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课后作业

更新时间:2024-06-15 15: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典贸易理论

【课后作业】

基本概念:重商主义 绝对利益 相对利益 相互需求 生产可能性曲线 消费可能性曲线

交换比例 相对价格 特定要素模型 相对劳动生产率 贸易利益 相互需求曲线

1、 对比绝对利益学说与重商主义思想的差异性。

2、 A国与B国使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生产出两种商品:小麦和布,单位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

率(小时/单位产品表示)分别有以下三种情况:

A 1单位小麦 1单位布 4 1 I B 1 2 A 4 3 II B 1 2 A 4 2 III B 2 1 (1) 分析I、II、III情况下A国与B国绝对优势与绝对劣势。

(2) 依据绝对利益学说,在I、II、III情况下,A国与B国是否发生贸易?

3、 依据第3题提供的资料,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分析I、II、III情况下A国与B国是否发生贸

易?

4、 当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时,是否在此商品上它必定有绝对优势?为什么?反之,

当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时,是否在此商品上它必定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 5、 设本国单位葡萄酒的国内均衡价格为10美元,均衡产量为1000单位;国际葡萄酒价格为8

美元,本国将进口400单位葡萄酒;本国单位小麦的国内均衡价格为2美元,均衡产量为1200单位,国际小麦价格为2.8美元,本国将出口300单位小麦。试计算本国进口葡萄酒和出口小麦所产生的贸易利益分别是多少?

6、 假设A国和B国在酒、布、刀具、小麦和玉米等5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小时/单位)分别

为下表所示: A国 酒 4 台灯 5 布 12 玉米 8 小麦 6 B国 1.5 2 4 6 4 试分析:I:当A国工资为每小时4美元,B国工资为每小时8美元,A国与B国将分别进出口何种产品?II:当B国工资为每小时上升为10元时,两国各生产何种产品?

复习参考题

1. 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X A 6 B 15 Y 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12 X A 10 B 5 Y 4 5 2. 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X A 4 B 8 Y 2 4 3. 证明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

4. 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5. 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6. 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 进口为2,000个单位。

7. 在图2—2(b)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8. 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 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 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2) 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 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提示:比较

之间的大小)。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复习参考题

1. 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表1

要素禀赋 劳动 A 45 B 20 10 资本 15 表2

要素禀赋 劳动 A 12 B 30 60 资本 48 2. 如果A国的资本、劳动总量均高于B国,但资本相对更多些,试仿照图3—3和图3—4的做法,确定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位置关系。

3. 根据上一题,试在图中画出两国在封闭和开放下的一般均衡。

4. 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 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5. 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

6. 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 别?

7. 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 易条件如何变化?

(1) 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2) 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3) 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8.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

9.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 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 此变化加以解释。

10.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复习参考题

1. 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2. 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3. 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Ox或Oy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4. 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提示:考虑一下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

5. 根据你对3和4题的回答,试判断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罗伯津斯基定理(链接至该章相应内容)是否依然有效?

6. 假设某一国能源部门(比如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7*.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为什么?(提示: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条件下,要素禀赋的任何变化都不影响要素实际收入,但在短 期内,要素禀氟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实际收入,根据这一区别,并联系一下两国的要素禀 赋的差异,再加以分析)。

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本章简单介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缓时期,要素禀赋理论已经日臻完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但这些理论在对贸易问题的解释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2.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停地演变,

有鉴于此,一些学者脱离贸易理论发展的“主航道”,从其他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新基础。本章所介绍的内容正是在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分别从需求和技术变化两个不同角度,探讨国际贸易起因的两种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链接至本章中内容)(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与产品(技术)周期理论(链接至本章中内容)(The Product Cycle Theory)。

总的来说,重叠需要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即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即如果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在产品的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在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因素是资本;而在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是决定比较优势的最主要力量。

本章结构图

注:本结构图中每一项都链接至本章相应位置。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相互需求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2. 掌握产品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复习参考题

1. 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2. 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3. 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4*.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5.试举例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6.试比较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7.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 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现了国际货币制度从自发调节到有序调节的发展过程。 本章主要阐述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赞同和反对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观点,同时对欧洲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最后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内外金融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本章结构图 关键性问题 1. 了解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脉络。 2. 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状况,理解发展中国家发生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原因。 复习参考题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功能是什么?其运行效果如何? 2. 金本位制与假想的世界中央银行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3.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一国如何通过干预即期(远期)外汇市场来减轻不稳定的国际游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有关措施和政策是否仍然有效? 4. 欧洲货币体系和当前的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如何?如何看待欧元发行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各种影响? 5. 加入欧元对欧盟成员有什么利益? 6. 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总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预备知识,让学生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特点,以及本书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模型,为以后各章的教学和学习奠定基础。

1

教学要点: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1. 国际贸易的狭义与广义的定义;

2.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研究问题。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2.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

3.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

4. 比较优势概念的一般含义;

5. 贸易利益及分解。

(三)、国际贸易的起因

1.决定国际贸易是否发生的五个因素。

第一章 第一节:

在本节要求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总体研究方法与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第一,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使用微观经济分析工具,属于实物面的研究。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就其研究内容而言可分为国际贸易纯理论与政策理论。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包括规范分析与实

证分析。

第一章 第二节: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使

1

1 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与模型框架。第一,要掌握微

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与厂商理论及其基本分析工具,这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必须具备的基础。第二,了解封闭与开放条件下一般均衡的条件,在两种状态下一般均衡的条件都包括生产均衡与消费均衡,但封闭状态下市场出清的条件被开放状态下贸易平衡的条件所代替。第三,了解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总贸易利益可以分为交换利益与专业化利益。

第一章 第三节:

1

1 本节将国际贸易的起因划分为五个方面,前三个

原因引起的国际贸易可以用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后两个原因引起的国际贸易可以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即“新贸易理论”来解释。了解这个基本框架很重要,因为本课后面有关国际贸易纯理论的内容将循着这个思路来安排,依次对上述各方面做出具体分析。

二、古典贸易理论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内容和发展,重点要求掌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让学生能够根据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判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以及开放后的国际分工格局和贸易型态。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典贸易理论的优缺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并能运用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一些现实问题。

教学要点:

(一)、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1. 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

2. 古典贸易理论的研究角度;

3. 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1. 李嘉图模型的假设前提;

2. 古典贸易理论关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概念;

3. 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形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均衡的决定;

4.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5. 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型态;

6. 贸易利益的说明。

(三)、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1. 李嘉图模型的经验检验结果;

2. 李嘉图模型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1

1

第一节:

学习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差,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绝对优势论认为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第二,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加国均获利。第三,绝对优势论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理论本身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其解释力很有限。

第二章

1

1

第二节: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发

展。第一,该理论仍然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但是在这里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第二,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加国获利。第三,李嘉图模型也有其适用的前提条件。它与绝对优势论相同,仍为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第四,该理论虽然对绝对优势论加以补充和发展,但仍然只是从一个方面,即从供给方面技术差异的角度去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因而只能解释现实中的部分贸易现象。

三、要素禀赋理论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角度、要素丰裕和要素密集度的基本概念,以及H—O定理、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的基本内容。在了解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点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逻辑推理过程,弄清主要模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其中要重点理解要素禀赋、要素密度与比较优势和贸易型态之间的关系,理解国际贸易中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过程。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去解释一些更加复杂的理论问题和一些现实问题(可结合本章的练习思

考题)。

教学要点: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1. 资源禀赋的概念、要素充裕程度的界定;

2. 要素密集度的概念;

3. 新古典生产函数的性质;

4. 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

(二)、H—O理论

1. 两国要素禀赋差异与两国相对供给差异的关系;

2. 封闭下两国相对价格的表现;

3. H—O定理;

4. 开放下的均衡生产与消费决定(图示);

5. 贸易三角形。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1. 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过程;

2.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

3.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前提条件;

4. 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5.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

(四)、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1. 罗伯津斯基定理;

2. 大国情形下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3. 开放下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

4. 悲惨增长;

5. 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逆转。

(五)、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1. 里昂惕夫之谜;

2. 针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主要解释:

(1) 人力资本;

(2) 自然资源;

(3) 要素密度逆转;

(4) 需求逆转。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章归纳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五方面原因,第二章讲的是第一个起因,而本章则要从第二方面,

即国与国之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考察国际贸

1

1

易的发生与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包括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与罗伯津斯基定理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有严格的前提假定,在这些假定中,特别应该

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要素禀赋理论是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即在生产要素方面,除劳动外又引入另一种要素

——资本。两种要素的模型使古典贸易理论中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不再成立,并且影响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发生变化。第二,模型中比较的是两国间的相对要素禀赋而不是禀赋的绝对量。第三,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模型中假定对于任何给定的要素价格,两种产品的相对要素密集度都是不变的,即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现象。

第三章 第二节:

H-O定理是要素禀赋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贸易起因与贸易形态决定的解释。该理论与第二章讲到的古典贸易理论均是从供给方面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但研究角度不同,前者假定各国间的技术水平相同,只集中分析相对要素禀赋差异的影响。无论是从技术差异出发,还是从要素丰裕度出发,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国际贸易建立在比较

1

1

优势的基础上,都是以商品的价格差作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

具体说,H-O定理的推理思路是这样的:国家间要素禀赋不同→供给能力存在差异→商品相对价格不同→国际贸易发生。

第三章 第三节:

1

1 要素禀赋的差异会引发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反过

来又会对要素价格产生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研究的就是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贸易发生后,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要素的配置,从而使各国要素价格达到均等化;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引起的要素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一国内部的收入再分配,丰裕要素的所有者获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是在严格的前提假定下的结论,在现实中由于贸易壁垒、交易成本的存在以及生产技术的差异等因素,国际间要素价格无法达到均等化。

第三章 第四节:

罗伯津斯基定理研究的是要素积累对生产和贸易

1

1

的影响。要素增长会影响到产品的供给,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相对价格,并进一步影响到一国的贸易规模与贸易条件(大国的情况),甚至会使一国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此部分应该掌握要素增长影响生产、贸易条件与比较优势的机制,在

贸易条件的影响方面,一个相关的概念——“悲惨增长”的含义与发生条件也是需要了解的。

第三章 第五节:

里昂惕夫之迷是在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中被发现的,它的提出对于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学者们认识到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在尝试对里昂惕夫之迷加以解释的过程中,不仅原有理论得到了补充、修正与发展,而且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所包含的一些因素,从而为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学习本节时应该对里昂惕夫之迷的各种解释加以客观分析。

1

1

四、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教学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特定要素的含义、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内容。重点掌握特定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分清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区分长、短期内国际贸

易对要素实际收入影响的差别。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特定要素模型的结论和分

析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荷兰病”现象。

教学要点:

(一)、短期中的生产要素

1. 长短期下关于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假设;

2. 特定要素的含义。

(二)、特定要素模型

1. 特定要素模型的假设前提、与要素禀赋理论模型的区别;

2. 存在特定要素情况下的要素最佳配置、要素价格决定。

(三)、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1. 商品价格变化对可自由流动要素与特定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

2.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贸易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

3. 特定要素理论的政策含义。

第四章

第一节:

1

1

特定要素模型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如果说后者是一种长期分析的话,前者则主要用于分析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与短期内要素的特定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l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