等。

②进风排水平硐:总长345m,坡度3‰,掘进断面8.4m2,净断面5.7m2,采用半园拱形断面,砌碹支护,担负进风、行人及排水任务。

23

③回风斜井:总长130m,坡度13°。回风井专作回风之用。掘进断面6.4m2,净断面5.7m2,采用矩形断面,锚杆/架棚支护,不铺设轨道。井筒内设人行台阶。

3.3.2 井下开采

(1)采煤方法 ① 采煤方法的确定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缓倾斜薄煤层,设计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②回采方式

采煤工作面设计采用炮采工艺。落煤方式为:煤电钻打眼,放炮落煤,工作面崩落的煤炭由刮板输送机运输。

③支护方式

设计首采层为C1煤层,煤层厚度0.97~1.58m,平均厚度1.35m,采面采用DWl4-300/100(D)型单体液压支柱与HDJA—1000型金属铰接顶梁支护,“三四”排控顶。支撑高度为0.9-1.4m,工作阻力为30t/根,排距1.0m,柱距0.8m。放顶步距1.0m,回柱绞车选用JH-8型。

④顶板管理

设计采用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三四”排控顶,最小控顶距3.2m,最大控顶距4.2m,柱距0.8m,排距1.0m,放顶步距1.0m。放顶线采用密集支柱、丛柱切顶,采用回柱绞车回柱。

(2)首采区及首采工作面布置 ①首采区

设计整个矿区划分为2个采区,设计首采一采区。矿井设计生产规模15万t/a,以1个采区1个炮采工作面达产, 一采区可采储量约190.4万吨,采区服务年限约9.1年。

②首采工作面

首采面布置在一采区C1煤层最上面一个区段。设计工作面斜长100m,年推进度按约735m。

③生产系统

运煤:煤从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工作面运输顺槽(转载机、矿车) →运输下山(皮带机)→煤仓→井底车场(电机车)→运输大巷(电机车)→主平硐(电机车)→地面煤场。

运料:工作面材料:主平硐和运输大巷(电机车)→采面回风顺槽(矿车)→工作面。

24

掘进面1材料:主平硐和运输大巷(电机车)→轨道下山(绞车下放)→1102运输顺槽掘进巷道(矿车)→掘进面1。

掘进面2材料:主平硐和运输大巷(电机车)→轨道下山(绞车下放)→1102回风顺槽掘进巷道(矿车)→掘进面2。

排矸:

掘进面1所出矸石→掘进巷道(调度绞车牵引矿车) →轨道下山(绞车提升)→主平硐和运输大巷(电机车)→地面临时矸石场。

掘进面2所出矸石→掘进巷道(调度绞车牵引矿车) →轨道下山(绞车提升)→主平硐和运输大巷(电机车)→地面临时矸石场。

通风:新鲜风流从主平硐→运输大巷(进风行人平硐→进风行人大巷)→运输下山(轨道下山)→1101采面运输顺槽→1101采面→1101采面回风顺槽→回风斜巷→回风斜井→引风道→地面。

排水:工作面淋水通过采面运输顺槽(自流)→运输下山→进风排水大巷(自流)→进风排水平硐(自流)→地面。

④采掘比和矸石率预计

矿井设计以1个炮采工作面,2个炮掘工作面达产。经计算该矿生产巷道掘进率为69.50m/万t,开拓巷道掘进率为20.11m/万t,综合巷道万t掘进率为89.61m/万t。预计生产时矸石率为10%,即矸石量为1.5万t/a。

(3)工作面机械设备

工作面机械设备配备情况见表3.3-2。 (4)井下排水

设计采用平硐开拓,初期井下涌水经进风排水平硐自流出井口,不设井下水仓及水泵房;后期二采区开采时,在+1150m标高设主、副水仓。主副水仓容积应能储存矿井正常涌水情况下8h以上水量要求。根据《xxxxxxxxx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变更)》,xxxx煤矿正常涌水量为122.56m3/d,最大涌水量约262.32m3/d。

3.3.3 矿井通风、瓦斯抽放及压风设备

(1)矿井通风

矿井通风方式为分列式;通风方法采用抽出式。设计通风机选用FBCDZ-6-№15(B)型防爆对旋轴流式风机两台,一台运行,一台备用。

(2)瓦斯抽放

25

由于一采区不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设计一采区开采时不设瓦斯抽放站;二采区未进行突出危险性鉴定,须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与管理,必须进行瓦斯抽放,设计本矿在地面建立瓦斯抽放泵站对井下瓦斯进行抽放,高、低负压抽放系统各选择2BEA-353-0型水环式真空泵2台(1台工作、1台备用),该泵最大抽气量为68.3m3/min,最低吸绝压40KPa,配套电机功率为110Kw。

(3)压风设备

设计选择VF-10/7型电动风冷式空气压缩机2台,1台工作,1台备用,能满足井下凿岩机、混凝土喷射机等设备所需风压需求。

表3.3-2 工作面机械设备表 数量 设备型号 单位 设计 使用 备用 SGB620/40T SGB420/40X ZM15D(A) JH-8 MFB—200 kHYD7.5 XRB2 XTXTA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个 1 1 7 2 4 1 2 1 685 705 4 4 3 3 3 3 2 1200 2 2 4 1 1 6 2 1 1 1 1 630 630 4 2 2 1 2 2 2 2 2 4 0 0 1 0 3 0 1 0 55 75 0 2 1 2 1 1 0 0 0 0 序号 设备名称及用途 一 工作面回采设备 刮板输送机 转载机 煤电钻 回柱绞车 发爆器 探水钻 乳化液泵 乳化液箱 单体液压支柱 设备能力 40KW 40KW 1.5kw 每次引爆电雷管200发 7.5kw,钻进深度150m 30kW 640l,100~350kg/cm2 支撑高度Hmin=0.9m,Hmax=1.4m,30t/根 梁长1.0m 4kw 220-360m3/min、2×11kW 1.5kw 每次引爆电雷管50发 7.5kw,钻进深度150m 2kw φ500 1.2kw 5.5kw 4kw DWl4-300/100(D) 根 HDJA-1000 JD-0.75 FBD No5.6/22 ZM15D(A) MFB—50 7665MZ kHYD7.5 ND-50-200 FB—1 ZPG-Ⅱ JD-0.75 根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台 m 台 台 台 铰接顶梁 调度绞车 二 掘进工作面设备 局部通风机 煤电钻 发爆器 风动凿岩机 探水钻 泥浆泵 风筒 锚杆打眼机 混凝土喷射机 调度绞车 3.3.4 其他辅助工程

