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官制1

更新时间:2024-03-19 08: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2009届)

论文题目: 蜀汉官制考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历史学(师范) 年 级: 2005级 学生学号: 12005242459 学生姓名: 王妮 指导教师: 张禾

蜀汉官制考

摘要:本文主要阐释考证三国这样一个整体大分裂,局部小统一(北

部、东南、西南)的时代,偏处西南一隅之地、领土面积最小国力最弱的蜀汉政权采取了基本沿袭东汉时期的职官制度来实行统治,然而其细节却大有不同,形成一套符合其实际情况的职官制度。可以将之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宫官(府官)与朝官、文职官员与武职官员的区分。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执掌朝政,尚书台办掌握相当大的权力。地方上实行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其余文中皆有详述。

In this paper, three research to explain the whole period of such a large division, the local small uniform (north, southeast, southwest) of the era, the southwest corner of partial Department, the national minimum Shuhan weakest regime followed the basic system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Offici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 but the details are quite different for删繁就简probably form a line with its Official System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palace officials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朝官, civilian officials and officials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ost-wu. Three Jiuqing implement the central system, the prime minister took over court politics, the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the Book of History have

considerable power. Lo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since the state, county, and county levels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re are details of the remaining text.

关键词:三公九卿制

绪论 目前未找到多少相关研究论文,见到的论述大多是从整个三国时期研究,如杨晨和钱仪言的著述。本文只探究蜀汉一朝的职官制

1

度。

职官制度是对于政治体制来说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等级地位的高低差别以及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力分配方式,并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统治模式及统治思想理念,因此,若想对某国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体制有个全面的大致了解,首先必须熟悉这个历史时期的职官制度,从这个意义来说,职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外部表现。

我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大权独揽,集行政、立法、司法、财权、军权等各项重要权力于一身,皇权至高无上,皇帝则乃天下至尊,大小臣工只向皇帝负责。历朝历代也多是根据此原则本着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原则来制定本朝的职官制度。尽管如此,但在某些朝代,由于某些特定原因,也会出现一些皇帝并不直接掌控朝政大权,处理国家大事的情况,这些时代,臣子们手中握有相当大的权力。三国时期,由昭烈帝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便是属于这类情况。蜀汉政权处于从皇权衰落到门阀政治的过渡转型时期,又处于典型的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大分裂、小统一,即综观全局,我国被分成了三个势力较为均衡的割据政权,从局部看,局部地区已经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统一,局面分裂割据的时期。由于它具有这样的特殊性。本文就考证蜀汉的职官制度。

职官制度按其管辖范围的不同可以将之划分为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按其体系的不同又有内廷(内官)与朝中(外臣)的区别,还可将其划分为文职、武职。

2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又有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区别,蜀汉自奉为承继炎汉正统血胤,基本上沿袭了东汉时期的官制,其中央官制就承袭了秦汉以来一直沿用的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为决策机构,地位尊崇,权势显赫,九卿则为执行机构,地位比三公低一级。

三公一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居于百官之首,位极人臣,辅佐君主调和鼎鼐,协理阴阳,襄理政务,汉初名臣陈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①这是在一次朝会上,汉万帝向时任右丞相的绛侯周勃询问长安城内一年审判的案件数目,以及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数量,而周勃汗流浃背,回答不出,十分窘迫。文帝于是转向陈平发问,陈平不直接回答却说这些具体的琐碎事务各有其主管人。文帝追问一句:那么你们作为丞相又主管些什么事情时,陈平的回答,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这样的事实,丞相一职,并不处理某一具体方面的事务,而是统筹规划全局,辅弼君王掌理朝政。九卿并不直接对君王负责,而是对丞相负责,这一时期丞相手中握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相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皇权,这种相权很强而皇权相对较弱的局面从汉初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不仅在名义上,在实权上也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政权建立不久,吴蜀夷陵之战爆发,蜀军大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临终前将太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并令蜀汉政权的另一位股肱之臣,东州集团

