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06-30 13: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送东阳马生序》巩固练习

命题人:姜冬英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俟 ( ) 烨( ) 皲裂( ) 容臭( ) ....媵人( ) 屣( ) 缊 ( ) 叱咄( )(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余幼时即嗜学( )2、无从致书以观( )3、弗之怠( )( ) ....4、益慕圣贤之道( )5、尝趋百里外( ) 6、媵人持汤沃灌( )( ) .....7、或遇其叱咄( )( )8、俟其欣悦( ) 9、援疑质理( ) ......10、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

三、选择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对“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计日以还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④以衾拥覆 ⑤以中有足乐者 A、①②句中的“以”用法相同,表示“(用)来??”之意。 B、③句中的两个“以”用法相同,都是“因为”的意思。

C、④句中的“以”是介词,不同于③句中的第二个“以”的用法。

D、⑤句中的“以”与③句中的两个“以”用法相同,有“因为”之意。 2、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录毕,走送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当余之从师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 意思是:

2、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 意思是: 五、翻译下列句子。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六、语段阅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①余:古义 今义 ②假:古义 今义 ③走:古义 今义 ④游:古义 今义 2、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3、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找出表现作者幼时守信用的句子。

6、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8、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9、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1、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中考语文阅读试题

(一)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

【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分)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即书诗四句 ( ) ⑵稍稍宾客其父 ( ) ...⑶无从致书以观 ( ) 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 )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钱币乞之 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 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 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 ) ②闭户益读书 (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②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

(三)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11~14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

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⑥《书》:也叫《尚书》,《书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⑧ 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⑵师谓其父母曰 谓 ..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 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 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3分)

1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一、sì yè jūn xiù yìng xǐ yùn chì duō

二、1、爱好 2、得到 3、不 懈怠、放松 4、更加 5、曾经 6、服侍的人 热水 7、有时 训斥、呵责 8、等待 9、引、提出 询问10、大概 三、1、A 2、C 四、“支”通“肢” 意思是“肢体” “被”通“披” 意思是:“穿着” 五、翻译

1、经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借书,亲手用笔抄写,计算借书的日期,按期归还。 2、抄写完毕,赶快跑着送还书籍,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3、(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解释的话。 4、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5、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6、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六、语段阅读

1、 ①古:我 今:剩下的、多出的

②古:借 今:与“真”相对,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 ③古:跑 今: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④古:交往 今:①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②各处从容地行走 2、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3、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4、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5、计日以还 不敢稍逾约

6、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嗜学 家贫

8、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9、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0、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与“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其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1、与同舍生相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七、(一)11.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每句1分,满分2分) 12.⑴书写 ⑵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⑶得到 ⑷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每个词1分,满分4分) 13.B(2分) 14.⑴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⑵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每句1分,有明显错误不给分。满分2分)

15.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每点1分,满分3分) (二)7.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评分:共6分。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苏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人。27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一年多一点时间就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烧掉平常写的全部文章,关上门更加用功读书,于是精通六经各家的学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现上他写的22篇文章(给皇帝),(文章)马上传出,士大夫争相传诵它们,接着的一段时间学习的人争着仿效苏洵的文章写法。 (三)11.(2分)⑴假(借) ⑵谓(对,告诉 ) 1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3分)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 14.(3分)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每点1分,满分3分) (二)7.答案:①得到。 ②更加(发奋)。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评分:共6分。第一问4分,异、同各2分;第二问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苏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人。27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一年多一点时间就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烧掉平常写的全部文章,关上门更加用功读书,于是精通六经各家的学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现上他写的22篇文章(给皇帝),(文章)马上传出,士大夫争相传诵它们,接着的一段时间学习的人争着仿效苏洵的文章写法。 (三)11.(2分)⑴假(借) ⑵谓(对,告诉 ) 1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3分)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 14.(3分)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ju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