(1)矿井机修

矿井机修间主要负责矿井机电设备的日常检修和维护,保养,承担矿车及拱形金属支架等材料性设备的修理,不生产配件。

(2)坑木加工

坑木加工房作简单木材加工。主要设备为木工圆锯机、移动式截锯机、万能刃磨机,

26

电力负荷约2kw。设窄轨与工业场地联络。

3.3.5 给排水

(1)供水水源

生活用水水源为工业场地西北侧约400m处的泉水(S3泉点)。泉点流量为2.0L/s,(172.8m3/d),流量较大能满足矿井生活供水和附近平顶山、大田湾(合计15户,66人)供水需求,泉水经给水管道输送至工业场地的生活水池,经净化后作为全矿的生活用水。设计经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后的矿井水供给矿井井下生产防尘洒水、消防用水等。

(2)用水量估算

项目总用水量254.82m3/d。其中:生产用水124.34m3/d,生活用水130.48m3/d,消防用水388.80m3/d。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量详见表3.3-3。

表3.3-3 xxxx煤矿用水量表 用水量序号 用水项目 用水人数 用水标准 备 注 (m3/d) 一 生活用水 1 381 7.62 日常生活用水 20L/人·班 2 300 12.00 食堂用水 20L/人·餐 按2餐/人·日计 3 300 24.00 单身宿舍用水 80L/人 4 26.3 浴池用水 浴池面积15m2,水深0.7m 5 540L/h 20.2 淋浴用水 淋浴器15个 6 176 15.84 洗衣房用水 60L/kg干衣 每人1.5kg干衣 7 11.86 未预见水量 按1~7项总和的10%计 130.48 小计 二 生产用水 1 地面生产系统防尘用水 6.82 0.015m3/t原煤 17.92 2 瓦斯抽放站冷却补充水 二采区开采时建设 循环水量10% 0.2m3/t.煤 91 3 井下防尘洒水 绿化:1.5L/m2·d 工业场地 4 8.6 2 绿化、道路浇洒用水 道路:3.0 L/m·d 124.34 小计 388.80 三 消防用水 开采设计方案 643.62 合 计 3.3.6 供热

设计选用GLSG-2.0-95/70-AⅢ型常压热水锅炉1台向全矿提供洗浴热水,开水产生量2.0t/h,可满足矿井洗浴热水使用需求。根据《xxxx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及xxxx市环保局、xxxx县环保局意见,要求取消燃煤锅炉,改用空气能热泵机组、太阳能或电能等清洁能源来加热矿井洗浴热水。

3.3.7 供电

(1)电源

27

本矿采用双回路供电,两回10kv电源一回引自xxxx35KV变电所,线路规格为LGJ-50,线路长度为6km;加一回引自蒲场35KV变电所,线路规格为LGJ-50,线路长度为8km。矿区具备双回路供电条件,该矿生产、生活用电有保障。

(2)电力负荷

根据开采设计方案,矿井安装设备共50台,其中工作41台,设备总容量876.3KW,工作容量595.6KW。全矿有功负荷417.6KW,无功负荷为438.3KVAR。矿井年耗电量2088000KWh,吨煤电耗13.92KWh/t。

3.4 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4.1 施工期排污分析及防治措施

目前,矿井地面设施已经基本建成,井下主体巷道也已完工。后续施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矿井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棚架式储煤场、排矸场等的建设以及地面硬化、绿化。在后续施工中还需采取以下措施:

(1)先行矿井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和污废水的排放管道,施工废水及井下涌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复用于施工用水,剩余部分再排放。

(2)掘进矸石运往排矸场堆存,并完善截排水沟、挡矸坝、淋溶水沉淀池的建设; (3)矿井各场地采取防尘措施,抑制扬尘产生; (4)合理控制施工时间,防止噪声扰民。

(5)对施工期破坏的土地、植被采取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措施。

3.4.2 营运期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xxxx煤矿工程运行主要产污环节、作业场所均设置在井下,对地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地下煤层采空引起的地表移动或变形,井下采掘排出的煤矸石、井下排水和工业场地生活污水对地表水体产生的影响、地面生产系统产生的噪声、扬尘等对环境的影响。矿井生产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见图3.4-1。

(1)大气环境污染物、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xxxx煤矿改用清洁能源供热,不设燃煤锅炉。项目建成后主要大气污染物为储煤场、原煤卸载、装车点和煤炭运输道路产生的粉尘。

①储煤场粉尘

xxxx煤矿已建成露天式储煤场一座,地面标高+1297m,面积2000m2,容量5000m3。环评要求在储煤场架设顶棚,四周修筑排水沟,采用喷雾洒水防尘,可有效降低产生的粉尘,减小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28

②煤炭装车粉尘

采用“秦皇岛港口煤炭装卸起尘及其扩散规律研究”公式计算: Q=0.03U1.8·H1.23·e-0.23W

式中:Q——煤炭装卸起尘量,kg/t; U——风速,m/s; W——含水率,%; H——装卸高度,m。

煤炭装卸过程含水率按储煤场洒水后煤炭含水率6%计算,原煤装卸量为15万t/a,经计算,本项目煤炭装车扬尘量为1.82t/a;在对装卸过程采取喷雾洒水措施后,煤炭含水率按9%计算,产品装卸扬尘量为0.91t/a。

