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骗局收集

更新时间:2023-09-05 23: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步步深入诱人中招,招商引资遭遇骗局

2007-09-11

假如你是一个内地老板,有一个好的商业项目,急需资金进行启动,有一天,一个陌生电话打来给你,说自己是投资公司的,而且名头很大,资金雄厚,非常看好这个商业项目,希望你能来深圳洽谈一下。

如果你动心了,接下来一系列的圈套就开始了。在你为了能引来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在付出几万到上百万元不等的所谓考察费、注册公司担保金等前期操作费后,“实力雄厚”的投资方却百般推诿不落实投资。

遭遇此类诈骗的公司,现在可以出口气了:深圳福田警方破获了这样一个特大投资诈骗团伙,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审讯,这个诈骗团伙的真相被揭开了。 60多家内地公司被骗

一个星期前,记者接到一个浙江商人的投诉,被骗200多万元的悲惨经历让他现在生不如死。

这位商人在杭州经营一个生态农业园,效益很好,为了扩大规模需要融资,就把招商引资的信息通过网络发布出去,没过多久,深圳一家投资公司就回应了,想不到的是,一切在浙江客商看来再正常不过的洽谈程序竟然全是骗局,最后不但所谓的投资资金没到位,而且还被骗去所谓的“前期操作费”共计200多万元。 而这些前期操作费是这位浙江客商在当地通过借高利贷筹到的,如今被骗,老婆闹离婚,在国外读书的孩子也难以为继,上门逼债的人还雇人威胁他,如今,他有家不能归,连电话都不敢开,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福田公安分局园岭派出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位浙江客商被骗的经历很典型,他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是,有60多家内地公司被这个团伙所骗,受骗金额从数万到数百万元不等。

这些被骗的公司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在内地,都有项目急需资金支持,都没有对骗子公司进行仔细审核,只是看骗子提供的吹得天花乱坠的公司简介,再加上来到深圳后,发现这家投资公司在深南中路的一栋高档写字楼竟租一层楼办公,就轻易相信了。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在争取投资,是要别人出钱的,自己怎么会受骗呢?

福田警方介绍,从去年八九月开始,园岭派出所相继接到内地公司的报案,称被一家深圳公司以投资的名义诈骗。起初,办案民警以为是普通的经济纠纷,可随着报案的人越来越多,经过详细调查,他们感觉到这不是一般的经济纠纷,而是一个高智商的诈骗团伙在操控。

福田公安分局罗荣才局长高度重视此案,指派分局经侦大队协同园岭派出所共同调查此案,在掌握了大量证据的基础上,1月份他们对这家公司采取行动,当场抓获涉案人员44人,还搜出1000多张发给内地公司的商务函。

环环相扣诱人上钩

办案人员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审讯,终于弄清了这个投资诈骗团伙的骗人伎俩。 这家骗子公司是去年2月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但当审问团伙头目康某时,他却称持有菲律宾护照,自称是一国际知名华人商会下属投资基金公司的总裁。经过调查,此人是湖南人,持有的菲律宾护照是假的,公司的三名董事除了他还有他的弟弟以及和他有染的一个女人。调查时发现,远在湖南老家的弟弟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董事,也不知道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

就是这个一开始注册就策划诈骗的公司,成立后在网上和人才市场进行招聘,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他们对招聘的人才在学历和经验方面没有过多要求,只要能说会道、头脑灵活就可,规模最大时公司竟然有105名员工,平常都维持在70人左右。

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电话中骗内地顾客来深圳洽谈业务的“技巧”,记者在一本名为《融资顾问电话沟通流程和应答技巧〉》的培训小册子上看到:先是自我介绍,吹嘘公司实力多么雄厚,对内地公司的项目特别感兴趣,设计各种对方可能提出的疑问,其中对收费问题,他们要求在电话中强调自己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将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来操作每个项目,而所谓的国际惯例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向项目方伸手要钱的理由。

项目方的资料则是他们通过互联网、地方政府招商部门、各地方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等渠道搜集查找到的,他们选择的项目投(融)资额度要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以民营企业为主。

等到项目方在电话中被引诱以后,就会把项目具体情况发传真过来,过不了几天,这家公司就会打电话过来,说该项目已经通过投资评审委员会评审,要求项目负责人来深圳详细面谈合作事宜,面谈后说公司只要在10亿人民币以下的都可以直接投资,超过这个数目帮助寻找投资方。随后签订项目考核书,然后派自己公司的人前去考察,收取3万元左右的考察费。

考察完毕后,装模作样写一些考察报告,公司负责人再次和项目方负责人见面,这个时候就根据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骗术,大的项目在深圳召开项目听证会,听证会一般要收取项目方30万元左右的费用。接着说先要在香港注册公司,投资资金才能到位,又要项目方交10万元左右的注册担保金,大的项目要50万元左右,而实际上在香港7600元港币就可以注册一个公司。

接下来又有专家评估,收取所谓的评估费几万元,评估完了就签订投资备忘录,最后,这家公司就抛出最后一招,要项目方交投资保证金,一般是20万元左右,说是为了保证将来投资完成后共同获利。而这些行骗环节一环扣一环,开始项目方还觉得为了吸引投资交一些钱也是应该的,可当要的钱越来越大时,有的项目方觉得不妙,就此打住,可还是有不少项目方被骗到底,当对方答应的最多60天投资资金可以到位的期限已到时,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借口。

记者从福田警方了解到,他们掌握的60家被骗内地项目方没有一家投资资金到位。

艰难的调查取证

因为是高智商犯罪,投资诈骗往往不容易被识破,而公安人员在调查审理此案时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这个诈骗团伙机构相当复杂,从总裁到普通文员,各种部门和级别竟然有十几个,作为普通文员是没有基本工资的,全靠提成,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知道这是家骗子公司,也不了解公司的真实操作情况。公司的高层人员则大多冒充投资专家,有时候还要扮演多重角色,比如评估专家。

所以,福田警方从抓获的44人中,排除一些没有关系的普通文员,最后认定23人和诈骗有关。

在审问这些人的过程中,园岭派出所刑警中队刘元森副队长深有感触,他说审理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投资领域知识的过程,那些嫌疑人很难对付,有时候一个主要嫌疑人要审理整整一天,春节期间,他们都没有休息。

而最让办案人员遗憾的是,他们在调查那些被骗公司时,有一些公司还不相信他们被骗,甚至还对民警的身份表示怀疑,不配合调查。比如,春节前,他们到江西一家被骗公司去调查情况,那家公司先是不相信自己被骗,后来又对民警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的身份表示怀疑。等他们回深圳后不久,这家公司还专门打电话到园岭派出所询问是否派了办案民警。还有广西梧州一家公司,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办案人员几经周折到了那里,告诉该公司他们受骗时,公司虽然相信了,但无论如何都不愿意配合,只是关心他们所付的费用能不能追回。

福田警方同时呼吁其他受害者尽快前来报案,为下一步司法程序提供更加充足的证据。

骗子总裁头衔众多

3月10日下午5时,记者来到这家诈骗公司所在地——深南中路某大厦。大厦保安部负责人说,去年2月,这家公司先是在17层租了两间办公室,后来把整层都租了下来,每次从17层经过,总是听到电话铃响个不停,公司人员来来往往很忙碌。

