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宗教

更新时间:2024-06-01 07: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钱时惕) 波爱修斯(boethius 480—525)最早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介绍到欧洲,并创立假言和选言推理,丰富了三段论;格罗塞特撰写了《分析后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作品)的注解,提出了否定后件推理;布里丹 深入研了形式推理与实质推力的关系;约翰.邓。司各脱与奥卡姆得威廉则各自提出归纳求同法和归纳差异法,并把方法应用羽科学研究。

给予理性基础的怀疑精神,在经院哲学内部形成了反正同神学的种种流派。其中对自然思维方式影响较大的的有:

1, 爱克哈特(1260—1372)的泛神论 2, 威廉·奥卡姆(1285—1349)的“剃刀” 3, 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的宇宙论

尼古拉认为宇宙是单一的,它不为任何其他的宇宙所限制因此,宇宙从空间上说是无限的。宇宙没有任何确定的中心,既然没有中心,因而也就没有“在上”与“在下”之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因此不能没有运动。尼古拉的无限宇宙论远早于哥白尼、布鲁诺的思想。

正是基于这种怀疑精神,使得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对教会推崇地心说的怀疑)、萨维留斯、塞尔维特、哈维(对教会支持的盖仑三灵气说的怀疑)、达尔文、华莱士、赫胥黎(对神创论的怀疑)。。。等走上了“反叛”基督教神学、创立新的自然科学学说之路。

十二世纪兴办的一系列著名大学:巴黎大学(1100)、波伦亚大学

(1100)、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帕多亚大学(1222)、布拉格大学(1348)、维也纳大学(1365)、科隆大学(1388)、莱比锡大学(1409)等,都是在教会的主持或允许下兴办的。教会在不违背教条的情况下,还是很重视教育的。

四 围绕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科学与基督教神学的激烈冲突

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日心说模型最早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菲洛劳斯(约公元前450—公元前400)所提出的“宇宙中心火学说”:宇宙中心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其他星球都围绕着中心火旋转。后来的阿里斯塔克(公元前310—公元前230)更加明确的提出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的学说。他认为太阳是静止的,地球和其他五个的星球都围绕太阳为中心做圆周运动。阿里斯塔克的著作出《轮太阳与地球的大小和距离》一书外,其余均流失。约一个世纪以后,巴比伦的塞留库斯(约公元前150)对阿里斯塔克的观点做了详细的论述。

地心说的西方渊源:由托勒密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至大论》(又名《伟大论》,原名《数学综合论》)托勒密的理论吸收了阿波罗尼(公元前150—公元前205)、西帕哈斯(公元前150左右)、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概念,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围绕地球按照本轮、均轮体系运动的天体模型。在基督教看来,人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塑造的二日月星辰则是上帝为了人类而创造的。因此人居住的地方理应成为在宇宙的中心。这种观点,与托勒密的地心说实相符的。基督教思想与托勒密理论的结合,就形成了“地球在宇宙的中心,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的构想,

这正是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图画;再加上《圣经》上所谓:约书亚摇太阳停止而不是地球停止”的故事以及赞美“将大地置于它牢固的基础上,使其不得移动”的诗句;托勒密的学说被纳入基督教思想体系中。 哥白尼的宇宙模型:《天体运行论》一书与1515年完成,1543年初版,期间托了28年,原因有两个。其一,哥白尼估计有人 “会摘引圣经中的章句加以曲解来对我的著作进行非难的攻击”,因此而有所犹豫;其二是哥白尼对于自己的理论不能与观测结果完全取得一致而不满,总想做进一步的改进。

在其模型中,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它照亮整个宇宙,驾驭着周围的行星,地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与其他行星一道围绕太阳运动,最外层则是宇宙之边—恒星天。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毁教谕的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布鲁诺,伽利略对哥白尼学说的宣传和发展:布鲁诺(1548—1600)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小镇诺拉,1565年进入圣多米尼克修道院。1584年<<轮无限、宇宙语众世界>>一书出版,其中他的观点主要是:他认为哥白尼所描绘的太阳系在宇宙中不止一个,而是无限个。布鲁诺指出:“不可计数的恒星是许许多多格世界,甚至比我们这个世界还大,要说它们他们是无目的的,无终极原因地仅同我们这个世界有那么一点点的联系,那是没有任何根据的。”1600年,布鲁诺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地位诶“异端分子”而被活活烧死在百花广场。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比萨,早年在卡马多斯修道院学习,并加入修道会。在大学期间,伽利略开始学习医学,后转向物理学。1589年任比萨大学数学及天文学教授。1619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出版了《宇宙谐论》一书,总结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抛弃了繁杂的本轮均轮体系,纠正了行星运动限于匀速、圆周的概念,是哥白尼的学说更加完整。1632年,《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伽利略因此受审。1633年6约22日,判定伽利略为重大“异端”嫌疑,处以终身监禁。历史总是无情的,宗教对科学的禁锢、迫害,阻挡不了科学的发展。1687年,牛顿等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找到了科学的依据,是日心说有一次获得重大胜利。1838

年,贝

塞尔(1784—1846)从观测中证实了恒星视差之存在,驳倒了地心说

最后的一道王牌。到1882年,基督教会被迫承认日心说。1979年,罗马教会宣布要重申伽利略案件,胫骨13年的复查,认定伽利略的学说并非异端,1992年10约31 日,正式为伽利略平反。

机械自然观形成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机械自然观之形成及其意义

自然科学经过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笛卡尔

(1596—1650)、胡克(1635—1702)等人出色工作,导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完成了物质世界

的第一次伟大综合 。

牛顿工作的伟大意义在于:(1)证明了地上的运动规律与天上的运动规律是统一的,从而破除了古希腊与中世纪以为天体具有特殊的或神圣性

质的猜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基督教关于“天堂”与“地狱”的种种说教。(2)、揭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普遍规律,为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自然观把生物、化学、物理等运动形式都归结于简单的机械运动。各种物体(包括人在内)则看成是宇宙最后基石---原子通过各种法规是组合而成,因此,只要掌握了物体机械运动规律,原则上,就能解释一切的自然现象。这种机械自然观在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那里发展到了顶峰。在拉普拉斯看来(法国1749—1827):“我们必须把目前的宇宙状态看做是它以前状态的结果及其以后发展的原因。如果有一种智慧能了解在一定时刻支配着自然界的所有的力,了解组成它的实体的各自的位置,如果他伟大到足以分析所有的事物,它就能够用一个单独的公式概括出宇宙万物的运动,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原子,都毫无例外,而且对于未来,就相对于过去一样一目了然。“ (二)机械自然观的局限性,“第一推动 ”之提出

