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更新时间:2024-06-30 13: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The public opinion field phenomenon 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cro-blog

学位申请人 指

答辩委员会主席 答辩委员会成员

论文评阅人

2011年12月12日 广州

目 录

一、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 3

1.1微博的定义 ........................................................... 3 1.2微博的特点 ........................................................... 4 1.3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 4

二、舆论与舆论场 ....................................... 7

2.1舆论 ................................................................. 7 2.2舆论场 ............................................................... 8

三、微博舆论场 ........................................ 10

3.1网络舆论场的演变及特性 .............................................. 10 3.2微博舆论场的崛起及特性 .............................................. 11 3.3政务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 14 3.4民间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 16

四、参考文献 .......................................... 19

一、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1.1微博的定义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目前对微博的定义未有统一表述。在最新的“百科全书类网站综合排行榜”上列前三甲的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和维基百科中文版对微博的表述就不尽相同。

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百度百科”将微博定义为:“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这一定义也是目前被引用较多的。 作为微博的“始祖”和代表性网站,Twitter常常被直接用来定义微博。中国首个商业性专业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社区“互动百科”就将Twitter作为微博的代名词:“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用户可以经由SMS、即时通信、电邮、网站或客户端软件输入最多140字的文字更新。” “维基百科”中文版则将微博定义为:“微博客(Micro-blogging,Microb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一些微博客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

新媒体和互联网研究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面向提出各自看法。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对“微博”的定义通俗、简洁:“三言两语的分享,随时随地的更新,打造了一个基于个体单位的互动沟通平台。”认为“微博的实质就是手机短信的电脑版,无非是将有篇幅限制的文字信息从手机转移到电脑”,传播方式从“一对一”变为“一对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则用“一种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来概括,他指出,微博提供了一个个体向无限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喊话”和广播的手段,其核心理念即是:“信息的即时性、共享性以及基于即时、共享信息形成的动态信息传播网络。”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对议程设置理论和新媒体传播长期研究和关注的张国良老师提出,微博虽以“微型博客”命名,事实上与博客有很大不同,微博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在各种新媒体都可以成为公民新闻手段的今天,微博的短小精悍确实能在公民新闻的发布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与许多人认为的“Microblog”不同,新媒体专家、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魏武挥老师表示,微博应为“Miniblog”更确切,即“迷你博客”或“小博客”。在他看来,微博之“微”,不是微型的,而是迷你型的,“微型就是体积小,迷你型则除了体积之外,还有蛮多差异的,有点‘微型+减版’的意思。”具体到微博的性质究竟是媒体还是社交网络的问题上,他认为:“所有搞认证(verification)的微博平台,是在做一个社交网络,而不搞认证的微博平台,是在做媒体。”,原因在于“社交是建立在自我披露基础上的”。鉴于目前多数中文微博网站都开通了认证,因此国内微博更偏重于社交网络。[3]据此,魏老师提出了“社会化传播”的精短概括来定义微博。

1.2微博的特点

微博客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 1.2.1便捷性

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 各种微博网站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李松博士认为,微型博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博客的出现,已经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化媒体推进了一大步,公众人物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形象。然而,博客上的形象仍然是化妆后的表演,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博客作者成为很重的负担。“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客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1.2.2背对脸

与博客上面对面的表演不同,微型博客上是背对脸的交流,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当你follow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时,两三天就会上瘾。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型博客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 1.2.3原创性

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

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 类例于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客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1.2.4新闻发生

新闻发布会是发布信息的地方,而新闻发生地,是指新浪微博本身的变动就是值得报道的新闻。这充分证明了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信息”。 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在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的主导下,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新浪微博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并在第一时间对“螺蛳湾”事件作出了简要说明。目前已有 1.3万人关注了微博云南。“微博云南”开设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11月23日《人民日报》载文,将“微博云南”称为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并评论说,“现场直播”不一定只在电视上 才有,突发事件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应对突发事件要 “边做边说”,才有主动。

1.3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1.3.1 Twitter传入中国

Twitter是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推出的,英文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用户能用如发手机短信的数百种工具更新信息。Twitter的出现把世人的眼光引入了一个叫微博的小小世界里。Twitter是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用户可以经由SMS、即时通信、电邮、Twitter网站或Twitter客户端软件(如Twitterrific)输入最多140字的文字更新,Twitter被Alexa网页流

