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历史高考条目解析(3)

更新时间:2024-01-21 17: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欧洲战事正酣为其提供了大好机会(4)1940年8月,日本公开提出 “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5)1940—1941年,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美英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严重打击日本。美日矛盾激化(6)日本军部决定趁美国尚未准备就绪,发动突然袭击,取得战争主动权。日本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看作是日本“南进”的最大障碍,认为只有消灭这支舰队,才可放心大胆地南进

2.结果及影响:日本以微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国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原因:(1)法西斯国家已成为世界人民和英法、美的共同敌人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世界人民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2.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3.过程:(1)1939年通过新的《中立法》(2)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加强了对英国等国的援助(3)美英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4)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宣布支持苏联(5)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6)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行动。(7)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初, 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用自己全部的经济、军事力量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不与敌人单独媾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性质和影响-性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影响--- 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盟各国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在政治上磋商求同,经济上相互援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考点释疑】同盟成立后相互配合与矛盾

目标:打败法西斯 军事上相互配合:中国战场抗日主力,拖住日军主力,配合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苏德战场是主战场,为配合苏军,英美盟军从西欧北非登陆;重大军事行动:①北非战争的胜利;②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登陆;③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攻人德国境内和攻克柏林;⑤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波茨坦会议,协调对德、日法西斯作战的行动。 矛盾: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冲突。有矛盾,但协调、配合占主导地位。

启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942--1943) 一、莫斯科战役(1941年9月底-------第二年初) 1.结果及原因: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原因:(1)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2)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3)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2.影响:消灭苏联的“闪电战”计划破产了。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鼓舞,德军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二、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

1.原因: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是苏联欧洲部分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和石油中转站。莫斯科战役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军无力再发动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进攻南线,企图占领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工业及石油产区,进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2.结果及原因: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原因:(1)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2)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

(3)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4)德军后援困难(5)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

3.影响: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战役中德军被歼33万人,损失了大批武器装备,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从此,苏军开始转入反攻。这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三、中途岛战役(1942年6月)

1.原因:1942年美国舰载飞机对日本的东京等城市进行了轰炸,日本举国震动,决定消灭太平洋舰队

2.结果及原因: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原因:(1)战前美军成功地截获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密码,察觉了日本的作战计划,集中有限兵力,伺机歼敌(2)日本分散了绝对优势兵力。战术陈旧,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舰队的双重任务,错失战机

四、阿拉曼战役(1942年秋)

1.结果及原因: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 。原因(1)德意由于战线过长,给养出现困难(2)英军给养充分,同时有兵力优势2.影响: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一)二战后期军事胜利

1.1942年,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到1945年初,收复了马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

2、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登陆,东西夹击德意军队, 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降。北非战场结束

3、1943年7月,盟军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政变,新政府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4、1943年7月,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4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

6.诺曼底登陆 (1)时间:1944年6月6日凌晨 (2)结果: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 (3)影响: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

7、1944年8月,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

8.德无条件降 (1)1945年初阿登战役,鲁尔战役,消灭德军西线主力(2)1945年4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 (3)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4)5月8日,德国代表正式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

9.日无条件降,二战结束(1945年9月2日)

(1)1945年4月,美军攻占琉磺岛和冲绳岛,从南面切断日本本土与外界的联系,同时,盟军飞机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2)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3)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击中国东北和朝鲜。(4)毛泽东主席号召,抗日军民展开全面大反攻。(5)8月15日,日本无条件向同盟国投降。(6)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二)二战期间重要的国际会议: 名开罗会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称 议 背1943年,1943年,反法①1945年初,苏军从东在中国战场,解放区军民景 反法西西斯战争形势面,美、英、法等国军队正在进行反攻;在太平洋斯战争形势取得了根本的转变 时间 参加者 地点 取得了根本的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②转变 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举 行武装起义。在法西斯德国失败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召开的。为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