1,机械自然观能够解释的自然现象实际上非常有限,不仅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运动不能归结为简单的机械运动,即使在机械运动范围之内,有许多问题它也无法解决;从哲学上来说,排除了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必然导致宿命论,仍然逃脱不了宗教的“巢穴”。

2,机械自然观没有击中基督教神学的核心思想:上帝的存在及其伟大的创造力。

4, 在超出认识领域、进入伦理或价值范畴,宗教更是一支强大的精神

力量。

5, 牛顿即为这种思想上的典型。牛顿1642年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

一个牧师家庭。1661年进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物理学及神学;当时的英国宗教为经过改革以后的清教。清教认为;(1)自然是上帝创造的,(2),上帝的智慧完全体现在他的创造物中,(3)只要能使人类过得更好,在上帝眼里就是行善。尤其是第二点推动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科学努力去论证上帝的伟大。1691年,著名科学家玻

义尔(1627—1691)逝世。牛顿曾说:“行星现有的运动不能仅有

任何自然地原因造成,而是有一个全智的主宰所推动”,“引力可以使行星运动,但是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它们作现在这样的绕太阳而转的圆周运动;因此,由于这个原因和以及其他的原因,我不得不吧这个宇宙系统的设计归之于一个全智的主宰。”之就是所谓的“第一推动”。

五.围绕生物进化论的产生,宗教与科学

在一次激烈冲突

(一)生物进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神创论”长期占统治地位

《圣经·创世纪》说:起初,神创造了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 ,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造出了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神看着是好的,神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蔬菜,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

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做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就把这些排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分别明暗。神看着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神说水要多多滋生各种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种飞鸟,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是第五日。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于是,神造出了野兽,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地上一切昆虫,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土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着自己的形象造人??是第六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是在第七日歇了他的一切工,安息了。神赐福给第七日,定位圣日。神创论一般与“目的论”相结合而成为神学 “目的论”或“特创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首先用神的有目的安排解释世界的状况。苏格拉底认为神创造了人,并“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给了人们身体各个部分,让人用他们来察觉不同的对象,给人的眼睛看需要看的东西,给人耳朵挺需要听的东西”,“神也不只是以照顾人的身体为满足,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人之中安排了灵魂”,从而使人能够了解“广阔而高尚的事物秩序的神是存在的”,并且因而供奉和崇拜神。

神创论与机械自然观的结合,在生物学中导致雾中不变论。瑞典著名生物学家林耐(1707—1778)是这方面的代表。在《植物学基

础》与《植物哲学》两书中,林耐曾多次指出:“物种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创造的。最初创造了多少物种,现在就是多少。他们虽然遵循床总结带的神的法则有所繁殖,但是每种生物永远是那个样子,不会改变。” 神创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所谓“灾变论”。“灾变论”的代表古生物学家、

比较解剖家居维叶(1769—1832)在《地球表面的革

命》一书中,他曾写道:“引起某新地区出现干燥炉底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水面或多或少的和广泛的沉降,而是由于地面多次突然上升和接连水的多次退却??这种水的反复进退不是以缓慢的和渐进为特征的,恰恰相反,大多说激发是突然引起的。”按照居维叶的观点,地球上每次大的即便将消灭所有的生物,激变之后,地球上又出现新的生物类型,所以,在不同的地层里会出现不同的生物化石。 2,形而上学自然观之突破:幸运假说之提出

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是康德(1724

—1804年)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发表于1755年。康德提出:

“要在整个无穷无尽的范围内发现把宇宙各个巨大部分联系起来的系统性。要运用力学定律从大自然的原始状态探索天体本身的形成及其运动的起源。”

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康德提出原始星云的概念。它第一次把进化或发展的概念引入自然科学,从而是自然科学有可能在自然事物的来源问题上与“上帝创造”的教义相抗衡,正如康德所说:“大自然是自身发展起来的,没有神来统治它的必要。”在康德思想的基础上,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发表了《宇宙体系论》一书,用

更为严格的数学证明,完善了康德的理论。1854年,德国著名物理学家

赫姆霍茨(1821—1894)首先提出康德—拉普拉斯天体演

化学说这一名词。

在地质学领域首先引进进化或发展思想的是苏格兰地质学家赫顿(1726—1797).1788年, 赫顿《地球理论》一书出版,在书中,他用自然的作用解释地壳之变迁并认为地球已经有说百万年的历史。继承并发展赫顿思想的是英国地质学家赖尔(1797—1875)。赖尔及其后继者根据观察到的沉积速率及“古今均匀性”(赫顿最早提出的)原理推算出寒武纪以来地层形成的时间约为10的七到八次方,与选带科学的结论相当接近。

3,达尔文以前的生物进化学说

法国博物学家布封(1707—1788)在1749年的《自

然历史》一书中,提出物种可变论,提出现代的动物起源于少数的原始类型,并把物种的变化的原因与地球的变迁联系起来。

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744—1829)

在动物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说,拉马克发对林耐得物种不变论,主张动物具有变异的特性,这种变异与进化是连续缓慢的过程,并用“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来解释物种变化的原因。

(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产生

达尔文(1809-1882)出生于英国一个医生家庭。1831年,他

结束在剑桥的大学生活,搭上了英国海军部军事水文地理战舰“贝格尔”好,做环球旅行。达尔文上船的时候是“完全信奉正教的”,作为一个虔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又名《依据自然选择或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

诚的基督徒,坚信世界上帝创造的。后来的思想逐渐转变,于生物进化论的正式产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所谓的“自然选择”,及生物进化是依赖自然选择的机制而发生的。1871年,达尔文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进一步确立了生物进化论的科学中之地位。