量统计评定为最受欢迎的50个网络应用之一。

口号 Alexa排名 类型 总部 创始人 服务范围 职员 建立日期 语言 网站类型 当前状态 注册数 What's Happening? 9位 私营公司 美国加州旧金山 杰克·多西、埃文·威廉姆斯、伯利兹·斯通 全世界(中国大陆除外) 450人 2006年6月 英语, 西班牙语, 日语, 德语, 法语,意大利语和 韩语以及简体和繁体中文 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微博客 运营中(中国内地地区无法访问) 全球注册帐号总数已经超过2亿个,有70%的流量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地区 表1.3.1.1 Twitter主要信息

在2007年5月,国际间计算总共有111个类似Twitter的网站。然而,最值得注意的仍是Twitter,它于2007年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举办的南非西南会议赢得了部落格类的网站奖。Twitter的主要竞争对手是Plurk和Jaiku。后来微博客的新服务特色持续诞生,例如Plurk有时间轴可以观看整合了视讯和照片的分享,Identi、Pownce整合了微薄客加上档案分享和事件邀请,由Digg的创始人Kevin Rose和另外三位开发者共同发展。

图1.3.1.2 国外各类微博

1.3.2国内微博陆续诞生

Twitter在大洋彼岸风生水起之时,国内也早已有人敏锐地意识到了中文微博客的市场需求,更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中式”微博陆续诞生。

国外Twitter的“大红大紫”,令国内有些人终于坐不住了,2005年从校内网起家的王兴,在2006年把企业卖给千橡互动后,于第二年建立了饭否网;而腾讯作为一个拥有4.1亿QQ用户的企业,看着用户对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状态的强烈需求后,也忍不住尝试了一把,2007年8月13日腾讯滔滔上线。

2009年7月中旬开始,国内大批老牌微博产品(饭否、腾讯滔滔等)停止运营,一些新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像6月份开放的Follow5,7月份开放的贫嘴,8月份开放的新浪微博,其中Follow5在2009年7月19日孙楠大连演唱会上的亮相, 是国内第一次将微博引入大型演艺活动,与twitter当年的发展颇有几分神似。

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来春天,微博网像雨后春笋般崛起,有茶缸儿微博,人民网微博,新浪微博客,搜狐微博客,哇哈事微博客,腾讯微博客,网易微博客等。

1 草根微博 代表是Follow5等 2 纯微博阵营 代表是嘀咕网,做啥等 3 门户阵营 4 媒体阵营 5 行业阵营 6 主题微博 7 社区微博 代表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等 代表是人民网微博、凤凰网微博等 代表是中关村在线微博等等 代表是茶缸儿微博(微公益主题微博)等 代表是宝宝成长网微博等 表1.3.2.1 国内微博分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2倍。该《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增至36.2%,较2010年增加1.9%。

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至2011年6月底,新浪微博截注册人数已突破2亿用户,腾讯微博后来居上,达到2.330亿用户。网易微博约5250万用户,搜狐微博虽然没有公布,但业界估计不会与网易相差太多。 至今,新浪微博用户数超过2亿,得益于抢占了先机,而且在整体的战略执行上也比较彻底到位,所以获得了现在的地位。仅仅两年时间,新浪微博就为新浪生下了一个价值几十亿美金的‘金蛋’。

图1.3.2.2 各类微博平台的用户占有率百分比

二、舆论与舆论场

2.1舆论

2.1.1舆论定义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 2.1.2舆论形成

舆论形成的过程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政治领导集团或权威人物,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这两类舆论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相互转化,或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权威方面传播到群众中去;或经过权威方面的组织和动员,然后再传播到群众中去。

新闻传播工具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中有很大作用。社会舆论若只在街谈巷议中存在,或仅记载于决议,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经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唤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新闻界又被公认为“舆论界”。有的政治集团利用新闻传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气”,以试探社会舆论反应,这是对新闻工具的舆论作用的进一步扩张。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舆论与新闻关系密切。 2.1.3舆论层次

舆论按其波及面之大小,可以分为不同层次:

①有的社会问题足以引起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同情或憎恨,而产生世界性舆论。如妇女、儿童的命运,地球某地的灾害危及广大人民的生存,都能引来世界各国人民的援助。国际性的无端残杀,会受到各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舆论谴责。 ②由国家意识或民族意识形成的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舆论反映,如外国的入侵,易于触发被侵犯国家全民的舆论反抗。

