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更新时间:2023-12-13 02: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学原理》

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第1编 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

作为导论,本编试图回答初学者可能遇到的两个元始问题:“如何理解政治”以及 “如何研究政治”。

第1章 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

●理解政治的三个维度及其发展趋势 ●权力三面性的不同侧重点

●公域/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和修正形式 ●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制度设计

1.1.1 政治的分析单位

1. 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该政治观的典范:

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

第一, 个人在价值维度上是崇高的。

第二, 个人在分析维度上是理性和能动的。 (2)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观主要内容

第一,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 第二,个人与社会本位观。 第三,政府合法性的来源。 第四,消极政治观。 第五,对权力的制约。

第六,公域与私域的区分。 2. 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代表理论:

古典多元主义

(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 表1-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 .

(2)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

简言之,多元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结构,它将全体社会成员置于一个强大的体制化网络(established network)之中,这一体制化网络由联结公民和精英的社会组织编织而成,并使有效的政治民主成为可能。

参见Marvin E. Olsen and Marvin N. Marger eds., Power in Modern Society, Boulder,Westview Press, pp84-95,pp149-150。

3. 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代表理论: 马克思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对政治学研究的影响

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区分可以说是阶级分析方法的特定产物。

第二,强调斗争与暴力。

(2)影响选择政治学研究分析单位的因素

第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有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问题意识的产生又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1.1.2 政治的范围 1. 政府政治观

所谓“政府政治观”是一种狭义的政治观,它主张政治只与国家有关(what concerns the state),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艺术。研究政治也就是研究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或者更广泛地说,是研究政府权威的行使。 2.非政府政治观

非政府政治学(nongovernmental politics) 主要指对政党和利益集团的研究。 3. 广义政治观

政治居于所有社会集体活动—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公共的与私人的—的中心,它存在于所有的人类集团、机构和社会中。

Adrian Leftwich ed., What is Politics? The Activity and Its Study, Oxford and New York,Blackwell, 1984, p64转引自Andrew Heywoo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2002, p10。 4.公域与私域区分的两种不同形式

表1-2 公域与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

Andrew Heywoo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2002, p8. 4.公域与私域区分的两种不同形式(续上) 表1— 3公域与私域二分法的修正形式

Andrew Heywoo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2002, p8.

1.1.3 政治与行政的分化

第一阶段:“政党分肥制”(spoils system)

1829年杰克逊(Andrew Jackson)就任美国总统,鼓吹“胜利品属于胜利者”。在官职领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选举中取胜的政党从自己的支持者中遴选官员。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念

美国国会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案》,在联邦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新的人事制度将公务人员区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前者随政党选举结果的进退而进退,后者按照文官制度的有关法律进行管理。作为政治方面的保障,文官被要求在政治上采取中立的态度。

第二阶段: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在《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这篇经典性的文章中,威尔逊(Woodrow Wilson)借用一位德国学者的嘴道出了自己的主张:“政治是所涉事情重大而普遍的国家活动;行政相反,它是关于个人和细琐事情方面的国家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活动家的特殊领域,行政则是技术官员的领域。虽然政策若无行政的帮助便一无所是,但是行政并不因此就是政治。”

参见Woodrow Wilson,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收于竺乾威、马国泉编:《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英文版),19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2 政治的核心概念与核心问题

1.2.1 作为政治核心概念的权力

通常而言,政治学中的power(权力)指涉主体间关系,是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实现某一既定目标或达致某一结果的能力。 权力的三面性:

权力的第一面 ——着眼于决策的权力。

权力的第二面 —— “议题设置” 或“不决策”。

权力的第三面 ——“思想控制”或“偏好型塑”。 1.2.2 政治的核心问题

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与权力的制约结构最为重要,因为前者涉及民主的基本原则,后者

体现了宪政的基本精神,它们一起构成了政治或政治学的核心问题。

1.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卢梭:“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修订2版,9~10页、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萨托利:“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则。它意味着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3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2.权力的制约

奠定现代分权制度基础的是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近代分权学说.

宪政对权力的制约既包括对少数人行使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对多数人行使权力的制约。一句话,对权力都要进行制约,无论是谁的权力,或什么样的权力。 如何在制度结构层面制约权力?

第一,政府机构之间的分权应如何进行?

第二,分立的权力部门如何才能实现制约?

第三,这种制约如何才能实现平衡,而不是导致僵局或失衡?

在权力制约问题上,我们有必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是权力制约;第二是权力制约的具体制度安排。前者是对人类政治共同体普遍有效的基本原则,后者则需要根据本国国情寻找合适的制约方式,不能把某种特定的权力制约方式与权力制约本身简单地等同起来。

关 键 术 语

分析单位 区位谬误 政党分肥制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国家与市民社会 政务官与文官 权力 决策能力和影响力 议程设置 偏好型塑 复 习 思 考 题

1.如何看待政治概念界定中的纷争与歧义? 2.你赞成哪种权力观?为什么? 3.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第2章 政治学: 研究方法与学科特点 本章重点问题

●政治学发展各阶段的强调重点

●主要研究范式转化对政治学研究的突破 ●政治学研究的动态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政治学研究中规范与经验的可转移性 2.1 如何研究政治:历史的维度