核心内容:合作行动打败法西斯;解决战后问题。 作用:加强了同盟国的战时合作、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2.结合史实说明四次会议体现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开罗会议—协调中美英对日作战;德黑兰—协调苏美英对德作战(诺曼底登陆使两条战线配合作战形成);雅尔塔—苏美英由战时军事合作延至战后政治合作,由对德延伸到对

日;波茨坦—共建欧洲和平,共促日本投降。 (2)分歧依旧,冲突渐现。开罗—美英以中制苏;美苏两国对战后国际政治建设分歧严重。

(3)维护民主同时,强权霸权主义抬头。雅尔塔---划分美苏势力

原因:(1)合作原因:消灭法西斯是共同的目标,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的矛盾是世界的主要矛盾;(2)分歧及霸权主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 考点66.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基本要求: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知道德、日法西斯所

犯下的主要暴行;简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痛恨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感悟人类对和平与正义追求。

发展要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1.结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胜因 (1)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2)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的建立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2.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 影响(1)给人类造成空前的浩劫。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约5 000万。直接军费消耗达1.1万亿美元,还有4万多亿美元的物质财富被毁坏。在这次战争中,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举“纳粹残杀犹太”和“南京大屠杀”毁了法西斯主义思潮和政权。

(2) 改变世界格局:

①打倒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削弱英法两大国,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②社会主义壮大,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兴起。二战后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③改变世界发展态势:战前建立在少数殖民国家统治和掠夺不平等基础上,战后则建立在各国主权独立、交往相对平等基础上。战前国际事务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建立在平等与依存基础上。

(3)改变人类社会:

①科技:引发科技革命。二战军事技术进步推动科技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战争末期和战后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政治:推动战后世界范围的革命和改革。殖半殖国家独立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经过曲折、不断在改革中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健全民主制、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经济:促进经济全球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广泛发展,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的互相联合依赖性大大加强。推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经济

的发展。

④思想: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民主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经历了法西斯的浩劫和洗礼,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作为人类维持世界和平的新尝试—联合国诞生。

4.经验教训 (1)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2)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3)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4)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5)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6)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考点释疑】比较一战与二战的异同点

1、相同点(1)背景:①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②都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出现了军事对峙集团③德国都是一个主要的挑动国

(2)结果:①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②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③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也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⑤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⑥都使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⑦都促使社会主义与和平思想的发展⑧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⑨都加强了美国的实力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一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巴尔干地区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成为战争的火药库。二战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双方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与之相反,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以打败法西斯、争夺人类安全、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爆发过程: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二战①经济危机使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②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③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最终爆发世界大战。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3)规模结果:“二战”的规模、破坏性更大。

(3)影响不同:一战后新秩序仍然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所建立的战后新秩序多的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考点67.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基本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本过程及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等的重要史实或基本概念;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霸权

主义的危害;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一.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系,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实际上是美苏根据自身实力二分天下。 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昔日同盟反目成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 2、过程:

①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

政治上: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经济上:1947年,提出欧洲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

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上:1949年,建立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苏联采取反击措施:

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军事上: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

3、标志: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消极影响:“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长期紧张。表现: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和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2)积极影响: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考点68.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

基本要求 (1)了解朝鲜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感受中朝军民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2)知道中东问题的由来;知道第一、二次中东战争的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知道第三、四次中东战争的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知道《戴维营协议》、“土地换和平”原则及其影响。 感悟阿以之间从战争走向和平符合时代潮流。 (3)了解海湾战争的原因和进程,感受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发展要求 (1)认识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2)认识中东问

题的复杂性。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3)认识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 朝鲜战争

1. 背景(1)二战的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2)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立政权。此后,为朝鲜的统一问题,南北朝鲜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视社会主义阵营为最大的障碍,决不容许对方势力扩张 2.经过:(1)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6月25日拂晓 (2)美国干涉

A原因:朝鲜内战爆发危害其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并认为是苏联发动全球性战争的第一阶段

B目的:既可维护和扩大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又可借机在全球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C过程: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

A原因:侵略战火烧到中国东北大门,并派空军轰炸我东北,杀我同胞,毁我财产,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援助;苏联的背后支持