3

的首领人物,时任尚书令的李严(字正方,后更名为平)为诸葛亮的副手。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后主刘禅只是蜀汉这个拿权的政治象征,徒有皇帝名分而并不处理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他曾言曰:“政由葛氏,祭且寡人。”当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②“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③诸葛亮大权独揽,独断乾纲,事无巨细,皆倾力亲为,夙兴夜寐,“抚百姓,示仪轨,约官制,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岁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不怨,”③将偏远弱小的蜀汉治理得政治清明,人心安定,物资充足,百姓安居乐业,“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尧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⑤此诚一代名臣良相也!岂但忠心而已!可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矣。诸葛亮卒后,丞相一职不复置。

太尉,秦以前并无此官职,汉代开始设置,掌握军权,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武职官员之首,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云,上官胜仕蜀为太尉,章武三年,丞相亮请上言太尉上告宗庙,可见蜀汉设置有太尉这个职位。但其时丞相独揽军政权,诸葛亮薨遂不复置(丞相),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相继秉政,主持军政要务,太尉似乎无所作为。

4

诸葛亮后,实际秉政掌权的蒋琬,费袆等人以大将军的身份处理国家大事,“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6据《三国志、蜀书,后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主传第三》所记载:“(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亮卒于渭滨。”“以7“十三年??夏四月,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8“进蒋琬位为大将军。”○(延熙)二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9“11 ○(延熙)十九年春,进姜维位为大将军。○

大司马,大将军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以削弱相权而设的官职,昭帝时到宣帝前期的托孤辅政大臣之首一霍光就是以此职位摄政。后来的几位亲信重臣如张安世(宣帝时期),王凤(成帝时期),包括只手遮天,夺刘氏江山的王莽,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权力在丞相之上。

东汉时期,阜帝往往年幼即位,不能处理朝政事务,中母后代行权力,太后又往往委政于父兄,形成外戚专权,皇帝成年之后,又会依靠身边的宦官从外戚手中夺权,将外戚势力赶下台,形成宦官专权。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人被拜为大将军并被授于开府治事,设置属官的特权。梁冀专权期间,几个皇帝都成了傀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政权灭亡。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继承武帝以来利用中朝削弱相权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剥夺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设置尚书令、尚书仆射为尚书机构的首脑。扩大成帝时所设的尚书四曹为六曹,即吏曹(主公卿事),三公曹(主天下岁尽集课事)、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

5

石事)、民曹/主吏民上书和缮治功作,盐池、苑国、盗贼事,南主客曹,北主客曹(主外国事)。尚书台从秦代主管殿中传达诏令的卑小官职,演变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朝廷办事机构。虽然实权渐归尚书台,但名义上的政府首脑一三公仍有较大权限。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刘)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

12“建兴三年(陈震)入拜尚书,迁尚书令,13“尚书令。”○”○(延熙)14先主入蜀首七年,(董允)以待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

位功臣深得先主赏识信任的法正,诸葛亮以外的另一位托孤辅臣,东州核心人物李严(李平),总领政事,荷国之重的蒋琬,费祎都曾担任过尚书令的职务。“亮卒后(董厥)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

15蜀汉的开国功臣,先主的爪牙腹 心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

大将张飞次子张绍官至侍中尚书仆身,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曾被授予尚书仆射之职。“建兴元年,??(李福)入为尚书仆射”姚伷于“(诸葛)亮卒,稍迁为尚书仆射”,蜀汉时,尚书仆射无左右之分。

尚书台除尚书令与尚书仆射为其长官外,其所属官职有吏部,选曹、左选、右选,度支、郎中等。王甫子王祐为尚书右选郎。习祯之子习忠亦为尚书郎。邓芝之子邓良,“景耀中为尚书左选郎。黄权降魏后留蜀汉子黄崇亦为尚书郎其余无考。

御史大夫,东汉时改其名为大司空,执掌群臣奏议,管理图书典籍,监察文武百僚,下达各项诏书公文。下属官员,御史中丞,掌管图书典籍;侍御史,执掌公文秦章,监察文武大小百官;都御史,巡察各地以监督审察违法渎职的臣工吏民。