到目前为止,政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制度研究

对非正式制度的经验描述 行为主义革命 后行为主义

2.1.1 制度研究

19世纪下半叶,也就是政治学发轫之初,出现了一大批对政治制度进行描述的形式—法律研究,我们今天称之为老制度主义或传统制度主义。

主要观点:

第一,传统的或古典的制度方法是形式—法律和历史—比较的。

第二,尽管不存在明确的理论建构目标,传统的制度取向也有自身的理论关照。

第三,政治制度的安排与选择带有强烈的价值因素,这表现为赞成自由民主制度的政治价值。

2.1.2 对非正式制度的经验描述

新的研究假设是:政府决策的权力或许就在这些非正式的组织和行为之中。

这些发现和假定将政治学带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人们的关注焦点从形式和法律结构转向围绕这些结构的非正式的实际政治。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研究阶段达致高潮,并对美国政治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阶段研究方法上的两个基本的缺陷

一是缺少测定资料可信程度以及基于这些资料的发现和解释的正式方法。

二是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没有明确区分开来,两者常搅和在一起。 2.1.3 行为主义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行为主义运动是漫长演变的一个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以梅里亚姆(Charles EMerriam)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发展到行为主义这一阶段既是追求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性的一个新顶点,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产物和标记。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用严格的分析技术来取代常识性的描述。

第二,行为主义在个人和聚合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集中在选举和投票)。

第三,与规范理论的区别在于,行为主义研究强调区分事实与价值,主张从事实的研究中发展理论。

第四,行为主义阶段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突破。 2.1.4 后行为主义

后行为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是因为行为主义遗留下来许多它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后行为主义对行为主义的抨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行为主义科学观的批判。另一个火力点集中在“价值中立”上。 政治学中规范研究的复兴

规范理论的复兴以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与诺齐克之间的争论为代表,前者发表了《正义论》(1971年),后者以《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年)来回应。争论的核心问题都与国家有关:一是国家或政府存在的目的。二是“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及其对自由的意涵。

对于政治学研究而言,规范研究复兴的意义在于,将被行为主义驱逐出去的价值重新带回来,而且确定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适当地位。

2.2 如何研究政治:逻辑的维度

所谓逻辑维度的分析是指考察政治学中存在的不同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是在政治学的历史过程中渐次发展和形成的。

大致说来,迄今为止,政治学中比较重要的研究范式有新制度主义、精英理论、多元主义、政治系统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2.2.1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是重要的”,并将其置于因变量的解释地位。

其次,新制度主义是一个复数,亦即存在不止一种的制度主义,而且源于不同的学科背景。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续上)

再次,运用新制度主义分析政治,其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哪一种政治制度最适宜于产生“好”的政府和社会关系?第二,怎样解释政治制度安排的多样性?第三,政治制度的差异对政治行为、政治权力和政治过程的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最后,虽然同冠名为新制度主义,不同类型的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多元的,甚至它们对什么是制度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2.2.2 精英理论

形成于19世纪的古典精英理论是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一种否定性回应。“精英—大众”二分法是精英理论的前提和基石。

代表人物:

米歇尔斯-- “寡头统治铁律” 熊彼特 --“精英民主论”

精英理论引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理解权力 在社会中的配置状态。 2.2.3 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争论的核心在于:社会中权力的配置究竟是高度垄断的,还是

多元分散的?

使多元主义有别于精英主义的是对两种不平等方式的区分,即累积性不平等与弥散性不平等。

多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对立并非不可消解。 “精英多元主义”一词也许较好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结合。 2.2.4 政治系统理论

简要地说,二战之后兴起的政治系统理论就是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生物学的有机系统以及控制论的机械系统)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将政治看作一个系统。在方法论上,政治系统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柔塑性。

代表理论:

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 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 伊斯顿对系统分析方法的评价

“系统分析是以最广泛、最一般的方式构成的,是故虽然近几十年内方法研究的方向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系统分析对于当前政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仍具发言权。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有如此多的系统分析所提出的概念,都已被用来解决现下所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了。”

([美]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7~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2.5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萌芽和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的高潮时期,七八十年代成为政治学中的显学。

表2—1政治与经济的市场观

?

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这些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涉及基本的方法论问题:将经济人模型引入公共领域是否得当?政府机构是否具有区别于私人企业的公共性?政治中的行为真的是理性算计的么?如何对待不同文化中的行为差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第二个方面是公共选择理论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由于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右派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遭到了具有左倾倾向的学者的猛烈攻击。 2.3 政治学的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与范围的动态性 研究范式的多元性 学科边界的开放性 政治学的国别风格

达尔:政治学研究中存在着四个分析维度

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政治学研究中存在着四个分析维度,它们是规范分析、经验分析、政策分析与意义分析,相应地形成了四种知识成分。每一种政治理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时包含了它们,只是构成的比例不同而已。

西方政治学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

根据达尔的分类,西方政治学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亦可区分为规范知识的可转移性、经验知识的可转移性、政策分析的可转移性以及意义分析的可转移性。

其中,所谓规范知识的可转移性是指首先在西方社会形成的政治价值是否具有普遍性。

所谓经验分析的可转移性与此不同,它受到实证资料的严格检验。 关 键 术 语

传统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 行为主义 价值祛除/价值中立 范式 经济人 “精英—大众”二分法 地方性知识 累积性不平等和弥散性不平等 复 习 思 考 题

1,如何理解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多元性?