生物进化论产生所引起的宗教与科学之冲突

1, 生物进化论对基督教义的打击

比之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向教会在自然事物方面的权威第一次挑战),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上帝驱逐出太阳系,但保留了上帝的第一推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反基督教义的意义更为基本而深刻,因为它直接冲击和批判着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上帝创世记说。此外,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的祖先并非上帝创造的亚当和夏娃而是猿猴,因此,所谓“原罪说”与“赎罪说”也就失去了意义。再者,生物广泛而巧妙地适应性不再当做上帝有目的性的创造或设计的体现,而被解释为自然界对生物的变异进行有利选择的结果。总之,生物进化论几乎摧毁基督教在认识领域全部感性的世界图像,“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当着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圣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 生物进化论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反抗

在科学界最初支持生物进化论的有英国植物学家胡克(1817—1911)、英

国博物学家拉扑克(1834—1913)、生物学家赫胥黎(1825—1895)和进化论的创立者华莱士(1823—1913)等。1863年两本重要的著作的出版,是进化论与反进化论的争论向有利于达尔文学说的方向发展。第一本是赖尔的《人类的古猿性》。在书中他以大量的事实说明了人类在很长时间内,是由低等动物转化而来的。第二本书是赫胥黎的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书中,赫胥黎通过大量事实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的正确判断。在此基础之上,在人类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在书中赫胥黎还提供了大量新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支持达尔文关于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理论。

第五章.20世纪以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科学知识量按指数律发展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

二,科学方法体系之形成

通过科学家与哲学家的通力合作,在科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科学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体系,其基本路线为:在实验(包括观察)的基础上,通过逻辑与非逻辑相结合的思维过程,以假说的形式建立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在经过逻辑演绎推导出一系列的具体的结论,再拿这些结论与实验事实相比较,以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正确。

自然科学方法体系的一个特点,在于其精确性与可检测性,从而具有预见性,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并卓有成效。

自然科学的方法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包含纠错机制,即通过实践检验

这一环节可把认识中的错误剔除使知识体系不断完善。

二.科学的成就不断驱逐“上帝”

从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开始,科学宣告从神学独立出来发展,至20世纪,经历了约400年的历史。在这400年,科学通过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宣布《圣经》及基督教教义的荒谬并把上帝一步一步驱赶出去。

天文学,由于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人对宇宙结构的研究,批判了“地球中心论”、撕毁了“地球在宇宙中心、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的“末日审判”画面;在由于笛卡尔、胡克、牛顿等人对运动力学的研究,上帝被赶出太阳系,仅仅保留了上帝对于太阳系物体运动的“第一推动”;紧接着,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宇宙起源的研究,进一步向上帝在太阳系的最后存在(“第一推动”)提出了挑战,发出了“不需要上帝”的豪言壮语。

考古学和地质学,近东各地的考古发现,打破了《旧约全书》独一无二的观念,进一步研究则证明,《圣经》并非上帝对摩西的“天谕”而是流传在近东各民族神话与传说之汇集:赫顿、赖尔等关于地质缓慢作用的理论及测定,证明地球的历史至少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而不是《圣经》上所说的仅有6000多年。

化学与物理学:质量守恒机能量守恒的确定从理论上否定了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的可能性。

生物学:达尔文等人关于物种起源、人猿同祖的学说否定了上帝造人、也就否定了人类祖先犯有“原罪”,从而使基督教救世失去了意义;生物

进化说使“神创说,”“物种不变说”与“目的论”成为“无稽之谈”。 解剖学与生理学:由于萨维里、塞尔维特等的工作,打破了教会对人体的“禁区”,指出了盖仑学说之错误,否定了“三位一体学说”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自然的万物归根结底其化学元素组成都不外是元素周期表内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又有相同的结构形式:原子核及核外电子云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按量子运动的法则二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元素的性质呈现的周期性,则统一在这种结构方式所决定的电子壳层有规律的分布之中。 在原子这个层次之下,是所谓强子层次,它们分别由夸克(又称层子)粒子按一定规则构成;强子层次之下,则是目前已知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场粒子层次。在这一层次中,物质的存在形态分为三种基本场及其相应的量子。

1, 实物场。实物所属粒子(场所对应的量子)有夸克(u,b,s,c,b,t共六

种)及轻子,均有一定的质量、能量,在整个物质世界中,起着“基石”作用。

2, 媒介场。除了实物场外,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基本形态是媒介场。所

以称之为媒介场,那是由于上述实物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媒介粒子来传递的。例如,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光子来传递的。属于媒介场的粒子有:引力子(尚未发现、中间玻色子(三种)、光子和胶子(共八种)。

3, 希格斯场。除实物和媒介场外,尚存在一种称之为希格斯场的物质

形态,这种场是真空处于最低能量状态时所对应得场,它的作用是供应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以一定的质量而形成中间玻色子。按照现代物理学观点,各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分为四种类型:即引力作用、弱作用、电磁作用、强作用。按照现代科学,目前已知的物质结构层次课划分为:微观世界:----三种基本场---强子----原子核----原子

宏观世界:有机分子-- 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 无机分子---凝聚态物质----行星----恒星--- 宇观世界:--星系----总星系— (二) 自然界的进化链

1,进化进程---?---原始爆炸---高能粒子----He的形成---元素复合---气状星云---星系形成—恒星形成---行星形成---目前状况

2, 元素复合--星际小分子---生物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原始细胞

—原核细胞---真核单细胞---低等生物---人类出现---原始社会

关于从非生命到生命的演化问题,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不仅发现了生命的物质基础(打不败之与核酸)、揭示了生命的活动机制(核酸和蛋白质之间通过遗传密码的转录和译制等),而且探明了生命起源的步骤、途径,目前已知,从无生命到生命的演化的序列是:元素的形成(C、H、O、N等+--星际小分子---(CH4、H2、H2O、NH3等)生物小分子(氨基酸、核苷酸等)??----类病毒(RNA分子+---病毒(核蛋白分子)---真菌(真核单细胞)---(较低等的生物(真核多细胞)---

1953年,米勒把氢,水,甲烷,氨四种气体封闭在一个石英管中,通过真空放电,生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东门氨酸等,这一实验模拟了星际小分子生成氨基酸的自然过程。