公司总裁办公室的门打开了,里面装修很是气派,墙上挂满了书画,总裁康某的巨幅照片更是摆在显眼处。在总裁办公桌上,记者发现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多是显示这位总裁到处游山玩水的场景。记者同时还发现了以某世界华人协会中国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为名义派发的《投资指南》,办案民警刘元森说,康某一直用这个协会的名义欺骗项目方,在审问过程中发现,他根本没去过设在香港的这个协会的总会,连地址在哪里都不知道,但他名片上却写满了头衔,自称是这个协会的执行总干事、董事局主席,很能蒙骗人。

福田警方近期开展的“暴风行动”,把此类案件作为打击重点。

招商引资谨防“双向骗局”

2008-02-21 中国产经新闻(北京)

为了尽快地发展地方经济,各地政府都把招商引资当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工作来抓。引资金、招项目,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将一切活动都围绕招商引资开展。招商成绩,投资数额俨然成为了考核政府官员的主要指标。

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心切的心理,借机诈骗敛财。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资金追求短期政绩,对真正的投资开出特权承诺和保证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导致投资者遭遇投资尴尬现象也多有发生,更严重者甚至导致一些企业血本无归。

假投资 真诈骗

特别是在近几年,一些地区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纷纷推出招商引资的各类优惠政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心切的心理,借机诈骗敛财。

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西部某省采访时了解到,2004年11月间,已经被依法逮捕的被告人某无业人员纠集10余名社会闲散人员以“寰宇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的名义”,伪造企业营业执照、银行资信证明等,利用地方招商引资的急迫心切进行诈骗,诈骗活动涉及内蒙古、陕西、甘肃、浙江等数个省市区,共作案50多起,诈骗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2006年6月,江苏省泰兴市的“大客商”——苏北某市一置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刘百巧被检察机关以虚报注册资本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和伪造金融票证罪提起公诉。虚报注册资本近两千万元,诈骗被害人钱款100余万元。

东北某市日前统计,仅在2006年以来,该市检察机关就批捕以投资名义进行诈骗的犯罪嫌疑人10多人,涉案金额数千万余元,而涉嫌合同诈骗罪名的占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批捕总数超过80%。

一位法律专家说,“当前中西部很多地方将招商引资作为一项政绩指标考核,急功近利,忽视基本的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防范,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这与发展经济的良好愿望相背离。”

真招商 假承诺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陕西某市采访时,一位福建投资商刘先生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该市一位市领导率领招商团奔赴福建进行招商引资,期间刘先生与该市领导进行了深切的交流。该市领导当即表示,如果刘先生愿意到该市投资,他可以代表该市政府保证提供一系列的最优惠政策并承诺将以最快的速度办理相关所需手续。在这位市领导信誓旦旦的保证下,一座颇具规模的钢铁厂在该市迅速建设投产了。

然而,由于钢厂所需要的手续超出该市的审批范围,加上政策的改变,企业在多方面难以达到国家要求,已经投产经营的钢铁厂迟迟拿不到相关手续。但在该领导的特别关照下,两年来却也相安无事。而随着该领导的调离,该企业存在的问题被有关部门查处后开出了巨额罚单后并下发了限期整改的通知。

刘先生望着千万元投资的企业遭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无奈地告诉记者,像这样的企业在良好的市场需求保证下起码需要5年才能收回成本,即使整改由于各方面原因根本难以达标。现在企业停产了,别说是赢利,连投资的20%都没有收回,真不知道将来该如何处理。

位于西部某地的一家企业因缺乏技术和资金,再加上管理不善,于2004年12月停产歇业。经该县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引资,招来了江苏与河南的两家企业,共同投资数百万元,组建了新的公司对有效固定资产进行整体租赁经营。

然而当客商刚刚将租赁设备进行了改造和维修,生产步入正轨时,原企业看到该产品市场形势不错,又想单独生产盈利,便通过当地政府单方面强行解除租赁合同。为了进一步逼迫外商解除合同,又找到了一些社会闲散人员进厂“巡逻”,摆出“地头蛇”的架势,阻止生产运营。正当外商诉诸法院等待判决的时候,当地企业又采取不正当手段恶意向法院申请破产,该县法院竟然裁定该厂进入破产程序,以求外商的500万元投资“打水漂”。

一位在内陆投资的浙商无不忧虑地告诉记者,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将生产主力逐渐转移内陆地区,虽然各地政府组织的招商团层次一年比一年高,但是往往承诺难以实现,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会采取卸磨杀驴的“诡计”让投资商血本无归,这样的现象让我们这些投资者都深感忧虑。

招商与投资的理性考量

地方在“唯招商是论”的政策以及论功行赏的背景下,招商引资在不少地方已被扭曲,甚至完全偏离了原有的运作轨道。由于政府招商工作的好大喜功及项目与企业引资的急功近利而带来种种社会负效应已经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诟病突出地体现出来。

相关专家表示,政府作为一个行政主体,应该做的就是为市场服务、为社会运行提供合格的公共品。但我们的一些政府总是喜欢充当社会运行的主体,喜欢在市场经济中“勇立潮头”,承诺和保证往往驾驭在政策之上,一旦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企业蒙亏,而且导致政府信誉流失。对于今后的招商与投资,有专家提醒,招商与投资双方都要理性考量,谨防出现“双向骗局”。

招商引资怎成骗子冒险乐园?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2008-12-31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王木匠”,却以数十亿投资为诱饵,先后诈骗宁夏、呼和浩特市17亿多元巨款;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相贵、总经理刘艳英等多名高管,以投资生态打造万里森林为诱饵,先后非法吸纳了近3万人的社会公众资金13亿元;一个自称香港中邦投资集团公司董事的翁亚辉,以投资为名在浙江建德市轻易骗得数十万元

招商引资领域,超级骗局此起彼伏

2000年年底,宁夏地方政府想改造宁夏宾馆,向全国发出招商信息。不料,此信息却引来了一个大骗子“

王木匠”。此人原名王细牛,1958年生于湖北,读了5年小学,13岁学木匠,人称“王木匠”,曾经多次行骗。2000年,“王木匠”办了假户口,改名“郑泽”,并用1万元港币注册了一家无办公场所、无资金、无工作人员的“香港金鹰国际集团投资有限公司”。2001年年初,自称港商的“郑泽”手持塞拉利昂护照、与党政领导人的合影前往宁夏,开始了行骗之旅。

2001年2月28日,“郑泽”先后许诺出资数亿元改造宁夏宾馆、建设“宁夏金鹰国际村”,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引资合同,后来又签订协议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在这些项目中,双方商定均由政府提供土地入股,资金由郑泽提供。拿到了土地,没钱投入的“郑泽”开始“空手套白狼”,采取招标不开标、开标后不退还投标保证金的办法,骗取32家投标单位投标保证金2075万元;通过虚构贷款主体、房屋置换按揭等方式,骗取多家银行贷款179笔约1.09亿元;骗取149家企业的工程款和材料款共计约3.8亿元。

“宁夏金鹰国际村”资金链断裂后,“王木匠”的目光又盯上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他在呼市的骗术几乎是宁夏的翻版,先后骗取政府土地使用费、工程商垫资款、投标单位保证金等,加上非法集资,合计诈骗8.1亿多元,终于东窗事发。警方调查表明,王细牛在宁夏、呼和浩特共骗得17亿多元。

与“王木匠”相似,陈相贵利用内蒙古当地政府急于植树造林改造生态环境的心理,打出了“万里大造林、利国又利民”的电视广告语,甚至投入近百万元获得“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等诸多荣誉称号,又处心积虑涉足影视圈,在《刘老根2》、《圣水湖畔》等热播电视剧中出演角色。当老百姓看到他频繁出现在电视荧屏中时,对他的戒心自然就降低了。在不到4年时间里,他的“万里大造林公司”先后非法吸纳社会公众近3万人资金13亿元。

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也有一些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被骗。2002年,自称是香港中邦投资集团公司董事的翁亚辉等人,到浙江建德市的一家化工厂进行考察,仅凭一本营业执照和一本银行资信证明,就把48万元骗到了手。 骗子得手原因:“显赫”身份、“耀眼”荣誉

北方民族大学法学教授王幽深说,“郑泽”和陈相贵等人之所以四处行骗而且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大多头顶“光环”:“郑泽”和翁亚辉属于“外商”,陈相贵属于“明星”,并且都有与党政领导在一起的合影。他们在一些把关不严的媒体上花钱大肆宣传,取得了“政府支持”的背景。在“郑泽”案中,一些涉案投资人说,当时要不是看到“郑泽”与那么多领导合影,而且有媒体说“郑泽”的项目是政府招商引资的项目,谁敢投资?