③筛分、卸载点、场区道路粉尘

对原煤简易筛分楼、卸载、装车等产尘点,环评要求采用喷雾洒水的防尘措施;对工业场地的场区道路则要求采用定期洒水的措施进行防尘。

④矸石转运场、排矸场

工业场地矸石转运场及排矸场在大风时可能会有扬尘产生,评价要求在工业场地矸石转运场和排矸场设置喷雾洒水设施,减少扬尘的产生,并对排矸场采取防止自燃措施。

⑤运煤汽车粉尘

对运煤汽车环评要求采用加盖篷布、控制装载,以控制煤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汽车运输过程中会产生道路扬尘,扬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VMPQp?0.123?()?()0.85?()0.72

56.80.5Q/p=QP×L×Q/M

式中:QP——单辆汽车每公里道路扬尘量(kg/km·辆); Q/p——总扬尘量(kg/a); V——车辆速度(km/h); M——车辆载重(t/辆); P——道路灰尘覆盖量(kg/m2); L——运输距离(km); Q——运输量(t/a)。

采用上述公式,按建设项目汽车运输总量为15万t/a计算,煤炭运输道路平均每公里每天产生的道路粉尘为15.5kg,工业场地南侧乡村公路(0.8km)每天产生的扬尘量

29

为12.4kg,年产生扬尘量为4.53t/a。

矿井生产运营期环境空气污染源、污染防治措施及污染物产、排量见表3.4-2。 (2)水环境污染物、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分为矿井水、生活污水、矸石堆场淋溶水及储煤场、装车场雨季时产生的煤泥水。

①??

井水

矿井水中污染物与地质构造、煤炭伴生物、相邻岩层成分、开采强度、采煤方式等因素有关。评价选取xxxx煤矿紧邻的xxxx县田湾煤矿矿井水进行采样分析监测,类比确定xxxx煤矿矿井水水质,xxxx煤矿与田湾煤矿位于同一煤系地层和构造地质单元的生产矿井,矿井水具有可类比性。类比结果见表3.4-3。

xxxx煤矿正常涌水量为122.56m3/d,最大涌水量为262.32m3m3/d,设计采用混凝沉淀+过滤的工艺进行处理,处理规模为20m3/h,目前未开工建设。根据xxxx煤矿矿井水监测结果分析,开采方案设计提出的工艺无除Fe、Mn工序,因此,设计提出的矿井水处理工艺不可行。

矿井 项目 pH SS COD 总铁 总锰 总砷 氟化物 石油类 表3.4-3 xxxx煤矿矿井水监测结果表 单位:mg/l(pH除外) 田湾煤矿 xxxx煤矿 xxxx煤矿井水 GB20426-2006 处理后水质 污染物排放标准 矿井水监测水质 矿井水类比水质 5.56~5.90 5.5~6.0 6.5~8.5 6~9 123~146 34.6~46.8 8.62~9.54 1.38~1.89 0.0107~0.0134 1.39~1.67 0.89~1.23 500* 100* 10 2.0 0.02 2.0 1.0* 25 10 1.0 1.0 0.02 1.0 0.2 50 50 1.0** 4.0 0.5 — 5 注:①*为xxxx小型煤矿矿井水类比水质;②**为《xxxx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2-1999);

评价根据xxxx煤矿矿井水水质特征提出采用“中和调节池+混凝沉淀+二级曝气+二级锰砂过滤+复用部分消毒”的处理工序,处理规模为20m3/h。该工艺对SS、COD、Fe、Mn、石油类均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出水水质能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要求,Fe满足《xxxx省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2-1999)一级排放标准,井下防尘复用部分满足井下防尘洒水水质要求,处理后的矿井水部分复用,剩余部分达标排放。

由于xxxx煤矿矿井水由进风排水平硐流出,因此矿井水处理站设置在进风排水平硐场地内。进风平硐场地附近有大田小溪流过,为进风平硐场地矿井水的自然排水方向,该小溪由东往西(1.3km)汇入两岔河,径流约8.5km后进入后水河水库库区范围。由

30

于后水河水库即将扩容,扩容后其水环境功能转变为农灌、xxxx县南部区域人畜饮水和“睢阳煤化工循环经济型工业基地”生产生活用水。

根据xxxx县人民政府文件绥府办函[2011]38号《xx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xxxx煤矿生产生活污废水排放方案的函》,xxxx煤矿污废水纳入xxxx县建设的“xxxx煤矿矿区污废水排放工程”进行统一管理,其中生活污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矿井水经处理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中的(采煤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后采用排水管道引入后水河水库上游2km的两岔河左岸污水汇流池(容量10000m3)即可,而汇流池的出水、排放路径和排放去向由xxxx县人民政府安排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负责运营管理(附件14)。排污管道沿大田小溪、两岔河沿岸修建,可实现污水自流,排污管道总长度约7.8km。

②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工业场地的办公楼、浴室及洗衣房、食堂、单身宿舍等生活行政福利设施污水,生活污水排放量约91.73m3/d。工业场地污废水的自然流向为顺地表冲沟往南进入落水洞内(癞子洞),由北往南伏流约8.0km后汇入两岔河,后进入后水河水库。为保证后水河水库不受污染,评价提出工业场地的生活污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复用于井下防尘洒水(方案一)和经提升后采用排污管道输送至进风排水平硐场地与处理后的矿井水一起排放(方案二),方案比选情况见表3.4-4。

名称 表3.4-4 xxxx煤矿排水方案比选分析表 方案一 方案二 生活污水经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处理后进行越域排放,其排水路径为: 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调节池+一体化污污水处理站(高程+1297m)→排污管道(管水处理设施+混凝絮凝+活性炭过滤+消径100mm,长度270m)→高位水池(高程毒”工艺处理后复用于井下防尘洒水 1385m,容积100m3)→排污管道(管径100mm,长度730m)→进风排水平硐场地 污废水循环利用,不外排,环境方面可行 污废水越域排放,不进入后水河水库,环境方面可行,但存在管道破损泄露的环境风险 方案特性 环境 可行性 经济 可行性 比选结果 污废水二级生化处理后再增加深度处理污废水越域排放一次投资(36.2万)和运行工艺增加一次性环保投资(34.8万)和运费用较高(0.82元/t) 行费用(0.68元/t),但较越域排放费用低 推荐方案 不推荐 综上分析并结合绥府办函[2011]38号《xx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xxxx煤矿生产生活污废水排放方案的函》要求,,评价提出工业场地的生活污废水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后采用排污管道输送至进风排水平硐场地与处理后的矿井水一并排放。