B目的:保家卫国(民主革命的延续)援助社会主义朝鲜抵抗外来侵略

C经过:第一阶段: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朝中军队连续进行了五次重大战役,把战线稳定到三八线附近。第二阶段: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 3.结果:1953年7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4.性质:中朝: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美国: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半岛:内战 5.影响:(1)对中国:保障了我国的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国际主义精神;使我国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国防军;但人员,经济损失惨重。 (2)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3)对美国:人员,经济损失惨重;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赢得西方盟友的信任;打击了美国的扩张势力。

(4)对日本: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美国开始对日采取扶植政策;有利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5)对苏联: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6)对台湾:有利于维持其分裂状态 ★中东战争

一、中东问题由来

1、由于历史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纷争和重要文化遗产归属问题引发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

2、石油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长期以来,大国插手该地区,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更加复杂

3、1917年,托管巴勒斯坦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建国。犹太人源源不断移入,造成犹阿人的摩擦日益激烈

4、1947年11月 “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

5、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二、四次中东战争

(一)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949年7月) 1.起因:成立以色列国

2双方: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

3 经过:战争的第一个阶段阿拉伯联军兵力,装备占优势,迅速掌握主动,以色列暂时处于劣势

战争的第二个阶段以色列利用停火之机,抢运武器,招募兵力,迅速强大,利用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采用灵活机动战术,各个地区击破。 4 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原因) 5影响:(1)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超出了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旧矛盾没有解决,又引起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2)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而被瓜分。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1947年3月)

1.起因:1956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损害了英法的侵略利益

2双方:英法、以色列----------埃及

3 经过结果:英法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停火。12月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原因(1)纳赛尔领导下埃及军民奋起保卫(2)阿拉伯国家切断英法的石油供应(3)英法国内反战呼声日益高涨(4)联合国大会要求双方停火(5)美国也要求英国停火(6)苏联对英法表示不满 4 影响:(1)埃及维护了民族利期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2)埃及人民的胜利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出现高潮。(3)战争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及在中东的影响。(4)美苏走上了中东角逐的舞台。中东问题又增加新的复杂因素。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1967年6月) 1.起因:(1)1958年2月,埃及叙合并,使以色列感到了来自南北夹击的威胁(2)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建立,开展武装斗争,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3)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

拉伯国家

2双方:埃及、叙利亚、约旦----------以色列 3 经过 :以色列:“闪电战

4 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5影响:(1)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2)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四)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战争(1973年10月) 1.起因:(1)为了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和洗刷耻辱,阿拉伯国家积极准备新的战争。(2)埃及和叙利亚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军备

2双方:埃及、叙利亚、--------以色列 3 经过:以色列后来逆转了战争形势 4 结果:双方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

5影响(1)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戈兰高地部分地区(2)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

三、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1.走向和平的原因:前四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解决双方的矛盾,反而形势更加复杂,并且对双方造成很大的损失,双方逐渐意识到和平谈判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2.走向和平曲折历程:

(1)埃及率先走上了与以色列的和解之路。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2)20世纪80年,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3)1993年9月以总理拉宾同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巴以双方相互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

(4)1998年10月23日,经过巴以双方9天的艰苦谈判,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美国白宫签署了一项“以土地换和平”的临时和平协议

(5)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后撮合下,在埃及和约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以总理沙龙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4年来的首次历史性会晤,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正式结束巴以暴力冲突。

2、巴以双方和美国、阿拉伯世界等相关方面都存在强大的反对和牵制力量,受双方强硬势力影响

★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7日)

一、起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原因:由于多年来的边界争端,致使两国冲突不断;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境,为了恢复国内经济,免除所欠科威特巨额债务,彻底解决出海口问题,提高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决定吞并科威特。经过结果: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精锐的共和国卫队突袭科威特,并于当日就占领了科威特全境。8月8日,伊拉克宣布科威特并入伊拉克,成为伊拉克第19个省) 二、经过