③阶级之间、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易于形成阶级对抗和集团对立的舆论。 ④职业的、年龄的差别,基于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舆论。 2.1.4舆论特性

舆论特性包括舆论的多样性与舆论的一致性。

舆论的多样性: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多样性。社会舆论不可能完全纳入一个模式。

舆论的一致性:社会的稳定、发展,必然要求有代表这一社会主导阶级根本利益的舆论。所谓舆论一致性,是指涉及根本问题的舆论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能引导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近代和现代的政治领袖无一不在作这种努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努力把人民的自发舆论引导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上去。在中国现阶段,一方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一带根本性的舆论上保持一致;同时,人民群众对各个具体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形成不同的社会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和引导,逐步形成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舆论。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2.1.5舆论作用

舆论与政治: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政治领袖运用舆论造成有利于已而不利于对方的形势。进步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18世纪席卷欧洲的启蒙思想运动,启迪了各国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输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其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崭新局面。

舆论与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公众的好恶可以使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发扬,也可以使一种坏风气受到抑制,因此有人称舆论为“道德法庭”。虽然舆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具有强制性,但公众的意向可以作出道义上的判决。

舆论的作用也不可夸大。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权力机关与社会舆论交互为用,相辅相成,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2.2舆论场

2.2.1舆论场定义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 2.2.2舆论场分类

在我国社会,社会舆论场可以细分为一个二元结构:

一是政府舆论场,即体现党和政府意志,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舆论场;

二是民众舆论场,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

2.2.3网络舆论场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社会舆情赖以生存的传播渠道急剧扩张;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社会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外

显程度。

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 年《社会蓝皮书》,其中《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网民总数68.6%,互联网已成社会舆论重要发源地。专家指出,网络新媒体正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论场为网络上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提供了环境,但这个环境不单指时空环境,而是一个糅合了行为环境、心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在内的复杂环境。网络舆论场不是一个单一的时空结构,它其实是由“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部分交汇而成。

网络舆论场同样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 :—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政府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民众舆论场”。 网络作为当今中国最大的舆论场,代表着一定的民意,而且“可以说是一种最具?原生态?的鲜活民意”。但现阶段我国网络表达的非理性特点仍然突出,政治参与无序性问题明显。 2.2.4微博舆论场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十几年中,新媒体经历了从无到有、普及率从低到高、影响力从小到大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整个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媒介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扩张,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格局被打破,信源主体从传统的大众媒介及其控制机构逐步扩展到公众个体层面。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带来了充分的即时交流和网络互动,以往传播格局中泾渭分明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任何个人皆可成为信息发布者的时代得以实现。尤其是近两年来微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传播格局和生成、演变机制,重塑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生态。

微博正在上升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在直接发掘新的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众多新闻事件体现了这一趋势。

同时,微博也在改变着网络舆论场,标志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阶段。微博凭借短、平、快等优势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微博舆论场”。微博的传播特性加速了舆论的形成和扩散,实名认证制提升了微博舆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庞大的用户群使微博舆论场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曾几何时,网络论坛、博客、新闻跟帖是三种最强大的网络舆论载体,然而随着微博的兴起,论坛、博客在事件曝光方面的功能明显弱化,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地转向微博。

微博带来中国社会舆论生成机制的改变和公众参与公共领域、社会生活的改变,无疑给中国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三、微博舆论场

3.1网络舆论场的演变及特性

微博舆论场是在网络舆论场的演变中逐步崛起。 3.1.1门户网站舆论场

门户网站是指那些将网络上庞大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分类、整理并提供搜索引擎,让不同的使用者能够快速查询信息的网站。提供一个范围广泛的服务,如新闻资讯浏览、搜索、电子邮件、论坛、信息商情以及拍卖、在线购物等,吸引网民注意力,达到锁定效果,每一个人连接到互联网上,都必须通过门户进入网络。

新浪、网易和搜狐被称作我国的三大门户网站。从1997 年开始以“内容为王”为舆论发展模式。

舆论话题的性质:主要为国内外社会热点,社会性非常强,是一个向各界开放的公共空间。门户网站提供服务包括新闻资讯浏览、搜索、电子邮件、论坛、信息商情以及拍卖、在线购物等。

舆论扩散的范围:舆论扩散范围集中于获取新闻资讯的个人和信息商情的企业。

舆论扩散的速度:相对于其他技术平台,门户网站提供信息的功能使得舆论扩散的双向性较弱,速度较慢。

舆论倾向性:舆论内容,舆论倾向以客观正面为主。舆论功能作用体现在信息浏览。个人分享性比博客微博等弱。 3.1.2博客网站舆论场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