王幽深说,“郑泽”为了实现更大的诈骗目的,先后将数千万元被害人钱财用于各种赞助活动和虚假包装宣传等,沽名钓誉,将自己伪装成知名企业家、社会慈善家;给自家企业罩上“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中国建筑行业信用AAA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级单位”等70余道光环。与“郑泽”相似,陈相贵头顶上的光环也晃得使人睁不开眼。可这些光环又是如何得到的呢?

2004年,万里大造林公司汇给中国改革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人民币25万元,同年,陈相贵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2005年,万里大造林公司汇给北京礼仪之邦文化传播中心人民币15万元,同年,陈相贵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家”;2006年,万里大造林公司又分别用10万元、16万元为陈相贵谋得“感动中国十大策划创新人物”奖和“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称号

王幽深说,在一般人看来,“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能是假的吗?即使有人搞假的,这样铺天盖地的宣传评选,政府能不知道吗?他们没想到,在这些貌似堂皇的评选活动背后,其荣誉称号花钱就可买到。这些无良中介机构在监管缺席情况下的“操作”,无疑严重妨碍了社会公平,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招商引资,规则意识不可或缺

据了解,假港商“郑泽”在宁夏和内蒙古的项目都是在当地政府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明显违背决策程序、乃至违法违规的“非常动作”下快速完成的,注册、审批也是一路绿灯。这说明,一些部门在决策、办事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程序意识、法制意识、规则意识。其实,这些部门中只要有一家能认真办事、履职,就能阻止骗子的丑行,而恰恰所有部门关口全都失守。

王幽深认为,一些地方党政干部在发展上存在盲从和浮躁心态,过度亲商媚商,导致中了骗子圈套后只好“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更助长了不良投资者的嚣张气焰。因此,如何处理好科学发展与招商引资的关系,让招商引资回归依法、有序的轨道,值得反思。

在谈到“王木匠”案引发大量非法集资、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教训时,宁夏高级人民法院有关人士指出,首先是广大群众应学法、知法,提高法制意识,警惕高额利润背后的陷阱,不参加任何单位、个人组织的未经批准的集资活动。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把好行政许可、监督、管理的关口,努力依法行政,不给经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郑泽”等人打着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的招牌实施合同诈骗,具有更大的欺骗性,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第三,应强化对荣誉称号评选的监管,对荣誉称号的评选设置“准生证”。任何单位和组织,未经审查批准,不得进行荣誉称号的评选。经过审查其主体资格、评选章程、程序合法,才可以进行评选;对于具体评选活动要加强监管,坚持权威性,防止评选过滥过松,特别要禁止变相买卖证书的行为。

招商引资,馅饼还是陷阱

时间:2009-6-8

据媒体报道, 2月20日下午,“江苏省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恳谈会上,中石化、中化工、中国电力等35家大型央企,与江苏签署了45个重大合作项目协议,总投资达2220亿元。不少省市闻风而动,也在高调宣布,将采取更加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中央国企或其他大型企业进驻。

招商引资几乎是中国各个地方政府的核心工作,有的地方公开宣称招商引资是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有的地方则把招商引资的业绩作为擢升官员的主要依据。

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当中国各种产能相继过剩的时候,许多地方政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仍没有丝毫放松,甚至有的地方还在酝酿更大胆更有效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中央企业或者其他大型企业到本地落户,以图通过这些企业巨量的资本投入,来缓解当地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增多的萧条局面。

招商引资已经是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通行做法,它们真的是发展地方经济的灵丹妙药吗?

从关门地方保护到开门招商引资

早些年头,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一般喜欢硬性规定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比如春季要种烟叶桑叶,冬季要搞油菜移栽,凡是不与政府合作的将受到政府的严厉处罚。

有时候,政府的强行推广也能获得高产丰收,但市场行情却已发生变化,农民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收入,而且连本钱也卖不出来,由此农民怨声载道,乡镇政府负债累累!

这样的粗暴做法勉强几年之后,政府终于明白依靠农业使财政增收无异于缘木求鱼。于是,由原来的发动千家万户搞种养工程改为推行地方保护主义来保护当地企业,比如粮食不准长途贩运、棉花不得跨境出售,本地居民不准饮用外地啤酒,本地农民不得使用外地化肥,甚至遇到查处本地的假冒伪劣时也往往包庇纵容或心慈手软。

到了本世纪初,政府在促进当地经济繁荣方面又采用了新的招数,即不再对本地无优势的企业产品进行强买强卖,而是去全国各地引进一些优势企业来本地扎根。

政府认识到,只要当地有了一批强大的企业,税收、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就都解决了。不仅如此,投资还能带来本地GDP的迅速增长,这对于谋求政绩的官员来说,也是便捷稳妥的途径。既然本地企业一时长不大,他们就把眼光投向外地,于是党政群工一齐上阵,对外地企业投资落户的争夺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

强制农民种养和蛮横地方保护的两种发展思路,已经被地方政府所抛弃,但对于招商引资的做法,则不仅没有引起任何反思,至今仍被各地政府热衷追捧津津乐道,甚至又被当作对付经济危机的杀手锏重新祭起,这实在令人担忧。

错误的价格导致错误的资源配置

为了吸引外地客商到本地办厂,各地一般都是做两件事:一是搞好当地的软硬环境建设;二是为落户当地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前面一件事是应该值得大大地提倡。就硬环境而言,地方财政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桥梁、电力等,不仅有利于外来客商投资经商,也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和创业(当然基础设施过于超前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不属于本文赞同的部分);就软环境而论,减少一些繁文缛节和行政干预,严格监督官员对企业的吃拿卡要与变相的摊派收费行为,实际上是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还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本来面目,这对企业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但是后面一件事却严重地违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认为,价格是市场资源是否稀缺的风向标,应当积极投资还是应当谨慎观望,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是最重要的决策依据。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所谓的优惠政策,其实就是人为地压低生产要素的价格,比如:土地便宜卖,甚至不要钱;环境不考虑,甚至面对污染不追责;规费一般减收或免除,税收地方部分全部返还,甚至是连续几年返还;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到符合他们心中规划的大型企业,不惜提供巨额资金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贷或者提供信贷担保,有的干脆就是变相的巨额现金赠送。

于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产生了,新办企业为了追逐更低的成本,居然落户到了既远离原料又远离市场甚至远离熟练工人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靠近原料产地或者靠近市场或者靠近熟练工人的低成本,都远远不能和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带来的低成本相比拟。正是各地提供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大胆越来越刺激,一大批并不适合在当地落户的企业就在那里扎下了根。