1. “沙漠风暴” 行动:(1)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轮番轰击,开始了“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正式爆发。 (2)伊拉克也曾向沙特和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企图逼迫以色列卷入战争,使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战争转变为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和美国的战争。(3)1月28日,伊拉克又组织了地面进攻,企图将多国部队拖入地面战,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但也被多国部队击败。多国部队摧毁了伊拉克的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军事力量以及部分具有强烈杀伤力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使伊拉克的军事指挥系统和防空系统陷于瘫痪,沉重打击了科威特境内的伊军。 2. “沙漠军刀” 行动:2月24日对伊拉克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地面进攻,代号“沙漠军刀”。多国部队迅速解放了科威特并攻入伊拉克南部地区。2月27日,伊拉克被迫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全部决议,多国部队宣布停火

三、结果: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四、影响:(1)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和控制海湾的能力(2)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3)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助长其独霸世界的野心(4)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五、特点:1、是一场高科技战争:电子干扰技术,压制和制导技术,精确制导武器。海湾战争广泛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它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

2、二战后参加国家最多

六、启示:未来的战争将是高科技战争的舞台。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才不会为时代所抛

考点69.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基本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

主要阶段与概况及中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知道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了解不结盟运动的作用;说出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发展要求:简述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世界经济结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区域集团化) (2)具体原因: 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和抗衡(欧共体、日本)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③中国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提高,成为世界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④美苏争霸相互削弱

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新兴力量的兴起 (一)欧共体的形成

1、背景: ①经济基础:战后各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②历史教训:缓和民族仇恨,消除德法矛盾。③现实需要:政治上-美苏争霸,对西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经济上-发展内在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④客观条件: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较接近,经贸密切,地域相连

2、建立过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以上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共体 3、影响:(1)经济: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联合起示范作用。(2) 政治:保持西欧长期友好合作稳定的局面。带动欧洲政治一体化.(3)国际:提升欧洲政治经济地位,增强西欧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的实力。改善和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关系。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条件:(1)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 (2)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及援助;

(3)经济发展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4)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6)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7)坚持以

2、表现: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 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地位没有动摇,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

3、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资

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政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1、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的中国

⑴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巩固新生的政权,恢复发展经济,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抗美援朝,国际威望极大提高;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7年,完成“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直发展(1956-1978): 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1978— ):

从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经过20余年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逐步增强,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中,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不结盟运动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背景: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示和政治推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倡导者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它也标志第三世界崛起

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崛起的意义:①是第三世界作为一

考点70.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基本要求:知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简述“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知道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了解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简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发展要求:知道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表现。 一、多极化趋势加强原因

1.直接原因---两极格局解体(苏联解体) 2.根本原因---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消长 (政治格局多极化根源在于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二、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表现 1.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①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世界第一。

②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 。

③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绕过联合国,推行霸权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2.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实现货币一体化。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

(1)注重日美关系(2)与亚洲邻国建立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 (3)企图成为军事大国 4.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1)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确保大国地位(叶利钦)①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②保持在独联体的地位和影响 ③ 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

(2)普京的举措---务实外交。

①内容:改组政府、应对车臣问题、加强中央权力

②作用:稳定了局面,在国际上,俄罗斯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5.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成为政治国 (2)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3)保持汇率稳定,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认识: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符合时代进步的表现,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考点7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基本要求 (1)知道联合国的产生;了解联合国的宗旨;知道联合国主要机构;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等史实,知道《国际和平年宣言》的通过和纪念国际和平日的确定。(3)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举例说明和平推动发展、发展促进和平,懂得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感受国际社会为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树立维护和平、促进和谐发展责任意识。 发展要求:(1)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

和意义。(2)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一、背景

1、世界大战使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强烈 2、是反法西斯胜利的成果

3、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 4、是战时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经过反复磋商,相互妥协的产物 二、过程

1、 提出设想:1941年美英《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国际组织的设想

3、 首次宣告要建立:1943年苏中美英华盛顿会议,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首次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4、 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正式命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原则

5、 1945年雅尔塔会议,进一步确立“五大国一致”的原则

6、 1945年旧金山会议。51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7、 同年10月24日,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三、《联合国宪章》