1953年,林维格诺德第一个人工合成了一种最小的蛋白质分子----由八种氨基酸构成的催产素,在此之后,有先后合成了叶绿素、牛胰岛素、核糖核酸酶、人类生长激素等蛋白质分子;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提出了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56年,恩伯格合成了第一个核酸分子,此后,又取得了人工合成RNA、DNA、RNA病毒等核酸分子。 三, 新形势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 基督教会态度与策略的改变

进入20世纪,基督教会为适应科学社会地位急剧提高之形势,进一步放弃了与科学对抗的路线,极力宣传宗教与科学的一致性。

(二) 科学与宗教无矛盾的广泛流行 1, 宗教与宗教分属不同范畴

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上帝之道神学

瑞士著名的神学家巴特(1886年---1968年)于1919年发表了《论罗马人书》。这被称为神学革命或神学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转换。”巴特认为:人们寻求神的全部努力已归于失败,身高居世人之上与人的思想毫无相同之处,神能够也不时进入人间,但人却不能靠任何理性的思考或神秘的修炼洞察神的奥秘。巴特有句名言:“上帝在天上,而你在地上。”巴特否定用人的理性来论证上帝存在的可能性,否定“自然神学”原理,

(三)科学在真理问题上的困惑

宗教,曾经以神学教条的不容置疑性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而科学的兴起,则是依赖自己的不可置疑性而不断取得胜利。也就是说,由于科学从宗教的手里抢来了真理的旗帜,才使科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论证科学即真理的哲学有所谓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唯有感觉经验是可靠的,科学知识是来自对观察或实验事实的归纳,而归纳法是正确无误的,因此,科学知识就是真理。唯理论认为理性是可靠的,科学知识是以理论中先天存在着的关于外部世界不证自明的公理的基础,通过演绎而得出的,演绎是不会发生错误的,因此,科学知识就是真理。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科学真理的科学真理观由于休谟对归纳原理可靠性的质疑,以唯理论为基础的科学真理观由于康德对理性之批判,均受到沉重打击;休谟、康德的论证宣告了科学即真理命题难以成立。

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试图通过 提出“证实原则”,消除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而重振科学即真理的信念,但逻辑实证主义遭到波普尔证伪主义的严肃批驳。波普尔指出:科学之为科学,并不在于它是真理,可以得到经验证实,恰恰相反,科学之为科学,在于他包含谬误,可以被证伪。因为科学不能等同于真理,只是包含着真理,波普尔引用“逼真性”概念,来作为衡量一个理论接近真理的程度。

(四) 科学在求知问题上不能回答的问题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1987年回答科学与宗教问题的时候说了以下的一段

令人深思的话:“一个科学家做研究工作的时候,当他发现到,有许多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美丽的自然的结构,我想,应该描述的方法是,他有一个触及灵魂的震动,因为,当他认识到,自然的结构有这么多的不可思议的奥妙,这个时候的感觉,我想是忽然最真诚的宗教信仰很接近的。所以你问:相信不相信在不可知的宇宙中有造物主在创造一切?这个话,我想我很难正面回答是或者不是,我只能说,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了解自然界一些美妙的不可思议的结构后,不管我们是正面问这个问题还是不正面问这个问题,都确实有你所问的这个问题的存在,是不是有人或者是神在那里主持着?我想,这也是一个永远不能有最后回答的问题。”这样一种感受,在科学家之中可能是相当广泛而普遍的。爱因斯坦也曾指出:“这个世界最令人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三,关于“宇宙宗教”

(1) 一方面,从认识论路线来说,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另一方

方面,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科学又无法完全消除宗教之影响。因此造成了科学与宗教的复杂关系,其复杂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宇宙宗教”。

(2) 爱因斯坦曾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

谐中显现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上帝。”不难理解,“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连 的上帝”就是教会所推崇的,被千万虔诚的教徒所倾倒的那个“世俗上帝”,而斯宾诺莎所指的那个“上帝”,在爱因斯坦看来,则是所谓“宇宙宗教感情”。

(3) 爱因斯坦认为,支配着人类宗教经验生长的是各色各样的情感。在

原始人的心里,引起宗教观念最主要的是恐惧,因此,人类宗教的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恐惧宗教”;社会冲突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泉,人们为了求的引导、慈爱和扶助的愿望、形成了社会的或道德上的上帝的观念,这可称之为“道德宗教”。以上两种类型的宗教,具有“上帝的概念或拟人化的特征”,除此之外,对于科学探索的人们来说,由于感觉到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显示的崇高而庄严的不可思议的秩序,而存在着一种“宇宙宗教感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认为:“在我们这个唯物主义的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之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泛神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大自然即上帝,上帝即大自然,上帝于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上帝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它曾经是哲学摆脱神学,宣扬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种形式。泛神论实质是站在神学的立场上,对神学的否定,是披上神学外衣的唯物主义。

四,虔诚的基督教徒为什么会走上“反叛”

基督教神学的历史道路

(一)基督教神学在一定限度内允许科学家的科学活动

基督教神学在奥古斯丁时代,就曾有国通向上帝有两条道路的思想,一条是通过自然(上帝的创造物),一条是通过《圣经》(上帝的启示)。 (二)科学与宗教在认识路线上之队对立由此引起科学与宗教之冲

(三) 科学与宗教的不同本质必然使信教的科学家走上“反叛”宗教的历史道路。

第七章科学家的宗教信仰问题

近代化学的奠基人、英国化学家玻义尔临终时以自己的遗产设立了一个年奉50英镑的讲座,以鼓励神学家以用自然科学成就论证上帝的伟大;微积分发明者之一,法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按照自己的法则创造了世界,所以上帝是以为伟大的数学家;经典力学的 集大成者、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引入了著名的第一推动并在晚年专心于神学研究;生物分类之父、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则主张:“物种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创造的,最初创造了多少,现在还是多少种”;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灾变论”,用上帝对世界的多次创造取代上帝的一次创造行为;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虽以他的学说对基督教义以沉重的打击,但仍然宣称自己是“一个有神论者”;量子论的创始人、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1858---1947)则认为:人需要宗教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相对论大师爱因斯坦宣称“相信斯宾诺莎所推崇的那个上帝”等等。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二,科学发展不同时期科学家宗教信仰的不同特征

