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更新时间:2023-05-28 17: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江淮中部(安徽)稻麦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实施进展总结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安 徽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安 徽 农 业 大 学

一、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全省夏粮丰收作出重大贡献

(一) “一田三区”小麦全面创高产

课题分别在安徽省涡阳、太和、蒙城、灵璧(旱茬麦)和天长、凤台、龙亢农场(稻茬麦)计7个县(区、场)实施,通过技术集成示范和应用建立高产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并向全省主产麦区辐射。

①攻关田:建立百亩连片高产攻关田七处,合计0.075万亩,总产小麦433.6吨。其中,旱茬麦0.045万亩,平均单产620.0千克,百亩连片最高单产达到624.7千克;稻茬麦0.03万亩,平均单产548.4千克,最高单产达到558.2千克。

②核心区:建立万亩连片核心区七处,计7.00万亩,总产小麦3.89万吨,平均亩产556.0千克。其中,旱茬麦4.00万亩,平均单产596.7千克;稻茬麦3.00万亩,平均单产501.7千克。

③示范区:建立示范区70.5万亩,总产小麦35.58万吨,平均亩产500.5千克。其中,旱茬麦40万亩,平均单产529.5千克;稻茬麦30.5万亩,平均单产462.6千克。

④辐射区:实施面积400.30万亩,总产小麦187.0吨,平均亩产467.1千克。其中,旱茬麦300万亩,平均单产480.98千克;稻茬麦100.3万亩,平均单产425.7千克。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三区”合计实施面积477.9万亩,总产小麦226.5万吨,平均亩产474.0千克,“一田三区”实施规模、单产、总产均全面超额完成计划各项指标。

(二)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比非项目区、项目实施前三年及去年全面增产增收

1、与非项目区比较:

①核心区:小麦单产较非项目区平均422.9千克,亩增产133.1千克,增幅31.5%,总增产小麦9320.1吨,增效0.14亿元。

②示范区:小麦单产较非项目区平均419.8千克,亩增产80.7千克,增产19.3%,总增产小麦59833吨,增效0.92亿元。

③辐射区:小麦单产较非项目区平均429.9千克,亩增产37.2千克,增产8.65%,总增产小麦200865吨,增效3.09亿元。

三区合计,较非项目区亩增产45.0千克,增幅10.5%,总增产小麦27.0万吨,增效4.15亿元。

2、与前三年比较:

①核心区:小麦单产较前三年平均400.6千克,亩增产155.4千克,增产38.79%,总增产小麦10876.7吨,增效0.17亿元。

②示范区:小麦单产较前三年平均379.0千克,亩增产121.5千克,增产32.1%,总增产小麦88543吨,增效1.36亿元。

③辐射区:小麦单产较前三年平均358.9千克,亩增产108.2千克,增产30.2%,总增产小麦485246吨,增效7.44亿元。

三区合计较前三年亩增产110.9千克,增幅30.6%,总增产小麦58.47万吨,增效8.97亿元。

3、与去年比较:

①核心区:小麦单产较去年平均532.4千克,亩增产23.6千克,增产4.42%,总增产小麦1649.2吨,增效0.026亿元。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4.3%,总增产小麦17472吨,增效0.27亿元。

③辐射区:小麦单产较去年平均438.3千克,亩增产28.8千克,增产9.6%,总增产小麦167307吨,增效2.58亿元。

三区合并较去年亩增产38.5千克,增幅8.6%,总增产小麦18.64万吨,增效2.88亿元。

(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安徽省实施的小麦高产攻关及粮食产业化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007—2008年,课题针对安徽小麦生产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分别制定了不同品种600千克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及沿淮、江淮稻茬麦生产技术规程等7项,指导大面积生产示范应用和验证,现已通过专家论证,即将作为省级地方标准颁布全省实施。

课题的研究成果、集成的技术规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传播到生产中去。2007—2008年,共开展各类培训1200场次,培训县、乡各级农业技术人员3400人次,培训广大农民5.20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册(份)。

核心示范区都采取了“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价收购订单生产履约率都达到85%以上;加强了统一播种、施肥、化学防控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措施得到落实。通过技术员承包指导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千家万户,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各地还建立了在地方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农科教专家、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粮食企业及示范区农民有机结合的粮食生产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粮食主产区的产业化经营和生产组织化程度。