1、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2、会员国必须遵循的原则: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禁止会员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和政治独立等 四、主要机构

1、大会: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

2、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中最重要的常设机构,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

3、经济社会理事会:反饥饿、反疾病、反愚昧 4、人权理事会:保障人权 5、托管理事会: 6、国际法院:在海牙

7、秘书处: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委派

五、地位、性质、作用

1.地位: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的、规模最大的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2.性质:是二战后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治性的国际组织 3.作用

(1)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A维和行动: ①联合国成立之初,处于美国的控制和操纵之下通过了侵略朝鲜的非法决定②1948年6月,联合国在中东巴勒斯坦地区派出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这是第一次维和行动 ③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向中东地区派出第一支维和部队

A 保障人权:①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②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方面特别通过一系列宣言公约如《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宣言》等

B 推动非殖民化:①联合国已制订并通过一系列反对种族主义、种族隔离的宣言和公约 ②并专门成立非殖民地化特委会③联合国不再是美苏大国控制下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它已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

C 有利于反饥饿、反疾病、反愚昧。经济社会理事会:展开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取得成效,

总:在防止局部冲突、反对外国军事占领、裁军、防止核扩散、维和等,促进世界发展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3)确立国际和平年和国际和平日

4.问题与对策:问题--大国操纵;大国无视联合国权威。

对策----应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联合国机制,进行改革,进一步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在维护世界和平如防止局部冲突、反对外国军事占领、裁军、防止核扩散、维和等,促进世界发展方面更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一、原因: (1)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众多的地区冲突和美苏对峙,人们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

(2)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让人们觉悟

二、过程和表现

(一) 第一阶段,从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 1.主要内容:要求禁止原子弹、反对世界战争

2.表现:①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活动的倡议 ②1950年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委员会提出“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 ③根据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的决议,1950年底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提出的原则: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争端平等协商;尊重民族自决。从此,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世界和平

1.主要内容:反对美国侵略越南(原因:越战的非正义性和残酷性) 2.表现:①大学生反战,拒绝用兵役、焚烧征兵卡或逃往国外②青年把反战思想带入军队③有国会议员怀疑战争的正确性④民众举行反战示威游行活动

3.影响:对美国政府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是迫使美国从越南撤出全部军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第三阶段,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 1.主要内容: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

2.表现:联合国大会于1981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联大开幕的日子定为国际和平日。1986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和平年”

(四)第四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今

1.主要内容:世界和平运动表面相对平静、实际向纵深发展的过渡时期。

2.表现:2001年9月7日,联大通过决议,决定从2002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 三、特点

①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②范围上:参与阶层广泛,遍及各大洲,具有全球性 ③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行动

④方式上:具有民主性。以和平抗议活动为主,基本上是合法斗争。 ⑤程度上:具有深入性。超越反战、反核范围,与生态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反种族歧视相交织。

四、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作用(意义):

①对制止战争、对限制军备竞赛、对裁军起了积极作用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国政府及朝野政党的政策制定 ① 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1.概念: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是指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核心问题)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繁荣与发展,这关系到世界的兴盛与发达 2.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原因 (1)历史角度:

A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19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统一世界

C 科技革命的推动: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解决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取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解决。 (2)时代要求:

A 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世界形势总体趋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

B 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协商,以解决纠纷

C当今世界面临许多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开发盲目无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取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解决

D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维护持久的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的愿望。

E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

3.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A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和平的环境世界各国才能保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现实本国发展计划;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重大障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史实:(正)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顺利进行;西方国家和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都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取得。

(反)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B 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 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分工,加强合作和交流,形成利益共享,为和平共处提供物质保障,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经济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4,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近代史上中国深受外来侵略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独立的来之不易。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 中国外交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战者 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 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面临的问题

(1)困扰发展:世界发展中不平衡更趋严重;全球性生态污染、自然资源枯竭、难民、爱滋病蔓延问题等 (2)危害和平:

A 由于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因素引发的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新干涉主义” 推行单边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C各种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依然存在 D 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进程面临新的困难和挫折。

