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2-23 01:2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宽,它不仅是人们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们认识世界、持续学习的工具,同时该学科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使学生达到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的完美统一,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

独特优势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方法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学中能否开发并利用这些资源,课堂上能否有效地营造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提高道德修养,这也是新课改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之一,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德育渗透。

一、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中的优势

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大特点。不可否认,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德育渗透,也讲究德育渗透,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较其他学科来说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优势:

首先,是德育内容的厚度和德育空间的广度。语文课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立志成材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的丰富性是其他学无法超越的。语文教材大多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其中不乏表现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群体、一个人的高尚美德情操的作品。打开现今的语文课本,从春秋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战国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这些传统文化中,表现了立德、立志、爱国等多方面的内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做人”的精神资源。它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源泉,我们应该珍视它,在教学中应悉心钻研、吃透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让学生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情感上健康地成长。所以,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其次,是德育艺术的高度。语文教学中强调非智力因素, 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注重在教学中情感交融, 气氛和谐, 以求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教师创造性地施教,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以此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美感直觉统一于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

所以,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二、语文教学内容上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课堂上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泄,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都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善于捕捉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为了使它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能力的一部分,使它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语文教学活动中处处可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常会发生一些必然的联系,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捕捉到其中的链接点,那就是渗透德育的最好时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父子之情的经典篇目,讲到父亲历尽艰辛给儿子买橘子那一段时,有位老师播放了一首由《背影》改编的歌曲,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让人感动的气息,听着抒情歌曲,老师问同学们:“你注意到生活中父亲为你所做的些微小事吗?此时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许多同学都低下了头。老师又在黑板上板书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孩子问这是什么意思,当老师说给他们听后,大家纷纷起来诉说父亲的好,懂得要珍惜现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理解他们,在动人的课堂情韵中,学生们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感染,既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又领会到了亲情的珍贵,这节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又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史铁生由于失去双腿,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但最终作者还是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并且,成为了生活的强者。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讲授到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斗志的情况,我直接启发学生思考: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是四肢健全的青年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做生活的强者?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从而使一次严肃的行为养成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并很好地摆正了学生们的人生航向。

三、语文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德育渗透

按照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设置德育渗透的机遇。教学环节包括组织教学、课前复习、教授新课、课堂小结等,而教授新课又包括导语的设计、背景介绍、题目分析、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讲解等,每一个环节的精美设计都可以良好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

(一)组织教学导入时的德育渗透

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先欣赏歌曲《枉凝眉》,由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开始学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使之在品德方面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又如在《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教学中,可以抓住本课是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的特点,而先让学生们讲述自己了解的一些名人故事,而引导学生先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或联系实际生活发表感想,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中所颂扬地高尚品德。

(二)介绍写作背景时渗透德育。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介绍其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比如,詹天佑在其他人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时,却依然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是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并且他回国后,更是满腔热忱的准备把所学到的本领贡献给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介绍鲁迅弃医从文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此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以及鲁迅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和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的事迹,使学生体会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懂得该怎样树立理想,怎样学习。

(三)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如教学《小伙伴》一文时,引导学生读“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 ‘赶快吃吧。’”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一些古诗教学中更容易进行情感的渗透。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教师可以配着古筝乐曲,然后有感情的读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落寞孤独之情。让学生体会一种离乡而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对亲人和朋友的情感有更深的感知。

(四)在教学互动中强化德育。

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文时特别是抓住孔子拜师的感人场面,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孔子为什么会成为世人的学习典范。他之所以有这样高的地位,跟他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从而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美好的品质。

四、不同教学方法中的德育渗透

第一,找准机会,适时点拨。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关键在于:它的教育不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采用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接受的方法,而且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教育的时间也是随机的,只要找准机会,随时都可进行品德的教育。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让学生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无形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寓德于写。作文课是语文教学的特色课,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色途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结合教材要求,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作文命题时应契合学生身心特点,以唤起其心理感受,引发心理共鸣,以期写出发自肺腑的好文章。这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潜意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要出学生无话可写的题目。其次,指导学生作文时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人事着笔,讲真话、诉真情,歌颂美德,揭露丑恶,于点滴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生活作风和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魏书生老师把坚持天天写日记称为“自我教育的道德长跑”,事实的确如此,循循善诱地正面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天天“长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均会有大幅度提升。最后,讲评作文时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时机,讲评作文这种方法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针对学生作文中所流露出的偏颇、消极思想,通过批语和讲评的方式进行矫正,对学生思想的转变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精于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情感的参与。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不是讲授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思想教育的感知和理解尚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用情字建构起心灵与课堂之间的桥梁。

第四,利用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实施德育渗透。教育家叶圣陶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生活态度就是最好的德育渗透的榜样。教师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旷课,势必影响学生也遵守课堂纪律;教师平等对待人和事,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势必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做人原则;教师自信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势必影响学生丢掉自卑,建立自信。所以语文老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然地完成了德育渗透的任务。

五、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 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 通过内化和外化, 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 并不是单一结构、一元化的教育模式, 各学科与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和反映的, 特别是文科类, 尤其是语文。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 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

总而言之, 教育贵在以人为本, 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 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加强, 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 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必须加强德育教育, 使之拥有宝贵品质。

参考文献:

[1]张国伟.试论语文教师的人文修养[J].语文教学之友.2007.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M].1994.8.

[4]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5]邵子华.现代语文教育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

[6]曹明海. 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iu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