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26 23: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吟诵中悟情 在想象中融情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及评析

王 美 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的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切入主题唤醒情(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知道我们课本第七单元是以什么为主题吗?(战争) 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炮手》、《生死攸关的烛光》、《鸡毛信》、《草帽计》等)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作品远远不止这些。因

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这首

诗也与战争有关,题目是:《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点评:由单元主题导入,注重课文与单元之间的联系,这样设计能联系旧知识,挈领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

二、 未成曲调先有情(理解诗题,了解乐府诗) 1、理解诗题

师:在诗题中,从哪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从军征”是什么意思?(跟随军队去打仗,这里带有被强迫的意思。)“十五从军征”是什么意思 ?(十五岁就被迫参军打仗)

师:齐读诗题(应读出被迫的感觉)

点评:诗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的高度概括和情感的凝聚,从诗题中的被迫从军唤起学生对战争的厌恶,为深入体会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做足情感铺垫。

2、了解乐府诗知识

师:这首诗是汉朝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我们学过哪些乐府诗?(《江南》、《长歌行》)

师:乐府是什么?乐府诗呢? 学生交流

师概述:乐府是主管音乐的官府,后来将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叫乐府诗。宋朝有个叫郭茂倩的学者,是个有心人。他搜集了从汉朝、魏朝到唐代、五代的乐府诗,汇编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乐府诗语言朴实自然。它们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旧题所作,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是来自民间,因此,没有具体的作者。

点评:了解乐府诗,更好地了解了这首诗的出处和写作特点:语言朴实,调动了学生学习乐府诗的积极性。

三、了解诗意酝酿情(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诗歌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类,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这是一首什么诗?(叙事诗)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3、这首诗想通过战争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 4、指名读文。

5、学生评价该生读的情况。

6、这一课有很多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学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小黑板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冢 窦 雉 舂 羹 贻

7、在预习中还有哪些不理解,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

8、了解了诗句的意思,我们结合刚才的交流,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9、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点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底线,

注重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能力。

四、对话文本悟诗情(品读诗句,体会老兵的情感) 1、体会老兵回乡时的喜与忧。 (1)了解老兵经历

师:图文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图,图中最醒目是什么?(老兵)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兵?(衣衫褴褛、饱经沧桑、白发苍苍、神情凄苦、孤苦伶仃)

师:这还是一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诗中哪句介绍了老兵的经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兵役?(65年) (2)了解古代兵役制度

师: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岁月,在汉朝,男子23岁正是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体会老兵回乡的心情

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军六十五年,才得以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相机板书:喜)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师:老人欣喜的回来,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的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请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

师:老人听到这话又会是什么心情?(难过、担心)会怎么想? 师生交流

点评:设计中,以生为本,以角色转换的方式把学生带入诗歌意境,感受老人回乡时的喜忧参半复杂心情。

2、体会老人到家时的悲苦。

师:老人望着那郁郁葱葱的松柏,想起儿时父母呵护、与兄弟姐妹嬉戏的家,不禁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向前走,他在寻找昔日温馨而热闹的家园,近了,走近了,他看到了什么?请在诗中划出有关语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画面。

师:说说你想到了什么景象?此时老人心情怎样?他会想起什么?(相机板书:

悲)

引读: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吗?此时,老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他不禁撕心裂肺的悲吟:我65年日夜思念的家啊,竟成了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我65年魂牵梦绕的家啊,竟成了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切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只剩下松柏冢累累。

点评:精彩的引读是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3、体会老人出门的悲泣。

师:这番的荒凉怎能不令人伤心难过?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呢?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样?他只能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会儿就熟了,这饭吃起来会是什么味儿?(野谷野菜做的饭不好吃;没人陪,孤苦伶仃)你能读出这个味吗? 自由读

师:物质上的苦对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来说算不了什么,可失去亲人的痛苦又能向谁诉说?他只能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也就是只能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呀!(板书:泣)

师:他泣什么?为谁哭泣? 交流

预设:为父母、兄弟姐妹、相邻、战友??泣战争的残酷无情 读最后一句。

齐读全文,再次走进老兵的回乡经历。

点评:通过想象,把简短的内容读后,把文字读出画面,读出感情,使人能触摸文字背后的悲惨与无奈。

五、感悟内涵升华情(升华大主题)

师:走进了这段回乡的经历,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此时,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师:在那样的社会中,只有老兵才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吗?(整个社会的百姓都这样)是谁造成这一幕幕人间悲剧?(战争)

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该做些什么?(相机板书:呼吁和平,反对战争)

预设:战争犹如洪水猛兽,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不管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战争都是残酷的。 赢,百姓苦;输,百姓苦。 要和平,不要战争。

总结:这节课,我们从一个十五岁从军,八十岁回乡的老兵的经历中感受到了古代兵役制度和战争的残酷,我们的心中充满悲愤。我们为这老兵悲愤,为古代兵役制度悲愤,为残酷的战争悲愤,让我们把心中的悲愤化作对世人深情的呼吁------呼吁和平,反对战争。(齐呼)

点评:有梯度的引导,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心中平生一种强烈的热爱和平之情。

作业:请根据诗歌意境,展开丰富想象,写成一个故事。

点评:作业设计注重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汉) 《乐府诗集》

喜→悲→泣 呼吁和平 反对战争

总评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极其朴实的叙述性语言客观描述,但却塑造出了一位衣衫褴褛、孤苦无依的老兵形象。

诗歌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是语文的源头。古诗教学让学生浸润国学,汲取古典文学之精髓,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中,以生为本,通过个性化朗读、自由读、齐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读”占鳌头。以角色转换的方式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在谈话交流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

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厚书读薄,薄书读厚”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把简短的内容读厚,把文字读出画面,读出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赋予情感的温度;通过原来的家与现在的家对比,让学生随着“境”的变化而产生情感的落差;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反复诵读,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走进文字背后的意蕴,去触摸那“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唤起情感共鸣,感同身受地体会这位老人不尽的悲苦,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案》2012年第11期

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厚书读薄,薄书读厚”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把简短的内容读厚,把文字读出画面,读出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赋予情感的温度;通过原来的家与现在的家对比,让学生随着“境”的变化而产生情感的落差;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反复诵读,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走进文字背后的意蕴,去触摸那“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唤起情感共鸣,感同身受地体会这位老人不尽的悲苦,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案》2012年第1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kn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