企业为什么敢于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来到异地扩大产能?不是因为产品品质过硬,也不是因为管理效率更高,而是因为他们获得了远远领先于对手的成本优势。当中国几乎全部的地方政府都来醉心于这种招商引资的模式之时,中国的各类产品的生产能力便遍地开花急剧膨胀,产能过剩已是一件毫无悬念的事情。

一家得利多家受损的零和博弈

经济学提倡的是帕累托改进,即通过双方的合作与交易,双方都能增长财富,或者至少一家增长收益,另一家却没有受损,全社会这样的交易与合作越多,则社会进步得越快;经济学反对的是零和博弈,即双方的合作与交易,并没有增长双方的财富,一家财富的增长却是来自于对另一方财富的转移,或者是来自对第三方财富的掠夺,简单地说就是你之所得其实是我之所失。

席卷全国的招商引资,对于大部分地方而言,正是一场零和博弈。

招商引资谁得了利?外来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土地、税收返还和对当地环境肆意破坏的权利。他们心中还有一个不便说出但却人人皆知的账本,那就是即使是投入生产之后没有竞争优势,他们也丝毫不用担心会做亏本买卖,因为地价的增值足以弥补他们廖廖无几的投入。正因为落户企业都秉持这样的投资理念,所以各地的工业园区大部分企业都是稀稀拉拉地矗立着几栋厂房却围圈着大片的土地。

招商引资谁受了损?首先是当地百姓的财富被大量转移。企业的低成本,其实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可是政府并不创造财富,其对企业成本的补贴,要么来源于税收,这些税收原本可以为当地百姓办更多的实事;要么来源于对百姓财富的掠夺,比如强行低价征用土地或者强制拆迁;要么来源于对环境的破坏,这些原本优美的环境本可以为当地百姓创造更多的GDP和更多的身心愉悦。表面上看,这些新办企业能够缴纳税收安排就业,实则这些财富并非企业创造,只是绕了一弯子掏了老百姓兜里的钱。

其次是全国层面的社会财富被大量浪费。各类产能的急剧扩张,市场容量的有限势必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无论谁胜谁负,失败必然伴随着社会财富浪费,包括当初投入的土地、建材、设施与设备。

如果是原有的优势企业凭借经营有方效率提高而战胜了具有成本补贴的劣势企业,则说明招商引资所投入的项目原本就没有必要,是无端地浪费资源,对社会而言是财富净损失;而如果是招商引资的劣势企业凭借成本补贴战胜了优势企业,则情况更加糟糕,它不仅消灭了财富,而且是“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更加颠倒混乱!

其三是地方政府也未必能够得益。前来入户的企业总是信誓旦旦地描述投产之后能够缴纳多少税收安排多少就业的一派美景,然而,大部分的情况是,企业缴纳的税收还没赶上政府的地价补贴就已经半死不活或关门歇业。

于是,地方政府又决定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实力更加雄厚的企业。殊不知,当初绞尽脑汁不余遗力的招商引资正是今天产能过剩经济萧条的始作俑者。今天凭借更大的优惠引进更大的投资者,又在为下一轮产能过剩经济萧条打下坚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实基础。

优惠招商的本质就是计划经济

其实,强迫农民种什么也好,搞地方保护主义也好,为外来企业提供各种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也好,其本质都是政府干预市场的自发秩序,违背了平等竞争自由选择的市场经济宗旨。

只不过是前面两种现象侵犯的是农民生产和居民生活的自由选择权,人数众多易被发现,后一种现象侵犯的是外地正常企业的平等竞争权和本地少数百姓的财产权,因而不易觉察,隐藏更深。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持续不断全面铺开,说明政府官员脑海深处计划经济思想并未根除,他们总是喜欢用优惠扶持的办法去帮助他们心中认可的产业或企业,本质上与当年的计委确立应该发展什么项目并无二样,

河南驻马店的招商陷阱

2010-05-27

确山县政府以矿产资源进行招商引资,投资者在投入数百万元即将获得产出的时候,驻马店市国土部门却以欺骗的方式强行将该矿资源“一女二嫁”,使原投资者血本无归,而其中隐藏的官商利益链条也在招商引资背后渐渐浮现

2009年底的冬天,几场大雪使中原大地变得异常寒冷。几年前通过招商到河南省确山县投资的农民申玲锁,此时此刻的心情比刺骨的寒风还要冷。

申玲锁是河南省伊川县的一位农民,通过多年承包修路工程积累了一些资金。2006年9月,申玲锁经人介绍来到该县瓦岗乡芦庄村开采、加工当地的膨润土。

确山县政府开门招商引资

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的含水粘土矿,具有膨润、粘结、吸附、催化、触变、悬浮等特殊性质,广泛用于各个工业领域,人们称之为“万能土”。

“为开采这个矿我已倾其所有,这是我后半生的依靠了。”申玲锁在对当地的膨润土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勘探后,终于下决心投资。

2007年6月,这个膨润土矿正式成为确山县县委办公室的招商项目,申玲锁如同吃了定心丸。因为在他看来,有县委办的大力支持,今后是不会出现什么麻烦的。

随后的一年,是申玲锁最忙的一年。他马不停蹄地“跑完”了开矿的所需手续:注册500万元成立了确山林江膨润土有限公司(下称“林江公司”);经确山县国土局招拍挂程序取得地处瓦岗乡芦庄村的膨润土资源采矿权;办理了环境影响评估手续;县质监局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了工商、税务、安监、采矿许可、银行开户、海关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岩石矿物检测等一切合法证照。

芦庄村的膨润土矿是露天开采,挖出的土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低价卖掉。可是申玲锁并不想这样做,他要搞深加工出口,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此,申玲锁投资了300余万元购买了膨润土加工机械设备,租赁了3处几千平方米的仓库和场地,并自建了3排生产车间。2009年3月,林江公司如愿以偿地与孟加拉国外商签订了一份膨润土产品购销合同。

一切发展的都那么顺利。可是,就在林江公司开工生产不到一个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申玲锁投巨资的芦庄村膨润土资源,竟然被再次“公开”挂牌出让!

投资者掉进精心设计的陷阱

林江公司拿到的芦庄村膨润土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为1年,从2008年6月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至2009年6月。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这种采矿许可证到期申请延续,经原批准机关和原发证机关书面审核后即可,年检手续非常简单。

林江公司办理的采矿许可证,批准机关和发证机关都是确山县国土局。2009年6月,林江公司的采矿许可证到期前,申玲锁按照规定向确山县国土局递交了延续采矿的申请。

确山县国土局的工作人员却告诉申玲锁:林江公司的企业资料已被驻马店市国土局调走,办理延证手续只能到市局办理。可是,当申玲锁赶到驻马店市国土局递交申请时,负责办证的工作人员又告诉申玲锁:“上面领导交代过,林江公司的采矿许可证不予办理延续。”

由于是确山县委办招商引资的项目,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多次派县委办两位主任前往驻马店市国土局,找到该局主管副局长刘超福协商此事,但还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009年8月24日,驻马店市国土局在中国土地市场网、《驻马店日报》等媒体上刊登出让公告,随后又将芦庄村膨润土矿采矿权交到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下称“交易中心”)再次挂牌出让。