到十六七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封建主义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日益昌盛的基础上得到蓬勃发展。一般认为,哥白尼1543年《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作为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它开辟了科学从基督教神学统治下解放放出来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基督教思想曾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由于近代自然科学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产生,也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从点滴、局部开始的。在其发端期(16---17世纪),当然不足以从整体上与强大的基督教思想体系抗衡,因此,所谓“独立发展”也只是局限于在对自然界的局部的认识上敢于突破 基督教的某些传统观念,一某种方式(一种般带有保护色)表达自己的独立的观点,而在整个世界上,仍然为基督教世界图景所统治。由此,在

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二)机械自然观形成时期科学家的宗教信仰

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1687),完成了对物质认识的第一次伟大综合。

机械自然观把生物、化学 、物理等运动形式都归结于简单的机械运动,对各种物体(包括人在内)则看成是由宇宙最后的基石-----原子通过各种方式组合而成,因此,只要掌握了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原则上就能解释甚至预测世界上的一切自然现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自豪的认为:可以不需要上帝那个假设。

然而17.、8世纪的大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机械自然观仅部分的提供了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完备的解释必须包括诉诸宇宙的创造者与设计者。正是这种认识,牛顿引入了“第一推动力”。

(三)生物进化论诞生之后科学家的宗教信仰

在机械自然观看来,“在这个世界上,今天的一切和开始的时候一样,而且知道世界末日或万古永世,一切都和刚开始的时候一样。”而“如果我们以现有状态的永恒性为前提,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第一推动,上帝。”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在该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其重大意义在于:(1)在自然科学方面确立了进化和发展概念的地位克服了机械自然观的缺陷,为辩证法 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科学基础。(2),比之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向教会在自然事物方面的权威第一次挑战)、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上帝驱出太阳系,但保留了上帝的第一推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反神学的意义更为深刻,因为它直接冲击与批判了基督教神学的核心思想:上帝创世说。可以说,生物进化论摧毁了基督教在认识领域的全部感性的世界图景。其后出现的反神学著作有《人

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赫胥黎1896)、《宇宙之谜》(海克尔1899)。但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局限性,对于伦理和道德领域的领地仍旧由基督教神学所把持。

(4)20世纪以来科学家的宗教信仰

特征:(1)许多自然科学家放弃人格化的上帝观念

(2)、一些自然科学家虽然不再相信那个人格化的上帝,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许多科学家认为宗教是一种情感的道德力量,人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著名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1973年在接受巴伐利亚天主教科学院瓜尔蒂尼奖的演讲中指出:“如果没有榜样来指引道路,我们就失去了价值(伦理的标准)的尺度,随之也就失去了我们的行动和忍受痛苦的意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否定与失望。所以宗教是伦理的基础,而伦理是生活的先决条件。”

(3)在放弃了人格化上帝的观念之后,20世纪的许多科学家仍然保留着一种神圣而严肃的宗教感情----对宇宙的和谐、秩序的敬仰。

(4)现代科学在微观世界及宇观世界尚未解决的某些问题,在一些科学家看来,是对基督教思想的一种新的支持。

三,科学家信仰宗教原因之分析

(一) 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我们的方法、理论,实际上包括我们自身,都是时代的传统与力量的产物。”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也曾说过:“甚至最伟大思想往往也受到所谓时代精神和文化气氛的约束。”

在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历史上,基督教一直3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理论(教义)是作为一种参照系而存在,各种思想无不加上受它的检查和批评。同时宗

教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和社会生活(直至家庭)各个领域,成为西方历史上最有力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正是这种背景,使许多科学家在孩童时代就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不能不对他们的一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另有一个原因就是出于他们对于伦理或道德之考虑。

在许多科学家看来,科学仅解决认识问题,它在价值问题上是中性的,“科学确实不能解决各种价值问题。”但是,没有价值标准,人的行为就是去了准则,社会也就混乱不堪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科学家一面尖锐地批判宗教在认识领域的谬误,认为宗教应该退出对科学事务的干预;但是另一方面,又主张保持宗教之存在,以便为人们提供伦理与道德的基础,,规范人们的行为。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就曾指出:“人需要自然科学是为了认识世界,而人需要宗教是为了行动。”海森堡(1901—1976)则把普朗克的思想做了更清晰的说明。海森堡写到:“普朗克认为科学与宗教是可以共存的,因为在他看来,两者都起源于非常明显的现实性方面。科学是同客观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它要求人们对客观实在做出精确的描述,把握它的内在联系。宗教是同世界的价值观念打交道,它研究的是世界应该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或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科学所关心的是发现什么是真理或谬误。宗教所关心的是,什么是善良和邪恶,什么是高贵和下贱。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宗教是伦理学的基础。“

(二) 认识方面的问题

科学家对宗教的信仰从认识角度分析,可能由于三个方面的局限性而引起: 1、 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时代局限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其学说中之神学色彩或观念中的神学倾向,主要是那一历史时期科学整体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2、 科学家个人思维上的片面性

3、 科学本身性质特有的局限性 (三) 心理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1、在认识上不断超越的心理 2、在认识中所获得的奇妙体验

四,科学家的宗教信仰与科学活动的关系

结束语

一,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本质本质方面

具体表现在:1科学从实验(包括观察)出发,引用自然本身的因素(关系或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宗教从信仰(教条或 教义)出发,引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二、科学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真伪的标准。宗教以教条或教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凡是不符合教义或教条的都斥之为异端邪说。

三、科学方法是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而宗教方法则是以教义或教条为基础的推断与注释。宗教方法在原则上不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知识。

四、科学主张认识的相对性,反对认识的无穷论;而宗教主张认识的绝对性,认为宗教的教义或教条式永恒不变的真理。

前言 科学与宗教的涵义

一、 科学涵义:这里指的是自然科学,它是人类在自然界的结构及运动规律

的知识系统。它不是直观的反映,而是经过抽象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本质性的反映。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科学实验2,基本概念(有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概念,造从诸多概念中提炼或挑选出来的基本概念)。3,原理及定律(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由归纳得出或假设提出,并作为理论系统的逻辑基础)。逻辑演绎系统(由逻辑基础出发,利用逻辑法及数学方法进行推理)。5,一系列具体的结论(逻辑演绎的结果,可与实验事实及直接对比)。