舆论话题的性质:博客舆论开启“思想共享”时代,公共性较强。因为博主主要为学界有一定见解的学者对公共话题发表见解,引发一定范围关注转发,展现多方交锋思想。

舆论扩散的范围: 博客是对相关博主开放的公共空间,所以博客舆论扩散范围主要体现在同行业反馈关注。

舆论扩散的速度:与门户网站相比,博客双向性大大增强。匿名博客——挣脱螺旋的轨迹自大众传媒崛起以来,传统的新闻媒体就垄断了话语权,而网络的出现打开了话语权垄断的一个缺口,博客进一步把这个垄断缺口变成一个言论汹涌澎湃的闸门,使得博客上舆论扩散的速度大大增强。如果说BBS 的言论是自由的,那么博客这样一种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则是更进一步的自由。

舆论倾向性:舆论倾向带着一定主观色彩, 博主可以针对社会事件进行舆论

引导,但因为博客的把关机制限制,博主的言论态度还是相对审慎。博客的技术门槛很低,通过“博客”这一行为,可以实现以下两种类型的知识传播:第一,学界博客与博客的知识交流。第二,学界博客与大众之间的知识交流。 3.1.3微博网站舆论场

2009年微博在中国开始迅速崛起,最初人们对微博的认识只是另一种形式的 “SNS”,如新浪微博最初的想法是做成一个社区性质的人人链接,比如称其为“围脖”———象征着温暖的人际关联。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进入 2010 年,微博的媒体属性日渐加强,媒介价值日益突出,媒体的粘合度和忠诚度不断提高,事实上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媒体之一。微博不仅在以新媒体为依托的网络舆论场中异军突起,并且凭借其短、平、快等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 “微博舆论场”,使得微博舆论拥有网络舆论的诸多共性,但却保持相对独立,有着独特的特质。

舆论话题的性质:微信息、微距离、微革命三个层次展现微博粉丝传播新形态。这是一个去多元的去中心的社会网络微博是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传播、获取和分享,舆论话题既有社会热点事件传播关注也有个人生活点滴分享。 舆论扩散的范围:从最初的分众传播到大众传播,进而形成一级传播、二级船舶甚至更多级传播,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多元化和最大化。新浪微博按ID 属性分类包括:个人微博、企业微博、政府职能部门微博、机构微博、资讯类微博、API 客服微博等,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都能够使用微博,呈现出去在微博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关键词找到自己想要关注的人,成为其粉丝,然后就可以看到对方在微博上更新的消息。

舆论扩散的速度: 极强的转发关注功能使得微博舆论扩散速度非常快。很多媒体会对一些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实时报道。比如今年两会,在人民微博“微言大事博论两会”栏目里,很多人大代表就在微博上面“晒”提案,同网友讨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詹国枢更是连发36 条微博。微博发布信息的速度快,门槛低,渐渐媒体化,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使之流失了部分受众。另外,微博让话语权向受众转移,传者和受者的角色重叠,普通民众也变成了“全民记者”。 舆论倾向性:私人思想为主,关注公共议题。微博是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传播、获取和分享,因此微博上面个人观点各异,鱼龙混杂,加上把关机制操作难度大,使得其舆论倾向明显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3.2微博舆论场的崛起及特性

3.2.1微博舆论的特点

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微博融合了博客、论坛、SNS等多种传播媒介形态的传播特点并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

一是 “碎片化” 传播。140 字的方式呈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契合了社会信息化、时间碎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相对于博客考虑文本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微博的进入门槛低,操作起来更加随心和自由。

二是信道多样化。整合了手机短信、桌面客户端、其他网站、在线更新、即时通讯、输入法等多种渠道,用户很容易获取与发布信息,特别是微博通过手机短信这信道,真正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随时随地,并进行实时性的交流互动弥补了博客更新频率不高、论坛即时性弱的缺陷。

三是信息流通速度非常快。微博具有转发、评论、加关注、搜索等基本功能,形成了其独特的链状、环状、树状的对话结构,带来 “病毒式传播”,传播速度呈几何式增长;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 “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作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传统媒体。

四是传播类型多样。微博结合了博客、论坛一对多,SNS 一对一,具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社区传播多种类型特点,成为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传播形态的社会化媒介。