投资几百万元的采矿权要没了,申玲锁着急了。他向《法人》记者细述了当时的情景:他得知后马上通过关系去找刘超福副局长,刘却让直接去交易中心报名。跑到交易中心报名,国土资源中心的副主任接过资料后说,“这块资源本身已经通过去年的招拍挂卖给你了,你还报什么名?赶快找领导反映去”,并表示将该情况向局领导反映一下取消招拍挂。申玲锁从交易中心出来后又找到刘副局长,刘告知:和他们联系后再说。由于迟迟得不到刘超福的回话,申玲锁只好于9月16日再次到交易中心问情况。国土资源中心的主任答复:目前仅有一家报名,你公司没有报名,但报名工作已经截止了。

2009年9月17日,芦庄村膨润土矿采矿权被确山县联华矿业有限公司独家报名摘牌了。

最初的担心终于变成了事实,整整3年的努力和心血,700万元的投资全都化为乌有,申玲锁顿时感到被人算计了。

愤怒之后,申玲锁向《法人》记者透露出一个内幕:“一位浙江的女商人要到驻马店市开发膨润土,便通过市政府的人找市国土局刘超福副局长要膨润土资源。由于确山县国土局未能按照上面的指示为其找到合适的膨润土资源,于是对方公司便盯上了林江公司这块已经取得的芦庄村矿。联华矿业公司就是那个浙江女商人投资的企业”。

其实,早在2009年5月,驻马店市国土局矿管科张科长就到确山县勒令林江公司停产,申玲锁当即拿出所有的合法手续:“当时,张科长看后表示,这是局里刘副局长安排的,作为下属也是没有办法。”

确山县政府为何无奈

确山县委和县政府为协调此事,做了很多工作。

该县县委一位主任提及此事时也很无奈:“我们多次到市国土局,并多次打电话找刘副局长希望协商此事,但刘副局长要么根本就不见我们,要么见了也根本不听我们说。”

到底是谁造成林江公司不能年检?又是谁让林江公司损失了数百万元的投资?

在驻马店市国土局办公楼的走廊里,申玲锁及家人用手机录下了刘超福副局长的一句话:“确山县国土局为林江公司办理的采矿许可证是越权行为。”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确山县国土局的工作人员拿着《矿产资源法》和河南省《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告诉《法人》记者:“林江公司采矿证面积总共4亩多地,是鸡窝矿,属零星分散的小型非金属矿资源。我们为林江公司办理的采矿证属正常业务范围,我们为林江公司办的采矿证是合法有效的。他说我们越权,有什么法律依据?他把林江公司的资料要走了,我们咋办理?”

《法人》记者查阅了上述的法律法规,并咨询了国土资源部的相关人士后得知,无论从芦庄村膨润土矿的规模和性质,还是从该矿原批准和原发证机关来说,都应该由确山县国土局负责该矿采矿权的年检。

面对失去采矿权的现状,申玲锁欲哭无泪。

他掰着手指头计算着3年里的各项投入:购买生产加工设备近300万元;给芦庄村修道路20多万元;给瓦岗乡政府3万元;分3次给村委会4.4万元;自建车间70多万元;架高压线7万多元;办理探矿采矿许可证40多万元;环评3万多元;派两人去天津大港油田半年学习膨润土试验10万元(其中仅学费就4.8万元);去浙江学习膨润土深加工技术和请浙江专家来确山县做样品70~80万元;租村里的地一年5万元;租3处仓库和场地3年共17.5万元(每年5.5万元);两辆汽车行驶15万多公里的汽油费、高速路费、司机工资等近30万元;请客吃饭大约100万元;纳税1万多元;还有一些说不上的开支。

申玲锁无意中说了个细节,由于他是伊川县人,该县出杜康酒。他仅从老家拉来杜康酒至少有120件,每件6瓶酒,共计720瓶。

驻马店招商乱象

招商引资一直是驻马店市及下属各县经济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之中。2008年和2009年,驻马店市相续召开全市投资工作会议和全市招商引资动员会。

确山县随即召开“千人动员大会”,开展“百日大招商”活动,把7、8、9三个月定为“无会月”集中招商,必须召开的会议放在晚上或周六、周日,给各级领导干部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招商引资抓发展,全县已有数百名科级干部外出招商。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明确表态,“要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我市投资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

可是,申玲锁在当地投资的遭遇却与驻马店市渴望招商引资的态度南辕北辙。 在确山县采访中,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诚心诚意的投资者在确山县先后投入了700万元,取得了所有合法的开矿手续,在当地建厂房车间,租用闲置的场地,开发出产品外贸出口,并使上百名工人就业,这是“利在当地”。这样的合法企业竟被市国土局个别人给“黑掉”了,太不应该了!这种暗地里的做法对国家、对当地、对合法投资人都没有好处!

反观与临江公司“竞争”的对手,则形成了一番鲜明的对比。申玲锁说,对方没有任何合法的开矿手续,只是给了芦庄村村民2万元“买路钱”,便租了一辆挖掘机上山盗采了,非法挖出的膨润土直接用车拉到浙江贱卖了。2010年1月,申玲锁将对方的盗采行为举报到市、县国土部门,要求惩处。

确山县委、县政府为维护申玲锁投资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却改变不了他最后被“踢出”确山的命运。对此,申玲锁至今还对确山县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他知道责任不在确山县。

申玲锁在万般无奈之下给河南省纪检委写了一封求救信,述说了此事的经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并在最后写道:“我是一名通过驻马店当地政府招商过去的商户。当年,我带着满腔激情投入于驻马店这块美丽而富饶的热土。目前,我已经先后累计投入700万元,但一年多来,由于一些部门个别领导的个人原因,不但是我没能见到一点收益,更是搞得我身心疲惫。如今,我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向您求救,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过问此事,维护一个普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010年2月2日,驻马店市国土局网站资料显示,芦庄村膨润土矿采矿权已于2010年1月29日9时进行了挂牌出让。该矿区建设规模为3万吨/年,出让年限为3年,挂牌起始价为10万元人民币。确山县联华矿业有限公司申请参加竞买,并以10万元人民币的最高竞价竞得该矿采矿权。

不知是不是巧合,该局网站几天后登载局领导的照片,这时的刘超福已退居二线,职务由副局长变为调研员。

当《法人》记者将这两个消息通过电话告诉申玲锁时,他久久无语,最后说道:“他们做得太绝了,就是退一万步让我参加竞买也行,我已经投入了700万元,怎么在乎区区的10万元!我出的价肯定比这个价高!现在只能上网上访上法院了,一块钱硬币扔在水里还有响呢,700万元的投资总要有个交代吧。”

安徽蒙城:“招商引资”引来惊天骗局

2010-05-20都市文化报

原本一眼就能识破的骗局,在政府“招商引资”旗号的掩护下,变得极具欺骗性。蒙城当地600多户家庭上当受骗,其中许多家庭都是倾其所有,甚至负债投资。让受害者愤怒的是,这场骗局的始作俑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政府也无人问责。

这场骗局是如何出炉的?它又何以骗得2000多万的资金?近日,本报记者奔赴安徽蒙城调查真相

诈骗金额超过2000万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素有“庄子故里”之称,关于这座皖北小县,近些年来最大的新闻莫过于相声演员牛群来这里当副县长。

但是现在,一起超过2000万人民币的骗局成为当地最轰动的事件,也让这座小城的600多户居民陷入痛苦的深渊。

因为这些上当的投资户多为普通的居民,还有部分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投资款大多来自全家的积蓄、养老金、贷款等。投资款被骗后,很多家庭负债累累,陷入困顿,有的家庭破裂,妻离子散。

闻知记者到来,5月14日清晨,数十名受害者从蒙城的各个乡镇赶到市区,争相倾诉自己的遭遇:

农民邹凤生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儿子儿媳打工挣的钱以及女儿女婿的存款,外加贷款一共16万全部投入,结果血本无归,他至今还拖欠4万元的债务; 新婚不久的杨雁雁不顾丈夫的劝阻,将自己辛苦积蓄的5万元全部投资,被骗后与丈夫多次发生争吵,最终离婚;

今年68岁的周景海动员全家投资42万元,钱款被卷走后只能卖房抵债,子女也只得在外地打工还债;

杨福民夫妇都是当地的下岗职工,两人将下岗买断的钱和多年的积蓄一共18万元全部投入,被骗后夫妻离婚,卖房抵债;

县油嘴厂下岗职工赵宝轩贷款投资,被骗后夫妻离婚,卖房还债,他远走他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乡打工谋生;

还有一些受害者则永远都无法倾述自己的遭遇:

双涧镇居民张文军得知投资款被骗后,悲愤不已,2008年2月含恨而终; 城关镇顺河路居民任伯学,身患重病,全部投资超过40万,被骗后无钱医治,于2009年病逝;

据统计,从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间,这场骗局在当地共席卷群众投资款2282.897239万元,蒙城当地受害群众超过600户。此外,周围的涡阳、利辛等县也有不少上当者。受害者邹凤生说:“涡阳等地的人也来我们这闹过,有几卡车,找蒙城县政府讨说法。”

这起诈骗案为何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骗得如此巨款?为何受害者又将矛头对准了蒙城当地政府呢?

骗子“一路绿灯”

事情肇始于2005年5月,一个叫邸宝的人找到蒙城县的领导。

邸宝是蒙城县郊区人,他的身份是安徽省国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该公司蒙城分公司总经理。当时,邸宝拿着一份名为“安徽省国祺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跟当地领导说,他来蒙城投资办厂,主要项目是芦笋的生产及加工。该项目“投资小,回报快,能让老百姓尽快走上致富道路”。

邸宝许诺,同当地群众签订芦笋合作种植开发合同后,收取一定的芦笋种苗费,但给予群众高额返利。每亩投资为2000元,若10个月返还,则返还2800元;若16个月返还,则返还3000元,合同到期后还有3年分红,每份合同可分红300元。

在国祺公司的宣传中,“芦笋计划”规模巨大:除了打造万亩芦笋种植基地,还有芦笋的深加工基地,产品要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地。虽然该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200万元,但蒙城当地领导并没有怀疑。相反,对于邸宝的项目则是表示支持。

2005年5月底,国祺公司率先与岳坊镇陆楼村群众达成1200亩的协议,县政府还承诺农户:将从县财政中拨款,每亩土地给予70元的补偿。 2005年6月20日,相关领导在蒙城的县委小礼堂专门为邸宝召开招商引资推荐大会,出席会议的有上千人。这次会议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害者周景海说:“县委小礼堂是全县开党代会的地方,一般的企业哪能在那里开会?” 而且,这次会议是“蒙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召集,“加急”发出,蒙城县各个乡镇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农技推广站负责人、县直各涉农部门的班子成员、农口各协会班子成员、部分种植大户都参加了。

一时间,蒙城县大街小巷无人不知县里招商引资带来一个好项目。

2005年7月14日,经蒙城县农业委员会审核,同意成立由多位县领导为顾问,邸宝为社长的“蒙城县芦笋经济开发合作社”。

有了县里的头头脑脑坐镇,邸宝披上了半官方的外衣,在项目的审批上“一路绿灯”。

很快,邸宝以“蒙城县芦笋经济开发合作社”的名义,向蒙城县菜篮子工作办公室打报告,要求成立“蒙城县菜篮子工程芦笋项目开发办公室”,对方立即表态:“同意成立!”

2005年的8月份,蒙城县菜篮子工作办公室与国祺公司签订了万亩芦笋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基地生产及加工项目合同。

有了政府的支持,邸宝的事情就成了蒙城县的大事:

2005年9月22日,蒙城县农委向县政府请示审批芦笋加工厂建设用地,很快就“一路绿灯”。

10月8日,蒙城县计划委员会“经审查”,认为项目建设方案符合城市规划,“请据此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10月15日,蒙城县的一位主要领导对国祺公司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典型示范,是工业推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举措。” 对于邸宝本人,蒙城县政府也是极力褒奖:

2006年2月,邸宝被蒙城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同年3月,邸宝又被蒙城县农业委员会聘请为招商工作人员。

“政府的项目,信得过”

经过如此的梳妆打扮,邸宝和“芦笋项目”披上了政府的光环,对不知内情的投资者而言,这给了他们充足的信心。

在投资之前,邹凤生远在上海的儿子劝诫过他,不要一次性投入这么多,政府说的话也不要完全相信。但当时的邹凤生已经被眼前的一切都给迷惑了,他说:“你是没有看见,县里的领导都夸邸宝和国祺公司,官员们都在那当顾问,我们不相信邸宝,但不可能怀疑县里的领导。”

邹凤生在第一笔投资6万元之后,又两次追加投资,额度达到了16万元。 跟诸多投资者一样,此前杨雁雁都没见过芦笋,也不知道国祺公司宣传的芦笋“营养、保健、养身”作用是否属实。为了验证芦笋是否有那么高的经济附加值,她特地跑到上海一趟,发现在蒙城当地只卖七八元一斤的芦笋,在上海超市的销售价格每斤超过15元。她相信了邸宝的宣传。

2007年初,国祺公司在蒙城县影剧院再次召开大会。这一次的排场更加震撼:除了当地的各级干部和投资户,外县的干部也来了,说是学习经验。出席会议的人数达到了2000人以上,沿途路口有交警指挥交通,门口铺着红地毯,军乐队锣鼓齐鸣。

此前国祺公司一再宣传该项目回报丰厚,但素来谨慎的周景海一直没有投资。国祺公司蒙城分公司的副总李华强与他是邻居,先后3次劝说他投资,有一次聊到深夜11点,周景海都不为所动,但在这样的阵势面前,他再也没有任何的怀疑。

周景海说:“让我投资的信心来源只有一个,就是看到政府对这个项目这样坚定的支持。除了政府的文件,县里还拿出资金补贴农户,各级领导也表态支持,过年的时候都去国祺公司慰问留守员工,电视上都看见了。县影剧院可是开人大、政协会议的地方,他们搞那么大排场,你让我们还怎么怀疑?”

以此为契机,投资再度掀起了高潮。

在国祺公司担任会计的张朋说,他一天之内最多收到过200万左右的投资额,来投资的有下岗工人、教师、退休干部、公务员,甚至政法委的一位领导也来投资。

看见这么多人投资,张朋也动了心。他和妻子是当地的农民,抚养两个孩子捉襟见肘,他也拿出自己积攒的6000元准备投资,但国祺公司规定1万元起步,张朋就跟自己的岳父借了4000元。此外,他还动员自己的亲戚投资,共达31.4万元。

张朋的“好心”没有任何的资金回报,国祺公司有专职的业务员,每拉一笔投资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可以提成12%。当时,国祺公司最出色的业务员是李萍,她退休前是蒙城县的妇联主任,正是因为这一身份,很多政府官员都通过她积极投资。

露出马脚

现在,很多人认为张朋和李萍这样的国祺公司员工也参与了骗局。可实际上,他们也是受害者。

2007年8月份,张朋和李萍等国祺公司员工发现,公司只发给他们基本工资,业务费、补贴等福利都没有,李萍很生气,就跟总经理邸宝闹。张朋回忆说:“李萍可能已经意识到公司是个骗局,很多人都是通过她投资的,她脱不了干系,很害怕。”