二、 宗教的涵义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由以下几个部分有机构成: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一灵魂观念、

神灵观念、神性观念等),这是宗教系统中的核心或逻辑基础。,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如依赖感、敬畏感、惊异感、神秘感、永恒的信念等)。他们是以宗教的观念或思想为逻辑基础而引发或感生的,处于信仰系统的第二层次。3,宗教的崇拜或活动(禁忌、献祭、祈祷、宗教礼仪、神学研究等)。这是宗教观念及宗教体验的外在表现。处于信仰系统的第三层次。4,宗教的组织于制度(如教会、寺院。僧团等)。这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处于宗教系统的最外层。

第一章 人类早期文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一, 人类早期文明的一般状况

(一) 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阶段1,早期猿人(约300万年前---175万年前)

2, 晚期猿人(约150万年前---50万年前)3,早期智人(约30晚年前—3

万年前)4,晚期智人(约4万年前)

3, 原始人的思维特点

据推测,原始人的人脑远没有现代人的发达。例如,蓝田人(距今60万年)的脑量为778毫升,北京人(距今50万年)的脑量为1059毫升;而现代人的平均脑量为1400毫升。列维·布留尔(1875—1930法)社会学家对原始人部落做了长期的研究。按照列维·布留尔对原始人思维的观察和研究,在原始人那里,一切都是感性具体的。原始人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原逻辑性”,即原始人思维是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思维。在他们那里,感性具体的东西里都有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力量 忽然生命渗透在其中并且相互作用着。这样一点,从各原始部落广泛流行图腾崇拜可以得到说明。因为人们本来就认为自己同图腾、同祖先是同一的,每个人都是图腾和祖先的化身。

三、 在混沌中共生:“万物有灵”、巫术及神话

(一)“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宗教观念的萌芽于理性的最初萌动

1908年在法国的莫斯特山洞遗址发现的尼安德特人的墓葬是原始人最早的宗教遗迹。泰勒认为在此之前人们已经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泰勒(1832—1917)为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于1871年初版了《原始文化,对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的探讨》,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巨大反响。 泰勒认为,原始人通过对死亡、生病、恍惚、幻觉、尤其是睡梦等的思考产生了灵魂的观念。泰勒指出,原始人经常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第一,是什么使活的躯体与死的躯体区分开来?是什么引起醒、睡、疾病和死亡?第二,做梦与幻想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什么东西?”在对这儿些问题回答中:“古代野蛮人的哲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两样东西属于自己,这就是生命和幻影。生命使身体感觉、思想、活动;幻影则是身体的肖像或第二个自己。而且二者都被看做是可以同肉体分离的东西:生命能够离开肉体,使肉体失去感觉或死亡;幻影可以离开身体并在其他地方出现。”在此基础上,原始人进一步设想:“生命和幻影既然都属于身体,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彼此属于对方?为什么只显现一个灵魂或相同的灵魂?于是生命与幻影就被统一起来,结果产生了著名的感念:幻影灵魂或鬼魂。”由于在原始人那里,人与自然界是交感的,互渗的,因此,人的“灵魂”概念很自然地就被引申到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就产生了“万物有灵“论。

(二) 巫术:控制驾驭自然的一种虚幻的尝试

按照“万物有灵论”,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存在着二类世界:即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或世俗世界语神灵世界;这二类世界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着交感的作用。巫术是一类广泛存在着的复杂现象,是试图通过对不可见世界的交感作用而在可见的世界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类活动。巫术通常采用象征性的歌舞形

式并使用被认为具有魔力的实物或咒语,因而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的结论是:“凡是有偶然性的地方,凡是希望与恐惧之间的感情作用范围很广的地方,我们就见到巫术。凡是事业一定、可靠,且为理智的方法与技术的过程所支配的地方,我们就见不到巫术。”

(三)神话:对自然现象的原始解释

世界各地神话的共性说明神话曲折的反应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结果,或者说,它们是人类“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一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三、 走出混沌:科学观念在充斥神秘、荒诞的气氛中逐渐形成 如科学史学家丹皮尔所指出:“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的草原上发芽生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得 丛林---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古希腊罗马时期包括三个阶段:1,希腊古典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2,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至公元146年)3,罗马帝国时期(146年---公元476年) 一,古希腊社会的特点

希腊城邦制度在公元前6至5世纪大范围的发展起来,城邦达两百多个。希腊城邦制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各城邦虽然不是结成联盟,但从没形成统一的国家;二是实行直接民主制,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当然不包括奴隶)的多数会议具有最高权威。城邦之间通过文化或者贸易交流进行联系,如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赛会及共同的神庙(如德尔斐

神庙)集会。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和雅典两个最大的城邦争夺霸权(希腊各大小城邦几乎全被卷入其中)发生了畅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城邦危机日益加深。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人兴师南下,占领并控制了整个希腊,结束了希腊的城邦时代,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国。

希腊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从地理上说,古希腊地处欧洲南部的爱琴海沿岸地带,陆地与海上往来非常频繁,当一个城邦的移民过多或人口繁殖太快时,部分人就乘船去开辟新的领地,因此,不同民族杂居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就使古希腊的城邦成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同时,大海高深莫测,风云变幻,也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猜想、幻想的习惯或能力并养成深思、勇敢。机敏的品格。

从历史上说,当希腊开始崛起时,它的四周(埃及、巴比伦、地中海沿岸)已经有了比它更早或更发达的文化,因此,希腊自己并没有强大的文化传统,较少保守性而易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杂交”地。从经济上来说,古希腊地域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各城邦经贸往来贸易,工(手工)商业较为发达,为从事科学、艺术、学术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从社会制度来说,希腊城邦制度,为知识阶层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保持他独立的地位,并非从开始就约束于家长制那种自然地伦理下”并“通过个性化的多样化差异和对这种多样化差异的扬弃”形成了希腊精神的特征:追求真理与美。