2,如何评价行为主义革命对政治学的贡献及其缺陷? 3,如何理解政治学的科学性与国别特点?

第2编 政治系统的硬件: 国家与政府设置

中央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其机构设置是一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尽管政治制度千差万别,当代世界各国都拥有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对暴力的合法垄断——武装力量。这些内容构成了本编五章的不同主题。

第3章 国家和超国家政治

本章重要问题

●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君主制和共和制的特点 ●单一制和联邦制的特点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全球化浪潮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3.1 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

3.1.1 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1. 城邦国家

第一,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它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

第二,城邦国家的特征

第三,城邦制度衰落后,欧洲进入帝国时代。

2. 封建国家及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经历了封建国家、等级国家和绝对君主国家三个时期。

封建国家实行领主制,领主在得到分封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这块土地的“特恩权”,即行政、立法、司法、军事、铸币等全部权力,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这些分散的封建邦国之上,则是统一的基督教权威——教皇,基督教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

城市的兴起

(1)公元10—11世纪城市经济的兴起为中世纪封建国家注入了新的因素。

(2)城市是指由商人、自由人、行业工人和附近的农村居民以交通便利之处的城镇和城堡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聚居点。

(3)城市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居民拥有人身自由。

第二,通过获得特许状,城市成为一个独特的司法地区,拥有特别的法律、法庭和充分的自治权。

3. 绝对君主制国家

(1)到16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君主制,其中法国和普鲁士是绝对君主制度的最好代表。在绝对君主制下,君主大权独揽,等级会议作用衰落。

(2)尽管君主专制国家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但是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3)绝对君主制形成了一个领土相对完整的主权独立国家,对整体的民族利益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 现代民族国家

(1)一般来说,只有当民族与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即国家内只有单一的民族,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而且文化与政治已经逐渐融合,才符合“民族国家”的纯粹含义,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民族国家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它们共同享有以下几个特征:领土、人口、主权。

(2)国家主权理论

第一,主要观点: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主权是指国家对内一切事务具有排他性的最高统治权,对外主权是指国家在对外事务上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第二,代表人物:布丹、格老秀斯、卢梭等。

第三,评价:国家主权理论反映了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对统一市场和民族发展的需求,虽然它为绝对君主制中王权的加强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也为王权向人民主权过渡奠定了基础。此后,主权在民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 (3)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西欧可以看成是民族国家的发源地,十七八世纪,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此后,经过北美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和两次世界大战,民族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形式逐渐扩散到美洲、东欧、亚洲、非洲。 3.1.2 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

1.暴力说--国家的产生是由于原始部落发生冲突,较强的部落用暴力征服较弱部落的结果。

代表人物:考茨基 、杜林和、巩普洛维奇

2.神权说-- 神权说认为,神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创造者和最高主宰者,一切权力均来自于神。

代表人物:阿奎那 、董仲舒

3.1.2 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续上)

3.契约说--契约论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代表人物: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

4.功利说--功利主义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为国家产生的正当性提出了不同于契约论的解释。功利主义把趋乐避苦视为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作为评价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

代表人物:边沁、詹姆斯·密尔、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3.1.2 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续上)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家的起源、演变、本质和职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3.1.2 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续上)

6. 当代国家理论的发展

当代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从各自关注的问题出发,对现代国家的起源和形成做出了新的解释。

(1)道格拉斯·诺思的国家起源理论

极权国家指的是政治权力对非政治生活的无孔不入的政治统治,国家和社会的界限被取消,政治权力渗透到人的社会、文化、宗教生活的一切领域,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来达成,个人不再有任何私人空间或自由。

3.4 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方面影响了民族国家的生存环境,对民族国家的主权形成了挑战,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秩序。这表现为国际相互依赖加深,世界体系从以国家为单一主体的国际体系向多主体的网络化全球权力结构转变,国家间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变,传统的国际秩序变成世界秩序。

3.4.1 转变中的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就是国际政治的各行为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相应结构、功能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 国际体系的形成

2. 全球国际关系体系形成 3. 二战后的国际体系

3.4.2 当代国际政治趋势之一 ——全球化

简而言之,全球化是指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要素超越国界和地域限制而互相影响并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3 当代国际政治趋势之二

——区域化崛起

所谓区域化是指在区域内国家之间形成共同的协调与对话机制,甚至制定共同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规范,实现区域内的超越国家的协调和管理。

区域化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两种发展趋势,两者既有和谐也有矛盾之处。

3.4.4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挑战

(1)国家主权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来自超国家或“准”超国家行为体,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它们制定的规则对各主权国家经济政策起着重大作用;联合国做出的各种决议、协议和裁定也规范着主权国家的行为。

其次,来自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的运作对国家和世界政治的影响。 再次,主权国家面临内部民族、宗教、种族等次国家行为体的侵蚀。

(2)国家权威的衰落

国家权威的衰落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是防务,即确保社会免于暴力;

第二是金融,即维持货币的存在,使之成为可靠的交换手段、结算单位和保值工具;

第三是提供福利,即确保大量财富的某些收益能转到老弱病者的手中。

此外,国家进行现代战争和经营现代经济的两大传统功能相对衰减,极大地削弱了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地位。

全球治理

“从地方到全球的多层面中公共权威与私人机构间一种逐渐演进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合作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球的和跨国的规范、原则、计划和政策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解决共同的问题。”

([英]托尼·麦克格鲁:《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36页。)

关 键 术 语

民族国家 君主立宪 共和制 联邦制 公民社会 极权主义 主权 国际秩序 全球治理

复 习 思 考 题

1现代民族国家有哪些特征?