这四个特点形成了微博特有的 “信息聚合———临界点———信息裂变” 传播模式,加速微博舆论的形成和扩散,从而为舆论的聚合和裂变带来可能。 3.2.2微博的舆论场优势:非凡的网络粘性

微博的最大优势是其兼有SNS(社交网络)、Blog(博客)、IM(即时通讯)、Website(网页浏览)、社交游戏、RSS(互联网新闻订阅)、搜索引擎等多种互联网媒介特性于一身。因此微博也具有了非凡的网络粘性。黏性实际上是一个物理范畴的概念,它的意思是指油墨被断裂分离时抵抗阻力的量度。在这里借鉴描述互联网产品:即指用户对互联网产品的参与程度和脱离互联网产品的阻力程度。①正因为微博兼有多种互联网媒介特性于一身,所以微博本身基本上就能满足用户的大多数需求,这也就不难解释微博迅速暴热的与使用人数持续飞速增长的原因。其对舆论的影响也就不言而谕了。

图3.2.2.1 新浪微博与QQ的用户关注度对比

图3.2.2.2 新浪微博与开心网、人人网的用户关注度对比

图3.2.2.3 微博与开心网、人人网的用户关注度对比

3.2.3微博舆论形成演变

(1)舆论的形成期,微博用户原创或者转载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经过意见领袖的转发和评论,引来众多粉丝和其他意见领袖的围观,经过病毒式的传播,事件很快就能在微博上形成舆论。

(2)舆论的爆发期,随着事件的发展和扩大,关注事件的主体越来越多,舆论已经不再局限于微博平台,而是开始扩散到其他的网络应用平台。博客、论坛、交友网站的网友纷纷转载微博消息,与微博一起搅动整个网络舆论的沸腾。传统媒体迅速跟进,通过采访事件当事人、调查事件相关人、邀请相关专家评议等,使得更多受众关注新闻事件的进展,将新闻事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随后,微博、传统媒体、其他新媒体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多方力量汇合,不断推进事件升温升级,形成声势浩荡的舆论。

(3)舆论缓解期,在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压力下,一些政府部门会出面回应。权威信息会通过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流向公众。公众对事件的舆论逐渐趋于理性,民众的情绪开始平复,舆论由高点渐渐下滑,进入缓解期。但如果政府回应措施不当,舆论就会出现反弹,引发微博第二轮的舆论高潮爆发。

(4)舆论的平复期,随着事件的解决,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回归到常态,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渐渐消失,各方舆论主体逐渐退出当前事件的舆论场。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转战到其他新的热点事件中,形成下一个新的舆论风暴。

3.3政务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正如上文分析,主导着微博舆论场“舆论场”正是主流媒体、党政机关着力营造的“政府舆论场”。 据统计截止2011年10月31日认证的党政机构和公务人员的新浪微博共有18132个,对此进行分析得到以下数据: 3.3.1政务微博地域分布

图3.3.1.1 党政机构微博(全国)地区分布

图3.3.1.2 公务人员微博(全国)地区分布

截至2011年10月底,政务微博已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华东、华南、华北等区域政务微博开通情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各地微博问政开通情况排名与所在区域经济、政治等综合发展情况排序大体一致。 3.3.2政务微博部门分布

图3.3.2.3 政务微博(全国)行业分布

截至2011年11月底,政务微博已扩展到政府机构的各个行业,如市政、招商、文教、体育、质检等,但公安、旅游、宣传、交通、司法、团委等政府职能部门优势依然明显,这些部门接触微博较早,微博信息发布及时,服务性、实用性、互动性都比较强。其中,公安系统微博发展最快、数量最多。

据了解,公安部门借助微博发布信息、提供服务,获取线索、调查取证,发布案件进展,提高办案效率,已成信息公开的便捷平台和网络协助办案的重要工具。

3.3.3政务微博行政级别分布

图3.3.3.4 政务微博(全国)行政级别分布

从行政级别分布来看,政务微博呈“金字塔”状,县处级以下政务微博规模最大,县处级、厅局级、省部级政务微博依次逐级减少。从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在基层政府机构和官员中发展情况较好,这和基层政府机构和官员本身基数较大有关,基层政府对于利用微博开展问政、扩大宣传、提升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提高。 3.3.4政务微博舆论形成的特点