二, 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与宗教

(一)古希腊的神话

(1)希腊神话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地认识,即一种神话世界观或原始宗教世界观。

公元前7世纪赫西奥德在《神谱》中这样叙述着世界的创生:“最初出现的是混沌。然后出现的胸怀宽阔的盖亚(大地之母 ),作为万物活动的永恒的基地;还有诸神中最美的爱神厄洛斯,她酥软了众神和人们的四肢、制服了他们的神志;以及阴雾弥漫的冥狱之神塔塔如斯。从混沌中产生了黑暗(埃瑞玻斯)和黑夜,黑夜和埃瑞玻斯相爱,生下了清风(以太)和白昼。盖亚首先产生的是繁星闪烁的天空(乌拉诺斯)来同自己交配,天空把大地团团围住,作为幸福诸神永恒的住所。然后,她产生了高山,作为宁芙女神在山林生活的出没圣地。她还不经甜蜜做爱生出波涛汹涌的大海(蓬托斯)然后,在同乌拉诺斯交配后,生下了水流之神(奥启阿诺斯)。。。等等一系列泰坦神族的诸神。” (二)希腊神话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及其深度。

(二)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产生

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达到鼎盛时期。但是罗马帝国的内部统治者的权力斗争与民族矛盾异常剧烈。在民族矛盾、政治斗争的背景之下,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但在帝国残酷的军事镇压下,所有的起义与抗争都失败了。“对于巨大的罗马世界强权,零散的小部落或城市进行任何的反抗都是无望的。被奴役。受压迫、沦为赤贫的人们的出路在哪里?他们怎样才能得救?所有这些彼此利益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冲突的不同人群的出路在哪里?可是为了使所有这些人都卷入一个统一的伟大革命运动,必须找到这样一条出路。这样的路找到了,但不在这个世界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出路只能在宗教领域内。”在是在上述历史的背景之下,基督教从下层民众构成的一些犹太教团体中“悄悄地”、“自发的”(恩格斯语)形成着。

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的宗教,公元前10世纪以前乃是一种部落的多神教。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统治时期,犹太教基本形成。犹太教的经典为《圣经》,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个部分,这个《圣经》后来演变成为基督教的《旧约圣经》。犹太教后来演变成为一神教,信奉雅赫维为神。因为发音的错误成为了耶和华。至公元前后,在犹太教中流传雅赫维要差遣复国救世主弥赛亚降临。这个弥赛亚就是后来称之为耶稣(基督)的那个人。

按照基督教自己的说法,基督教是公园一世纪左右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的拿撒勒人耶稣创立的。据说,耶稣是神(上帝或耶和华)的化身,为拯救人类,从天而降,有圣灵借童贞女玛莉亚肉体孕育成人,降生在犹太伯利恒(耶路撒冷的城外)。30岁左右,耶稣收了12个门徒,在各地传教,传播“悔过得救”之福音,教人“爱上帝”、“爱人如爱己”,并且扶危济困,行了很多神迹。因为得罪犹太教上层,后被犹大出卖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三日复活“显灵”,40天后上天。带到世界末日再从天上下凡,审判世界上一切的活人与死人。 恩格斯:“既然对物质上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一摆脱完全绝望的处境。”

基督教的经典除《旧约圣经》之外,又增加了《新约圣经》,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启示录》四个部分。

基督教从犹太教分离出来以后,到三世纪,已经在罗马帝国领域内发展成为一支社会政治力量。因为早期基督教包含着反抗罗马帝国的内容,又因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是罗马教,因此,当时的罗马皇帝对

基督教的压制、迫害。公元284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登位以后,曾通过伪造基督徒两次放火焚烧宫廷事件,于公元303年发生一次大规模的镇压,在宫中的基督教官员和其他人员被处死,教会财产没收,《圣经》被烧毁,教徒集会被禁止。但镇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基督教反而更加强大。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改变了通知策略,采取怀柔政策使其合法化,利用它作为劝诱群众顺从、驯服的工具。公元312年,罗马皇帝西部皇帝君士坦丁正式皈依了基督教。次年他和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李锡尼在米兰会见,联合发表“宽容法令”,宣布所有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取得了合法地位。后来,君士坦丁战胜了李锡尼并进一步扶植基督教。公元325年,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尼西亚会议,制订了“尼西亚信条”,并由皇帝颁布,所有基督徒都必须遵守。到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执政,下令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并禁止异教的传播。从此,基督教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四、 古希腊的哲学及其所包含的宗教因素

随着感性经验的积累与理性思维能力的增长,在科学与宗教之间产生了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一方面从科学方面吸取经验知识,另一方面从宗教方面领会神话或原始宗教对于世界的整体猜想。因此,它一方面包含着科学因素,有一方面渗透着宗教观念。 (一)、米利都学派

希腊哲学最先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经过“荷马时代”,希腊各地陆续进入了奴隶社会,经济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地处小亚细亚沿海的米利都城邦,

是当时希腊最富庶、最先进的地区。因此,希腊哲学最早出现于米利都都是很自然的。

米利都学派的第一个哲学家、也是希腊或西方哲学史上的 第一个哲学家是泰勒斯(约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前半期)。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泰勒斯之所以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水,一方面是基于水在自然物中和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从荷马史诗时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观念---“把奥克安培(海洋之神)与德蒂丝(海洋女神)当做创造万物的始祖,而神灵们对着起誓的见证物是水”---之深刻影响。泰勒斯用自然界的存在物(水)从整体上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变化,这就突破了神话或原始宗教“拟人化”的世界观,从认识上把自然与人分开,使自然成为一种与人无关的考察对象,从而建立了认识上或研究上的客观性原则。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为科学与宗教的分离而健康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米利都学派的另外两名著名的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1年---公元前547年)及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28年)。 (三)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比米利都学派稍晚的学派是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4—公元前497年)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数”是万物的本源。具体的观点是:“万物的本源是一。从一产生二,二是从属于一得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不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各种数目;从数产生了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以地为中心,地也是球形的,在地面上住着人。”从上述这段话可以看出,这个学派认为:万物

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所形成;这四种元素又是由几何图形发展而来的。所以,1是万物的本源。至于一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万物的本源。这个学派根据“神数术”曾把一看成:宇宙的创造者;起动机;不可分之个体、宇宙中永恒性的源泉以及几何中的点。

这个学派对数学及其自然科学颇多研究并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毕达哥拉斯定理、菲洛劳斯的中心火学说、谐音学及数学的思想尤其著名。

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什么会提出数是万物的本源?其意义何在?