2结合中国现实,谈谈你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 3全球化对国家主权有哪些影响?

第4章 现代政府的设置(一): 代议机关

本章重要问题 :

●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等几种政府体制 的主要特征 ●两院制与一院制

●议会委员会的类型及其主要作用 ●现代议会的主要职权

4.1议会与现代民主制度

所谓“代议民主”,是指由基于广泛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代表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间接民主形式。这是民主制度在近代国家条件下的新发展,作为“民意代表机构”的议会则是这种代议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

4.1.1 现代议会制度的发展

现代议会的直接渊源,一般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等级会议。英国最早从等级会议制度中确立了近代的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议会的“黄金时代”,议会一般处在优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这种状况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而有所改变,此时议会地位趋于衰落,政府行政权日益膨胀。尽管如此,在现代标榜“主权在民”的国家中,议会制度仍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1.2 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解散 请求解散议会

选举、倒阁

选举 领导

图4-1 议会制政体模型

4.1.2 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

同意 任命

人事、财政、弹劾

选举 选择

图4-2 总统制政体模型

4.1.2 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否决 选举

负责 选举 任命

选举

图4-3 半总统制政体模型

4.2 议会的结构和内部组织

4.2.1 两院制与一院制

现代主张两院制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有利于扩大议会对不同社会利益的调节能力。另外,两院制议会有利于防止立法的草率与武断,并能防止议会(多数党)专横腐化。

主张一院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的立法机关是人民的代表机关,它的立法意见是人民的意见。

4.2.2 指导机构

指导机构--负责主持议会会议活动的机

主要职能--尽可能公正地组织辩论,

努力使议事规则获得遵守, 维持会议的秩序。 4.2.3 议会委员会

在现代国家的议会中,普遍设置各种类型的委员会,作为议会的辅助性机构,协助议会从事立法和监督工作。 1. 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

议会的立法、监督职能基本上是授权特定的委员会来完成的,其中,委员会在立法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议案的初审淘汰。

第二,对议案的修改、定型。

2.委员会的设置和类型

(1) 各国议会委员会设置的原则主要有两个:

一是与政府部门对口设置。

二是按专业领域设置。

从实践上看,这两大规则大多是同时并用,互有交叉。 (2) 议会委员会的种类

议会委员会的种类一般有以下几种: (1)常设委员会 (2)特别委员会

(3)两院联合委员会 (4)两院协商委员会 (5)全院委员会 3.委员会的组成

(1)议会委员会由一定数量的议员组成。

(2) 议会委员会的产生方式: 选举或任命

(3) 委员会主席是委员会的负责人 4.2.4 议会党团

议会中同一政党的议员或政治倾向相近的政党的议员通常组成一个团体,统称为议会党团,作为党在议会内的基本组织。在当代,议会党团已经成为议会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结构。

议会党团是各政党在议会内的“总指挥部”,其核心由党的领袖、党的督导员以及若干工作机构组成。

4.2.5 辅助性办事机构

各国议会辅助性机构按服务的内容大致分为:

(1)辅助立法事务机构;

(2)为议会活动提供服务保证的行政机构;

(3)为议会委员会(或议员个人)提供服务的专门工作人员; (4)图书馆(提供资讯信息、咨询、研究服务)。 4.3 议会的职权

立法权 财政权

行政监督权 其他权力 4.3.1 立法权

1,立法权,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是议会的首要权力。

2,议会立法权范围

3,委托立法(delegated legislation) 4.3.2 财政权

1. 税收、举债的批准权

2. 对政府预决算案的审议批准权 4.3.3 行政监督权

1.质询

2.不信任投票

3.调查 4.3.4 其他权力

1. 准行政权

2. 准司法权

3. 选举权 关 键 术 语

代议制 议会制 总统制 半总统制 一院制 两院制 议会委员会 议会立法权 议会财政监督权 议会行政监督权 复习思考题

1. 比较分析议会制和总统制的不同特点。

2. 分析当代国家议会委员会在立法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3. 试分析当代国家议会的主要职权。 第5章 现代政府的设置(二): 行政部门

本章重要问题

●行政权的意义及其基本构成 ●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

●现代国家中国家元首的功能及其职权 ●现代国家政府组成的一般性原则 ●官僚制及其特征

5.1 行政权与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 5.1.1 行政权及其构成

在现代国家制度中,行政机关基本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是行政领导机构-- “政务官”

二是行政管理机构-- “事务官” 5.1.2 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

1, 总统制的行政体制

总统一人同时兼任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是一种单头制(monocracy)或一元行政体制。

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行政权完全独立于立法权之外 (2)实行行政首长个人负责制

2. 议会制的行政体制

国家元首与行政首脑分立,是一种双头制(dualism)或二元行政体制。

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元首“虚位” (2)议会主权 (3)责任内阁 3. 半总统制的行政体制

这种政体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总统由议会制政体中的“虚位”元首变成了一个大权在握、凌驾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之上的“仲裁者”。