③矸石淋溶水

31

矸石淋溶水产生量与矸石堆场汇水面积、大气降雨关系十分密切,在建设过程中,在矸石堆场四周设截排水沟,将矸石堆场场外的雨水导流至矸石堆场挡矸坝外排放;矸石堆场内的雨水经过挡矸坝下的淋溶水池(70m3)收集,根据煤矸石浸出液分析结果,本项目煤矸石浸出液中Fe含量较高,为避免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影响,评价要求淋溶水收集沉淀处理后输入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后再排放。

④工业场地煤泥水

工业场地储煤场、装车场及矸石转运场在雨季时将有煤泥水产生,主要污染物为SS,评价提出对工业场地储煤场、装车场及矸石转运场四周设截排水沟,并在地势较低处设煤泥水收集池,收集的煤泥水沉淀后用于地面生产系统防尘洒水、绿化用水,不外排。以减轻降雨时煤泥水对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的影响。

⑥矿井水复用

矿井水经处理后(122.56m3/d)复用于井下防尘洒水(91m3/d),由于矿井前期(一采区)开采时不设瓦斯抽放站,因此矿井水暂不考虑复用于瓦斯抽放站冷却补充用水,同时为避免工业场地雨季时煤泥水排放通过癞子洞污染地下水,评价还要求煤泥水经收集后储存用于工业场地绿化、浇洒道路用水以及防尘用水,不外排。此时,xxxx煤矿矿井水复用率为74.24%,已实现矿井内最大程度的复用,外排污水总量为123.29m3/d,其中生活污水91.73m3/d,矿井水31.56m3/d,外排部分污废水通过排污管道输送至两岔河沿岸的污水汇流池。

矿井生产运营期水污染源、污染防治措施及污染物产、排量见表3.4-4。 (3)噪声和防治措施分析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有矿井通风机噪声、坑木房噪声、机修车间、瓦斯抽放站等以及各种泵类产生的噪声,噪声源及噪声防治措施情况见表3.4-5。

(4)固体废弃物和防治措施分析

项目生产期间固体废物产生源主要有矸石、生活垃圾、煤泥和污泥。 ①矸石

矿井矸石产生量约为1.6万t/a,其中掘进矸石1.5万t/a,筛分手选矸石约0.1万t/a。矿井生产产生的矸石经主平硐运至工业场地矸石转运场地暂存后由汽车外运至xxxx县民主砖厂,不能综合利用时运往排矸场堆存。

②生活垃圾

xxxx煤矿职工人数381人,每人每天产生垃圾按0.8kg/人·d计算,每年生产330天,则每年产生生活垃圾量100.58t/a。生活垃圾定点堆放,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理。

32

③煤泥:煤泥由矿井水处理站产生,产生量为21.25t/a,掺入原煤一起外售。 ④污泥

有机污泥由生活污水处理站产生,产生量为4.8t/a。有机污泥中含有重金属离子较少,可堆肥处理后做农田和林地肥料使用。

运营期固废污染物、污染源治理措施及污染物产排量见表3.4-5。 (5)生态环境影响和防治措施

矿井煤层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井下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和变形,地面设施、地下水、地表水和森林、农田植被等生态系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对于受沉陷影响的居民点根据受影响情况采取留设保护煤柱、维修加固、搬迁安置等措施;对于受地表沉陷影响的土地,须做好土地复垦和水土保持工作,做好地裂缝、塌陷和滑坡等的整治工作,尽快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保持原有生态系统,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6)地下水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项目的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及工业场地、排矸场产生的污废水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在工业场地区域采取清洁生产和地面硬化处理措施,并加强地下水监控,防治地下水污染事故发生。同时对于受疏干井泉采取补偿等措施,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和农业用水需求。

33

表3.4-2 运营期大气污染源、污染防治措施与污染物产、排情况一览表

污染源种类 污染源 地面储煤场 原煤卸载及装车 环境要素 筛分楼 矸石转运场 排矸场 场内道路 运煤汽车 污染物 扬尘 扬尘 扬尘 扬尘 扬尘、自燃 扬尘 煤尘 污染源特征 面源,面积2000m2 面源 面源 面源 面源 线源 线源 原始产生情况 建设情况 少量 少量 少量 少量 无组织 无组织 无组织 露天式 — — — — — — 污染防治措施 环评增设/改进环保措施 环评要求建设带顶棚支架式储煤场,在周围设置喷雾洒水装置。 设置喷雾洒水装置、降低装卸高度 设置喷雾洒水装置 喷雾洒水,并进行硬化处理 设置喷雾洒水装置,对其矸石堆场采取推平、压实、喷洒石灰等措施。 对道路进行定期洒水 采取加盖蓬布、控制装载量 少量 少量 少量 少量 有少量扬尘 有少量扬尘 有少量扬尘 处理后排放情况 排放 方式 无组织 排放 无组织 排放 无组织 排放 无组织 排放 无组织 排放 无组织 无组织 排放 去向 环境 空气 环境 空气 环境 空气 环境 空气 环境 空气 环境 空气 环境 空气