当时,邸宝就给了张朋一笔29.5万的资金,这笔钱除了给业务员的业务费,还列出一个名单,说是偿还这些人的投资。张朋看了一下,发现名单上是当地的一些政府官员。

此后,李萍还跑到了合肥找国祺公司总公司,发现总公司也已经是一个空壳。张朋说,回来后李萍情绪就很不好,但什么也没有讲,也没有人知道公司究竟该怎么办。

但在此时,原本和投资户签订的合同已经逐步到期,原本信誓旦旦要给的利息和分红国祺公司一分钱都拿不出。

邹凤生发现国祺公司一直没有给予他许诺的回报,就跑去找邸宝,发现其他投资户也在,但找不到邸宝本人。公司员工很友善的告诉大家,公司项目在上马,设备要引进,资金链出现点问题,但芦笋很快就上市,很快就能回笼资金。此外,对方还给邹凤生等人勾勒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公司已经融资3000万美金,即将在国外上市。

实际上,“融资”、“上市”这些名词员工也搞不懂,这都是邸宝跟他们讲的话。

自从投资以来,邹凤生对芦笋项目一直很关心,三天两头去芦笋种植基地探望,大冬天的晚上都骑着摩托去看。他说:“当时芦笋都种了,厂房也建好了,设备都买了一些,我也就相信了。”

2008年上半年,芦笋长势喜人,国祺公司组织一批投资户去参观,每人还发了一把芦笋。投资户们拿着芦笋,就好像看见大把的钞票,大家都对未来充满期待。

但很快,邹凤生等人发现情况不对:3000多亩的芦笋无人照看,因为政府许诺的每亩70元补助没有继续发放,当地农民干脆拔了芦笋种上小麦。 邹凤生很着急,他和一些投资户还给县政府写材料,希望政府出面保护基地,扶持企业。邹凤生说:“当时还有受害者说,干脆我们组织起来管理基地,等芦笋卖了再把损失弥补起来,但是县里根本没有搭理我们。”

实际上,早在2008年初,蒙城县一位副县长在全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百日会战”总结表彰大会上,曾以“吹了几次号,冒了几个泡,剪彩放鞭炮,最后还在原地闹”对招商引资来的国祺公司做了总结。

至此,谎言已经无法维持。

2008年7月28日到8月7日,蒙城县公安局经侦大队相继接到多名参与投资的蒙城群众的投诉。

案发后,国祺蒙城分公司负责人邸宝(批捕在逃)与属下李萍(刑拘在逃)、邓秀芳(刑拘在逃)、李秀平(刑拘在逃)潜逃,副经理李华强以及邸英、张朋被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2009年12月26日,邸英、李华强、张朋被蒙城县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判处1年5个月到1年有期徒刑。

但是,这一判罚并没有平息受害者的怒火。

判决疑点重重

首先,蒙城县法院对于诈骗者的判罚让受害者感到奇怪。

在许多受害者的眼中,负责国祺公司财务的邸英绝对不止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那么简单。她的身份是邸宝的姐姐,而诸多业务员拉来投资款之后,一分不少的交给她。张朋回忆说:“我收的每一笔钱都给邸英,她怎么可能只判一年?” 法院的判决书中,邸英被认为只是到邸宝的公司帮忙,所以只是被判一年。但杨雁雁亲口证实,正是因为邸英到自己单位多次做工作,她才投资被骗。但这一证据并没有被采纳。

案发后,公安机关查封的邸英和邸宝名下的房产就有7处,其中黄山的一幢别墅就价值200多万。如果是来帮忙的员工,她如何拥有这样多的资产? 张朋觉得,邸英和邸宝都是幕后的元凶,自己没有诈骗,而是这场骗局的受害者。包括李华强,他被邸宝口头任命为国祺蒙城分公司副总经理,他自己不但有投资,还拉了很多周围的人参与,结果被判了一年零五个月,周围的人都把他当做骗子。

更让受害者不解的,是蒙城当地法院“静悄悄”的判决方式。

杨雁雁等30多位受害者是在2008年8月报的案,此后再也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案件的信息。杨雁雁和李华强的女儿是中学同学,她在2009年12月底看见李家在打扫房间,这才得知,案件不但早就宣判,李华强、邸英等人都已经快刑满释放了。

杨雁雁大吃一惊。她说:“作为刑事案件,我们既是受害人也是原告,不但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等我们知道都已经过了上诉期。”很多受害人认为背后有“猫腻”。

对此,蒙城县法院立案庭的一位法官也非常气愤,他认为,刑庭在处理这个案子时,应该履行告知义务,通知受害群众提起附带民事赔偿。

此后,诸多受害人通过种种关系,得到了一份当初判决书的复印件,让他们愤怒的是,判决中对于他们的损失没有任何的补偿。更奇怪的是,有超过1300万的资金神秘蒸发。

判决书中提到:“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间,国祺公司蒙城分公司共吸纳群众投资款22828972.39元,邸英经手汇往国祺公司9618126.80元。”那么,两者之间的差价为1321.084559万元,这笔巨款却下落不明。

受骗群众代表曾拿着判决书找到当初的一位合议庭成员,这位法官说,这个案子他不是太了解,但案子从蒙城县公安移交到法院时,2000多万元犯罪金额并没有移交过来。

一位资深律师对此质疑道:连2000多万元的资金流向都没有查清楚,蒙城法院审的是什么案子呢?

谁该负责

为了给自己讨回公道,600多户被骗群众多次找当地县领导,但在如今的蒙城,关于国祺公司任何话题都是官场禁忌,县里领导对此未有明确答复。受害者代表也曾多次上访,但每次都转回蒙城当地,哭诉无门。

邹凤生说:“我们也不想追究什么责任,现在最大的盼头就是能追回一点损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失。”

除了那神秘蒸发的1300多万赃款,国祺公司在蒙城开发区还有厂房,受害者认为,应该对县政府领导批给骗子企业的40多亩地进行公开拍卖,对受骗的老百姓进行赔偿。

但他们发现,自己的要求被有关部门“踢皮球”。

受骗群众代表与代理人找到蒙城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办案人员说,得向领导请示。受骗群众代表到县国土部门了解国祺公司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情况,国土部门说,到开发区管委会一查,什么情况都清楚了。

5月5日下午,被骗群众代表邹凤生等与代理律师到蒙城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局,询问国祺公司在开发区内缴纳土地出让金和企业的现状等有关情况,没想到招商局的工作人员一问三不知。

其中,一位领导还打着官腔教育邹凤生等人:“那些人一看就是骗子,今后可得擦亮眼睛,不能再上当受骗了。”

一位熟知此案的人士揶揄说:“既然你们早就识破了骗子,蒙城县政府为什么与骗子一同行骗?骗子企业还能在开发区内置地建厂房?”