(2)与议会制政体相比较,议会的权力被大大削弱。 (3)政府不从议会中产生,但须向议会负责。

5.2 行政领导机关

行政领导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中枢”,负责决策、组织、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其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政府(内阁) 辅助机构 5.2.1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head of state),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首脑,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1. 国家元首的形式 2. 国家元首的产生

3.元首的任期和缺位代理 4.国家元首的功能和职权

国家元首在现代国家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国家元首在现代国家中的功能

第一,象征功能 第二,代表功能 第三,纽带功能

5.2.2 政府首脑

所谓政府首脑是政府的行政长官,在不同国家的称谓不同,如“总理”、“首相”等。

1. 政府首脑的产生 2. 政府首脑的职权

1. 政府首脑的产生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国家元首在法律上有权决定政府首脑的人选,但实际上只能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 (2)国家元首有权任命政府首脑,但须考虑到议会的党派力量格局。 (3)元首在选择政府首脑时有一定的自主权。 (4)政府首脑由直选产生。 2. 政府首脑的职权

(1)人事任免权或人事任免的建议权。 (2)主持内阁会议。 (3)领导政府的工作。 (4)宣布紧急状态权。

(5)代表政府并对政府的一切行为负责。 5.2.3 政府与内阁

一般而言,“政府”这一概念可作几个不同层次的理解:

广义上的政府概念(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机构的总称)。 中间层次上的政府概念(指国家的行政机关) 在一些国家中,政府的概念有时指代“内阁”。 行政首脑在任命部长时,需要遵循的主要规则

(1) 政治原则 (2) 代表性原则 (3) 任人唯能原则

(4) 身份的兼容性原则

(5) 政治利益平衡原则

5.3 行政管理机构

行政管理机构是代表政府行使某一方面职权的工作机构,是政府机构的主体,具体承担行政决策的执行职能。

现代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从其人员构成上看基本是由非政治性任命产生的职业文官队伍组成的;

从其组织上看,按照严格的权力等级构筑起来的组织体系,也被称为官僚机构。

5.3.1 官僚制及其特征

官僚制(bureaucracy,又译为科层制)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指一种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理性体系或组织结构。

(2)指由职业文官(专业人员),而非由选举的官员担任行政职务的政府管理体制。

2.官僚制的特征

韦伯对官僚制的特征作出了概括,主要有: (1)以法律或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权力范围 (2)牢固而有秩序的上下级制度 (3)非人格性 (4)延续性 (5)专业化

3.对官僚制的批评

人们对于官僚制的批评一方面集中在它的僵化、保守和惰性上。

对于官僚制的另一指责来自于其对民主原则造成的伤害。

5.3.2 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型

各国中央行政管理系统的组成比较复杂,其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政府职能部门

独立管制委员会 专门行政管理机构 政府公司

其他独立机构

关 键 术 语

行政权 行政体制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政府 内阁 官僚制 政府各部 专门行政管理组织

复 习 思 考 题

1.分析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在行政体制上的特点。 2.现代国家元首承担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分析官僚制在现代国家政府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6章 现代政府的设置(三): 司法机关

本章重要问题

●司法权的意义和特点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不同特点 ●法院的种类和法院的审级结构 ●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 ●陪审制度的主要类型

●违宪审查制度的主要类型

6.1 司法权的意义和特点 6.1.1 司法权的意义

司法,就其本义而言就是居中而断,即由中立的第三方对发生纠纷的双方进行公正的裁决。

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不可避免,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有赖于一定的冲突控制机制。

6.1.2 司法权的特点

第一,普遍性

第二,独立性

第三,被动性

第四,多方参与性

6.2 法律体系

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具有共同的渊源和一般性特征,便被归类为一种法律体系,也称“法系”。对于法系该如何划分,学术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从法律制度的承受渊源上看,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当代世界主要存在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6.2.1 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是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继承奴隶制罗马法的原则和形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体系。该法系因为法律承受关系和法律形式上的特点,有时也被称为“罗马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法典法系”或“民法法系”。

6.2.2 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是英国在历史上通过法院办

案“遵循先例”和立法等形式,广泛吸收日耳曼习惯法、地方习惯,以及罗马法、教廷法的思想和原则,逐步形成起来的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它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形成的法律的总称,故通常称为普通法法系;因其以判例法为法的主要表现形式,也称为判例法法系。

6.2.3 两大法系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 法律的渊源 2. 法律的分类 3. 法律的形式

4. 法院的组织体系 5. 诉讼程序方面

6.3 司法机关的设置

6.3.1 法院和法官

1. 法院的种类 (1)普通法院 (2)行政法院 (3)专门法院

(4)宪法法院和特别中央司法机构

2. 法院的审级结构

现代国家的法院体系一般都设有四个主要层次的法院:

(1)初级法院

(2)普通的判案法院 (3)中级上诉法院 (4)最高法院

3. 法官

法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法律能否正确实施。同时,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法官的独立判案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关键。

在当代国家中,法官的选任方式大体有四种:任命制、选举制、选举与任命混合制及职业募选制。

为保证法官廉洁公正和独立执法,当代国家普遍建立了法官保障制度。

6.3.2 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各国检察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刑事案件中参与侦查、起诉和出庭支持控诉的职能。 第二,法律监督的职能。

第三,干预民事和行政诉讼的职能。

司法行政机关的类型:

根据机构设置和职权范围的不同,各国的司法行政机关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检司分署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是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

2.检司合署式,其代表是美国和加拿大。

6.3.3 陪审团

1. 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

采取两种形式: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

2. 大陆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

“参审制”或“混合法庭制度”

6.4 违宪审查

6.4.1 违宪审查的意义

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国家的立法或有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团体的行为是否合宪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审查和裁决。

6.4.2 违宪审查制度的类型

目前比较流行的违宪审查制度

1. 由普通法院进行的违宪审查制度

2. 由专门机关进行违宪审查的制度

关 键 术 语

司法权 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 法院的审级结构 法官保障制度 检察机关 司法行政机关 陪审制度 违宪审查制度

复 习 思 考 题

1. 司法权在政治制度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2.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在法院设置上有什么区别? 3. 试述当代国家违宪审查制度的主要类型。

第7章 武装力量

本章重要问题

●武装力量的组织特征 ●文武关系的类型与特点

●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与功能 ●政治变迁中的武装力量

●武装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7.1 武装力量及其特征

●政治文化研究的时代背景 ●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 ●政治文化的分类与功能

●社会资本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的机构与功能

10.1 政治文化研究在政治学中的位置

10.1.1 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

1. 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

政治文化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研究领域是从近代开始形成的。在《政治文化谱系》一书中,布林特(M Brint)将它的理论线索大致划分为三条:法国社会学传统、德国文化哲学传统和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理论研究。

(Michael Brint, A Genealogy of Political Culture, Boulder, CO,Westview, 1991, pp26)

阿尔蒙德: 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是三种各自独立的思想发展互相吸收的结果:一是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人类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著作和人类学家如马林诺夫斯基和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二是以韦伯、帕累托、杜克海姆的研究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学,其中韦伯以“文化的”根据向马克思提出挑战,他认为宗教和价值观对经济活动和政治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三是调查研究,以及抽样、访问和数据分析等更为尖端的研究技术的成熟发展。 (参见[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550页。)

2. 政治文化研究的时代背景

总体而言,政治文化研究最核心的问题意识仍然是民主制度的稳定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文化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种支配性视角,“部分是由于其提供了在第三世界推动政治变革的蓝图,而这正是多数美国外交与军事政策所首要关注的。”

1.1.2 政治文化的界定 代表性观点

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解释为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 并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

派伊将政治文化概括为社会的各种传统、公共机构的精神、公民的情感与集体的理性以及领导人的风格与行为规范。

穆迪主张政治文化应该涵盖政治制度,认为文化就是行为、思想和互动关系之间非人格的结构或联系模式。

帕特里克:对“政治文化”概念争论分歧的概括

一是认为政治文化仅仅包括主观导向的范围,正是这种主观导向影响着人们的

政治行为,但政治行为并不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

二是认为政治文化应包括政治行为,因为行为是政治导向的集中表现和外在展示,如果没有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则成了无外在实体的、空洞的主观意识。

三是认为政治文化概念的外延应该扩大到一般的社会文化层次。

10.1.3 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及批判 1. 学术贡献

第一,政治文化研究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第二,政治文化的概念本身具有较强的分析功能,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它使得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民族精神等过去一直长期使用的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系统了。

第三,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体现了政治学对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

2. 对政治文化研究的批判

首先,批评者认为阿尔蒙德所代表的政治文化研究带有浓重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其次,在政治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 最后,人们还对政治文化研究的前提假设进行了质疑。

10.2 政治文化的分类与功能

10.2.1 政治文化的分类 1.公民文化的类型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根据一国人民对政治系统和自身的态度,将公民文化分为地域型文化、依附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三种类型。同时强调,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混合型的政治文化。具体而言,混合型政治文化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地域?a依附型文化;二是依附?a参与型文化;三是地域?a参与型文化。

2.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 精英对政治体系、政治行为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等在政治文化的研究中被称为精英文化。大众意指在政治生活中的一般成员,这些人持有的政治文化导向显然有别于精英阶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政治系统的稳定。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研究方法

对精英文化而言,更多地涉及对意识形态的诠释,对运行规范特征的分析,并对政治家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行解剖;对大众文化而言,则要求更多地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大众意见、公共评价和一般性政治文化信息,等等。

10.2.2 政治文化的功能

1. 政治文化为政治体系的确立和维系提供合法性支持 2. 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实际运转 3. 政治文化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体系的变迁和发展

10.3 社会资本

10.3.1 社会文化传统中的社会资本研究

表10-1 关于民主制度绩效的三种不同解释模式。

参见[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9、11、12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3.2 社会资本的概念

表10-2 社会资本概念的分类

详见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

10.3.3 使民主运转起来:老问题新回答

在《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一书中,帕特南运用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讨论了意大利南部和北部制度绩效的不同,以及社会资本对于南部和北部制度绩效的影响,从而得出了社会资本促进经济繁荣和民主治理的结论。

虽然运用了全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但帕特南所涉及的依然是政治文

化研究的经典问题:为什么有些民主政府成功了,而另一些却失败了? 民主制度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什么?

10.4 政治文化的传递与社会资本的再生

10.4.1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与社会资本再生的过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是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是个人与系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元、持续的过程。

10.4.2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 2. 学校 3. 同辈团体

4. 大众传播媒介 5. 社会政治组织 6. 其他组织

10.4.3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第一,为政治系统培养合格的“政治人”,维持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

第二,传承和发展政治文化,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支持。

关 键 术 语

政治文化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社会资本 政治社会化

复 习 思 考 题

1. 政治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2. 试论述社会资本理论与政治文化研究的关系。 3.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是什么?