34

污染物种类 序号 污染源 污染物 污染源特征 原始产生情况 产生量 SS:22.37t/a COD:4.47t/a Fe:0.45t/a 浓度 SS:500mg/L COD:100mg/L Fe:10.0mg/L 矿井正常涌水量:122.56m3/d 污染防治措施 处理后排放情况 排放量 SS:0.29t/a COD:0.12t/a 浓度 SS:25mg/L COD:10mg/L 正常涌水时矿井水排放量:31.56m3/d 排放去向 矿井水处理站未建设。环评要求矿矿井水经Fe:0.016t/a Fe:1.0mg/L 井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20m3/h,采以煤粉和岩处理后部Mn:0.09t/a Mn:0.01t/a Mn:2.0mg/L Mn:1.0mg/L 用中和调节池+絮凝沉淀+二级曝气粉为主,主要分回用,其煤矿井下排水主石油类:0.04t/a 石油类:1.0mg/L +二级锰砂过滤+部分消毒的工艺,石油类:0.002t/a 石油类:0.2mg/L 余通过排污染物为1 矿井水 要为井下开采工COD去除率≥90%,SS去除率33SS、COD、矿井最大涌水量:262.32m/d 最大涌水时矿井水排放量:230.76m/d 污管道输作面涌水 ≥95%,Fe去除率≥90%,Mn去除Fe、Mn、石送至两岔SS:47.87t/a SS:2.11t/a SS:500mg/L SS:25mg/L 率≥50%,石油类去除率≥80%。处油类 河北岸的理达标后的矿井水(回用部分消毒)COD:9.57t/a COD:0.84t/a COD:100mg/L COD:10mg/L 汇流池 用作井下防尘洒水、多余外排。 Fe:0.96t/a Fe:0.08t/a Fe:10.0mg/L Fe:1.0mg/L Mn:0.19t/a 石油类:0.10t/a SS:7.57t/a 工业场主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办公地生产、为SS、楼、浴室、洗衣房、COD:6.05t/a 2 生活污BOD5、食堂、单身宿舍的BOD5:3.03t/a 水 COD、NH3-N 生活污水 NH3-N:0.61t/a 3 4 Mn:2.0mg/L 石油类:1.0mg/L 生活污水处理站未建设,环评要求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具有脱氮除磷SS:250mg/L 功能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二COD:200 mg/L 级生化处理,处理规模为5m3/h,BOD5:100mg/L COD的去除率≥85%,BOD5的去除率≥85%,SS的去除率≥90%,NH3-N:20mg/L NH3-N去除率≥50% Mn:0.08t/a 石油类:0.02t/a SS:0.76t/a COD:0.91t/a BOD5:0.45t/a NH3-N:0.30t/a Mn:1.0mg/L 石油类:0.2mg/L SS:25mg/L COD:30mg/L BOD5:15mg/L NH3-N:10mg/L 经排污管道输送至进风排水平硐场地与处理后的矿井水一并排放 与矿井水一同排放 水量:91.73m3/d 水量:91.73m3/d 排矸场从矸石浸出液分析结果看,有害物质含量低于污水排放一级标准要求, 淋溶水 主要污染物为SS 设置70m3淋溶水池一座,矸石淋溶水用泵抽至矿井水处理站处理 风井场进风排水平硐场地及风井场地少量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场地绿化用水,不外排 地 5 煤泥水 工业场地储煤场、装车场及矸石转运场四周设截排水沟,并在地势较低处设煤泥水收集池,收集的煤泥水沉淀后用于地面生产系统防尘洒水、绿化用水,不外排。 35

表3.4-3 运营期环境水污染源防治措施与污染物产、排情况一览表

表3.4-4 运营期噪声、固体废物污染源防治措施与污染物产、排情况一览表

环境 要素 污染物种类 污染源 坑木房 污染物 机械噪声 非稳态 污染源特征 原始产 生情况 产生量 100dB(A) 建设情况 设置在坑木房内 污染防治措施 评价增设措施 夜间停止加工;对圆锯机等采用在锯片上开消声槽,在锯片下半圆旁加消声板等措施 增设密闭门窗,尽可能采用以焊代铆、以液压代冲击、以液动代气动等加工工艺来减小噪声,夜间不工作 进气安装消声器,管道敷设吸声材料 设备基座减振,房屋结构隔声 水泵间单独隔开封闭,水泵与进出口管道间安装软橡胶接头,同时泵体基础设橡胶垫或弹簧减振动器 — 安装消声器,室内墙面吸声处理 水泵间单独隔开封闭,水泵与进出口管道间安装软橡胶接头,同时泵体基础设橡胶垫或弹簧减振动器 在矸石不能综合利用时运往排矸场堆存,排矸场设置挡矸坝、截排水沟和淋溶水收集池 场内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转运池,并设专人负责;垃圾分类收集,按当地环卫部门要求处置或综合利用 可掺入原煤外售 堆肥处置后综合利用 处理后 排放情况 ≤75dB(A) ≤70dB(A) ≤70dB(A) ≤70dB(A) ≤70dB(A) 自然环境 排放去向 机修车间 工业场地 压风机 筛分楼 噪声 生活污水处理站 机械 空气动力噪声 机械噪声 机械噪声 非稳态 稳态 稳态 稳态 95dB(A) 100dB(A) 95dB(A) 95dB(A) 设置在机修车间内 设置在压风机房内,设备基座减振 —— — 设置在通风机房内,通风机风道内衬吸声衬板,出风口安装消声器和扩散塔 设置在瓦斯抽放站内 风井场地 进风排水平硐场地 通风机 瓦斯抽放站 空气动力噪声 空气动力噪声 稳态 稳态 100dB(A) 95dB(A) ≤70dB(A) ≤70dB(A) 矿井水处理站 机械噪声 稳态 95dB(A) — ≤70dB(A) 矿井 固体废物 矸石 采掘矸石、 筛分矸石 垃圾 煤泥 有机污泥 1.6万t/a 矸石转运场暂存后 运往民主砖厂用于制砖 — — — 36

0 综合利用 工业场地 矿井水处理站 生活污水处理站 生活垃圾 煤泥 污泥 100.58t/a 21.25t/a 4.80t/a 0 0 0 集中处置 外售 集中处置

3.4.3 项目 “以新带老”环保措施及“三本帐”

(1)以新带老环保措施

针对原有矿井遗留的环境问题,环评提出以新带老环保措施如下: ①废弃场地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 ②废弃井筒进行封闭处理;

③原矿井开采造成塌陷坑和地裂缝采取土地复垦措施,破坏植被进行生态恢复。 (2)“三本帐”