6

蜀汉并未设置司空或御史大夫一职,而向郞之子向条“景耀中为

19 御史中丞。”○

20 “(章武元年)许靖为司徒。”○

九卿,典出首先秦文南,秦代并没有“九卿”的称谓,真到汉武帝时期才以九卿作为官秩为中二千石这样的职位的泛称,以与古制对应。宣帝,元帝时期,朝廷颁布的诏书中开始正式出现“九卿”这个名词。包括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

东汉时,九卿为奉常(即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大鸿胪。

太常,东汉时更名曰奉常,蜀汉恢复旧称职掌宗庙礼仪,位居九

20“建兴卿之首,“先主为汉中王,用荆楚宿士零陵赖恭为太常。”○21蜀汉后主刘禅登基后,广汉初,??(王)谋后代赖恭为太常。”○

人谭承,蜀郡成都人杜琼均曾任太常。

蜀汉有五经博士,许慈之子许勋,尹默之子尹宗克绍箕裘,家学渊源,都为博士。但博士不分专经,这可能是蜀汉地狭人寡,精研儒家典籍的学者不多的缘故。

廷尉,掌管刑狱司法审判。史籍不见记载蜀汉有此官职。 宗正,掌管皇族及宗室的事务,蜀汉有无此职位,史籍未载。 少府,掌管专供皇帝使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先主为汉中王” ??

22后主登基后,孟光也曾仕长乐少府位。 (王)谋为少府。”○

大鸿胪,即以前的典客一职汉景帝中元六年,改为大行令,武帝

7

太初元年,改名在鸿胪,典客掌理外交、民族事务,大鸿胪执掌少数民族事务。即管理当时处于蜀汉政权领土范围以内的未开化的蛮夷部族。曾劝先主刘备即尊号的蜀郡郫地人士何宗于“(先主)践祚之后,

23后主称尊后,杜琼一度迁任大鸿胪之职。同姜维一迁为大鸿胪。”○

起投效蜀汉的梁绪后来也官至大鸿胪。

光禄勋,其职务与之前的郎中令相同,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汉未建安十八年又称郎中令。管理宫殿警卫。“(先主为汉中一)南阳黄柱

24史书又云“光禄勋裴僬等”○25明确无误地证明了蜀汉为光禄勋”,○

的中央官制中设置有有光禄勋这个职位。

光禄勋下辖的属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右部督、虎步监、虎骑监等。秦宓“(建兴二

25杜琼也曾任左中郎将之位。李譔年)寻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在后主立太子后,屡迁至右中郎将。五梁于建兴二年,诸葛亮主持国事时迁至五官中郎将。来敏、麋竺之子麋威、赵云之长子赵统、关羽之孙关统皆为虎贲中郎将。董允也一度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26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曾出任羽林中郎将。○李恢弟弟的儿子李球为羽林

右部督,麋威之子麋照则任虎骑监。以上所述为光禄勋官署的建制。

大司农,本名治粟内史,秦代设置。汉景帝时期,更为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称为大司农。负责钱粮租税、盐铁、财政收支的事务,是国家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员,与管理个人财产的少府并列。西汉时期大司农还负责一些官营的农业与手工业,下属职包括太仓、均输、平准、都内、藉田五令、丞;幹官、铁市二长、丞和还包括郡

8

国的都仓、农监、都水。孟光在后主践祚后迁至大司农。

太仆,司掌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卫尉,秦代开始设置。汉初沿用。景帝中元元年,改为中大夫令。后来又恢复了旧称,即是卫将军。掌管宫廷警卫。有汉一代,卫尉一职进废时置,与光禄勋相对应。光禄勋所领郎称为郎卫,卫尉及其所

27姜维曾为卫领军士称作兵卫。“(建兴七年,以(陈)震为卫尉。”○

将军。

中央政府除了设有以上所述官职,尚有一些其他职务,如谏议大夫,蜀汉政权中,杜微,拜谏议大夫,伍梁亦由从议郎迁谏议大夫。

29光禄大夫,来敏曾于丞相诸葛尹默“(后主践祚时)拜谏议大夫。”○

亮卒后累迁至光禄大夫。力劝后主向曹魏称臣的谯周官阶直周都曾担任此职,官衔品级比光禄大夫低。太中大夫,尹默在诸荀亮逝世后“还

29侍中,费祎在出使东吴?朝后,迁为侍中。成都,拜太中大夫。”○30“陈祇代31 董允在延熙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董允为侍中)。”○32张飞次子张绍至侍中。廖立司隶校尉,职掌察关兴“弱冠为侍中”○