【考点释疑】 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国家在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地位和作用?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人口的90%。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对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至关重要。西方发达国家是旧秩序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利用所掌握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极力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和剥削,攫取大量的垄断利润。这是导致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社会贫困的根本原因。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首先是发达国家要切实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利益,对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缩小南北差距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7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基本要求: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知道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 发展要求: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1.原因(1)历史因素: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教训(贸易保护主义、利己主义)(2)现实需要:20世纪初建立的世界经济体系因大危机和二战遭破坏,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来稳定世界经济。 (3) 实力变化: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实力空前膨胀,企图确立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过程:(1)国际金融体系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地位,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

消极:对发达国家有利,为美国扩张和确立其霸主地位提供

条件;成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 ①二战后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②西欧各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美国实力大增;美国按照其志愿规划战后世界经济蓝图,筹建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确立:1944.7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确立 3.内容:(1)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 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b.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

(2)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

4.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勾。

5.结果: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6.作用: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B 客观作用:结束了战前国际金融动荡不安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7.实质: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美国的根本目的:凭借经济实力控制世界市场

【考点释疑】 1.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表现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两个国际金融组织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二战后认缴资金最多,拥有最大表决权和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因此,美国掌握对世界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决定性控制权。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1)根据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决定,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5年12月27日同时成立。总部均设在华盛顿。两家机构均属于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

(3)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互补充。世界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项目贷款,帮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的重要项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活动则是稳定国际汇兑,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平衡国际收支。

(4)共同作用:推动成员国经济发展;促进世界贸易增长;有利于形成成熟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和较为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

(5)1980年起,我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考点7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基本要求:知道欧洲联盟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了解欧元的诞生。

知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

发展要求:分析欧洲联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概述 成立名称 成员国 发展 过 程 性质(特点) 时间 ①1989,霍克提出加强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②区域集团组织,成员亚太1989年,澳大利亚堪培拉国之间差异较大,是经济19891998年21国 “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仅限于在经济领域合作年 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进行合作的无超越组织 APEC正式成立。 国家权力机构的区③1991年中国加入 域集团。 ①欧共体创始国: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欧洲的政治、经济一法国、联邦德国、体成立 体化组织, 意大利、比利时、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成员国都是欧洲的欧洲1993荷兰、卢森堡6国 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一些发达国家或中联盟 年 ②1993年:欧盟成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等发达国家。 员国12个③2004建立“欧共体”④1991年有一个在经济、政治年,欧盟成员国发欧共体12国首脑签署《马和军事领域全面合展到25个 斯特里赫特条约》 作的超越国家的权

(2)欧元问世的影响①经济上:有效地消除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汇率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欧洲内部市场的经济更加自由化、合理化,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的经济发展。②心理上: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的概念,加强了欧盟人民对欧洲联合的认同感。③政治上:有利于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2.与欧盟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有什么特点?

(1)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不是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成员国之间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2)欧盟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组成,而北美自由贸易区则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3.发展中国家加入经济区域组织有何利弊? 有利:(1)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2)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3)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 (4)促使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5)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拉动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6)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不利:(1)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并承担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2)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

考点7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基本要求: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与发展,认识其在世界经济全

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概况,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一、世界贸易组织(WTO)

1.由来:关贸总协定(1948—1994)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难以适应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关贸总协定1948.1.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开始实施2)宗旨: 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自由贸易。 涉及传统议题、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投资 2.过程: ①乌拉圭回合谈判决定改名为世贸组织 ② 1994年,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③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取代关贸总协定

3宗旨: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性质:世界贸易组织是政府间的贸易组织,协调和规范世界贸易有

序进行。

4意义:世贸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5.世贸组织的主要作用①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②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③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二、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的影响和作用(2001年11月)

1.作用:①中国加入世贸,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加入世贸,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对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机遇:a.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b.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 c.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e.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三、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1、发展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必要条件)(3)跨国公司的发展(主要力量、手段) (4)两极格局结束(有利国际环境) (5)国际金融的发展(催化剂) (6)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jr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