第4编 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是本编三章的共同主题。政治沟通力图呈现政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结方式;而政治参与则强调在当代民主政治中公民角色的重要性,它使我们对

于政治的关注从一小部分统治精英或特权阶层的活动逐步扩展到将一般民众涵盖在内的广泛生活方式。

第11章 政治沟通与政治参与 重要问题

●两类政治沟通的含义 ●政治沟通的独特意义

●政治沟通各方式的局限性

●政治参与的特征和政治参与质量的衡量 ●政治参与的正负功能 11.1 政治沟通

11.1.1 政治沟通及其意义 1. 政治沟通

政治沟通即“赋予政治过程以结构和意义之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政治沟通不只是精英对其民众发送信息,而且还包括全社会范围内以任何方式——不论是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还是利益集团的动员——影响整个政治的非正式沟通过程”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592页。 政治沟通的两层含义之一

第一种含义与系统理论相关,是指政治系统进行输入—输出的工具,所谓“政治沟通分析”也就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对政治系统输送、获取、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

这一意义上的政治沟通是二战以后发展并盛行的系统科学的一个产物。政治学的系统研究方法源于美国学者伊斯顿,后在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中进一步扩展。多伊奇的《政府的神经》一书使人们正式认识了政治沟通。 政治沟通的两层含义之二

另一含义是将政治沟通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参与政治的各主体间(涵盖政府与社会、各类组织机构、个人等三个层次)有效传递、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包括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和彼此交流三个层面。这种“政治沟通分析”主要研究政治态度的形成与变迁、民意构成、政治演说、竞选言行、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大众媒介对公共舆论以及竞选投票的影响,以及统治者对传媒的控制等,具有多层次、多向度、全方位的特点,并形成广泛复杂的网状结构。 政治信息

是指以中介形式对诸种政治关系相互作用以及运动过程的表征,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政治活动的内容、形式、特点和规律,以及人们对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要求和态度。 2. 政治沟通的过程

某一拥有政治资源的政治主体获得政治信息并作为发送者以特定的符号形式(如发布决议、命令、指示等)发送信息,通过信息通道把有关的政治信息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接受信息、进行处理后输入政治系统,经过政治当局处理后转换或输出,完成了政治沟通的一个单循环。作为复杂系统,政治系统通过输入与输出间的反馈形成无限的循环。反馈即送回有关上次输出结果的真实信息,并对下次再输出产生影响的过程接受者向发送者反馈的信息成为新决策的基础。因此只有当政治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双方相互作用后,才完成了政治沟通

的整个过程。

3. 政治沟通的意义

第一,政治沟通对政治系统的生存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政治沟通是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的一个前提。

第三,对政治沟通的强调使我们以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政治生活。

第四,政治沟通使人们对政治的关注从结果转向了过程。 第五,政治沟通把政治信息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

第六,畅达互动的政治沟通有利于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甚至消除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11.1.2 政治沟通的媒介与方式

1. 大众传媒

2. 公共舆论

3. 民意测验 11.2 政治参与

11.2.1 政治参与的特征与类型

政治参与可界定为公民及联合体为影响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而从事的与政府决策活动有关的各种政治行为。 政治参与的特征

(1)政治参与主体被限定为非职业政治人员。 (2)具有间歇性的特点。

(3)就公民个体而言,其参与目的呈多元化态势。

(4)参与主体的利益多元性和认识差异性使其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和渠道。 (5)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思想观念的外显行为。 表11—1政治参与各向度表

资料来源:根据[美]诺曼·H·尼、西德尼·维巴:《政治参与》([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298~300页内容制作。 11.2.2 政治参与的方式

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性源于人类行为方式的多样性,而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又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参与方式。本小节侧重讨论四种主要的政治参与方式——投票、选举、社会运动和信访。 1. 投票

表11—2 各投票规则利弊比较表 2.选举

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前提就是选举代表,选举是公众意愿的反映和象征,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和标志;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显示的政策倾向,将成为当选者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许多政治学家都倾向于将选举视为民主的本质。 西方现代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1)普遍选举原则 (2)平等选举原则 (3)直接选举原则 (4)秘密选举原则 (5)自由选举原则

影响选举模式的主要因素

(1)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方式——指定还是推荐(自荐、他荐)。 (2)选区的大小——单名额选区还是多名额选区。 (3)计算选票的方法——复数法、多数法和比例法。 现代选举制的大致分类

根据选票转换成席位或职位的方式,现代选举制可大致分为两类:

多数当选制

比例代表制 3. 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是人们对特定的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有组织的集体表达,其目的是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做点事情,以便能够对现状有所改善。因此,社会运动是一个主动介入政治系统的过程,具有有针对性的目标,“社会运动是用来废除或至少削弱政治统治结构和社会统治结构的工具”

[美]艾尔东·莫里斯:《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前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接触与信访的比较

表11—3 接触与信访的比较 我国目前的信访活动的三种类型

参与类 求决类 诉讼类

11.2.3 政治参与的功能

政治参与是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了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政治关系的本质。 政治参与的功能之一:政府合法性