举百官及京师近郡违法之人。张飞在章武元年领司隶校尉。张飞卒后,诸葛亮兼领司隶校尉。

以上所述为蜀汉朝廷中的官职。丞相诸葛亮在建兴元年被封为武

33相府下属官员有军祭酒、长史、前军师、后军乡侯,“开府治事”。○

师、司马、令史,从事中郎、主簿、参军、记室、门下督、东曹掾,西曹掾、仓曹掾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言道:“宫中府中,俱为

34侍中、一体。”“侍中、尚羽、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9

尚书前文已详细阐释,此处不作A述。后主即位后,时任虎贲中郎将的来敏在诸葛亮驻留汉中时被请为军祭酒,尹默也是与他同时被授予军祭酒之职。长史,建兴元年,王连领丞相长史被封为电屯骑校尉。后主身登大宝,向朗以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诸葛)亮出驻汉中,

35建兴八年,蒋琬与杨(张)裔以射声校尉领留(丞相)府长史。”○

仪俱被任命为丞相长史,蒋琬加封号抚军将军,杨仪加绥军将军。前、

36“后军师,史料记载:“(诸葛)亮卒,(费)祎为后军师。”○(魏延)37司马,建兴五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37““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费38令史,太常赖恭之子赖厷为丞相西曹令史。董祎)后又为司马。”○39 厥于“丞相(诸葛)亮时为府令史。”○

主簿,董厥由令史徙为主簿,杨仪宗人杨A入蜀后为丞相诸葛亮主簿。参军,李邵兄李邈曾为丞相参军。费祎在作司马之前,诸葛亮北驻汉中之时,曾被迁为参军。建兴八年,马忠仕丞相参军。来敏子来忠被姜维任命为参军。门下督,史书中记马忠生平,言其在建兴元年诸葛亮开府治事之际就任门下督。西曹掾,李邵于建兴元年被辟为西曹掾,马齐于建兴中从事丞相掾,后来一直迁升,直到做到尚书。姚伷在诸葛亮驻留汉中时被征为掾,后又迁为参军。“建兴元年,??辟(蒋)琬为东曹掾。”

除了外朝官员和相府属官,京师之内还有内廷官属,换言之,即为宫官或称内官,以与外官相对。包括大长秋、庶子、中庶子、家令、洗也、舍人、散骑常侍、中常侍、黄门侍郞等等这类。

10

大长秋,丞相诸葛亮亡故后,回到成都的来敏任大长秋,未几而免官。许慈于后主在位期间死于大长秋任上。梁虔亦为此官。

庶子,东宫属员刘备立太子后,蜀汉后期的顶梁擎天柱费祎后来被迁为庶子。后主立子,以李譔为庶子。

中庶子,东宫官职,张裔子张郁为刘禅之太子中庶子。 家令,东宫属官。刘禅为太子时,先主将来敏选为家令;刘禅为帝后,以谯周为仆,后又徙为家令。

舍人,先主立太子时,费祎,董允二人都被选为太子舍人。 洗马,董允曾任此官职。

黄门侍郎,后主登极后,费祎和董允都升迁为黄门侍郞,霍峻子霍弋,于诸葛亮卒后亦为此职。

中常侍,奸佞宦官黄皓曾做过此官。 黄皓还曾当过黄门丞、黄门令、奉车都尉。 地方官制

蜀汉政权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与东汉类似,承袭东汉时期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关羽被东吴所杀、荆州全部土地并入东吴、蜀汉只保有了益州一个州、州牧由丞相诸葛亮一蜀汉政府的一把手兼领,诸葛亮帮后,益州不复置牧,改置刺史。“(诸葛)亮卒,以蒋琬??假节,领益州刺史。”0“(蒋)琬固让州职,(费)祎复领益州刺史。”0,吴蜀两国曾约定联合攻伐曹魏并商议定了成功之后的领土侵害问题。因此尽管实际上蜀汉政权只辖一州之地,但设有许多管辖地域并不在其统治范围之内的地方官职,如胡济假节领兖州刺史(兖州为曹魏领