1.多元化的特点:党政系统使用微博较多的职能部门主要集中在公安、交

通、旅游、司法、党政机关、宣传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微博信息发布及时,服务性、实用性、互动性都比较强。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目前全国政务微博已经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特点。①以地市级公安政务微博为主并整合为微博群;②以省级公安政务微博建设为主;③以基层派出所和公安民警个人工作微博为主;④以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重大作用特点。

2.形成微博发布厅的特点:正如全国各省市区开通的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微博发布厅”,11月17日在新浪网上线。“北京weibo发布厅”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管理主导微博内容,同时将联合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环保局、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等百个北京市政府微博账号发布新闻内容和发起活动。

3.新型问政手段的特点:党务政务网络平台的工作专用微博,主要功能是督促督办、受理市民的一般性事务性投诉、重要事项”。它的形成在于明确了微博作为新型问政手段的角色定位,于搭建一个网络互动平台,帮助个人“问事于政府”、政府“问计于公众”。找准了政府与百姓之间微博互动的“命脉”,为政府微博问政探索出一个可复制的有效模式。

4.突发舆情应对的特点:相对于一些积极主动开设的政府微博,还有一些是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二专门设立的微博,在舆情应对期间,发布有关事件的最新信息,及时表态,给公众一个交代。待舆情平息后又按照常规模式运营。 5.官员微博带动的特点: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演进,使领导干部、党政机关与网民互动的门槛越来越低。“官员开博”蔚然成风,其中不乏拥有大量粉丝的“明星官员”。对于官员微博,媒体指出官员微博的言行关注较多,官员微博内容也渗透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政策走向。网民也容易把官员微博言论与公职身份联系在一起。从大量明星官员微博案例来看,示范效应明显,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官员和其他网友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真诚地交流观点、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这本身也是时代的一个进步。 3.3.5政务微博舆论场小结

随着微博规模与阵容更加庞大,公安微博以外的职能部门政务微博增速加快,政务微博结构和地区分布更趋于合理。政务微博趋向成熟化的特征逐渐显现。经过2011年大量政务微博互动案例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政务微博趋于成熟化主要表现在群众观念、媒体素养、积极心态、时效性、透明度、理性建设性、组织保障、制度建设、管理规范、舆情应对、执政能力和危机管理思维等方面。 政务微博舆论场在社交型自媒体中建立了大量具有公信力的“公媒体”,提升了政府形象和执政能力,扩大了舆论话语。同时,这也有利于促进官民顺畅沟通。

3.4民间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正如上文分析,除了各级党委、政府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自上而下主动发布信息和解读信息而形成的“传统官方舆论场”——政务微博舆论场之外,另一个便是网民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自下而上发布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民间微博舆论场。 3.4.1民间微博舆论场现象

图3.4.1.1 民间微博舆论场发展趋势

微博“井喷式”的发展速度及其让人不可忽视的传播优势,使其在新媒体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010 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 12521.7 万人,活跃注册用户数突破 6500 万个。与论坛和博客相比,微博短小、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加剧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其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了内容生产成本,也降低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在微博上,人人都是媒体,多元化意见得以表达,话语权开始向“多数人”回归,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找到了更好的网络新平台。

图3.4.1.2微博用户区域分布

3.4.2民间微博舆论形成的特点

1.“意见领袖”激发舆论能量的特点:在微博的民间“舆论场”中,意见领

袖通过发布信息,利用微博的高转发、高关注、高评论的传播优势,推动事件向舆论扩散,并引发舆论热度。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的议题走向。

2.各领域的“微力量”渗透的特点:在网络媒体兴起后,几乎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通过排行榜进行监测,其中,微博话题榜以其敏锐性和开放性,已成为反映社会热点的重要晴雨表。此外,微博的话题内容也从日常琐事转向社会事件,包括关系公众利益的政治事件、法律事件、民生事件等,微博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以“微力量”推动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生变化。

四、参考文献

[1]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07-19. [2]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喻国明。直面数字化:媒介市场新趋势研究[J]。新闻实践,2006(6)。 [4]李心妍,刘俐俐。浅析微博中的“微舆情”[J]。新闻世界,2011(7)。 [5]喻发胜,赵振宇. 新形势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J]. 新闻记者. 2010(10)

[6]夏雨禾. 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0(04)

[7]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 年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46- 252.

[8]王晟.我国微博用户注册量超 1 亿 改变公共舆论走向[N].法制晚报,2011- 01- 0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iu3.html

Top