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更新时间:2024-02-13 02:2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特殊角度写作重大历史事件的写法。
2、 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学习重点】:
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知识链接】
1、要求学生看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战”期间,日本人在南京展开过杀人比赛,创立过731细菌部队;德国人则创办了杀人工厂。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本文选取独特视角,发表之后,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
一、自主预习
(一)掌握词语:
毛骨悚然( ) 和煦() 废墟( ) 不寒而栗( ) ....
踉跄()祈祷() 呆滞( ) ....
(二)整体感知: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理解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4、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针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
冰雪中的“温暖行动”
杨明方 张春雷
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冰雪灾害的袭击,团中央两次发出紧急通知,组织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投身于抗灾救灾之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新浪网、搜狐网向全国2 511万注册志愿者和社会各界发出了“爱心融冰雪,互助战严寒——志愿者抗雪救灾大行动” 的倡议。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于抗雪救灾第一线,开展了一场有声有色的“温暖行动”。
2月2日,广州火车站广场、候车大厅人头攒动。茫茫人海中,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在人群中穿行,提供咨询帮助。有的帮旅客搬运行李,有的为大家端送热水,有的帮旅客指道引路。
在贵州省,志愿者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及时为受困旅客、司乘人员提供便利服务,为他们送医送药、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在高速路上,志愿者配合交警部门清扫冰雪,进行车辆、人员疏导;在闹市区凝冻路段,志愿者帮助专业队伍对凝冻路面进行集中清扫,做防滑处理;在火车站,志愿者对旅客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引导旅客、送水、安抚乘客、票源调查等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车站的工作压力。
在湖南省,志愿者组成“青年抗冰救灾突击队”“青年志愿者爱心服务车队”等,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做好抗冰救灾工作。志愿者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升汽油,共同努力渡过难关。他们还通过缴纳特殊团费的形式,为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和零收入家庭送去了油、米、煤。
面对严重的冰雪灾害,各地志愿者活跃在车站、机场、码头、港口、高速公路、街道社区等第一线,成为一支抗击冰雪灾害重要的生力军。一句句耐心的劝导、一声声温情的话语,让一位位急切的人心情平静下来。
在贵阳,由贵阳人民广播电台发起的“绿丝带市民互助活动”,成为寒流中的一道暖流。很多私家车都挂上了绿丝带免费载人送人,很多居民也绑上绿丝带上街助人,更有一位市民动用自己公司的两辆奔驰、一辆现代商务车及一辆越野车24小时免费接送市民,每天免费接送百人,每天都用掉1 000多元油费。
在湖南湘潭,“青春绿丝带”行动号召发出后,短短两个小时就发放绿丝带400余条,招募志愿车300余辆、志愿者100多名。招募的人、车以绿丝带为统一标识,深入全市的大街小巷、街道社区开展免费搭载老弱病残、慰问贫困家庭、
参加义务除冰扫雪等志愿服务活动。
在浙江杭州,破冰扫雪志愿者铁铲上都系着绿丝带,在冰雪中格外鲜亮。“当看到别人在自己清扫过的街道上平稳地行走时,我感觉格外开心。”志愿者小张言语中透着满足。
今年,罗莎送给男友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陪男友一道参与车站广场的义务扫雪服务,并坚持为车站旅客服务了近8个小时。
和罗莎一样,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在今年抗击冰雪的各个角落奔波着。他们中,有普通市民,也有春节不回乡的外乡人;有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企业员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他们积极参与着志愿服务:配合交通、供电、通讯等部门,协助其做好道路疏通以及电力抢修工作;向坚守一线岗位的交警、环卫工人以及在抗灾救灾一线的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和志愿者们,送去各种保暖用品、鲜花和食品。
在品味奉献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志愿者也能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广东团省委在了解到多数坚持在服务岗位上的志愿者衣服单薄,有不少人感冒的情况后,马上动员省青联委员和青年企业家为志愿者准备各种急需的物资,在24小时内筹集到热心企业捐赠的3 000件羽绒衣、1 500顶帽子、2 000条围巾、1 000副手套、3万元药品、50箱矿泉水、40箱饼干等总价值近200万元的物资,及时送到在风雨雪中坚守的志愿者手中。除此之外,广东团省委积极联系保险公司,为每位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让志愿者在奉献的同时深感温暖。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共同的心声。
(节选
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4日)
1、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的哪两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5分)
2、请你从本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概括出主要的新闻事实,不少于4项。(4分)
3、文中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文章结尾处又说:“‘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共同的心声。”请结合志愿者的行动和精神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五、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5分)
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年研究后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会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
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六、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所体现的中心。(20个字以内)(5分)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篇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授课时间:2012-10-25
授课地点:普高一班
授 课 人:张 婷 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把握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筛选信息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波兰诗人菠萝涅夫斯基的一首小诗《我的故乡》导入,介绍奥斯维辛的历史由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解题:课文题目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了的呢?
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或自己的话概括。
1、参观者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新闻的生命是真实性。这篇新闻有没有写那些酷刑是如何实施的?有没有对遇难者的死亡做直接描写?那作者是以什么独特的视角来写的?
请学生找一找关于参观者感受与反应的句子,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想一想,写参观者的感受与反应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记者并没有写当时死难者过程的恐怖,而是以冷峻的视角,通过观察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侧面烘托了集中营的恐怖,骇人听闻。
2、记者的情感
作者除从参观者的视角来写新闻,还采取了什么角度?学生讨论分析 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又为什么渗透如此强烈的主观情感呢?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3、对比反差
在这种巨大的对比反差中表现主题,也是这则新闻重要的特点之一。请学生再找一找这样的例子,并分析。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上述分析,得出本文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原因。
(五)、课堂拓展
如果给新闻的题目加上一个标点符号,你觉得哪一个更恰当,说说你的依据?
(六)、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德 施瓦茨 《纳粹集中营》
美 弗洛姆 《人类的破坏性分析》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三),细读课文,深入感知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参观者的感受反应——冷峻的视角
记者的主观情感——零 度 突 破 强烈的对比反差——生命的思考
篇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
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
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
4-13自然段是这篇部分说的顺序展开。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这就再次
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
参观者的印象。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最后看结语。“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
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
二、精彩的细节 恰当的细节描写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
正在阅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02-13
“四个全面”专题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简答题09-13
工程流体力学课后习题答案 - 袁恩熙09-22
安全生产评价与考核奖惩制度(精编版)04-17
(已发)贵州面试软文(毕文龙)09-21
用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电磁感应与电路 第1讲 电04-11
大学英语六级阅读必备词汇08-29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07-28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奥斯维辛
- 没有
- 什么
-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