11

土);李恢领交州刺史(交州为东吴统治)。这样的职位由于并不能够行使职权发挥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赐予功臣的荣誉头衔。州牧与刺史职权相似官秩不同,州牧是二十石,刺史则只有六百石。

守下所辖下属官职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议操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部郡从事、督军从事,前、后、左、右司马,主薄、书佐等一系列官职。

别驾从事,马勋于先主定蜀后被改为益州别驾从事。李朝也任过别驾从事。诸葛亮也曾授秦宓别驾之职。李恢为先主升任益州别驾从事。

治中从事,建兴八年,被召为丞相参军的马忠领益州治中从事。彭羕亦曾领此职。

书佐,李恢在先主领益州牧时除功曹书佐主薄。李譔也在初为官时充州书佐、尚书令史职务。李福于先主定益时充任书佐。

劝学从事,尹默一度为此官。谯周也曾任此职务。 典学从事,史册明文记载谯周作过此官。

从事祭酒,何宗即被命为从事祭酒,程畿在益州定主时被请出任从事祭酒。秦宓亦又有被先主征为从事祭酒的经历。

功曹,诸葛亮治蜀时,征辟伍梁为功曹。 主薄,胡济曾充此职。

几个战略要地设都督作为最高长官来把守,兼管民政军事。如李严之子李丰出任江州都督。李福在建兴元年为江州督扬威将军。胡济亦曾督汉中。蜀汉后期大将张冀在建兴九年任庲降都督。延熙元年,

12

迁督建威假节。蜀书中无传的邓方曾为庲降都督。费观被先王任为江州都督。口才便给,善于词令的邓芝曾督江州,李恢在邓方卒后毛遂自荐为庲降都督。陈到于建兴初领永安都督。

州下设郡,一郡的最高长官为太守。法正出任过蜀郡太守。其子法邈则官至汉阳太守。马齐于建兴中迁广汉太守。姚伷则于建兴元年为广汉太守。

太守之下有都尉,功曹掾、史、五官掾,师友祭酒,督军从事,门下书佐、主薄等。

五官掾,先王初定益州时秦宓曾领此职。 师友祭酒,秦宓一度被征辟为此职。

都尉陈震曾历蜀郡北部都尉。邓方充过蜀国都尉。 功曹,李朝一度充任其职。 郡丞,马忠曾征讨反叛的郡丞朱褒。

郡下设县,大县之长官称之为令,小县之长称作长。

邓芝初入仕途时为郫邸阁督,旋拔为郫令。张翼亦一度屈就江阳长、涪陵令之职。李福仕途中历西充国长、成都令。马谡亦曾办、绵竹、成都令。王士一度为符节长。习祯历雒、郫令,后至广汉太守。

武职官员

除了负责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等事务的官员,还有专门攻城略地、守卫疆土,冲锋陷阵,行军领兵的武职官员。

其中最高级别的大司马、大将军前文已论及,于此不加详述。 次一级者即为车骑将军、膘骑将军。位比上卿。章武元年,张飞

13

升任车骑将军,马超被升为膘骑将军。胡济官直升至右骠骑将军。李严于建兴八年升为骠骑将军。班位常亚李严的刘琰被升为车骑将军。延熙六年,邓芝被升作车骑将军,后又假节。廖化“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轴刺史”。张翼于景耀二年被提为左车骑将军。领翼州刺史。

征西、征南、征北将军,张翼于延熙元年封征西大将军。宗预被拜为征西大将军,后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魏延于建兴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建兴元年,赵云为征南将军后迁镇东将军。陈到为征西将军。