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的带动下,实施单位龙亢农场通过实施“订单农业”,与广大农户建立起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以龙亢农场3.5万亩耕地、2100个家庭农场为核心,辐射周边农村40万亩耕地、25万农户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效益,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格局。龙亢农场雁湖面粉公司已发展成为年加工小麦能力20多万吨,年产挂面2万吨的全国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之一、安徽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雁湖面粉公司的产业拉动,公司辐射的40万亩基地的农民,每年在良种拉动和优质优价环节可增收2600多万元。

(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安徽省夏粮增产作出重要贡献

2007—2008年,课题在小麦生产区的7个县(区、场)共建设7万亩核心试验区,70.5万亩示范区和400.3万亩辐射区,小麦单产和总产分别达到556.0千克、500.5千克、467.1千克,总增产小麦16.64万吨。粮丰工程项目区均成为当地和全省小麦高产攻关的核心示范区、技术成果的展示田,并辐射影响到大面积生产。在粮丰工程的带动下,全省出现了一批亩产超过600公斤的高产典型,全省单产水平超过400千克的市已达到5个,超过400千克的县达到15个,较去年有了大幅度增加。粮丰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据农业部门统计,安徽省3300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335千克,比上年增加了15千克;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350万亩,优质率达到71.2%,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小麦总产比上年增加57.5万吨,增长5.5%。全省小麦单产、总产、优质率在上年历史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全省小麦亩均增收38元,带动全省农民增收25元。粮丰工程实施面积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4.5%,但增产量却占全省小麦增产的32.4%。

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自 “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以来,课题针对安徽不同稻麦生产区的特点,及生产中存在的关键制约性技术因素,开展了两大类稻麦生产区八项专题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取得丰富的科技成果,并得到大面积转化应用。2006、2007两年鉴定11项科技成果(其中市级成果2项),获得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2项省级科技奖励,制定21项技术规程,其中14项省级地方标准已颁布实施。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1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2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4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5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6

备注:2006-2007年度本课题已鉴定成果,1个成果一张表,多个成果可加页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7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8

备注:2006-2007年度本课题已鉴定成果,1个成果一张表,多个成果可加页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9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10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11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课题科技成果简介表-12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三、“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一)“三区”建设及增产增收效果

2006—2008年,课题共在水稻、小麦两大主体粮食作物主产区的23个县(市、区)建立超高产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并向全省主产区辐射。

①攻关田:建立超高产攻关田合计0.28335万亩,稻麦平均单产656.57千克,比三年前平均亩增产45.67%,增产粮食586.06吨,增加效益0.009235亿元。实现了百亩连片小麦亩产648.6千克、中稻亩产845.3千克、双季稻亩产1306.7千克,刷新了安徽稻麦单产新纪录。

②核心区:建立核心区合计28.0166万亩,平均单产599.30千克,比三年前平均亩增产38.42%,增产粮食4.59万吨,增加效益0.725043亿元。

③示范区:建立示范区合计429.01万亩,平均单产540.19千克,比三年前平均亩增产27.66%,增产粮食50.4076万吨,增加效益7.815307亿元。

④辐射区:实施面积合计2890万亩,平均单产517.70千克,比三年前平均亩增产12.35%,增产粮食252.1923万吨,增加效益39.0988亿元。

“三区”合计,实施面积3347.31万亩,平均亩产521.28千克,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14.54%,较前三年总增产粮食307.2431万吨,增产增效47.64839亿元。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表1 粮丰工程“三区一田”粮食增产、增收情况统计表

(二)取得丰富的科技成果,并得到大面积转化应用 1、已鉴定11项科技成果,获得2项省级科技奖励

2006~2007年度,课题共有“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安徽水稻高产技术集成与推广”、“沿淮稻茬小麦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1项成果分别通过省级(9项)和市级(2项)科技成果鉴定,其中“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和“沿淮稻茬小麦丰产优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奖。首次系统研究创建了安徽水稻生产三大技术体系:以杂交中籼稻为主体的安徽单季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节水防旱防高温热害为主导的水稻避灾稳产技术体系;以拓展边缘温光利用、挖掘高产潜力为重点的“稀长大”栽培和“双季双抛”、“早直播晚抛栽”等双季稻轻简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提出超高产小麦合理株型与群体结构指标、中强筋小麦氮肥后移及小麦生育后期保健防早衰调控技术。

