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重点】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三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更新时间:2023-03-21 00: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目标导航

- 1 -

- 2 -

(1)表现

①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②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作用:学习________主义,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完成转变

(1)原因

①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________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社会、经济所作的科学分析。

②陈独秀: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关注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________,中国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等问题。

(2)表现:从李大钊到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从学术的介绍向________指导思想的转变。

2.扩大宣传

(1)表现

①1920年9月,上海小组把《________》改为公开理论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 ②创办半公开的《________》月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 ③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________的结合。

(2)影响

①为________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答案:

一、1.(1)梁启超 (2)朱执信 (3)无政府主义者

2.(1)俄国十月革命 (2)李大钊 (3)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科学社会主义

二、1.(1)求学

2.(1)胡适 根本 (2)改良主义 劳农专政 (3)无政府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4)马克思主义者理论阵地

3.(2)马克思

三、1.(1)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 (2)社会改造

2.(1)新青年 共产党 工人运动 (2)①中国共产党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毛泽东

D .瞿秋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A 正确。

2.新文化运动后期,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主要是因为( )

- 3 -

A .发现民主科学主张的不足

B .新文化运动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

C .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 .受到西方侵华战争的冲击

答案:C

解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3.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发表文章、成立社团或研究会、展开论战、举行演讲,等等。以下文章不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 .《庶民的胜利》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文学革命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是文学革命的代表著作,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故D 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4.1920年底,李大钊指出:最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的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这里的“社会的新生”是指( )

A .社会主义社会

B .大同世界

C .民主和科学

D .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A

解析:题中关键信息是“1920年”“李大钊”“唯物史观”。1920年时,李大钊已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据此可知,A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这一时代特征。

5.有学者曾指出:“一年以来,社会主义底(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底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主义(布尔什维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该情景可能发生在( )

A .维新变法时期

B .五四运动爆发前夕

C .国民大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被广泛传播,这应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五四运动爆发的前夕,故B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意思。

6.1917年,《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章只有几篇,而从五四运动到中共的成立,该杂志刊登的同类文章就有一百多篇。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方向发生了转移

B .共产国际开始指导中国的工人运动

C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冲击

D .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答案:C

解析: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因而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C 项正确。A 项是对材料所述现象的变相重复;B 项不符合材料论述的角度;D 项非主

- 4 -

要原因。

7.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多种思想潮流迭起,冲突剧烈,说明了这一时期的中国( )

①产生了多种政治力量 ②先进的中国人勇于探索救国真理 ③民族危机严重 ④尚未找到救国的正确途径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故④表述有误,予以排除。

知识点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

①民主与科学 ②新三民主义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两者都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故可排除含①②的选项。

9.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等地举行了由共产主义者组织的我国第一次群众性“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北京还出现了要把土地、工厂收归劳动者所有的传单。该现象主要表明( )

A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 .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小组的职责

C .共产主义被民众接受

D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始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共产主义者”即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工人群众中开展“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说明他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介绍到工人群众中去;“要把土地、工厂收归劳动者所有的传单”体现了他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由此推理可知D 项正确。A 项错在“开始”;B 项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C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10.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 .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 .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

D .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但不可能彻底颠覆中国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

二、非选择题

11.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所得票数相近。

- 5 -

材料二 《劳动界》是五四时期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工人通俗刊物。该月刊1920年8月创刊于上海,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1921年1月停刊。它是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

材料三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把《新青年》杂志改为公开理论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排在首位?为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答案:(1)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积极参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及新文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最早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如选蔡元培或胡适,均可按照相同的思路组织答案)

(2)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创办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现象。这一现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任意选择一位人物,然后结合所选人物的活动组织答案。第(2)问,结合文字材料的介绍、图片信息及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课后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西学东渐”过程中,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各种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主与科学②民主共和③君主立宪④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①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②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③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④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在中国传播。

2.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其中,“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危机促使国人深入思考国家前途

B.社会主义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选择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

D.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存在分歧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只能体现社会主义是大多数受调查者的选择,B项观点绝对化,符合题意。国人提出不同的梦想是对中国前途的深刻思考,A项观点正确;不同的梦想不仅反映了当时国人在选择救国道路上的差异,也体现了1933年国内的社会状况,C、D两项观点均正确。

3.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典型特征是( )

A.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相结合

B.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C.只限于思想领域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典型特征是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4.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表明陈独秀(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D.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可以看出,此时陈独秀已经相当重视劳动者,即强调劳动者的价值,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道德问题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5.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 6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出现材料中大部分受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的现象。

6.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的,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的真谛,前后不矛盾

答案:D

解析:毛泽东的意思是:十月革命以前,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介绍是比较肤浅和片面的,这一时期的中国人还没能读懂马克思主义,而十月革命帮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据此可知,题干材料前后并不矛盾,D项正确。其他理解均错误。

7.胡适认为:“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地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这一思想实质上是( )

A.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B.提倡民主与科学

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答案:C

解析:胡适的这一观点充分反映了胡适的主张,即社会改造应该从点滴做起,反对进行全盘解决和暴力革命,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8.1919年继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的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的思想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 项正确。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的伦理问题”,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B项错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吻合,D项错误。

9.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 7 -

答案:C

解析:陈独秀的文章发表于1920年,这时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文中用革命手段建立劳动阶级的国家的观点,显然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影响。

10.五四时期中国有人发起了著名的“工读互助团”运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想打破“劳力”与“劳心”的区别,实现社会改造

B.主要在北京进行试点

C.最终目的是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

D.其失败根源是由于经济困难和意见不合所导致

答案:D

解析:经济困难和意见不合是其失败的直接原因,并非根源。其失败的根源是当时中国不具备建立这样理想社会的条件。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

B.陈独秀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战斗色彩

C.从李大钊到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从学术介绍到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D.李大钊强调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观点、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

答案:D

解析: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陈独秀等人则强调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观点、无产阶级专政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

12.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 )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选项③与当时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因为就是共产国际的指导让中国革命遭受了许多的挫折与困难。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最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如何能有用呢?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用某种主义来欺人了。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二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为车夫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三“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和实用两面。例如民主主义的理想,不论在哪一国,大致都相同。把这个理想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社会主义,亦复如是。”“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对阶级竞争说了不注意,丝毫不去用这个学说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行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不能实现。”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 8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3分)

(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在中国是否存在?胡适和李大钊各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3分)

(4)这场论争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案:(1)胡适认为空谈主义非常容易,但无用处,且非常危险,实际上是反对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存在。胡适试图用改良主义的办法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李大钊提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即用理想的主义根本解决问题。

(3)反击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提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4)是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斗争(或者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启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会一帆风顺。

14.(12分)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1920年,陈独秀在《共产党》月刊上发表《短言》说:“什么民主政治,什么新教政治,都是资产阶级为自己设立的,与劳动者无关。”

(1)结合史实,分析陈独秀两次提出“民主”的原因。(6分)

(2)并正确评价两次提出“民主”所起的作用。(6分)

答案:(1)第一次提出的原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特别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起来,但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并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第二次提出的原因: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陈独秀等人已经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2)作用:第一次提出“民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第二次提出“民主”是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批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 9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jl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