项目建设前后,污染物产排变化情况见表3.4-5。

从表3.6-5可以看出,项目建设前后,大气污染物有所增加,主要是新增热水锅炉所致;由于矿井水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将使得水污染物较少,有利于区域水环境的改善。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置,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37

表3.6-5 项目建设前后“三本帐”一览表

类 别 污 染 源 污染物 名称 烟气量 废 气 锅炉 SO2 NOX 烟尘 水量 原有工程污染物排放情况 排放浓度 排放量(t/a) 产生浓度 0 0 0 0 0 0 0 建设项目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产生量 消减量 排放浓度 (t/a) (处置量) 0 0 0 0 33215.0t/a 0 0 0 0 0 0 0 排放量(t/a) 排放浓度 0 0 0 0 建设项目最终排放情况 排放增减量排放量(t/a) (t/a) -72万Nm3/a -1.64 -0.18 -0.09 +64954 0 0 0 0 以新带老削减量(t/a) 72万Nm3/a 1.64 0.18 0.09 原xxxx煤矿(开水锅炉) 272.4Nm3/h ,72万Nm3/a 1550mg/m3 1.64 3240 mg/m 0.18 3120mg/m 0.09 生活污水:18250t/a;矿井水:36500t/a 100mg/L* 200mg/L** 500mg/L* 250mg/L** 100 mg/L** 20mg/L** 10mg/L* 2.0mg/L* 1.0mg/L* —— —— —— —— —— 生活污水:30746t/a;矿井水:44734.4t/a 100mg/L* 200mg/L** 500mg/L* 250mg/L** 100 mg/L** 20mg/L** 10mg/L* 2.0mg/L* 1.0mg/L* —— —— —— —— —— 8.49 36.10 3.03 0.61 0.44 0.09 0.04 16000 21.25 100.58 0 4.80 生活污水:30746t/a;矿井水:11519.4t/a 10 mg/L* 25mg/L* — — 1.0mg/L* 1.0mg/L* 0.2mg/L* —— —— —— —— —— 0.46 1.38 0 0 0.11 0.02 0.01 0 0 0 0 0 COD 污 废 水 生产 生活 SS BOD5 NH3-N Fe Mn 石油类 工业 场地 矿井水处理站 职工 生活 锅炉 生活水处理站 矸石 煤泥 生活 垃圾 炉渣 污泥 6.56 24.59 1.83 0.37 0.37 0.08 0.04 6000 0 20.96 15 0 8.03 34.72 3.03 0.61 0.33 0.07 0.03 16000 21.25 100.58 0 4.80 10 mg/L* 25mg/L* 15mg/L** 10mg/L** 1.0mg/L* 1.0mg/L* 0.2mg/L* —— —— —— —— —— -6.1 -23.21 -1.83 -0.37 -0.26 -0.06 -0.03 -6000 0 -20.96 -15 0 0.46 1.38 0 0 0.11 0.02 0.01 0 0 0 0 0 6.56 24.59 1.83 0.37 0.37 0.08 0.04 6000 0 20.96 15 0 固 废 注:*:矿井水中污染物浓度; **:生产生活污水污染物浓度

38

4 建设项目区域环境简况

4.1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4.1.1 地形地貌

xxxx煤矿矿区地貌属中低山侵蚀、剥蚀、溶蚀山地地貌,区内主要为山麓地形,其间发育有小规模冲沟及岩溶落水洞,冲沟两侧为斜坡。最高点为矿区中部一山头,海拔+1546.5m,最低标高+1085m,相对高差461.5 m。

4.1.2 环境地质特征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及第四系(Q)。现分别叙述各地层特征。

①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浅灰色、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状细晶石灰岩,产较丰富的腕足及蜓科动物化石。出露于矿区东面。厚大于100m。

②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为区内的含煤地层,由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砂岩间夹灰岩组成,底部为含黄铁矿粘土岩。产可采煤层2层及煤线4~7层,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厚72.57~84.90m,平均76.46m。产陆相植物化石碎片及海相生物化石。

③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至厚层状细晶至中晶石灰岩,灰岩内断续见燧石结核、团块及条带。产较丰富的较大个体海相生物化石,与下伏地层(P3l)为整合接触。平均厚73.61m。

④夜郎组(T1y)

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三个岩性段:沙堡湾段(T1y1)、玉龙山段(T1y2)、九级滩段(T1y3)。 沙堡湾段(T1y1):深灰、灰、灰绿、黄灰等色薄层状泥岩、钙质泥岩夹泥灰岩。平均厚6.08m。

玉龙山段(T1y2):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微至细晶灰岩、泥晶泥质灰岩、泥灰岩,局部夹灰紫色钙质泥岩、泥岩,见缝合线构造及内碎屑结构,顶部具鲕粒结构。平均厚128.26m。

九级滩段(T1y3):下部为紫红色夹少量灰绿、灰黄色泥岩、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少量浅灰色薄层泥晶泥灰岩及透镜状生物碎屑灰岩;中上部为浅灰~灰色

39

薄层微至细晶灰岩、泥质灰岩;上部为紫红、灰绿等色薄层泥岩、钙质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厚230~280m。

⑤茅草铺组(T1m)

矿区内出露不全,为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微至细晶灰岩夹泥灰岩,局部为白云质灰岩,发育缝合线构造,具内碎屑结构。厚度大于100m。

④第四系(Q)

褐黄色、褐色坡积块石和碎石土及残积粘土,结构松散,表层常为厚小于1m的耕植土。该层厚度变化大,为0~13.57m。与下伏各地层为不整合关系。

矿区地层综合柱状图见图4.1-1。 (2)构造

矿区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呈单斜产出。倾向230°~280°,一般为向260°左右,倾角12°~30°,地表浅部倾角10°~15°。断裂构造不发育,无区域构性较大的断裂构造,仅浅表发育落差较小的断层(F12、F13),现分述如下:

F12:出露于xxxx煤矿副井北则,经平顶山、湾子田,走向长约1400余米,xxxx煤矿生产矿井多处揭露,有两个断面,断层倾向北东,倾角约70度,为正断层,断层落差约10m。