2、已制定21项技术规程,作为省级地方标准颁布实施

2006—2008年,课题分别针对安徽稻麦生产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分别制定了沿淮、江淮淮北单季稻和沿江江南双季稻系列栽培技术规程9项、淮北旱茬、江淮稻茬的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系列生产技术7项和稻麦农艺农机结合生产技术标准5项,并在大面积示范验证后,作为省级地方标准,颁布全省实施,指导6000多万亩的稻麦生产,使全省的稻麦生产技术从此由经验型向标准化方向转化。

3、已获得专利1项,申请专利1项,鉴定新产品1项

课题开展农机与农艺双适应的研究,并重点加强了小麦播种施肥机械和水稻机插秧的研究,已取得专利一项:肥料正下位深施复合型开沟器,专利号ZL200620119863.1;申请专利一项:小麦宽行肥料深施可调镇压力播种机,申请号:200620131042.X;双轴灭茬旋耕施肥播种机获得省级产品鉴定,鉴定号:皖农机鉴字[2007]7号,并完成3BSL-180型双轴旋耕施肥播种机三轮样机的研制,进入生产试验。

(三)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对推动本省粮食增产的作用

2006~2008年,课题共在水稻、小麦两大主体粮食作物主产区的23个县共分别建设28.0166万亩核心试验区,429.01万亩示范区和2890万亩辐射区。“三区”合计实施面积3347.31万亩,稻麦平均亩产521.28千克,比三年前平均亩增产14.54%,较前三年总增产粮食307.24万吨,增产增效47.65亿元。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部门统计,2007年,安徽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90.10亿公斤,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水稻、小麦总产分别达到142.30亿公斤、108.4亿公斤,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13.77%、34.14%。(见表2 )

表2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情况(单位:万亩、亿公斤)

2008年安徽省3300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335千克,比上年增加了15千克。2005年以来,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带动下,我省累计实现小麦增产69.65亿公斤(其中2008年午季与2005年午季同比增产29.75亿斤),水稻增产5.45亿公斤,按国家最低收购价计算.农民因此增收105亿元。

(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对本省粮食产业化工程的技术支持作用 1、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为我省粮食产业项目提供科技支撑。 2004年以来,安徽省先后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两大行动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有机结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重大。粮丰工程项目区已成为全省稻麦生产的样板,为全面提升安徽水稻、小麦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建设了相对稳定的水稻、小麦生产科技示范基地,有效地提高了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课题在15个核心示范县都分别建立了1.0万亩的核心试验区、10万亩左右的示范区,都采取了“公司+科技+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价收购订单生产履约率都达到85%以上;,实行统一管理等社会化服务,每个示范县区还分别建立了15~50个科技示

江淮中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各地还都建立了在地方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农科教专家、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粮食企业及示范区农民有机结合的粮食生产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粮食主产区的产业化经营和生产组织化程度。

3、提升粮食品质,促进产业化经营

项目区普遍更换了优质品种,优质品种率达90%以上,稻麦的品质得到普遍改善。通过“三区一田”的辐射带动,全省粮食优质率大幅度提高,目前全省优质水稻面积236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8%;优质小麦面积2350万亩,占小麦面积的71.2%。沿淮和江淮东部地区还扩大了400多万亩市场畅销的优质粳稻品种,一般优质优价每千克0.15元以上,每亩因优质优价可增收80元以上。淮北地区重点推广了适合本地区生产的优质小麦品种皖麦38、烟农19,形成了淮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面粉加工企业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04~0.06元进行收购,每亩因优质优价可增收20元以上。在项目的带动下,项目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怀远县雁湖面粉公司、亳州大杨面粉集团、凤台县顾桥面粉加工集团和米王粮贸有限责任公司、天长市康盈米业等20个企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优质稻麦生产基地带动了稻麦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全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00家,并正在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优质稻麦的产业化开发,提升我省粮食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种粮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到位 1、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1)政府组织,整合优势科技资源

本课题为省部会商项目,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省科技厅、农委、财政厅和粮食局共同组织实施,领导、协调全省农、科、教部门技术力量和地方政府、推广机构、企业联合承担的重大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lr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