对方无言以对。

骗局败露后,骗子们落网的落网,潜逃的潜逃,但有意无意参与骗局编织的方方面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有没有勇气站出来承担责任、被骗群众和知情者非常渴望有个答案,可时至今日,这依旧无解。

安徽毫州政府招商引资项目成骗局 市民损失2300万

2010年06月07日中安在线

蒙城受害者近日告到合肥高新区法院追讨损失

亳州市蒙城县今年68岁的周景海,动员全家总共投资42万元,结果仅仅收回了3000元不到,只得卖房抵债。当地类似的受害群众超过600户,被骗金额接近2300万元。日前,部分受害群众向合肥高新区法院提起诉讼,想要回自己的“投资款”。让他们上当的骗局,是一个所谓的“芦笋计划”,而且披着“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的外衣。

600多户被骗2200多万

已被判刑的犯罪分子早已刑满释放,但600多户受害群众接近2300万元的“投资款”依然无着落。其实,从蒙城县法院在2009年12月26日做出的刑事判决书来看,当初使他们上当的骗局算不上“高明”。

2004年11月份,张某等三人共同出资在合肥市工商局注册成立“安徽省某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芦笋公司),邸某担任该公司蒙城分公司负责人。公司成立后,张某等决策人便指示各分公司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吸引群众投资,对外宣传是同群众签订芦笋合作种植开发合同,收取芦笋种苗费,许诺给予高额返利,每亩为2000元,若10个月返还,则返还2800元;若16个月返还,则返还3000元。合同到期后,有三年分红,每份合同可分红300元。此外,为了拉人入伙,公司同群众签订“销售代理协议”,让群众每份交纳产品信誉保证金2万元,每份协议按月领取工资600元。

通过诸多形式,蒙城分公司疯狂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据统计,在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间,共吸纳群众投资款22828972.39元,蒙城当地受害群众超过600户。

项目一度获政府支持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投资2000元,10个月后就能获利800元。 ”这个“馅饼”确实诱人。但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吸纳了接近2300万元的投资款,除了高额利润诱惑外,背后又有哪些“高招”?

今年68岁的周景海是投资户之一,当初动员全家总共投资了42万元,结果连3000元都没有收回来。周景海昨天告诉记者,在芦笋公司的宣传中,“芦笋计划”规模巨大:除了打造万亩芦笋种植基地,还有芦笋的深加工基地,产品要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地。

但周景海说,这些并不是他当初想投资的真正原因。“主要是看到政府对这个项目非常支持。 ”周景海列举了政府支持该项目的具体措施。

2005年6月1日,芦笋公司与当地陆楼村群众达成1200亩的租赁协议,县政府承诺农户:将从县财政中拨款,每亩土地给予70元的补偿。 2005年6月20日,相关领导在蒙城的县委小礼堂专门为邸某召开招商引资推荐大会,出席会议的有上千人。2005年7月14日,经蒙城县农业委员会审核,同意成立由副县长等为顾问,邸某为社长的“蒙城县芦笋经济开发合作社”。随后,“蒙城县菜篮子工程芦笋项目开发办公室”获准成立。 2005年10月15日,蒙城县的一位主要领导对芦笋公司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典型示范,是工业推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举措。 ”邸某本人也被蒙城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生产者等称号。

资金链断裂事发

“我一开始根本不相信种植芦笋会有这么高的回报,但看到政府的文件、各级领导的表态,而且他们搞那么大排场,我怎么不心动?”周景海说。特别是2007年初,芦笋公司在蒙城县影剧院再次召开大会,让他更加震撼:除了当地的各级干部和投资户,外县的干部也来了,说是学习经验。 “有2000多人出席会议,沿途路口有交警指挥。 ”

农民邹凤生将多年的积蓄、儿子儿媳打工挣的钱以及女儿女婿的存款,外加贷款一共16万元全部投入,结果也是血本无归。“当时我儿子劝我不要投入这么多,政府说的话也不要完全相信。但经常看到邸某和县里领导在电视上‘露脸’,大家都说这是招商引资来的一个好项目。 ”

据了解,投资户不仅有下岗工人、退休干部,还有教师、公务员等。不过,周景海等人很快发现情况不对:芦笋公司和投资户签订的合同已经逐步到期,原本信誓旦旦要给的利息和分红,芦笋公司却一分钱都拿不出。此时,蒙城县公安局经侦大队也相继接到多名投资户的投诉。

投资者起诉追损失

2009年12月26日,蒙城县法院做出刑事判决,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芦笋公司多名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不过,判决中对于600多户受害群众的损失没有任何补偿。

据悉,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今年元月份已刑满释放。判决书中提到: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间,芦笋公司蒙城分公司共吸纳群众投资款22828972.39元,其中汇往芦笋公司9618126.80元。但是,两者之间的差价1321多万元下落不明。

“如果不是政府有关部门当初那么坚定地支持,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就吸纳了超过2200万元的投资款? ”周景海说,现在问题出来,政府却无人问责。据介绍,为了追讨投资款,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日前,他们又向芦笋公司所在地的合肥高新区法院提起了诉讼,预计法院不日将开庭审理。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郯城李庄招商引资达到38亿背后有个“潜规则”

2011-05-19琅琊网

“听说到这里投资政策很宽松,没想到一提所上项目有点污染,就被人家一口回绝了!”最近,南方一家慕名来郯城县李庄镇洽谈投资的张老板很是郁闷,刚刚提到制塑厂的投资计划,就遭遇了这里的“潜规则”。

各地都在争着引资,作为临沂市2010最具发展活力、招商引资模范典型的李庄镇,怎么舍得将一个主动登门的投资项目推掉的呢?

提起这事,镇党委书记杨从军道出了心里话。“投资办厂为了什么?还不是为老百姓日子过的更好点,生活质量更高点吗?环境破坏了,还谈什么生活质量?”基于这种认识,当地在招商引资上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潜规则”:污染环境的项目说的再好也不要,占用耕地资源多、地方老百姓收益小的项目,投资再大也不签,引资重点瞄准环保型、低碳型、科技型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让群众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有了这条“潜规则”,当地招商引资会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呢?说到这点,该镇招商办主任张道远信心十足:优化和保护地方自然环境也是引资招商的一个资本!李庄镇地处临沂“半小时经济圈”,环境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加之政府又在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李庄已经成为投资经商的一片“洼地”。眼下,江北投资规模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临沂百亿家电产业园,正在这里加紧建设中,入园项目已达18个,投资额达到32.9亿元。 据了解,春季以来,当地共完成引资项目26个,引资金额达到38亿元,引资项目中除了服装加工、医疗器械、消防器材外,90%以上为生产显示器、取暖器、电风扇、冷柜、消毒柜、洗衣机电机等家用电器类的企业,所有项目均符合环保条件,达到无污染“潜规则”标准。

未按期招商引资 面临亿元处罚 东莞开发商称遭遇拿地潜规则

2012-05-24中国房地产报

东莞塘厦镇,这个曾因强劲的工业发展而获“中国千强镇”等殊荣的小镇,近日却因对开发商开出一张1亿元的罚单而备受瞩目。

以往只有工业地产开发经验的东莞发记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记实业”)去年12月以2.16亿元竞得塘厦镇四村一宗地块,按照土地出让条件,如果该公司不能在3个月内提供与中国百货销售前50强企业的合作协议,就要缴纳土地违约金1亿元。

对于这一可能的处罚,发记实业颇感委屈,其直指地块出让条件苛刻,有为某开发商“量身定做”的嫌疑,自己则是不幸触碰到了土地出让的潜规则。东莞市国土资源局则声明,该地块挂牌出让过程中并无影响公平、公正竞争原则的情况。

而东莞当地地产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在东莞土地定向出让已是普遍现象,“对重点地块,一些地方政府会设定较高的出让门槛引入意向中的企业,其间不排除会有猫腻的发生,但不能简单地将定向出让与潜规则挂钩。”

据有关人士透露,发记实业现已获政府3个月延期。

“塘厦地王”的尴尬

2011年12月14日下午3点,一宗位于塘厦镇四村、编号为2011WG009的商住商服地块在东莞市国土资源交易网进行网上拍卖,底价1.41亿元,经过5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iu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