F13:出露于大屋基至黄脚板,走向长1400m,倾向西南,为一斜交地层走向的逆断层,垂直落差约25m左右。

综上所述,区内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矿区环境地质情况见图4.1-2。 (3)地震

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1992年颁发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xxxx省建设厅“xxxx城设通发1992[230]号”文件,场地地震烈度为VI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VI度。

4.1.3 地表水

矿区地处长江流域属乌江水系,矿区内无较大的常年性地表水体,在矿区西南侧有一泉水形成的小溪沟(大田小溪),从北东向南西径流1.3km后汇入矿区西侧的两岔河。

大田小溪汇入后,两岔河继续由北往南流,流约8.5km后汇入后水河水库范围。后水河水库位于xxxx县蒲场镇后水河上,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的中型水库,水库水无饮用功能。后水河水库正常蓄水位945m,总库容2801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总毛供水量4596万立方米。后水河水库建有电站,电站装机容量2×450kW,多年平均发电量262万kW.h。根据遵府函[2011]14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xxxx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批

40

复》,后水河水库将进行扩容,扩容后其水环境功能转变为农灌、xxxx县南部区域人畜饮水和“睢阳煤化工循环经济型工业基地”生产生活用水,其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也将调整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体。xxxx煤矿区域地表水系分布情况见图4.1-3。

4.1.4 水文地质特征

矿井所在区域内地下水有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种类型。 区域水文地质情况见图4.1-3。

4.1.5 气候

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据xxxx县多年气象观测资料:区内年平均气温14.7℃,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7.1℃。年平均降雨量1057.1mm,年最大降雨量1841.3mm,年最小降雨量995.6mm。每年5月中旬~9月中旬为大雨、暴雨季节,常有冰雹,其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0%。年平均蒸发量1357.2mm,年平均日照时数156.8小时。年平均风速1.25m/s,主导风向为东北东风。

4.1.6 土壤、动物、自然资源

(1)土壤

项目区及附近区域土壤主要为石灰土和黄壤。

石灰土多分布于石灰岩和白云岩露出的低谷盆地,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风化母质发育而成,是区内主要旱作土。黄壤其成土母质多为页岩、砂页岩浸蚀淋溶后的碳酸盐岩和第四系粘土风化物。土壤中富含氧化铁、氧化铝,很容易发生水化作用,质地粘重,有较强的抗侵蚀性和抗冲刷性,全剖面呈弱酸性。

(2)植被

区域内植被属中亚热带植物区,植被类型针叶、阔叶、灌丛、草丛为主。主要针、阔叶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柏木、枫香、松木、青杠、泡桐等;油脂性植物有桂花、香樟、花椒、棬子、山茶、漆树、巴豆等;淀粉植物主要有毛栗、锥栗等;纤维植物主要有棕榈、方竹、刺竹、慈竹、苦竹、斑竹、金竹、水竹等。稀有珍贵树种有珙桐、亮叶水青冈、银杏、红豆杉等。

根据收集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xxxx煤矿井田境界内及周边未发现有古树和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种。

(3)动物资源

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类少,野生动物仅有鱼类、虫类等动物;饲养动物有牛、羊、马、猪、鸡、鸭、鹅、兔等。

41

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评价区范围内无受特殊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4)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xxxx煤矿矿界距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宽阔水风景名胜区距离均在10km以上,根据现场调查矿区范围内无需特殊保护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4.1.7 区域水土流失现状

矿区所在的xxxx县是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之一。由于降雨充沛,雨量集中,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前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大量盲目开发,xxxx一度局部水土流失剧烈,土地退化严重。根据县水土保持站的普查和编制的《xxxx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2000年遥感监测资料,全县水土流失面积95135,占土地总面积的37.38%,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49945公顷,中度水尘土流失面积43217公顷,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628公顷,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345公顷。全县年均侵蚀量261.18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2745.36吨/平方公里。

自1996年起,xxxx县开始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了以“山、水、林、田、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和坡改梯工程,并与封山育林相结合,通过10多年配套工程的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根据2008 监测统计数据计算表明,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重由1988年的 43.5%下降到了2008年的35%;年土壤侵蚀量同比减少0.23万吨,年土壤侵蚀量减少了44%;土壤年侵蚀模数下降17%;与治理前相比较,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 0.6平方公里减少到0.42平方公里,减少了30%,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4.2 社会环境概况

4.2.1 区域社会经济情况

xxxx县国土面积2566平方公里,设有12镇3乡,4个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109个行政村。境内居住有汉、苗、仡佬、土家等2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以上,总户数13.72万户,总人口52.62万人。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2亿元,年均增长15.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2元,年均增长19.94%;农民人均纯收5248元,年均增长13.48%。

建设项目所在的xxxx位于xxxx县西北部约27km处。全镇辖7个行政村, 2.5万余人。总面积2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610亩。。

4.2.2 建设项目周围社会经济情况

建设项目井田范围内及周围分布的敏感点包括平顶山、大屋基等13个居民点的零散

42

居民,共计78户,334人。分布情况详见表4.2-1。

该居民点以农业生产为主,可耕地主要为山坡梯地,农作物以玉米、油菜为主,也有少量蔬菜、瓜果等。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合计

居民点 黄泥坡 茶林湾 店湾 小煤洞 大田湾 平顶山 弯子田 新场 水井坎 干沟 上湾 三角孔 大屋基 表4.2-1 评价区人口分布情况 户数 人口数 位置 3 12 井田内,南部 5 22 井田内,西南部矿井边界处 15 65 井田内,中南部 4 15 井田内东南部 3 14 井田内,中部 12 52 井田内,中部 2 7 井田内,中部 2 8 井田内,中部 7 30 井田内,中部 4 17 井田外,西北部 3 15 井田外,北部 6 27 井田外,东北部 12 50 井田外,东南部 78 334 4.3 项目附近煤矿分布现状

xxxx煤矿周边矿井主要有xxxx县xxxx井坝煤矿(9万t/a)、福来煤矿(9万t/a)、尹家山煤矿(9万t/a)、田湾煤矿(45万t/a)、金阳井田煤矿(规划30万t/a),xxxx煤矿与周边矿井无矿界重合现象。周边矿井具体分布情况见图4.3-1。