如前所述,希腊哲学是从探讨万物的本源而开始的。米利都学派提出“水”、“气”等感性实在作为万物的本源,着对于具体物质可以勉强的解释,而对于现实中存在的许多抽象的思想事物则完全无能为力。毕达哥拉斯学派注意到这个问题,同时,他们还发现,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性质虽然相异,却表现出共同的数学性质。由于以上的原因,这个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一切事物的共同“史基”,“如果没有数与数的性质,世界上任何事物本身或其与别的事物的关系都不能 为人所清楚了解??你不仅可以在鬼神的事物上,而且在人间的一切行动和思想乃至在一切行业好音乐上看到数的力量。”

然而,数只能表达事物量的规定性,事物的性质、一事物与 另一事物的区别要根据事物质的规定性来判断;仅从量的规定性是难以解释事物的千变万化的,面对这种困难,毕达哥拉斯学派赋予1以种种神秘之性质(宇宙的创造者或雌雄共同体),以维护数是万物的本源之观念。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大的贡献在于:(1)发现了事物量的规定性的普遍性并强调了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性;(2)用“数”这种抽象的东西取代了米利都学派用感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源,大大提高了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

(四) 柏拉图学派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雅典人,出身贵族。青年时代曾跟随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99年)学习。苏格拉底是一个神学目的论者,他对于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形成重大的影响,苏格拉底因为政治纷争被判处死刑,柏拉图逃离雅典,旅居麦加拉,并到过埃及、西西里、北非等地。40岁时回到雅典,创建了亚加米德学园。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柏拉图认为有两个世界,克知识界和可感世界;而可知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理念所组成,这是个不可变的真实的世界;而可感世界是由各种各样具体的事物组成,这是个可变的非真实的世界。理念指的是什么?柏拉图指出:“当我们给许多个别事物加上同一名字2是,我们就假定了一个理念的存在。”因此,任何一种类型的事物,都有自己对应的理念。这种理念实际上是指的事物的共性或客观存在的普遍或一般。这一点本来想当的深刻,应该肯定。但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是自在、自为的,限于和独立于事物而存在,作为事物的原型或原因的不变实体;而我们看见的个别事物则是这些原型的“复制品”。个别事物有生有灭,而理念则永存不息。个别的人有生有死而人的原型(理念)则永远存在。因此,柏拉图在一次对话中谈到:“我要告诉你,我一向研究的那个‘原因’到底是什么东西。??假定有那样一些东西,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之类。要是承认这一点,同一有些东西存在,我相信我就能够给你说明原因是什么,就能向你证明灵魂是不死的。”“我想,如果在美本身以外还有其他美的东西,这些东西之所以美,就只能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这里讲的本身就是所谓的理念,美的理念、善的理念、大的理念。承认这些理念只存在,就可以解释具体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善的、或大的原因了,其典型的描述是:“美的东西是美

使它美。”

柏拉图用“分有“说来阐述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的联系。然而,这种”分有说“遇到很多的困难:不动不变的理念是如何把自身分给可感世界的?理念为什么能把自身分给可感世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柏拉图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神创论”。

柏拉图的“神创论”在其晚年的著作《蒂迈欧》篇中有详细的阐述。 柏拉图借用毕达哥拉斯学派天文学家蒂迈欧的口气说:“整个世界究竟是永远存在而没有开始呢。还是创造出来的而有一个开始的呢?我认为它是创造出来的。”柏拉图接着说:“凡是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必然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被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发现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和父亲。”这当然就把神引进进来了。

接着,柏拉图论述了神是如何进行创造的。柏拉图指出:“这个世界的创造者是用什么样的范型(及原型或模型)来创造这个世界的呢?它用的是永恒不变的原型,还是创造出来的范型?如果这个世界是美的,而它的创造者是好的,显然创造者就得要注视着那永恒不变的东西,把这种东西当做范型。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所注视的必然是创造出来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都会看的很清楚,他所注视的着的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因为在创造出来的所有东西中,世界是最美的,而在一切的原因中,神是最好的。既然世界是这样产生的。因此它必然是按照着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范型创造出来的。”

在下面,柏拉图解释了被创造的世界为什么是有秩序的、美好的。柏拉图说:“他(神)是善的,而善的东西就不会嫉妒任何东西。既然他是不会嫉妒的,因此他愿意使一切事物尽可能和他相像??既然神希望一切事物尽可能都是美好

的??于是他就使这些东西从无秩序变成有秩序。”

柏拉图学派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进一步的发展。实际上,柏拉图的“理念”乃是毕达哥拉斯“数”的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毕达哥拉斯的“数”仅是从量的方面对事物做的一种抽象,而“理念”则是从质的方面对事物做的一种抽象:因此,是一种更高的抽象。另外,柏拉图像毕达哥拉斯一样,对于数也是非常重视的。在《蒂迈欧》篇及其他的著作中,柏拉图吸收了许多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学说,例如用几何形状与数的关系来说明火、土、水、气四种元素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恰当的数量比例结合出美好的事物等等。

(五) 亚里士多德学派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色雷斯人。17岁,亚里士多德进入雅典亚加米德学园跟从柏拉图学习,是柏拉图的得意弟子。亚里士多德哲学学说的核心是“实体论”、“四因说”、“潜能和现实论”、及“第一推动”说。 1、 实体论

什么是实体?亚里士多德说:实体“是最基本的东西、为其他事物所依凭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借以取得自己的名称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一切事物的主体或基质。从本体论来说,实体指的是单一的、个别的东西,如“这个人”、“这一匹马”。实体可以具有各种性质,在性质发生变化时,实体本身并不变化。列如,一个人有时美,有时丑。一个人从美变丑,这个实体(人)并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知识属性(美、丑)。

除了个体事物之外,个体事物的种和属也是实体(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说:“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意义而言,乃是那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别的人或某匹马。但是在第二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jk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