前、右、左、后将军,宗预曾当过后将军。邓芝在诸葛亮故后迁为前军师前将军。刘琰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李严于章武四年徙为前将军,辅匡于建兴中为右将军,吴壹曾为左将军。先主汉中王时封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关羽为前将军。

杂号将军,如关羽之荡寇将军,张飞之征虏将军。黄忠之讨虏将军、赵云军将军,后来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驻扎汉中,邓芝为扬武将军。马忠曾加安南将军。王平为安汉将军,讨寇将军黄权被先主任为镇北将军。霍弋于景耀六年加安南将军。魏延被先主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张嶷被后主加为抚戎将军,后拜荡寇将军。

裨将军,费观曾拜为裨将军。王平降蜀后拜为裨将军。李严降先主亦拜裨将军。

监军,胡济曾迁为中监军前将军。延熙六年,蒋琬任命王平为前监军,建兴十一年,马忠为监军奋威将军。霍弋于景耀六年前为监军

14

诩军将军。姜维曾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后为右监军辅汉将军。邓芝曾任中监军扬武将军。

中典军,胡济曾为此职。王平曾为后典军。

护军、刘敏、陈到、蒋琬之弟蒋斌皆曾任此官。费祎曾任中护军。刘敏为左护军,蒋斌为汉城护军。王平曾任前护军。霍弋亦曾为护军。姜维在归蜀时亦充护军。赵云曾为中护军。

领军,张翼曾充任前领军,向宠一度任中领军。阎宇亦为领军。龚衡、冯习俱为领军。

牙门将军,魏延的第一个官职即是此。向宠在先主在位时亦为牙门将。王平归降时任为牙门将。龚禄当过牙门将。长阪之战中赵云立功被升为牙门将军。张嶷初为官便拜为牙门将。

校尉,费祎曾作昭信校尉,孟光曾拜为屯骑校尉,来敏于先主定益州时曾署典学校尉。向宠之弟向充为射声校尉。后主称帝后,向朗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王连于建兴元年被封为屯骑校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屡迁射声校尉”。诸葛亮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杨戏亦曾为射声校尉。胡济弟胡博历任长水校尉。校尉是一种低级武官的名称。不过在三国,很多文职官吏也被冠之以校尉、将军等名号,而并不处理军务,并非武职官员,有时不易辨别。

蜀汉与东吴乃盟邦,因此将军名号没有“征东”,只有征南、征西和征北。

封爵,蜀汉之爵位分王爵和侯爵。王爵仅以分封皇族直系宗亲。如刘备之子刘永被封为鲁王,后改封甘陵王,刘理先是被封梁王,后

15

徙封安平王。后主之子刘琮为西河王,刘谌为北地王,刘恂为新兴王,刘虏为上党王。侯爵共为三等,亭侯、乡侯、县侯。张飞初被封新亭侯,后进封西相侯。马超封斄乡侯,赵云封永昌亭侯。蒋琬封安阳亭侯,诸葛丞相封武乡侯。魏延于建兴元年,封都亭侯,进封南郑侯。陈震授城阳亭侯。费祎被封为成乡侯。

以上所述皆为三国时期蜀汉一朝的官吏制度,大致承袭东汉官制,但所处地位情势的不同,又在某些地方作了修改。为此文以兹考证。 注释

(1)《史记·陈丞相世家》司马迁 中华书局 (2)《三国志·蜀书十五·诸葛亮传第五》陈寿 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 547页 (3)《三国志·蜀书十五·诸葛亮传第五》陈寿 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 (4)《三国志·蜀书十五·诸葛亮传第五》陈寿 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557页 (5)《三国志·蜀书十五·诸葛亮传第五》陈寿 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 (6)《三国志·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627页 (7)《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第三》535页 (8)《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第三》535页 (9)《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第三》536页 (10)《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第三》536页 (11)《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第三》536页 (12)《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584页 (13)《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586页 (14)《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587页 (15)《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587页

参考文献

《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欧阳修 中华书局 《资治通鉴》司马光 中华书局

《三国志》陈寿撰 裴松之注 中华书局 谢词

在此对帮助我进行论文指导的老师们尤其是指导老师张禾致以感谢。

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kt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