43

5 生态环境现状与影响评价

5.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1 基础信息获取过程

建设项目地面调查主要采取以实地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形式,调查掌握评价区内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政府管理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农民等的访问调查,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近几年各种因素的变化、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设想等。同时利用1/50000地形图和国土部门提供的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相关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1年10月于日本ALOS卫星多光谱遥感影像与ALOS全色遥感影像融合后数据卫星影像图解译后取得的评价区植被现状组成、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程度、土壤与地质等的资料,利用REGION MANAGER处理软件,绘制出评价区1/50000相关的生态图件。

5.1.2 植被现状

(1)植被分布特点

评价区属于亚热带植物区,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植被类型以及灌丛和灌草丛植被。由于评价区生长随地势的变化而异,树种垂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

(2)主要植被类型

根据卫片,实地调查以及参考现有的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群落的特征,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主要参照《xxxx植被》(黄威廉、屠玉麟、杨龙著)中对xxxx自然、人工植被的分类系统,划分出建设项目评价区域内不同的植被类型。区内植被类型分布见图5.1-1,植被类型及面积统计见表5.1-1。

植被系列 植被型组 森林 植被 自然 植被 灌丛 植被 灌草丛 植被 人工植被 农田植被 表5.1-1 区内植被类型及面积统计表 植被型 群系 1、马尾松群系 针叶林植被 From.Pinus massoniana 2、马尾松、杉木群系 针阔混交林Form. Pinus massoniana,植被 Cunninghamialanceolata 3、茅栗群系 灌丛植被 From.Castanea sequinii 4、白茅、芒、野古草群系 草丛植被 From. Imperata cylindrica,Miscanthus sinensis,Arundinella hirta 旱地作物 以玉—油(麦)一年两熟为主的作物组合 无植被区 合计 面积(hm2) 349.52 51.39 299.05 31.12 79.86 8.49 819.42 比例(%) 42.65 6.27 36.50 3.80 9.75 1.04 100 44

①森林植被

森林植被主要包括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的针叶林和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主要针、阔叶植物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橡树(Quercus palustris)、泡桐(Paulownia)等。树种高度为10~25m,矿区内的森林植被呈大面积分布于评价区各处。

②灌丛植被

评价区域灌丛主要为茅栗群系。主要大面积分布于评价区各处。灌木层的高度为1.0~1.5m。建群种为茅栗(Castanea sequinii),此外还有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

③草丛植被

评价区域草丛植被主要为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野古草(Miscanthus sinensis)、芒(Arundinella hirta)。呈斑块状分布于评价区内。白茅群落草本层的高度为60~80cm,芒、野古草群落草本高度为70~100cm,建群种有芒、野古草及芒。

④农田植被

为旱地植被,以玉米—油(麦)一年两熟旱地作物组合为主。呈斑块状分布在评价区内地势低洼及缓坡处。

⑤其它(非植被区)

主要指裸露的岩石、水体、村民建筑等,主要分布在井田西南部、中部。

5.1.3 动物资源

由于受人类干扰,矿区森林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适宜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有限,动物区系结构组成较简单,在此生态境域中,动物种类比较贫乏。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资料查阅、调查访问等方式,对区内的常见种类进行调查。

据调查近年来偶见的兽类主要有野兔、黄鼬、长吻松鼠、红白鼠、竹鼠等,它们主要发布于有林区;爬行类主要有蛇类等;鸟类主要有麻雀、喜鹊、普通翠鸟、画眉等。无受特殊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5.1.4 土壤类型及分布

矿井井田及附近区域土壤主要为石灰土和黄壤。

石灰土多分布于石灰岩和白云岩露出的低谷盆地,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和泥灰岩风化母质发育而成,是区内主要旱作土。黄壤其成土母质多为页岩、砂页岩浸蚀淋溶后的碳酸盐岩和第四系粘土风化物。土壤中富含氧化铁、氧化铝,很容易发生水化作用,质地粘重,有较强的抗侵蚀性和抗冲刷性,全剖面呈弱酸性。

45

5.1.5 土地利用现状

参照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及xxxx省土地利用资料,根据实地调查和国土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区内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型。区内土地利用现状见图5.1-2、表5.1-2。

序号 表5.1-2 区内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2用地类型 面积(hm) 0 灌溉水田(111) 耕地(11) 农用地(1) 林地(13) 旱地(114) 小计 有林地(131) 灌木林地(132) 疏林地(133) 小计 建设用地(2) 未利用地(3) 农村居民点(22) 未利用土地(31) 合计 农村居民点 荒草地(311) 79.86 79.86 349.52 299.05 51.39 699.96 8.49 31.12 819.42 占总面积的比例(%) 0 9.75 9.75 42.65 36.50 6.27 85.42 1.04 3.80 100.00 (1)耕地 全部为旱地,呈斑块状分布于评价区内的台地、丘陵以及缓坡地等各处,基本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耕作为主。总面积为79.86hm2,占评价区土地总面积的9.75%。主要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盛产辣椒、油菜等经济作物,作物平均产量约2000~3000kg/hm2。

(2)林地

主要有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三种类型的林地,总面积为699.96hm2,占评价区土地总面积的85.42%。

有林地:大面积分布于评价区内各处,以30年以下树龄的次生林木及人工种植林居多,面积349.52hm2,占评价区土地总面积的42.65%,占林地总面积的49.96%。现存的阔叶林基本为天然次生或人工种植。

灌木林地:评价区内灌木林地大面积分布于评价区各处,面积299.05hm2,占评价区土地总面积的36.50%,占林地总面积的42.72%,灌木林地对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疏林地:呈斑块状分布于评价区各处,面积51.39hm2,占评价区土地总面积的6.27%,占林地总面积的7.34%。

(3)建设用地

主要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8.49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04%。 (4)草地

呈斑块状分布于评价区各处,面积31.12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3.80%。

4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m7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