现代政府的合法性是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中实现的。所谓自下

而上是指任何政党的执政都必须建立在民众同意的基础之上,投票和选举是民众显示同意的方式之一,它们使一个统治体系的存在有了正当理由。所谓自上而下是指政府的行为目标是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两者的结合可以表述为:人民的政府人民选,人民的政府为人民。

政治参与既体现在自下而上的授权过程中,也渗透在自上而下的政策过程中。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增强了政府的合法性,同时又施加政治压力。 政治参与的功能之二:政治发展

政治参与的扩大:

一方面要求在参政意识和参政技能两个方面培育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另一方面,政治参与的扩大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治参与机制,以扩大政治体系的权力基础和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政治体系的整合功能。 政治参与的功能之三:政治稳定

一般认为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政治稳定,这一点可以从技术层面来理解,即政治参与可以起到某种政治安全阀的作用。

转型中国家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关系

亨廷顿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关系公式:

社会动员 / 经济发展 = 社会挫折感 社会挫折感 / 流动机会 = 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 / 政治制度化 = 政治不稳定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5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关 键 术 语

政治信息 媒介 大众传媒 公共舆论 民意测验 选举 投票 社会运动 信访 复 习 思 考 题

1. 试论述政治沟通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2. 大众传媒与公共舆论的关系是什么?

3. 不同的政治参与方式如何实现互补? 第12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 本章重要问题

●政党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政党的定义、功能与类型 ●政党制度及其类型划分 ●政党制度与社会结构问题 ●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

12.1 政党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一般公认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组织雏形源于17世纪70年代的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以及此后的美国政党。随着各国议会斗争的激烈和宪政民主的确立,政党组织开始在西方国家普遍出现。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社会主义政党的诞生不仅改变了政党社会属性的谱系构成和政党竞争的政治格局,而且导致政党的组织样式和活动形式开始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12.1.1 早期政党的历史发展

托利党 保守党 英国:

辉格党 自由党

托利党人

美国: 联邦党人

辉格党人 民主党 反联邦党人 民主-共和党

共和党

12.1.2 现代政党的普遍出现及其转型

如果说大体相似或相近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发展过程使得欧洲大陆许多工业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也同样出现了议会政治和早期政党的发展,那么,以普选权的扩大为重要标志的大众政治的出现同样推动了这些国家的早期政党变为全国性的现代政党。但必须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政党的出现在上述欧洲国家的这一过程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影响,并且造成了特定的后果。

12.1.3 现代政党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欧美国家现代政党组织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完整的政治主张、全面的组织形式和严明的组织纪律使得政党成为政治斗争中最有力的武器,因而亚非拉国家那些意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们,或是主动地模仿或是被动地卷入,纷纷在本国建立起各式各样的政党组织,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其结果就是现代政党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大和发展,以致今天政党组织在几乎所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2.2 政党的界定、功能与类型 12.2.1 政党的定义

政党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定义强调政党与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联系,主张政党是意识形态的组合。如柏克、冯贝米。

第二类定义则主要关注政党的人员构成和组织性质问题,这实际上是着眼于政党的社会基础与社会构成问题而给出的定义。如王浦劬、杨光斌。

第三类定义特别强调公职竞选之于政党的意义以及政党相对于民主选举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围绕着公职竞选而给出政党的定义。如爱泼斯坦、沃塞曼、 黑格、和哈罗普。

宽泛或狭隘意义上的政党

按照政党界定所适用的范围而言,则可以分为宽泛与狭隘两类:

一般说来,狭隘的政党定义特别坚持政党与自由选举和竞争性多党制的连带性,如唐斯。

宽泛的政党定义,或者是极度放宽有关选举的条件约束,或者是采用萨托利所说的“低限定义法”而仅仅提及政党的部分关键特征。如迪韦尔热

理解何为政党的四个“P/P”标准

1,政党是指特定群体中的一部分(party as part)。

2,政党是拥有特定政治目的的组织(party for purpose)。 3,政党是具有政治性的组织(party with political)。

4,由上述特点所决定,政党必然是政治生活的主体(party in politics)。 12.2.2 政党的功能

所谓政党的功能,是指政党在政治体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政党功能研究从一种结构和制度的视角关注政党对于现代政治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强调政党作为特定的政治组织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和在政治逻辑中的自洽性。

表12—1 政党类型小结 12.3 政党制度及其发展

12.3.1 政党制度及其类型划分

所谓政党制度是指在既定的政治制度下政党之间以及政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复杂互动关系及其样式的总和。

表12—2 布隆代尔的政党制度分类

资料来源:根据 J Blondel: “Party Systems and Patterns of Government in Western Democracies,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968(1),pp180,203相关内容编制。 萨托利的政党制度类型划分

萨托利认为政党制度可以区分为一党制和多党制两大类型,但前者包括实际上属于特殊的“党—国”一体化的“一党体制”与支配着政党制度并设定了政治问题议程和政治对话框架、创立了一种结构模式且为其他政党所模仿的“霸权党体制”,后者则包括“有限多元体制”或“适度多元体制”以及“极化多元体制”。另成一类的则是结构高度离散而党争无样式可寻的“原子化体制”。

Giovanni Sartori,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York a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12.3.2 政党制度与社会结构问题

有什么样的政治结构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党组织结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lq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